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_其他论文

发布时间:2015-04-29 来源:人大经济论坛
本论文在其他论文栏目,由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bbs.pinggu.org/jg/,更多论文,请点经管之家查看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
【摘要】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 合作学习

新课标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它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之一。而小组合作学习的这种学习方式为每个学生创设了表现自我的宽松氛围,使学生的思维显示出积极的状态,能较大程度地发挥集体互助力量。一位学生的发言往往会引发出其他几位同学的思维火花,促使小组各成员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提出更好的想法,从而达到对问题的较全面、较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它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合作学习所营造的特殊的氛围中,同学们在共同学习与交流中,增进了彼此间的感情,培养了同学间的合作与协作精神,这样既有得于学生间的相互取长补短,又增加了同学间的相互沟通,使学生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
但在一些公开的数学观摩课、竞赛课中,我们经常看到老师十分热衷于合作学习,一有问题马上让学生合作展开讨论,有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在很短的时间内小组讨论、动手以后,再让一个学生起来汇报一下讨论结果;有的合作学习组织形式松散;有的合作学习目的性不强,强调形式而忽视内容实质等等。怎样让学生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优势,就成为了我们教师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合理安排合作小组的成员
在课堂上让学生多说多议,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信息交流。但一节课40分钟有很多环节,最后还得保证学生练习的时间,而现在的学生人数又多,让每个学生都来说一说是不可能的,教师就可以开展各种形式让学生参与讨论。
1、每个小组的人数要灵活安排。有同桌两人相互启发,相互研讨的;有4(或6)人一组集思广益、思维互补、各抒己见的;也有师生共同讨论的,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的。这样就使一些平时不大开口的学生都有了说一说的机会。
2、要注意小组成员的构成情况。编组时教师要注意把不同类型、具有不同潜能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以便于他们互相取长补短,相互影响。
3、小组成员的分工要明确,充分发挥组长的作用。组长要发挥自身优势和示范作用,带动“待努力”学生逐步向“优等生”靠近,同时“组长”要实行轮换制,让各种类型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在讨论的时候,中等以下的学生,利用他们知识上的不完善把问题逐步展开,而中等以上的学生则在突破难点,运用知识的迁移,在概括新学的知识中尽量发挥作用,启发组内同学的理解。这样就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使他们的思维开阔起来,发表不同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来讨论。
二、正确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
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时机把握的好坏,所产生的作用也不同。
1、小组合作讨论的次数根据实际需要而定。一节课里,小组合作讨论可以是一次,两次甚至三次,但不可以过多,如果不需要,一次也是多余。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的方式,应该是在学生的内心需求下应用,而不应该在教师的指令下合作。只有当学生萌生了需要帮助的内部动机时,所进行的合作学习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2、讨论的时机:既可以选择在得出规律性结论之前;也可以在理解知识点的关键处;还可以在学生思维受阻急需畅通之时;也可以在某一问题有多种答案之际。总之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一切讨论时机的确定都应从教学实际出发。例如:一年级《统计》的教学,教师通过课件的播放,让学生能否一下子数出口袋里掉出图形的形状及数量,刚开始学生还能一个一个记忆,但数量逐渐增加,学生就数不清了,这时,教师提出问题:“怎样才能知道口袋里有些什么图形,又分别有几个呢?”通过讨论得出一边观察一边记
录的方法。这时教师进一步提出“又有什么方法能够又快又好的记录呢?”学生再次讨论出自己小组认为的最佳方法,然后小组分工合作,课件再次播放,学生小组合作出口袋里的图形及个数。
三、合作学习中教师的引导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一)、在课前教师就要进行认真的准备工作,应该明确为什么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什么时候进行,怎样进行,问题如何提,大概需要多少的时间以及可能出现的情况和教师如何控制等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二)、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既不能做旁观者,也不能直接干涉、包办代替。而应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做巡视指导工作;深入到小组中去, 成为他们的合作者;不断点拨强化学生的合作探究,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
1、适时地考虑学生需要什么,创设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使得“一石”能激起“千层浪”。比如: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有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欲罢不能”。
2、最重要的是,教师应该告诉学生如何在小组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要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就是“说”,这种“说”的能力包括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组织能力等,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甚至课余生活中不断地为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
3、同时还应该教育学生要虚心倾听别人发言,善于吸取他人的正确意见,及时补充、修正自己的认识。在开始合作时,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具有个人心理优势,一节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过短,对于自己的发言比较认真,不容易接纳别人的意见,不习惯倾听别人的意见,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就要教会学生倾听别人的发言,不插嘴,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听后会反思、会判断,提出自己的见解。
4、在组间交流时,教师成为组织者,不偏向任何一方,有效地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甚至辩论,并不失时机地进行有启发性的引导,在水到渠成之际为所学知识做出科学的归纳和总结。
5、另外教师还要关注讨论的进程,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掌握好时间。
四、适时的反馈小组合作的结果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小组各持己见,观点不统一的情况。此时,通过各组代表发言,教师要适当板书,在重视采纳不同意见上为学生做榜样,这是对反馈本身的尊重,也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同时,通过反馈可以帮助学生在互动中理解个人与集体智慧的价值。另外教师还要总结小组讨论的参与和实施情况,在学生的情感、态度方面都要进行反馈,为今后他们的可持续性发展创造条件。
在小学数学小组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合作规则,学会倾听,学会讨论,学会表达与交流意见,学会组织和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与方法。要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并形成必要的合作学习技能。实践证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面对全体学生,积极创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相互协作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更好地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对教师而言,绝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上的简单转换,而是一种教育观念上的深刻转变,是对学生主体性的进一步的认识过程,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摆正学生“主体”的地位,充分挖掘其创新潜能,发挥“主体”作用。而如何摆正其中关系,做到“收”、“放”自如,需要不断地在教学中摸索和学习。运用各种策略,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爱学;要创造各种条件,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发挥学生主动性,使学生能学;要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使学生会学。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2、《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3、总主编:刘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
4、夏惠贤,《当代中小学教学模式研究》,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第一版
5、徐斌,《走进徐斌》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
6、主编:金春平,《走向数学生态课堂》,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
7、孙云晓,《教育的秘诀是真爱》,华语教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
8、《教育研究与评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6期;第8期

经管之家“学道会”小程序
  • 扫码加入“考研学习笔记群”
推荐阅读
经济学相关文章
标签云
经管之家精彩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