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发展经济学 框架

发布时间: 来源:人大经济论坛
第一章
1、发展经济学:是最老的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又是最新的经济学的一个分支.
2、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是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的。
国际经济学界对“发展中国家”有多种称谓。主要有:①第三世界国家;②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③落后国家或后进国家;④不发达国家;⑤欠发达国家;⑥发展中国家;⑦穷国;⑧低收入国家。
3、发展中国家特点:1)低下的生活水平(2)低下的生产率(3)高人口增长率和赡养负担比(4)较严重的劳动力不得用的状况(5)对农业生产和初级产品的高度依赖(6)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处于依附、受支配和脆弱的地位。
4、经济增长: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包括产品和劳务在内的产出的增长。
5、经济发展:伴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政治结构等全面改善。
6、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区别:(1)经济增长的内涵较窄,经济发展的内涵较广。(2)经济增长是一个数量概念,经济发展既是一个数量概念,又是一个质量概念。
联系: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动因和手段,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和目的。没有经济增长,就不可能有经济发展。如果出现有经济发展而没有经济增长的现象,那一定是个别的、短暂的、反常的现象。而不是一般的、长期的、正常的现象。尽管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的、先决的条件,但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带来经济发展,即“有增长无发展”或“无发展的增长”。
7、早起经济发展理论
一、亚当.斯密 二、大卫.李嘉图
1、国民财富的增长取决于专业分工、人口和资本积累。 1、经济发展就是生产增长。
2、利用对外贸易来促进经济发展。 2、报酬递减规律。
3、提出自由竞争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3、特别关心收入分配和对外贸易问题
4、提出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几种可能性。 4、杜绝奢侈浪费
三、马尔萨斯 四、约翰穆勒
1、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 1、完善分配制度
2、观点: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一定比例 2、研究方法
3、“人口陷阱”理论
五、马歇尔 六、熊彼特
1、强调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性 1、创新理论
2、经济发展应是渐进的、和谐的。
8、罗斯托经济增长阶段过程划分:
传统社会阶段(2)起飞前准备阶段(3)起飞阶段(4)成熟阶段(5)群众高额消费阶段(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1. 起飞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是经济增长的两次“突变”。

2. 传统社会不能产生持续的经济增长。

3. 社会起飞时经济起飞的前提,起飞标志着现代社会的开始和“自我持续增长”时代的开始。判断经济是否起飞的主要标志是技术的创新和应用程度;一锅进入起飞阶段意味着工业化的开始。

4. 经济起飞是一国经济从停滞落后向增长发达过渡的重要转折点。

9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模式”
、刘易斯的双元结构模式:农业剩余劳动向城市工业部门流动是工业资本的积累和扩大的源泉,不仅促成了工业化,还引起了农业的进步。
1)前提假设: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分为两个部门;劳动力供给无限;工资不变。
经济运行机制

n 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工业部门,工业部门不断发展,扩大生产,不断从农村中吸收剩余劳动力来促进经济增长;农业只是被动发挥作用。工业的增长动力来自资本积累,资本积累又来源于利润。

3)经济发展的二阶段

n 第一阶段,利润增长快于工资增长

n 第二阶段,工资增长快于利润增长

4)缺陷

n 忽视农业发展的意义,会造成农业的停滞

n 忽视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是保证农业中劳动力转向工业的先决条件

、费景汉拉尼斯的修正
修正为三个阶段:

n 第一阶段,农业中剩余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为0

n 第二阶段,0<农业中剩余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不变工资

n 第三阶段,不变工资 <农业中剩余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

、评价:(1)肯定
2)问题

n 假设条件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

n 夸大了城市吸收剩余劳动力的作用

n 忽视了农业的发展

n 农业和农民成为“糟糕经济学的很大牺牲品” (舒尔茨)。


第二章
10、资本:指的是用于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即资金、厂房、设备、材料等物质资源
11、国内储蓄:1)民间的自愿储蓄,他可以通过银行或其他金融中介贷给企业或ZF。(2)ZF储蓄,即岁入超过岁出的部分,有时还包括由通货膨胀而取得的“强迫储蓄”,即由ZF通过中央银行发行超过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取得的资源。
12、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和美国经济学家多马提出第一个广为流行的经济增长模型——哈罗德-----多马模式:
.哈多模型的基本思想

n 资本的不断形成是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惟一原因。

n 从长期来看,通过投资增加有效需求,从而为当期提供充分就业机会,企业生产能力扩大,结果导致下期供给大于需求,出现下期的就业缺口,这样就需要更多的资本形成

. 哈多模型的表达

n 一国的经济增长率由储蓄倾向及资本—产出比所决定。

即:g=s/k

¨ g表示经济增长率,是国民收入增量与国民收入之比;

¨ s表示储蓄倾向,即平均储蓄率,表明储蓄在国民收入中的比率;

¨ k表示资本—产出比率,即投资系数或加速系数,它是指生产单位产出所需要的资本量,此比率的意义在于推算本期投资对产出潜力的影响,从而决定下期实现充分就业应追加的资本额。

. 哈多模型的意义
1)模型强调了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中的决定作用。从而为经济增长找到一种似乎是合理的持久动力和源泉。
2)模型更适合于发展中国家。因为模型不仅说明了资本匮乏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增长,更指明只要有持续的资本形成,就会有持续的经济增长。
. 哈多模型的局限性
1)资本产出比不变的假设是不合乎现代经济增长中的要素之间可以替代的这一客观现实。
2)模型过分强调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而相对忽视了技术进步、知识与教育、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作用。
3)技术进步的中性的假设也被后来的经济增长理论所批评。
13.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1)资本形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2)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成正比关系
14、储蓄倾向的影响因素:1)国民收入水平(2)收入分配状况(3)风俗习惯(4)金融机构的完善普及程度(5)政治经济环境的状况

第三章
15、人力资本:是指包含在人体内的生产能力,包括人口的数量、规模和人口的质量两方面。
16、伪装失业:指劳动边际生产率或接近于零食的就业,也就是说,如果从总就业中撤出一部分劳动者而不会使总产量减少,那么,被撤出来的劳动者就是伪装失业。
17、子女价格:孩子低成本、高收益,造成人口出生率长期居高不下
18、人力投资的范围:1)教育投资;(2)用于营养、医疗、保健方面的投资;(3)用于劳动力国内流动的投资;(4)用于移民入境的投资;
19、人口增长过快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发展中国家控制的措施:
影响:1)造成资本积累减少;(2)造成严重的失业,影响人力资本的形成;(3)赡养负担加重,不利于经济发展;(4)使整个国民经济处于低水平停滞不前。
对策:1)提高妇女的受教育和就业水平;(2)增加社会保障和福利(3)改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条件,提高儿童的健康水平;(4)提倡晚婚和计划生育。
20、教育的重要作用:
1)双重效应:“知识效应”---人们受了教育后,获得了知识,提高了技能,从而增加了对新的工作机会的适应性和在工作中发挥专门才能的可能性。 “非知识效应”----人们受教育后,可以改变不正确的价值判断,提高纪律性,加强对工作和社会的责任感,从而促进受教育者参加经济活动并做好工作的积极性。
2)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带来收入水平的提高。一般来说,收入水平与受教育水平是正相关的。
3)妇女受教育后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并有利于人口控制。教育不仅培养妇女参加社会和经济活动的能力和机会,还可以增加她们的劳动报酬,其结果是妇女在家里照料孩子的机会成本增加,使她们不愿多生子女,会减低生育率,因此,有利于人口控制。
21、发展中国家教育存在的问题:
1)辍学率高,教育与实际严重脱节。发展中国家的辍学率非常高,有的国家小学辍学率高达75%,亚洲为20%。另一问题是教育与实际严重脱节,70%的儿童生活在农村并在那上学,而且由于中小学辍学率高和高等教育不发达,大概有80%以上的入学者将会在农村度过一生。进入大学的学生人数还不到学生总数的5%,血多发展中国家的大学士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的,而很少考虑到这种教育体制是否符合自身的特点,造成教育与实际严重脱节。
2)社会不平等加剧。①就初等教育而言,贫穷家庭的子女就不如富裕家庭的子女那样能完成这一阶段的正规教育。②发展中国家的中等教育也使贫穷学生处于不平等地位。③发展中国家教育体制的不平等性在大学中表现的尤为突出。④总之,在收入已很不平等的发展中国家中,以高学费的中等教育和高补贴的高等教育为特征的教育体制,很可能加剧不平等并使贫困永久化。
3)教育深化与知识失业。教育深化----由于求职者供过于求,首先被拒于现代部门之外的是小学毕业生,其次是中学毕业生。在这种情况下,现代部门就倾向于雇佣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去做原来有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所做的工作。这样,本来小学毕业生胜任的职务,现在有中学毕业生代替了,本来中学毕业生胜任的职务,现在由大学毕业生代替了,这种情况称为教育深化或教育过度。知识失业------它是与教育深化伴生的现象,由于受教育者供过于求而现代部门又跳级雇佣各受教育层次的毕业生,以致在求职竞争中,中小学毕业生往往被拒之雇佣单位的大门之外,甚至大学毕业生也不免遭受同样的命运。
4)智力外流。是指发展中国家在国内完成学业后的高级专门人才迁移到其他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一种国际移民活动。
22、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式:在许多欠发达国家(特别是热带非洲),“尽管农业的边际生产力为正,而且存在相当水平的城市失业,但乡-城间的人口流动不仅继续存在,而且呈现出加速趋势。

n 该模型建立在发展中国家农村、城市普遍存在失业的基础上

n 该模型认为人口流动是相对收益和成本的理性经济考虑,这种考虑主要是经济因素,但也包括心理因素

n 模型的公式表达:d=wπ-r 

1)具体内容

n 流动的基本动力是比较利益的高低与成本的差异

n 比较利益的高低不是城乡现实收入的差异,而是预期收入的差异,即必须要考虑不能就业的风险

n 农村劳动力获得城市就业的概率与城市的失业率成反比

n 就业概率的高低还与等待时间的长短成正比

2)政策含义

n 有效控制城乡人口流动的规模和速度,使其与 经济发展保持问题平衡,解决城市的失业问题

3)具体措施:

n 减轻城乡经济机会不平等现象

n 强调在创造城市就业机会的同时,增加农村的就业机会,缩短城乡收入差距

n 重视农业发展,改变过去只重工不重农的情况


第四章
23、科技进步:是指由于生产技术的变动使用原来一样的投入获得更多的产出,或者用更少的投入获得同样的产出的一种经济现象。
24、技术进步的类型:1)中间型技术----某种技术进步并不改变工资与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2)劳动节约型技术-----某种技术进步提高了资本的分配份额,称为节约劳动,多用资本的技术进步;(3)资本节约型技术-----某种技术进步提高了劳动的分配份额,称为节约资本,多用劳动的技术进步;
25、创新的内容:1)开发引进新产品或提高一种产品的质量;(2)采用新技术和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新市场;(4)获得原材料的新来源;(5)实现企业组织的新形式;
26、技术引进:通过技术转让和技术购买,在一种较高的起点上,来提高本国的科技水平,促进经济发展的迅速提高。
27、国际间技术转移的障碍
引进国:(1)需求障碍(2)要素障碍(3)基础设施障碍(4)文化障碍;输出国:(1)政治和政策因素的障碍(2)商业保密因素的障碍(3)专利因素
国际间技术转移的类别:1)垂直技术转移;水平技术转移
2)简单技术转移;吸收型技术转移
28、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1)资产投入无形化,知本。(2)知识的贡献率,已经超过了资金等,能够成倍地增加劳动产出。(3)资金趋向于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知识的回报率是无限的、呈现指数增长(4)知识产业会成为国民经济最大的产业,但就目前的情况看尚未独立,而是贯穿于其他各类产业形态之中。

第五章
29、对外贸易:是指一个国家的对外商品交换,它包括进口和出口两部分,也称进出口贸易。
30、对外贸易的传导作用:指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通过对外贸易在发展中国家逐渐扩散,以致最终影响发展中国家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现象。
31、对外贸易的乘数作用:对外贸易中,只要坚持边际储蓄倾向与边际进口倾向之和小于1,那么增加出口,就有利于提高总需求水平和增加就业量,从而促进经济成倍增长。
32、贸易条件:在国际贸易中,一国出口商品的价格同进口商品价格的比率。
33、保护贸易:通过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防止外国产品的竞争,保护本国民族产业。
34、自由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完全放弃对进出口贸易的行政干预,让厂商放任自流的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
35、初级进口替代:建立和发展一般的最终消费品工业来代替其进口
36、高级进口替代:以资本品、中间产品的生产来代替其进口
37、贸易保护和自由贸易的优缺点:
自由贸易的优点:1.通过国际交换获得本国不能生产或生产成本太高的产品,从而使消费者得到更高水平的满足; 2.通过国际分工、发挥比较优势使本国资源得到最佳配置。
贸易保护缺陷:(1)资源利用的低效(2)缩小了高效部门的市场(3)缺乏竞争的动力
38、贸易条件恶化原因:1)技术差异引发的价格差异(2)初级产品替代品的开发和利用(3)生产的垄断程度差异(4)产品的收入弹性差异

第六章
39、外部资源:泛指国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能够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生产要素。外资的形式:物质形式、金融形式、技术形式
40、两缺口模型政策含义:1)积极利用外资;(2)制定与本国情况相适应的外资引进计划;(3)调节外资的流向、结构和它的有效使用,控制跨国公司在本国的活动。;(4)实行经济体制改革;
41、利用外资的形式
外援(赠与)----指来自国外的发展援助,具体指外国ZF或国际机构通过实物的或货币的形式将资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促进受援国经济发展的一种拨款或优惠贷款。
外债----发展中国家为了弥补外汇缺口,向发达国举借的应急款项。是发展中国家利用外部资源解决发展初期资本短缺问题的一种重要形式。
外国直接投资----指外国资本为了在其他国家获得持久的利益,并且取得对他国企业的管理权、发言权、支配权所进行的资本投入形式。
第七章
42、经济全球化:就是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以跨国公司为载体,以高科技为手段和动力的全球产业大调整。
43、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1)贸易全球化(2)金融全球化----资本流动全球化、金融机构跨国化、金融信息全球化(3)以跨国公司为主角的生产全球化;
跨国公司经营特点:以母国为基地,吧全世界作为企业活动的舞台,组织国际化生产和经营,在世界范围内组织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并在经营上实行多元化,从生产到销售,从贸易到金融,从制造业到服务业,囊括一切领域。
44、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挑战:
1)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发育不太充分,经济结构比较脆弱,容易受到外部冲击。
2)进入21世纪后,世界经济体系面临一次新的国际分工,竞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将不是劳动力资源和物质资本,而是智力资源及国家创新能力。
3)在宏观经济开放的背景下,如何应对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将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两难选择。
4)人才跨国流动呈现南北极不平衡的特征。
5)经济全球化导致和加剧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贫富差距上的扩大。
6)经济全球化是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
7)大量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基本上被排斥在经济全球化之外。

第八章
45、制度:是能够约束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规则。
46、正式制度:是指人们有意识制造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它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以及由各类正式规则所形成的一种等级结构。
47、非正式制度:是人们在长期中无意识形成的,有持久生命力的,且通过文化结构代代相传的一系列规范。
48、诱致性制度变迁:由经济主体自发组织,自下而上共同实施的制度变迁。
49、强制性制度变迁:是指有ZF以法令形式推行的变迁,他既可以对现有收入进行再分配的形态出现,它又可以出现在自发性的制度变迁之中。
50、制度对经济发展的作用:1)制度决定着激励机制 ;(2)制度决定社会交易成本;(3)制度决定分配公平;(4)制度协调利益冲突;51、制度的功能:制度能够规范人们的行为,由此而带来的便是制度在规范人们行为时所发挥的种种功能。
52、制度有什么样的功能:1)用于降低交易费用的制度;(2)用于影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之间配置风险的制度;(3)用于提供职能组织与个人收入流之间的联系的制度;(4)用于确立公共品和服务的生产与分配的框架的制度;
第九章
53、市场失效:狭义:市场运行的结果,未能满足帕累托最优条件,造成效率损失的状况。广义:还包括市场在解决收入分配等社会问题时的无能为力。
54、ZF的作用:1)校正市场(2)遏制垄断;内化外部性;提供公共产品;对收入进行再分配等
55、ZF失效的具体表现:1)干预的成本过高;(2)难以实现政策目标;(3)理想的官僚并不存在;(4)ZF产出的非市场性特征导致低效率;(5)ZF干预强调绝对的,垂直的命令——服从机制,扼杀了积极性;(6)ZF扩张;(7)“寻租”
56、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1)产品贡献 ----食物贡献和原料贡。只要人类仍以动植物为主要食物,农业提供食物的功能就不会丧失,因而就世界而言,绝不能没有农业。 2)市场贡献(3)要素贡献----资本和劳动力要素贡献4)外汇贡献
57、农业发展停滞的后果:粮食短缺,营养不良,饥荒,疾病流行,社会动荡。
1)造成了收入分配不均。(2)乡——城人口大量流动。(3)落后的农业还会造成国际支付赤字扩大,债台高筑,出现债务危机。(4)落后的农业意味着农民只有低下的购买力,以致工业的增长受到阻碍。
58、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1)传统农业;(2)混合的多种经营农业;(3)专业化、现代化的商品农业。
59、工业化: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的过程。
60、城市化:是指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增加的过程,更确切地说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并在城市集中的过程。
61、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相互促进:(1)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结果。(2)城市化又推动了工业化。
人口集中会减少雇佣劳动力的成本;基础设施的共享;社会服务事业得以更好发展;厂商集中的好处;人口集中意味着较大的市场。
62、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出现的问题:1)城市贫困化---棚户区和贫民窟。2)城市失业:一些国家公开失业率超过15%。(3)城市环境污染。(4)城市的社会问题。(5)日益对立的城乡关系。
63、农民工市民化:以农民工整体融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为核心,推动农民工“个人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
经管之家“学道会”小程序
  • 扫码加入“考研学习笔记群”
推荐阅读
经管之家精彩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