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推荐]从《帕尔格雷夫大辞典》看区域经济学到底是什么

Regional Economics

区域经济学

区域(地区)经济学的主要问题:是解释在一国国民经济范围内生产和人口分布状况,它经常被人们探讨,仿佛经不起通常的经济分析工具的检验。如果比较地区和国家之间的异同之处,我们可以看到区域经济学是一个性质不同的领域。就与世界其他地方进行商品贸易来看,一个地区就像一个国家。由于要素供给的区位差异造成各地区生产的商品不同,因此使得地区间的贸易也不同,这种情况恰好与国家一样。这些相似点部分地——而不是全部——延伸到生产要素的行为。而资本就是能在国家之间和区城之间流动的一种生产要素。

国家和地区之间要主要的差别之一,则是与另一个生产要素,即劳动有关。劳动力的自由转移,在国家之间是受限制的,然而在一国范围内,区域的绝对必要条件则是劳动力可以在地区之间无限制地流动。除此之外,两者之间根本性的差别,在于所运用的政策工具不同。与国家不一样,一个区域不可能实行独立的货币政策和贸易政策。

这种差别使国际贸易和区域经济学迥然不同。和国家相比,一地区对商品的需求取决于该地区人口的内生数量。决定一地区的需求和生产什么的因素,是受劳动力流动程度所影响的劳动供给,当地商品的需求与供给决定地区之间的生活费用的差别,以及地区的舒适程度。区域经济学密切关注对产业布局产生的作用。区域经济学中所关注的主要政策则是地方的税收和支出政策的效果,以及旨在影响地区之间经济活动分布的努力。所有这些都与国际贸易涉及到的关税、汇率和货币政策形成对照,而这些因素在区域经济学中是看不到的。

虽然区域经济学被相对地忽视,但它导致了经济学的其他领域中的对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的区分,这在国际贸易文献中只是最近才做出的一种重要的区别,而在地区内乘数分析中早就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了。区域经济学比其他的经济学更充分地认识到,作为中间投入品的商品的使用,对生产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它有助于生产布局。区域分析的这些要素和其他一些内容将在下面加以讨论.接着再考察用以分析地区的一个综合的理论框架。

已被接受的地区分析

早期的区位理论一个早期而持久的贡献是冯·屠能(Von Thunen,1826年)关于城市周围农业土地使用的理论。该理论认为,靠近城市的土地,由于节约了运费,而导致该处地价上涨和较为集约的土地使用。从形式上来看,这模型在20世纪同样可用来将城市内土地使用解释为离中心商业区的距离的函数。冯·屠能没有提供一种区域理论,因为由城市产生的农产品的需求未被解释。但是,他强调了地区内的对土地的竞争,这是大多数力图研究地区的论著中所缺乏的部分。

韦伯(Weber,1929年)试图把产业的空间布局,解释为运送成本最小化投入的生产的选择。韦伯没说明在每一个区位将生产多少,忽视了产出价格对区位选择的影响。胡佛(Hoover,1937年,1948年)修改了韦伯的体系,他考虑了更复杂的运输费用结构、生产中投入的替代物和规模经济。伊萨德(Isard,1956、1975年)增加了运输和生产的其他投入品之间的替代关系。摩西(Moses,1958年)更充分地考察了投入品的替代,并证明最适度区位对生产函数的齐次性特点是很敏感的。这些分析中一个未经考察的部分是某些区位比别的区位价值更大,因此成本最小化的企业将为这个区位而彼此竞争。以致会像冯·屠能模型描述的一样产生地租,从而进一步影响区位选择。

洛什(Losch,194O年)把工业区位分析推广到多种产业的情况,分析地区中的城市规模和类型,这种城市没有资源差别,人口分布也相同,并可以从各地获得具有完全的供给弹性的投入品。生产的空间集中是由规模经济的差异和最终产品运输费用的差别所引起的。米尔斯(Mills)和拉夫(Lav)〔1964年)证明洛什的六角形市场区域是不恰当的,企业的自由进入不一定产生遍布一切空间的市场区域。

洛什像冯·屠能、韦伯和胡佛一样,不承认生产对当地劳动需求的效应,从而也不承认对生产的地理分布和对产出需求的效应。贝克曼(Beckman,1958年)拓广了洛什的工作,他认识到对当地商品的需求会影响一个等级结构中的城市的规模。这种拓广是由同一分布的农业生产所推动的,可是并未对生产布局进行严肃的分析。

单一地区的经济活动 诺思(North,1955年)用例证说明了地区分析的出口基础分析方法,此方法涉及到由所谓基本行业的存在而产生的对该地区的引致效应,这些行业会将其产出输送到该地区之外。引致效应取决于被吸引到此区域的追加的就业量,该吸引力的产生是因为基本行业中工人和企业的需求可能部分地由当地生产给以满足。这些效应导致当地的就业乘数。在出口基础分析法中,出口行业的布局、规模和类型开始形成的原因没有被说明,而价格原则也没被考虑。另一方面,这种方法在考察地区需求的内生性方面迈出了第一步,而该内生性在前面谈到的有关产业区位的研究工作中没有被人发现。

大量的面向实际的研究工作对地区出口的区域效应进行定量分析,而出口基础分析法则为此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在如伊萨德(1975年)作例证的投入—产出模型中达到了顶点,该模型使里昂惕夫(Leontief)的行业间分析适用于地区分析。

地区分析中的最新进展 博茨(Borts)和斯坦(Stein)(1964年)运用主流经济学的工具,分析了劳动、资本和劳动—资本比率,并在研究生产要素的流动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劳动供给的转移是该模型中一个重要的外生动力,这动力产生于对高出生率和农业技术变化的强调,该变化使劳动在不同地区都从农业中被排挤出去,尤其在二次大战前后数十年期间的(美国)南方更是如此。这个分析并没引进生产方面的地区比较利益或者影响劳动者希望定居的环境。

更新的理论是,一些城市模型承认城市之间出现移民,并断定对一个地区来说真正外生的是吸引人们在该地区定居所必需的效用水平。托利〔Tolley,1974年〕建立了一个地区模型,该模型既包括城市之间交易的商品生产和消费,也有地区生产等于地区消费的非贸易品。可以证明生产成本以及对非贸易品的需求的差别,将导致地区之间不平等的货币工资,即使其效用是相等的。亨德森(Henderson,1974年)从规模经济和人口的流动角度,强调城市和城市等级结构的存在。厄普顿(Upton,1981年)进一步分析了均衡状况下的城市规模。托利、格雷夫斯〔Graves〕和加德纳(Gardner)(1979年)考查了外在性对城市规模的影响。亨德森和约安尼季斯(Ioannides)〔1981年)对城市系统的增长和变化的分析运用了相同的原理。

已被引证的这一部份学术贡献,为调查研究地区增长和衰退现象提供了初步的概念性的框架,这包括由穆特(Muth,1971年)、恩格尔〔Engle〕和哈钦斯(Hutchins)(1978年)、豪兰(Howland,1979年)。施梅纳(Schmenner,1982年)根据经验分析提出的一些问题,其中许多还未曾解决。在下一部分,为了提供一个更全面的框架,我们将依据这些贡献展开论述。

一种综合区域理论的内容

生产 设一地区商品i的生产为 ,其中 是用于 生产的中间品组成的矢量,Ni是劳动,Li是土地、矿藏和港口地点等区位特殊资本,A是一个区域中特殊舒适的矢量。这些舒适包括了气候特点,而且也不同于地区特殊资本,因为它们对于地区所有企业和居民来说是公共财货。非地区特殊资本,也是生产函数的一个自变量,在这里假设有这样一种属性,即其价格在各地区之间几乎不会有变动。

设商品价格矢量为P,劳动工资为W,任何 的地区供给曲线为:

(1)

这里是全部价格的向量,而不是各自的单一价格 被放入公式,作为投入品使用的商品的价格都影响生产 的可赢利性。相应于该供给曲线的是对在 生产中所用的每一商品的需求。

(2)

以及对 生产的劳动需求,

(3)

方程(1)、(2)和(3)表示区域理论中的生产者方面的内容,并给出了生产者对价格、工资和地区舒适程度的反应。舒适在这里将被作为是外生的因素,虽然产生对污染和拥挤的效应以及作为公共财货的政府对地方服务的作用在广义上可以被认为内生的舒适因素。假如,在既定的舒适条件之下,价格P和工资W在均衡状态中决定,它们不仅取决于生产者行为条件,而且也取决于产品需求行为和劳动供给行为,这些都是在下一节要考察的区域理论的另一部份内容。

生产者的行为条件与商品可能被用作为中间投入的地区投入——产出模型相同。但是,在投入——产出模型中,商品按固定的比例使用,来自地区的出口数额或者另一种概念的最终需求被当作外生的。与此相反,这里生产者行为条件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从价格理论方面提供一种关于投入和产出如何决定的一种说明。

为了导出方程(1)、(2)和(3)式,应先将由生产函数求偏导得到的每一投入的边际产值乘以产出的价格 ,再令i等于投入的价格,该价格是中间品的价格 ,工资W或者区位特殊资本价格R,这取决于被考察的投入品的性质。然后,再加上生产函数,结果就得到Q+1个方程,它们决定了产出从在生产中使用的投入Q。对每一中间投入的总需求是每个 生产中的需求的总和。最后,一个关于区位特殊资本的供给函数 可能被推断出来,这表明了当它变得更为需要时它的价格是怎样内生地上升,并使这体系增加一个方程。

虽然Li和Ri的解还没有出现,但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方程组内的各组成部份,所以影响方程(1)、(2)和(3)式。例如,让我们分析方程式(l)中的地区产出量 对产出价格 上升的反应。如果所有的投入价格保持不变, 的上升会增加所有投入的边际收益产值,并或多或少地导致产出且增加。可是,当地区特殊资本Li增长时,它的价格Ri提高会导致生产 边际成本的增加;当边际成本的增加终于与上升的产出价格相等时,产量将停止增加。即使地区特殊资本的价格和数量在求解过程中被置换出去,因而在地区生产者的行为条件中没有明确地表示出来,地区产出供给曲线之所以向上倾斜也显然是由于存在着向上倾斜的区位特殊资本的供给曲线。

一些地区特殊资本,是由该地区内到生产和消费场所不同距离的土地组成的。对于接近这些场所的需求增加时,居民和企业或者会更密集地定居在那里,或者将更远离那些场所。区域范围内日益提高的进入费用,是区域产出的供给曲线向上倾斜的一个地区原因。城市经济范围内的进入问题已成了许多城市经济学分析中的一个课题,它的特色是联系城市和区域来进行分析。

劳动供给 如果人们能够没有限制地在一国内居住,那么,我们可以预料将会出现一种倾向,即劳动力会对地区间的任何工资差别作出反应,而所产生的劳动力流动将促进福利条件改善。在这均衡过程中,地区的工资差别将被消除,以至于每一地区的工资将使得该地区边际工人效用等于在别处可达到的效用。名义工资将是这样的:

(4)

这里W0是该经济的其余地方中可获得的名义工资,Kx是用于购买物品x的支付额矢量,P0是经济的其余部份中市场商品价格矢量,KA是对每一种舒适的边际估价矢量,而A0则是经济的其他部份可获得的一组舒适水平。这一具体的标式指出一地区与任何别的地区之间的名义工资差别取决于全面的生活费用的差别,该费用由通常的市场或私人商品价格加权总数加上由相应的边际评价加权的舒适因素或公共财货数量组成。

在W0、P0和A0给定的条件下,随着体现在P中的市场商品价格的上升和体现在A中的舒适因素的减少,地区劳动的供给工资W将增加。如果在一定程度上不允许劳动力流动,同时在劳动供给等式的右边导入N而又并不影响地区均衡,以上这种条件仍然有效。

区域内的需求 所考虑的地区产出需求的一部分转为地区内的产品需求后,就变为方程式(2)所给出的对生产中作为中间投入品的需求与必须如上的地区居民的需求之和。

根据公认的消费理论,地区内各居民对每种商品的需求量是商品价格矢量P、作为消费者收入决定因素——工资W,以及舒适A因素的一个函数。这里的A是从它们与市场商品互补性或替代性来加以看待的,将每户居民需求量乘上居民户数,该区域对第i项商品的需求即是:

(5)

这里假定在就业和人口之间,以及名义工资和名义收入之间有着严格的比例,而此名义收入中可能包含的非工资收入也不会影响需求。推而广之,该需求函数中可以列入那种决定市场就业的人口比率的行为和家庭规模,也可引入对退休者和非工资收入生活的其他人至关重要的财产收入。

区域外的供给和需求 任何由其他地区供给的商品价格,是产地价格加上运入该地区的费用。同样地,就那些为满足外地区需求而输出的商品而言,其可接受的价格等于别处价格减去运至区外目的地的运费。每一 可能的价值被限制在出口价格以上和进口价格以下。因为生产者将把供给的商品送到外地区,而不愿在出口价格以下出售商品;需求者将进口商品,而不愿高于进口价格购买商品。

商品可以被划分为两类:(a)贸易品,其价格在两个限界中的一个,因此它们或者被出口,或者由外地进口,(b)非贸易品,其价格在两个限界之间。

区域均衡 对贸易品来说,商品的需求量和供给量之间的任何差额都是由进口或出口来填补的。在地区范围内,供给和需求相等并不是均衡的一个条件。而且,贸易品的价格可以作为外生因素而被看成是基本的近似值。另一方面,对非贸易品来说,地区内供给量和需求量必须相等。从而,非贸易品的价格是内生地决定的,即是由地区范围内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

让我们把价格向量P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包括贸易品的价格,另一部分包括非贸易品的价格。决定地区均衡的方程组的子集,一个是由关于非贸易品的供给方程式(1)组成;另一个子集是由对每种非贸易品的需求方程式组成。对一种非贸易品的需求则是由以下方式得到的:先计算它作为中间投入品的需求总量,即把方程式(2)所有的j加总再加上由等式(5)给的居民对这商品需求的总量。

上述非贸易品的供给和需求的方程式,还须加另外两个方程式,一个是由式(3)所给出的对劳动需求总量,也就是将该地区的所有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生产中的对劳动的需求加总,另一个则是由式(4)得出的劳动供给。其结果是构成一个2R+2方程组,那就是基本的区域方程组,它决定非贸易品R的数量和价格,该区域所雇佣的劳动量N,区域工资率W。如果这些方程的答案已知,那么,由当地商品价格就可能推导出贸易品的供给曲线,以计算贸易品的生产量。

说明:出口贸易列致的增长 当说明前述理论分析框架所隐含的经济调整的特点时,要考虑一种出口产品的提价会在一个地区内引起反应。除了由于需求方程式(5)中N的出现,方程(1)将使得引致的需求增加,因而决定了沿着商品供给曲线的最初的上升之外,地区内那些在其生产中使用出口品作为投入品的其他商品的成本,从而价格也将提高,导致这些商品生产的下降以及就业的相对减少,这就部分地抵消最初的就业增加;同时,由于物价上涨,生活费用提高,工资也提高了。工资的增加反过来又会影响地区生产的所有商品的成本,从而影响价格,导致更进一步的反馈。在这过程中,一些商品可以在贸易品和非贸易品之间转化。这个例子表明理论分析框架如何促使人们注意市场反应,从而导致许多的经验分析方面的调查研究课题。

结论

广义的技术变化,是许多地区变化的核心,这表现为地区内生产函数的变动,或者由于其他地区中的事件所导致的支付价格或接受价格的变化。在历史上,从水力到矿物和其他能源的转变,使缺水地区的动力资源成本普遍地降低。如像可能预料的一样,由于改变了接受价格和支付价格,运输费用在地区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铁路及其后的汽车的出现,以及紧接着涌现的超级公路,直接或间接地改变了区域活动的分布。较低廉的运输费用使得人们在适应气候和其他地区舒适因素方面付出的代价也会减少,这有助于解释19世纪和20世纪各地区增长的差别,包括美国的经济重心向南部和西部的转移。

要理解滞后地区和即时调整的失败,就须将前述理论框架拓宽到长期的动态的区域理论。这些论题涉及到资本投资和劳动力流动中代际的考虑;因为对当地政府的功能、文化环境以及包括企业家精神在内的领导的引致效应,加剧了可能的收入不平等。使年青人比年长人更容易离开条件不利的地区。

税收,在各级政府间的转移支付和运输措施,都是能用该理论框架来检验的政策例子。一些政策有一个规定的目的是要增加区域产出,虽然更多的地区内的资本和劳动最终都会受益。由于这些政策对企业的赢利性或对能使劳动供给作出反应的舒适因素起作用,因而会导致地区的发展。如果该政策是为了在地区范围内筹措资金,则会有进一步的税收和价格效应,以减少该区域现存企业的可赢利性,并提高必须支付的工资。区域间的效应决定国家的结局,一个全面的区域分析框架的目的在于,促使人们注意那些决定政策效应的,与生产者、需求和劳动供给这三种行为关系的参数。

罗纳德·J·克普姆(Ronald J.Krumm)和

乔治·S·托利(George S.Tolley)著

陈锡荣译 萧高励校

推荐阅读
经济学相关文章
标签云
经管之家精彩文章推荐
院校老师推荐 一对一咨询 帮你科学报考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