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从“教学”到“学教”_汉语言文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5-04-29 来源:人大经济论坛
本论文在汉语言文学论文栏目,由论文格式网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www.lwgsw.com,更多论文,请点论文格式范文查看从“教学”到“学教”
[内容摘要]
当“精彩的世界”向我们〈教师〉走来时、情况、对象、现实,以及教育理念都变化了,这反倒使我们陷入“无奈的世界”而想在变化面前有感觉的行动起来就要与时俱进做好“教学”的同时适应各方面的变化从“教学”到“学教”,吸收新知识,并消化、磨砺尚其精华用之于教学之上。
[关键词]
“教学”是什么?怎样搞好教学?
“学教”是什么?怎样做好学教?
怎样从“教学”到“学教”?二者如何相辅相成。
[正文]
目前教师中有许多人感到不适应:不适应变化了的情况,不适应变化过的对象,不适应变化快的现实,不适应变化大的教育理念,不适应多变的教学方式。一言以蔽之,当“精彩的世界”向我们走来时,由于习惯,我们明显不能适应,反而使自己陷入了“无奈的世界”,显得无所适从。究其原因,便是许多教师早已习惯了“教学”,习惯了按步就班,因此使自己的心胸孤独了起来,方法生硬了起来。怪不得有的教师说:“在变化面前我们是最没有感觉的了”。
过去,由于知识更新的速度慢,学科内容和相对稳定,再加上体制的因素,许多教师长年累月只念“一本经”,教上几年书,大致熟悉了教书的套路之后,便把自己的教学方式变成了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周而复始地使用。这样,教师俨然成了“知识权威”。
新时期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转变原有的教学角色,教学理念和方式,从“教学”到“学教”的这一转变,对于广大教师是一次巨大的挑战。
教师要从知识的机械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应把学生视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一切以学生为根本出发点。要做到这些,教师就要转变自己的指导方式,要从知识的机械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导师,即从“教学”转变为“学教”。但由于在传统的学科教学中,受应试教育、学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束缚,教师的指导主要是找出学生的学习困难所在,即“什么地方不懂”或“这里为什么错了”,然后通过解惑、释疑,最终把学生引导到教师心目中已有的标准答案上来,教学方式简单而机械。新时期的多彩课堂,要求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教师对学生课题最后获得的成果或结论事先并不十分明晰。因此,寻找所谓的标准答案在研究性学习中行不通了。在这种前提下,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选题指导,向学生介绍课文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设计好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计划,指导学生选择学习的方法和手段等等。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知识的权威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以平等的身份主动参与学生的学习之中。作为参与者的教师,要经常深入到学生课题组的活动中去,了解学生的需求,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与教师慢慢交流,进而可以和教师毫无拘束地一起平等地交流和讨论问题,并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随时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碰到的问题,进而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
在“教学”向“学教”转变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单纯教授知识的“经师”转变为关心学生终身发展的“人师”,做到以人为本、坚持以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发展的全体性、全面性、主体性、差异性和持续性,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对每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承担起必要的责任。
今天,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知识更新速度急剧加快,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教育理论、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也不断地推陈出新。尤其是学校教育的研究更是蓬勃发展,研究成果日新月异。那种想一劳永逸地学习知识然后坐吃老本的做法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和教育异性的需要。对教师这一职业而言尤其如此,即便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教师,如果不注意充电,也很可能会因为理论知识、思想观念等的陈旧或匮乏而落后于时代,最终被社会所淘汰。
“教学”是教师工作的全部,更是教师教学工作的核心,这是从教学的概念引述的。教学,总是以教为主体,教师从如何利用教材、如何吃透教材、如何把教材教给学生,如何教会学生学习教材,基本上是从教师“本位”、教材“本体”、教法“本身”着眼,以追求教法的“后天效应”、教材的“固有效应”和教师的“主观效应”为目标的。如果教师真能做好这一点,无疑是相当不错的。不过,这毕竟摆脱不了世袭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是永恒的智者;教材是无上的权威;教法是不变的法则。而学生是教师的“模特儿”;是教材的“追随者”;是教法的“实验品”。这种情形的存在,是以信息闭塞狭窄、文明进展缓慢、观念落后陈旧为前提的,况且“教学”不是抽象的。因此,今天的教师少了一点过去由于知识传递“慢节奏”而拥有的权威,并不是一件坏事。
如今,世事多变,一日千里,教学过程也充满了“百舸争流”的角逐。要与时俱进,教师要有从稳坐“教学”钓鱼台走向竞争“学教”练兵厂的能耐。稳坐是教育生命赖以生存永恒的需要,而竞技是职业生涯走上光辉顶点必须具备的。“教学”是需要“感觉”的,“学教”就是“感觉”的内在需求。“学教”并不是简单的与“教学”位置对换,而是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学为主体,以教育适应变化为准,从而使教师自身成为以发展素质为恒的“教学对等”的“关系链”、“师生共振”的“联合体”,这是一种教师主动发展、自觉完善的崇高的教学境界。
“学教”就是深信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人格是平等的,年龄距离不应是地位悬殊的资本;就是确信教学不仅相长,而且互补,没有完全聪明的教师和没有亮点的学生;就是相信最终取悦学生的不是主观的臆想,而是对象客观需求的满足。具体而言,“学教”就是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从学生可接受角度落实教学内容;就是让课程、教材和教法适应学生,配合学生,而不是反过来让“死东西”束缚“活机灵”。再具体一点,就是“备课”要“备人”,做到课前要有“人”,课中要有“文”,课后要有“仁”,把教学过程演绎成有生命活力、思想激荡的过程,把传授知识的过程提升为素质形成的过程,完成对知识的消化、吸收,能力的磨砺与咀嚼,从而使传授者和授者同步欢悦,同时长进,共同受益。
教师如果不从“教学”的基本点考虑“学教”的方向,并且不善于将两者同行,不愿付出沉重的代价;轻则教学水准在原地徘徊,死水一般,重则能力渐渐衰退,不能应对。教师的职业,决定了“学教”是伴随教书生涯的有效产出。书可以教一辈子,一个脚本从头唱到尾,从少做到老,但不会成为在学生中留下印象的佼佼者。况且,学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达和获得知识、能力渠道的拓宽,会变得越来越聪明,教师如果不以“学教”来应对,久而久之就会在时光的消逝中把原有的一点本钱都蚀光殆尽,失去原有的威信。因此,“学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在延长教学生涯,是在滋养教学母机,是在充实生命价值。
面对一步步向我们走来的“精彩世界”,面对不断改变的教学理念,面对变化飞快的教学对象,作为教师的我们可以不懂,但绝对不可以不学;作为教师的我们可以不教,但绝对不可以不学。假如教师可以不学,还能称之为教师吗?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不济,让“教学”与“学教”同行,贯穿于“教”与“学”当中,在教学生涯中,这将是一对永恒不变的主题。如若我们稍有怠慢,如若我们按部就班,如若我们不能与时俱进,也许我们真的将会对教师这一行业失去感觉。从“教学”到“学教”这或许是教师与时俱进的一大新课题!
[参考书目]
①《当代教育学》 袁振国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②《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肖川 岳麓书社出版2002年版 ③《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傅道春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④《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 叶澜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经管之家“学道会”小程序
  • 扫码加入“考研学习笔记群”
推荐阅读
经济学相关文章
标签云
经管之家精彩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