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 【发展经济学】Access to Markets and Rural Poverty

    1论文标题AccesstoMarketsandRuralPoverty:EvidencefromHouseholdConsumptioninChina2作者信息M.ShaheEmranGeorgeWashingtonUniversity-DepartmentofEconomicsZhaoyangHouNationalUniversityofSingapore-DepartmentofEconomics3出处和链接(比如,NBERworkingpaperNo.11000)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Forthcoming4摘要ThispaperpresentsevidenceontheeffectsofaccesstodomesticandinternationalmarketsonpercapitaconsumptionofhouseholdsusingdatafromruralChina.Theeconometricanalysisusesalternativeidentificationschemestoaddressthepotentialendogeneityofaccesstomarkets.Weusestraightlinedistancestocoastlineandnavigableriveralongwithtopographyoftheinterveningcountiesassourcesofexogeneousvariations.Wealsouseidentificationthroughheteroskedasticitywhichdoesnotrelyonstandardexclusionrestrictions.Theresultsfromalternativeidentificationschemesshowthat(i)betteraccesstobothdomesticandinternationalmarketshaspositiveeffectsonpercapitaconsumption,(ii)thedomesticmarketeffectissignificantlylargerinmagnitudeand(iii)thereiscomplementaritybetweentheaccesstodomesticandinternationalmarkets

  • 发展经济学的演变过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美三洲广大地区的殖民地和附属国纷纷走向独立,经济上各自选择不同的道路和方式谋求发展,世界上出现了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出现过对发展问题较有研究的经济学家,发达国家也有一些激进经济学家试图以他们所认识的马克思主义去解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但主流派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他们在传统的和当代的资产阶级经济理论的体系和框架中研究分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还以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去对照比较发展中国家的现状和前景。  发展经济学的演变,可分两个阶段:40年代末期至60年代初期为第一阶段,60年代中期以后至现在为第二阶段。第一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关于经济发展问题,曾有三种主流思想:  ①强调资本积累的重要性;  ②强调计划化的重要性;  ③强调工业化的重要性。  强调资本积累的重要性的发展经济学家有W.A.刘易斯(1915~ )、R.纳克斯(1907~1959)、P.N.罗森斯坦-罗丹(1902~)和W.W.罗斯托(1916~)等人。资本积累在这一时期受到特别重视的原因:一是马歇尔计划以流入资本的方式帮助欧洲经济重建的成功,这种经验似乎可移植到发展中国家;二是R.F.哈罗德(1900~1978)和E.D.多马(1914~)二人把静态的凯恩斯投资理论推演成为动态的增长模式。这个模式把储蓄率和增长率直接联系起来,在生产系数固定的前提下,把资本视为增长的约束条件,增长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投资规模的大小,而其他生产要素只在吸收资本的过程中起着辅助作用。以后,强调资本积累的理论,从两方面发展:一方面,H.B.切纳里(1918~ )等逐渐认识到,障碍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不只是投资规模的大小,还有必须用来购买进口的原料、中间产品和机器设备的外汇储备的多少。他们提出了两缺口模式,即国内储备的不足需用国外资本的流入来填补。另一方面,T.W.舒尔茨(1902~ )等人从智力开发作用的分析,认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并非只是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必须受到足够的重视。  强调计划化的重要性的发展经济学家,有J.丁伯根(1903~ )、刘易斯、罗森斯坦-罗丹和切纳里等人。这种看法产生的原因据认为是:①单纯的市场作用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结构变化;②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的成就给与了人们深刻的印象;③先进的计算程序和高速的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使比较复杂的模式的建立和计算成为可能市场之所以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是因为发展中国家存在着“贫困的恶性循环”,存在着“低水平均衡陷阱”。要从这种循环或陷阱中解脱出来,必须有“关键性的最低限度努力”或“大推进”。纳克斯从外部经济效果出发,主张“平衡增长”,A.O.赫希曼(1915~ )从“联系效应”出发,主张“不平衡增长”。刘易斯提出了发展中国家的双元结构模式,分析落后的农业部门与先进的工业部门之间的工资差异和农业部门存在着无限剩余劳动供给的问题。以后,G.拉尼斯(1929~ )和费景汉在刘易斯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较复杂的数学模式。双元结构的分析是以市场的不完整性为着眼点的,从而为计划化理论提供了一种根据。  强调资本作用和强调计划化作用的两种论点又互相影响,使一些发展经济学家进而研究了投资配置的适宜标准。A.E.卡恩(1917~ )和丁伯根提出了“社会边际生产率”的概念。切纳里等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价格往往不能反映出真正的稀缺价值,主张使用“会计价格”或“影子价格”去校正市场价格对稀缺程度的偏离。他们还从社会边际生产率的观点出发,在最优化的一般均衡体系中去研究计划和资源配置问题,在一些特定的假设(线性、无替代性、无制度上的影响、无价格或货币政策的变动)上建立起模式,在数学的意义上求出完美的解答。以后,这种模式又向动态规划、非线性的方向发展。但正如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发展经济学家L.J.泰勒(1940~ )等人自己承认的那样,模式的实用性是有限的。  纳克斯、罗森斯坦-罗丹和刘易斯等人也非常强调工业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R.普雷维希(1901~ )和拉美经济委员会的其他成员也认为发展中国家必须工业化,但他们侧重的理由是,如果发展中国家不改变只生产初级产品的地位,则由于初级产品的收入弹性比制造品的收入弹性低,加上发达国家对国际市场控制力量强大,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必然日趋恶化G.哈伯勒(1900~)和A.K.克尔恩克罗斯(1911~ )等人还依据古典学派和新古典学派的静态的比较利益理论,进而从动态观点分析了国际知识传播和资本流动问题,得到了国际贸易有益于发展中国家的结论。但是,许多发展中国家还是采取了进口替代的工业化的战略。这种战略的理论根据是传统的保护幼年工业论、普雷维希的贸易条件恶化论和“中心”剥削“外围”论,以及由G.缪达尔(1898~1987)进一步强调的国际结构具有不平等性质的理论。  总之,50年代和60年代初的发展经济学有两个特点:  ①特别强调少数几个问题的重要性,认为解决了它们就能顺利地推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②对理论的广泛适用价值具有信心。第二阶段  60年代中期以后,发展经济学有下述的一些变化。  ①更多地采用了新古典学派理论的观点和方法。一些发展经济学家如S.H.海默(?~1974)和J.R.雷斯尼克试图用新古典学派理论去分析发展中国家农民的市场敏感,研究在各种约束条件下农民的行为模式。M.P.托达罗(1942~ )和J.E.施蒂格利茨(1942~ )建立了各种模式,去解释发展中国家尽管城市失业率很高而人口依然向城市流动的现象。A.O.克鲁格(1934~ )也力图用新古典学派的方法去分析发展中国家的某些城市问题。  ②更多地采用了经验分析的方法。采用经验分析方法的学者可分两类:一类是S.库兹涅茨(1901~ )、切纳里和I.阿德尔曼(1930~ )等人,他们以跨国家的同期统计资料分析了发展过程的共同特点,阿德尔曼特别注意一些非经济因素另一类如W.P.法尔康(1936~)、J.R.贝尔曼(1940~)、刘遵义和P.A.约托波洛斯(1933~ )等,则以经济计量方法对早期理论进行“前提检验”,提出了一些修正意见。例如,他们证明了农民行为方式是有市场敏感性的,是与新古典学派最大化原则一致的,从而对双元结构模式的假设是否正确提出了疑问。  ③较全面地注意到影响发展的各种因素。发展经济学家们逐渐认识到,影响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早期的理论和政策建议有畸重畸轻的缺点。因此,他们提出,过于侧重工业化的国家,应当重视工农业的平衡发展;过于强调重工业的国家,应注意轻工业的发展;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上,要纠正过去有时过于重视进口替代、有时过于重视出口鼓励的偏向,作到把出口鼓励和进口替代更好地结合起来;在生产结构上,不应停留在劳动密集的生产,而要适时发展技术密集、资本密集的生产。  ④进一步研究了增长和发展的目标。一些发展经济学家如P.斯特里顿(1917~ )等提出,应当以保证基本需要而不以国民收入最大化为增长和发展的目标,即在增长过程中,要注意改进卫生、营养和教育等条件,以直接对人力资源产生积极作用。不应当有过多的、不恰当的结构和技术变革以及资本支出,要注意采用减少消费和改进现有技术的比较简易的方法去提高生产率。这种看法称为“基本需要论”。另一些发展经济学家如B.希金斯(1912~ )等认为,基本需要论虽然重视基本福利,也着重考虑了穷国的特殊情况,但结构改革还是必要的。他们提出“一体化论”,其中心思想是,在制定发展计划时,必须包括所有的投入,不只是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还有科学研究、教育和营养条件,从而在相互作用的发展系统中的每一阶段,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质量都可以提高。同时,许多发展经济学家承认,早期单纯追求增长速度的观点是有片面性的,应当把收入的公平分配、经济的稳定、劳动力的充分就业等都包括在增长和发展的目标之中。  ⑤一般的、统一的理论逐渐为特殊的、具体的分析所代替。由于发展中国家早期快速增长后出现了不少问题,发展经济学家们开始感到,用统一的理论和政策建议去指导各个发展中国家是不可能的、也是不恰当的。应当根据各个国家的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作具体的分析,提出切合实际的政策建议。一些发展经济学家如赫希曼把这种统一理论逐渐失去作用的情况,叫做“发展经济学的发展停滞”。

  • 循环经济与发展经济

    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严峻形势,发展循环经济和知识经济是经济全球化的两大趋势。知识经济要求尽可能以智力资源替代自然资源;循环经济要求在经济生产中以新知识遵循自然规律尽可能实现资源循环。循环经济是已见端倪的知识经济的基础,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当务之急。新型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是走资源消耗线性增加的经济发展道路,还是走资源循环的经济发展道路。第一节什么是循环经济从经济发展史来看,可以把经济发展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经济,大约始自5万年前,指经济的渔猎阶段,即原始人狩猎捕鱼的初始时期。第二阶段是农业经济,大约始于公元前4000年,指经济的农耕阶段,即以农牧业为主的开垦荒地、种植谷物的农业社会时期。第三阶段是工业经济,始自18世纪下半叶的工业革命,即以现代大工业生产为主的包括现代纺织、轻工、钢铁、汽车、化工和建筑等主要产业的经济时期。第四阶段是是循环经济,又称为后工业经济,始自20世纪下半叶的新技术革命,它以资源循环利用为导向改造传统产业,由此涌现出一批如电子、信息和环保等不以资源消耗线性增加为其发展前提的新兴产业。第五阶段是知识经济,始自20世纪末,涌现出一批其发展主要靠知识投入的产业,如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软件、海洋和空间产业,见表1-1。表1-1四种经济的主要特征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循环经济知识经济科研的重要性不大较大大极大科研经济占国民生产总值(%)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0.3以下10以下1~220以上2以上40以上3以上80以上教育重要性不大较大大极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文化程度1以下文盲比例很高1~2小学2~4初中以上6~8中专农业(%)50以上20~30〈20〈10工业(%)15~20〉50~30〈20第三产业(%)20~30~40〉20高技术产业(%)信息科学技术产业生命科学技术产业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产业海洋科学技术产业有益于环境的高新技术产业新材料科学技术产业空间科学技术产业软科学技术产业3~5~2~105~10~5~2~2~1~1〉50~5~10~10~10~5~5~5~5估计寿命(岁)36〉5060~70〉70一生中业余时间(年)681218人口增长率高较高低极低城市化水平(%)达25〉5070呈下降趋势新闻媒体的作用不大较大大巨大社会组织水平简单较复杂复杂极复杂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低较高高很高一、循环经济的定义循环经济就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与工业经济从劳力、土地和资本的系统分析问题相比较,循环经济从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更大系统来分析经济问题;与工业经济对资源的一次性使用、生产增长依赖资源净消耗的线性增加相比较,循环经济对同一资源多次使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变废为宝、循环使用,依靠这种新的生产方式来增加生产。因此,循环经济从宏观讲在经济结构、产业政策方面,从微观讲,在企业管理和工业流程方面都与其他经济有很大不同。循环经济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最大的不同在于理念,在于经济理论、目标体系、价值观和对经济要素的认识。农业经济的特征是听命于自然,指导理论是宿命论;目标体系是个体温饱和整个社会稳定;价值观是节俭、服从;经济要素是劳力、土地、资源、宗教;资源状况是农业资源循环与过度垦殖并存,自然资源开发能力低。工业经济的特征是征服自然,指导理论是社会财富论;目标体系是高增长、高消费,最大限度创造社会财富;价值观是金钱至上、竞争;经济要素是劳力、土地、资本;资源状况是掠夺性地开发自然资源。循环经济的特征是自然资源的节约、保护和循环利用,指导理论是系统论和生态学;目标体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价值观是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经济要素是劳力、资源、资本、环境、科学技术智力资本;资源状况是逐步提高的资源循环利用。二、循环经济的理念循环经济的理念是在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严峻形势下,人类重新认识自然界、尊重客观规律、探索新经济规律的产物。其主要观念变化如下:(一)新的系统观循环是指在一定系统内的运动过程,循环经济的系统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循环经济要求人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再把自身置于这一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将“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系统建设作为维持大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作来抓。(二)新的经济观在传统工业经济的各要素中,资本在循环,劳动在循环,惟独自然资源没有形成循环。循环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仅仅沿用自19世纪以来机械工程学的规律来指导经济生产。不仅要考虑工程承载能力,还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在生态系统中,经济活动超过资源承载能力的循环是恶性循环,会造成生态系统蜕化;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三)新的价值观循环经济的在考虑自然资源时,不再像传统工业经济那样将土地视为“取料场”和“垃圾场”,将河流视为“自来水管”和“下水道”,也不仅仅视其为可利用的资源,而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维系和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四)新的生产观传统工业经济的生产观念是最大限度地开发自然资源,最左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而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念是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在生产过程中,无论是材料选取、产品设计、工艺流程还是废弃物处理,都要求实行清洁生产。要实行3R原则;资源利用的减量化(Reduce)原则,即在生产的投入端尽可能少地输入自然资源;产品的再使用(Reuse)原则,即尽可能延长使用周期,并在多种场合使用;废弃物的再循环(Recycle)原则,即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力争做到排放的无害化,实现资源再循环,例如对污水处理,并将中水再生的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如利用太阳能、风能和农家肥,使生产合理地依托在自然生态循环之上;尽可能利用高科技;尽可能地以知识投入来替代物质投入,以达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和谐统一,使人类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真正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五)新的消费观循环经济要求走出传统工业经济“拼命生产、拼命消费”的误区,提倡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在消费的同时就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同时,循环经济要求通过税收和行政等手段,限制以下不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一次性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如宾馆的一次性用品、餐馆的一次性餐具和豪华包装等。这种理念的差异可以由表1-2做一个总结。表1-2不同经济形态的比较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循环经济知识经济指导理论听命于自然宿命论征服自然社会财富论自然资源的节约、保护和循环利用人、科学技术与自然协调系统平衡论目标体系温饱维持社会稳定高增长、高消费,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科学技术与自然可持续发展价值观节俭、服从金钱至上、竞争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的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知识、创造人的全面发展经济要素劳力、土地、资源、宗教劳力、土地、资本劳力、资源、资本、环境、科学技术劳力、知识(无形资本)、资源、资本、环境、生态资源状况农业资源循环与过度垦殖并存、自然资源开发能力低掠夺性地开发自然资源逐步提高的资源循环利用生态系统均衡发展三、循环经济与其他“新经济”目前,世界经济处在工业经济的后期,处在工业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化的阶段,同时知识经济又初见端倪,因此对新经济的说法层出不穷,诸如后工业经济、集约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信息经济、智力经济和知识经济等等,以下简要介绍一下其内容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一)后工业经济后工业经济即工业经济后期的经济,目前发达国家的经济已经处于这一阶段。这一经济阶段与工业经济最大的不同就在于:通过信息化使信息传播速度大大提高;通过资源利用的集约化使资源利用效率大大提高;通过以信息产业为主的新产业出现,使劳动生产效率大大提高。鉴于目前世界人口、资源、环境的严峻形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将提高人口承载能力、减少环境污染,是解决三大问题的核心。因此,后工业经济的核心就是循环经济。(二)集约经济集约经济是高密度地投入自然资源,高度地利用自然资源的经济。在高密度地投入自然资源与高度地利用自然资源两者之间,还是高度地利用自然资源更重要。而对自然资源的最高度利用就是循环利用,因此,集约经济的本质也是循环利用自然资源的经济。(三)绿色经济绿色经济是用自然界植被的绿色循环把循环经济形象化的一种说法。绿色经济又叫环保经济,主要是指防治污染,使传统的工业经济与自然界的循环相协调,对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生产和产品都提出了绿色的环境保护标准。(四)生态经济生态经济是用生态循环借喻循环经济的一种说法,生态循环也是循环经济的基本循环原理。生态经济学将在本书第三章第四节中专门介绍。生态经济是指让整个产品生产、使用和废弃的全过程像生态系统一样形成全封闭循环,最终达到资源的零输入和废物的零排放,使生产系统自持,也就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是理想化阶段,在知识经济的后期才可能做到。就目前的科学技术和生态状态而言,有点像机械工业曾经出现的“永动机”,尚属于可望而不可即。(五)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与信息的投入为主来发展的经济。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的内涵是一样的,叫知识经济更为全面。知识经济是循环经济的高级阶段,即自然资源投入减量化和废弃物资源化达到很高程度,信息、知识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阶段。最终实现资源投入很少、废弃物排放极少的系统基本自持、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对于知识经济在本书第十六章第二、三、四节中做全面的介绍。四、循环经济的由来“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生态经济时谈到的。他受当时发射的宇宙飞船的启发来分析地球经济的发展。他认为,宇宙飞船是一个孤立无援、与世隔绝的独立系统,靠不断消耗自身资源存在,最终它将因资源耗尽而毁灭。惟一使之延长寿命的方法就是实现宇宙飞船内的资源循环,如分解呼出的二氧化碳为氧气,分解出尚存营养成份的排泄物为营养物再利用,尽可能少地排出废物。当然,最终宇宙飞船仍会因资源耗尽而毁灭。同理,地球经济系统如同一艘宇宙飞船。尽管地球资源系统大得多,地球寿命也长得多,但是,也只有实现对资源循环利用的循环保经济,地球才能得以长存。循环经济的提出启发了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的关于资源与环境的国际经济研究。1968年4月,在意大利的“罗马俱乐部”,人们提出人类经济增长的极限问题。在他们的《增长的极限》的研究总报告的第三章中,专门写了《人均资源利用》一节,以说明资源循环问题。循环经济拓宽了20世纪80年代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把循环经济与生态系统联系起来。在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撰写的总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专门写了《公共资源管理》一章,探讨通过管理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再生和循环。20世纪90年代的知识经济研究给循环经济赋予高科技产业化和学习型社会的内容,这将在本书第八章和第十六章专门介绍。第二节国际循环经济的发展1972年,在意大利的“罗马俱乐部”发表的题为《增长的极限》的研究报告指出,自然资源,尤其是稀缺自然资源将制约,直至最终将使发展停止,而达到增长的极限。这一观点在当时的世界上引起了极大的震动,经济累和企业界开始考虑资源问题。1983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开始研究“没有极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于1987年提交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报告着重指出了按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循环使用自然资源,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一、企业界的早期响应20世纪80年代末,当时居世界大公司500强第23位的杜邦公司,开始循环经济理念的实验。公司的研究人员把循环经济三原则发展成为与化工生产相结合的“3R制造法”,即资源投入减量(Reduce)、资源利用循环(Recycle)和废弃物资源化(Reuse),以少排放以至零排放废弃物,改变了只管资源投入,而不管废弃物排出的生产理念。通过放弃对环境有害化学物质的投入和生产、减少生产中废物排放新工艺和回收废物再利用的新技术,到1994年,该公司生产造成的废弃物减少了25%,空气污染物排放量减少了70%。同时,他们通过废塑料回收,开发出了使用寿命长的乙烯等新材料。二、新型工厂——科技工业园区的实践农业经济生产的发展集中了土地资源和劳动力,出现了地主庄园;传统工业经济生产要发展,就要通过一种新技术来集中资本、资源和劳动力,因而出现了工厂;而循环经济要发展,则是通过一种新的生产理念来集中不同产业,实现资源的循环。因此,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种循环经济的“新工厂”——科技工业园区就应运而生了。丹麦小镇卡伦堡近郊的科技工业园区以生态型生产而著称,因而又被称为生态工业园区。在循环经济的生态型生产中脱颖而出的科技工业园区,使这个不为人知的小镇在世界上著名起来。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是在企业之间实现循环生产,即通过科技工业园区把不同的工厂联结起来,形成网络循环,使得一家工厂的废气、废热、废水、废渣等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这个科技工业园区的主要企业是火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板厂。这四个企业形成一个生产链,一个企业通过贸易方式利用其他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作为自己生产中还减少了新原料的投入,形成生产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燃煤电厂位于这个工业生态系统的中心。首先,其本身对热能进行了多次循环使用,对废物进行了综合利用。其次,电厂向炼油厂和制药厂供应发电过程中产生的蒸汽,使炼油厂和制药厂获得了热能;还通过地下管道向卡伦堡全镇居民供热,从而关闭了镇上3500座建筑物燃烧油渣的自备锅炉,减少了大量的烟尘排放。再次,将除尘脱硫的副产品工业石膏,全部供修路和生产水泥之用。炼油厂和制药厂之间也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炼油厂产生的废气火焰通过管道供石膏板厂用于干燥石膏板的生产,减少了火焰气的排空。炼油厂脱硫生产的稀硫酸供给附近的一家硫酸厂,脱硫气则供给电厂燃烧;炼油厂的许多化学废料和副产品,如煤焦油等又成为制药厂的原料。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还进行了水资源的循环使用。炼油厂的废水经过生物净化处理,通过管道向电厂输送,每年提供电厂70万立方米的冷却水。整个园区由于水的循环作用,每年减少25%的需水量。园区内有一支十分精干的管理人员队伍,在四个厂之间包括和园区以外的厂进行协调、组织、结算、监督工作,还对新的废物利用项目予以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使物流、能流和信息流优化配置,使循环生产有序进行。科技工业园区的管理及其运行将在第十四章中专门谈到。三、循环经济立法目前,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已经从20世纪80年代的微观企业试点到20世纪90年代区域经济的新型工厂——科技工业园区,进入了第三阶段——21世纪宏观经济立法阶段。早在1986年德国就颁布了《废弃物限制及废弃物处理法》,1996年又专门颁布了《包装废弃物处理法》。1996年德国还颁布了《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规定对废物问题首先是避免生产,然后是循环使用和最终处置。即首先要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在生产阶段和消费阶段都要尽量避免废物排放;其次,是对于生产和消费中不能消减又可利用的废弃物要加以回收利用,使它们回到循环生产中去;再次,只有那些不能利用的废弃物,才可作最终科的无害化处置。2001年4月,日本开始实行八项循环经济法律,即《推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特定家用电器再商品化法》、《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食品循环再生利用促进法》、《建筑工程资材再利用法》、《容器包装再利用法》、《绿色食品采购法》和《废弃物处理法》。《推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作为母法,提出了建立循环型经济社会的根本原则:“根据相关方面共同发挥作用的原则,通过促进物质的循环,减轻环境负荷,谋求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构筑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可以说,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循环经济法。北欧国家是最早实践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地区,瑞典、挪威、丹麦、芬兰和冰岛虽然还没有一部循环经济的总法,但是在其环境保护法中包括了大量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的内容。如瑞典在1979年制定的《废物搜集和处置法》、1983年制定的《铝质饮料瓶循环利用法》和1991年制定的《特定饮料容器回收法》等。美国在1986年颁布了《资源保护回收法》,其中包括了循环利用的内容。自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各州先后制定了促进生产和消费中资源再生循环的法规,至今大多数州已制定了不同形式的资源再生产循环法规。此外,在法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和荷兰等发达国家,在新加坡、韩国等高收入的发展中国家都制定了多部单项的资源循环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目前,我国海南、黑龙江、吉林、浙江和福建等省已提出建设生态省的规划;辽宁提出了循环经济省的规划;天津、贵阳和南京等市已提出要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型的城市。第三节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就是以系统化和生态学这两门新学科的理念重新审视传统经济学。一、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就是以系统论和生态学系统为基础,以从生态系统中取得自然资源来支撑社会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的发展。各系统之间互相作用、相互影响,取得动态平衡,以实现人、自然与科学技术相和谐,共同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在每个子系统中都存在着自循环,而各个子系统之间又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经济子系统的发展依赖于自然资源,也就是生态系统,反过来经济子系统的发展又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起反作用,对稀缺自然资源的耗竭,破坏了生态系统,反过来又制约了经济子系统的发展。环境子系统的改变,使得自然资源系统的品质改变,造成了生态系统的蜕变,生态系统的蜕变更加剧了人类生存环境子系统的改变,形成了恶性循环。二、说明循环经济新理念的两个实例上面的观点都已经过反复宣传,为大家所了解。一般来说,社会子系统的改变是通过经济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的改变而形成的。实际上,自然资源的改变,人们置身于其中的生态系统的改变,也直接作用于社会子系统,有时使其发生巨大的变化。以欧洲和中国的人口为例,区域生态系统的改变,大大发改变了这两个地区的人口数量,从而直接影响到其社会发展。由于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海上新航路,欧洲人登上了美洲大陆,引入了本来欧亚大陆没有的、美洲印第安人培育的马铃薯、玉米和白薯等新物种,在欧洲的社会、经济与环境条件下推广种植,解决了食物问题,使欧洲人口从1600年的8600万激增到1750年工业革命前的16300万,仅150年就翻了一番。而此前的1600年间,欧洲的人口才从约4000万增加到8600万。当然,1600年以后的快速增长也有医疗进步等其他因素。在中国,人口从1566年的16500万增加到1851年的43600万,增加了2.64倍。而同样是增加2.6倍,中国人口从公元2年的约5900万增加到16500万也大约用了1600年的时间。当然,1566年以后的快速增长也与社会稳定和清朝雍正年间实行的摊丁入亩的税收政策有关。用寻找新作物来增产粮食、消除饥饿是好事,但不能不考虑引起的生态系统系统改变,历史上仅仅是几种作物的引入,就给人类带来了今天负担沉重的人口问题。以上是一个已经被历史证明的例子,再举一个似议中设想的例子。对广义的水资源调配,各界提出了许多宏大的建议,人们对于水资源短缺的忧虑感可以理解。但建议应该形成正式的方案,而任何方案必须经过科学论证,否则,匆忙上马对生态系统产生大扰动的行动,可能带来重大的社会影响。一种说法是把喜马拉雅山炸开一个缺口,让鳊洋的水汽进入,改变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区的面貌。首先,青藏高原之所以成为荒原,有两个原因,一个是高寒,另一个是缺水,第一个是主要原因,至于水汽能否到达我国西北,应该进行科学计算。其次,无放射性污染的氢核武器,其主要威力在于热辐射和冲击波,爆破能力并不太强,能否强大到可以炸喜马拉雅山的程度,也要进行科学论证。再次,假设喜马拉雅山被炸开,水汽到达青藏高原及更远,但必须注意到世界上北纬20度至30度一线,从非洲的撒哈拉,到美洲的秘鲁主原都是荒漠地带,惟有我国的湖南、广东和福建例外,这正是由于喜马拉雅山挡住了印度洋的水汽,把降雨叠加在我国的湖南、广东和福建。最后,炸开喜马拉雅山是对现有生态系统的大扰动,其生态和国际问题是非常复杂的。这个说法可能并不是一个具有科学性的建议,用这个例子主要想说明人工改变生态系统对人类社会子系统的影响。三、循环经济新理念的科学基础循环经济的新理念是有其科学基础的,其科学基础就是在20世纪初确立,并在20世纪下半叶有广泛应用的系统论和生态学。应用系统分析是循环经济的分析方法,而生态链循环是循环经济实践基础。在第二章和第三章中将分别叙述系统论和生态学的梗概,其与经济学及循环经济的关系。第四节循环经济的主要原则循环经济的基本规律可以总结为八大原则:一、大系统分析的原则循环经济是较前更全面地分析投入与产出的经济。它是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大系统中,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均衡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其基本工具是应用系统分析,包括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生态学和资源系统工程管理等一系列新学科。传统工业经济时代把经济生产看作一个与世隔绝的体系,只考虑经济效益,甚至简单归结为利润。这种片面的经济思维理念不符合实际情况,也违反自然规律。实际上,任何经济生产都要从自然界取得原料,并向自然界排出废物。而自然界中像石油、煤和淡水等多种战略性的经济资源都是有限的,甚至是短缺的,不考虑这一点就是竭泽而鱼;生产向自然界排出废物而生态系统的容量是有限的,不考虑这一点就是自毁基础。因此,我们的经济生产必须把生态考虑进去。同样的道理,我们的社会消费也应当考虑在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之内。不把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作为一个大系统来考虑,就会违反基本客观规律。以用水为例,在农业经济中,人们就把一段河流既当“自来水”管又当“下水道”。这当然也是违反客观规律的,但是由于取水量小,排污量也小,在河流生态系统的资源承载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之内,因此没有出现大问题。但是到了工业经济时代,生态力居大提高,取水量不断增加,就造成河流的断流;排污量也不断增加,超过了河流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过量污染就使水质变坏,直至达不到使用要求。如果我们把河流生态系统纳入我们的经济生态系统来统一考虑,就会考虑到资源的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避免上述结果的出现。二、生态成本总量控制的原则如果把自然生态系统作为经济生产大系统的一部分来考虑,我们就会像传统工业经济考虑资本的投入一样,考虑生产中生态系统的成本。任何一个工业生产投资者在投资时,必须考虑自己有多少钱,如果借贷就要考虑偿还能力。同样,我们在向自然界索取资源时,也必须考虑生态系统有多大的承载能力,如果透支,也要考虑它有多大的自我修复能力,要有一个生态成本总量控制的概念。所谓生态成本,就是指,当我们进赴经济生产给生态系统带来破坏后,再人为修复所需要的代价。仍以从河流取水为例,在传统工业生产取水时,只要考虑取水的工程、机械和人工的成本,而不考虑水资源的成本,认为水是天上来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种认识在水是富有资源时是对的,如用海水;但如在取水后形成断流,破坏了下游生态系统,就不仅水资源有成本,而且有高昂的水生态系统成本。向水中排污,破坏了水的质量是另一种用水,也有高昂的环境代价。生态成本应该有一个总量控制的概念,仍以从河流取水为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数百例统计研究,得出在温带半湿润地区从河流中取水不应超过河流总水资源量40%的总量的控制概念也就是说,从整条河中取用总用水资源量40%以下的水,不至于造成断流;在污水处理达标排放的情况下,可以保持河流的自挣能力。三、资源循环的3R的原则传统经济是把自然生态系统当作取料场和垃圾场的一种不合理的线性经济,如把河流既当作“自来水管”,又当成“下水道”。即开发资源——制造产品——排放废物。而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型的闭环经济,形成合理的封闭循环,如取水、用水、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的循环。(一)资源利用的减量化(Reduce)原则在投入端实施资源利用的减量化,主要是通过综合利用和循环使用,尽可能节约自然资源。(二)产品生产的再使用(Reuse)原则与后工业社会一次性产品推广相反,循环经济强调在保证服务的前提下,产品在尽可能多的场合下,用尽可能长的时间而不废弃。如产品标准化,可以不断更换配件;一辆汽车可以在不同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下使用等。(三)废弃物的再循环(Recycle)原则指在材料选材、产品设计、工艺流程、产品使用到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实行清洁生产,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力争做到排放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实现再循环。如回收1吨废纸可以造800千克纸,节约3立方米木材、300千克烧碱和300度电,还可以少排大量造纸污水。目前发达国家的再生资源回收总值已超过300亿美元,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1%,而我国再生资源的回收远远低于我国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应比例。以上又称3R原则。应遵循3R原则使生产成为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一部分。四、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资源原则自然界很多资源都是循环再生的,循环经济要求尽可能利用这类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使生产循环与生态循环耦合,合理地依托在自然生态循环之上。如利用太阳能替代石油,利用地表水替代深层地下水,用农家肥替代化肥等。太阳能是为数不多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资源,应加以充分利用;随着转换技术的改进,太阳能将在能源中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人畜粪便等农家肥自古以来就是肥料资源,是古代人利用可再生资源实行循环农业生产的创举。今天,化肥的出现,人们不再利用农家肥,打破了这种与生态循环耦合的生产循环,农家肥反而成为污染物。目前,在江苏等地就出现这种现象,化肥的大量使用,使自古以来作为农家肥的河泥不再使用,淤积在河中,造成严重的河水内源污染。浅层地下水是可再生资源,但再生周期较长,达几年;地表水也是可再生资源,但再生周期很短,以年为单位。因此,为了维护生态循环,两相比较,城市取水应尽可能取地表水,否则,即使在丰水地区也会因补给不及时造成轻微地面沉降,在缺水地区后果自然更为严重。五、尽可能利用高科技原则国外目前提倡生产的“非物质化”,即尽可能以知识投入来替代物质投入。如利用互联网替代大量相应物质产品的生产。就我国目前发展水平来看,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在第五章将专门论述这个问题。目前称为高技术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及管理科学技术等都是以大大减少物质和能量等自然资源投入为基本特征的。仅以管理科学技术为例,资源系统工程管理学就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在设计建设大型资源利用工程时,必须在资源系统工程管理学的指导下进行大系统分析。如修建一座水库,不能只考虑水源的稳定性、选址的科学性和建成后取水的经济效益,还要考虑对下游地下水位、植被和物种等生态的影响,对下游经济发展的影响,对上下游气候的影响等等。我国天津市是九河汇海的水乡,现在严重缺水,就是个比较典型的实例。六、把生态系统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原则传统经济只重视电力、热力、公路、铁路、水坝和堤防等基础设施建设。循环经济认为生态系统建设也是基础设施建设,如狠抓“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和“退用还流”等生态系统建设。通过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来提高生态系统对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传统工业经济认为只有电力、公路和堤防等建设才有经济效益,属于收益周期长的基本建设项目,而生态系统建设只有生态效益。其实,植树造林、退田还湖和退用还流等生态建设也是收益周期长的基本建设项目,有些收益期比传统基建项目还短。以在洞庭湖周边开始的退田还湖为例。历史上的八百里洞庭,到解放前只剩4350平方公里,蓄湖能力为293亿立方米。到1998年大洪水前,湖面只剩一半多,为2623平方公里,蓄洪能力仅为167亿立方米。人们侵占了行洪区,自然洪水为患。1998年大洪水时形势十分严峻。自1999年退田还湖后,现在湖面已扩大554平方公里,增加蓄洪能力27亿立方米。其实早自大禹起,治水就有疏和堵两种做法;从基本的数学概念来看,提高行洪能力也有加高横截面的宽——高筑堤和扩大横截面的宽——保护和建设蓄滞洪区两种做法。不断加高堤防并不断加固可能比退田还湖的代价更大,而且还造成对人类危如累卵的悬河;而退田还湖,扩大蓄滞洪区是符合水循环规律的循环经济做法。生态系统建设是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如我们制定的、2001年由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塔里木河近期综合治理规划》,目标就是把水送到塔里木河下游,恢复300余公里的断流河段。因为发果断流持续,在未来的20年~30年之内,塔里木河下游绿洲将消失,库姆塔格沙漠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将合拢,在这一地区建设的所有公路都将被埋葬。七、建立绿色国内生产总值统计与核算体系的原则应建立企业污染的负国民生产总值统计指标体系,并以循环经济的观点来核算。目前我国防治环境污染的总投入已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29%,如果企业只赚钱,治污国家承包,就难以实现循环经济。以水污染为例,我实地考察过张家口市的一个合资制药厂,其工业增加值和利税在这个经济不发达的市举足轻重。因此,建厂时,连只从事过工业生产的外行都看得出来无法达标的治污方案竟能够通过。该厂被顺利批准建立、投产运行,结果果然污染超标。到目前,由于上述原因,该厂受到地方保护仍在运行。这种情况,在国内绝不是特例。如此发展经济,污染怎么能不加剧,下游怎么能不受害。如果建立一个负国内生产总值统计指标的参照体系,即从工业增加值中减去测定的与污染总量相当的负工业增加值(这种折算体系并不难建立),原则上负国内生产总值作为排污的补偿税(费)。建立了这一体系,地方政府就不会对建设负工业增加值高的厂有积极性;外商知道了我国的新法规,也不会投资这样的项目。即便有的厂能够建立,投产后既无高工业增加值可统计,又无利税,地方也不会再保护它。这样就可能从根本上杜绝新的大污染源的产生,并有效制止污染的反弹。八、建立绿色消费制度的原则以税收和行政等手段,限制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一次性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如旅馆的一次性用品、餐馆的一次性餐具和豪华包装等,促进一次性产品和包装容器的再利用。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欧美的四、五星级高档宾馆已基本废弃了房间中的一次性用品,以持续使用的固定肥皂液、洗浴液容器来替代。相反,一些低档宾馆为招揽顾客反而使用一次性用品。“高档”和“低档”在一次性用品这个问题上是倒过来了,用一次性用品是不懂循环经济和环保,属档次低。一些国家还为此立法,如瑞典在1983年制定了《铝质饮料瓶循环利用法》。目前,我国的宾馆一天一换的一次性用品的浪费是惊人的,无意义的豪华包装更带来巨大的浪费,应该立法改革。同时,一些发达国家还以循环经济的思想为指导,使用可降解的一次性用具。如瑞典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试用马铃薯和玉米制的一次性快餐盒,既可食用,废弃后也很快自然降解。瑞典政府还对这种循环经济产品实行免锐,使之可以参与市场竞争。以上八大原则只是循环经济规律的主要理念,最为重要的是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应用这些原则。

  • 发展经济学的评价

      发展经济学是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具有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固有的庸俗性质,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首先,发展经济学的主流是新古典学派,依据的基本思想是传统庸俗经济学和以A.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的思想。  传统庸俗经济学和新古典学派对发展有三个基本观点:①认为发展是渐进的、连续的、累积的过程,这种过程是通过边际调节来实现的。价格机制是经济调节,从而也是经济发展的杠杆。用静态的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就足以论证经济发展问题。②认为发展是和谐的、平稳的过程,是以自动的均衡机制为基础的。在发展过程中,冲突之间会出现秩序,私利角逐中会出现协调。③认为继续发展是可能的,其前景是令人乐观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会出现横向的“扩散效应”和纵向的“涓流效应”,从而经济发展所得的利益会普及社会各个阶层。总之,经济发展被认为是一个无冲突、无飞跃、无质变的过程,它所要求的仅止于创造适当的刺激、完善市场的机制和起动会自行运转的增长机器而已。新古典学派这种发展观点,显然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客观实际。事实上,市场机制起不了合理调节的作用,经济增长的利益并不能普及人群,贫困、失业、社会矛盾、资源不能充分利用等现象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有增无已。除了前述对发展的基本看法外,发展经济学也承袭了新古典学派的研究方法,并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经济发展的质的规定性。有一些发展经济学家,如以缪达尔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者,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新古典学派观点的束缚,比较注意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特点,从结构上、制度上进行分析,但他们所使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同传统的以及当代的庸俗经济学并无根本的歧异。  其次,以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往日经验来规范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那些主张一般的、统一的发展理论的学者们自然认为各国的经济发展走的是一条共同的途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和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并无不同,就是采用经验分析的学者也持有类似的看法。他们使用统计资料,把今日的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和发展前期的发达国家相比,虽然发现两者是有差异的,但又找到一些“规范化的事实”,并从它们推演出一个一般性结论。例如,结论之一是,在发展过程中首先要通过收入的不均分配以积累资本,促进增长,然后再实现公平分配。这无异说,发展中国家应当而且必然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走过的老路。  再次,从发达国家的立场看待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一些问题。在国际经济旧秩序之下,发展中国家在和发达国家的经济关系中处于不平等的、脆弱的地位,从而在贸易条件、商品出口、跨国公司投资各方面都遭遇着困难并蒙受损失。但一些发展经济学家却往往从发达国家的角度去解释和辩护,从而模糊了是非界限。  尽管发展经济学有上述的庸俗观点,但也有一些有益的成份。它所分析研究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验和教训,其本身是有参考价值的。发展经济理论中对一些局部的、具体的问题的分析,并非都是谬误。发展经济学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各个侧面如人口、工业、农业、贸易、财政、金融以及教育等等,作了相当细致的研究,得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论点,如两缺口模式指出了一个开放经济利用外资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发展极的概念说明了中心城市对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投资项目估价分析使人们认识到,利用资源时应当把眼光从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益扩大到社会经济效益。发展经济学中有一些学说和理论,与新古典学派并不一致,对它们应当区别对待。尽管新古典学派是发展经济学的正统,但西方经济学界还是有人能以动态的观点从互相联系的因果关系中去研究经济发展问题,提出了比较切合实际的主张。在发展经济学的文献中,还可以看到激进学派的理论。激进学派是作为主流派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在有关经济发展的许多重要问题上,持有与新古典学派完全不同的观点。例如,关于发展中国家不发达的性质和根源,激进学派就提出了比较中肯的意见。

  • 郭熙保主编《发展经济学经典论著选》--发展经济学专业必读的两本著作之一

    本书是发展经济学专业必读的两本著作之一。(另一是琼斯的《导引》)《发展经济学经典论著选》一共收录了29篇论文或著作节录,按理论分为8类,这些论著大部分表于五六十年代,少部分发表于七八十年代,基本上代表了发展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可以说这些论著的作者都是发展经济学某一方面的开创者和权威,已被公认为对发展经济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中有些作者已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有些在政府和国际组织担任要职。在杰拉尔德·迈耶编的《发展经济学的先驱》所列出的15位发展经济学先驱中,有11位先驱的论著已被收录到本《文选》中,本书也介绍了这些经典作家的简历。这是国内经济学界选编得较好得一本专门的发展经济学论文集。选编者郭熙保教授是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长期师从我国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谭崇台教授。他的农业发展论一书曾经获得第二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本人是一位出色的学者。所收的论文也是国际一流的发展经济学大师级学者的代表性作品。所以如果在教科书基础上,能够通读这些文献,对于完整地了解发展经济学的基本观点是有益的。目录介绍序言一、发展的意义1.发展的含义2.经济增长是可取的吗?二、经济增的历史分析3.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4.现代经济增长:发现与思考5.增长的五个阶段:概述6.起飞三、结构变化与经济发展7.经济发展与职业分布8.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9.一个经济发展理论10.欠发达国家劳动迁移与城市失业模型四、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11.东欧与东欧的工业化问题12.略论“大推进”理论13.市场规模和投资引诱14.外援与经济发展15.人力资本投资五、不平衡发展16.相互依存与工业化17.略论“增长极”概念18.一国地区经济不平等的趋势六、家业发展19.向农民投资20.技术与制度变革论七、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21.拉丁美洲经济发展及其主要问题22.投资国和借款国之间的利益分配23.经济发展问题的某些国际方面24.国际贸易的“古典理论”与不发在国家25.来自对外贸易的利益26.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八、政府政策、制度与经济发展27.金融政策28.寻租社会的政冶经济学29.制度、交易成本与经济增长论著来源[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518:42:57编辑过]

  • 发展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案例

    迅速崛起的韩国大韩民国位于朝鲜半岛多山的南半部分,北部以军事分界线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相邻,其余三面被黄海、朝鲜海峡和日本海所环抱。国土面积99262平方公里。韩国有4770万人口(2001年),是世界人口最为稠密的国家之一,比日本和印度的人口密度都高。1954年,朝鲜半岛被分割成为朝鲜和韩国。朝鲜继承了大部分的矿产和水电资源,以及在日本占领时期建立起来的大部分现存的重要基地。韩国则留下了巨大的非熟练人口,以及大部分半岛有限的农业资源。韩国缺乏自然资源,钨矿、无烟煤、铁矿、石灰石、高岭土、石墨等十分贫乏,并且没有石油。以上原因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量难民的涌入,韩国在二战后初期处于经济崩溃的边缘。韩国从1962年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政府开始从进口替代型发展战略转变为出口导向型战略,实行激进的经济政策,强调发展出口和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在缺乏资本、资源和技术以及市场狭小的情况下,韩国通过“出口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大量吸收外贸商品和国外先进技术,进口所需设备和原料,利用本国丰沛的优秀劳力资源,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工业,将其产品输往国外,从而以出口贸易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推动工业化的进程。这一战略的实施在韩国取得了重大的成功。出口贸易在1964年突破1亿美元大关后,1970年突破了10亿美元,1977年又突破了100亿美元,到1987年达到47112亿美元,整个70年代,年均经济增长率高达917%,实现了名符其实的经济起飞。到1995年,韩国在出口贸易方面突破了1000亿美元大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经济规模排名世界第11位,韩国由落后的农业国一跃而成为先进的工业国。除了实行出口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以外,韩国政府引进的灵活的经济计划也是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从1962年到1991年近30年的时间里,韩国已完成了六个经济与社会发展“五年计划”。“一五”期间(1962—1966年),韩国提出明确的奋斗目标:扭转社会经济的恶性循环,建立自力更生的经济基础,为经济的高速发展做准备。尽管这段时间,韩国面对资金资源不足的情况,但韩国政府通过采取了非常措施,解决了资金缺乏的问题。“一五”这五年,韩国年均经济增长率为7.8%。“二五”期间(1967—1971年),韩国提出了实现生产结构现代化,进一步推进自主经济建立的目标。这期间,韩国的出口产品受到了国际贸易强有力的挑战,但政府采取了果断的措施,宣布钢铁、机械、造船、汽车等数十种工业为战略产业,并对它们在资金、技术、税收、外汇等各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和特殊照顾,使这些产业在更有利的环境中迅速发展起来,为扩大工业品的出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五”期间,韩国年均经济增长率为10.5%。之后的“三五”期间(1972—1976年),韩国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为11.2%;但在“四五”期间(1977—1981年),年均经济增长率仅有5.7%,但这是由于国内朴正熙总统被刺身亡、石油危机的冲击以及贸易保护主义等一系列国内外条件的恶化造成的。1983年,韩国经济开始复苏。“五五”期间(1982—1986年),韩国年均经济增长率为10.1%。1986—1988年这三年被认为是韩国经济发展最为成功的阶段,繁荣的出口使年增长率达到了15%。在“五五”之后的“六五”期间(1987—1991年),年均经济增长率为10.0%。通过实施“五年计划”,韩国的经济得到高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GDP)从1962年的23.6亿美元发展到1991年的2808亿美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962年的87美元上升到1991年的6498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6%。尤其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物价相对稳定的局势下经济得到稳定持续高速增长。韩国已经成为国际市场上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到了20世纪90年代,从许多标准来看韩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了。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农业在韩国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同时,它的出口增长也从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品转向了技术密集型、高质量的产品。1996年,韩国人均收入为8356美元,达到了世界银行分类法中高收入国家的收入水平,韩国开始把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作为努力目标。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波及到了韩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及美、日等国的紧急资金援助下,韩国渡过危急关头,并对金融、企业、公共部门和劳动市场等领域实行改革,对经济结构作较大调整。2001年8月下旬,韩国比预期提前3年还清IMF全部贷款,结束了IMF监管体制。2002年初以来,政府采取宽松货币政策,鼓励信贷消费,扩大内需,同时加大吸引外资力度。韩国经济出现好转势头,出口回升较快,IT产品等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激增。2002年,韩国钢铁产量4544万吨,居世界第5位,韩国浦项钢铁公司是世界第二大钢铁联合企业。2002年汽车产量320万辆,居世界第六位。造船订单标准货船吨数759万吨,比上年增加18.5%,居世界第一。电子工业以高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为世界十大电子工业国之一,半导体集成电路发展尤为迅速,手机年产量达1.2亿部。近年来韩国重视IT产业,不断加大投入,2002年韩国IT产业出口额达46.1亿美元,名列世界前茅。作为国际经济中一个重要的新生力量,以及第三世界中经济最为强大的新兴工业化国家,韩国是长期经济发展令人瞩目的成功案例。韩国需要有效地处理好日益增长的内部政治矛盾的冲突以及大众广泛、普遍要求更多的个人自由和民主参与,在21世纪逐渐实现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 《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综合性的、逻辑严密的发展经济学专著,它是按专业人员感兴趣的次序编排的,同时,也可用作研究生和高年级大学生的教科书。本书提出了一个重大的问题:为什么世界上少数国家达到了高度富裕,极为有限的几个发展中国家也在接近这个水平,而大多数国家还停留在贫困和停滞状态?造成全球性偏差的一个明显因素是开发和采用先进技术的能力不同;那么,为什么步人了同发达国家的生产率差距日益缩小轨道的发展中国家的数量会如此有限呢?一个可能的答案是低收大国家在它们的社会和文化的制约下,难以为引进的先进技术配备适宜的制度。为了找到消除它们的约束途径和手段,本书通过与成功地解除了这些制约的案例的比较,探讨这些交织在一起的制约的性质。本书从人口增长、自然资源耗竭、资本积累和技术变化等方面,概述了第三世界发展的数量特征。然而,本书使用的主要方法是比较制度分析,即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和不同社会及文化转统情形下的,由资源禀赋和技术变化引起的制度进化类型进行比较。进行这种比较的基点是我对东亚,尤其是日本经济发展的经验和知识。应该承认,就像亚当·斯密基于18世纪英国的观察和弗利德希·李斯特基于19世纪德国的观察所作的透视一样,我的透视也是有偏差的。不揣冒昧,我的目标是准备建造一个新的“国富论”大厦,虽然现在的成果相对于所确立的目标仅仅是千里之行中的一步。【作者简介】  速水佑次郎:国际知名的经济学家,是Aoyama-Gakuin大学的国际经济学教授,曾经是东京都大学的经济学教授。[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169:15:06编辑过]

  • 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什么?

    不是偶然才想到这个问题的。为了增强中华国力、复兴中华?历史常给人以启示。远的如宋辽、宋金之战,宋非财不足、非兵不勇、非将不广、非矛不利,然则宋败之。近如甲午之战,清日之间亦是如此,清败之。此为经济优势不足以导致战争胜利,谓之非充分条件。一部汉夷战争史更证实:由战争胜利得不出经济占优势的结论,此谓之非充分。于是之,经济优势既非战争胜利的必要条件,也非充分条件。可见,经济条件非驱除倭寇、复兴中华之关键。为了民族荣誉感、提高中华地位?近10年的观察都不曾觉得,GDP总量上升了,欧美列强就对我华夏友好了很多。针对华人的纵火焚烧、绑架事件屡屡发生,决不是意外的个案。20多年来,华人在异邦似乎也没有受到更多的尊重。连大马等弹丸小国都可任意侮辱国人,更不消说在印尼发生的震惊除中国以外国家的华人妇女受虐事件。那么,发展经济究竟是为了什么?经济学能回答吗?有人说不能,有人说能。我们先看看萨缪尔森怎么说。萨氏对经济学的定义: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物品或劳务,并将他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P2,17版上)。萨氏也对政府的经济职能给出了一个范畴(P28,17版下):1、效率:政府通过促进竞争、控制诸如污染这类的外部性问题,以及提供公共品等活动来提高经济效率;2、增进公平:政府通过财政税收和预算支出等手段,向某些团体进行有倾斜的收入再分配,从而增进公平;3、经济增长:政府通过有效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促进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增长,在鼓励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失业和降低通货膨胀。现在,问题很明了了:政府不仅要追求经济增长和增进效率也要增进公平。用萨氏的话说就是:为一个福利国家而奋斗。问题到这里就很明了了,发展经济不是目的,是为了创建一个福利国家。何谓“福利”?即效用也。就社会整体而言,就是要使最广大的人民增进效用。此乃发展经济的唯一之目的。用俗话说就是,要使大多数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好一点。在这个目的面前,任何经济数据都变成得那么苍白。GDP总量全球第四、GDP增长9.3%、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等,不过是小孩过家家的游戏而已。一个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只想春节时带点钱回家给老婆孩子买件新衣服,一个工人只想过年时不再为水电煤学费发愁,一个读大学的学生只想过年回家时能得到乡亲羡慕的目光等等,如果他们能满足的看着到手的钞票并对未来充满信心,那么还有什么是比这更幸福的事了呢?由此想带了总书记刚说过的话: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幸甚!然而,说远比做简单。多年前,另一位伟人也说过:让一部分人先富,先富带动后富。巨人犹言在耳,草民翘首以待。

  • [发展经济学]Access to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1论文标题OntheRoad:AccesstoTransportationInfrastructureandEconomicGrowthinChina2作者信息AbhijitBanerjee,EstherDuflo,NancyQian3出处和链接(比如,NBERworkingpaperNo.11000)NBERWorkingPaperNo.17897IssuedinMarch20124摘要ThispaperestimatestheeffectofaccesstotransportationnetworksonregionaleconomicoutcomesinChinaoveratwenty-periodofrapidincomegrowth.Itaddressestheproblemoftheendogenousplacementofnetworksbyexploitingthefactthatthesenetworkstendtoconnecthistoricalcities.OurresultsshowthatproximitytotransportationnetworkshaveamoderatepositivecausaleffectonpercapitaGDPlevelsacrosssectors,butnoeffectonpercapitaGDPgrowth.Weprovideasimpletheoreticalframeworkwithempiricallytestablepredictionstointerpretourresults.Wearguethatourresultsareconsistentwithfactormobilityplayinganimportantroleindeterminingtheeconomicbenefitsofinfrastructuredevelopment.

  • 张培刚、诺贝尔经济学奖、发展经济学和俺应聘发展版主

    最近,发展版招聘斑竹;本来我到不想淌这趟混水。读书多年,已经便得很是慵懒,不喜欢多管闲事,喜欢享受一个人的清静。但是看了发展版对“你觉得张培刚先生应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吗?”的投票,应该和早就应该的总和达到68%,看了这样幼稚的结果、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才决定站出来应聘这个斑竹。首先我想说的是∶我无德无才无名,做这个斑竹,感到很心虚,还望大家多多捧场,一起学习,共同进步,一起把这个发展版搞点红火点。好吧,言归正传,就说说我对这个投票和投票结果的看法。首先,这样的投票就没有必要搞,答案显而易见。只要对发展经济学有一点了解的人肯定都知道,张老离Nobel奖的距离,孙大圣就是翻两个筋斗也达不到。那不用说有68%的人投票赞同了,有点幼稚。。。。我们有些人好像人家没有把Nobel给张老,是对我们中国人的偏见。我觉得至少Nobel经济学奖还是非常公正的。我们贡献在哪里?在西方世界中,做学问的最高境界就是以学者的名字被命名他所做的贡献。拿到Nobel的大师们,凡是翻开经济学的教科书,或者该领域的论文,一定要引用到他的名字。比如去年Aumann和谢林,在博弈论里,那时划时代的人物,一个理论,一个应用,我学博弈论的时候,到处都看到Aumann的名字。我们拿国内在该领域最牛的教授张维迎教授比一下,和人家差多少,不需要我再说多少了。。。。在经济学里,我们知道以中国人命名的定理很少很少。星星点点的我们看到几个著名华人的名字在那里闪烁,这是我们华人的骄傲∶比如在计量经济学里就有非常著名的ChowTest(邹至庄检验),Cox-Tiao过程(刁锦环)等。就是被张老贡献最大的发展经济学里,我也看到了一个中国人,留下了他的光辉的贡献,那就是费景汉,以Ranis-Fei曲线与ArthurLewis的二元经济模型站到了一起。再看看我们的张老,他的名字在发展经济学里,究竟留下了多深的印记,我看离费景汉都差了很远。我们在SSCI里搜索了一下,并没有搜到Peigangzhang的名字,但是ArthurLewis和Ranis-Fei却是一大堆。不可否认,张培刚先生很有才华,对发展经济学有贡献。但是,张老的贡献与Nobel联系起来,那太小瞧Nobel奖了。我们对Nobel太痴情了,随便有一点贡献,就与世界顶尖的诺贝尔奖挂钩。我们也太虚荣了。而且还给张老戴上一顶“发展经济学之父”的高帽子。好像把发展经济学这棵大树看得太简单了。我们做学问,是要坐冷板凳的。不知道有多少投票的人看过张老的书和Lewis的经典论文和著作。没有比较是发言权的。我可以说我上大学读的第一本书就是张老的《农业国的工业化》,那时数学基础不好,正好可以看他。后来也陆续学习了Lewis的二元经济模型。现在对张老的理论记忆已经很模糊了,不过对Lewis的二元经济模型却很清晰。因为张老的东西比Lewis还是差了很多。Lewis的二元经济模型这个模型是非常高深的。以后我来慢慢介绍lewis的二元经济模型。人大的农业发展学院的曾寅初教授对这个模型的研究是比较透的。张老的经济思想是不错的,但是没有定式化,没有用模型表示出来。而模型化这个过程确是很重要的。杨小凯就说,中国人做学问有两个弱点,一个是重思想不重模型,二是不跟踪最新的文献。这是最要命的。这样的例子也发生在张五常身上。要不然,张五常也拿了诺贝尔奖了。要比较在国外经济学的影响,张培刚必张五常还差了很多。凯恩斯就说过,任何自认为天才的统治者用来治理国家的思想至少在500年前就出现了,所以,张老的思想也可能在张老很久以前也出现过了。不要那这点微不足道的贡献来骗自己骗别人。我们也可能会说,要是没有文革,张老会发展他的模型的,他会拿到Nobel奖的。废话呵呵呵呵,我也会说,我要是。。。。。。早就。。。。不如别人,就是不如别人。我们不需要借口。很欣赏邹恒辅,他是一个大家。他说的很对∶他和林毅夫是三五流,张维迎是九流。这对中国经济学家最好的解释。在以引用率世界排名前1000名的经济学家重,我们堂堂的占世界1/5的人口大国,华人只有19人。丢人吧。我们与世界的差距是惊人的。我们拿我们国内最好的期刊――《经济研究》上文章和AER上50年前的文章比较一下,就知道我们差距。我们需要Nobel奖,大家都需要Nobel奖。中国人需要,美国人需要,印度人也需要。。。。。但是Nobel奖不是这里说,就能拿到的。也不是按人口分配的。我们现在里Nobel距离还很远很远,不要想这个不切实际的东西。屏弃浮躁的心,安心做一些东西。当我们翻开一本教科书,到处都是以中国人名字的定理和命题,不要我们说,Nobel也会花落俺们家。我们需要努力,需要实干。愿大家在发展版和我一起进步。Smallfishcn。[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64:25:39编辑过]

AB
CD
ABCDEFGHIJKLMNOPQISTUVW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