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 关于对企业市场营销策略探讨与研究_工商管理论文

    关于对企业市场营销策略探讨与研究 [摘 要] 市场营销作为一门工商管理学科诞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由美国人建立起来的,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与完善已经形成一个相当完善的工商管理学科体系。所谓的现代市场营销学主要是产生于五六十年代,形成于七十年代,市场营销学是关于企业为打入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增加销售进行的市场营销活动和采取的策略学科。它主要是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的研究。市场营销策略是市场营销学的重点,也是对于企业来说更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理论。在生产力过剩的现代,人们把注意力普遍集中在大企业、名牌产品的市场营销上,中小企业的市场营销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缺少理论指导,因此,研究与探讨中小企业的市场营销问题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际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应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有效地开展市场营销活动,然营销的目的在于使企业面向市场,并发现和改善企业在市场营销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迫使企业以消费者为导向,主动的去开发市场、适应市场、满足市场的消费需求,来不断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市场营销的定义是个人和群体通过创造产品和价值,并同他人进行交换以获得所需所欲的一种社会及管理过程。从厂商或者企业的角度来看,市场营销是指为创造价值及满足和欲望来管理市场,从然实现交换和建立关系。 一、 中小企业的定义与它自身的特点 中小企业一般是指规模较小或处于创业阶段和成长阶段的企业,它是企业规模形态的概念,是相对规模较大的企业说的。 中小企业的特点 我国中小企业有以下三个特点; 1、中小企业结构简单紧凑、管理层次少,因灵活性较大,技术创新的效率往往高于大企业。它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转化效率,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2、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单一化程度往往高于大企业,一旦实施技术创新,其成功率往往高于大企业。 3、中小企业资金相对较少,科研力量相对薄弱、设备有限,产品技术含量难以提高,在开拓产品市场时,往往需要付出较高的代价;然大企业具有健全的经销和服务体系,对现有产品有较强的市场开发能力。 二、企业市场营销策略以及其有哪些营销策略 市场营销策略是企业以顾客需要为出发点,根据经验获得顾客的需求量,以及购买力的信息,有计划地组织各项经营活动,通过相互协调一致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为顾客提供满意的商品和服务来实现企业的目标的过程。 营销策略是指在决策的选择决断之前的一种谋划、构想、设讲的思维过程。没有策略就没有选择,如果不进行选择也就没有策划的必要了。由此可见,决策选择和科学规划相辅相成是企业市场营销活动成功的保证。 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包括; 1、产品策略;保装策略、品牌策略、产品生命周期、新产品开发、产品组合、质量决策、服务决策。 产品决策涉及三个方面;产品组合决策、产品线决策和产品项目决策。产品组合决策涉及四个方面深度、广度、宽度和一致性。 2、价格策略;价格策略有两种方式 一是高价格 因为产品在市场上是独一无二的,没有竞争者。在这种情况下,价格在一个合理的高度上就可以赚取市场的早期利论。二是低价格 这种方式主要是是为了打开销路、薄利多销、尽快地扩大市场占有率,占有市场,让更多的消费者使用你的产品。 3、分销策略;实体分配、中间商、分销渠道类型、分销渠道管理、分销渠道决策。 4、促销策略;人员推广、营业推广、促销组合、广告、公共关系。促销策略就是要利用一些促销的手段让消费者了解新产品。主要使用的方法有;广告、产品发布会和专家评论。广告是最常见的方式,一般的企业在推出新产品时都要做大量的广告,主要是介绍产品让消费者知道有这么个产品。 三、市场营销策略对企业的重要作用 著名管理学专家德鲁克曾指出,现代企业最重要的职能有两个,一个是创新,另一个是营销。这就说明了市场营销对当代企业的重要性。 现代市场营销学认为企业想要占领所有市场是不可能的,因为单一的市场资源是有限的。这就要求企业应用目标市场营销策略。企业必须制定有针对性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即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 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即营销学中的4p理论是市场营销的基础理论。好的市场组合策略是企业成功的关键所在。 四、我国中小企业STP策略 目标市场营销又称STP营销,S指市场细分 T指选择目标市场 P指定位 1、市场细分 就是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和购买行为的差异性,把整个市场划分为若干个具有某种相似特征的顾客群,以便选择确定自己的目标市场。经过市场细分的子市场之间消费者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性,然在同一子市场内的消费者则具有相对的类似性。所以,市场细分是一个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过程。 市场细分的作用 ;一是分析市场时机,开拓新市场 二是集中企业资源,投入目标市场 三是有利于企业打造适合的营销策略 2、选择目标市场 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企业根据自身优势,在市场细分中选择一个或若干个子市场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并针对目标市场的特点展开营销活动,以及在满足顾客需求的同时,获取更大的利益。 3、目标市场定位 是指企业在选定的目标市场定位上,根据自己优劣势和竞争对手的情况下,为本企业确定一个位置,树立一个鲜明的形象,以实现企业的既定的营销目标。 五、我国中小企业的营销策略 一、增强营销管理理念 营销管理理念也叫营销管理哲学,对市场营销活动具有指导作用。 有五种可供选择的观念指导企业进行市场营销活动,这五种营销观念分别是;生产观念、产品观念、市场营销观念和社会市场营销观念。 二、4p营销组合策略 市场营销理论,包括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统称4ps策略,它是企业可以控制的经营手段的组合。 1、产品策略 市场产品策略是市场营销中4p组合中的核心,是价格策略、分销策略和促销策略的。产品是企业进行市场营销的核心和物质载体。产品策略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企业市场营销的成败。由于中小企业面对的是错综复杂的市场营销环境,以及不同的消费者,这就使得中小企业面临着许多产品策略中问题。 2、价格策略 价格是市场营销中一个重要因素,企业产品价格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还影响到企业营销决策和消费者的决策,它是市场营销一个决定因素,也是市场营销中一个令人捉摸不透的问题。 3、分销策略 分销渠道的主要只能是使企业产品有效、快捷、适时送达市场和消费者,它使生产和消费者相连,分销策略就是如何选择正确的分销渠道。 4、促销策略 促销是指企业将产品或服务的相关信息进行传播,帮助消费者和用户认识商品或劳务能给购买者带来的利益,从而达到引起消费者的兴趣、激发消费者的欲望、促进消费者采取购买行为的一种营销活动。 六、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实施的可行性 1、政府部门的鼓励 我国政府职能部门的宏观调控,是制约企业营销活动要害的外在部门。政府职能部门通过何种方式去调控企业的营销活动。企业的经营活动又如何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目前我国政府职能部门对企业的营销活动的调控存在哪些问题,应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等。 金融部门对企业营销活动的调控 目前,我国负担部分宏观调控职能的金融部门,是通过各专业银行,运用信贷即货币供给量、利率、结算等手段调控和支持企业的经营活动的。 金融部门对企业营销活动的调控方式; [1]、银行通过信贷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调控方式 [2]、银行通过结算活动对企业日常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服务 [3]、银行运用利率政策,调节和引导企业的经营活动 金融部门在对企业营销活动调控中存在的问题随着我国从高度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银行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2、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面对国内经济改革的发展与稳定的艰巨任务,全国各族人们在胡主席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使我国的经济实现了又快又好的发展。 总之,企业对市场的分析,必须慎重的制定市场营销策略,让市场营销策略真正为企业所用。企业要树立竞争观念,根据自己的长远生存来制定市场营销策略促使自己能更好的发展

  • 政策执行的制约因素_工商管理论文

    政策执行是指政策方案被采纳后,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通过实施、服务和宣传等行动方式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这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政府公共管理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实现政策目标最直接的重要活动,是整个公共政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为了满足人们生活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政府制定了大量的积极政策,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政策效果,极大的推动了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但是政策执行过程中由于各种制约因素的影响,政策执行的效力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加强对政策执行的研究势在必行。 一、当前我国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 1.分析当前我国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政策执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实践活动,当前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替代执行 替代执行的一个典型代表就是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政策与执行政策的机构或者部门存在利益等方面的冲突,为了保证政策顺利执行,完成上级的任务,执行部门或者机构往往会采取偷梁换柱的方式,表面上与原有内容保持一致,实质上已经脱离了政策原有的意义和价值,使政策方案难以得到贯彻、落实,因此我们可以说替代执行的最大特点是政策的变异性,使得原政策的神形相分离,对上级、对下级都具有极大的欺骗性。替代执行不但无法保证国家政策的落实,还损害了政策的完整性和统一性,损害了政府形象和人民的利益, 1.2象征执行 通常意义上,象征执行分为积极象征执行和消极象征执行。积极的象征执行是一种主观的、主动性的行为,主要是由于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地方和中央的利益产生冲突,加之约束条件的匮乏,部分政策执行人员利用漏洞将政策束之高阁、敷衍履行,这种象征执行既损害了政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也浪费了国家的政策资源,使得政策成为一纸空文,没有价值的体现;消极象征执行是被动的,客观的,由于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使得政策缺少足够的执行环境,造成政策执行搁置。 无论是消极政策执行还是积极政策执行,都是一种光说不干的行为,严重的伤害了群众的感情,增加了对政府的不信任,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1.3选择执行 选择执行的突出表现是政策贪污,即“政策在自上而下的传递过程中,被中途截流,政策内容不能传达目标群体和利益相关人。” 选择执行顾名思义就是在执行政策的时候,趋利避害,权衡利弊,对公共政策进行“筛选过滤”,执行有利的政策,放弃不利的政策,使政策内容残缺不全。公共政策具有整体性原则,在执行的过程中,只有各个部门相互支持、配合才能受到的预期的效果,如果筛选过滤,其整体功能就难以发挥,甚至收到与初衷相悖的效果。从理论上说,这种选择执行,指损害了国家集体的利益,用来满足地方局部的利益。 1.4 附加执行 附加执行是指“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附加了不恰当的内容,盲目扩大政策外延,使政策的调控对象、范围、目标、力度超过政策原定的要求”。文章的前面说道,政策执行是需要一定的灵活性的,而附加执行就是政策灵活性严重扩张的表现。由于在政策执行中缺乏相关的监督和管理,就出现了所谓的 “土政策”、“土规定”。这些“土政策”、“土规定”严重的影响了政策目标的实现,同时,因为扩大了原政策的调控力度与范围,消耗更多政策资源,甚至会滋生地方保护主义。 2.政策执行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政策执行的组织、物资准备不充分 政策的执行要有一定的组织、物质、资金等基础,如果基础不扎实,政策执行就难以保证。我国的政府机构,部门繁多,机构重叠现象较多,很容易造成在政策执行中不能因事而择;由于很多机构之间权责不清,分工不明,导致信息沟通不畅,监督部门失职,监督不到位,形成恶性循环。 2.2 政策宣传不到位 政府的垄断使得执行政策的透明度不高,特别是中央政策的宣传不全面,有些部门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和利益,只宣传对本部门有力的政策,使得政策片面化;政策宣传时,对公众的政策认知差异程度把握不够准确,不能够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很容易造成造成公众对政策的认知错误;政策宣传方式单一,比如只重视对组织内部的传达,反而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之间的沟通,两者之间缺乏沟通,很容易造成政策的“水土不服”,或者是无效性。 2.3利益冲突严重 一个新的政策的执行的同时,也是社会利益的再分配的过程,自然会触动大面积社会成员的利益,同时会引发复杂的利益冲突。这些利益冲突包括政策制定者与政策执行者之间、政策执行者之间、执行者与适用者之间。因为不同的阶层追求的利益不同,出发点也不同,在保护各自的既得利益的同时,使得政策在执行中利益冲突严重。 二、提高政策执行质量的对策 1. 完善政策执行机构,强化信息沟通 政府政策的执行机构在政策执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政策顺利进行,目标全面实现的保障。要完善政策执行机构,强化信息沟通,我们可以从以下去展开: 首先,政策执行机构要完整统一,在同一领导的指挥下,统一进行,防止多头领导造成的执行机构功能紊乱;保证职能机构设置完善;执行机构权责分明、工作清晰;建立起适合的沟通、组织、监督机构。其次,突出信息机构,强化信息沟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第一,在保证国家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建立起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这主要是为了加强政府机构内外的信息沟通,当政府发布政策信息的同时,要做好宣传,积极的说明政策的内容,加强公众对政策的理解和认知,提高接受度,提高政策的透明度。第二,建立专门的信息反馈渠道,任何政策的执行都会遇到很多问题,如果不及时的注重公众对政策执行的反馈和监督,很容易导致政策执行人员在执行过程中,因为个人利益或者是部门利益的关系,导致与原政策精神相背离,损害公众利益,使得政策执行不能完全按照政策制定者的意愿执行。因此,执行机构要认真对待反馈信息,根据反馈信息调整政策执行手段、进度,以适应公众的要求。第三,学会利用先进的网络知识,加紧网络设施建设,推动政府建设网上政府,使政府业务电脑化、网络化,使得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信息流动速度加快。 2. 加速执行监督机构的完善 监督机构的完善可以有效的防治政策执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因此,监督的作用在执行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 要完善监督机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强化政策执行的监督意识,政府部门要通过各种渠道宣传监督的重要性,使得政策的执行人员、公众充分认识到政策执行中监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二,为了保证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的顺利实施,要酌情建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并且保持其独立性。第三,在政策执行中要建立制定可行的监控标准,目的是为了增加政策执行的透明度,使监督者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第四,加大对执行机构或者执行人的监督力度,一旦发现执行机构或执行人不按照政策形势,要严格按照法律法律严惩。第五,进一步加强监督力度,扩充监督主体,比如包括政府机构内的监督,党的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社会各界的监督,保证政策的顺利执行和利国利民。 3. 提高政策执行人员的素质,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 任何政策执行的过程都离不开来人的参与,但是由于政策执行者会因为自身的态度、素质和能力等原因,对政策执行采取消极、被动、抵制的态度,着严重影响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因此,必须加强执行人员的素质教育,提高政策执行人员的政策知识水平和政策执行能力。 第一,对于公务员的招聘要严格,从源头的上提高执行人员的素质,建立严格的考试制度。选取的政策执行人员要具有合理的、广泛的知识结构。第二,完善公务员培训制度,注重对政策执行人员进行思想、业务的培训。通过这些培训,一方面要加强执行人员的政治素质,认真学习党中央的精神,提高执行者的思想素质,培养执行者时刻记住要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不能为了个人的蝇头小利而损害国家的利益。另一方面,注重培养执行人员的业务素质教育,确保执行人员具备基本的创造性思维、语言表达、人际交往、社会活动以及组织管理能力。第三,在保证执行人员高素质的同时,也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他们进行进行有效的监督控制,因此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目的是防止在政策执行中,一旦出现政策失控情况,能够得到及时的处理和解决。 4.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政策执行支持度 为了保证政策执行的效果,一定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保障政策宣传的进行。结合当地情况,运用适当的手段进行宣传,同时还要注意到在宣传的时候,要注重政策宣传要内外一致,保证信息完整。政策宣传包括对组织内部的宣传和对社会公众的宣传。要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宣传手法和方式,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最后,要加强政府与公众的联系,建立相互的交流平台,保证信息的完整性。要根据政策效益调整宣传手法,这是因为如果执行的政策满足和符合人们的利益的时候,政策的宣传会加深人们对政策的理解和认可。反之,依然。根据公众对政策的认知程度差异,宣传时要注重针对性,由于公众的文化素质差异,对政策的认知程度存在差异,因此,为了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要针对性的进行专门的、更详细的解释,扩大宣传效果。 5. 制定良好的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的制定必须合法化,同时还要注重调整政策执行者之间的利益,加强对公共政策执行的监督,从多角度调节目标群体,提高公共政策执行者的素质。 三、总结 总之,如果政府的政策执行出现了种种问题,不但会危害到人们群众的利益,也严重的伤害了国家的信誉,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建设,不利于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因此,要注重对政策执行的监督和制定,合理人力、物力资源的支持,做好监督工作,为以后公共政策的执行提供必要的准备与可行的手段,保证政策社会效益的全面实现,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从而提高公众对国家的认同度,增强国家荣誉感。

  •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02_工商管理论文

    [摘 要] 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盈余管理对资本市场和投资者利益日益彰显的影响,使其成为目前会计领域研究的焦点之一.盈余管理产生的因素有:财产所有权因素、会计准则因素、外部审计因素等。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利用会计类手段借助资产减值准备,管理类手段利用关联方交易,利用资产重组、等手段。盈余管理现在引起了广泛的影响。盈余管理的研究加深了人们对应计制会计的认识。也加速了公认会计原则的完善和发展。盈余管理不仅自身成为现代会计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大大促进了现代会计理论及其研究方法的发展。盈余管理是一把双刃剑,适当的盈余管理能给公司带来好的一面,增强管理着的信心。过度的会产生财务信息的不正确,影响管理者的判断和决策。 [关键词] 盈余管理 上市公司 研究 作用 一、盈余管理基本理论阐述 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外经济学和会计学广泛研究的课题。对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学界存在着很多不同的意见。一个是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C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另一是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珀(Kathehne 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 盈余管理》作者:蔡昌。]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产生的因素 我国的证劵市场发展迅速,但是我国证劵市场依然是不成熟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行政 色彩较浓,许多上市公司与地方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地方保护主义非常严重。 在我国特有的经济环境背景下,由于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内在缺陷,加上相关法规制度不健全及与之配套的监管政策不完善,由此产生的盈余管理的滥用造成了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很多上市公司为了逃避监管、惩罚或谋求其他利益,在资产重组和关联交易方面大做文章。虽然在新的会计制度与修订的会计准则颁布之后,这种情况有所缓解,但不当盈余管理行为仍刻不容缓。 盈余管理是当前上市公司常见的现象,也是会计理论者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对于它的含义有着不同的理解: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会计政策等会计手段对财务报表上的会计盈余信息进行控制盒调整,致使企业预期盈利能够超于预定的管理目标,以达到企业或管理当局的效用最大化。 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无论是会计政策选择、会计估计变更,还是控制交易时点都需要企业管理当局的同意,因此,企业管理当局是盈余管理的主角。盈余管理是客体是会计盈余。在资本市场对会计盈余信息的锁定体现为投资者只注意到名义的盈余数字,企业所履行的契约中,大部分会计盈余作为了参考指标。会计盈余被利益关系人锁定的最终结果是,企业当局以会计盈余作为操作的对象,迎合利益关系方的功能偏好。盈余管理受会计准则约束。会计准则不仅是企业核算的标准,对所有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编制均具有约束力。但会计准则作为公认会计原则,如果对所有的会计处理都作出详细规定,那么财务报告的相关性和及时性就会因此下降。由此,会计准则为企业留下了一定的自由选择空间,使用者根据自己的职业判断做出相应的会计处理。而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正是在不违反会计准则的前提下,利用会计准则留出的选择和未规范的空白地带来进行。 三、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面还存在多种问题和建议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 计手段和非会计手段两方面。利用会计手段进行盈余管理: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变更无形资产摊销年限、存货计价方法的变更等。费用与收益的提前或延迟确认。利用非会计手段进行盈余管理:关联交易和资产重组。 (二)建议 1、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准则是准则的各利益相关方博弈的产物,具有不完全性,;利用会计准则中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和可变更性是企业管理当局进行不当盈余管理的主要方法。因此,应当参照国际惯例,进一步修订完善企业会计准则,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可供选择的会计程序和方法,以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范围。 2、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内部人员激励机制。公司治理结构与机制是盈余管理的主要动因,因此,任何通过合理科学的制度安排,来起到对内部人员的监督制约,以及任何克服我国上市公司的弊端,对遏制盈余管理都是至关重要的。 3、建立道德评价标准,塑造良好的职业道德,加强对会计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和地方官员的教育,提高其素质,使其充分认识不当盈余管理对企业长远发展的危害,从思想上减少盈余操纵的驱动意识。 四、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 盈余管理的动机可以归纳为契约动机、资本市场动机和政治成本动机。 (一)盈余管理的契约动机 与盈余管理有关的契约主要有管理层报酬和债务契约。 1、管理层报酬与盈余管理。若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实施奖金计划的企业,其管理人员更有可能把报告盈余由未来期间提前至本期确认。这是一种只顾自身利益而不顾企业长远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 2、债务约定与盈余管理。债权人通常会规定一些保护性条款,以保证债务人的偿债能力,负债权益比例就是考核企业偿债能力的一个主要指标。 (二)资本市场动机 会计信息被投资者和证券分析师广泛用来对公司股票进行估价,这使得管理层产生通过盈余影响公司股票发行价格和交易价格的动机。 1、是股权融资动机。为了达到股市融资的要求,或者是提高股票的发行价格以便募集更多资金的目的,在进行股市融资之前,企业管理层很可能对募股说明书中披露的盈余管理信息进行操控。 2、是扭亏为盈的动机。陆剑桥(1999)的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为了避免公司因出现连续三年亏损而受到诸如暂停上市、终止上市等处罚,亏损上市公司在亏损年度及其前后普遍采取了相应的调减或调增收益的盈余管理行为。 3、其他资本市场动机,如内部人交易等。 (三)、基于政治成本的动机 政治环境的改变可能为企业运营带来一定的成本。 1、避税动机。 2、行业监管。一些行业(如银行、保险和公用事业)的监管是直接与会计数据挂钩的。 3、其他监管。为了保护国内企业,根据美国有关法律的规定,政府有权对由于进口冲击(如倾销)而利益受到严重损害的国内企业进行救济(增加关税和削减进口配额)。 五、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 (一)会计类手段:借助资产减值准备。 在20世纪颁布资产减值准则以来,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计提及转回一直是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国内外学着针对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 案例:赵春光(2006)以2002-2004年上市公司数据证实:减值前盈利的公司有1.28%在减值后变为亏损,而减值前亏损的公司有37.76%在减值后变为盈利。 张然(2007)以2001-2006年所有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2006年新会计准则发布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和转回的影响。发现:上市公司在准则颁布以后实施以前,并没有由于会计准则变迁而集中转回大量长期资产减值准备。新准则的颁布对亏损公司使用减值准备进行“大清洗”的现象有一定的遏制作用。[王虹《基于会计准则变迁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版,第97页。 ] (二)、管理类手段:利用资产重组和关联方交易 1、资产重组 资产重组是指企业改组为上市公司时将原企业的资产和负债进行合理划分和结构调整,经过合并、分立等方式,将企业资产和组织重新组合和设置。狭义的资产重组仅仅指对企业的资产和负债的划分和重组,广义的资产重组还包括企业机构和人员的设置与重组、业务机构和管理体制的调整。目前所指的资产重组一般都是指广义的资产重组。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利用准则调节利润留下了操作的空间,成为一些上市公司虚增资产、虚增利润的“合法规则”。 案例:如意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在1999年进行了五项债务重组,确认重组收益1639万元,占当年利润总额的49%。 2、关联交易 关联交易的产生,最初在于支持上市公司,它能有效的满足企业潜在的经济需要,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和经营风险。Chang和Hong(2000)对1985-1996年317个韩国集团的内部交易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剧团子公司能够通过集团成员之间共享无形资产(如技术和广告)和金融资源来降低交易成本,从而获得协同效益。另外,集团成员之间还可以使用多种内部交易形成,如债务担保、股权投资、商品购销等来进行交叉补贴。 六、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意义 在过去20年间,有一大批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成果发表。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不仅对会计实务和公认会计原则的制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还大大地促进了现代会计理论及其研究方法的发展。其意义主要有一下几方面。 1、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加深了人们对应计制会计的认识,对现金流量表的推广应用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现金为王”的观念在工商管理界非常普遍。 2、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加速了公认会计原则的完善和发展,尤其是表现在增加对外财务报告的透明度方面。沟通磨擦是盈余管理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 3、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不仅自身成为现代会计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大大促进了现代会计理论及其研究方法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虹:《基于会计准则变迁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版,第110页、第97页。 2、高洁: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年第1版,第16页。 注释

  • 关于如何促成建立低碳经济体系_工商管理论文

    摘要: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挑战。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带来的挑战,低碳经济开始滋生,全球开始向低碳经济转型,节能减排成为了与中国经济的低碳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各个国家及企业开始实践低碳经济的理念。 关键词:低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实践低碳经济理念 一:气候变化挑战催生低碳经济理念 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挑战,深度触及农业和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 为了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国际社会一直努力寻求解决良策。由于气候变化影响的广泛性、深远性和现实性,以及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紧迫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内部各国之间、发展中国家内部各国之间利益交错,难以形成共识。 际气候进程的主要驱动和约束因子涉及政治意愿、经济利益和科学认知三个方面,而三者又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政治意愿取决于对经济利益的判断,而经济利益又需要有坚实的科学基础。 在2002年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之后,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国际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减缓气候变化必须依赖科学技术,特别是清洁能源技术进步,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把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行动纳入各国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之中。 承认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益,强调在发展中寻求减排的“低碳经济”概念及理念,为国际气候谈判提供了新的思路。低碳发展道路不仅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在经济上也是合理的,并且最终还将使经济发展更加安全、稳定和繁荣。将通过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不断改善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减少由于化石燃料消耗而排放的温室气体,并且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减排的制度框架下,开拓新的市场,创造新的就业,扩大相关的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出口。 二: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是大势所趋 低碳经济的概念一经提出,就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引领了世界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大趋势。 所谓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经济。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及创新,形成明确、稳定和长期的引导及鼓励,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事实上,“低碳经济”早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除英国和欧盟走在前沿之外,日本也在研究迈向低碳社会的可能性和可行途径。日本凭借其长期积累的能源效率和技术优势,以及在新能源和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方面拥有的雄厚技术,提出要把日本打造成全球第一个低碳社会。 美国一直非常注重技术进步在未来经济竞争中的重要性,不断推动新一代清洁能源技术方面的研发和创新,并且也倡导包括建立国际清洁能源技术基金在内的各种机制,在未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新格局中获取更大的国家利益。 气候变化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从长期看,一个国家(或地区)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就是温室气体排放与经济增长不断脱钩的过程。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表明,实现温室气体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强脱钩是完全可能的。 动低碳经济的动力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产业升级。从农耕为主的前工业化时代,到能源密集型产业主导的工业化时期,再到服务业和技术为主的后工业化社会。这是经济和产业发展的一条规律。许多发达国家目前之所以处于经济发展与温室气体排放脱钩的阶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 其次是能源安全。当今世界经济的一大特点是对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严重依赖,而目前石油价格的高位运行使世界经济面临严峻挑战。当前国际市场的高油价已经给美国、欧盟等世界主要经济体带来了通货膨胀的压力。从长期来看,要应对高油价的挑战,必然要节能降耗和开发替代能源,最终发展低碳经济使世界经济摆脱对化石能源的高度依赖。 第三是全球变暖。随着气候变化已经成为科学的既定事实,国际社会关于气候变化的担忧不断增加,国际气候制度的谈判不断向前推进,世界各国对于建设低碳经济以应对全球变暖的共识也不断得到加强。 三:节能减排与中国经济的低碳发展 中国正在走一条赶超型或压缩型的工业化道路。面对环境污染、资源和能源短缺等硬约束,中国只有通过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种市场”,才有可能突破经济增长的瓶颈。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与目前国内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本质是一致的。 低碳经济对中国的含义不是要求减少煤炭等化石燃料的使用,而是要全力地提高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使单位GDP的“碳消耗”逐步降低,使中国的产业与技术在未来适应气候变化的产业竞争中能占据一席之地。 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的加速阶段,人口基数庞大,减少贫困、发展经济、满足就业、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仍然是中国面临的最大任务。一个国家(或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主要取决于四个方面的因素:人口、人均收入、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从人口因素看,中国有13亿的人口基数;从能源结构因素来看,中国以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从人均收入因素来看,中国不会以降低人均收入或减缓经济增长来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 中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唯一可行途径就是降低能源强度。 正是基于以上考虑,中国已经尽了非常大的努力,包括关闭能耗高、效率低的小的电厂,严格对高耗能项目和工业的准入,并且把节能降耗的指标分解到省市和行业。然而,即便中国实现这个目标,中国也只能做到相对的低碳经济发展。 发达国家在低碳经济实践方面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和可以借鉴的国际经验。发达国家将通过“技术推动”和“市场拉动”两条重要途径推动能源技术进步和国际能源技术合作。无论在政策层面还是在技术层面,对中国的影响都是积极的。 但是,发展中国家能否利用后发优势在工业化进程中实现低碳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金和技术能力。 尽管中国也在不断地引进一些先进的能源技术,包括风能、太阳能和先进的核能技术,但基本上是在商业化条件下的转让,而且关于知识产权转让条件非常苛刻。而依靠中国自己的研发,完全形成产业化和大规模发展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因此未来国际气候制度的发展,非常有必要寻求通过制度化的手段,解决好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转让的关系问题。 四、实践低碳经济理念,构建低碳经济区 中国是研究向低碳经济转型的绝好案例。很多发展中国家也希望中国能够探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探索宝贵的经验。目前然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尚未有可资借鉴的成熟模式,但也为中国提供了一个跨越式赶超世界的契机。 中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之中。目前世界上许多大城市以城市为单元开始实践低碳经济理念。低碳城市已成为世界各地的共同追求,很多国际大都市以建设发展低碳城市为荣。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应该是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全面变革.开展低碳经济区试点,则更具有示范和实践意义。 如果说深圳代表了中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那么低碳经济区将成为中国下一次工业革命的示范区、未来中国大规模经济转型的实验地。中国从来不缺乏减缓气候变化的政治意愿,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已上升到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 致 谢 本论文在立题到论文撰写整个过程都是在指导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特别是指导教师在学习上,思想上都给与我极大的惯坏和帮助,在传授我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我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及创新能力,为我今后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开阔了我的视野。指导教师敏捷的思维和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我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无不凝聚着指导教师的心血,我将最诚挚的谢意奉献给我的指导教师。

  • 客户满意度的评价分析_工商管理论文

    [摘 要]客户满意度是市场经济下,自由竞争的产物,是人们经济生活福利的体现,是4S店极具价值的无形资产,它已成为衡量4S店全面运营质量的水准。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如员工素质,企业文化,公司制度,领导意识等,客户满意度仍然不尽人意,客户投诉,维权,甚至起诉事件经常发生,这不尽影响了企业品牌的形象,也威胁到了自身生存。 论文从如何科学正确测评客户满意度入手,以客户期望、感知质量、感知价值、客户满意、企业形象、客户忠诚为变量,建议客户满意度指数测量模型,进行变量之间相关分析,设定相关参数,建立测算公式。进行分析和测评。六个变量之间相互影响、紧密关联,能够清晰反映客户满意度背后的真实原因,为企业分析运营现状,提出针对性改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如何改善和提高客户满意度是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根据客户满意度指数的六个变量因素,论文就现实中如何促进每个变量正向发展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 4S店 客户满意度 测评 提高策略 一、客户满意度的简介 1、客户满意度的概念 以满足客户要求,提高客户满意为核心思想的客户满意度(CS)最早产生于美国,并作为一种经营战略最早应用于汽车行业。客户满意是客户对企业和员工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直接性综合评价,是客户对企业产品,服务和员工的认可。著名的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认为:客户满意是一种人的感觉的状态水平,它来源于对某产品或服务所设想的预测与实际状态所进行的比较。 客户满意度是衡量客户对某一特定产品或服务(例如汽车服务)期望值的总体满意情况。这里说的期望值并不是局限于硬件(即汽车本身)的质量或者性能,也和软件有关,这就包括销售/服务人员给客户的印象,所提供的服务等。客户满意度测量公式:CS=客户体验/客户期望值。注:CS>1客户满意;CS=1一般;CS<1客户失望。 如果结果等于1或大于1,则客户满意,否则经销店的服务存在问题,就不能让客户满意。 2 、客户满意度重要意义 (1)客户满意能减少4S店消费。在4S店保证客户满意度过程中,4S店越来越了解客户,逐渐能够准确预测到客户的需求及愿望。这样,4S店节省大量本来用在市场研究方面的精力和时间,同时在新产品研制和生存方面也会走很多弯路,很大程度上减少4S店浪费,压缩4S店成本。 (2)满意度高的客户让4S店在价格方面更具有优势。满意度高的客户往往更愿意为令自己满意的店而额外付出。 (3)满意度高的客户比不满意的客户在品牌方面有更高忠诚度,可能再次购买该产品的几率比不满意客户明显增加。 (4)客户满意度越高,4S店在竞争中取到的保护越好。满意度越高的客户忠诚度越强。一旦4S店出现困难,忠诚客户就会在4S店业务方面起到强力支撑作用,为4S店提供缓冲困难时间。 二、汽车4S店客户满意度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分析 (1)可测量化程度难把握,由于客户满意是出自消费者自身对所提供给消费者的产品或服务的一种心理感知,由于受到客户自身文化素质、生活经历、心理素质、道德观、价值观等的影响,同样的产品或服务,在相同的环境下提供给不同的客户,会有不同的客户满意度产生,有时甚至会截然相反的结果。对于提供产品或服务的4S店来说,作出正确的判断需要因人,因事而异,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2)影响因素多样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消费者的审美观,价值观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由于客户满意度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上的感受,影响因素多样化。根据每个人的接受能力的不同,随着社会变化的内心对产品或者服务的衡量因素变化快慢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评价结果,会给测量者错误的信息,影响对产品或服务的正确的判断。 三、客户满意度提高策略 (1)保证产品宣传真实。客户对产品的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决定客户期望值。现代社会节奏较快,信息结构复杂,客户对产品的知识除别人讲解外,产品宣传占据很大一部分,由于信息量大,客户分辨能力受到影响。产品宣传就要求真实和有效。过大宣传势必就会造成客户对产品期望值高出实际期望,在现实购买产品时由于客户期望值与客户体验值差距较大,造成客户不满意 (2)对客户坦诚。目前,许多4S店制定了许多的服务制度,以及对员工的工作要求和绩效考核机制,但是对客户告知与宣传却严重欠缺,甚至不对客户做任何宣传,客户对自己在4S店应该享受的那些服务和权利知之甚少。客户对服务质量的评价只是一种模糊的概念,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导致客户实际感知的服务与期望值之间存在差异,正是这种差异会直接导致客户满意度的下滑。因此,4S店应该针对客户需求及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实际,对客户坦诚的描述自己的产品和能够提供的服务,让客户了解自己的产品和未来发展前景,使他们能清晰的了解到自己所能够得到的价值。坦诚的告诉客户那些期望能得到满足,那些期望不能得到满足。 (3)增加客户产品知识课堂,提高客户产品知识性。将对产品有意向客户适时请进课堂,讲解产品知识,增加客户对产品真正的了解,结合客户自身条件,容易让客户对产品形成真正的期望值,客户期望值与客户体验值就会相似或者接近,大大降低客户不满意的情绪的发生。 (4)提高客户对产品总体感知质量满意度。由于客户对产品知识了解的局限性,客户对产品质量的感知会随着时间、地点、心情的不同产生不同的感受。在日常销售过程中,销售顾问应根据客户在不同情况下不同的需求进行沟通,对于车辆自身卖点,尤其是真好符合客户需求的卖点,要如实客户全面的为客户讲解。 (5)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合理使用企业资源,降低4S店运营成本,让利于客户,提升客户给定质量下的价格满意。 (6)不断的企业总体形象。提高企业在消费群体中的企业总体形象。改善和影响企业周边环境,强化不利因素影响。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提高企业社会形象,控制客户期望值。 (7)通过维系4S店基盘客户,提升客户向亲朋好友推荐可能性。做好售后服务,强化客户忠诚,增加客户再次购买可能性。 四、总结 从全球来看,汽车服务业已成为第三产业中最富活力的生力军之一,优质的售后服务成为汽车企业差异化经营的低成本手段。在美国和欧洲,汽车售后服务业是汽车产业获利的主要来源。据统计,在国外成熟的汽车市场销售额中,配件占39%,制造商占21%,零售占7%,而售后服务占33%。可是在国内汽车市场销售额中制造商的比例偏大,而服务的比重过小,汽车售后服务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在我国汽车服务巨大的潜力和利润空间前,通过对汽车服务客户满意对的测量和评级,可以了解汽车客户的需求与期望,以及客户对服务消费经历的感受;利用成熟的统计技术,从中寻找和分析商家提供的服务质量与客户期望之间的差距,便可以发现汽车服务质量管理的重点,提出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和经营对策,以指导服务质量的改进,从而提高顾客满意度,带来企业绩效的提高和竞争力的增强。因此,研究汽车服务客户满意度测评既有利于在实践中指导汽车销售机构系统地,有针对性的改进服务质量,提高客户满意度,将客户满意战略落在实处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又是针对服务质量管理理论和服务营销理论的发展。但是满意度本非忠诚度,客户满意度只是客户对产品忠诚度的前提。只有对产品满意的顾客才能成为忠诚顾客,才能接受,传播和推荐产品。忠诚的客户来源于满意的客户,但是,满意的客户并不一定是忠诚的客户。客户满意度不是企业生产经营的目标,而是评价企业与客户关系健康指数的一个重要工具和企业是否良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一个企业来说,维护和保护现有客户所需要的投入要远低于挖掘新的客户的投入,而且客户满意度与客户的忠诚度是紧密相关的,因此进行满意度的评价也必需考虑提高客户忠诚度的目的.随着汽车市场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客户满意度也越来越被强调和关注。其中我认为委托第三方进行客户满意度的研究和调查相对来说是最客观、科学、公正、可信度较高的。汽车企业如果想更上一层楼的话,客户满意度将会成为企业发现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武田哲男 著,李伟 译:《如何提高客户满意度》,东方出版社,2006年3月 2、保罗·蒂姆 著,丰祖军,张朝霞 译:《客服圣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 3、张道生:《客户最忠诚》,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

  • 浅谈网上教学的两个重要环节_工商管理论文

    网络教育方兴未艾。网上教学以其崭新的模式,打破了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为广大求知者开辟了多姿多彩的知识天地。自主学习和网上授课是网上教学的两个重要环节。网上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中心位置,由以教为主变为以学为主,从而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为学生自主发挥和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网上授课是双向、实时、交互式的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开展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异地研究交流,学习思想活跃,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做到教学相长,集思广益,使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都能得到充分发挥,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体。 网上教学是利用由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通信技术支持,以多媒体计算机通信网为媒体的现代远程教学手段实施的,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信息时代的创新人才,有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可比拟的优势。 自主学习 网上自主学习是开放式的个性学习,积极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运用信息手段的能力。而传统教学中的自己学习,往往是封闭式的,学生很容易成为机械性地接受知识灌输的对象,束缚学生的个性发展,有碍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自主学习是学生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的要求进行的有计划、有目的的个人学习活动(可简称为自学),是网上教学的重要环节,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在传统的远程教学(如函授、电大)模式下,学生往往是利用书本、录像进行自学,这样的自学方式无疑会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到枯燥、乏味,并且录像教学以单一媒体为传播手段,不能进行交互式的个别化教学,使学生仍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教学质量也难以提高。 网上自主学习的优势在远程教育中的独特之处是:完全不受时空限制的个性化自我学习,学生可以利用家庭、工作场所、旅行在外的旅店或移动车船中的个人电脑,从远端、多媒体教学数据库检索相关的学习材料实现自学,达到求知的目的。 现代远程教育中自主学习的方式具有以下几个优越性: (一)趣味性。由于采用了多媒体技术,CAI课件将集图片、文字、声音、图像于一身。它利用多媒体技术设置一种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等,这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可以达到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知识信息的效果。应用多媒体技术实现虚拟现实、仿真与动画,可以使一些在普通条件下无法实现或无法观察到的过程与现象生动而形象地显示出来,可大大增强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和感受,这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增进教学效果,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灵活性。教师根据不同课程的内容预先编制好一系列CAI课件,并在适当的时候将它们存放在多媒体教学服务器中,学生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等方面的限制,可随时随地利用已联网的多媒体计算机上网点播所选课程的CAI课件进行学习。如果一次没有学会,还可以重新点播、重新学习。 (三)适应性。能够满足不同学习背景、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不同要求是多媒件教学软件引人注目的一个特征。它一改传统的一元化教学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程度,选择适合自己的不同难度的学习内容,循序渐进地安排所学课程,使学生做到充分学习、有效学习,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教学。从另一方面讲,学生在选择适合自己的不同的CAI课件时,也就选择了不同的教师群体。在这种教育环境下,不同地区、不同背景、不同层次的学生均可享受到高质量的教师授课,从而满足他们对教育资源的需求,改变由教育资源不足带来的不平等。 (四)先进性。计算机网络技术支持下的现代远程教学,其先进性就在于教师可以在环球网络中组织教学资料,可以随时把世界上最新的观点和科研成果引入到教学中来,而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使得现代远程教学模式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着明显的优势。 (五)交互性。多媒体计算机的双向媒体,学生用它点播到的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的CAI课件不仅能够呈现图形、文字、声音、图像等教学信息,而且还能实现交互,即:它既可以提供教学信息,又可以接收学生输入的信息,并能作出相应的反应。学生利用CAI课件自学,就好像坐在一个虚拟的课堂里听课,可以随时打断“教师”的讲解进行提问,这时CAI课件将会立即作出回答,甚至可以是语音回答,这样就实现了交互式的个别化教学。CAI课件还可以模拟教师提问,当学生作出回答时,CAI课件会告知其正确与否,并给出正确答案。另外,CAI课件可提供一系列供学生查询、检索的按钮、图标、关键字、热键等图形化工具,学生可利用它们激活屏幕中的某一部分,打开窗口,以显示相关的图像、文字材料;学生还可以利用多种工具,通过激活多个窗口,逐层深入访问,以获取更多、更详尽的资料,直到满意为止。这样,就使得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同时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了大量的信息。 网上授课 网上授课是教师通过多媒体通信网或广播网等网络实施授课的教学活动,是保证网上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它着重讲授大纲中规定的重点和难点,以使学生更全面地掌握所学知识。 授课方式有以下三种: (一)利用视频会议系统实施网上授课。这种方式可实现一点对多点、实时、双向、交互式的教学。整个系统设有一个多媒体演播中心和多个远程多媒体教室(又叫电子教室),教师在演播中心授课,学生在远程多媒教室听课。教师和学生虽然不在同一地点,但借助于视频会议端设备、智能跟踪摄像机和供学生提问与发言的PUDH-TALK设备以及音像信号传输设备等,他们均可被对方看见,并能实时对话,就像面对一样;此时,教师的讲解、板书、所展示的图文、录像均可被学生实时收看,并能进行问、答的实时交互,具有高度的临场感。可以认为,在这和种教学系统下演播中心和多媒体教室共同组成了一体化的“可视教室”。此时学生需集中到多媒体教室听课,即学生实时,听课仍受到地点的限制。 随着会议电视技术的日趋成熟,网上授课教学环节的实施可在计算机互联网上进行,学生不必集中到多媒体教室,利用自己的多媒体计算机按时上网即可实时听课,且仍上有临场感。 (二)利用卫星广播实施网上授课。即教师在卫星广播中心(主站)讲课,学生按时分别到远端卫星接收系统的多个教室听课,也可实现一点对多点、实时的教学,但只是单向、不可交互的,所以不具有临场感。但由于学生人数大大增加,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利用有线电视网实施网上授课。它将解决如上所述利用卫星广播网实施网上授课时存在的问题。有线电视网的迅速发展,使其已遍布千家万户。在这种系统中,有线电视台将成为网上教学的教育信息传输服务中心,它接收由网上教学主站通过卫星或电信专线传来的最新教学课件,再由有线电视台局域网上的课件播放服务器和数据广播前端调制器将教学课件通过有线电视宽带多媒体数据传送到学生家中。学生不必再去学校上课,而是根据有线电视台数据广播节目单中的内容和时间,打开家中与有线电视台相联的多媒体计算机即可开始学习。如果该播出时间学生因故不能听课,则可选择定制好自己需要的教学课件内容,计算机届时会将定制的内容自动存储在计算机硬盘中,学生即可在其方便的时间收看学习。 可见,采用有线电视网远程教育系统,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将获得更大的自由。更重要的是有线电视网与多媒体计算机相结合,使系统可以借助CAI课件实现交互。随着多媒体计算机的发展,电视机与计算机将一体化。这种计算机不仅能进入计算机网,同时也能接收电视。有线电视网和计算网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完全具备双向传输的交互功能。 以上三种授课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具有以下两个优点: 1、学生人数可大大增加,教师资源得到共享。这将有利于教育的社会化,使每个公民都能享受到应有的教育;这将有利于教育的终身化,以满足社会飞速发展的需求。 2、授课实况可被很容易地录下来,供学生反复学习用。这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同时不再受时间的限制。 网上自主学习充分体现现了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教育,重视开发学生的潜能,为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网上授课的内容丰富多彩,大大地提高了单位时间授课的信息含量和学习效率。网上个性化的自主学习和网上的精彩授课推动了网络教育的蓬勃发展,必将为信息时代培养大批自主的、创新型的优秀人才。

  • 浅析企业员工的培训管理_工商管理论文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力资本的持续性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支撑因素,而员工培训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企业当前及长远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今大多数企业对员工培训存在着认识和实践的误区,导致培训达不到预期收效,因此员工的培训应建立起科学的培训体系、走出培训误区且应注重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1世纪,知识和技术已成为市场经济竞争的主体,而具备这些知识和技术的人便成了企业最根本、最重要的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随着跨国公司的涌入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中国企业所面临的市场形势日趋严峻。为了适应这一变化,也为了使自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许多企业越来越重视员工的培训管理,以期通过人力资源的最优化来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企业员工培训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企业管理者对培训管理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 现今有不少企业管理者对培训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片面的认为适当增加薪酬,让员工忠于企业便是给员工“最好的培训”,培训工作耗时耗资,到头来却是为别人做“嫁衣”,对企业并没有多大益处,或者有些管理者认为培训不能增强员工的才干或是认为员工自身素质足已满足日常工作的需要不用再培训,由于这些错误认识的存在,导致很多中小企业的员工培训流于形式化或企业不做员工培训,长期以往员工的培训渐渐被忽视。 员工自身对参与培训工作的消极认识 因工作性质不同有些企业招用的员工素质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文化水平较低的员工对于培训的热情度不高,认为只要完成了本分工作就可以了,不需再花精力去参加培训,并且有些企业在做员工培训时全部利用员工的休息时间,这样长久以往必然招致员工的厌烦与不满,而往往很多企业的规章制度又明确规定:“员工如不参加公司组织的培训学习,一次罚款ⅹ元,因此员工有时是迫于被罚款的压力来参加培训的,但他们被动的接受培训势必影响到培训的效果。 企业员工培训的方式因循守旧 培训的方式方法是实现员工培训规划各项目标的重要保障,现今不少中小企业仍然采用过于刻板和教条的“听授”方式,培训缺少创新,课程设置缺乏生动性和互动性,而且有些培训师自身知识面窄,文化水平有限,在培训内容上千篇一律,照本宣科,员工因此感到厌倦,提不起兴趣,感觉参加培训就是浪费时间,从而对培训产生抵触情绪。 企业员工培训的对象和范围过于局限和片面 在一些企业中,培训只针对某一层级员工,要么注重对基层培训,忽视中高层管理者的培训,要么是只培训管理层,忽视对基层员工的培训,这种缺乏全员培训意识的企业往往因为没有事先了解培训对象的实际需求,没有很好地做到“因需施教”,培训工作缺少计划性和阶段性,培训结果也只能“事倍功半”。 只重视“做事”培训,忽视了“做人”培训 有些企业单方面追求经济效益,只注重与生产经营效益息息相关的技能知识培训,而忽视了对员工思想、人品、道德及为人处事能力的培训。其实,员工的个人修养及言谈举止是企业形象的最好体现,是企业文化中最本质的东西,它从根本上决定着员工的处事态度、工作质量和水平。光重视单一技能培训而不重视“做人”培训,很容易使员工产生思想波动,影响员工队伍的和谐和稳定。 没有对培训结果进行跟踪和监督 员工培训结果的跟踪和监督是企业培训工作极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很多企业只是为“培训”而“培训”,培训结束后便如释重负,更没有对培训的结果进一步跟进。旧有工作模式的思维固化和习惯性沿袭,致使员工可能在短短几天便将培训得到的收效归复为零或者有的员工认为培训只是公司的事,参加培训只是例行公事而已,平时工作该怎样做仍然照旧。缺乏执行力和监督力,会让员工觉得学而无用,不如不参加培训。 企业员工培训管理中存在的难点 (一)培训时间得不到有效保障 在一些生产型企业中,员工数量有限,生产任务的紧迫使得员工工作时常加班加点,没有时间和精力参加培训,甚至有些管理者认为培训占用了时间,影响了效益,培训工作能拖则拖,培训时间得不到合理的安排,这样在某些企业里员工的培训往往成了“镜中花”、“水中月”,无法安排和落实。 (二)缺少培训经费的投入 培训费用亦即培训的成本,是企业在员工培训中所发生的一切费用,现今在有些企业经济不景气的状况下,企业的正常资金运转都成问题,更谈不上对培训项目的费用投入了,员工培训得不到企业领导层应有的重视和财力支持,企业认为怎样转变经营模式赢取利润才是日常经营之道,对培训这种不能立竿见影的投入不愿花费人力物力和财力。 (三)培训方案缺乏系统性和长期性,培训实施缺乏力度 受企业管理机制和人力资源管理意识浅薄等影响,大多中小企业由于内部管理的各种主客观原因所致,员工培训的短期行为较为普遍,再加上少数企业内没有独立的培训主管部门或是培训主管部门人员素质不高,缺乏积极性,对于企业员工培训无计划性、无阶段目标性,另外还有些员工自身对培训的认识也不够,这样导致双方均认为培训难以解决实际问题,与企业其他业务或职能工作相比较不能创造经济效益,所以即使培训也没有多大作用。 企业员工培训管理应采取的对策 (一)加强企业管理者的重视 首先应提高企业管理者的能力,改变其认识。使管理者充实自己的管理知识,提高管理水平,重视人力资源管理,重视培训,塑造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人才,真正体现出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的作用。 (二)提高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企业要扭转员工对于参加培训的错误认识并有效提高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首先企业不能把员工的休息时段经常作为培训的最佳时机,应尽量在不影响生产经营的情况下安排员工进行学习培训,或是利用了休息休假进行培训给予员工一定的补偿,为员工接受培训创造良好的思想自觉性和行为主动性。其次企业要完善制度,将员工参与培训与晋升、高薪等激励切实挂钩,以增强员工的主动性和重视程度。最后企业要通过良好的培训规划和结合实际的培训课程来吸引广大员工参与。 (三)培训管理应做好科学系统规划,保证落到实处 首先企业管理者对培训的目标设立到实施划分出合理的程序和步骤,从培训对象的确定到培训的内容、方法、教师、教材和参加人员等有一个系统的规划和安排,杜绝盲目性、随意性和生搬硬套,应切合本企业的实际需要编制相关培训的内容。 同时企业要预先调查了解不同受训对象的培训需求,从而因人制宜的制定出培训的具体主题和内容,采用适当的培训方法和形式。从基层到高层,注重全员培训。 最后企业要重视培训结果的的反馈和交流,每次培训结束都要做培训效果评估,选择好测评工具,明确评估的指标和标准,对培训内容本身的可实践性、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程度进行全面的评价,为以后的培训奠定基础。 (四)运用不同的培训方式 1、分解互动式培训。设置好培训主题后,依据部门的组织结构和各部门员工的工作性质等特征,将培训内容分解至部门相关人员,各自进行学习。全体员工可以就授课的主题及授课的方式展开集体讨论,总结长处,改进不足,以不断完善。 2、岗位复训。员工在相同的岗位工作时间过久时,往往会凭经验办事,主观臆断性增加,工作上渐生惰性,简化工作流程。因此对于某些特殊岗位,应经常给在岗员工进行岗位复训。结合生产经营的实际,根据实际工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难以解决的问题,分清重点和难点按需施教。 3、以老带新的导师制培训。这种培训方式一般适用于对新到岗员工的培训,特别适用于某些专业技术性的岗位,在员工缺乏岗位经验或对岗位情况不熟时,通过老员工的言传身教使新员工获取实践的经验,以老带新的导师制培训方式是新员工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捷径。 4、专案专论。针对某一专题案例组织全员展开讨论,主要用于分析问题,寻找差距,避免失误。 (五)企业应建立有效的培训考核机制 员工能否珍惜培训机会并通过培训提升工作绩效,需要通过加强培训考核作为保证,培训考核不仅要注重培训纪律和培训考试,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员工的培训内化考核,让培训中所取得的好的经验和方法变成员工自觉的工作习惯,使其自觉融入员工的日常行为,这就是培训内化的过程,通过转化、应用、传播等步骤,可以真正起到利用培训所学提升工作绩效的效果。 (六)要利用培训的成果尽快为企业创造实际效益 通过培训而获得新的岗位技能和新知识是否运用到实处,为企业创造出潜在效益,取得很好的回报,是对企业员工培训工作的最好检验。再好的培训得不到实际应用,都是培训投入的巨大浪费。企业要多多为受训的员工创造应用新知识新技能的机会,不能让培训的成果束之高阁,要敢于压担子,让员工将新的知识技能不折不克的运用到日常工作中去,尽快将培训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创造收效,这样不仅可以使员工从思想认识上肯定企业的培训工作、培养员工对培训工作的热情,强化员工日常工作的责任感、成就感,同时也实现了企业培训的目标和初衷,使之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 综上所述,培训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于走出认识误区、转变工作理念,还要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系统规划、寻找科学方法、定制和实施培训计划,将员工培训管理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这样才能使企业员工的素质不断得到提升,才能让企业的发展寻找到不竭的动力之源,这样才能使企业处于竞争中的强势地位。

  • 企业管理以人为本_工商管理论文

    管理是企业的永恒主题,效益是企业的生命。一个企业的效益好坏,其管理水平的高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过去,我们重视和强调的是有形管理,并没有把人文关怀工作纳入企业管理范畴中。马克思说过,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因此作为一个企业,管理好了人也是一个企业管理的根本所在,因为一个企业也是由人组成的。因此说,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企业管理和效益的重要内容。这种管理的基本思想就是:人的发展是企业发展的前提。员工的聪明才智是企业重要的知识资源,它的开发程度决定着企业能否持续发展。所以企业管理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人作为管理中最基本的要素,他是能动的,与环境是一种交互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可以促进人的发展从而带来企业的发展。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是可以协调的,将企业变成一个学习型组织,可以使得员工在实现企业目标的同时实现自己的目标。在此过程中,企业进一步了解员工的需求,使企业目标更能体现员工利益和员工目标。 具体做法可概括为四个字--知人善用。知人包括尊重人、信任人、理解人、关怀人、激励人,善用是指用人的合理性,即用其所长、用其所思,还要用当其时、用当其位。 一、尊重人 人都是有尊严的,员工作为企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有自身受尊重的需要。在企业管理中尊重人包括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员工福利制度,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耐心听取员工意见,及时肯定员工成绩等。企业的每一个员工都有把自身工作做好的愿望,只要企业能给他们提供一个合适的舞台和环境,让员工感觉到受尊重,员工必定全力以赴,出色的完成工作。借鉴惠普的核心价值观里,第一条就是:“我们相信与尊重员工”。而且把这种尊重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上。比如发工资时,不是让职工过来取,而是由部门经理亲自走到员工那去送,以表示一种诚意,一种感谢。员工感觉到自身跟企业之间不只是单纯的经济关系,会更认同企业,自然就会把自身的能力都献给企业,以企业的利益为重。惠普公司的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国家的企业学习,在我国,很多企业把员工当成是生产的一部分,没有考虑到员工的心里感受。只有从心里尊重员工的企业,才能获得员工的赞誉。 二、信任人 信任是相互的,当员工把企业信任当作动力时,会自觉地通过自己的智力和体力,认真出色地完成任务。领导越是信任员工,员工就会越加努力,如此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这样做的结果是让员工感到自己被尊重,是一个被人视为高尚的人,是值得信赖的人。所以员工才会与公司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才愿意发自内心地为公司做贡献。我国很多企业不相信员工,在企业管理中对员工的规章制度要求异常苛刻,这样的不信任,必然难以获得员工的认同。 三、理解人 理解别人的关键是要尽量从别人的角度感受问题。比如在大多数国内企业看来,员工主动离开是对公司的一种背叛行为,背叛者再也不能回到原来的公司,双方有可能因此结下深仇大恨,老死不相往来。但惠普却不这样看。惠普认为,每个人都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发展方向的权力,员工对自己的事业的关心肯定排在对公司的忠诚前面。因此惠普相信,员工离开公司,是为了个人的事业得到更好的发展,而不是对公司的背叛。公司应当为员工着想,而不是只为公司利益着想,或者为某些领导者的利益着想。正是因为惠普不把员工主动离职当作背叛。 四、关心人 员工能否热爱自己的企业,不全在于是否有诱人的高薪,领导者的关怀同样可成为吸引优秀人才的强大磁石。这种关怀主要表现为最大限度地满足员工的各种生理心理需要。这样员工不再想着是为公司做事,而是想着为自己做事。并把公司交给自己的每件事情,都当做是锻炼的机会,学习的机会。这样一来,员工为了他们自己的事业,为了他们的未来而努力工作就变成非常自然简单的事。他们的成功也就是企业的成功。可为企业带来无穷的效益。如果企业能做到它的管理人员都是靠实力晋升的,而不是靠人际关系,那么每个人都会觉得,只要自己有实力就有机会晋升,就会有奔头。因此大家就会努力表现,一心一意做业绩,而不是费尽心思搞关系,找背景、走后门。因为他们明白只要公司发展壮大了,自己就有机会。因此在晋升方面,创设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至关重要。事实证明,只要公司能够很好地提供这四个方面的机会,员工就会表现出忠诚。 五、激励人 人具有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多种需要,企业领导除了要想方设法来满足这些需要外,还要通过各种激励手段不断激发人的工作热情。人的需要多样化,激励方式也要多样化。在国内的一些企业,我们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标语:“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这是典型的压力式管理的思维。当然,除了物质激励外,精神激励也尤为重要。比如对员工的赏识与感谢就是一种精神激励。这种做法看似简单,其实是对国内企业传统理念和做法的颠覆。大家知道,国内企业每当过年过节时,都是员工给上级领导送礼,感谢领导对自己的“关心”和“照顾”。而在惠普则恰恰相反,过年的时候通常是管理者破费的时候,因为要感谢员工一年来对自己的帮助,为公司做出的贡献。要请部下到自己家里或外面吃饭,以表达谢意。这反映了一种现代化管理的理念。 六、合理用人 有些时候,不仅仅是要做到知人,了解人,更多的是要做到给人适合的岗位,最大化发挥出其能力和水平,给人发展的空间。 1、用其所长:除了了解下属的基本技能以外,还应了解下属有何特长,以便使用时扬长避短。要善于发现人的长处和优点,在工作任务安排上尽量考虑人的特长,让其充分发挥自身的优点,激励人出色的完成任务。 2、用其所思:随时搜集员工有价值的想法和建议,作为企业知识资源储存。人的思想是巨大的,一个开放的企业应该为员工创造一个可以畅所欲言的环境。每位员工都可以对企业的经营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对于合理化建议企业应该及时采纳,这样有利于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文化氛围,增强内部凝聚力。 总之,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就是把人视为管理的主要对象和企业最重要的资源。这种管理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提高企业知识生产力的重要条件。所谓知识生产力是指企业利用其知识资源(即所有员工的聪明才智)创造财富的能力,是适应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基本管理方式,是建立企业中人与其它要素良好关系的必要条件,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石。

  • 浅谈企业管理创新的要点和途径02_工商管理论文

    企业管理创新是一个企业竞争能力的体现,是企业生存的第一要素,只有在管理上不断创新,企业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相应的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将促进企业管理理念、经营思路与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等方面的创新。企业实施管理创新,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降低交易的成本,促进企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并有助于企业家阶层的形成。因此,对于企业管理创新问题,探讨企业管理创新的实现方式,为相对落后的企业管理提供一些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管理创新的内涵和必要性 1、管理创新的内涵 管理创新是指对企业管理方法、管理思想、管理工具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它是企业对技术和市场的变化,制定相应的改进与调整。一般来说,管理是一门学科,同样也是一门艺术,它是一个自然的工具属性,并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因此,可近似认为,管理创新是一个非常重要和复杂的过程,它不仅包括技术创新管理,还包括管理的制度创新。成功的创新管理本质上是一个管理技术创新于制度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和必然结果。 2、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管理创新意识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的了解,管理创新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来研究。从需求方面看,首先,管理薄弱已成为我国国有企业竞争力低,并且效益不高的重要因素。从国际经济增长来看,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在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70%以上,而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小于40%,管理的全要素水平对生产率水平的高低有着重要影响。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数据,1995 年与 1985 年比较,主要能源、原材料消耗指标中,上升的占50.9%。管理约束已经成为制约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其次,新的经济格局和市场环境要求国有企业努力提高管理水平。近年来,随着民营企业的崛起和外商投资企业的成长与发展,给国有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与竞争。与此同时,多年的重复建设导致了结构形成的买方市场。国有企业承担了社会职能与历史包袱,使它在竞争形势中处于不利的处境。国有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是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有效途径。 从供给方面看,首先,党十五大精神的出台,为国有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与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其次,现代科技的发展对管理创新带来的需求压力,如技术的进步使规模经济效应成为可能,从而增加了管理的需求和依赖性,也为管理创新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与工具,如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新的管理方法成为可能,如CIMS、EBP、MIS 等等,大大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和对产出的贡献率。 二、 企业管理创新要点 1、企业管理创新必须立足自身实际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核心内容,创新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企业管理提供自己最有效的发展形式。无论选择和培训科技人才,还是加大科技开发投入,加强科研设施,或培育企业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必须通过创新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来完善管理系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证。由于管理科学,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有在我们的企业管理创新过程中,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但外资企业管理理论体系的前提和假设与我们的国情、社会情况的不兼容,如果完整的复制,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产生不良后果。 2、企业管理创新重视战略管理 战略规划是企业的灵魂,战略管理是企业的发展方向。在面对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带来了巨大的外部环境的变化外,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面对世界的跨国公司的挑战,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在战略创新方面努力。企业战略创新首先是指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着眼于全球竞争。企业的竞争的趋势将是国内竞争国际化与国际竞争国内化,因此,任何一个企业的战略都要放眼于全球范围内;另外,在捕捉外部环境的机遇的基础上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是更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核心竞争力是核心专长,是拥有别人所没有的优势资源。未来的竞争主要是围绕培养和形成核心竞争力展开的。培育和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适应外部环境因素,如客户价值,竞争者和替代品的变化。顾客价值是指产品或服务提供了后的效果的反应程度。面对变化的顾客价值,应采取措施,选择与核心竞争力相匹配的商业环境和商业区,避免改变通过价值;不断建立新的核心竞争力,预测,跟踪和满足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面对经济全球化,贸易壁垒的减少使企业竞争的数量增加和规模的扩大,企业必须建立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战略,以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面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替代产品的威胁,企业必须以不断创新的竞争手段与运作模式,在核心竞争力方面有所突破。 三、企业管理创新的途径 一般的认为,企业管理创新是指企业生产要素和管理职能在质量和数量达到变化或新组合的实现时,来提高管理的整体效率和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生存环境与新变化的反应。 1、 思维创新 它是企业管理创新的灵魂,企业管理思维模式的创新是企业为了实现整体优化的效益,打破旧的风俗与习惯,克服旧思想,树立新的管理理念与思路。思维创新直接表现为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企业价值观与企业管理创新,它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行为与效益,是企业管理的灵魂创新。 2、技术创新 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基础,现代企业技术创新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技术研究开发,合理实施技术的改造,发挥技术优势的创新活动。在信息技术时代,企业之间的分工将主要取决于企业之间的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而不是资金的优势。技术的开发与发展,引导这市场需求,技术变化,决定了企业生产与销售过程系统和企业发展方向,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赢得市场份额的根本途径。技术创新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竞争力。因此,现代企业的技术创新,要形成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和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外部环境,再外部环境方面,国家要在技术开发研究经费,对高技术企业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建立激励机制,并建立一个稳定的政策支持系统。就企业本身而言,必须拥有自己的知识和技术创新能力,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同时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 3、组织创新 企业管理创新的关键。现代企业组织创新就是为了实现管理目的,将企业资源进行重组与重置,采用新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新的组织结构和比例关系,使企业发挥更大效益的创新活动。企业组织创新是通过调整优化管理要素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资源的配置结构,提高现有管理要素的效能来实现的。作为企业的组织创新,可以有新的产权制、新的用工制、新的管理机制,公司兼并和战略重组,对公司重要人员实行聘任制和选举制,企业人员的调整与分流等等。组织创新的方向就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真正做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公开、管理科学”。企业的组织创新,要考虑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要对未来的经营方向、经营目标、经营活动进行系统筹划;要建立以市场为中心的市场信息、宏观调整信号及时作出反应的反馈应变系统;要不断优化各项生产要素组合,开发人力资源;在注重实物管理的同时,应加强价值形态管理,注重资产经营、资本金的积累等等。 4、制度创新 是企业管理创新的保证,现代企业制度创新是为实现管理的目标,会是企业的生产模式、运作模式、分配方式、经营理念标准化设计和创新安排的活动。制度创新是创新思维、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活动制度化、规范化,但也有一个指导的思想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这是最高层次的管理创新,是实现管理创新的根本保证。企业制度创新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更好的制度安排,调整企业所有者、管理人员、工人权利和利益关系,使企业有更高的工作效率。 5、市场创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深入,企业要想成功,必须要靠市场创新。 我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必须建立全面的产品的整体概念策略,设计的开发与生产要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和提供适当服务的适当的产品。 目前,中国大多数国有大中型定价策略中,艺术创作的成分更科学的比例较大,主要依靠价格作为竞争的主要手段。事实上,我国企业在定价时,可以使用多种定价策略,定价策略选择的同时要跟随企业的战略目标。同时,还根据市场消费者购买产品的心理价值作综合定价。 在选择分销渠道上,许多我国的大中型国有企业中存在以传统的营销渠道为主,分销渠道比较多,渠道信息反馈相对越慢而且较长,导致了成本较高,服务落后。为解决这些问题,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经营策略与自身实力,选择渠道策略。并注重利用宣传促销的理念发展管理市场。做好选择经销商、代理商、经销商的市场运作和管理贷款等。企业尽可能的选择代理、分销和连锁销售力。这里很重要的点是,要促使代理制向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代理商要逐步过渡道佣金制。同时,还要采用协销力一式,加强与零售商及客户的紧密联系。 在促销策略的选择上,关键是不要迷信于广告。我国许多国有大中型企业想通过广告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而广告定位是只注重扩大知名度,是不可以有效地提高消费者的偏好和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缺陷。企业管理创新应是一种包括管理思想与管理改革和管理效果追求的三大内容的复杂系统工程。其中,管理思想是前提,管理行为改造是主体,管理效果追求标记。 因为管理行为是管理人员进行管理的职能,从事管理活动的基本内容与表达形式,因此,管理行为的改造是管理创新的主体。企业管理行为的改造应着眼于组织行为改造与经营行为的操作改造,管理方法的转变。管理是人类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管理是管理创新的标志。创新管理的所有的活动和过程,最终目标都会回归到这一点上。 人本管理的创新,以前,我们传统的经营管理,管理的中心主要是物,现在的企业是将人力因素放在企业首位,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由于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生,知识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知识的背后才是人才,人才高于一切,所以作为企业,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如何挖掘自己的潜能,它是人本管理的主要内容,必须研究和创新。 结语 总而言之,虽然开始的利益是非常重要的,但对于大多数知识分子除了追求物质利益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追求,就是体现人的价值,重视人格尊严,找到适合自己才华的人才环境。假如没有后者,人才会可能随时离开企业到另一个环境。因此,管理不应停留在传统的过多的强调控制员工的方法,也不能使用一个片面的物质金钱刺激,我们必须学习如何尊重和重视员工的个性发展,如何提供发展的机会,在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构成一个体系时,应该继续探索良好的管理模式。 以上的策略与管理理念、组织结构,人才管理这几个方面的管理创新,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任何不可或缺的。但在实际的操作工作中,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从五个方面找出应该抓住突破口或关键,全面创新发展。

  • 浅谈邮政企业精细管理之路_工商管理论文

    引 言 历史的脚步悄悄地迈入21世纪,人类社会站在全新的高峰之上,经受改革之风的洗礼。科技创新的速度前所未有,经济变化速度加剧,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着巨大的转变。随着经济信息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为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具备良好的竞争优势. 作为有着百年历史的邮政企业,在全市打造和谐魅力重庆,推进国企科学发展的背景下,在邮政改革纵深推进的历史条件下,实施精细化管理是企业科学发展的要求,也是我们管理水平提升的必然选择。 本文主要通过理论分析,结合当前邮政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打造和谐魅力重庆的政治前提下,根据“邮政管理年”的有关要求,探索企业精细化管理的措施,更好地推进国营企业科学健康持续地发展。 一、邮政企业现状分析 对于邮政而言,重庆邮政已经成立112周年,我们完成了政企分开,组建了邮政银行,开始了公司化的改革。企业的发展是越来越快,企业经营的项目是越来越多。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给邮政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重的挑战。由于观念陈旧,实力有限,人力资源跟不上以及管理不善或者管理水平不高等因素,阻碍了邮政企业更好地发展。总的来说,目前邮政企业发展现状有以下几种表现: (一)邮政亏损严重。众所周知,随着科技的发展,邮政信函业务己适应不了时代的发展,电报、寻呼机已退出历史的舞台。邮政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广大的邮政人员(特别是投递人员)功不可没。先后分营了电信、移动,现面临着邮政储蓄、速递物流业务的再次分离。据2003年《中国邮政“普遍服务”亏损现状调查报告》(中国社会经济决策咨询中心和中国统计师事务所),《报告》称:中国邮政每年承担的普遍服务亏损达41.7亿元(不包括机要通信业务)。其中,以农村为主的普遍服务网点亏损达27.67亿元,政策性业务亏损达14.03亿元。在以农村为主的普遍服务网点亏损中,城市边远地区的网点亏损达1.93亿元,农村地区的网点亏损达25.74亿元;在政策性业务亏损中,义务兵函件亏损5.45亿元,盲人读物亏损0.09亿元,党报党刊亏损3.64亿元,印刷品亏损4.85亿元。可想而知:在市场经济的情况下,企业面临的是怎样的生存空间。 (二)邮政网点遍布全国,邮政业务种类繁多。这是邮政企业发展的优势,我们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开发出了三农、代理保险、物流等业务,企业从中获得了不少的收益。但业务种类的多样化也受企业员工工作能力局限性影响,使得员工不能集中精力发展其擅长的业务,阻碍了其它业务的发展,同时也使管理跟不上企业的发展。加之,任务每年增幅过大,员工工作压力增加,导致一部分员工产生了逆反心理,从而阻碍了整个邮政企业的发展。 (三)邮政企业管理思路需要创新。邮政的企业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为现代邮政企业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但因此而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也多,在管理上还坚持着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计划经济模式,推行全员营销、硬性摊派等营销模式。在员工考核上存在监管不到位,考核办法不明确,处罚力度不够等不足。在邮政纵深推进的同时,存在着管理上的漏洞。 (四)邮政员工的基本素质与服务技能有待于提高。邮政这一大型国营企业受“垄断”思想的影响,员工的服务理念和意识还没有转变过来,在服务态度上落后于新兴的竞争企业,从而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以上原因反映出,邮政企业要立足于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时代,企业必须创新管理思路,更新服务理念,推行企业精细化管理,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二、邮政企业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是通过规则的系统化和细化,运用程序化、标准化、数据化和信息化的手段,使组织管理的各单元得以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将精细化管理引入到了企业管理领域,无疑可以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效能、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企业形象,这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促进管理科学化的必由之路。 (一)精细化管理出绩效:把工作做细,企业从中才能寻找出实现利润化最大化的经营模式;例如对财务工作,管理者如不能对财务进行精细化管理监督,其结果就会财务无计划、无安排;反之,如对财务工作做到了十分细致化,年度计划销售是多少?在第一季度实现了多少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是增长了还是滞后了?等等,我们就能够从财务数字中看到企业存在的问题,然后据此加以改进; (二)精细化管理出人才:管理者只有在精细化管理中才能发现人才,淘汰平凡之辈; (三)管理能控制成本:只有通过精细化管理,我们才能发现工作中有哪些工作流程需要改进和整合,通过梳理,我们才能减化不必要的工作环节; (四)管理能纯净员工队伍:通过精细化管理,帮助员工解决实际上可能遇到的难题,这样才能培养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所属性;通过对员工培训等细致工作,才能将企业文化植入员工身心; (五)管理是衡量企业实力的标志:几乎每一家企业都能认识到学习国外企业先进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可见,管理也是企业实力的体现。 邮政企业精细化管理具体实施建议 (一)转变观念是推进精细化管理的核心所在 观念是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应有不同认知事物的观念,但是,由于传统思维定式,转变观念是一个写在纸上容易,说在嘴上容易但做起来非常难的事,改变已经长期形成的固定思维模式是困难和痛苦的抉择,所以转变观念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核心所在。 首先领导干部观念的转变是推进精细化管理的必要前提。精细化管理就是要从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认真负责的工作责任心去做好我们的每一项工作。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集团高管及中层领导就必须首先从思想认识上完全转变对企业管理的传统思维模式,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适应科学发展新形势需要的现代化管理理念。在贯彻精细化管理的理念中,领导干部是带头人,他们既是推进精细化管理的策划者,又是落实精细化管理的执行者和实施者。因此,在推进精细化管理的进程中,我们各级领导尤其是主要领导思想观念转变得快与慢、深与浅、是与否,不仅影响广大员工观念意识的转变和行为职责的运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精细化管理的成败结果和顺利推进。 其次全体员工观念的转变是推进精细化管理的内在动力。在解决了领导干部观念转变的前提和基础上,全体员工观念转变则必然是我们落实精细化管理的真正动力。因此,每一位员工既是精细化管理的对象,载体和参与者,同时也是精细化管理的主体和实施者。精细化管理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也是全过程和全面的精细,只有每一个人都参与到精细化管理之中,精细化管理才能落到实处,才能发挥出成效。怎样让我们企业的每一位员工自觉地参与到精细化管理的实践中来,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成为我们企业竞争力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关键是要用精细的理念引导员工实现观念的自觉转变。要通过实施精细化管理为载体,为平台,使全体员工的思想观念在创新与守旧,自满与自强的碰撞中得到一次质的升华,引导员工从我们企业长足发展之事,规划我们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之愿景,带领员工树拼搏进取之心,努力提升全体员工综合整体素质,强化全体员工的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使广大员工成为我们企业推进精细化管理的内在动力。 (二)创新观念是推进精细化管理的必然途径 精者,去粗也,不断提炼,不断总结,精心筛选,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准方案;细者,入微也,穷其根由,由粗及细,由表及里,从而找到事物内在的联系和规律。由此可见,“细”是精细化的必要过程,“精”是精细化的自然结果,然而要把精细化纳入我们企业管理过程的实践中并加以推进,观念的创新则是其必然之途径。因为精细化管理是以持续的自我改进为特征的,要自我改进就必须转变观念,不断创新,创新是管理的永恒主题,只有不断地更新观念,才能不断地创新工作思路并在创新中不断地否定自我,不断地取得了进步。观念的转变只能应对当前,观念的创新才能把握未来。 我们企业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国有骨干企业,曾经有过历史的辉煌,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同时也具备了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的和谐氛围,目前邮政公司在重庆飞速发展的潮流中,有着最佳的发展机遇,但我们企业管理思想的落后和不适应是毋容置疑的,生存性经营理念长期围绕着我们,粗放式管理造成的经济效益低下是我们企业管理的瓶颈,我们面临着大而不强的窘迫局面,要改变现状,应尽快适应市场的竞争,必须做到思想上的进一步解放,观念上的进一步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上的进一步改革,管理上的进一步提升,要不断引发和增强员工观念意识的创新,不断提升员工对市场及局内竞争的应变,不断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既是我们推进精细化管理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们应对竞争和挑战的必然选择。 (三)关注细节,精准要求是提高效益的必然措施和选择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精”。天下的难事都是从精准要求做起,天下的大事都是从小事开始,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在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效益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由细节决定。我们大量资源的投入,往往只能赚取百分之几的利润,而任何一个细节的失误,任何一项工序的不精确,就可能将这点利润完全吞噬掉。其实在现实中,细节同样以各种方式影响我们的工作质量。对于工作的细节和精准,我们没有理由不去重视。1979年12月美国经济管理学家洛伦兹在华盛顿的一次演讲中提出的“蝴蝶效应”尤其能说明细小的行为变化对全局的影响,他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他的演讲给人们留下了极其重要的印象。此后,所谓“蝴蝶效应”之说就不胫而走,名声远扬。产生“蝴蝶效应”的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此效应说明,事物的发展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和细节的极小偏差的不精准,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局部细微的弱点都将最终导致全局的崩溃,所以我们的管理工作要体现追求利润最大化这一企业本身特质,就必须注重细节,精益求精。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只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成就大事的不可缺少的基础。由此,我们应该按照精心、精细、精品的要求去做我们的各项管理工作,我们需要改变心浮气躁、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的毛病,提倡凡事都应精细化,把小事做细、做精、做实。通过精细化管理增值出效,必须建立精细化的运作机制,完善精细化的管理制度,实施精细化的职能管理。 结束语 精细化管理是关乎企业上上下下每一个员工,关系企业发展方向的重要方法,是值得广泛在职人员学习并重视的责任。无论是领导还是底下一个小小职工,只要将自己的工作落实到严谨细致,能正确看待自己在工作中的重要责任,并与同事间互相配合互相帮助学习,发挥团体优势,你就能成功实现精细化管理工作,成为公司闪亮的一颗明星。

AB
CD
ABCDEFGHIJKLMNOPQISTUVW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