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初探_其他论文

发布时间:2015-04-29 来源:人大经济论坛
                   本论文在其他论文栏目,由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bbs.pinggu.org/jg/,更多论文,请点经管之家查看

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初探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之下,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正被更多的教师所采用,教学理念的转变及教材的改革对学生参与性、创新性的要求逐步提高。参与、创新的主体是学生,互动即师与生的互相协作,这些都离不开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所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日益被更多的教师所重视。

什么是“自主”?
“自主”至少应具备以下五种内涵:1)主人。作自己学习的主人,以及对集体、社会、国家所应具有的主人意识;2)主动。对自己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3)主意。自选学法,对于学习有自己的方法;4)主见。有自己的看法,能提出自己的主张,并充分相信自己;5)主体。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是以上四个方面得以落实的保证。

分析学生无法自主学习,即被动学习的原因
一、不敢参与。
这与旧体制下一些老师曾经的“师道尊严”不无关系。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要求学生言听计从,一步一步走进教案设计好的圈套里,而面对学生对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动辄以扰乱课堂秩序为由大加训斥,甚至发生罚站、请出课堂等体罚与变相体罚的情况。长此以往,学生必定“师为正本,师云亦云”,而教师的这种威信也是无法长久保持的,更让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停在表层,他们真正的思维形式和思维过程都无法暴露,更不要说什么创新意识了。
二、不愿参与。
这是一些教师不相信学生,包办代替太多的产物。教师抓的太多、扶的太多,自以为是对学生负责,实则不然。学生没有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久而久之会助长学生的思维惰性,消极参与学习活动。学生抱着“反正老师会讲的”的思想,便不用自己思考了,这样缺乏基本的思维运转,就谈不上自主学习。
三、不会参与。
“学问”、“学问”,勤学善问而非只学不问。模仿性学习与自主探索性学习的实效是截然不同的。但自主参与学习必须具备自主学习的方法,有些学生并非不敢也不是不愿参与,而是没有能力参与。这里,教师的指导显得至关重要,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的是方法,让他们具备自主主宰学习活动的能力,可以创造性地学习。

关于促进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的策略
一、明确自主努力的目标,增强主动参与的意识
教师首先要把握好自己与学生的关系,即明确自己的“学生观”。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学生跟老师之间也不存在领导与从属的关系,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老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顾问”、“交换意见的参与者”、“帮助发现矛盾而非拿出真理的人”,明确这些才能真正意义上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变接受型的被动学习为探索型、发现型的主动学习。
明确目标的意义,是将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上。目标就是明确学习的内容及学习要达到的程度,学生围绕这个目标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参与学习活动,在发表、交流的过程中暴露矛盾和差异,将不懂的和错误的“摊在桌上”来讲,从更利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摒弃错误,发现真理。这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过渡的必然过程,自己发现的东西也更利于被自身的认知系统内化运用。
需要注意的是,目标不止是一个总目标。一堂课可以有的目标包括知识获得方面的、学习方法方面的、甚至情绪情感方面的,这些,教师在课前就可以以各种方式向学生阐明;此外,一堂课细化到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应当给学生一个努力的目标,这一点对低年级儿童尤为重要,教师可以用强调语气、小黑板等向学生明确。
二、激发主动学习动机,形成自主参与氛围
这一条要求教师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激励因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他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主要推动力”“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深厚的兴趣”。
教学中做游戏、设悬念等,都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图文并茂更是教师的一件利器。如新课标教材中“元、角、分”、“时、分、秒”等教学内容,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积累,但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再现多彩的生活,先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情绪与思维的双丰收。
在教者,以教师之情激发学生参与之趣,首先必须把自己放到参与者的位置上,热情地鼓励学生,努力营造出平等、尊重、和谐的学习气氛;更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特别要正确看待学生的插嘴行为、答错问题的情况和学生强烈的表现欲望,也要学会“不插学生的嘴”,让学生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多宽容、多鼓励、少指责。
三、创造主动探索空间,促成自主参与学习
高效率的课堂教学离不开学生全员全程积极有效的参与。新课标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给学生创造主动探索的空间,给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这样,一种纯粹的外部活动便可以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智力活动,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
我们需要创造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参与尝试的机会。在教学涉及长方形的特征的国标版教材二年级“量一量”一段实践活动内容时,曾有的教学设计是:要求沿长边对折→量→得结论;再沿宽边对折→量→得结论。这种方法看似全体动手参与,实际上还是按教师既定的方案一步一步在走,是一种浅层次的参与,也不曾留有思考的空间。倒不如把问题推出去,让学生自己去想办法,动手操作,同桌或是小组讨论,大家来合作学习,自己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找出答案,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真正充分的发挥。扶的过多只会养成学生的思维惰性,不利于师生的协作,也不利于主动与创造性地学习。
教师要真正意义上保全学生参与的机会,就要做到调查掌握学生的知识起点,做好铺垫、给清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剩下的,就让学生自己“跳一跳,摘果子”,去享受成功喜悦,饱满学习情绪。需要强调的是不可以偏概全,要真正做到全体动手动口。对于“学困生”,更要启发方法,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这样的学生,一点点的进步都是要抓住、要鼓励的,自尊与自信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
四、着力学法指导,提高自主参与学习的能力
学法的学习,就是完成从“要学”到“学会”到“会学”的过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一方面,直观操作。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对于学生来说不是一蹴而就的。小学阶段儿童的思维方式正处在从具体的感性认识阶段到抽象的理性认识阶段过渡的时期,借助直观,适当观察、操作、比较、分析能得到大量感性认识,建立表象,这是概括的支柱。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如果充分发挥学具的作用,让学生自己操作、观察比较,那么有余数除法的本质特征及其与可整除除法的本质区别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也更容易内化为学生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第二方面,训练语言表达。在低年级学生中,普遍存在“好做难说”的现象,也许想一想会做就成也就忽略过去了,这是极度不利于学生成长的。低年级知识简单,学生只要稍有基础都做得出来,但教师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于此,更要创造机会鼓励学生说出来;给学生方法让他们去说;以多种多样的形式,诸如自己说、同桌说、小组讨论说、指名来说等等,让学生的思维与语言同步起来。不但会说,还要善于听,能补充意见或提出不同看法。关于一年级简单的解决问题的教学就应强调一下学生说的能力,教师要对教材负责,更要对学生负责。当然,指导学生用语言有条理地表达数学问题也需要一个过程,从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加外部活动:如观察、操作等,到慢慢完整地表达数学问题,到能简练概括及迁移的水平,需要教师极大的耐心。
第三方面,精心设计问题。现行的教材提倡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关于问题的设计也应体现教材的思想。多把问题推出去给学生,“你发现了什么?”、“你看出了什么?”“你还有其它方法吗?”,这些问题看似笼统,但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有观察、操作的基础,这样的问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思维,让学生通过思考抓住本质、找出异同,激活思维,发现行之有效的思考方法。
第四方面,培养自学能力。学生一味从事模仿性学习,甚至多少年书读下来还不知道数学书上的符号什么意思,这种学习至少说是低效率的、没有建设性的。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看书、提问、归纳知识,依据既定学习目标用自己的方法寻找答案,从而学会自学才是关键所在。

学生应作为主体独立参与学习,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这是促进新课程改革各项工作顺利推进的基础所在。

经管之家“学道会”小程序
  • 扫码加入“考研学习笔记群”
推荐阅读
经济学相关文章
标签云
经管之家精彩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