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浅析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工作误区_学前教育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2015-04-30 来源:人大经济论坛
本论文在学前教育毕业论文栏目,由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bbs.pinggu.org/jg/,更多论文,请点经管之家查看浅析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工作误区

“人心不同,有如其面”。要真正了解每个学生,亦非易事。但是,作为班主任,首行应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至诚之心去了解学生,才能掌握学生的内心世界。要经常去接近、关心和体贴学生,使学生感到班主任可亲、可敬、可信、可爱,学生才愿意亲近班主任央班主任面前敞开心灵的窗口,说真话,表真情.
有关研究表明,班主任在了解学生活动中的心理状态,也直接影响了解学生过程中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从而影响了解的结果.因此,如何运用心理学原理,分析了解学生过程中双方可能产生的心理障碍与所产生的偏差,采取适当措施调节心理活动,提高了解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了解学生几种的主要方法
(一)观察分析法
观察分析法,是一种凭借感官感知学生及与学生有关的人和事,搜集学生思想信息材料并进行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二)资料分析法
这是一种通过对有关学生的书面材料进行分析来了解学生的方法.有关学生的书面材料记载着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分析这些资料可以把握学生德、智、体、美、劳和家庭、社会交住等全面情况,了解学生每一个方面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变化的情况与趋势.这些情况既是班主任有的放矢教育学生的依据,又是与家长联系交流教育信息怕重要内容,还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民,以明确自已努力的方向.
(三)个别谈话法
师生之间的谈话有许多方式:有与几个学生或全班学生一道 谈的集体谈话,有与某个学生单独谈的个别谈话;有师生共同明确的指向性谈话;有不使学生觉察目的的无拘束谈话;有调查性谈话,有协商性谈话等.我们这里采用的是以了解学生为目的的调查性谈话,且往往以个别谈话为宜.调查性淡话要求按照预先准备好的问题,学生逐一回答,用以收集学生有关情况的资料.
(四)问题讨论法
要了解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必须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变某个问题开展讨论,通过各抒已见,甚至是争辩,道理越辩越明.一方面可以达到共同提高认识的目的,同时也有利于班主任在较深的层次上了解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
(五)调查访问法
调查访问法是对学生情况或某个有关学生教育问题进行考察了解的方法.一般意义上说, 上述各种方法多属于调查访问法的个俱休方式.资料分析叫书面调查;个别谈话和问题讨论叫询问调查;观察也可称直接调查.我们在这里主要讲间接调查.它是指班主任通过与所要了解的对象有关的人,如家长、同学、朋友、任课教师等进行调查,从而获取所要了解对象(某人、某事)情况的方法.班主任运用这种方法往往能够获得在直接调查中难以得到的信息材料.
(六)实例部析法
实例剖析又称个案分析.它是指抓住某一件或几件反映学生思想信息的实例进行认真的剖析,从而获取反映学生情况带规律的东西.

二、班主任容易产生的心理偏差

班主任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他们在了解学生的过程中,总是渗透着个人的意识倾向,以个人的认知、情感、意向和个性特征去了解认识学生对象.因此往往有可能产生心理偏差,这些偏差主要表现在:
(一)情效应偏差.这是由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关系生成的.班主任与被了解学生有着某种特殊的良好感情关系时,或对于那些与自已的感情关系较差的学生,都容易造成了解结果的失真.
(二)定势效应偏差.班主任在了解学生中,易受定势的心理支配.因为班主任根据往常的经验,头脑中固有同类情况的印象,在了解学生的过程中,极易把了解纳入主观固有的某种类别中,不顾了解对象的实际情况,因而易得出与实阮不相吻合的结论.
(三)晕轮效应偏差.是说班主任对学生的个别特征的过分关注和重视而影响到对学生其它特征的正确了解分析.这种现象出现在教育实践中容易产生两种偏差:一是以差概好,根据学生的某个特征形成较差的印象后,把其它的弱点也加在他(们)的身上;二是以好概差,因对被了解学生的某个优点产生好感,而把其它的优点也归于他(们)或忽略其缺点,或认为缺点无关紧要.
(四)首因效应偏差.这是指班主任根据自已对学生的初步印象作出不全面的结论.社会心理研究证明,人的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班主任与学生初步接触也会产生初步印象,但学生给班主任留下的初步印象并非他的本质特征,往往是一种表面的东西,或是学生为了迎合班主任表现出的假象,班主任容易把这种表面的、个别的、造作的特征当成本质特征加以分析对待。
(五)从众效应偏差。他是指班主任受从众心理支配,主动放弃自己在了解学生过程中感知得来的看法,自觉接受其他任课教师的意见,从而产生对学生的认识偏差,甚至使整个教师出现系统误差。从众效应对认识学生主要的优缺点有积极的作用,但它不利于深入了解学生的个体表现,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信息。
(六)权威效应偏差。班主任受到某种权威的影响或压力而放弃了自己了解学生得来的结果,称权威效应偏差。这种权威可以来自某人的权力,也可以来自某人的威望。当权威的印象符合客观实际时,权威效应产生积极的作用,但当权威的印象不完全符合客观事实时,权威却成了正确了解认识学生的障碍.
(七)参照效应偏差.班主任在了解某个学生或学生集体时,因其他学生或学生集体形象的参照而影响着对被了解学生或学生集体的看法。班主任面对的学生多数是好学生,而对那些表现平平的学生也会产生产生不好的印象;相反,班主任面对的学生多数调皮,面对那些表现平平的学生却会产生良好的印象,这些都影响班主任对学生做全面深入的了解。
(八)求全效应偏差。班主任有时凭借自己的地位和权威,采取过高求全的眼光去衡量学生,或者把学会僧或班级预想得十全十美,结果却并非完美无缺,因而多看到学生的缺点和毛病,难以形成全面的看法。受这种心理影响,在班主任的眼里好学生变成了一般学生,较好的学生又成了差生。
班主任的心理偏差,影响了了解分析学生能够的准确性和客观性,阻碍着正确教育学生和提高教育学生的质量。因此必须寻找防止和消除这些偏差的措施。
(一)班主任要深刻认识了解学生着这项工作的意义。客观地了解分析学生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是有的放矢、提高教育效率的可靠保证。
(二)班主任应加强自身学习。学习哲学、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知识,提高教育理论水平。
(三)班主任要提高自身心理素质。一旦观察出现偏差,能实行自我调节,及时纠正偏差,以免影响了解分析学生思想信息的真实性。
(四)采取心理偏差的补救措施.在了解学生过程中,有些偏差难以消除,可以采用恰当的方法加以补救,如进行了解后的再了解,分析后的再分析,以求结果的准确性;听取其他教师或学生对有关问题的意见,用以证实获取信息的可靠性.

三、被了解对象易产生的心理偏差

在了解学生的过程中,被了解对象的心理偏差直接影响了解分析的结果.因此,研究被了解对象易产生的心理偏差对正确了解认识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畏惧效应偏差.作为被了解对象的学生或家长,与班主任接触,不了解班主任的意图.易产生畏惧感,这种畏惧感来自于班主任的权威、了解问题的气氛、了解后的结果等.一般说,与班主任接触甚少的学生由于畏惧的心理产生的偏差更加突出,有时还可能出现了解情况进行不下去的现象.
(二)应付效应偏差.有时被了解的学生或家长对班主任要了解的情况采取不认真负责、不严肃的态度,这种情况就会产生一种消极的应付效应.它主要表现在对待班主任的谈话、座谈或访问态度冷漠,无动于衷,或者不说话,不发言,或者随随便便.敷衍几句,或者难挖苦,故意开玩笑,因而,影响了解情况的顺利进行和所获信息的可靠性.
(三)迎合效应偏差.迎合效应也是一种在防卫本能支配下的消极效应,属于一种弄虚作假现象.迎合效应主要表现在被了解者投其所好,捉摸班主任说话的意图,按班主任的倾向行事,舍弃事实的真相和自己的见解.因而了解结论出现偏差.
(四)文鉓效应偏差.班主任了解学生的目的就是为了取得对学生的正确认识,以便施以正确的教育措施.但有的学生或家长不能正确的理解班主任的意图把与问题有关的人和事掩盖起来,或怕承担责任,把存在的问题归因于别人(其它的同学或老师),文过鉓非,从而影响班主任获取信息的客观性.

四、要消除学生心理偏差产生的消极影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一)提高被了解对象对班主任了解情况的认识.事先,班主任要让学生或家长明了事实反映情况的重要性,班主任了解情况是顺利开展班级工作、正确教育学生所必须的.
(二)师生之间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班主任在工作中切忌独断专行,搞一言堂,而应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经常广泛地听取学生、家长和任课教师的意见,尊重每个同学对班级工作提出的批评建议,创造班集体的民主气氛.
(三)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指人们对于自已及自已与周围关系的认识,它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教育等形式.班主任要为学生创造社会交往的机会,使他们逐渐认识自已的存在和力量,认识自已与周围人们的关系,认识自己的义务.学会将现实的“自我”与班主任期待的“自我”相对照,不断地重新修正自我印象同,从而自觉与班主任配合了解认识“自我”,不断的完善自我。
经管之家“学道会”小程序
  • 扫码加入“考研学习笔记群”
推荐阅读
经济学相关文章
标签云
经管之家精彩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