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 VIP服务 论文检测 案例库 期刊 毕业论文库
vvb
vv
cc
您的位置 > 国民经济学

国民经济学论文范文

贫困地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探索与思考来源:人大经济论坛论文库 作者:王廷 时间:2016-08-14

  

   贫困地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探索与思考

摘要:巴中位于四川省东北部,是秦巴山片区集中连片扶贫三大中心城市之一。人口383万,其中,农业人口303.8万,占79.32%;贫困人口43.02万,占11.23%。所辖5县(区)均属扶贫开发重点县(区)。2015年以来,人行巴中中支认真落实国务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及人行成都分行和巴中市委政府有关要求,紧贴市情,探索创新,对贫困地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在探索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巴中中支重点围绕“一个目标”,即以农村及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为主线,推动金融支持巴中连片扶贫开发和金融改革发展;突出“三个特色”,即紧密结合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打造贫困地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模式;自主开发建设库网平台,构建全市统一的“农村信用信息管理系统”,网络连接人行、涉农金融机构、政府部门,覆盖全辖、延伸到乡(镇)的信用服务体系;推动政府、人行、金融机构共建共享,形成多方合力联动的工作机制。
(一)构建“政府主导+人行推动+各方参与”共建共享机制
1.地方党政高度重视。推动巴中市委、市政府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纳入党政重要议事日程。根据工作形势和要求及时调整充实了巴中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巴中中支主要负责人担任副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巴中中支。市政府先后印发了《巴中市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及《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服务改革创新的实施意见》等配套文件,明确了推进巴中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重点工作、实施步骤、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和工作保障措施,建立了工作考核督查和成果运用激励机制,强化了组织保障,并在人财物上给予全力保障,连续两年为巴中金融信用信息服务中心拨付专项经费近160万元。
2.人行牵头有力推动。巴中中支认真落实总、分行有关要求,充分发挥牵头作用和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作用,形成了“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有关部门具体抓的格局。多次召开行长专题办公会,研究审议工作方案,确定年度工作目标、主要任务、着力重点和时间表路线图,明确了征信、科技、信贷、稳定、支付结算、办公室、会计财务等部门职责,举全行之力推进库网平台建设工作。同时,加强对外协调,采取一对一、一对多的方式,将上门协调与请进来沟通相结合,积极推动与发改、农委、扶贫、工商、税务等政府部门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凝聚创建合力。
3.各方通力协作共建。各县区、各部门按照《巴中市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要求,加强协调,紧密配合,纷纷出台政策,落实工作措施,强化工作保障,在本辖区、本行业体系积极推动信用体系建设。同时,各部门通力协作配合,初步建立起工作协调、信息采集、成果共享等共建共享机制。目前,巴中中支已与工商、质监、扶贫、国税、地税等部门签订了《信用信息共建共享合作备忘录》,确定了对接部门和人员,定期开展交流互动和信息共享,形成了齐抓共管、分工协作、共建共享的良好工作格局。
(二)建设“信用体系建设+金融惠农服务+连片扶贫开发”的贫困地区特色体系
巴中是秦巴山片区集中连片扶贫的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巴中中支在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中,更加注重与巴中区域实际的对接和融合,结合巴中全域扶贫、精准扶贫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将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涉农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运用,与金融扶贫惠农“十百千万”工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提升工程及支付惠农示范工程等统筹推进。明确以“两库两网一平台”(即农村信用信息数据库、小微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巴中信用信息网、巴中金融网和巴中市网上融资对接平台)建设为抓手,以“二户一主体”(即“有金融需求贫困户、巴山新居住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定对象为切入点,建立起信用体系建设与金融惠农服务、金融扶贫开发联动共推的工作机制,引导金融资源和政府资源全面汇聚,支持有信用、有市场、有潜力的农户、小微企业等经济主体发展,实现“服务政府、辅助银行、惠及企业、扶助三农”的工作目标,推动巴中金融支持扶贫开发与改革发展,促进巴中与全省、全国同步实现“小康”。
(三)打造“专业实体+库网平台+综合服务”的信用服务体系
1.组建信用服务实体机构。于2014年底成立了本地化、专业化的实体机构——巴中金融信用信息服务中心,专门承担“两库两网一平台”建设任务,为各级党政部门、金融机构及准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社会组织、经济实体及社会公众提供信用信息服务。服务中心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提供了运转经费保障,目前已拥有4名专职人员、3名兼职人员,服务职能正在逐步拓展。
2.构建市级统一的服务载体。本地化的信用信息“两库两网一平台”搭建成功,在系统功能上加强与金融扶贫惠农的对接,优化了“二户一主体”特定信息指标3类21个;增设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村、乡(镇)”、“建档立卡贫困户”、“支农再贷款管理”等多个特色模块。入库农户信息37.5万余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39.52%,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3.2万余户;农户存量信贷信息12.7万余条,累计入库45.4万余条;小微企业信息9806户,占67.8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1805户,占41.08%。通过“两库两网一平台”将33个巴中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全市所有乡镇、金融机构及社会经济主体等300多个用户分类、分层接入服务体系,形成立体服务网络,适应“互联网+”和移动办公趋势开发“巴中市网上融资对接平台”及手机客户端,提高办贷效率,降低融资成本。
3.拓展综合信用服务。依据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社会经济主体及人行内部有关部门的要求,拓展信用服务范畴和服务内容,针对有贷户、无贷户及建档立卡贫困户分别建立了三套独立的信用评分体系,为金融机构开展分类对接提供辅助;依托系统开展农村保险、小额扶贫信贷统计分析,为财政、扶贫等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开发关联查询功能,构建经济主体基础信息、非银行信用信息和金融信息密切关联的立方体数据体系,实现动态监测金融扶贫成效和政策效应功能,为货币政策精准发力和政府扶持政策的精准落地提供基础支撑。目前,依托库网平台,巴中中支已分别与扶贫移民、国税地税、工商等部门启动了建档立卡扶贫户信用评定授信及小额扶贫信贷、税金贷、企业信息年报公示等合作项目。
(四)探索“信息采集多维化+整理加工精细化+扩量更新常态化”的数据处理机制
1.探索信息多维采集机制。建立了市、县(区)、乡镇、村“四级联动”和人行、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多方互动工作机制,充分依托各级政府职能部门、涉农金融机构网点、村两委、专业合作社、涉农龙头企业等掌握的信息资源,探索出了信息数据采集的多种方式:一是由银行机构网点在办理日常业务时,对农户进行实时采集;二是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等与村两委协作对其辐射的农户开展“面对面”采集;三是充分利用有关政府部门的信息系统批量采集;四是利用网上融资对接平台引导经济主体自主让渡。
2.建立“双管”整理加工机制。对各方采集到的非银行信息、银行信贷数据,按照数据库模板要求,制定逻辑验证和整理加工标准,设定相应规则和公式,开发独立于系统的外部验证软件,采取程序自动甄别和人工筛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后期整理加工,对零散信息开展逻辑验证和匹配整合,提高入库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3.完善信息扩量和更新长效机制。2015年5月,巴中中支以巴中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名义,与23个政府部门达成数据共建共享共识,并与有关部门签订了《信用信息共建共享合作备忘录》;向各银行机构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及小微企业信用信息系统数据采集和报送工作的通知》,按月(季)通过党政网、金融信息网或人工交换等方式共享最新数据,经清洗加工后入库,对农户基础信息按时间序列进行覆盖更新,对信贷数据等以身份证号码、借据编号为标识项,相同标识信息覆盖,不同标识项信息并列存储,并保存5年。实现了信用信息采集和更新工作的长期化、常态化。
(五)构造“信用文化扶智+信用培育增信+成果运用扶持”的信用扶贫流程
1.注重信用文化建设。传承和发扬晏阳初“平民教育”理念,将“两库两网一平台”建设与“晏阳初金融宣传志愿服务”和农村金融教育“金惠工程”联动互推,积极开展极富地域特色的诚信宣传教育和信用文化建设,创新方式,采用信用小品、说唱歌曲、民俗节庆宣传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打造与红军精神结合的“红色征信”、与乡村旅游和景区结合的“绿色征信”、“基地+基金+机制”校园信用文化建设等活动主题,持续推动征信知识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进基地、进景区等活动,传播信用理念和知识,提升公众诚信意识,推动形成全社会良好的信用氛围,不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2.推动信用培育增信。持续推行金融机构及负责人挂联户、村、企业制度,开展信用培育和增信工作,依托系统评分和金融机构掌握情况,2015年初评选出信用农户5万余户,信用村300余个,信用乡(镇)20个;2016年第二批“三项评定”工作已经启动。推动建立银政共建、政保共建、政企共建等多种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和担保基金。省联社与市政府各出资1000万设立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用于巴中全域扶贫开发各类贷款的损失补偿;市、县政府建立小额贷款保证保险风险补偿专项资金2500万元,对保险机构通过司法追偿仍然无法收回的给予补偿;在南江县试点由政府按银行投放林业贷款3.5%的比例建立林业发展风险基金,弥补借款方和担保方追偿后的贷款本息损失;筹划成立校园信用文化基金和北斗村专项扶贫开发风险基金开展专项扶贫等。信用文化的推行与风险缓释机制的扩容,为实现守信主体金融优惠政策有效落地,为解决贷款难、贷款贵难题提供了坚实保障。
3.强化信用成果运用。在金融支持连片扶贫开发、巴山新居建设、红色生态旅游开发等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和巴中金融改革发展过程中积极应用信用成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强化巴中市小微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成果运用的意见》,充分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及各类金融资源,指导金融机构利用“两库两网一平台”服务功能,创新信贷业务品种,试点农(林)特色产业所有权抵质押,对信用户、村、乡(镇)及守信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等在授信规模、贷款利率、办理流程等方面落实金融扶持及优惠,加大对小微企业和扶贫开发领域的信贷投放,实现信用成果和信贷政策落地对接。指导南江县信用联社为信用农户定做纯信用贷款产品——“巴山信用贷”,有效解决了农户因缺少担保而导致的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巴中经济主体通过“巴中市网上融资对接平台”取得良好对接效果,巴中市领导给予了充分肯定。
二、当前面临的困难
当前,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在工作机制、信息系统和技术水平等层面仍存在一些困难,制约了贫困地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向纵深发展。具体体现在:
(一)一些地区对于建立本地化库网平台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未充分认识库网平台在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作用,存在畏难情绪,存在建网不建库或建库未及时更新和充分运用等问题。
(二)个别政府职能部门共建意识不强,各自为政,对信用信息共享及建立联合激励惩戒机制形成一定障碍。
(三)部分政府部门信息化办公程度不高,信息征信难度较大。如经信委、农业局等尚未建立业务信息系统,无法实现数据批量导出,甚至只有手工台账;林业部门使用的是单机版业务系统,林权信息批量导出统一缺失身份证等基本信息信息,采集后数据无法匹配关联已建立信用档案农户;国土部门土地确权信息散布基层,收集难度较大。
(四)数据应用、信用产品开发等受到水平和经验的局限,尚处于低端层次,对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及社会经济主体需求的满足度还不高。“三项评定”评分标准采用的是2011年标准,目前已显滞后,不能适应农村近年来发生的变化,农户评分标准亟需优化完善。
(五)宣传力度较弱,导致一些部门、社会经济主体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及库网平台了解不够,参与度不高,影响了库网平台效力发挥。
三、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及库网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一)建设背景。
1、国际信用体系发展进程。全球征信业的快速发展在二战结束后,欧美国家经过经济恢复后进入了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国内外贸易量大幅度增加,交易范围日益广泛,征信业务量也随之迅速增大,从而进入了信用交易的时代。美国征信业早期快速发展得益于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大批公司破产,诸多债务因为大量企业破产形成坏账。这种经济泡沫促使政府重新认识到征信的重要性,政府先后出台系列扶持信用管理机构的条例,民间征信机构就此蓬勃发展。随着征信业快速发展,美国征信行业法律规章制度逐步完善,最终形较为完善的征信法律框架体系。欧洲地区,20世纪80年代后,全球市场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间接融资地位下降,新兴产业不断崛起,征信又重新被投资人和金融家们加以重视,以政府为主导的征信业快速发展。
2、国际信用体系主要发展模式。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国际经验来看,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模式各成体系。欧洲地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主要以政府主导+市场征信机构信用体系建设模式,欧央行及金融监管当局组建中央信贷登记系统,该系统建立覆盖全国征信数据网络,全面收集企业及个人信贷信息;美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主要以市场经济为主导,具有健全的征信法律法规体系,涉及内容包含征信行业监管、信息主体权益保护、信用信息采集规范、信用记录修复制度等,现阶段主要形成以益百利(Experian)、艾可菲(Equifax)和全联(TransUnion)三大市场专业征信机构为主的征信体系;日本实行的是会员制征信体系,即银行协会成员单位共同出资组建专业性征信机构,各成员单位履行信用信息报送义务和实现会员之间数据共享制。现阶段主要形成了以全国银行信用信息服务中心、株式会社日本信息中心、株式会社信用信息中心三足鼎立格局。
3、我国农村信用体系发展态势
    十八届三中全会及历年政府工作报告将“三农”(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一直作为政府重要工作之一。2016年4月国务院出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该规划纲要将农村和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作为两项专项工程。并明确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具体要求,即采集农户及经营范围涉及农、林、牧、渔业及服务业的新型农业经济主体,开展农村“三项评定”工作,深入推进农村青年示范户评定工作,建立健全农民信用联保制度,推进和发展农业保险,完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同时,根据相关部门统计数据,2015年中国总人口数量超13.6亿人,其中,农村人口6186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比重为45.49%。我国农村人口在全国占较大比重。为有效解决我国“三农”及城乡统筹发展问题,“三农”工作的突破口在于强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优化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环境,激活农村市场发展活力。人民银行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牵头组织部门,持续深入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先后下发《关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小微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数据项指引》,《关于加快小微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意见》,《关于全面推进中小企业及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制度,旨在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增强农民信用意识,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和融资环境,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随着我国征信行业的不断发展,伴随新型征信业态不断涌现,征信领域深化变革,分层次、多元化的征信市场格局逐步形成。征信市场领域逐步细分,在征信中心主导的征信行业格局前提下,市场征信机构向专业化、差异化、精细化领域谋划发展,精耕细作。在征信行业发展新常态下,人民银行各地市中支紧跟总、分行关于全面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安排部署,结合辖区实际,逐步建立本地化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模式及库网平台数据支撑体系。
(二)全国征信系统与本地库网平台比较分析。
全国征信系统即为全国个人及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系统,由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管理运营,其前身为人民银行1997开始筹建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演变而来。截至2015年末,该系统现已收录8.8亿自然人基本信息及信贷信息,2120.3万户企业信用信息。现将全国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与比本地化农村信用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比较分析。全国个人征信系统与本地化农村信用信息系统各有侧重点,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信息采集范围有所不同,全国个人征信系统数据采集侧重金融信息,本地化的数据库实现金融信息与政府信息采集相结合,信息采集范围覆盖面更宽、更广。二是信用产品服务对象不同,全国征信系统收录全国自然人信用记录情况,为信息主体及金融机构服务。本地化的数据库以家庭为单位收录本地农户及新型农业经济主体信用信息,为农户、涉农金融机构、政府涉农部门服务,三是信用产品运用方向不一样。全国个人征信系统开发的信用产品针对个人设计,客观分析个人信用记录历史轨迹及未来变化趋势,本地数据库是以涉农家庭为群体,开展“三项评定”工作,实现信用农户及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识别帮扶,推动政府涉农政策及金融服务配套跟进,在“三农”领域精耕细作,实现领域细分、专业细分。
(三)农村信用体建设重要意义
本地化农村信用信息管理系统是一项重要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是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强力抓手,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具有以下作用:
1、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优化农村信用环境。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以库网平台为支撑,征集全市农户及新型农业经济主体的基础信用信息、林权、农村两权抵押、涉农政策补贴等信息。是对个人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有益补充,建立健全农村信用信用体系,能有效提升农户信用意识,累积信用记录,有效解决涉农金融机构开展金融服务及政府涉农政府部门政策制定信息不对称性问题。同时,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可以进一步改善金融服务质量,优化农村信用环境,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助推普惠金融及地方农村经济发展。
2、缓解农户及新型农业经济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通过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积极开展信用农户、信用村、信用乡(镇)信用评定工作及建立新型农业经济主体守信红名单制度,构建“守信激励、失信惩戒”良好农村信用环境。引导农户及新型农业经济主体提升信用意识,累积良好信用记录;推动涉农金融机构授信担保方式观念转变、增强对外部信用资源的吸引力,有利于更好地利用信用资源,引导涉农金融机构对“三农”的政策倾斜和有效信贷投入;通过搭建农村信用体系库网平台,农户及经济主体可实时发布融资需求,减少“跑”银行、“找银行”机会成本,降低融资成本。涉农金融机构可根据库网平台发现优质客户,降低人、财、物投入成本,有效提高对接效率,有效缓解农户及新型农业经济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3、为政府涉农主管部门制定涉农政策提供监测数据及平台支撑。
    构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多方联动机制,推动政府各涉农部门建立共建共享合作机制。推进地方党政政府信息公开进程,实现政府涉农数据交互共享。同时,政府各涉农部门和人民银行内部职能部门可依据库网平数据开展深度分析。一是动态监测本地涉农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投放“三农”细分领域、投放行业、贷款对象,进一步分析农民及新型经济主体融资成本;二是统计分析政府扶贫惠农政策效力分析,可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基本情况,政府担保扶贫小额贷款投放监测,监测其金融支持扶贫开发相关数据,新型经济主体带动农户就业、地方涉农产业化龙头企业示范带动等数据。既为人民银行内部职能部门制定货币政策、提供金融服务、开展金融管理提供信息服务;也能为政府部门制定本地涉农产业政策和掌握政策实施效果,特别是对精准发力精准扶贫提供数据信息支撑。
四、工作建议
凝聚共识,合力共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复杂工程。涉及国家农业经济发展,“三农”各项政策制度体系搭建完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地方党政重视及政府数据信息化、公开化等多方面原因。一是各级人民银行应统一思想,坚定信念。根据全球征信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发展经验,信用体系成熟体系离不开国内外宏观经济发展环境及健全的征信行业规章制度,是一个逐步推进、渐进发展的漫长过程。我国征信业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正处于政策环境窗口期,快速发展的开局阶段。各地政府职能部门均有积极布局建立本地信用服务网络的强烈需求,谋求抢占先机。各级人民银行应围绕国家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总体规划要求,切实履行牵头组织相关职责。稳步推进本地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坚定不移推进本地化库网平台建设,为深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供平台支撑和载体。二是构建多方共建共享机制。地方政府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视是推进该项工作的根本保证,应按照“政府领导、人行牵头、各方共建”的原则,积极争取地方政府人、财、物及加大对农村信用体系及“三农”政策的支持力度。会同政府各涉农部门建立沟通互联、共建共享常态化机制。
统筹推进,分步实施。我省应严格按照总行《关于全面推进中小企业及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意见》要求,结合我省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兼容并包、体现差异、分布实施的原则,借鉴部分地市中支农村信用建设经验办法,兼顾我省各地市中支共性及差异化建设需求,摸索出一条适合我省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行之有效的方法。一是建议分行在《社会信用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及《四川省社会信用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完善我省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管理办法,细化完善数据采集指引,库网平台搭建架构模式,信用评分体系,信用产品运用等内容。二是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库网平台开发推广方面,应遵循示范带动、分步推广、全面实行的原则,充分借鉴其他地市中支建设经验,先满足全省地市中支共性需求,实行部分推广运用,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在通过现有库网平台功能,集聚全省征信、科技开发力量,根据各地市中支完善个性功能开发,并全省全面推广,为全省各地市中支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奠定平台支撑。
    以网带库,以用促建。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库网平台运用中坚持“搭台建库、以网带库、以用促建”的三原则。一是各地市中支应采取自助开发或“引进来”的方式建立起本地区的库网平台体系,并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二是库网平台运用坚持“以网带库、以用促建”的原则,持续推动库网平台在金融领域的深化运用,实现各金融机构在办理金融业务自主使用库网平台并录入更新库网数据。人民银行实时监测考核。同时,借助信用信息网、融资对接平台的广泛运用,开发数据抓取功能软件,抓取有效数据并实时导入数据库;三是推动库网平台在政府领域的运用,首先地市中支应与各政府职能部门建立共建共享机制,推动库网平台在政府各部门的运用,构建部门间信息共享的常态化、长效化机制。为信息数据征集的可持续性和信用产品运用的广泛性打下坚实基础。
  

  
  
相关论文

最新论文

推荐论文

gg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