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教学立意,涵养语文教学的起点 — ...

发布时间:2015-04-24 来源:人大经济论坛

[摘 要] 当前语文教学片面追求课堂的热闹,而迷失了在教学过程中起着灵魂作用的——教学目标的“立意”问题。“立意”的模糊与混乱,反映在教学实践上就会发生上述种种语文本体目标的“失魂落魄”。 教学立意是从学生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认识、整体构建课堂教学。简单地说,即围绕一定的文本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与文本的碰撞交融,在重过程的生成理解中,实现文本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教学立意要涵养语文教学,必须以语文学科的特点为依托,以学生语文学习的需求为目标,以教育科学发展观为内容,以教师自身素质提高为支持。
[关键词] 教学立意 教学目标 涵养 语文教学
引言
中国画论素有“意在笔先”之说,意指完成一幅作品,事先要有立意:想表达什么意象?借什么具象来表达?怎样构图?怎样使用画语?有了这些主观意旨的构和,将之烂熟于胸,再提笔追写,方能得其形神。
写一篇文章,先要占据一种“立意”的高度,借以决定材料的取舍、详略的处理、结构的搭建乃至方法的选用和语句的铺排等等。内容决定形式,立意决定内容以及内容如何与形式相结合,这是写文章的老规矩。
同理,教学一篇课文,也应该像作一幅画、写一篇文章一样,意旨在先,以立意统率过程,当是保障有效教学的首要基本因素。
一、寻回语文教学目标的立意
先从我听课遇到的三个真实教学情景说起:
【情景一】《蘑菇该奖给谁》的教学。课上,学生又唱又跳,又表演又画画,很是活跃。评课时,有听课老师认为这节课体现了学科融合的理念,是一节好课。教研员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测试以后,问题便显露出来了。一篇课文学完,全班45名学生只有12位学生能把课文读流利,另有20位学生只能磕磕绊绊地读下来,而其余的学生基本上读不成句,问及课文语句的理解,更是茫然不知所答。
【情景二】《蚂蚁和蝈蝈》的教学。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暗含一种先苦后甜、没有远虑必有近忧的思想。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夏天真热。一群蚂蚁在搬粮食,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学生读完这一段后,有的说“蚂蚁真勤快”,有的说“蚂蚁真爱劳动”。可是,有个学生说“蚂蚁是小偷”。教师便组织全班学生围绕“蚂蚁是不是小偷”展开了讨论,一直持续到下课,最终也没回到主题上。
【情景三】《恐龙》的教学。教师先把重点放在了对几种恐龙特点的理解上,师生依次分析、比较每一种恐龙的特点;接着,教师又把学生搜集到的8种恐龙图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让学生根据图片逐一说出恐龙的名字,足足用了大半节课的时间。
这三个教学情景典型地反映了当前语文教学片面追求课堂的热闹,而迷失了在教学过程中起着灵魂作用的——教学目标的“立意”问题。“立意”的模糊与混乱,反映在教学实践上就会发生上述种种语文本体目标的“失魂落魄”。
笔者认为,一篇课文教学目标的立意,应像梳理出根系的主根与须根一样,分清主要目标与次要目标,抓住主要的,适当考虑甚至不考虑次要的,从而确立简明的目标意识。具体地说,一要研究具体目标与上位目标的关系,把握立意的适切性;二要处理好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明确立意的重点;三要具体分析学生、内容与可得到的资源,以便挖掘教学内容潜在的教育意义;四要清楚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的关系,把握教学效益的底线。
语文教学是一段师生的特殊生命旅程。教师若使这段旅程最短,或者最有意义,就必须尽可能地缩短起点到终点的距离,并引导学生拣取“旅途”中最美的“贝壳”。
二、教学立意,你是什么
教学立意是从学生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认识、整体构建课堂教学。简单地说,即围绕一定的文本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与文本的碰撞交融,在重过程的生成理解中,实现文本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这样,就可以将文本中零碎散落的主题内容统整起来,从而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立体的知识与能力的提高,形成有意义的价值取向。可见,教学立意是教学的主观意旨,是教师实现其教学价值的内核。它负责调控教学目标,使教学具有清醒明晰的价值取向和能力训练的层次,进入一种和谐圆满的境界。如,语文教材中那些连接着孩子精神世界、现实生活的“触发点”、“共振点”、“兴奋点”、“生长点”……这一个个情感激荡起伏的“点”,如“反哺”、“诚信”、“家乡”、“成长”、“亲情”、“感恩”以及对大自然的关爱,对弱小生命的同情,对未来的希冀,对丑恶的憎恨,等等,就是教学立意的一个个焦点。
用诗化的语言描述,教学立意就是搭建一座鹊桥,“金风玉露一相逢”便孕育出灵魂新生的圣果;就是寻求一个亮点,照耀着能力训练的轨迹与精神涵育的境界交融为一。以教学论的观点考察,它的职责是让“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进入最佳状态。它是学生语文学习的生命旅途中最美丽的“贝壳”。
三、教学立意,你拿什么涵养语文教学
教学立意要涵养语文教学,必须以语文学科的特点为依托,以学生语文学习的需求为目标,以教育科学发展观为内容,以教师自身素质提高为支持。
(一)教学立意以语文学科的特点为依托。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特有的形式。因此,一个精美的预设要深深地扎根于文本。教师对文本解读的逐步深入就是一个不断扎根的过程:主根不断粗壮,须根不断纵生。解读文本时要处理好“入”与“出”的关系:“入”就是要努力挖掘教材内容、语言现象等学习资源对学生发展的价值与意义,研究学生语文能力形成、语文素养提高的生长点,寻找“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知情意行”等语文实践的载体;“出”就是对文本的适当超越,联系相关的学习资料、生活实际等课外资源,拓展学习空间。教师对语文学科性质的把握程度,直接关联其教学立意。
一位教师执教《大江保卫战》一课,他意识到与教材配套的“教参”所罗列的教学目标中“学习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应是认知目标之外的情感目标,对此,他具体地提出“在阅读欣赏文字、照片等资料的过程中,由衷地被感动,并引发思考,解放军以特殊的形式为社会和国家做出无私贡献和巨大牺牲,我们这些受惠者应该表达怎样的尊敬和感恩。”
请看,这位教师没有把“无私奉献”之类的口号交给学生,而是将文本的“教学立意”聚焦于“尊敬和感恩”。较之于“学习无私奉献的精神”,低调了许多,亲近了许多;少了说教气,多了人文性。准此,有关的能力训练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为采取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师需要设立有意义的目标,并在发展和实施教学计划的过程中让教学目标看得见。”无疑,这位教师的教学做到了这一点。
(二)教学立意以学生语文学习的需求为目标。教学过程,应被视为“产—需”过程,评价教师教学的基本指数,是学生需求得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是变化的,根据变化的实际调适教学立意,是保持教学新意、生命力的关键。
特级教师窦桂梅在《“主题教学”的思考与实践》一文中说“我一直在思考,语文教学如何适应这一时代的挑战。”“我痛苦地意识到,自己的课堂教学还只限于改良层面,甚至只是有一点‘茶壶里面翻波浪’的味道——我们的许多教师,不就是这样只能从课外打包围战,而未完全进入教改主阵地吗?”成尚荣先生说过:语文教改是在爬坡,是行进在很可能发生重大变化的拐点上。因此,处在这个拐点上的人和事,面临着无数的选择。窦老师的“主题教学”花大力气对教材内容进行统整,以求找到学生生命活动诸方面的内在联系,用“主题”滋养学生精神的成长,促进学生整体发展。我想,这不就是窦老师站在“拐点”上的一次“教学立意”的理性选择吗?她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时,设计了“忆亲人”、“讲亲人”、“诵亲人”、“别亲人”四大教学板块,而贯穿其中的教学立意的焦点则是一个“爱”字——爱亲人,爱周围的人,爱千里之外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人,爱天下所有的人。更为精妙的是,这“忆”、“讲”、“诵”、“别”中又无声地包含着多种语言能力的训练。这正是“教学立意”统领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的成功范例。
(三)教学立意以教育科学发展观为内容。教育科学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上的具体体现。笔者认为,当前语文教学立意于“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大有可为的。
现行语文教材用大自然的美,负载于一定的语言,蕴涵着热爱自然,爱护环境的思想感情,达到形与神的完美统一,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是可持续发展教育在语文教材中需要我们把握的宏观教学立意。
现行语文教材不仅以各种方式展现了美好的大自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还涉及一些以人口、资源、能源等为主题的内容。在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感受美好大自然的同时,也能认识到大自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如人口危机、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这是可持续发展教育在文本教学中需要我们把握的微观教学立意。
《特殊的葬礼》教学片段就很好地体现了教者在这方面的教学立意:
师:为了使悲剧不再重演,你打算以怎样的方式唤起人们去“保护环境,爱护地球”?
生:我打算设计一份有创意的宣传广告寄给电视台或报社。
生:我打算给课文配上音乐,在特殊的葬礼上声情并茂地朗诵。
生:我打算浏览相关网站,了解更多的环保知识,掌握更多的环保本领。
生:我想出一份有关环保的电子小报。
生:我想写一篇读后感。
生:我想今天回去就动员爸爸在屋后的空地上栽种小树。
生:我想向全校同学发出一份“给小纸屑安家”的倡议书,提请学校开展“环保小卫士”活动。
师:同学们的点子真多,希望课后大家都能积极行动起来。
(四)教学立意以教师自身素质提高为支持。教师自身素质是教学成效的基本保障。在诸多人的素质中,教师的人文素质对其他素质有驾驭作用。就语文教师而言,我们不能仅仅热衷于阅读各种各样的新课标解读的书籍,而应静下心来好好读一点文学,读一点原汁原味的理论书籍。这对于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恕我直言,因为历史的原因,许多小学语文教师没有得到过充分的文学熏陶,没有得到过严格的语言文字训练,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希冀学个一招半式,立马回去就能运用。这实际上是行不通的,对个人的专业素养的提高也是无任何好处。
在语文教改中,教师是不是以为一本教材就是语文课程的全部,教师是不是充分了解学生的状态和需求,教师是不是能准确把握文本的内容和形式,教师能不能有效调控和组织教学的过程,靠的就是学养和智慧。而教师学养的提高需要我们时时刻刻心中有语文,一个自己不会读不会写的语文教师,很难想象他能教出自己的教学立意来,更不可能培养出语文素养很高的学生。
结语
语文教学是爱的艺术,美的鉴赏;情感的涌动,心灵的诉说。
这一切,都在语文教师的把握之中;而这一切又太难把握,太费思量:工具与人文,有序与无序,真理与非真理,标准化与多样化……似乎很清楚,却又道不明白。
语文教师是教师中的“另类”,因为语文教学需要太多的情感投入,太多的语言魅力,太多的文化意蕴。语文教学的课堂之味,非个中人所能领略。
但我不禁想起培根的一句名言:“跛足而不迷路能赶过虽健步如飞但误入歧途的人。”

经管之家“学道会”小程序
  • 扫码加入“考研学习笔记群”
推荐阅读
经济学相关文章
标签云
经管之家精彩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