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复旦经院章奇(政治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在线访谈问答汇总

发布时间: 来源:人大经济论坛
章奇老师,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博士,美国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政治学博士。
研究方向为政治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
在Business and Politics, China Economic Review, Urban Studies,经济研究、世界经济、经济学(季刊)等中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数十篇文章。
研究领域:authoritarian politics, political economy, Chinese politics and economy
Working paper:
External threat, power decentralization, and leadership change under authoritarianism.
Policy choice and economic growth under factional politics: evidence from a Chinese province
文章发表(部分):
Guerilla Capitalism: Revolutionary Legacy, Political Cleavage, and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Private Economy in Zhejiang, 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 accepted in March 2013.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Private Sector Development in Communist China: Evidence fromZhejiang Province,” Studies in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ccepted in January 2013.
民营经济发展地区差距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世界经济》,2012年第7期。

问答汇总:
Q1:坛友hjlscarp:
章老师:
我和7楼有同样地问题。自从周黎安教授(2004,2007)提出晋升竞标赛机制以来,许多学者在这个框架下进行研究,得到了许多有意思的结论,比如支出的结构偏向、教育等非生产性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环境的逐底竞争等等。这些都解释基本上都是在晋升框架下进行的。
陶然等(2010)在《管理世界》上发表的文章“经济增长能够带来晋升吗?对晋升锦标竞赛理论的逻辑挑战与省级实证重估”否认了晋升竞标赛的存在。就我目前的了解,还没有学者针对这个问题做出直接回应。皮建才(2012)在《经济研究》上发表的“中国式分权下的地方官员治理研究”算是一篇从侧面进行了回应这个问题(从政治网络角度),但没有系统地来回答。
请章老师能够帮忙解答,您是怎么理解“晋升竞标赛”存在的问题的?
谢谢
A1:
我先回答一下这个关于“晋升锦标赛”的问题。这个假说影响是比较大的,也是一个扩展性较强的分析框架。我个人认为这是90年代以来迄今为止,在学术上影响最为深远的假说之一。除此之外,我认为该假说也有不足。主要指三点:一是该假说过于强调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讨论上级对下级的激励机制设计;
二是和点直接相关的,该假说忽略了在现行体制下,上级对下级的考察实际上不能完全基于客观的标准(例如经济增长、投资、财政收入等客观指标)。这就大大限制了该框架对中国政治经济的深度分析,也无法对中国现有的各种现象用同一种逻辑进行一般性的解释和预测。
三是,该假说把“锦标赛”机制基本上等同于是中国的且是改革后的特有现象,这不符合历史事实,对该理论的一般化也是一个很大的限制。

Q2:坛友soarman:
章老师您好,我的个问题比较直白,从学科的角度,中国未来的意识形态会怎样?作为一个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我对这个问题也进行了思考。中国现在实则是走国家资本主义的道路,这个道路与计划经济有擦边球的关系,所以政治上没有阻碍。但是随着经济体的不断演化,国家垄断的资本主义问题会不但出现并且逐步恶化,执政党最终为了统治不得不妥协进行帕累托优化的私有放权改造,否则后果堪虞。请问我这个逻辑合理吗,请老师指教?第二个问题,我是跨专业读经济学的研究生,所以请教老师怎样培养自己的经济学直觉?
A2:
这个问题很复杂。我相信执政者自己也不确定未来具体应该怎么走。认为执政党最终不得不因为矛盾深化而妥协实行私有化,这样的假设有简单化倾向,尽管这也是可能的选项之一。我个人觉得经济和社会矛盾有可能进一步深化,但未来会如何发展,尤其是执政党的反应,取决于各种力量的对比。但因为体制的原因,有关这方面的信息是不公开的,也不是准确的,因此需要进一步观察和分析。
至于经济学直觉,我觉得一靠天赋,二靠努力学习,三靠机遇,尤其是好的良师、益友。这三个条件都很重要。

Q3:坛友yehaido@yeah.ne:
早期的经济学实质上就是政治经济学,发展到如今经济学已经有了相当丰富内涵,对中国而言政治经济学就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么,那么世界范围内呢
A3:
即使在中国,政治经济学也不能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直接划等号。当然后者在国内因为其官方意识形态的支持而具有很大的影响,但实际上所有从政治和治理角度来分析经济现象的研究,都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在国际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兴未艾,且近年来取得的进展和成果都相当丰富,学科之间的交叉也令人眼花缭乱,无法在短时间内给出一个简单的介绍和概括。

Q4:坛友党力:
章老师您好:
随着不完全契约理论的发展,以及交易费用理论的发展。关于权威,科层的研究越来越多。而且尤其对于中国官员的晋升问题也产生很多经验研究。。但是,在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问题上,一直没能够,形成全面的理论解释。不知道章老师怎么看待中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及对我国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政策有什么评价
A4:
这个问题很好。我个人认为目前中国中央-地方的框架总体上实际上是在现代政党制的皮囊包装下,还是古代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方式的翻版。这一体制,因为其历史惯性,易于为人们习惯性地接受,但不利于解决现代经济和治理中的很多问题。简单地讲,就是不容易解决央-地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包括政治和经济信息上的不对称。因此,古代为解决的问题,如今同样没有完全解决。古代解决得较好的问题,现在有些问题(如边疆问题),反而有恶化的趋势。

Q5:坛友giresse:
章老师:
您好。根据您的研究方向与领域,本人想提出一个国际领域的经济问题。上世纪50年代中期,日本引领着东亚各国开始了经济腾飞的进程,创造了“汉江奇迹”等一系列快速发展的经济成绩。在对东亚经济快速发展的讨论中,有观点认为正是由于ZF的强力干预,模拟出一个市场机制,弥补了东亚地区市场机制发育不完全的缺陷,或者是强ZF对市场机制的替代。本人认为,制度变迁是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分析视角,但在这方面有诱导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的争论,但由于学识所限,我对本问题分析的理论深度不够。在这里请教章老师,请您用制度分析的角度,来对ZF干预或者是集权(不知道是否可称为为强ZF)在东亚经济的崛起以及正在进展中的东亚经济合作中的作用做一个简要的评述。谢谢。
A5:
这是个老问题了。一方面,我同意东亚国家的ZF力量是比较强的。另一方面,把东亚国家的经济起飞归结为ZF对市场机制的替代,我认为是很大的误解。首先,东亚各国虽然ZF较强,但社会力量同样不弱。在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社会力量实际上也非常强大,这意味着对ZF滥用权力的制约,ZF实际上的作用其实没有那么大;另外,即使我们接受强ZF的说法,也不代表着ZF对市场的替代。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的研究和进展,都说明ZF和市场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替代关系。ZF实际上对市场可以起补充、推动和服务作用。

Q6:坛友maoshengguoqian:
关于中国的内陆地区,尤其是广大的山区地区,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和思路是不是和经济发展的现实已经脱节?
A6:
你认为在哪儿脱节了呢?

Q7:坛友李虹轩2013:
章老师:
您好!我的问题是:所谓国企改制,就是从市场经济的原则出发,对国企进行的改组和改造。”这其中的市场经济的含义是什么?是一般市场经济原则,还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原则,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
A7:
我理解的市场经济原则,就是在对原有利益相关者(包括工人、管理者、所有者)信息公开、透明基础上,通过国家赔偿原有利益受损者(尤其是工人)和市场价格竞争和优胜劣汰原则相结合的办法。几个环节缺一不可。

Q8:坛友玉凝考拉:
章老师您好!我的问题是,在目前宏观政治和经济形势下,城市化进程会不会受到影响?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有没有必然联系以及未来城市化发展方向在哪里?O(∩_∩)O谢谢!
A8:
本届ZF比较看重城市化和城镇化。我认为只要不是ZF行政命令下的城市化,都是值得一试的。ZF需要更多地考虑如何提高ZF服务的质量,以满足城市化过程中对ZF服务不断提高的需求。这对ZF的融资能力和治理能力都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因此,良性城市化的过程,不仅需要进一步加大经济体制改革,还要有足够的社会管理机制的优化,甚至是进一步的政治改革的配套。

Q9:坛友ganwp:
章老师:
您好!感谢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为我们解答问题,我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已进行多年,就目前来说,是否达到了最初改革的预期目标?改革有没有偏离正常轨道?下一步该怎么去做?
A9:
这取决于你如何解读最开始的这个“目标”。如果说纯粹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生产力的矛盾、帮助数亿人从贫困状态中解脱出来,那么改革的目标基本达到了。如果说是不断增大人民群众创业的自由、择业的自由、迁移的自由、生育的自由,以及其他一些和基本人权相联系的自由权利,那么改革还没有彻底。如果从扩大人民的政治权力和参与机会,改善ZF和群众之间的互动关系,实现人民良性监督ZF、ZF服务人民、从而最终达到一个良治和稳定的美妙境界,那么改革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Q10:坛友scuclguo:
章老师,现在有一种流行的观点是,目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主要制约变量是政治变量,你同意义这观点吗?政治因素通过什么机制影响经济?或者是政治是内生与经济发展的?
A10:
这个问题太大太复杂。无法进行一般的回答,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我基本认同,现在的主要制约变量是政治变量。不过,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这个回答已经是宽泛得不能再宽泛了,还是要更具体化和地谈问题。

Q11:坛友caixiaqing:
章老师,您好,之前林毅夫说中国还可以继续保持20年8%的增长速度,但是前提是要进行一系列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如果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老师,您同意林毅夫的看法吗?关于未来的中国经济体制以及政治体制改革,老师您有什么看法?
A11:
林老师是用一以贯之的逻辑在看待这个问题。我个人理解,他是从中国所具有的潜力出发,来看这个问题的。另一方面,从潜力到实现为现实的增长,需要一系列的条件,并不是任何国家都能够顺利地实现自己的潜力。以前林老师更多地谈潜力,较少谈条件。最近一段时间,我注意到他实际上也开始注意讨论条件性因素了。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取得共识。

Q12:坛友楚西秦南:
章老师您好!感谢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和我们交流。一提到政治经济学,就会使人自然而然的想到马克思,在中国,我们学习了马克思几十年,可是现在的人,尤其是青年人,很多都对马克思不屑一顾,嗤之以鼻。认为马克思已经过时了,大学的课堂上,关于这方面的课程也是最冷的。然而,在国外,纵然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大量的批判,但是马克思依然是外国学生学习经济学不可绕过的一环,尤其是金融危机后,马克思在西方很受欢迎。请问您如何看待当今的这种现象呢?您觉得政治经济学对当今中国的意义在哪里?谢谢。
A12: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一门学问,只要它具有对现实的解释力和批判力(两者缺一不可),就会永远具有生命力。从学术的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需要和其他的理论和假说在解释力和批判力上进行竞争,自然会吸引各自的支持者。至于你说金融危机后,马克思在西方很受欢迎,我认为言过其实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西方的相对地位比较稳定,不会因为金融危机就突然兴盛,也不会因为经济繁荣就日落西山。

Q13:坛友simontoli:
章老师:
您好!感谢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为我们解答问题,我的问题是:到底什么是制度?有人说ZF政策就是制度,是这样的吗? 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ZF在经济中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或者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A13:
ZF的政策显然只是制度的一种表现形式,法律、社会组织和结构、企业,等等,都是制度的表现形式。因为他们一旦形成,均会对人们的行为在稳定预期的基础上,构成激励和约束。另外,这个世界还存在大量非正式制度和规则,同样重要。

Q14:坛友那莪ヽ等伱。:
章老师:
您好!感谢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为我们解答问题,我的问题是:土地私有制改革有作用又不大,为什么还要研究?还要放在最开始?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优越性,资本主义为什么还是主导??
3q
A14:
你这个问题比较混乱。土地私有改革作用大不大,本来就是个有争议的问题,当然要研究。第二个问题我没看明白。

Q15:坛友timeballer:
章老师您好。我的问题是,当前医疗改革出现的很多问题,大部分人把它归咎于过度市场化从制度经济学角度,您如何看待中国医疗市场化问题?
A15:
我不同意医疗改革的问题是过度市场化,实际上问题之一恰恰来自于市场化远远不够。ZF对医疗市场的管制和干预是无处不在的,例如对医保定点资质的要求、对职称评定的管理,等等,都有刻意歧视民营医院的意味。

Q16:坛友leonzuo000:
章老师,您好。
受个人研究眼界和资料收集所限,我觉得目前在制度经济学中研究制度变迁理论的大致有这么几个牛人:诺斯(North)、格瑞夫(Grief)、阿西莫格鲁(Acemoglu)等。诺斯开创、格瑞夫中继,近几年又出了一个阿西莫格鲁,诺斯关注信念、格瑞夫着力比较历史制度分析、阿西莫格鲁看重精英模型,我想问的问题是,在实证计量领域,制度这一因素该如何体现,有学者作为虚拟变量处理,有学者作为连续变量处理,但是碰到具体的问题还是觉得难以下手,你能否举一个例子?另外,当前制度变迁理论的研究未来该往何处去?互联网的兴起会对制度变迁有什么样的影响?为什么旧制度经济学派的一些学者如布什(Bush)的理论却没有引起中国学术界的关注?
章老师,很抱歉,问题有点多,谢谢您。
A16:
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一个学者是否能显示出功力的地方来了。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制度问题,有人擅长描述现象,讲故事娓娓动听,很能吸引人思考;有人则精于构建数理模型;还有人则偏重于实证。更有人数者兼通。我觉得如何具体衡量制度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无论如何,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对现实的观察和高度的抽象能力,才能从现象抽象到理论,并进一步构建理论和实证模型。从这个意义上讲,如何衡量制度实际上取决于你如何理解和解释现象,搞懂了后者,在一定的学术技术训练的基础上,自然知道前者。

Q17:坛友shunzqc:
章老师您好,
学生有一个问题。在传统的发展经济学模型中,对劳动力和资本关注较多,但是中国问题的特殊性在土地问题上更为突出。从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到托达罗,虽然逐渐引入并考察了土地(地租)问题,但是相关分析似乎不适应于中国集体土地所有制背景下的城乡二元经济问题。
请问章老师,在当代开放经济条件下,如何在集体土地制度下,把农村土地配置利用问题纳入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分析之中呢?尤其是中国土地被城市化的“度”如何从理论上加以论证呢?
A17:
中国的问题比较复杂,土地问题涉及到农民、集体和ZF甚至还有其它社会力量(比如开发商和银行,等等)的博弈,甚至牵涉到历史遗留问题。我个人认为这个“度”的问题,如果仅仅是从发挥经济效率的角度来看,实际上还是比较好回答的,无非是个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相等的问题。但如果考虑到各方博弈的现实,恐怕的确很难回答度究竟在哪里。

Q18:坛友明日巨星:
章老师,您好
我想问一下,如何减少或者消灭寻租空间?
A18:
这个取决于你是否仅仅是想消灭寻租现象。如果是,那么一种几段办法就是重新恢复斯大林式的命令和计划经济。不过这是一条死路。如果是既想减少寻租,又要兼顾效率,那么就只能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无非是老掉牙的几招:限制ZF权力、完善法制、信息公开。

Q19:坛友scuclguo:
比如关于收入分配的差距,有一种观点认为:收入分配的差距越大,就会在政治上产生一种平均分配的压力,ZF的反应有可能是对市场的干预更加广泛和深入,这样市场就会更加扭曲。
A19:
是这样。但这里面逻辑的跳跃比较大,也无法直接从你说的现象就引申出这样的结果。我相信从收入分配、ZF压力、政策制定和最后的结果之间,存在着各种影响因素和可能性,逻辑上要些。需要具体分析。
经管之家“学道会”小程序
  • 扫码加入“考研学习笔记群”
推荐阅读
经管之家精彩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