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_财务会计论文格式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_财务会计论文格式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 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可以给企业带来很多盈利,也可以使企业实现自身制定的目标,同时也可以使企业在实施的过程利益损失最小化,还可以有助于保证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可靠性及企业经营活动的合法合规。 鉴于内部控制具有上述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因此对提高内控系统及其报告质量的需求日益增加。内部控制日益被视为诸多潜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内部控制制度 发展阶段 现状 对策 一、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概述 (一)什么是企业内部控制 所谓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措施及程序。广义地讲,一个企业的内部控制是指企业的内部管理控制系统,包括为保证企业正常经营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的管理措施。内部控制按其控制的目的不同,可以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会计控制是与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财务活动的合法性有关的控制;管理控制是指与保证经营方针、决策的贯彻执行,促进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以及经营目标的实现有关的控制。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并不是相互排斥、互不相容的,有些控制措施既可以用于会计控制,也可用于管理控制。 (二)内部控制发展的阶段 内部控制制度只要有五个阶段,分别是以下几点: 内部牵制阶段,是确保账目正确无误的一种理想控制方法; 内部牵制制度阶段,以内部会计控制为核心,重点是建立健全制度; 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强调内控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三个方面的内容; 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1992年9月,COSO委员会提出了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这个框架指出“内部控制是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影响,为经营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1996年底美国审计委员会认可了COSO的研究成果,并修改相应的审计公告内容; 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阶段,2004年COSO委员会发布《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认为“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订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主体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三)内部控制五个要素 1.控制环境——控制环境决定了企业的基调,直接影响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控制环境提供了内部控制的基本规则和构架,是其他四要素的基础。控制环境包括员工的诚信度、职业道德和才能;管理哲学和经营风格;权责分配方法、人事政策;董事会的经营重点和目标等 2.风险评估——每个企业都面临诸多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有待评估的风险。风险评估的前提是使经营目标在不同层次上相互衔接,保持一致。风险评估指识别、分析相关风险以实现既定目标,从而形成风险管理的基础。由于经济、产业、法规和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需要确立一套机制来识别和应对由这些变化带来的风险。 3.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指那些有助于管理层决策顺利实施的政策和程序。控制行为有助于确保实施必要的措施以管理风险,实现经营目标。控制行为体现在整个企业的不同层次和不同部门中。它们包括诸如批准、授权、查证、核对、复核经营业绩、资产保护和职责分工等活动。 4.信息和沟通——公允的信息必须被确认、捕获并以一定形式及时传递,以便员工履行职责。信息系统产出涵盖经营、财务和遵循性信息的报告,以助于经营和控制企业。信息系统不仅处理内部产生的信息,还包括与企业经营决策和对外报告相关的外部事件、行为和条件等。有效的沟通从广义上说是信息的自上而下、横向以及自下而上的传递。所有员工必须从管理层得到清楚的信息,认真履行控制职责。员工必须理解自身在整个内控系统中的位置,理解个人行为与其他员工工作的相关性。员工必须有向上传递重要信息的途径。同时,与外部诸如客户、供应商、管理当局和股东的之间也需要有效的沟通。 5.监控——内部控制系统需要被监控,即对该系统有效性进行评估的全过程。可以通过持续性的监控行为、独立评估或两者的结合来实现对内控系统的监控。持续性的监控行为发生在企业的日常经营过程中,包括企业的日常管理和监督行为、员工履行各自职责的行为。独立评估活动的广度和频度有赖于风险预估和日常监控程序的有效性。内部控制的缺陷应该自下而上进行汇报,性质严重的应上报最高管理层和董事会。 (四)内部控制的作用 1.提高会计信息资抖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企业决策层要想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竟争中有效地管理经营企业,就必须及时掌握各种信息,以确保决策的正确性,并可以通过控制手段尽量提高所获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因此,建立内部控制系统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正确性和可靠性。2.保证生产和经管活动顺利进行,圆满实现企业的经管目标   内部控制系统通过确定职责分工,严格各种手续、制度、工艺流程、审批程序、检查监督手段等.可以有效地控制本单位生产和经营活动顺利进行、防止出现偏差,纠正失误和弊端,保证实现单位的经营目标。3.保护企业时产的安全完整   财产物资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内部控制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对货币资金的收入、支出、结余以及各项财产物资的采购、验收、保管、领用、销售等活动进行控制、防止贪污、盗窃、滥用、毁坏等不法行为,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4.保证企业既定方针的贯彻执行   企业决策层不但要制定管理经营方针、政策、制度,而且要狠抓贯沏执行。内部控制则可以通过袱定办法,审核批准,监督检查等手段促使全体职工贯彻和执行既定的方针、政策和制度,同时,可以促使企业领导和有关人员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遵守国家法规纪律的前提下认真贯彻企业的既定方针。5.为审计工作提供良好基础   审计监督必须以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为依据,检查错误,揭露弊端,评价经济责任和经济效益,而只有具备了睡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保证信息的准确,资料的真实.并为审计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础。总之,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可以有效地防止各项资源的浪费和错弊的发生,提高生产、经营和管理效率,降低企业成本费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二、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企业没有正确的认识认识和对待内部控制 我国一些大中型企业为主的管理者对内部控制制度不够重视,导致企业有章不循、执法

  • 从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浅谈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及对策 _财务会计论文格式

    从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浅谈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及对策 _财务会计论文格式 从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浅谈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及对策 [摘要]加强会计监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规范会计工作秩序是财政监督检查职责所在,通过对我市近三年来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发现其会计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 会计工作 问题 对策 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使用的是财政资金,行使的是国家职能,会计信息质量高低对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国计民生资金的合理分配使用、以及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会计法规制度的逐步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质量观念、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和诚信意识得以不断提高,会计信息整体质量近年来明显提高。但一些问题仍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存在,会计信息质量仍有待一步提高和改善的空间。 现就近三年来我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情况进行梳理, 分析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寻找探索加强会计监督管理的对策,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会计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不到位。有的单位未能够按照《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相关要求设置设立独立的会计机构或配备专职会计人员,或委托会计师事务所或者持有代理记账许可证书的其他代理记账机构进行代理记账,有的甚至使用缺少会计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无会计从业资格人员。个别单位还出现了一年之内多次更换会计人员或由办公室人员轮流担任的情况。 2、会计核算不规范。 2.1 科目设置和使用不规范。主要表现在设置的科目不齐全,有的单位只设总账科目未设二级科目,有的设置总账科目、二级科目,但未设置明细科目,有的单位暂存款、暂付款未设明细科目,每年结转只有一个总余额,无法对业务进行细分。会计科目使用不正确,如:有的单位将邮电费、差旅费等计入办公费用,有的将“财政专项收入”或“上级补助收入”计入“其他应付款”等情况。 2.2 原始凭证审核把关不严。 2.2.1,原始凭证填写不完整。行政事业单位核算的很多原始凭证不符合国家相关法规的要求,各项原始凭证要素的填写存在漏填、少填、不填现象。如发票无用户名或用户名称与公司抬头不符、未注明具体货物品名、规格、数量、单价、时间等,也未附相应的明细清单;报销手续不完备,存在没有经办人、证明人签字就报销现象。

  •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建议 _财务会计论文格式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建议 _财务会计论文格式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建议 [摘 要] 股权激励是一种通过经营者获得公司股权形式给以企业经营者一定的经济权利,但在我国的实践探索中还存在很多制约股权激励机制的因素。本文就该问题的解决提出一些对策与建议,希望在逐步的探索中不断完善各项制度,保证激励作用得到合法、有效的发挥. [关键词] 股权机构 股权激励 对策 股权激励是通过股权的形式来分配收益,用以激励公司员工,增强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从而使企业获得更多利益的一种长期激励方式。论文从股权激励存在的问题及采取了对应的措施。 [ ]一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机制概述 (一)股权激励的概述 他是一种通过经营者获得公司股权形式给予企业经营者一定的经济权利,使他们能够以股东的身份参与企业决策﹑分享利润﹑承担风险,从而勤勉尽责地为公司的长期发展服务。现代企业理论和国外实践证明股权激励对于改善公司治理结构,降低代理成本﹑提升管理效率,增强公司凝聚力和市场竞争力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上市公司的股权高度集中是目前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现状的一个显著特征。在股权高度集中的情况下,上市公司难以建立合理制衡的股权结构。目前上市公司股权高度集中的情况下,中小股东对上市公司各项决议的影响力是微乎其微的。为了保证上市公司健康发展,合理制衡股东权利,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董事选聘必须保证公开、公平、公正和独立,在控股股东控股比例超过30%的情况下,通过累积投票制度,充分反映中小股东的意见。 (二)股权激励的方式 目前,在国际上通行的股权激励方式主要有:股票期权、模拟股票、公式股票、股票增值权、长期业绩奖励、员工持股计划、管理层股票购买计划和限制性股票等等。股权激励作为企业激励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激励方式之一,已被国外许多企业引进,而我国也不例外,我国大部分企业也采用这种股权激励机制。不可否认,这其中有许多的利与弊。 二、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人控制问题仍比较严重 由于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是由国有企业转变而来。国家股所占比重相当高,股东大会职能弱化、国有股所有者缺位。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所有者缺位和存在内部人控制的背景下实施股权激励制度,那只能是自己激励自己,或者说股权激励的决策最终受“内部人”控制。如果激励计划不能代表股东的真实意图,就可能被公司管理层所滥用,而管理者在制定激励计划时损害股东利益的情形就难于避免。内部人控制下的股权激励不仅达不到所有者通过股权激励促进公司持续增长的目的,还可能引发公司管理层在实施激励计划前刻意降低公司收益率,进而压低股价,甚至发布利空以打压股价;而在实施股权激励后。释放隐性收益,驱使股价回升,人为加大股价波动,从而获得超额收益;严重者甚至直接进行“会计造假”,虚报利润或者隐瞒成本,以求获得并兑现巨额的激励股权收益。这不仅不利于公司的长期可持续增长,甚至有可能给公司和股东利益造成损害。给投资者带来较大的市场风险。 (二)对股权激励实施的根本目的和作用认识不足,导致实施效果发生偏差 实施股权激励的目的是为了使公司高管能够以股东的身份参与企业决策、分享利润、承担风险,从而勤勉尽责地为公司的长期发展服务,起到降低公司代理成本、提升管理效率,增强公司凝聚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作用。为此,公司的股权激励计划应从战略出发,为公司的战略和愿景的实现服务,鼓励公司高管执行长期化战略,致力于公司的长期价值创造。但部分上市公司缺乏长远眼光,股权激励仅局限于近几年的发展,行权等待期和限售期大都定得很短,使得激励作用受限。部分公司股权激励计划所涉及的股票总数已用尽国家规定的额度(不超过公司股本总额的10%),也就是说,公司可实施股票激励的额度已被现有的管理层全部用完,以后的管理人员不可能再搞股权激励,这种激励显然不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部分上市公司甚至把股权激励当作一种对高管人员的奖励,公司绩效考核达标条件设置得过低,使行权轻易实现。多数公司的股权激励缺乏约束机制和退出机制,一些公司的高管通过股权激励,变成了千万、亿万富翁,成天密切观注股价,缺少动力去想公司该如何发展。公司实施股权激励事与愿违,没有起到激励高管人员的作用。 (三)资本市场无法反映上市公司的真正价值 我国的资本市场有效性不高,股价难以和公司业绩挂钩,这降低了股权激励的效果。按照股权激励的原理,激励对象的收益来源于公司股价的上升。在健全的资本市场内,公司的股价取决于其业绩,而业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激励对象自身的努力程度。但是在弱有效性的资本市场下,这一原理难以发挥作用。在今天的中国资本市场上,股票价格的涨跌受到国家政策、经济周期、市场投机、公众信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高管人员的努力导致的业绩变化只是导致股票价格变化的原因之一。即使公司的业绩提升了,公司股价也未必上涨或达到应有的上涨幅度。可能出现公司业绩并未下滑而公司的股价却大幅下跌的情况,也可能出现业绩下滑而股价大幅上涨的情形,进而大大削弱股票期权的激励作用。在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之初,由于股权分置问题的存在,上市公司三分之二的股份不能流通,市场的定价功能无从谈起,不能反映出企业的实际价值,由此带来的是股市的长期低迷。近年来,在股权分置改革等各项改革措施稳步推进的背景下,我国资本市场发生了深刻变革,企业由过去对股价和市值漠不关心到现在努力提高经营业绩,提升股价和市值。资本市场价格发现功能逐步增强。作为企业价值重新发现的平台,我国资本市场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逐步呈现出宏观经济"晴雨表"的角色。 (四)监事会监督机能缺位 监事会和监事缺乏必要的独立性。首先是监事与公司的经营管理者大多来自同一单位,仍残存一种上下级关系,如职工监事,党委书记监事等,大胆的监督不仅可能使其失去监事资格,还会使其在原单位的利益遭受损害。其次是实践中监事会成员的选任依赖于董事,得不到董事支持的人员很难当选监事。再次是监事会成员的利益冲突。在我国,监事会有股东代表和职工代表,股东和职工的利益往往是不一致的,股东要求公司利益,而职工大多关心自身利益,这种冲突使监事会较难发挥其职能。最后是监事会在组织上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监事的任职均为兼职,无自己的常设办事机构,监事会的日常监督职能根本无法正常发挥,监事会不得不听命于董事会或董事长的安排。经常会出现董事会或经理责成监事会抓紧调查并提出处理意见的怪现象。总之,监事会行使监察权所必须支付的费用,在实践中受制于经营管理人员,这也严重影响了监事行使职权的独立性。 (五)股权激励方案中的公司绩效考核体系不够健全 绩效考核是实施股权激励制度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内容。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业绩考核标准使用最频繁的为净资产收益率和净利润增长率,侧重于传统的业绩评价标准,财务指标体系不够全面、细致,非财务指标涉及较少。过于简单的财务指标使股权激励的行权条件易于实现,无法全面、准确、客观地评估激励对象的工作成效,并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包括短期行为、高风险经营,甚至人为篡改财务结果。

  • 企业盈余质量问题探析 _财务会计论文格式

    企业盈余质量问题探析 _财务会计论文格式 企业盈余质量问题探析 摘要:随着经济迅速的发展及会计准则不断的更新,企业盈余质量也随之不断的变化。 我国企业报告的盈余是会计人员根据会计准则和制度的规定,对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开展的各种经营业务进行确认、计量的结果。 盈余质量问题是当前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共同关注的焦点。盈余质量分析对引导投资者合理利用财务信息进行投资决策,引导资本合理流动与资源配置,提高公众投资者对会计行业的信心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财务分析体系的完善和会计理论的进一步发展的迫切需要。然而恶意的盈余管理不但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甚至过度扭曲了有关会计数据,使会计信息严重背离了企业的真实价值,从而给投资者评价上市公司实际盈余能力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因此,盈余质量分析将有利于投资者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一、盈余质量分析的必要性 1、从现金流量方面分析 传统的盈利能力虽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等为指标从不同的角度对上市公司的盈利状况进行分析,但其不能反映现金的流入。我们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时只有将权责发生制下的利润与收付实现制下的现金流相结合,才能多视角、全方位综合分析企业盈余状况。“公司披露的非正常项目前盈余如果能够较好地表明未来盈余水平,则盈余是高质量的”。从中我们不难发现高质量的盈余是与投资决策相关的,即盈余对未来现金流的预测能力。盈余质量分析不仅可以预测公司未来的发展状况,而且还可以识别公司管理当局的机会主义行为。会计盈余容易被管理当局操纵,进行盈余质量分析可以减少管理当局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而能够真正预测公司价值。 2、从会计本身的特点分析 我国传统的财务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的,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区别在于前者不是以现金实际的收支期间作为确定收入或费用的期间,而是以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作为确认期间,于是产生了许多待摊和应计项目。会计利润中也就包括这部分应计项目,企业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人为地调整应计项目的确认期间来影响会计利润的大小。另外,会计利润的计算过程中许多项目都带有很大的主观因素在内,如开办费、固定资产的摊销期间,企业管理人员可以利用这些估计项目来调整会计利润。 3、从我国的会计准则分析 会计准则的变化影响着公司业绩特别是净利润的变化‚但并不会影响公司的实际业绩。这是因为‚实际业绩是由经济业务决定‚而并不因会计准则的变更而变化‚只是会计准则的变化使实际业绩反映得更准确‚公司报告的盈余数据信息更能真实地体现实际业绩从而质量更高我国会计准立足国情适度谨慎地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我国会计准则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负债等,规定了严格的公允价值限制条件。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还不完善,对于许多特殊项目仍缺乏具体而明确的规定,企业可以通过选择会计政策来调节利润。 总之,企业管理人员为了自身的利益,在法律和准则允许的情况下,总是趋向于选择有利于自己的盈余数字,以获得自身报酬的利益最大化。 二、决定盈余质量分析的因素 1、会计政策 盈余管理是在一般会计原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或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行为。盈余管理与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企业执行适度稳健的会计政策,有利于产生高质量的利润。在可供选择的各种方法中,企业一方面应选择较小可能高估资产和收入的方法;另一方面需要及时预计和报告可能发生的费用和损失。以销售成本为例,销售成本由存货的历史成本转化而来,存货计价方法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销售利润的质量。在选择稳健的存货计价方法时,就应该考虑:物价水平因素、技术进步、存货保管不善等因素导致存货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时,应该提取存货跌价损失准备,在损失发生的当期计入当期损益,使得确认的利润比较实在,从而提高当期盈余的质量。 2、利润构成 在分析企业的利润构成时,首先应该关注的是主营业务利润。这部分利润是企业基本经营活动的成果,也是企业一定期间获得利润中最主要、最稳定的来源。如果主营业务利润在净利润中不占领先地位,而非主营利润所占比率比较大,说明企业利润的构成不合理,盈余质量自然就不够稳定。 同时也要关注企业利润中来自于关联方交易的比例,因为,企业管理当局可能会通过关联方交易以粉饰会计报表,调节利润。 3、现金净流量 流动性是评价公司偿债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尽管流动性对当期盈余可能不产生直接影响,但如果企业不能偿还债务,它可能会采取一些不适当的行为,如进行应收票据的贴现、应收账款的抵借,使得企业或有损失增加,企业盈余更加不确定,其质量也会随之下降。 另外,那些被公认为营业外的收益和损失,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盈余质量产生影响。因为许多营业外项目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与企业的管理水平有关联。如固定资产的报废损失、固定资产盘盈、盘亏,都与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有关。如果企业的营业外收支中经常出现大量的此类支出,说明企业管理中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这必然导致盈余质量的下降,因为这些薄弱环节还会在以后期间继续制约企业的经营和发展,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

  • 从源头上控制盈余管理 _财务会计论文格式

    从源头上控制盈余管理 _财务会计论文格式 从源头上控制盈余管理 [摘 要]盈余管理是企业的管理者为实现自身利益或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目标,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主要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来调节企业盈余的行为.本文介绍了公司盈余管理的原因,剖析了新会计准则对公司盈余的限制和新会计准则下盈余管理的可能途径,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长期以来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盈余管理通常是在不违背会计准则的范围内进行的,是会计政策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表现。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之间存在“博弈”关系:一方面会计准则能够从源头上对盈余管理进行防范;另一方面由于会计准则、制度的不完善又为盈余管理提供了可乘之机,使得一些企业利用会计准则的漏洞操作会计数据。 [关键词]源头 盈余管理 新会计准则 债务重组 资产置换 资产减值损失 一、盈余管理意义的界定 盈余管理也称利润管理,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具体表现。它是指假定经营者可在一系列的会计政策中自行选择时,经营者选择那些使自身效用或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的行为。但是盈余管理与会计职业不同,它们的主体、客体、目的、研究目的都存在差异。 二、新会计准则下的盈余管理 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自2007年1月1日起已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与前两次会计改革相比(1993年会计改革——两则两制的颁布,2000年会计改革——企业会计制度的颁布),这一轮会计改革所处的市场经济环境、会计准则制定的实践基础和理论依据以及具体的会计实务都有了较大的变化。且这次新准则的发布和实际实施中间间隔的时间相对较长,新准则的变化较大,而且上市公司又是首批实施新会计准则的企业,因此,进行新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准则的变动实施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新会计准则的施行,虽然不会改变上市公司的实质业绩,但却将对上市公司的报表业绩产生较大影响。新的会计准则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遏止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行为,弥补了原准则的一些缺陷和漏洞,但也并非十全十美,在真正执行中还面临着一定的困难,甚至可能会成为部分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新工具。 三、我国上市公司利用会计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现状 1、利用债务重组的非正常损益进行盈余管理《债务重组》[1 在新会计准则颁布之前,我们执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是1998年6月正式公布,2001年进行修订的版本]1准则规定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资产、资本或重组后债务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即债务人应将所获得的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反映在利润表中,不再计入资本公积。这样处理,一方面有利于减轻债务人的财务负担,使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轻松上阵;另一方面会造成一些企业利用债务重组获得营业外收入,使企业亏损减少甚至扭亏为盈,会计报表丧失真实性和可靠性,这对ST企业业绩影响尤为显著。 2007年ST浪莎利润总额比2006年同比增长了2 688.67%,究其原因主要是获得了债务重组收益。据年报附注显示,2007年1月至3月浪莎与中国长城管理公司、宜宾市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宜宾中元造纸有限责任公司等进行了债务重组,豁免其2.85亿元债务,根据会计准则规定确认为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反映在利润表中,这部分债务重组收益占浪莎当年利润总额的80.68%。浪莎最大限度地利用会计准则进行盈余管理,迅速改善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提升了企业业绩。 无独有偶,ST宝硕2007年1月25日进入破产清算程序后,为避免公司破产清算,积极进行债务重组工作。其中保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豁免了宝硕债务重组额80%的应付账款,使宝硕获得了5038.05万元的债务重组利得,占当年利润总额的577.56%。正是这部分债务

  • 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违规行为分析 _财务会计论文格式

    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违规行为分析 _财务会计论文格式 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违规行为分析 [摘 要] 关联交易常常伴随着着利益的输送,其表现形式主要有掏空型关联交易和支持型关联交易。本文通过对相关理论及我国上市公司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析,找出案例中出现违规关联交易原因,并对规范关联交易行为提出了相应建议。 [关键字] 上市公司 控股股东 关联方 收益 股权 制度 关联方交易概述 (一)关联方定义 关联方,是指在企业财务和经营决策中,如果一方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以及两方或两方以上同受一方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个人或组织。关联关系主要指母子公司、合营企业、联营企业、主要投资者个人或者关键管理人员及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受主要投资者个人或关键管理人员及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直接控制的其他企业。在判断是否存在关联关系的时候,应当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二)关联交易内涵 关联交易,根据财政部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2006)》的规定:关联方交易,是指关联方之间转移资源、劳务或义务的行为,而不论是否收取价款。关联交易的类型通常包括:购销商品、购销商品以外的其他资产、提供或者接受劳务、提供担保或资金、租赁、代理研究与项目开发、许可协议、关键管理人员的薪酬等。 关联交易长期存在也有其存在的理论基础,规范的关联交易具有调节资产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交易的成本、规避企业经营风险等积极作用。但人们很少关注关联交易的积极影响,而是将更多的注意力聚焦在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上。关联交易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大股东借助在企业经营决策权及企业经营信息掌握上的优势,利用关联交易掏空上市公司、粉饰业绩、逃避税收等手段谋求私利的行为,既损害了广大中小股东的利益,也侵占了国家利益。 二、关联方交易违规行为的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一)关联交易违规行为表现 上市公司的违规关联交易类型大体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即掏空型关联交易及支持型的关联交易。 1、掏空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 (1)违规占用上市公司资金 母公司常常把上市公司当做提款机,当母公司资金面临压力时,就会伸手向子公司借款,或者通过无关联的第三方,建立复杂的三角借贷关系,消无声息地占用子公司的资金。如2010年5月,经中国证监会调查,2007年3月30日至2009年11月9日期间,科达集团占用其子公司科达股份资金达到22.2亿元,直到2010年4月20日才还清本息,其中,在2008年科达股份通过无关联第三方华星化工转移到母公司资金有3.46亿元。[ 杨黎明:《关联交易非关联化的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对策》,《会计之友》,2011年13期,第36页]若不是遭到中国证监会的调查,科达集团恐怕尚无意归还占用款项,变本加厉地占用资金或许对母公司更有利。母公司对上市公司资金占用,使上市公司缺乏足够的资金开展新项目或扩大业务,大大降低了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同时,大量借款可能会导致上市公司资金链断裂,加大上市公司的经营风险。 (2)违规担保 母公司利用上市公司信用为母公司融资提供便利而进行的担保行为,一般发生在母公司经营情况不佳时,由于此时母公司偿债能力较差,违约风险非常高,上市公司的担保将面临巨大的风险。如2009年大商股份为其母公司大商集团提供高达8亿元人民币的贷款,占股东权益比例为25.4%;2010年,大商股份再为母公司提供3.74亿元贷款,占股东权益比例为10.3%。[ 任征兵:《大商股份关联交易迷雾》,《中国连锁》,2011年第6期,第51页]根据大连产权交易所披露的信息,大商集团在2009年资产负债率已高达82.53%,而大商股份完全无视证监会提出的不得直接或间接为资产负债率超过70%的被担保对象提供担保的规定,依然为母公司提供高额担保。且不谈论担保数额的大小,大商股份担保行为本身就不合法。不顾风险的担保行为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不定时炸弹,随时都有爆炸的可能,这是管理层极不负责任的行为。担保对象收益归母公司,而风险却通过担保的形式转嫁给子公司,这种把大股东的风险让全体股东及债权人共同承担的关联交易行为,大大伤害债权人及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 (3)转移上市公司利润 通过转移上市公司利润的形式掏空上市公司是控制权人侵占中小股东最常用的手段,同时,由于公司间税务差别关系,企业之间常常利用关联交易转移税务负担较重的公司利润到亏损公司或税务较轻的公司,以逃避税收,这严重影响我国税收的稳定性。如五粮液集团对五粮液股份虽不持有任何股权,但却拥有实际控制权。1999年至2009年期间,五粮液集团通过控制五粮液股份为集团低价代工大量白酒产品用于市场上销售,每年高达60亿元的关联交易让五粮液股份成为高产能低利润的蹩脚企业。[ 黄河:《两个五粮液“很怪很复杂”》,《经济管理文摘》,2009年第19期,第29页]这种利润的输送模式,是对公司股东利益及极大伤害,股东承受上市公司经营风险,却让不承担任何风险的实际控制权人攫取公司大部分利益,这种风险与收益严重失调行为是对市场经济秩序的践踏。 支持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 (1)负债、风险转移型关联交易 当上市公司经营不善时,关联方愿意为上市公司提供贷款担保、或为上市公司承担负债等形式为上市公司承担风险及费用。如春兰股份在1998至2002年之间利用关联方转移营业费用,产品的销售费用远远低于同行的“格力电器”,销售净利润高于格力空调近两倍,营业费用完全受到人为操纵,大大虚增公司利润。2002年以后春兰股份销售净利率便逐步滑向亏损,在2005-2007年之间连续三年亏损,最后于2008年遇停牌。关联方的支持行为是短期的,上市公司业绩在支持行为发生后或许会有所增长,但这不能决定公司的长期盈利能力。这些业绩迷雾,常常会误导市场上投资者做出错误的决策。 (2)利润、优质资产注入型关联交易 当上市公司业绩不佳时,关联方通过现金捐赠,让上市公司拥有足够现金流消除困境;把优质资产与上市公司的劣质资产交换,从而提升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在与上市公司的购销关系中,使上市公司在价格上处于优势一方,以粉饰上市公司的业绩,等等。如紫鑫药业在2010年自导自演上下游客户,这些关联客户公司均受到紫鑫药业实际控制人郭春生或其家族直接或间接控制。由关联方向紫鑫药业传递不合理利润,利用违规关联交易,使公司的净利润在2010年同比增长184%及2011年上半年同比增长325%。公司在此期间成功高价增发融资10亿元,后于2011年8月17日停牌并遭联合调查,千千万万股民及债权人成为这场关联交易游戏的牺牲者。[ 王瑞梅、岳彩周:《自买自卖 紫鑫药业造假为何来》,《新财经》,2011年第9期,第66-67页]为得以增发及摘掉ST、PT的帽子,企业管理者在高额利益诱惑下,铤而走险利用关联交易粉饰业绩的现象层出不穷。 (二)违规关联交易原因分析 1、公司代理人信托责任丢失 上市公司代理人的信托责任是指公司代理人对全体股东负有的、严格按股东的意愿(而不是代理人)进行财产管理的责任。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作为全体股东的代理人,理应为提升企业价值尽心尽责,但作为公司代理人的高管经常受到大股东意志的左右,企业高管与大股东联手利用关联交易损害中小股东及债权人的丑闻比比皆是。例如,在2010年3月3日股东大会上,基金经理们用集体否决议案的方式表达对公司高管的不满。双汇发展的高管们与双汇发展的大股东相互勾结,一方面作为大股东的高盛及鼎晖为双汇发展高管们的高额股权

  • 浅谈长期资金在中小企业经营中的意义 _财务会计论文格式

    浅谈长期资金在中小企业经营中的意义 _财务会计论文格式 浅谈长期资金在中小企业经营中的意义 所谓“长期资金”,一般指其运用调度超过一年或一个营业周期的资金,但对个别企业而言,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及完成投资方案所需要的时间,才是资金真正的规划期限。由于一般情况下企业很难在一年半载中成就一番事业,所以长期资金就成为支持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实际工作中,区分长期资金和短期资金的概念对企业并没有太大的意义,重点应放在流动性的规划上,或如何有效调度资金及均衡流量方面,因为资金危机常常表现在流量上。 财务管理教科书经常建议对企业的长短期资金进行严格划分,否则就有可能产生资金危机。我们对此并没有任何反对意见,只是教科书从来无法给出划分长短期资金的方法。当资金人员实际动作一家企业时,各项销售收入及投资组合成川流不息的资金流,除非掌握着及时有效的资金流量工具,且能完全理性地面对市场的风险,否则从市场发展的趋势看,实在很难衡量长短期资金的界限。这种充斥着市场投资机会与风险的资金管理,可能不是预先设定“其他条件不变”的学者所能评估及了解的。 企业的资金管理中必然包含着投资风险,仅仅靠区分长短期资金来防止危机的产生是不够的。企业的资金管理应该找到一个平衡点,我们认为这个平衡点就是“快速应对市场变动的资金规划”。只有积极配合市场的资金管理,才能使企业在新的资金环境中生存发展。 面对如此动荡的环境,既然资金人员都很难去分辩长期资金及短期资金的比率是多少,那外界的资金专家更不可能提供实质的帮助,因此资金人员必须建立“预先调度”的观点,选择正确的资金的比率是多少,那外界的资金专家更不可能提供实质的帮助,因此资金人员必须建立“预先调度”的观点,选择正确的资金流量管理工具,从现金流量中去观察长短期资金的互动,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选从现金流量中去观察长短期资金的互动,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资金动态管理”的理念,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我们提出的这些管理方法,虽然已突破了传统上追求稳健的观念,却能带给企业更稳健的资金政策。如果资金管理能跟随资金流量的变化而变化,资金管理人员就能提出更务实的管理方法;如果资金管理人员连资金在市场经营中的结构及流向都不知道,那就没有可能把资金管理得又好又安全。 企业在资金结构上有一定的要求。首先要掌握的因素是固定性资产的资金来源及循环性流动资金的来源,这两项都应该列入长期资金项目。所谓循环性流动资金,可以包含一些平时一必需的周转性资金。例如,只要业务正常进行,早期进货的资金就不能少,这已经成为一种固定需求。其次是高频率的必须调度的周转金。例如,一个月一次的工资费用,月底必须支付。当企业经营者了解长期资金的内容及可能的供需项自时,就有了进行资金规划的空间(有关长短期资金的结构详见图5一4)。 公司到底需要多少长期资金?企业财务人员应先对公司的需求进行彻底的评估,才能进行长期的经营规划。例如,一家从事休闲服产销的连锁店发生资金问题,一个月来应付票据的金额已累计达20万元,银行债务高达1500万元。虽然我们没有直接参与该连锁店的经营,一但是从一些相关资料分析,这家连锁店在资金管理上确实存在着一些可以讨论的空间: 1、长期债务比率不合理 公司的年销售收人约2000万元,但银行借款高达1500一万元。从表面负债金额与销售额的比率观察,该企业在整体投资规划上可能有问题。任何长期资金的筹措必须为营运所用,才能提供还本付息的合理保证。虽然相对于该公司土地等资产2000万元的价值看,1500万元的负债并不大,但未来的还款来源却容易出现问题--- 以服装业的现状分析,如果企业的毛利不是太高且销售费用比率又不小,则容易产生资金危机。 2、长期资金必然产生短期负债,公司没有分析其利息承受能力 长期资金会给企业带来短期的流动资金需求,企业的销售计划必须有足够的利润才能应对。案例中的公司以平均每年2000万元的营业额要负担一年约67万元的利息,在毛利不足的情况下利息将吃掉大部分利润。虽然该公司销售额每年都在增长,银行仍要停止融资,表明其利润结构并不令人满意,一且每年的还本能力一定受到银行的怀疑。这种状况下一旦行业不景气,银行就有抽银根的可能。 3、资金管理未进行长期规划 如果七年前借了1000万元,七年后仍然欠1000万元,又处在不甚乐观的服装业中,显然是企业对长期资金的规划有问题。从银行的角度来说,在大环境的变动下随时可能有不同的融资政策,企业应及早准备应对之道,以免在银行做出不利于公司的决定时无所适从。中小企业短时间内在金融体系中要借到资金的机会不大,而企业经常将资金管理与销售管理同等看待,误以为只要努力就能借到钱,这些都使企业的资金规划充满了不确定因素。 如何做长期及预先的规划是企业生存的法宝。以下为重新规划企业长期资金的来源提供稳健的方案,以达到资金管理的目的。 一、实收资本是长期资金规划的起点 长期资本事多少才够,有三项因素可以对其加以判定: (1)行业的类别。经营一家水泥厂与开一家杂货店,其所需要的长期资金显然不同。 (2)收回资本的时间长短。例如,在市场大幅成长的情况下,高新技术企业两年即可收回成本,但同样规模的造纸企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 (3)风险的大小。如果企业在经营方面的不确定性很大,就需要有更多的长期资金。例如,由于高科技行业的市场容量不可能无限制扩大,许多电子公司在市场变动的情况下都对年度获利目标做出调整,降幅在50%左右。在变动如此大的市场中经营,必须有足够的长期资金。 中小企业大多以独资或家族方式经营,资金大部分来自自家人。20年前尚可以高枕无忧的家族资金在今天与大企业的雄厚实力相比,实在想开见绌,自然就失去竞争力。家庭资金的窘境在资金成本与规模经济的运用上尤其突出。 企业经营要能彻底摆脱资金成本的干扰,一开始就应采用最佳策略。因此在对长期资金的规划中,资本的充分性必须成为资金结构规划的最高指导原则。企业在经营时要改变独资投人、独享利润的传统观念,争取扩大资本的金额,为企业带来无障碍的经营环境。 企业在长期资金的规划上,一除了第一次创业的资本外,还可以由原股东进行增资;并进一步锁定在上市的资本市场运作上,这也是长期资金筹措的重点。毕竟股本结构中权益资金的比例愈高,资金成本的压力就愈小,对企业有百利无一弊。 二、积累银行长期资金额度,保证企业稳定发展 除了资本结构的规划外,长期资金的来源也可以从银行贷款的角度来考虑。长期资金的贷放对银行而言风险较大,主要原因在于银行没有对企业长期资金的安全性进行一年一次的审核,一旦企业发生资金危机就只能指望担保品。相应地,企业使用贷款的成本也比较高,但是在企业不能确定资金需求的形态时,仍然要将从银行取得长期资金列人资金规划。在取得银行长期资金时,公司拥有的资产决定了融资额的大小。在申请贷款时免不了要提出各项投资计划,企业在平时都应该准备好相关资料。 三、企业的盈余是长期资金的重要来源 公司当年的获利是企业最重要的长期资金来源。企业从外界借人资金,一方面有还款的压力及每期利息成本的负担,另一方面会使公司的发展因还款而产生隐患。但是只要企业的经营能产生利润,就能彻底解决这两个问题。因此,财务部门应该评估企业的长期发展计划和公可现阶段对资金需求的程度,在不影响股东权益及股价的情况下,减少利润分配,提

  • 公允价值会计探讨 _财务会计论文格式

    公允价值会计探讨 _财务会计论文格式 公允价值会计探讨 [摘要]历史成本会计因为其不可避免的弊端将不能取代公允价值会计,因此当前的最主要任务就是完善公允价值会计。本文首先认识了公允会计的概念及在我国的运用,并通过对公允价值会计在我国运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谈论完善公允价值会计的各种措施。 [关键词]公允价值 弊端 完善 公允价值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在会计应用中引入,可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能更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经营成功,有利于企业的经营成果,但公允价值的应用和发展也要经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在目前的环境下,公允价值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各种问题,通过各种完善措施,使公允价值的应用更加成熟,问题的解决过程也就是公允价值的应用不断完善的过程。 一、公允价值会计的概念及运用 1、公允价值会计的概念 公允价值会计又称市值会计,是指以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资产和负债的 主要计量属性的会计模式。随着现代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在工业社会中相互分割的市场正在走向世界一体化,以交易价格为基础的传统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已不再是唯一可靠的信息源。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由于其高度的相关性,在新世纪及未来的会计计量中将显得越来越重要。 2、公允价值会计在我国的运用 财政部发布了由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组成的新会计准则,标志着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进入新时期,并在2007年1月1在上市公司中率先执行。 公允价值在运用中的优越性在于有利的保全了企业的资本,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不管何时耗费的生成能力一律按现行市场价或未来现金流量现价计量,计量得出的金额即使物价上涨也能购回原来的生成能力,企业资本得到了维护。公允价值更加符合配比原则的要求。企业的收益是现时收入与按公允价值计算的成本费用配比的结果,因而更能体现配比原则。公允价值的运用大大的提高了信息决策的有用性。按公允价值计量得出的信息能为企业管理人员、债权人、投资人等信息使用者提供更为相关的会计信息,从而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更有利的支持。 公允价值主要影响的准则项目有投资性房地产、金融工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事项。投资性房地产是指能够单独计量和出售的,企业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而持有的房地产,包括已出租的建筑物、已出租或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折旧、减值或土地使用权摊销价值直接反映在公允价值变动中。被列为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其报告价值即为市场价值,且其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这也意味着如果企业能够较好地把握市场行情动向,其业绩即会随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增加而提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满足如下两个条件:一是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二是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

  •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_财务会计论文格式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_财务会计论文格式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建议 [摘 要]本文论述了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现状,及上市公司存在问题的分析,剖析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的成因,并指出了规范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 信息披露 成因分析 建议 公司信息披露是各公司基本上都存在的,本文从上市公司阐述了改观点,从一系列存在的问题到信息披露不规范成因分析,逐一采取了相应的建议给以解决了。 [ ]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我国证券市场起步于90年代初期,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虚假陈述情况严重 虚假陈述是指对有关事实做出不符合实际的陈述的行为,包括捏实和歪曲事实。虚假陈述有违会计信息披露的可靠原则,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是近几年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较严重问题。具体表现在很多方面,如有的上市公司为本身的利益和解救被套的“庄家”,编造失实的业绩,散布能够影响股价的虚假消息,误导广大的中小投资者;有的上市公司通过虚报资产及有关财务报告状况的手段,抬高二级市场股价,达到取得配股资格或提高配股价格的目的;还有的公司在披露募集资金使用情况时,谎话连篇。 (二)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不及时 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是指上市公司对其应披露的信息不作全面的披露,而采取避重就轻、断章取义、报喜不报忧的手法,故意夸大部分事实,隐瞒部分事实,误导投资者,而通常被隐瞒的部分大多是与公司发展有重大关系的。会计准则规定,为使财务报表清晰和易于理解,必须提供必需的重要资料,对上市公司重大事项均应在财务报表附注中说明。此外,上市公司有时由于担心其所披露的信息会影响公司股票价格,往往不及时披露公司的重大信息,从而造成信息的滞后,降低了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降低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例如,就收购这一对股价有重大影响的信息,很少有上市公司在股价发生重大变化前主动披露这一事件,往往是在事件完成之时,而非发生之时才进行公告,而在此期间,股价大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发生可能对上市公司股票市场价格产生较大影响、而投资人尚未得知的重大事件时,上市公司应当立将有关重大事件的报告提交证券交易所和证监会,并向社会公布,说明事件的实质。 (三)会计信息披露缺乏主动性 长期以来信息披露者基本上都是仅仅按照政府规定的强制性披露的最低标准进行信息披露,而大多数企业怕过多的披露会计信息泄露商业机密的考虑而不愿意进行自愿性披露。在2002年初,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必须按照《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的要求在年报中披露公司治理结构情况,然而在仔细阅读之下不难发现,相当数量上市公司的陈述大致雷同,均在抄袭《上市公司治理准则》里的条文,内容空泛。会计信息披露的被动性,使得信息披露不及时、不真实,以致广大信息使用者不能获得丰富真实的信息资料。 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的成因分析 (一)公司利益的驱动 利益驱动是导致会计信息披露违规的根本原因。首先是上市的诱惑。在银行业被大量的呆账、坏账牢牢困住时,证券市场的建立为处于严重“缺血”状态下的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融资空间和渠道。在众多信息披露违规的上市公司中,有多家公司基于包装上市的目的,或者利用各种手段虚增利润,或者制造虚假证实文件,或者进行虚假陈述,发布误导性信息;其次是配股的诱惑。上市公司对货币资金的需要是持续的,为了获得配股以达到规模扩张的目的,往往不惜包装会计数据,披露虚假信息。三是非凡处理及摘牌的威胁。我国对上市公司的退出机制做了明确的规定,为了保住“圈钱”机器,有些公司大搞财务包装,玩弄披露游戏。四是私利诱惑。公司有些高层治理人员为了某种政治目的用公司的金钱行贿官员,或利用职务之便贪污、挪用公司的财产或挥霍、隐匿账外资金而损害公司的行为。 (二)违规成本的低廉 假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是理性的,是利弊权衡的结果,是成本效益比较的结果,即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信息披露违规给上市公司带来的收益若大于由此所致的成本,上市公司就会选择违规行为;反之上市公司则会依法披露信息。谴责公告给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带来的成本范畴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类:一是直接成本,如公开致歉、诉讼成本等。“对于敢冒被公开谴责之险而违规的上市公司早就对即使‘东窗事发’的后果了然于胸:他们早就摸透了监管方‘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处罚原则”。遭受谴责并不会从根本上影响他们的实际利益,因此无所顾忌。二是机会成本,如被公开谴责达到一定次数将限制增发配股等再融资权利和披露信息可能导致的竞争成本的提高;2002年发布的《关于上市公司增发新股有关条件的通知》将上市公司及其董事在最近12个月内未受到证券交易所公开谴责作为增发新股的条件。这样,再融资资格就成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机会成本,增强了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威慑力。但由于我国上市公司非凡的股权结构,外部投资者与治理层之间的利益冲突只是表面现象,其实质是广大流通股股东与控股非流通股的大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该通知主要是对大股东的行为做出约束,防止其利用增发“圈钱”,对于中小股东来讲,不能增发新股未必是个坏消息。三是股价表现,上市公司被公开谴责后,投资者能够公开获得并研究信息,对该信息做出反应,若股价大幅下跌,上市公司的利益将受到损害。 (三)证券监管机构监管和处罚不力 从政府监管来看,证监会监管的重心放在股票发行、上市的审批方面,对二级市场监督力度不大,从而给上市公司造假行为以可乘之机。从市场监管来看,一些中介机构缺乏职业道德,为牟取利益不惜出具虚假的财务告,为上市公司造假提供协助;一些股评家和新闻机构缺乏应有的专业知识,或者受利益关系的影响,在相关的评论、道中缺乏客观、冷静的分析,从而扩大了虚假信息的传播,为造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相关法制不健全,政府监管能力不足,舆论监督不力等因素,使得失信者难以受到应有的处罚,即使受到处罚,其所付出的代价远远小于其因失信而得到的利益。 三、改进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的建议 (一)健全和完善内部公司治理结构 第一,发挥股东大会作用。落实股东大会制度,使股东大会真正成公司的最高权利机构,成为全体股东平等行使股东权利的场所,能够有效地对董事、监事和经营者实行监督约束。组织部门和政府主管部门要尊重股东大会选任董事会的权利,不介入公司领导层的人事;在表决程序上,采取累计投票制等措施保护中小股东利益,防止大股东垄断;加强股东大会对董事会和董事的制约机制。

  • 浅谈会计信息质量问题及对策探析 _财务会计论文格式

    浅谈会计信息质量问题及对策探析 _财务会计论文格式 浅谈会计信息质量问题及对策探析 摘要:会计信息是会计工作得最终产品,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社会资源的配置与利用效率的高低,这就要求会计信息做到真实与公允。因此,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是每一个会计人必须面对的。 对处于成长期的市场经济环境而言,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是灾难性的,治理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刻不容缓。我国目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一些严重的问题,如国有资产流失、证劵市场发育不良、企业筹资困难等,很大程度上都与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有关。由于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会计信息失真所带来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表现 经济交易失真。这种失真指的是企业为了分饰财务报表,利用资产重组、关联方交易、资产评估、利息资本化、交易时间差等多种手段,虚构经济业务、从事不等价交换等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核算失真。这种失真指的是会计核算过程不能真实记录和反应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具体可分为原始凭证失真、会计账簿失真和会计报表失真。 会计信息披露失真。这种失真指的是隐瞒应披露的会计信息或不及时披露应及时披露的会计信息。 产生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 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企业产权关系模糊。国有企业作为市场的法人主体,企业及其财务会计行为的秩序化程度必然影响着市场机制的有效性,或者说,企业及其财务会计行为的规范性直接就是市场经济运行的规范性,而这些又是建立在产权尚是企业取得市场法人资格基本条件的基础上。然而,当前以两全分离、政企分开为基本原则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尽管在某种程度上大大强化了国有企业的利润动机和市场制约机制,单却未能从根本上塑造出真正意义的国有企业法人主体与完全法制约束下的政府权力行为格局。致使两权分离、政企分开始终处于分而不离、虽分未开“隐藏”状态,以致国有企业的市场价值判断行为与利益的体现不得不经常的被动调整。结果,一种情况是会计行为被动顺应政府的行政权力强制与单向的大财政意图,另一种情况是采用短期化、非规范化的会计行为。不管哪一种情况,其结果必然会出现会计信息虚假的问题,而这种虚假又与国有企业的战略目标以及国民经济长远发展规划之间产生冲突,以致随着企业内在经营机制的紊乱和增值活力的疲弱,社会经济效益推进滞缓,基础腐蚀。究其根源,无疑在于企业产权关系界定的模糊性。 会计准则、政策存在局限性。会计政策为企业提供的选择范围越来越宽,在会计政策规定的范围内,会计信息制造者总是选着有利于自身业绩或其他会计目的的会计政策,如美国的安然公司,就是利用“特别目的实体”(SPE)符合条件可以不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的会计政策操纵利润的,本应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的三个SPE被排除在合并报表范围外,结果1997—2000年有4.99亿美元的利润被高估,数亿美元的负债被低估,那么投资者接收到的会计信息是经过粉饰的虚假会计信息,其利益受损也就难以避免。会计准则的滞后性,也同样为会计造假提供了“自由”空间,经济飞速发展,新的经济事项不断出现,原有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与新的经济形势发展已不相适应,而新会计政策又不能及时制定及颁布,这就给某些企业以可乘之机,从而利用会计准则的空白来选择有利于自身的会计政策。 外部监管不力,执法力度不够。我国针对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作出处罚规定的法律虽然很多,如《会计法》、《证劵法》、《公司法》、《注册会计师法》等,却普遍存在着执法不严、惩治不利的现象,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惩戒作用。究其原因,存在以下几点:一是发现机制缺乏有效性和健全性。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尚不完善,各种制度尚未理顺,无章可循、有章不循的现象任教普遍。二是惩罚不力,对违法违规行为,不仅缺乏刑法和经济制裁,而且缺少道德和名誉损失,舞弊者以此为耻,反而甚至以耻为荣,良好的道德和信用并不能带来相应的收益。三是监管部门监管不力,他们主要依靠行政处罚手段来应对会计信息造假,对直接责任人追究刑事责任的却很少,民事赔偿更是微乎其微。与普通商品造假一样,造假的会计信息造成的后果是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一定程度上纵容了会计信息失真现像的泛滥。四是利益驱动,某些企业经营者存在违背会计规则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从而使自己收益(报酬、升迁等)增加的动机。 如何提升会计信息质量 明晰企业产权,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产权的明确界定是会计规范和会计信息生成的基础,在产权不明晰的企业里,权利的让渡不足,使得企业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市场,未能按市场的规律实施企业行为,从而造成会计信息并未按市场的需要提供。只有产权的明细界定,才会使市场主体根据会计行为规范开展会计管理交易活动。这是因为产权的明晰为会计信息目标的实施创造了两个重要条件:一是所有者追求资产收益的最大化,二是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存在经济上的契约关系。在这两个条件之下,资源的配置相对地有效;营者在最大化自己效用的同时也不降低(甚至增加)所有者的效用,按市场而非所有者的旨意来实施经济行为。同时,会计主体可以根据交易费用的高低来选择会计规范组合方式,充分发挥会计规范的激励、约束、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功能。产权的明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按照“谁投资、谁管理和谁受益”的原则对国有资产所有权实行分级管理,明确所有权主体;实现所有者主体的多元化,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公司改造;成立隶属于各级政府懂得综合性公有资产管理机构,实行政府的社会行政管理职能与所有权能分开;实行公有资产所有权、公有资产资本经营权、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分离。

AB
CD
ABCDEFGHIJKLMNOPQISTUVW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