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公共经济学若干问题的思考-经管之家官网!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 收藏本站
您当前的位置> 经济>>

公共经济学

>>

对公共经济学若干问题的思考

对公共经济学若干问题的思考

发布:wangweitong99 | 分类:公共经济学

关于本站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分享大学、考研、论文、会计、留学、数据、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统计学、博弈论、统计年鉴、行业分析包括等相关资源。
经管之家是国内活跃的在线教育咨询平台!

经管之家新媒体交易平台

提供"微信号、微博、抖音、快手、头条、小红书、百家号、企鹅号、UC号、一点资讯"等虚拟账号交易,真正实现买卖双方的共赢。【请点击这里访问】

提供微信号、微博、抖音、快手、头条、小红书、百家号、企鹅号、UC号、一点资讯等虚拟账号交易,真正实现买卖双方的共赢。【请点击这里访问】

公共经济学是从研究公共产品如何提供的问题作为发端而逐渐发展形成的,基本形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其起源的标志是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1954年《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一文的发表。1959年,美国经济学家马斯格雷夫的著 ...
扫码加入经济学习群


公共经济学是从研究公共产品如何提供的问题作为发端而逐渐发展形成的,基本形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其起源的标志是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1954年《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一文的发表。1959年,美国经济学家马斯格雷夫的著作《公共财政学理论:公共经济研究》出版,标志着公共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诞生。1964年,法国人科姆写了第一本以公共经济学命名的著作《公共经济学基础:国家经济作用导论》。随后,公共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而以公共经济学命名的著作也逐渐增多。

虽然公共经济学从产生到现在已近50年,但真正被中国人所认识和了解则不过仅仅十几年的时间,因此对于产生于西方的公共经济学在中国还有许多被人误解的地方,以及如何在中国的经济实践中生根发展,一些基本问题在中国如何理解和看待还有许多值得探索的问题。本文将对公共经济学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公共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界定问题

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这一问题似乎很简单,在许多教科书和教材中都有过清楚地界定和探讨,一般而言有两种界定方式,一种是认为公共经济学是研究公共部门经济行为的一门经济学学科;另一种是认为公共经济学是研究如何组织公共产品的生产与提供以满足人们的公共需求的一门学科。可以说这两种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对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作出了界定,都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从公共经济学活动之所以存在来看,是由于市场失灵和公共需求的存在,要求政府或民间的公共部门来提供公共产品以满足人们的公共需求。因此第一种方式可以说是从公共经济活动手段的角度加以界定,而第二种方式则是从公共经济活动的目的的角度加以界定。即公共经济活动的本质就是通过公共经济部门的经济行为来提供公共产品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公共需求。

但笔者认为这两种界定中都存在着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在第一种界定中,何谓公共部门是我们在中国特殊经济转轨时期所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问题。一般而言,公共部门通过指那些有政府力量或非市场力量存在并发挥作用的领域,包括完全由政府力量或非市场力量作用的领域,也包括由政府和市场共同作用的领域,即上图中的A和C的部分。理论上我们可以画出ABC之间清楚地边界,但在实践中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边界却很难清楚地界定,尤其是中国处在经济转轨时期,政府与市场之间关系非常模糊。按照市场经济条件的要求,政府在经济中存在着许多的越位、缺位和错位现象,因此中国公共经济活动与私人活动之间的关系也就变得更为微妙和难以把握了。比如许多大型国有企业,按其产业属性来看本应属于私人部门,但在中国却变成了公共部门或准公共部门。因此在中国竞争性领域的准公共部门是否应该算作公共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就成了中国公共经济学研究中一项首先必须明确的理论问题。

在第二种界定中,涉及到了公共产品的生产、提供,以及满足公共需求三个环节,而公共经济学所研究的应该是侧重于那个环节呢?笔者认为公共经济学所研究的公共部门行为活动的重点应是在有限的公共资源约束下如何最有效率的提供公共产品,而既不是公共产品的生产,也不是去满足无限的公共需求。

首先,公共经济学最初的起源就是对公共产品如何有效提供的探讨,如早期的林达尔的局部均衡模型和萨缪尔森的一般均衡模型都是如此,因此可见公共产品的提供是公共经济学最初的研究目的。其次公共产品的生产不一定是属于公共部门的事,如公共部门为提供公共产品可以向私人部门进行采购,即私人部门生产而公共部门提供一样一种模式。因此公共部门并不一定去生产所提供的公共产品,这样既可以发挥生产阶段的市场效率(私人部门的生产效率),又可以发挥公共产品提供阶段的政府配置效率。第三,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不是如何去试图满足社会公众的公共需求,因为公共需求是无限的,而公共资源却是有限的,公共部门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可以满足的公共需求仅仅是公共需求中的一小部分,因此公共部门活动的目的是在于如何在有限资源的约束下,最有效率的提供公共产品,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公共需求。

至此我们可以认为公共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应该是政府或非市场力量在其本应作用的领域内如何在有限的公共资源的约束下有效提供公共产品。

二、公共经济学与公共财政学的内在区别

公共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经济学分支,就其由来最为普遍的一种说法是公共经济学是在财政学,尤其是西方公共财政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许多学者认为公共经济学与公共财政学区别不大,内容相近,从而在本质上将其归为一类。但笔者认为虽然公共经济学与公共财政学有着很大的渊源,但归其根本二者之间还是有着内在区别的。笔者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二者存在着一些显著的区别。

首先,公共经济学与公共财政学在研究的出发点和侧重点不同,公共经济学是研究公共活动的一门经济学,其出发点是社会居民的公共需要,公共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研究公共经济活动,尤其是公共产品如何提供的经济规律,以更好的满足社会的公共需求。而公共财政学是研究为实现政府职能而实施的政府收支活动,其出发点是政府职能的实现需要,尽管在此其强调了政府的公共职能是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但其立足点还是政府。可以说公共经济学与公共财政学二者研究出发点分别是社会公众的视角与政府的视角。

其次,公共经济学与公共财政学在研究内容上也有许多不同之处。公共经济学在原有公共财政学的基础上,有了更为广泛的研究内容,还包容了除政府部门以外的其他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如各种非盈利性组织、公共企业、民间社会团体、国际组织等。此外除了财政的收支行为以外,也还将其它的公共经济行为作为了其研究对象,如公共规制、社会保障、公共选择等内容。可见公共经济学研究领域要比公共财政宽泛许多。

第三,在研究方法上两门学科也有许多不同之处,公共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中包含了大量的经济分析方法,重视数理分析和计量研究,并且吸收了众多新兴理论和研究方法,一般均衡理论、动态经济分析、博弈论、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都在公共经济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运用。而公共财政学的研究则主要靠文字描述为主,而缺少相应的数理分析和计量研究的状况。在研究方法上,与公共财政学相比较而言,公共经济学更为接近于现阶段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四,公共经济学与公共财政学在学科的性质和定位上也有内在的区别。公共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门分支,一般而言属于应用经济学,研究了许多现实问题,但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因此严格讲是一门介于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之间的一门学科。而公共财政学是一门部门经济学,其研究方法与主流的经济学分析方法有很大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自成体系,是一门典型的应用部门经济学科。

最后,在研究的视角上二者也有很大的区别,公共财政学一般是用宏观的视角去看待政府的财政收支活动,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其研究内容也多属于宏观领域。而公共经济学在发展的趋势上看更侧重于微观的视角,注重从个体行为来观察公共产品的提供问题,从研究方法上看是属于微观经济学的分支,福利经济学是其分析研究的理论基础。

从以上五个方面可以看出,公共经济学与公共财政学在本质上存在的许多的不同之处,也只有重视和正确的对其进行区分,才能更好的、更深入的研究公共经济问题。

三、承载公共经济活动的经济体制问题

公共经济活动必然是在特定经济体制得承载之下发生和运行,因此研究和考察某一具体的公共经济活动就必须要考虑承载其运行的经济体制背景。现有的公共经济学是在西方成熟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体制下发展而来的,因此其研究公共经济问题所隐含假设是成熟的市场经济和民主的政治体制背景,而基本假设的推翻,有可能导致西方公共经济理论在中国的失效。因此我们在运用西方公共经济理论来研究和考察中国的公共经济问题时,就必须对其隐含的体制背景这一假设做出调整,而不能照搬西方的理论来解决中国问题。

笔者认为西方著名学者的公共财政和公共经济学教材和著作多是以西方政治社会经济体制为背景来研究公共经济问题,其对公共经济问题研究的框架体系主要是涉及西方成熟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共经济问题,而较少的涉及不同体制、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发展水平情况下的公共经济问题。因此,西方学者对于公共经济问题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可以借鉴,但在具体的内容和所应关注的问题上,我们应该更加以中国经济转轨的宏观背景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而当前大多中国学者所编著的关于公共财政和公共经济方面的著作多是直接以西方学者研究分析的理论框架为基础,简单的以案例或小结的形式涉及一些中国的类似问题,但没有真正立足中国经济转轨实践,从中国背景去研究考察中国的公共财政和公共经济问题。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对产生于西方的公共经济理论进行甄选和调整,另一方面也要尽可能的建立起以中国特殊转轨背景为基本假设的中国公共经济理论。

对以上三个基本问题的讨论,是笔者近期在公共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中所得出的一些感悟,希望能够与大家共同研究探讨。

「经管之家」APP:经管人学习、答疑、交友,就上经管之家!
免流量费下载资料----在经管之家app可以下载论坛上的所有资源,并且不额外收取下载高峰期的论坛币。
涵盖所有经管领域的优秀内容----覆盖经济、管理、金融投资、计量统计、数据分析、国贸、财会等专业的学习宝库,各类资料应有尽有。
来自五湖四海的经管达人----已经有上千万的经管人来到这里,你可以找到任何学科方向、有共同话题的朋友。
经管之家(原人大经济论坛),跨越高校的围墙,带你走进经管知识的新世界。
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并注册APP
本文关键词:

本文论坛网址:https://bbs.pinggu.org/thread-60354-1-1.html

人气文章

1.凡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转载的文章,均出自其它媒体或其他官网介绍,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2.转载的文章仅代表原创作者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站对该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出任何保证或承若;
3.如本站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处理。
经管之家 人大经济论坛 大学 专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