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篇因学术不端退稿稿件追踪分析与思考-经管之家官网!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 收藏本站
您当前的位置> 考研考博>>

考研

>>

84篇因学术不端退稿稿件追踪分析与思考

84篇因学术不端退稿稿件追踪分析与思考

发布:wude8 | 分类:考研

关于本站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分享大学、考研、论文、会计、留学、数据、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统计学、博弈论、统计年鉴、行业分析包括等相关资源。
经管之家是国内活跃的在线教育咨询平台!

经管之家新媒体交易平台

提供"微信号、微博、抖音、快手、头条、小红书、百家号、企鹅号、UC号、一点资讯"等虚拟账号交易,真正实现买卖双方的共赢。【请点击这里访问】

提供微信号、微博、抖音、快手、头条、小红书、百家号、企鹅号、UC号、一点资讯等虚拟账号交易,真正实现买卖双方的共赢。【请点击这里访问】

84篇因学术不端退稿稿件追踪分析与思考作者:汪勤俭;郭建秀;栾嘉等摘要:选择2009—2010年《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因存在学术不端行为而退稿的84篇稿件,2011年10月利用全文数据库追踪其是否在其他期刊发表。结果显示:有 ...
扫码加入统计交流群


84篇因学术不端退稿稿件追踪分析与思考


作者:汪勤俭;郭建秀;栾嘉等

摘要:选择2009—2010 年《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因存在学术不端行为而退稿的84 篇稿件,2011 年10 月利用全文数据库追踪其是否在其他期刊发表。结果显示: 有34 篇( 40. 50%) 已公开发表,其中仅6 篇有所修改,其余均原文发表,仍然存在学术不端; 其中17 篇( 50. 00%) 在退稿7 个月后发表,有7 篇( 20. 59%) 在3 个月内发表。针对其可能原因,建议所有期刊联合起来,主动防范学术不端,重视稿件查重工作,规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判断标准,提高编辑责任心及对学术不端的鉴别能力,依托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建立共享问题数据库,以及加强对作者的宣传教育,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近年来,科研领域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成为了学术界、期刊界研究的热点。由于许多政策机构将在科技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情况作为评价科研工作者科研成果的主要依据,一些学者为获得晋级、毕业、名誉等利益而铤而走险,导致学术失范行为屡屡发生。为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2005 年率先实行在稿件送审前和稿件刊发前2 次查重的机制[1],随后又总结了科技论文一稿多投、重复发表的鉴别标准及防范措施[2]。这些方法能帮助我们快速、有效地发现存在学术不端的稿件,防范了此类稿件在本刊发表的不良后果。那么,这些因存在学术不端的稿件被本刊退稿后是否就此消失? 作者是否会为谋取利益另投他刊,使其学术不端行为在其他学术期刊发生? 为了解这些情况,我们选择2009—2010 年《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因存在学术不端行为而退稿的84篇稿件进行追踪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1 材料与方法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从2009 年2 月开始正式启用清华同方知网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 AMLC)。因稿件从投稿到发表存在一定周期,本文选择笔者在2009—2010 年间处理的566 篇稿件,依据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提示结合本刊鉴别标准[2]来判断是否存在抄袭、拆分、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最终确定有84 篇存在学术不端行为。2011 年10 月我们对这84 篇稿件按作者和( 或) 关键词在中国期刊网专题全文数据库( CNKI) 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查找目前是否已刊用。

  2 结果

  经核查, 566 篇中有84 篇稿件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 AMLC) 提示文字重复率均>20%,其中>50%的有55 篇( 65. 50%) 。主要表现为抄袭、剽窃、改头换面、拼凑、造假等。有的明目张胆,完全照搬,只更改了作者及单位; 有的改头换面,稍加粉饰,如有1 篇,将原文的“烧伤”替换为“脑外伤”,但其结果数据完全相同; 有的将自己或他人已发表的结果重新组合; 有9 篇存在明显的造假,如增加了例数,改变了处理方法,但结果中的数据却与所重复的论文一样。对这84 篇稿件我们果断进行退稿处理,并将退稿原因反馈给作者,期望作者能认识到问题所在; 但通过全文数据库追踪调查,其结果显示,仍有34 篇( 40. 50%) 稿件公开发表,其中24 篇( 70. 59%) 在统计源期刊上发表。通过全文对比发现: 仅6 篇稿件有所修改,多是题名及涉及重复的讨论部分修改,其中1篇仅是题名换了一种说法; 只有1 篇是大幅度修改,修改前重复率40%,主要是方法和讨论部分,修改后重复率为8%,主要是方法部分。

  AMLC 提示,34 篇稿件的文字重复率> 50% 的有17 篇( 50. 00%) 。其学术不端的表现形式是: 以重新组合自己或他人的结果多见,有16 篇( 47.06%) ; 其次为方法、讨论与已发表论文大部分重复,有9 篇( 26. 47%) ,有的讨论几乎一样; 还有9 篇( 26. 47%) 存在抄袭和数据造假的严重学术不端行为。进一步分析稿件从本刊退稿后再次发表时间间隔,结果显示: 以在退稿7 个月后发表为主,有17 篇( 50.00%) ; 10 篇在退稿后4 ~ 6 个月发表; 7 篇在退稿3 个月内发表,其中1 篇在1 个月内发表。提示其作者可能存在一稿多投的行为。

3 分析与思考

  3.1 期刊编辑部应重视稿件查重工作,主动防范学术

  不端我们通过对稿件进行2 次查重,较好地防范了学术不端行为在本刊发生,却不能避免这类文章再次流通到其他期刊。这提示: 有的期刊编辑部可能没有对稿件进行查重; 有的查了,可能查重的时机掌握不好,导致有部分漏网之鱼。

  从本研究结果可见,34 篇已发表论文中有5 篇属抄袭,且有3 篇文字重复率超过70%。对于这类文章,只要编辑查重,就会发现问题。这可能与某些编辑部人手少、工作杂而忽略了查重有关。建议各编辑部重视稿件查重工作,将其作为审稿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要认为这样会耽误时间,其实,如果查重发现了问题并及时处理,则节约了后续的一系列工作,反而减少了工作量。在查重时还应掌握时机,最好能在编辑初审和刊用前进行2 次查重,尽量避免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由于中国知网或万方开发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并未完全免费开放,那些还没有授权使用的期刊编辑部,除想办法尽快取得授权外,也应使用全文数据库进行查重,避免一些明显抄袭的论文作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发表; 因此,防范学术不端仅靠部分期刊编辑部的努力是难以完全“阻断渠道”的,需要所有期刊编辑部共同努力,建立查重机制,主动防范学术不端,让投机者无机可投,而且一旦期刊的诚信得到公众的认可,就会吸引高质量的论文,从而提高期刊的质量。这对期刊而言有利无害,何乐而不为呢?

  3.2 各期刊应规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判断标准

  本结果显示,对于因存在学术不端行为而被本刊退稿的稿件,仍有34 篇( 40. 50%) 在其他期刊公开发表,且大多数是统计源期刊,占70.59%。这可能与各期刊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判断标准不尽相同有关。对于学术不端的表现形式大家都很清楚,但在实际处理一篇文稿时,如何判断其是否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目前仍缺乏统一的标准。我们认为存在学术不端的稿件,也许其他期刊认为是可接受的正常引用。近年来,通过对AMLC 的使用,大家已认识到不能简单地以文字重合率高低为标准来判断其是否存在抄袭等学术不端,而要结合重复的具体内容及专家意见等进行综合判断[3-4]; 但具体怎么综合判断,大家都没有统一的认识。

  我们经过多年实践,逐步摸索出一套自己的判断标准: 向本刊投稿论文如有重复发表的嫌疑,可将其与他文逐一比对,包括结果中的数据及图表,并将重复部分删除,以参考文献标注,视余下部分能否支撑起一篇论文[2]。这样,可快速、有效地辨别是否为一稿多投和重复发表; 但对于那些病例来源不同,例数、结果不同,或检测指标不同,而方法、讨论几乎相同的论文也难以定论其是篡改数据还是正常引用或重复性研究等。因此,建议各期刊,尤其是同专业的学术期刊进行讨论,规范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判断标准,使编辑在思想上有统一的认识,以最大限度地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3.3 提高编辑责任心及对学术不端的鉴别能力

  学术期刊的编辑作为考核学术成果品质的最后“把关人”[5],对防范学术不端行为起着积极的作用。本结果显示,剔除那些因组合自己或别人的结果、方法和讨论大部分重复等可能难以判断的学术不端行为外,仍有9 篇( 26. 47%) 存在抄袭和数据造假的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其实,这类稿件只要编辑认真核查就不难发现。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2 篇稿件文字重复率不算太高,在30%左右; 但与AMLC 提示所重复论文的问题一样: 例数前后不一致,结果相同,明显属抄袭。被本刊退稿后,在其他期刊发表出来的论文仍然存在这个问题。这反映出有的期刊编辑对稿件的审查流于形式,责任心不强,在思想上未重视,还未意识到学术不端行为对期刊产生的负面影响; 因此,期刊编辑一定要承担起“把关”的责任,严格期刊的用稿标准,坚持按质择稿,主动防范学术不端。编辑在工作中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及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鉴别能力,对于那些较隐蔽的学术不端,如改头换面、换种说法或文字重复率不是太高的论文,应认真核对其主要结果及数据,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联系作者并正确处理,尽量杜绝在期刊上出现学术不端,避免作者有机可乘。

3.4 应加强对作者的宣传教育,建立有效的监督机构

  虽然我们在主页作者园地上发布我刊《对一稿两投和重复发表问题处理的声明》、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学术不端的通知等提请作者注意,并在收稿、退修及录用等环节以函件形式反复重申本刊对违规稿件的态度及处理原则,善意提醒作者如有违规应及时终止[2];但本刊来稿中仍然有部分存在学术不端行为。我们发现违规稿件后果断退稿,并将退稿意见反馈给作者,详细说明退稿原因,包括存在抄袭、造假之嫌,罗列了与之重复的文章、指出数据不符等,期望作者能认识到自己的不端行为,正确对待科研工作; 但仍有部分作者将原文转投他刊。说明有的作者为了眼前利益,忽略了学术不端造成的严重社会后果。这一方面与我国的科研活动评价制度不完善有关,唯论文至上致使科研工作者为考核、晋级等利益脱离科研实际炮制论文;另一方面由于科研活动是一项探究的过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及经费,不断地进行研究,难以在短期得出预期结果,科研工作者如果缺乏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则可能禁不起诱惑,尤其是一些学者通过抄袭、剽窃、篡改、伪造等非法手段轻易获得利益,致使自己和其他科研工作者心存侥幸,促使其进一步发生学术失范。科技期刊防范学术不端只能“阻断渠道”[6],要想有效防范学术不端行为,必须从源头上想办法,加强对作者的宣传教育,让作者深刻认识到不能因眼前利益而让自己的学术生涯留下不可磨灭的污点,提高其自觉性和自律性。

  目前国家正加强学术诚信建设,出台了一系列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科研活动诚信指南等规范[7-9],倡导全国科技工作者以科学的态度进行科研,实事求是地反映科学成果,自觉抵制一切违反科学道德的研究活动。教育部也要求规范学术活动,认真对待并严肃处理学术腐败问题和学术不端行为。建议各科研机构将其作为日常思想教育,落实到实际科研工作中。

  国家应不断完善科研活动的评价体系,并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形成可操作的奖惩制度。可由科管部门、课题负责人、小组负责人等层层监督,出了问题都承担一定责任,确保科研活动的科学性和纯洁性。

  管理部门应认真对待论文投稿介绍信,对其真实性进行调查,确保论文无署名争议,并保留介绍信存根,防止一稿多投。

  期刊编辑部可开通投诉平台,方便读者检举、揭发学术不端行为。编辑部接到相关投诉应认真对待,及时、仔细核查,并正确处理。

  3.5 建立学术不端问题共享数据库我国目前各期刊

  出版机构各自为政,发现存在学术不端论文退稿后缺乏有效的资源共享,难以防范“问题”文章再次投向到其他期刊[6]。对于部分造假的论文,如例数修改,方法不同,而部分数据相同,文字又被作者刻意修改,查重不易发现,需要编辑认真核对结果及数据才能发现。而如果作者一稿多投,会浪费多个期刊编辑部编辑的时间和精力。那么,我们可不可以依托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建立一个共享的问题数据库呢? 可以分学科专业,如有编辑发现此类问题,将其放入各专业问题数据库,并说明其问题所在,方便其他编辑部查看,避免重复劳动。

  目前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用红色感叹号提示可能已检测过的稿件及时间,但不能显示以前查过的记录。建议进一步开发其功能,充分发挥问题数据库的优势,通过网络共享,让违规者无机可乘,以更好地防范学术不端行为。

  4 结束语

  学术不端已成为社会问题,需要学术界、期刊界及相关管理部门联合起来,主动作为,形成一道坚实的抵御学术不端行为的“防火墙”[10]。我们相信,只要大家积极行动起来,科研工作者严格自律,政府部门完善科学、合理评价体制,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期刊编辑部重视并主动防范学术不端行为,一定会还科研领域一片净土。

5 参考文献

  [1] 冷怀明,刘洪娥,栾嘉,等. 避免科技论文重复发表和一稿多投的机制与实践[J]. 编辑学报, 2007, 19( 6) : 457-458

  [2] 吴培红,冷怀明,汪勤俭,等. 防范科技论文一稿多投和重复发表的实践与思考[J]. 编辑学报, 2009, 21( 5) : 434-436

  [3] 陆宜新. 学术期刊不端文献检测结果的统计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1, 22( 5) : 701-703

  [4] 董建军.《眼科新进展》应用“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评价抄袭现象情况分析和体会[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 22( 3) : 388-390

  [5] 马勇进. 抵制学术不端行为: 学术期刊的神圣职责[J].青海社会科学, 2008( 6) : 195-199

  [6] 栾嘉,邓强庭,冷怀明. 科技期刊在维护科研诚信事业中大有作为[C]∥第7 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论文集.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1: 359-363

  [7]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读本: 试用本[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

  [8] 中国科学院. 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意见[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7, 18( 2) : 204-205

  [9] 科学技术部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 科研活动诚信指南

  [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9

  [10] 周小林. 期刊编辑的学术诚信建设策略[C]∥第7 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论文集.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1:280-284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http://www.cssn.cn/


「经管之家」APP:经管人学习、答疑、交友,就上经管之家!
免流量费下载资料----在经管之家app可以下载论坛上的所有资源,并且不额外收取下载高峰期的论坛币。
涵盖所有经管领域的优秀内容----覆盖经济、管理、金融投资、计量统计、数据分析、国贸、财会等专业的学习宝库,各类资料应有尽有。
来自五湖四海的经管达人----已经有上千万的经管人来到这里,你可以找到任何学科方向、有共同话题的朋友。
经管之家(原人大经济论坛),跨越高校的围墙,带你走进经管知识的新世界。
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并注册APP
本文关键词:

本文论坛网址:https://bbs.pinggu.org/thread-3781625-1-1.html

人气文章

1.凡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转载的文章,均出自其它媒体或其他官网介绍,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2.转载的文章仅代表原创作者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站对该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出任何保证或承若;
3.如本站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