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论庄子寓言中的人物形象_汉语言文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5-04-27 来源:人大经济论坛

[摘要] 《庄子》寓言中包含了众多的形象,广泛涉及到社会各阶层各类别,为阐述道家学派的思想,以及庄子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提供了素材和依托。本文着重写了庄子自身的形象 、孔子的形象、畸形人的形象以及庄子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庄子” 寓言 “人物形象”
一、《庄子》中的庄子形象。
庄子形象基本上在作品中处于中心地位。我们可以透过庄子的言行举止认识到庄子的生活状态及其深厚的哲学思想。与其他人物形象不同,庄子形象是《庄子》寓言中唯一一个全部以正面形象出现的人物形象。庄子形象的塑造是他自身人格的彻底艺术化。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庄子能言善辩,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嘲讽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庄子的文章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充满了尖酸刻薄的讽刺和挖苦。他的所作所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令人拍案叫绝。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首先,作者讽刺了热衷于功名利禄者的人,着重写的是庄子本人对功名利禄的态度。惠子对庄子以小人之心的猜忌和别人的挑唆,让惠子以为庄子像他—样,贪图高官厚禄,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关于庄子对爵禄的态度,《庄子·秋水》也有这样的故事:楚王打算让庄子做国相,派人去请他。庄子却借乌龟的故事表示,他宁愿穷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也不愿于鼠辈同流,表明庄子不削于官禄。
有一天,庄子家里实在是揭不开锅了,去借米,等米下锅。他找监河侯,一个专门管水利的小官,向他借点粮食。监河侯说,你看我现在正在忙着收租子,等我把租子全部收上来,就借你300两黄金。庄子一听,就给监河侯讲了一个故事。他说,昨天我从这个地方过,听到有人叫我,看了一下四周没人,又找了一圈,低头发现地上车沟轧出来的车辙印里面有一条小鲫鱼。小鲫鱼说,给我点水喝好吗?只要有一升水,就能救我的命。庄子说,可以。但是我现在没有水,等我到吴越去,向吴越王请求,开通西江的水,引水回来接你回归大海怎么样?小鲫鱼说,等你把那么远的水调来,那时候,你到那个卖鱼干的铺子,或许还能找到我。说完这个故事,庄子就走了。说明庄子在现实的境遇中,并不一个超越,洒脱,生活富足无忧的人。 庄子说,真正的仁人志士,不怕生活上的贫困,怕的是精神上的潦倒。一个人可以困窘于贫困,但他的内心是否真正在乎这种贫困,他对于一个利字看得究竟有多重,这就决定了他面对贫困的态度。庄子的人生哲学,就是教我们要以大境界来看人生,感知已心,淡泊心态,合乎自然,超越利碌功名和自我
二、庄子对孔子、舜、禹等人的形象描写
《庄子》一书中圣贤说理,尧、舜、许由、黄帝人的寓言举不胜举。庄子不只是对人物进行了赞颂,也通过讽刺人物的作为从正反两个方面宣扬道家学派的哲学观念。孔子是《庄子》一书中出现次数相对较多的寓言人物,在《庄子·内篇》的寓言中就出现多达九次,孔子形象复杂多变,有时是一位贤者,有时又是一个以貌取人的愚人,形象大相径庭,有时甚至干脆成为庄派哲学的传声筒。《大宗师》中孔子让子贡帮助料理子桑户的丧事,子桑户的两个朋友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曰:“嗟来桑户乎!嗟来桑户乎!而己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子贡见状大惊回报孔子,孔子评价他们为“游方之外者也”,这表现了他的生死观,做人要安时处顺,善死善生,把自己看作自然界的一物,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孔子在庄子寓言中也以一个以貌取人的愚人出现,如《德充符》中鲁人兀者叔山无趾见孔子,孔子说:“子不谨,前即犯患若是矣。虽今来,何及矣!”孔子认为无趾的叔山已经来不及补救了,而没有认识到失足知返,求师修德,誓作新人的青少年更应该得到爱护和培育。在这里庄子借以貌取人的孔子对认识浅陋的人以抨击。
《盗跖论道》则揭露了统治者假仁假义以济私的本质。作者借盗跖的口,对世人推崇的尧舜禹进行了批判,认为是用利来迷惑人的本真。“世之所高者,莫若黄帝,黄帝尚不能全德……流血百里。尧不慈,舜不孝,禹偏枯,汤放其主,武王伐纣,文王拘……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孰论之,皆以利惑其真而强反其情性,其行乃甚可羞也。”《黄帝问道于童子》则把治理天下比作牧马,应“去其害马者”;《柏矩学于老聃》则谴责统治者“穷困人之身,使无休时”,逼得人们作了盗贼。 其根本思想都可归结到恬淡无为的政治主张,针对当时社会现实进行批判。
三、庄子对畸形人的阐述
庄子对生活在黑暗社会黑暗背景下的畸形人的生活态度作了阐述,分析了他们的生活态度。庄子塑造的这些畸形人,他们并不在意自己的残疾,甚至忽略的残疾,然而这些人精神上又都是完美的人。“畸人”只不过是我们这些世俗人对他们们意识形态上的统称,但他们却又是“德有所长,形有所忘”,不在乎形体,而在意精神上的洒脱。庄子赞美那些“内保之而不外荡”的畸形之人,贬斥那蔽于形而不知德,以貌取人的价值观念。庄子并不认为畸形是美,甚至认为这类人“以恶骇天下”,但他认为形体丑恶的人,只要具备内在的精神力量,就能使人折服。庄子描写的这些畸形人,外形奇丑和内心完美恰成反比,表现了庄子对精神美的高度重视和追求,对世俗价值观念的否定。从这许多刻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庄子于无可奈何中,对混浊人世的精神抗争,以及闪耀的理想之光。
《庄子》支离疏这个人,“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总之形畸体残的程度达到了要多严重有多严重的地步,是一个既无用又不能有所为的人。而支离疏却因此而被终身免除了正常人不能免除的征役,还受到救济,得以安然享福,“终其天年”。与其相反的是,有用而有为的正常人却免不了征役之苦,旦夕祸福,未必能“终其天年”。《庄子》就是通过塑造这样的“畸人”形象,生动地阐明了无用无为的观点。赞颂这些人,主要是为了宣扬“德充于内,遗形弃知”的思想,认为人的美丑重在德行,内在的品德高于外在的容貌。作者把他们作为得道者、体道者来写,极尽赞美之情。《庄子·德充符》中塑造的几个残疾丑陋的“畸人”形象则体现了作者“贵在德行”的审美观。这些“畸人”虽然外貌丑陋,但是却有着美好的德行。作者肯定了他们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对他们的精神美加以发掘。例如,受过刖刑的兀者“王 骀”,大教育家孔子对他很佩服,“将以为师”;而兀者“申徒嘉”则使大政治家子产屈服谢罪;另一个兀者“叔山无趾”更是认为孔子拘于世俗不啻于受到自然界的惩罚。面貌丑恶的“哀骀它”,竟然使男男女女各色人等对他倾倒,舍不得离开他。而“湮吱支离无辰”与“壅央瓦大瘿”这两个“畸人”,则被他们的国君喜爱,使得国君居然反以常人之貌为丑。《庄子》的作者赞颂这些人,主要是为了宣扬“德充于内,遗形弃知”的思想,认为人的美丑重在德行,内在的品德高于外在的容貌。
四、《庄子》人物形象对后世的影响
庄子是主张精神上的逍遥自在的,所以在形体上,他也试图达到一种不需要依赖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种逍遥自在境界;庄子是主张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质,人融入于万物之中,从而与宇宙相终始;庄子提倡护养生命的主宰亦即人的精神是要顺从自然的法则,要安时而处顺;庄子要求重视内在德性的修养,德性充足,生命自然流注出一种自足的精神的力量。 庄子中的这些畸形人,虽然身体残缺,但内在却自强不息,不愿天尤人,自暴自弃,他们执着、认真的对待生活。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也应视是自己,宽容的对待别人。忘记自己的优劣,才能在生活中豁达乐观,不自卑。
参考文献
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6年
曹础基:《庄子浅注》,中华书局,1982年
经管之家“学道会”小程序
  • 扫码加入“考研学习笔记群”
推荐阅读
经济学相关文章
标签云
经管之家精彩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