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essor Mankiw is a prolific writer and a regular participant in academic and policy debates. His research includes work on price adjustment, consumer behavior, financial markets, monetary and fiscal policy, and economic growth. His published articles have appeared in academic journals, such as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in more widely accessible forums, such as The New York Times, The Washington Post,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and Fortune.
He has written two popular textbooks--the intermediate-level textbook Macroeconomics (Worth Publishers) and the introductory textbook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South-Western/Thomson). Together, these two books have sold over a million copies and have been translated into seventeen languages.
In addition to his teaching, research, and writing, Professor Mankiw has been a research associate of the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an adviser to the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Boston and the 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 and a member of the ETS test development committee for the advanced placement exam in economics. From 2003 to 2005 he served as Chairman of the President's 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
Professor Mankiw lives in Wellesley, Massachusetts, with his wife and three children.
以上是格里高力曼昆的个人简介.
第一本书是《经济学原理》中文版。上下两册。黑白。北京大学出版社以下是该书简介:
这本《经济学原理》于1998年由美国德赖登(Dryden)出版社初版,作者是哈佛大学的一位青年经济学教授格列高里﹒曼昆(N. Gregory Mankiw)。这本书1998年在美国出版时创造了两项吉尼斯世界记录:一是这本书还没有完稿时,出版商就出价250万美元买下版权,从而创下经济学著作卖价的吉尼斯世界记录;二是这本书一出版便很快风行美国,其畅销速度和畅销数量又创下吉尼斯世界记录。《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早在1998年4月6日就报道说,格列高里﹒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已经被美国大约350所大学用作经济学教科书。这时这本书问世还不到3个月。
这本书之所以迅速火暴,其主要原因是这本书从内容、体系结构到表述、体例都体现了“经济学学生的入门教科书”的定位。作者说,他在写这本书时,极力把自己放在一个经济学初学者的位置上,他强调的重点是学生学习经济学时感兴趣的那些材料。他认为,职业经济学家写教科书时,往往有一种接受经济学家们的观点并强调那些使他和其他经济学家着迷的论题的诱惑,而他在本书中要尽量避免这种诱惑。曼昆的这本书确实实现了这种定位。首先,这本书写得通俗易懂。格列高里﹒曼昆虽然年轻,但在经济学界早已著名。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是他的论文和著作的一贯风格和特色。他的这本《经济学原理》更是体现了他的写作风格和特色。这本书既没有学究式的概念定义,也没有烦琐的论证。其次,这本书的内容简明扼要。这本书英文版的正文只有775页,与同类教科书相比,它的篇幅要少好几百页。作者说,他是从一个学生喜欢读什么样的教科书的角度来写这本书的,所以他的第一位和首要的目标是要把这本书写得简明扼要,用尽可能少的词句来表述经济学原理。作者在他的《经济学原理》前言中不无调侃地说:“所有的经济学教科书都说资源是稀缺的,但是在这些教科书的作者中很少有人记得学生的时间是这些稀缺的资源之一”。再次,这本书的内容侧重于应用和政策,而不是象同类教科书那样侧重于正式的经济理论。作者试图使读者通过这本书的学习,在将来读书看报、经商或从政时都能够应用经济学知识。但是这不意味着这本书没有提供系统的经济学基本理论,事实上这本书包含了经济学初级教程所有的中心论题和基本原理。这本书的特点之一是在每阐述一个经济学原理以后就尽可能地回到与这种原理有关的应用和政策上来。例如,这本书在第4章到第6章阐述了供给和需求的基本原理以后,紧接着在第7章至第9章把这些原理应用于市场经济社会所面临的三个重要问题:为什么自由市场制度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的途径?税收是如何妨碍市场机制运行的?谁是国际贸易的赢家和输家?“案例研究”原本是工商管理课程中常用的教学方法,现在曼昆把它运用于经济学原理教科书,来说明如何应用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原理》一书的绝大多数章节都有相关的案例研究。除此之外,这本书的大多数章节还设有“新闻信箱”,引用报纸上的新闻来说明如何运用经济学思想来阐述当前的社会问题。最后,这本书的体系结构也不同于流行的经济学初级教程。它不是从“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或“经济学研究什么”开始,而是在开篇第一章集中概述了经济学的十个基本原理,这使初学者一开始就能抓住经济学的精髓。这本书也没有严格遵守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传统二分法,而是尽量模糊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界限。第一章的“经济学的十个原理”既有微观经济学原理,也有宏观经济学原理。“国际贸易”这个宏观经济学内容现在被曼昆放在了“供给和需求”篇目下。
格列高里﹒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虽然是一本入门的经济学教科书,但是这本书也包含了一些经济学中级教程的内容和西方经济学的新发展、新观点。作者在结束微观经济学的初级教程的内容之后,又在第7篇“高级论题”篇目下增设第21章,专门讨论消费者选择理论。这部分内容实际上多半是中级微观经济学的内容。这本书的最后一章(第34章)则在“宏观经济学的五个争论”题目下综述了宏观经济学的新发展和新动态。这五个争论也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两大学派——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近几年来论战的主要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曼昆在他的这本书中对经济学的学科性质给出了与其他流行的经济学初级教程不同的界定。他在这本书的“致教师的前言”中写道:“经济学综合了政治学和科学的优点。它实际上是一门社会科学。它的论题是社会,即人们如何选择生活,他们如何相互交往。……通过把科学方法运用于政治问题,经济学试图在一切社会所面临的根本挑战方面取得发展”。 曼昆的这个说法是西方经济学的一种新动态的反映。现在,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认为,由于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不可替代,经济和政治越来越相互影响、相互依从,不研究制度和历史、单纯研究稀缺资源如何配置的经济学应当让位于政治经济学。
格列高里﹒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的迅速流行至少向我们提示了两个信息:其一,流行了半个世纪的保罗﹒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将被格列高里﹒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取代。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保罗﹒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每隔3~5年就根据西方乃至全世界经济形势和经济学的发展变化加以修订和增删,由于它贴近经济形势和经济学的发展,所以一直畅销不衰。也是在1998年,保罗﹒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与威廉﹒诺德豪斯合著)又新出了第16版。但是由于格列高里﹒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更加适合学生的口味,更加注重应用,所以它一出版就广受欢迎。随着格列高里﹒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的流行,保罗﹒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将风光不再。其二,新凯恩斯主义在西方主流经济学中渐占上风。在西方主流经济学中,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由于其逻辑较为一贯和范式较为优美而受学者们尤其是青年学者们垂青。甚至有些西方学术期刊要求作者提交的论文必须符合新古典范式,否则不予发表。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主张由于现实感较强、且符合政府的口味而受政府决策部门重视。格列高里﹒曼昆是新凯恩斯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经济学原理》占领了大学讲台,说明新凯恩斯主义现在不但在政府政策领域占了上风,而且开始在大学和学术界受到青睐。
本书是美国德赖登出版社以140万美元征求经济学教科书的中标作品,被西方世界认为是“最令人期盼的经济学教科书”。英国《经济学人》也撰文认为该书将取代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成为天下第一。该书出版仅三个月就被美国300多所大学采用作为教材。其英文版发行量在1998年出版当年就高达20万册。成为世界上首版最成功的经济学教材。
- Makiw(3Full).pdf
squarekiss 金钱 +30 好文章 2008-9-2 9:5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