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从“网络环境下的一堂物理课”说开去_其他论文

发布时间:2015-04-13 来源:人大经济论坛

【摘 要】:本文从“网络环境下的一堂物理课”说起,围绕着新课改背景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遇到的现象和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本文主要探讨了信息技术应用与学科整合的的误区,并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办法。
【关键词】:物理实验课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误区 如何整合
为迎接市里组织的“IT”节,我们学校通过层层选拔,终于选出了一堂实验性很强的物理课作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代表参加此次盛会。学校从上到下都非常重视,因为这将代表我们学校的水平,特别是理化生教研组的老师,更是团结一致,召开全组会议,进行集体备课,然后试课,评课,一环套一环,一点也不马虎。当课堂准备就绪,马上就要参赛了,不知哪位老师从哪得来的消息,说要在电脑室上课,而不是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我们的对手是这么做的,我们哪敢怠慢?地点改在了电脑室,结果可想而知。
我至今无法弄懂,本节课的课题是《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而且有许多仪器简单、操作简便的实验可做,如果能取气体和液体的代表来作为流体做实验,更能全面的说明两者的关系。为什么一定要在电脑室去上一堂如此趣味横生的实验课呢?本来在多媒体教室,老师做了五个演示实验,学生动手做了四个实验,场地一改,实验都只能减半了。众所周知,电脑室和实验室是有区别的,由于电脑室场地的限制,电脑桌上不能摆水槽等一些稍微占空间大一点的实验器材,老师既不能演示,学生也不能动手,流体就只是能选取气体了,而水就不能作为液体的代表来做实验了,老师们是不是会觉得缺了点什么呢?
我听了这位老师在多媒体教室试讲的几节课,我觉得真的上得相当不错,无论从课件的制作、课件与课堂的整合,还是学生实验的操作,简直就是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让人无懈可击。课堂气氛相当活跃,老师一个一个的演示着,学生一个一个的做着实验,他们通过“用口吹两个乒乓球的中间,看到了两球移向中间”的现象,他们能够理解“气体流速快压强小”的理论;他们也能够通过“用矿泉水瓶挤水冲击水槽里水,而两只小船反而向中间靠拢”的现象,来理解“液体流速快压强小”的理论……从而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流体与压强的关系”。而在电脑室,学生就不能做所准备的四个实验了。另外几个实验只能在电脑屏幕上显示一下过程了。但为什么非要在电脑室上不可呢?我百思不得其解。我去询问赛课老师,她对我说:“这是IT节,就应重点体现信息技术啊!”我愕然。后来我觉得我们老师可能走进了一个误区:信息技术手段用得越多课堂质量就越高。果真如此吗?其实不然。我想就近几年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出现的的几个突出的误区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误区一:信息技术的手段用得越多,课的质量就越高 近几年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我们老师说得最多的一个话题了。“整合”这个词可以说是信息技术带来的新词,我们小时候读书的时候是没有这个词的。有些教师就片面地认为信息技术是推进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技术改革的"排头兵",用了信息技术才说得上是一堂优质课,不用就不是优质课。这样就导致许多教师盲目地、不切实际地花大气力把重点放在课件的制作上,从而放弃了对教材的深度挖掘,忽略了学科特点,一味地去追求如何更多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而他们就没有认识到,物理是一门实验性相当强的学科,可以说没有实验就没有物理。因此我要说,在物理课中,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操作,去实验,鼓励他们从实验中发现新的问题,获得新的知识。
我曾有幸听过几节“磨擦力”的赛课,有的教师花了很多精力制成相当精美的课件,用三维动画模拟演示了这一系列实验的整个过程,有些重要的现象还运用了特殊效果进行强化,可谓是精心展示了现代教育技术,然而, 这样做就能够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磨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吗?我看还不如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教师演示实验, 学生亲眼观察,从而归纳出科学的结论,学生肯定能对结论理解得更透彻,效果一定会更好。 误区二:课件声音和动画越多,课的质量就越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最终目的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必须承认,多媒体课件确实能够把声音、图象、文字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体化的教材,这是以教科书、录音带、录像带各自独立形式存在的传统教材所无法比拟的。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为了突出信息技术的优势,从一个极端直到了另一个极端, 在制作课件时,将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甚至三维动画等技术一股脑地加进去,把课堂装点得绚丽多彩。感官效果确实不错,但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一节课下来,学生还弄不明白老师这节课真正要讲的是什么呢?
作为辅助学科教学的工具,尤其作为辅助课堂教学的工具,如果过多地追求“多媒体”, 过多追求课件漂亮的外表,而忽视了课件的教学目标,特别是莫名其妙地插入一段音乐,或者莫名其妙地弄一个小动物在上面跳跳跳,其效果肯定会适得其反,这不仅不能增强教学效果,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干扰学生的观察,干扰学生的想象,干扰学生的思维,削弱了课堂教学效果。一些制作课件的人一味地追求最新的制作手段,把教学课件搞成多媒体功能的整合展览,却不知他的课件辅助教学“辅”在何处。多媒体课件不仅是艺术,更重要的是科学,这是每一个制作课件的人都需要注意的。我们应该把教学目标放在第一位,制作的课件既要精美,还应实用。
我听过一堂《荔枝图序》的语文课,那位教师为了讲好这一课,搜集了各种有关荔枝的资料,精心制作了课件,又是动画,又是声音,又是图像,充分展示了各种各样新鲜欲滴的荔枝。伴着悦耳的解说,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但一堂课下来,学生似乎观看了一场精彩的录像,对课文中要求掌握的有关介绍荔枝的特点、介绍荔枝时所采用的手法等却知之甚少。那么,我想问,学生学到了什么?
误区三:传统媒体用得越少,课的质量就越高。
本是一堂生动的实验课,本可放在实验室里上的,当然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一下是无可厚非的,只要整合得好,我们不得不说它肯定是一堂好课,但是为什么非得要在电脑室去摆弄一下呢?一些课件,大多是从“开始上课”到下课“同学们再见”全程播放,学生45分钟面对着屏幕,把原先低效的“人灌”,变成高速的“机灌”,教师在课堂上动动鼠标、敲敲键盘代替了教师的身体语言,教师成了放映员。学生与老师那种面对面交流已被机器所代替,机器固然重要,但是与教师的那些富有人情味的身体语言来比,哪些更会受学生欢迎呢?我们是不能忽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的,如教师的精心设问、师生间的对话。我们也不能完全丢掉“传统媒体”来谈“多媒体”的,能用黑板、粉笔等传统媒体做得到的,我们真的有必要用多媒体吗? 特别是对那些可通过动手做实验就能完成的过程,为什么还要用不太容易理解的多媒体呢?我们是不能丢开我们的传统媒体来谈教学的,我们应当把传统媒体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好,才能把各种媒体的优点发挥到极至。
我们知道,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同时为课程改革的实施注入了生机和活力。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整合呢?
首先,我们必须提高认识。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所形成的教学模式是相对稳定的,而课堂教学却是绝对变化的,只有正确地处理好“相对稳定”与“绝对变化”的矛盾,才能使信息技术更好地与课程整合。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实践和研究已经起步,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如果我们能在起步阶段就能注意到在这些问题上所可能走进的误区,肯定会更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健康开展。其次,我们应当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根据各学科教学的需要, 从实际出发,寻找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工具性功能,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探索教育教学规律, 启发学生思维,使计算机融入学科教学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如何使信息技术与各课程的整合达到最佳,这就需要各位在今后教育教学实践中,走出整合的误区,不断去探索。
经管之家“学道会”小程序
  • 扫码加入“考研学习笔记群”
推荐阅读
经济学相关文章
标签云
经管之家精彩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