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

人大经济论坛

> 行政管理
  •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秘书工作_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秘书工作_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根据党的十四大报告精神,从今年起,我国将进行大规模的机构改革。人事劳动制度改革,尽快推行公务员制度。它标志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和模式将随之而发生巨大变化,并对党政机关的秘书工作产生重要影响。 十多年来,党和政府一直致力于行政体制改革,其间进行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机构改革,基本方向是实行政企分开、转变职能、精简机构,提高效率。但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还没有完全形成,旧的高度集中统一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彻底转变,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没有及时跟上,致使一些机构减而复增。党的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可以预见行政体制将要发生一系列的重大变化。 政府的微观经济管理职能逐渐削弱或消失,宏观经济管理的职能将进一步加强。 行政与企业将进一步分离,企业将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 财政投资管理体制将发生重大变化。今后国家的财政支出将分为三大部分:一是用于那些周期长、利润少、规模大、单个企业不愿投资或无力投资,又是社会所必需的项目。二是用于社会公共事业,如教育、卫生、抚恤、救济、公共工程等。三是用于行政支出和国防支出。这些变化,对减轻财政负担,增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大有益处。 金融机构的性质将朝着企业化的方向变化。 国家包办、包管事业单位的格局将被打破。 人事制度改革将在更广阔的领域里展开。 教育行政部门将逐渐减少对学校的行政干预,使各类学校朝着自主办学的方向发展。一是教育、教学将朝着注重职业教育和能力培训的方向发展,以适应市场经济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二是改变单一的办学经费由国家统一拨款的模式,学校可以多方筹集办学资金,私立学校、社会办学将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三是高等学校将淘汰一些落后的专业,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设置专业和课程,配备师资。四是学校内部将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进行工资分配制度的改革,建立激励竞争机制。五是大中专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同样要经过市场的挑选。在实行国家公务员制度后,大学毕业生不再和官员资格划等号。 政府行政机构和人员将大幅度削减。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给秘书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首先,要迅速转变观念。秘书工作是当领导参谋助手的工作。 其次,要转变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用行政命令直接管理的方式逐步向用政策引导的方式转变,秘书工作的方式方法也要适应这个转变。

  • 论食品安全与食源性疾病控制_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论食品安全与食源性疾病控制_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的全球化,食品卫生与安全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近几年来,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食品安全的恶性事件不断发生,随着食品加工过程中化学品和新技术的广泛使用,新的食品安全问题不断涌现。尽管现代科技己发展到了相当水平,但食源性疾病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仍然严重地危害着人民的健康,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最关注的卫生问题之一。因此,就食品安全问题本身的严峻性而言,重视并大力解决好这一问题依然迫在眉睫。 关键字:食品卫生安全食源性疾病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食品卫生与安全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近几年来,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食品安全的恶性事件不断发生,随着食品加工过程中化学品和新技术的广泛使用,新的食品安全问题不断涌现。尽管现代科技己发展到了相当水平,但食源性疾病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仍然严重地危害着人民的健康,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最关注的卫生问题之一。因此,就食品安全问题本身的严峻性而言,重视并大力解决好这一问题依然迫在眉睫。 1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 1.1食品体制 食品的生产、加工、分布、贮存及销售的体制形式与其社会的发展阶段、收入水平和社会文化特征有关。它的结构形成可深刻地反映出当地的经济关系。食品体制有三个主要类型: (1)低收入农村体制在世界上大多数不发达国家的农村地区,食品的体制是很简单的,因为大部分人的食物供应为自产自食,并且不管是个体或团体,食品的买卖是在当地市场进行的。从外地购买一些加工食品的必需品,如食盐、糖、调味品等,也常常受到当地的经济实力及落后的市场供应渠道的限制。因此,在此情况下造成食品污染的主要威胁是:生的食品、不洁水、不恰当的家庭卫生习惯,特别是不恰当的食品处理习惯以及不合适的贮存习惯。 (2)低收入城市体制低收入是指以大部分的经济收入用作购买食物者。然而与农村地区比较,由于对购买食品的依赖性和人工密度等方面的因素需要对食品体制作大幅度的调整。如卫生上存在的问题和人口密度的增加,使原有的食品卫生问题变得更恶化了,造成了不应有的传染病传播的危险性。因此,引起食品污染的主要因素是:应用非饮用水、食品掺假、家庭及街头商贩的不卫生操作。 (3)高收入体制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用于购买食品的费用占有效收入的百分比降低了,人们能支付更多种类膳食的费用,而且愿意购买更多的半成品或制成食品,以减少购买食品和制作食品的时间。然而由于生的食品原料,尤其食用肉、家禽以及鱼等进入厨房时,常被食源性疾病病原体污染,因此,对食品安全的主要威胁来自:不正确的烹调习惯。在室温下贮存食品、不适当的重新加热以及生熟食品间的交叉污染。 1.2社会文化因素 食品和食品消费既是一个营养现象又是一个社会现象。在每种社会,确定食品的营养项目、食品的制备方式、食用的条件、与宗教礼仪和其它因素有关的禁忌和传统,都反映了基本的文化、生活条件、宗教信仰和民族的自尊。然而在社会文化背景下的饮食习惯对增进健康和引起疾病两方面都起着主要的作用。 有助于食品卫生的习惯包括:食物的彻底烧煮、水果去皮、通过盐渍或晒干以及风干保存肉食和水果等。然而一些地区不良的饮食习惯对健康是有害的。例如在日本,人们喜爱吃生鱼,这容易引起由副溶血性弧菌所导致的胃肠炎。在泰国北部,人们喜欢食用发酵猪肉,这很容易得旋毛虫病。 1.3环境因素 生产加工食品地区的生物性和化学性污染会明显加剧食源性疾病的危险。人口增长、由农村向城市地区无计划的迁移以及势必产生的贫民区,加重环境污染。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饮用水供应和废弃物处理系统处于极大的压力之下,从而加剧了食源性病原体的传播危险。工农业生产排放到环境中的有毒化学物质有可能进入人类的食物链。如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人体组织,特别是脂肪中己检出农药。由于人口增长的压力,今后数十年农用化学品的使用量和工业废弃物的排放量可能增加,其后是可能是严重的,尤其是在因营养不良而抗病能力下降的近2000万发展中国家儿童中可能更为严重。 2保障食品安全的公共卫生学意义 2.1食品安全影响国际贸易 食品安全是国与国进行食品贸易的重要条件,也是引起贸易纠纷的重要原因。曾在WTO对簿公堂达4年之久欧盟与美国、加拿大贸易纠纷案,就是因为欧盟禁止进口美国、加拿大在饲料中使用了激素的牛肉。欧盟的农产品和食品在世界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每年出口额高达500亿欧元,接连不断的食品安全问题使欧盟的食品信誉扫地,不仅遭到世界许多进口国的严查与抵制,也直接影响到欧盟内部早己实现的自由贸易。 2.2食品安全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从1996年开始就一直稳居全国各产业部门的首位,食品业也是包容和关联产业最多的行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食品安全是食品品牌的安身立命之本,是食品企业的生命。曾几何时,英国的牛肉因疯牛病而无人问津,二恶英污染事件发生后,一大批农场的肉品被封杀,饲料有嫌疑的养牛场被封闭。即使在我国,一向占据着显眼位置的洋奶粉一时间也迅速从货架上纷纷撤下。冠生园在我国是信誉很好、知名的老字号食品品牌,自从中央电视台披露南京冠生园食品厂,把陈馅翻炒后再制成月饼出售的事件后,全国各地区冠生园食品品牌的信誉都受到了连带损害。南京冠生园食品厂更是顿时陷入困境,目前己申请破产。可见,保证食品安全是食品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第一位永恒主题。

  • 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_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_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主要通过财务核算和利用会计信息对各项工作进行指导。内部控制制度是行政事业单位的控制核心,只有建立切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才能防控财务风险。文章通过分析研究,提出了内部会计控制的措施和对策,以期通过执行严格的财经纪律,进一步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会计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单位为保护资产,加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性,提高经营效益,贯彻执行所制定的各项管理政策,促进单位经济健康成长而在单位内部所采取的组织规则和一系列调节方法与措施。长期以来,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经济业务核算较企业来说相对简单,涉及环节较少,内控度认识不到位、执行力度不够,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财务收支无法控制、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如何通过建立符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充分发挥内部会计控制对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促进作用,达到防止财务风险、提高管理水平、严格财经纪律的目的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现状 (一)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待完善 2001年6月财政部颁发《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2003年2月财政部颁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销售与收款》。上述关于内部控制规范适用范围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在内,但主要在企业单位实行,却没有关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度详细解释,而行政事业单位控制的理论研究也比较少。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 1.内控意识不足,内控制度弱化。有的单位认为建立控制制度需要耗费人力、物力,而这种人力、物力的耗费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又难于确定,因此对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缺乏积极性、主动性。 2.会计基础工作较为薄弱。目前,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很少组织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很大一部分人是“半路出家”,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有的单位会计人员是一岗多职,岗位之间没有起到相互牵制、相互监督的作用。 3.监督考核机制不到位。目前,内审机构大多与会计部门平行,依附于执行机构,权威性和独立性不够;在审计内容上对单位内各组织机构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评价涉及不多,无法起到监督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情况。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忽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与考核挂钩的监督机制,形成了重考核,轻内部会计控制的现象。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机制分析 内部控制机制的主体是内部控制结构,有了合理的结构就能有比较理想的机制。其内部控制结构包括:控制项目及环境、财务会计系统、控制流程。其中控制项目指内控制度的基本单位。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或实施某项政策发生影响的各种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控制环境不能无限扩大,应该控制在单位可控范围之内,否则内控制度就很难操作。第二,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环境受其上级部门影响比较大。财务会计系统指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业务活动方法程序。财务会计系统有很强的内控作用,但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事前控制作用差,所以不能简单的由财务会计制度替代内控制度。控制流程指管理者单位制定的方针政策、程序,用以保证达到内控目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流程通常较少考虑成本效率制约而把严密性、政策性放在首位。以上三者相辅相成构成了内控结构,为合理建立内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措施和对策 内部控制包括会计控制、管理控制、业务控制和法规执行控制。会计控制作为首要控制方式具有很强的控制力度。为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采取多层次、多方位的会计控制方法,来达到内部控制目标。 (一)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反映和监督,监督和控制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而会计系统采取了一系列特定程序,从而成为强有力的内控手段。

  • 人口与西方_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人口与西方_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请忘记大西洋两岸有关贸易、伊拉克、《京都议定书》或者国际刑事法院的分歧。这些分歧已得到详尽的公开讨论。存在差异的一个领域尚未获得其应得的关注:人口。50年来,美国和西欧国家被统称为富国,分享同样的人口基本特征:人口数量稳定,生育力很低并且不断下降,老年人口不断增加。在这个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情况确实如此。可是,20世纪80年代,大西洋两岸开始走不同的路。起初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因为人口变化是缓慢的。可是,这种影响也是冷酷的,而且,现在已开始显露出来。 2000年的美国人口普查包含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美国人口的增长证明比1990年人口普查时任何人所预期的更迅速。有关究竟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目前存在争论(争论不久将变得更激烈)。没有疑问的是与欧洲的差距开始明朗化。美国的生育率不断上升,欧洲的生育率不断下降。美国的移民人数超过欧洲。美国移民人口的繁殖后代比土生土长的美国人更迅速。美国人口很快将变得更年轻,而欧洲人口正在不断老化。 除非情况发生实质性变化,这些趋势在未来几十年内将加速发展,从而进一步扩大大西洋两岸的差距。到2040年,或许更早,美国将在人口数量方面赶上欧洲,并将开始显得与欧洲截然不同(令人担忧的是,在许多方面显得截然不同)。 1950年,西欧人口超过美国整整一倍:3.04亿对1.52亿(本文使用的是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欧洲”定义,包括所有冷战时期非共产党执政的国家,组成欧盟的15国是一个略微小一点的样本,这15国1950年的人口为2.96亿)。大西洋两岸都看到其人口在生育高峰期间急速增长,接着,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放慢了增长速度。即使现在,欧洲的人口数量仍明显超过美国。 然而,20世纪80年代,某种奇怪的情况开始发生。美国的生育率——一个妇女在有生之年可能生育的子女的平均数量——突然开始扭转其下降趋势。1960~1985年,美国生育率的下降快于欧洲,降至略低于欧洲的1.8,远远低于2.1的“更替水平”(ReplacementLevel)(保持人口稳定所需的生育率)。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生育率已经反弹,恢复到了略低于2.1的标准。 没有人完全知道原因何在。生育率恢复的部分原因是由于移民中间的生育率高于平均水平。可是,这不是全部原因:土生土长的白人和黑人中间的生育率也上升了。即使不可证实、但看来最合理的解释或许是,较高的生育率是20世纪90年代经济繁荣外加所谓的“社会信心”——美国是一个能够养育更多孩子的好国家——的产物。 美国并不是独一无二的:少数像挪威这样的北欧国家也遵循类似的轨迹。可是,生育率的上升是十分不寻常的。世界上几乎每一个国家最近都经历了其生育率的下降,而且,大体上国家越是富裕,生育率的下降就越是大。联合国人口部的哈尼娅·兹洛特尼克(HaniaZlotnik)说:“美国在人口方面是世界上主要的例外者。” 与此同时,欧洲的生育率继续下降。20世纪80年代中期,欧洲生育率已经略低于1.9,目前已不到1.4,预计至少在今后10年内将继续下降。在某些国家——西班牙,意大利和希腊——生育率已降至1.1至1.3。 公正地说,这些数字或许夸大了大西洋两岸长期的人口差别。别忘了,1970~1985年,美国生育率略低于欧洲。当时发生的情况看来不是美国人所生育的孩子普遍减少了,而是一代妇女推迟了生儿育女。这压低了1970~1985年美国的出生率,转移了半代人的出生浪潮,使20世纪90年代的出生率高得异乎寻常。同样的人口转移目前正在欧洲部分地区、尤其是在生育率最低的地中海沿岸国家发生。在这些地区,许多妇女同样只是推迟怀孕。随后,在大约2010年后,一旦她们有了孩子,欧洲的生育率将回升。 可是,就美国的生育率来说,惊人的不是它的上升和下降,而是它上升了这么多——离更替水平只差一点点。此外,就欧洲的生育率来说,惊人的是它下降了这么多,降到了远远低于美国的水平。这也是有人认为欧洲生育率不可能像美国那样强劲恢复的一个原因。

  • 联合国体系下的非政府组织及其国际政治效应_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联合国体系下的非政府组织及其国际政治效应_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在国际体系中,不仅世界各地的发展阶段极不平衡,而且国际行为体(actor)参与世界 政治的程度也很不对称。就国家、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以及由不同国 家的个人或民间团体组成的非政府间组织(non-governmentalorganizations,即NGO) 这三类行为体而言,由于当今的世界本质上依然是由主权国家所安排的世界,这就决定 了主权国家参与国际政治的程度最深也最为广泛,政府间组织如联合国次之,而非政府 组织又次之。但是,在逐渐多元化的世界政治中,非政府组织的活动虽不是人们首要的 关注对象,但由于其活动具有跨国界、非政治和非营利性质,且一般也不受自我利益的 驱动,而着眼点又是人类共同体的利益和特定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其作用和影响力在全 球化的世界中日益突出。但总体上,学术界对非政府组织的研究还相当有限,学者们更 乐于关注和着重分析国家相互关系,因为这已经被理论化了,而且,将非政府组织排除 在世界政治体系要素之外,使世界政治分析模式简单化,易于操纵。本文旨在概要论述 非政府组织独特的组织模式和运作方式,其在联合国体系里享有的法律地位,并着重论 述非政府组织参与国际政治活动所造成的根本国际政治效应及其面临的根本挑战。 一、非政府组织的组织模式及其基本运作方式 作为国际行为体之一,非政府组织的历史渊源甚为久远。中世纪的罗马天主教会(RomanCatholicChurch)就是最重要的跨国行为体。(注:A.LeRoyBennett,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PrinciplesandIssues(NewJersey:Prentice-Hall,1 995),p.279.)但只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全球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多、通讯和交 通革命、全球相互依存度的增大以及全球化导致的大量跨国问题并因此呼唤国际努力, 非政府组织才得以大量涌现。在20世纪50年代,非政府组织差不多有1000个,1976年已 经达到2500个,1986年则达到4649个(如果把标准放得宽一些,将有21529个),(注:奥 斯特—奥托·岑皮尔著:《变革中的世界政治——东西方冲突结束后的国际体系》[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8页。)1993—1994年的《国际组织年鉴》指出 ,“常见的”国际组织有5102个,其中4830个是非政府组织,政府间国际组织仅272个 ,此外还有3606个具有国际倾向的国内非政府组织。(注:Bennett,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p.271.)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一直到80年代,非政府组织以平均 每年5%的速度增长,(注:KorenA.Mingst,MargaretP.Karns,TheUnitedNationsinthePost-ColdWarEra(Boulder:WestviewPress,1995),p.57.)而1990年以来,非 政府组织的增长尤为迅猛。 众所周知,国家间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其运作主要根据国家间达成的一致(特别是依凭 政府间合作意愿)或某种程度上的强制性,通过常设机构,按照一定的程序,在不侵害 国家主权的前提下,来完成其职责范围之内的工作。那么,非政府组织又是如何运作的 呢? 在进行国际性的组织工作时,非政府组织有四种基本的组织模式。第一,有些非政府 组织在某个国家设有一个总部,尽管其工作是国际性的,是在其他国家展开的。例如国 际救援委员会(InternationalRescueCommittee):又如1983年成立的阿拉伯人权组织 (ArabOrganizationforHumanRights),虽然每年都出台一份阿拉伯世界人权状况报 告,但该机构的运作却远在日内瓦,而不是在某个阿拉伯国家。第二,有些非政府组织 拥有诸多自治性的国别分部,每个分部有其独立的专业组织,每一个专业组织都向该国 总部汇报工作。这意味着在同一国家内有几个机构彼此独立地开展工作。第三种模式是 ,一些非政府组织设立了许多募捐办公室,把筹措的资金集中起来,再通过一个特别的 遍布世界的专业组织,如国际红十字联合会(InternationalFederationofRedCross )——其雇员和管理人员都是当地人——来分配这些资金。第四,某些非政府组织只经 由当地的不属于本组织的非政府组织开展工作。没有这些当地非政府组织的帮助,它们 就不能独立地开展实际工作。如基督教儿童基金(ChristianChildren'sFund)和牛津 饥荒救济委员会。(注:AndrewS.Natsios,“NGOsandtheUNSysteminComplexHumanitarianEmergencies:Conflictor

  • 公共管理毕业论文-寻求公共管理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中新_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公共管理毕业论文-寻求公共管理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中新_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摘要]苏州园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园区积极借鉴新加坡公共管理的经验,形成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先进的公共管理意识、体制和模式。本文了园区政府理念创新的三个纬度,论证了体制创新是创新转化为实践的中介,以及园区公共管理体制创新与的互动,并在提出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与立足本国国情相结合原则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对外辐射的制约因素。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兴起的新一轮改革大潮中,以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特区开发思想为指引,一大批各级各类的开发区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成为经济增长的领头羊和动力源。中新苏州工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就是其中一个光彩夺目的亮点。由邓小平同志首倡,1994年2月26日,政府和新加坡政府在北京签署《中新两国政府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创造了两国政府之间合作进行土地成片开发的案例,并由于协议中对借鉴新加坡公共管理经验的规定而使这次合作具有了非同寻常的重大意义。如今,八年过去了,园区不仅按照预定的设想运转正常,经济发展取得辉煌成就,而且由于其在寻求公共管理创新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方面所积累的实践经验及其理论价值而受到政府、经济界和社科界的广泛关注。我们认为,园区建设成功的不可或缺的一环是在借鉴新加坡公共管理经验基础上的创新。这种创新从内到外表现为三个层次,即理念创新体制创新行为创新经济发展。 一、 政府理念创新的三个纬度 理念创新是公共管理体制创新的内在动因,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首先体现为政府公共管理理念上的创新。它包括以下三个层面。 1.从管制思维到亲商思维(服务思维) 在全球化趋势日愈凸显的大背景下,政府应转变传统管制思维,树立权利本位、亲商思维、服务理念。在亲商思维的指引下,政府行为由服务型方式取代命令型方式。所谓亲商思维是指园区行政部门以为客商服务为最高宗旨,把亲商思维消化在招商引资、日常管理服务的态度和价值观中,帮助客商获得满意回报率,同时使园区获得相应收益从而形成双赢格局。亲商思维是新加坡公共管理经验的核心,它认为政府并非真正的财富创造者;只有当政府成功地提供了一个适于工商业发展的环境,并使这些取得比在其他国家和地区更高的投资回报率,才能吸引更多的优质投资,国家经济才能得到快速提高。亲商思维把政府工商业人民利益三者统一于工商业的发展,通过发展工商业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国家竞争能力,促进国家经济的持续快速的发展。 园区管委会将亲商思维溶入到公共管理实践中,具体体现为亲商观念的培育,园区各部门依靠高效的招商,建立了无微不至的客户服务体系,充分尊重客户的意愿,为客商提供快捷、简便的一站式服务体系。同时采用敲门法的国际招商网络,即有的放矢地主动招取优质投资项目;建立综合性的竞争优势,即园区管委会给予客商确定、清楚、快速的答复,一旦承诺,务必兑现;提供有吸引力的特殊政策;确立为我而用的招商标准。园区依靠新加坡经发局的国际招商网络,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由浅入深地逐步形成点一线一面一化的园区发展高新技术的招商策略。亲商思维改善了园区政府形象,提升了政府信誉,促进了园区经济发展,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世界产业巨头落户园区,从而形成了高。高税收、高就业的园区发展格局。 2.从人治思维到法治思维 国际贸易中的公正观念。互惠观念、谈判协商观念本质上都与规则观念紧密联系。全球化下的公共管理就是要按规则办事,公正、公平、互利。通过协商谈判的途径解决纠纷和难题。政府应制定与世贸组织的原则相一致的游戏规则,完善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地把政府行为纳入法治化的轨道,使政府管理模式从个人权威转向规则权威,使政府理念由从人治思维到法治思维。新加坡是一个法治国,它强调: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之内人人自由,法律之外没有民主,法律之上没有权威。坚持依法治理。严格执法是新加坡经济发展的重要经验。 园区通过对新加坡法治经验的引进一一借鉴运用,以法治思维探索建立了依法治园的法规体系和执法机制,形成工业园区完善的法制环境。其内涵表现为: 首先转变政府职能,建立专家治园的规划管理体制。园区的规划管理体制推行专家治园,公开公布政府的园区规划,然后授权规划师分级管理,行政首长只处理违规申请和上诉案例。同时实行一套严格的监督机制以杜绝腐败。 其次,完善和明晰园区法规。结合国情和园区实际需要,园区管委会共编制了18项管理办法,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办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才十商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外商投资行政性收费目录搏动管理办法、公积金管理办法、国家公务员实施细则、预算外资金管理办法等等,将园区公共管理纳入法治化。公开化、透明化的轨道。 最后,执法透明化。园区制定的《苏州园区规划管理办法》明确规划管理的。程序和工作时限,执法人员严格依法办事,一视同仁,努力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园区投资环境,使客商清楚地了解园区管理依据、程序和,从而使执法主体与外商企业之间形成信息对称。管委会依法治园的精简、高效、廉洁的政府形象受到了普遍好评,增强了园区的综合竞争力。 3.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思维 人的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它并不是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与赖以长期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公共管理既是对人的管理,也是为人的管理。公共管理的目标木单纯是公共物品的生产,而且也包括如何促进人的发展。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是园区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内容。人力资源是新加坡唯一的资源是新加坡人在经济发展中形成的共识。它将人的智慧和能力作为一种巨大的资源来开掘和利用,其内涵体现为:充分有效地发现城市内外、国内外人力,做到人尽其才;提供创造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条件,知识更新和再培训的条件;发展和智力投资。 园区通过对新加坡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的借鉴,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简单粗糙的管理方式,把人视为经济发展中的第一要素,形成了人力资源是工业园区最重要资源、人力资源环境是工业园区最重要的投资环境的理念。园区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到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管理中,其基本特点体现为:寓简明于透明之中,寓灵活于规范之中,寓亲商于服务之中,寓动态于有序之中。这一管理方法在建立精干高质量的公务员队伍和复合型经营管理技术队伍的引进等方面效果显著,适应了园区开发建设、管理服务的需求,并使园区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从分散型服务向一条龙服务转变;从低层次服务向高层次服务转变。 二、体制创新是创新转化为实践的中介 政府体制改革动力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全球化的外力要求,一是由内向外地表现为政府发展区域经济的动机。政府体制创新亦是一个过程,表现为:由改革之初的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逐渐向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转变,最终过渡到与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相一致的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从而奠定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微观主体地位。 体制创新是理论创新转化实践的中介,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进行体制创新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政府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和政府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 1.政府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 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指出,有效的政府而不是小政府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这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政府的作用是补充市场,而不是替代市场。加人世贸组织必将加快我国政企分开的步伐,使企业逐渐脱离政府的行政控制,保证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在同一竞争平台上,并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的现代企业制度。同时,随着我国加入MO,政府经济职能又被赋予了新的内蕴,这体现为:引导,政府应和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寻找发展经济的最佳路径。调控,政府应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以维持经济的稳定和增长。扶持,在WTO制度规范的框架下积极寻求发展本国工业的途径,在全球化浪潮维护 国家的经济主权。 园区政府经济管理体制的借鉴和创新优化了园区投资环境,吸引大批跨国企业落户园区,三资企业规模迅速扩大,已形成了适合国际经济发展战略的投资产业结构。 2.政府管理体制的创新 政府转变职能应以社会本位为导向,应以社会利益和社会要求作为自身价值的参照体系,不断依据社会变量决定自身的结构、权限及其运行方式的转变,把政府全方位控制社会的冲动减小到最低限度。政府主要是社会的服务者、协调者和一定范围的干预者,社会才是主导者,因而评判政府职能的标准将不完全依仗效益和效率,而主要取决于服务对象的满意程度。全球化背景下的地方政府管理逐渐趋向政府公共政策化、公共管理社会化从而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通过参与式民主给公民授权。在这样的政府中,公共管理的职能部分地甚至完全地转移给非政府公共管理组织。政府从公共管理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不仅自身可以达到消肿减肥的目标,而且可以以旁观者的身份审视公共管理的质量和效果。 更小的政府更好的服务是园区管委会政府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中轴。首先,更小的政府。园区管委会根据精简、统一、效能和小政府,大社会的原则,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仅设立七套常设机构共12个局和1个非常设机构,定编120人,却承担了相当于市一级党政机构和近百个部门和职能,实现了对外(新加坡20多个政府机构)接轨,对内(苏州市及省,国家)接 口的要求。同时,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建立了高效的公务员管理体制,既有利于提高政府效能,又有利于实现公共管理的法治化、公开化、民主化。其次,更好的社会服务。园区管委会的社会职能就在于维护社会秩序,提供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障,营造有利于工商业的良好的园区生活环境。 三、公共管理体制创新与发展的巨动 公共管理以社会需求为起点,以成本效益工具,通过体制创新以满足社会福利需求,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最终形成公共管理体制创新与经济发展形成互动关系。它表现为:经济发展要求公共管理体制创新;公共管理体制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体制日益成熟,这又为公共管理在更高层次上的体制创新提供更佳的经济制度环境。 1.经济发展呼唤公共管理体制创新 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用脚投票选择投资领域。在全球化环境下,跨国公司根据区域投资环境可以随时将生产转移到透明度高、劳工法律松、市场机制完善的区域或国家。跨国公司这种用脚投票方式的微妙方式不仅仅要求而且迫使政府进行公共管理体制创新,改善投资环境,树立亲商理念、法治理念、从刚性行政转向柔性行政。 园区和借鉴新加坡公共管理经验和经济管理经验,正是希望通过对其借鉴、消化和吸收,在园区尽快形成一种全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制度创新来构造新的招商优势,并为经济的持续稳定的增长构造新的增长点。此外,园区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的实现也必须依靠体制创新为先导。园区要实现其战略目标,即成为国际最具竞争力的开发区之-,以及成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超前试验区,以管理示范和产业辐射有效带动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就必须敢于试验,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以体制改革为先导,探索出一条以注重功能效益的体制供给来取代单纯的优惠政策,进而形成新一轮经济成长驱动机制的新路。 2.公共管理体制创新促进经济发展 公共体制创新的目标是完善政府过程功能,从而使政府输出功能符合社会生态环境并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体制创新赋予了政府理念、体制、行为新的内涵。 首先,高瞻远瞩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园区依据产业发展战略、人才资源战略和区域协调战略的,提出园区产业结构发展的原则是先二后三到二三并重,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适当发展高效益产业、高就业产业;提出园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立足苏州,依托浦东,带动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开放开发。 其次,亲商思维下更快捷的服务。园区建立上海苏州园区的海关绿色通道。在上海海关和园区海关之间建立电脑联网,使园区的进出口实现直通与口岸式管理,从而极大提高通关速度,方便了客商;园区建立起由化职业介绍系统、社会化的社会保障系统、市场化的劳动力价格系统、法制化的管理系统等等。 3.为更高层次上的体制创新提供更佳的制度环境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体制日益成熟,这又为公共管理在更高层次上体制创新提供更佳的经济制度环境,从而形成体制创新经济发展更高层次上的体制创新的良性循环。园区在借鉴新加坡经济取得阶段性成果,,一个规划、布局合理、管理严格,借鉴新加坡裕廊镇规划模式建设的国际化、化的新城区已在金鸡湖畔初现。 园区对新加坡经验的大软件和小软件借鉴已基本完成,园区已经成为国内最具竞争力的园区之一。在此基础上,园区又树立了新的战略目标;通过体制创新继续努力把园区建设为与世界经济接轨、符合国际惯例的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一流园区。而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又要求通过更高层次上的体制借鉴和体制创新,从而形成制度供给以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这样就形成了体制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否定之否定的良性循环。 四、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对外辐射的制约因素 园区八年来的实践证明,有选择地借鉴新加坡经验,以制度的创新营造一流的投资环境,从而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建立新的增长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全国开发区协会、山东省开发区协会、江苏省对外经贸厅先后在苏州举办了苏州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研讨班,对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的对外辐射产生了一定的。但应该看到,这种辐射的力度是有限的。园区经验的对外推广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正由经济领域逐步向领域扩展,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更是方兴未艾,加入WTO则构成加速这一改革进程的外部动因。在这种有利的宏观条件之下,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的对外辐射作为一种制度创新的要求仍要受到种种现实情境的制约: 第一,从体制创新的内在动力来看,园区经验的对外推广存在着一个路径依赖。体制创新是对现实社会关系的变革,而现实的社会关系恰恰就凝结在现行的体制框架当中,实际地调控着社会经济生活的运行。它们曾经有过存在的充分理由,并以其巨大的惯性作用于当下人们的活动。因此,地方政府及其官员自身对于体制转变的紧迫性的认识,对于改革将要带来的利益关系调整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更深层次的一定区域社会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运动状况和该地区的社会历史条件,成为制约体制创新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各地区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将影响到园区经验对外辐射的接受程度,同时意味着园区经验同样有一个如何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并有所创新的问题。 第二,从体制创新的外部条件来看,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的实践探索是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的,能否争取到有利的外部条件支撑构成园区经验对外推广的第二重制约因素。园区作为中外政府间的合作项目,一开始就获得了强有力的组织支撑。从中新两国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到双边三级联合协调体系的建立以及被赋予的一系列不特有特、特中有特的功能性优惠政策,为园区的运作营造了优越的外部环境。园区作为一个新建的城市实体,是按照一种全新的模式来设计和运作的,它的资金的投入巨大而先天的负担很小,使其得以高起点发展,高效能运转:园区以150人的机构编制规模创造了130多亿元的GDP。园区的实践告诉我们,政府机构和管理体制的改革任重道远。 第三,从体制创新的外部空间来看,我国目前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职权划分方式影响着地方政府对于体制创新的能动作用及其形式空间。园区的成功探索为发展中外经济技术互利合作积累了新的经验,即这种互利合作也可以在两国政府之间展开,通过共组的国家财团进行运作,从而拓展了国际经济技术的形式空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新的思想解放和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由此推而广之,对我国的对内开放和地区之间的互利合作也不无启示。问题在于,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单一制集权型的政府管理体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缺乏明确的职权划分①,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实行双重的垂直领导,这势必制约地方政府对于体制创新的能动性和这种创新的形式空间。园区经验的对外辐射推广有赖于地方政府积极发挥自身能动作用和中央政府的适当授权。

  • 有关行政指导赔偿责任的几点思考_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有关行政指导赔偿责任的几点思考_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摘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规定“不具有强制力的行政指导行为”不在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从法治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我国的实践来看,这里的不具有强制力的行政指导行为是行政指导的一种类型,因而“具有强制力”的行政指导应纳入行政诉讼,同时这里的强制力要件也会成为某些类型的行政赔偿诉讼的要件。在赔偿之诉的启动前提上,出于对行政指导造成的损害进行补救主要是一个私益救济而非公法评价问题,行政指导赔偿之诉不应以确认违法为前提。在赔偿之诉的构成要件上,应当根据几种行政指导类型构成要件上的不同,进行分类处理。至于内部行政指导,虽然在是否纳入行政诉讼上尚有待研究,但在赔偿问题上,由于其与损害间的因果关系是确定无疑的,所以纳入到赔偿之诉是理所当然的。可以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和国外有关经验,追究作出内部指导的上级机关的责任,以实现权责统一。 关键词:行政指导;赔偿之诉;内部行政指导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有国家行政职权的机关和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不服,依法提起诉讼的,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四)不具有强制力的行政指导行为; ……这一条规定似乎是拦在法院面前的一道屏障,阻断了对行政指导行为的司法审查和赔偿请求。然而,无论在实务界还是法学界,对这一条解释的争执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不少人认为虽然“不具有强制力”的行政指导行为不在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内,但是“具有强制力”的行政指导行为是不能排除在受案范围内的。也有人认为既然是行政指导,那么就当然存在不具有强制力的特征,司法解释中的“不具有强制力”是一个描述性修饰词,而非限定性修饰词。行政法中发展出“行政指导”的概念就是为了与那些具有强制力的行政行为加以区分,只有突出这一点,才能降低行政机关的法律风险,让它有更大的自由裁量空间,同时这也赋予了相对人自治性,使得行政法律关系的双方能够相互合作,共同应对快速发展的风险社会。行政指导的出现某种程度上意味着现代行政正在不少领域内由消极行政向积极行政转变。然而,任何一种“善治”的美好设想如果不辅以对“恶”的防范,我们就难以获得一份不偏离正轨的保险。行政指导也是如此。在这个问题上,理性的德国人倒是相当清醒,他们将与行政法律行为相对应的行政事实行为中分解出强制性事实行为和非强制性事实行为。行政指导在他们的语境中被称作“非正式行政行为”,归入事实行为门下,但无论这种非正式行政行为是否具有强制性,都与行政法律行为一道统称为权力行为,与民事行为相对,在司法审查时受到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的控制。德国人所坚信的理念是,有权力的地方就要防止腐败。谈到这里,似乎我们尚未切入本文的正题——行政指导的赔偿问题,但其实行政指导是否可以纳入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却是在我们研究赔偿所不可回避的问题。因为,直到目前为止,我们对行政行为侵权请求国家赔偿的前提仍然是确认违法(行政法上违法),行政指导行为是法律行为还是事实行为在我国仍存在争执,如果行政指导是法律行为,那么是否意味仍然必须首先满足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要求吗?如果行政指导不是法律行为而是事实行为,虽然可以直接提起赔偿之诉,但是因为它没有强制力,是否意味着无法建立起行为和结果的因果关系呢?下面,本文将由此出发,逐步分析对行政指导提起赔偿之诉所面临的问题。 1 对行政指导提起赔偿之诉是否以提起行政诉讼确认违法为前提 如上所述,按照现行《国家赔偿法》,对行政法律行为和行政事实行为提起国家赔偿是采取不同路径的,前者必须首先确认违法,而后者则不然。于是,问题指向了识别行政指导是行政行为还是行政事实行为。这种做法无疑会将问题复杂化,因为准确地区分两者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区分有充分的必要吗?或者,在提起赔偿之诉前,对任何一种行政行为的确认违法有必要吗?

  •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实施细则_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实施细则_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总结所学专业知识的重要方式,是反映学生素质、能力、质量水平的重要标志。 一、毕业论文的目的 1.培养学生运用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3.培养学生调查研究、利用文献等综合技能。 二、毕业论文的主要内容 1.题目及目录。如:论和谐社会建构过程中的政府能力提升 2.开题报告。主要是选题的理由,研究的意义,是否有能力研究等等。 3.中英文内容摘要、关键词。需要有中英文的二三百字摘要;对于关键词,如上面提到的论和谐社会建构过程中的政府能力提升,很明显,关键词为:和谐社会、政府能力和行政改革等。 4.正文; 5.参考文献等附录。参考的文献有专著、教材、文献等,主要是论文。 三、毕业论文的流程 大致可划分为:文献资料准备及开题报告,调查研究,论文撰写、成果总结与答辩等阶段。 指导教师应对各个环节进行监督指导,并提出具体要求。 四、学生的任务 1。根据课题任务书写出开题报告;  2.查阅文献资料和了解有关研究方法; 3.制订课题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并送指导教师审核; 4.按计划认真开展有关调查研究,收集资料、采集数据,形成研究成果; 5.在实践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课题成果力求观点正确、方法得当、内容新颖充实、材料详实可靠、表述准确流畅、结构合理,并有一定的创新; 7.精心准备,准时参加答辩,虚心听取、接受老师和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 这里强调三点:第一,写好开题报告。这一点非常重要,比如选题论企业家政府,应该说是一个很好的选题,但这个选题对老师合适,对学生就不一定合适。因为,关于企业家政府的资料凤毛麟角,大量都是美国文献,很难读懂,中文材料只有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改革政府》。这么少的资料,要论述清楚很难。 又比如,对于反腐倡廉选题,每年有20%的重复,这类选题很难出新意,容易出现雷同,应尽量避免撞车。 第二,查阅文献资料; 第三,要与指导老师密切联系,全面接受他们的指导。 论文选题与框架结构 一、论文选题应当在行政管理专业范围之内,并符合行政管理专业的特点。 选题非常重要,一定要在行政管理范围内,如在新时期如何加强党员的思想建设、关于中国企业会计制度的研究、企业所得税对企业会计制度的影响等,这类选题就不太符合行政管理的范围,应避开。 行政管理专业的研究范围: 1、从领域上看包括政府管理、非政府公共组织(NGO)管理。 从政府主体性角度进行研究都可以,如:政府能力,非政府公共组织管理,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人事分类制度改革、危机管理中的非政府组织作用等,都可以作为选题。 2、从对象上看包括组织内部自身管理与对外管理。 组织内部自身管理,如国家公务员制度、非政府组织管理均可。 对外管理,如政府对社会的管理、政府对维持社会秩序的管理等都可以作为选题。 3、从功能上看包括计划、决策、领导、执行、控制、绩效评估、组织与人力资源、预算与财务、行政改革,等等。 选择决策作为一个切入点,决策是行政管理的一个起点,西蒙有一句名言:管理就是决策。 二、毕业论文选题应遵循的原则 1.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及基本业务要求 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通晓中外行政管理理论与实务,具备行政学、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知识,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业务知识面宽,能从事行政管理的实际操作并具有理论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后能够从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行政管理、人事管理和文秘工作,以及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政管理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2.难度适中 3.使学生能够全面地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技能 4.结合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和学校的教学要求 5.鼓励统筹兼顾,交叉创新。 三、论文选题分为规定性命题和自选命题两种 选题需要结合我国行政管理实践,提倡选择应用性较强的课题,特别鼓励结合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 四、要在充分占有资料和进行文献评估的基础上再选题,也就是说要阅读大量与所要选题相关的文章、书目。 文献评估的作用: 一是确定研究的意义;二是明确创新点;三是为研究提供材料。 五、选题不宜过大也不宜过窄 过大无法驾驭或者论述不清楚;选题过窄,则把自己限制住了,不能查到相关资料,无法展开论述。如范围太窄的选题测绘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这类选题资料很少,限制自己发挥,应慎选。 六、本科论文选题的基本经验 1、新颖性包括问题的新颖、研究方法的新颖、研究视角的新颖 2、实效性结合现实,联系当代行政管理改革的实践活动 3、独创性论文的基本内容是自己独立的思想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纠纷 4、规范性遵循学术规范,数据材料真实可靠,引文注释清楚 七、论文的框架结构 第一部分 论文研究对象和主题陈述、研究意义和方法 第二部分 论文所研究的社会现象和问题的现状、表征描述 第三部分 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四部分 对策性建议 研究方法与资料搜集 一、行政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在行政管理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语的。 行政管理学研究的主要途径有: 1.规范研究途径。主要是一些理论化选题、概念演义、开创性选题。如在政府公共管理领域,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等。 2.制度研究途径。研究的重点是制度,侧重制度自身演变极其规律。旧制度主义侧重制度本身,法律文本分析;新制度主义强调制度的制约作用 3.行为主义研究途径。20世纪50年代行为主义革命,强调个体主观感受研究。如公务员制度的研究,强调公务员个人,满足个人需要。公务人员的行为激励研究等。 4.理性选择研究途径。受经济学影响,把个体看成理性经济人,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其思想灌输到日常生活中。如:论政府官员的经济人特征与行为选择。 这四种主要研究途径的具体选择,需要结合论文的主题即关注的核心、方法取向、理论特质等内容而进行。 二、资料搜集 (一)行政管理专业主要的研究媒体 1.主要的学术研究期刊 《中国行政管理》、《战略与管理》、《管理世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行政》、《政治学研究》、各重点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主要的学术研究著作 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经典译丛; 中国青年出版社公共政策经典译丛。 由于现在出版时间缩短,一些新书,我们可以走捷径搜索,如当当网上书店、北京读书大夏网站查找相关书籍。 (二)如何收集资料 1.根据研究领域。如中国公务员制度改革的问题、公务员薪酬制度分析等。 2.根据研究主题。根据关键词来确定,如:论和谐社会建构过程中的政府能力提升。就可以根据关键词政府能力来搜索;同时还可以把政府能力的英文government capability输入google或百度进行搜索英文资料。 3.根据权威论著。如:政治行政二分法的学术含义及其在我国的现实意义,就可以搜索威尔逊、罗伯特.达尔、瓦尔多等人名,查找有关资料。又如研究腐败问题,很多,但可 三、中等论文的标准(80>X≥70) 1.论文选题有一定的价值,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 2.按时完成任务书规定的工作量; 3.阅读了教师指定的参考资料文献,并能写出读书笔记或文献综述; 4.资料较齐全,能较好地掌握基本理论,观点基本正确,论述较清晰; 5.内容较充分,文字通顺; 6.能叙述出论文的主要内容,对提出的主要问题一般能回答,无原则错误; 7.学习态度尚好,遵守组织纪律,论文基本符合规范化要求。 四、及格论文标准(70>X≥60) 1.选题有一定的价值,但论文中自己的见解不多; 2.能基本完成任务书规定的工作量; 3.能阅读教师指定的参考资料,写出笔记或文献综述; 4.观点、内容论述等主要方面尚符合要求,但缺乏分析概括能力和研究能力; 5.论说基本清楚但不严密、不完整,或者说服力不强; 6.能阐明自己的基本观点,对某些主要问题虽不能回答或有错误,但提示后能作补充说明或进行纠正; 7.学习不太认真,组织纪律较差,论文勉强达到规范化要求。 五、不及格论文标准(X<60) 1.论题不能成立或有重大毛病; 2.没有完成任务书规定的工作量; 3.未完成阅读任务或读书笔记,文献综述不符合要求; 4.资料准备不充分,基本观点具有错误或主要材料不能说明观点; 5.内容空乏,结构混乱,文字表达不清,文题不符或文理不通; 6.不能阐明自己的基本观点,主要问题答不出或错误较严重的,经提示后仍不能正确回答有关问题; 7.学习马虎,纪律涣散,论文达不到规范化要求。

  • 浅论科学发展观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_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浅论科学发展观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_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摘要:邓小平虽没公开提出和引用“科学发展观”这一概念和用语,但在他的著作和一系列讲话、重要论述中,无不渗透着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和涵义。邓小平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科学发展观既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也是邓小平理论的题中之义。 关键词:邓小平 科学发展观 理论 继承 发展 邓小平虽然没有公开提出和引用“科学发展观”这一概念和用语,但是,在邓小平的著作和一系列讲话、重要论述中,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涵义和意思,可以说,邓小平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因此,科学发展观思想既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也是邓小平理论的题中之义。 一、邓小平理论中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是科学发展观确立的精髓和实质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一论断包含了科学发展观的以下普遍原则: 1.科学发展观是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效率与公平是人类社会发展所追求的永恒的主题,它们共同体现在社会主义的本质当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效率目标,是实现公平目标的客观基础,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必须以效率为先导,没有效率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实现公平目标,是实现效率目标的社会保障,建立在公平基础上的效率才有持续发展的潜力,没有公平的效率必然导致社会秩序的失范。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选择。效率优先是初级阶段的要求,兼顾公平是社会主义的体现。因为效率优先,所以我们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因为兼顾公平,所以我们鼓励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江泽民因此指出:“党如何更好地代表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不同社会群体的具体利益,如何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也是一个关系到党的领导能否有效实施的重大问题。” 2.科学发展观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从合规律性的角度看,本质论既包括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又体现了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与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即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正是建立在这两个必然性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变为现实,因此,本质论遵循了客观尺度,是一个事实判断。从合目的性的角度看,根本任务的完成和根本目标的实现,必须通过人来完成,即是说它们是历史主体在尊重历史规律前提下的一种自觉选择,因此本质论同时也是遵循了价值尺度,也是一个价值判断。 3.科学发展观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仅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同时也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选择。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换言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意义决不仅限于经济领域,甚至也不限于政治领域,它同时也关涉到人民文化生活的提高。事实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只有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条件下,才有实现的可能;共同富裕也决不意味着物质的富有和精神的贫困。这即是说,本质论是中国社会全面发展的总纲。在这里,物质文明是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前提和物质保障,政治文明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支柱和制度保障,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与政治文明的灵魂和智力保障。 4.科学发展观是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将未来社会的本质界定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其实,马恩从来不从抽象的意义上谈论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在他们看来,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谓的自由,无非是摆脱了自然力的束缚和社会关系的奴役的那种状态;所谓的全面发展,无非是人的各方面潜能和素质充分、自由地发展。显然,如果我们实现了邓小平本质论所规定的任务和目标,个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则将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结果。

  • 行政决定听证的一般规则_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行政决定听证的一般规则_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摘要:行政活动中对相对人具体权利义务影响最直接的是行政决定,通过对行政听证程序立法实践比较成熟的几个国家的对比和行政活动本身特点的分析,可以了解行政程序法中行政决定听证程序的一般规则。要全面掌握行政决定听证一般规则,重点要对其听证的原则、听证的主体、听证的步骤、听证笔录的效力和决定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行政决定;听证原则;听证主体;听证步骤;笔录效力 自1996年《行政处罚法》首次对听证程序加以规定以来的十多年间,听证一词成为行政程序中最为公众熟知和关注的明星词汇。但实际上,听证是一个十分模糊的词语,最广义上的行政听证甚至涵盖了从行政立法到行政决策到行政决定的大多数行政活动。听证本身的意思是听取对方意见,它不仅指正式的听证会,还包括公听会、书面陈述等一切听取意见的方式,学理上以是否举行正式的听证会将其分为正式的听证和非正式的听证两类。我们所讨论的行政决定听证当是指正式听证。就听证在行政活动中的使用而言,大致可分为行政立法听证、行政决策听证和行政决定听证三类。本文所讨论的就是行政决定的正式听证程序,虽然该程序并不如决策程序所为公众关注,但因为行政决定是对相对人权利义务影响最大最直接的一类行政活动,所以,听证程序在行政决定中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本文所要讨论的仅仅是行政决定的听证程序,确切的说是行政决定的正式听证程序,这是必须注意的。即使把讨论的范围缩减至此,我们也发现中国当下的行政决定听证程序也是散见于各个立法中不能统一且千差万别的。 一、听证的主体 听证的主体由三方面组成,居于中立地位的听证主持人,行政机关调查人员以及当事人和参加人,这其中有两个问题是值得探讨的。 首先是主持人的选任。从各国规定看通常有两种做法,一是在行政机关内专门设立行政法官主持听证,以美国为代表。二是选任行政机关首长或所属职员为主持人,这种做法为大多数国家所采用。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必须保证的是主持人的中立地位和专业知识。这实际上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因为专业知识往往为行政机关所垄断。因此平心而论,美国的行政法官制度虽然稍嫌繁琐,但无疑独立性和中立性得到了保证。 其次是听证参加人的范围。当事人当是指行政决定所直接指向的相对人,参加人指的则是受行政决定影响的其他利害关系人。现代行政程序法的发展趋势是扩大公民在决定作出中的参与,从各国对有权参加听证的主体范围的规定来看,权益受行政决定间接的人都可以参加听证。对参加人范围的界定,美国法院的规定不失为一种精巧的设计:凡是有权对行政行为进行起诉的,应当也有权参加听证。一方面听证本来就是脱胎于诉讼借鉴于行政的程序,另一方面二者参加人范围的一致也保证了听证与可能随之发生的行政诉讼的连续性。 二、听证的步骤 听证制度既借鉴于诉讼,在步骤上也应基本与其保持一致,具体而言分为通知、正式听证前的预备程序、听证开始、举证和质证、辩论、决定的做出。贯穿于这其中的还有当事人和参加人的阅卷权制度、律师协助和代理制度、听证笔录制度。但听证毕竟不是诉讼,需要遵循行政活动的效率性原则,同时又因为还存有可救济性,在程序细节上未免要简化许多。在听证步骤中的大部分规则都可以套用诉讼中的已有规定,比如通知制度、回避制度、律师协助和代理制度、举证和质证制度、笔录制作制度,在本文不再一一赘述。但出于行政活动的特殊性听证中的某些程序还是值得关注的,决定作出中的听证笔录效力问题和决定做出权归属问题事关整个听证程序的效果,在本文将单独讨论,其他环节中值得探讨的问题如下所述。 (一)正式听证前的预备程序 正式听证前的预备程序目的在于提高行政活动的效率性,但在各国的形式和效果都不尽相同。在美国这一程序被称为预备会议,美国《联邦行政程序法》规定了听证前的会议制度,行政机关往往在举行正式的听证会前召集由各方当事人参加的预备会议,如果当事人之间能够在听证前的会议中协商解决争端,则听证程序不必再举行。这一制度功能一方面是对争议较少的事实达成合意以简化争端,另一方面当事人如果能够在会议中达成协议解决争端则可以避免正式听证会召开带来的资源浪费。在我国台湾地区行政程序法中也有类似规定,即预备听证。但其功能较美国的制度则狭窄许多,在预备听证中,得议定听证程序之进行,厘清争点,提出有关文书之证据,变更听证之期日、场所与主持人(行程58)。由此可以看出,该程序并不具有提前终结纠纷的功效而只具备简化争端为正式听证顺利进行铺垫的作用。 (二)公开言辞原则 关于言辞原则各国的规定基本一致,听证以言辞方式为原则,以书面和其他方式为例外,但限于法律规定的情形。以德国为典型,《联邦德国行政程序法》第67条第2项规定:当局在以下情形中,可以不经言辞辩论径直作出决定:1.申请得到全部参加人的赞同并全部得到满足的;2.没有任何参加人在规定的期限内对预定的措施提出异议的……应当说,听证中言辞原则的贯彻并不需要达到诉讼中的标准,这是由行政决定所处理问题的独特性决定的,比如危急情形的出现。 公开原则在各国的适用则出现较大分歧。总的来说有两种,一种是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如我国台湾地区。另一种是以不公开为原则公开为例外,以德国和日本为代表。值得思考的是,台湾地区行政程序法移植于德国,但在公开听证过程的规定上却与德国大相径庭,是否源自于对其本土行政机关公平性的不自信。因为显然公开听证过程必定会带来行政资源和效率的浪费,而不公开则考验着行政机关的公断力。反观我国大陆行政活动的现状,似乎台湾地区的规定更切合国情。

AB
CD
ABCDEFGHIJKLMNOPQISTUVW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