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苏轼的旷达性格论_文学论文范文_文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4-11-23 来源:人大经济论坛
文学论文范文 苏轼的旷达性格论 [摘 要]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因此他的词作表达出沉重的人生空漠之感。苏轼的怅然不是缘于仕途的进退,而是对一生忙碌意义何在问题的迷惑和怀疑。苏轼胸中吸收、融合了中国的各种传统思想元素,因而能够在人生的痛苦面前保持旷达的心境,达到精神归隐的境界。 [关键词] 生命体验 旷达 精神归隐 苏轼在入仕之后,一片热心没有得到君主的回应反而辗转流离于被贬谪的路上,陷入“亲讯断绝”、“书问旷绝”, 一再被贬谪,开始怀疑自己的人生理想,并寻求灵魂的超脱。 甚至“无复生还之望”的人生极地。面对生命得不到自由,仕途受挫折而寻求思想的解脱,这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人生轨迹。在现实中,比常人更热爱生命自由的苏轼便屡屡发出人生忧劳之叹。大部分文人在政治理想破灭后,往往流露出浓浓的哀怨之情,他对生命艰辛困苦的体验也格外深切。以归隐的方式表达自己与社会的对抗。但苏轼始终未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满庭芳》)[2]这是对人生劳累奔波、席不暇暖的体验;“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曾退居山林。他寻找到的是另一条出路,即以思想的旷达来超越生命。 一、负累:对人生的思考 “苏轼一生并未隐退,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酒间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酒凄然。” 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都强烈。”(《西江月》)[2]自叹身世,感慨生命短暂,饱含苍凉。
经管之家“学道会”小程序
  • 扫码加入“考研学习笔记群”
推荐阅读
经济学相关文章
标签云
经管之家精彩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