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 环境经济学简介

    研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经济学和环境科学交叉的学科。  产生和发展 造成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除了人们未能认识自然生态规律外,从经济原因上分析,主要是人们没有全面权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只考虑近期的直接的经济效果,忽视了经济发展给自然和社会带来的长远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把水、空气等环境资源看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偿资源”,把大自然当作净化废弃物的场所,不必付出任何代价和劳动。这种发展经济的方式,在生产规模不大、人口不多的时代,对自然和社会的影响,在时间上、空间上和程度上都是有限的。到了20世纪50年代,社会生产规模急剧扩大,人口迅速增加,经济密度不断提高,从自然界获取的资源大大超过自然界的再生增殖能力,排入环境的废弃物大大超过环境容量,出现了全球性的资源耗竭和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许多经济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一起筹商防治污染和保护环境的对策,估量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比较防治污染的费用和效益,从经济角度选择防治污染的途径和方案,有的还把控制污染纳入投入-产出经济分析表中进行研究。这样,在70年代初出现了污染经济学或称公害经济学的著作,阐述防治环境污染的经济问题。  随着环境经济学研究的开展,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仅仅把经济发展引起的环境退化当作一种特殊的福利经济问题,责令生产者偿付损害环境的费用,或者把环境当作一种商品,同任何其他商品一样,消费者应该付出代价,都没有真正抓住人类活动带来环境问题的本质。许多学者提出在经济发展规划中要考虑生态因素。社会经济发展必须既能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又不能超出环境负荷。超过了环境负荷,自然资源的再生增殖能力和环境自净能力会受到破坏,引起严重的环境问题,社会经济也不能持续发展。要在掌握环境变化过程中,维护环境的生产能力、恢复能力和补偿能力,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的发展。70年代后期,先后出版了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资源经济学方面的著作,论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关于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和资源经济学三者的关系,学术界还没有一致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这三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相同的,只是名称不同而已。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经济发展如何遵循生态规律的科学,这同环境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是相同的。资源经济学是研究整个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经济问题。环境保护从实质上讲也是保护环境资源、合理利用环境资源问题,两者研究的内容基本上是一致的。有些学者认为,这三门学科研究的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其中既有共同的部分,又有不同的部分。它们分别研究环境、生态系统和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经济问题,虽然有一部分重叠交叉,但研究的重点和角度不一样,各自都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中国,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工作,是从1978年制订环境经济学和环境保护技术经济八年发展规划(1978~1985年)时开始的。1980年,中国环境管理、经济与法学学会的成立,推动了环境经济学的研究。  研究对象和任务 社会经济的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它不是在自我封闭的体系中进行的,而是同自然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自然界提供给劳动以资源,而劳动则把资源变为人们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成为一切财富的源泉。社会经济再生产的过程,就是不断地从自然界获取资源,同时又不断地把各种废弃物排入环境的过程。人类经济活动和环境之间的物质变换,说明社会经济的再生产过程只有既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又遵循自然规律才能顺利地进行。环境经济学就是研究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使社会经济活动符合自然生态平衡和物质循环规律,不仅能取得近期的直接效果,又能取得远期的间接效果。  环境经济学主要是一门经济科学,以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为正确地调节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提供了充分的可能。但是,要把可能性变为现实,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研究内容 主要有下述四个方面:  ①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包括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同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及环境计量的理论和方法等。  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既带来了环境问题,又不断地增强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能力。要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首先是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要把保护和改善环境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目标。  当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超过环境容量时,为保证环境质量必须投入大量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这部分劳动已愈来愈成为社会生产中的必要劳动。同时,为了保障环境资源的永续利用,也必须改变对环境资源无偿使用的状况,对环境资源进行计量,实行有偿使用,使社会不经济性内在化,使经济活动的环境效应能以经济信息的形式反馈到国民经济计划和核算的体系中,保证经济决策既考虑直接的近期效果,又考虑间接的长远效果。  ②社会生产力的合理组织。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调,很大程度上是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造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合理规划和组织社会生产力,是保护环境最根本、最有效的措施。为此必须改变单纯以国民生产总值衡量经济发展成就的传统方法,把环境质量的改善作为经济发展成就的重要内容,使生产和消费的决策同生态学的要求协调一致;要研究把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发展计划的方法,以保证基本生产部门和消除污染部门按比例地协调发展;要研究生产布局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按照经济观点和生态观点相统一的原则,拟定各类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确定一国或一地区的产业结构,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合理布局。  ③环境保护的经济效果。包括环境污染、生态失调的经济损失估价的理论和方法,各种生产生活废弃物最优治理和利用途径的经济选择,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优化方案的经济选择,各种污染物排放标准确定的经济准则,各类环境经济数学模型的建立等。  ④运用经济手段进行环境管理。经济方法在环境管理中是与行政的、法律的、教育的方法相互配合使用的一种方法。它通过税收、财政、信贷等经济杠杆,调节经济活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污染者与受污染者之间的关系,促使和诱导经济单位和个人的生产和消费活动符合国家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的要求。通常采用的方法有:征收资源税,排污收费,事故性排污罚款,实行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奖励,提供建造废弃物处理设施的财政补贴和优惠贷款等等。  展望 环境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都有待建立和充实。随着人们对经济再生产过程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认识的深化,对经济规律与生态规律相互关系和综合作用的研究,将取代目前对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的分别研究。这将为探索建立一种既能充分利用、保护、提高自然生产力和环境自净能力,又能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的多层次的社会经济生态系统提供条件,从而保证经济发展既有利于提高近期经济效益,又有利于发挥长远生态效果。

  • 环境经济学理论研究综述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简述了环境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包括环境经济学的学科性质、理论基础和主要研究内容以及环境经济学在环境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文章着重论述国外环境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及其进展,总结了国内研究现状和取得的成就,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环境经济学专题研究进行了积极的展望。【关键词】环境经济学产权制度外部性价值评估可持续发展1环境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1.1环境经济学的形成环境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经济学和环境科学交叉的学科。环境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最早兴起于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在西方发达国家,严重的环境污染激起了强烈的社会抗议,引起许多经济学家和生态学者重新考虑传统经济定义的局限性,从而把环境和生态科学的内容引入到经济学研究中。环境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在两个方面为人类知识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一是扩展了环境科学的内容,使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认识增添了经济分析这个极为重要的视角;二是实现经济科学在更为现实和客观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增强了经济学对于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的解释力,为人类克服环境危机的现实行动提供了极大的帮助。造成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除了人们未能认识的自然生态规律外,从经济原因上分析,主要是由于环境资源的产权制度缺损以及对于环境资源使用上的社会贴现率与私人贴现率不一致。由于产权制度缺损导致如河流、林地和草场等环境资源使用上产生“公用地的悲剧”,而私人贴现率与社会贴现率的不一致,又会导致在资源利用过程中,没有全面权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只考虑近期的直接的经济效果,忽视了经济发展给自然和社会带来的长远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把水、空气等环境资源看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偿资源”,把大自然当作净化废弃物的场所,不必付出任何代价和劳动。这种发展经济的方式,在生产规模不大、人口不多的时代,对自然和社会的影响,在时间上、空间上和程度上都是有限的。到了20世纪50年代,社会生产规模急剧扩大,人口迅速增加,经济密度不断提高,从自然界获取的资源大大超过自然界的再生增殖能力,排入环境的废弃物大大超过环境容量,出现了全球性的资源耗竭和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为筹商防治污染和保护环境的对策,估量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比较防治污染的费用和效益,从经济角度选择防治污染的途径和方案,污染经济学或称公害经济学的著作在20世纪70年代应运而生。随着环境与经济研究的深入,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仅仅把经济发展引起的环境退化当作一种特殊的福利经济问题,责令生产者偿付损害环境的费用,或者把环境当作一种商品,同任何其他商品一样,消费者应该付出代价,都没有真正抓住人类活动带来环境问题的本质。许多学者提出在经济发展规划中要考虑生态因素。社会经济发展必须既能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又不能超出环境负荷。超过了环境负荷,自然资源的再生增殖能力和环境自净能力会受到破坏,引起严重的环境问题,社会经济也不能持续发展。要在掌握环境变化过程中,维护环境的生产能力、恢复能力和补偿能力,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的发展。70年代后期,先后出版了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资源经济学方面的著作,论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关于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和资源经济学三者的关系,学术界还没有一致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这三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相同的,只是名称不同而已。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经济发展如何遵循生态规律的科学,这同环境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是相同的。资源经济学是研究整个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经济问题。环境保护从实质上讲也是保护环境资源、合理利用环境资源问题,两者研究的内容基本上是一致的。有些学者认为,这三门学科研究的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其中既有共同的部分,又有不同的部分。它们分别研究环境、生态系统和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经济问题,虽然有一部分重叠交叉,但研究的重点和角度不一样,各自都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笔者认为,环境经济学正如其他一些学科一样,存在着广义和狭义的划分,狭义上的环境经济学着重从经济的角度研究环境污染的产生原因和实现对其进行控制的途径,而广以上的环境经济学则应当包括狭义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和资源经济学的内容。因为产权制度可将环境污染与资源配置内在地联系起来,而环境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必然要求将其置于自然、人工和社会的复合生态系统的框架之中。本文的论述是建立在广义的环境经济学分析框架之上。1.2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社会经济的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它不是在自我封闭的体系中进行的,而是同自然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自然界提供给劳动以资源,而劳动则把资源变为人们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同时产生废弃物。劳动和自然界相结合成为一切财富的源泉。环境经济学主要是一门经济科学,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其中主要有微观经济分析中的均衡理论、福利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并将生态学、系统论、控制论以及资源学的相关理论分析框架纳入其中。社会经济再生产的过程不断地从自然界获取资源,同时又不断地把各种废弃物排入环境的过程。人类经济活动和环境之间的物质变换,说明社会经济的再生产过程只有既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又遵循自然规律才能顺利地进行。环境经济学就是研究合理调节人类经济活动,使之符合自然生态平衡和物质循环规律,使社会经济活动建立在环境资源的适度承载能力基础之上,综合考量短期直接效果和长期间接效果,兼顾自然资源利用的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其研究内容主要有下述四个方面:  (1)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包括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同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及资源和环境价值计量(包括对未来的贴现)的理论和方法等。  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既带来了环境问题,又不断地增强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能力。要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首先是要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把保护和改善环境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目标。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型只考虑劳动(L)、资本(K)和技术进步(T)对生产的贡献,这显然是不够的。当资源(R)和环境(E)的价值可以计量后,应把它们纳入经济增长的模型分析之中,即Q=f(L,K,T,R,E,t),t为时间因素。  当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超过环境容量时为保证环境质量必须投入大量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这部分劳动已愈来愈成为社会生产中的必要劳动。同时,为了保障环境资源的永续利用,也必须改变对环境资源无偿使用的状况,对环境资源进行计量,实行有偿使用,使经济的外部性内在化,以及经济活动的环境效应能以经济信息的形式反馈到国民经济计划和核算的体系中,保证经济决策既考虑直接的近期效果,又考虑间接的长远效果,兼顾局部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2)社会生产力的合理组织和环境资源的功能区划。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调,很大程度上是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造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合理规划和组织社会生产力,是保护环境最根本、最有效的措施。为此必须改变单纯以国民生产总值衡量经济发展成就的传统方法,把环境质量的改善作为经济发展成就的重要内容,使生产和消费的决策同生态学的要求协调一致;要研究把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发展计划的方法,促进环保产业协调发展;要研究生产布局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按照经济观点和生态观点相统一的原则,拟定各类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确定一国或一地区的产业结构,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合理布局。这方面的研究需要综合运用经济学、生态学、系统论和控制论等理论和方法。(3)环境保护的经济效果(费用—效益分析)。包括环境污染、生态失调的经济损失估价的理论和方法,各种生产生活废弃物最优治理和利用途径的经济选择,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优化方案的经济选择,各种污染物排放标准确定的经济准则,各类环境经济数学模型的建立等。(4)运用经济手段进行环境管理。经济方法在环境管理中是与行政的、法律的、教育的方法相互配合使用的一种方法。它通过税收、财政、信贷等经济杠杆,调节经济活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污染者与受污染者之间的关系,促使和诱导经济单位和个人的生产和消费活动符合国家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的要求。通常采用的方法有:征收资源税,排污收费,事故性排污罚款,实行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奖励,提供建造废弃物处理设施的财政补贴和优惠贷款等等。  总体上看,环境经济学的发展可以沿着两条路径来追寻:第一是环境经济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其中包括理论发展和学科教育的完善;第二是环境经济学作为经济发展政策、环境保护政策和可持续发展政策的理论基础多起的实际作用和效果。在这两个方面,环境经济学都表现出他鲜明的特点:把环境问题作为经济问题来对待,分析环境问题的经济本质并提供有效率的政策选择。环境经济学是连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桥梁。环境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都有待建立和充实。随着人们对经济再生产过程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认识的深化,对经济规律与生态规律相互关系和综合作用的研究,将取代目前对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的分别研究。这将为探索建立一种既能充分利用、保护、提高自然生产力和环境自净能力,又能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的多层次的社会经济生态系统提供条件,从而保证经济发展既有利于提高近期经济效益,又有利于发挥长远生态效果。1.3环境经济学在环境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环境管理的手段主要有教育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每一种环境管理手段都有其理论支持体系,环境经济学主要为环境的经济管理手段提供理论基础。应该说每一种环境管理手段都存在其优势和不足,但从根本上来说,由于人们的经济关系处于社会关系的支配地位,所以经济手段是环境管理手段的核心。环境问题的背后无不隐藏着人们的经济利益重冲突,环境问题的解决实质上是各利益相关者谈判和重复博弈的过程。因此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和发展对改善环境管理,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全球环境管理的实践也证明了环境管理越来越依赖于经济手段的完善与应用。因此,无论从环境科学还是从经济科学的体系考虑,环境经济学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日益发挥出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2国外环境经济学研究的前沿及其进展环境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主要形成于本世纪50和60年代之间,其发源地是在北美洲。事实上,经济科学一直有关于经济福利和自然资产储备之间的关系的探讨,所以环境经济学的文献可以追溯到很多的历史文献。早在20世纪20年代,阿瑟•庇古就有把污染看作是外部性的思想。格雷和侯特陵分别在1914年和1931年对可耗竭资源如媒及金属矿藏的折耗程度做过分析。而关于增长的极限的分析则早在19世纪就由约翰•斯图拉特•穆勒做出了。但是,只是在过去的30年里,环境与发展的综合理论体系才逐渐形成,并在80年代当焦点转到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时拓展了原有的概念。国外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和发展阶段大致可概括为五个方面: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环境资源的价值评估、针对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从可耗竭资源到可再生资源的研究、越境环境问题(从区域到对全球的关注)。国外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具有以下特点:①制度分析透彻。充分运用制度经济学、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对环境问题进行研究,在政策失灵、市场失灵、财产权失灵等问题的研究上成果丰硕。②案例分析详实。对利益相关者的权利义务结构、环境法规的经济影响、环境管理中的各个层次的研究都可以归结到相应的案例分析,从大量的案例分析中归纳出一般性的规律。③分析所用的模型丰富。除了政策导向性较强的分析而外,数学模型被广泛应用,使得理论分析的逻辑显得更加严密。④分析的专题领域十分具体。在环境经济、环境法学、环境管理等分支学科下进行更为具体的专题研究和交叉研究,对环境问题中所涉及到的主体行为分析比较透彻。目前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仍在不断完善。2.1财产权问题。新制度主义者认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外部性导致环境问题的出现,而产权制度缺损又是导致外部性问题的根源。因此,一个社会可以通过建立合理的资源产权制度来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在对财产权利束合理界定并与特定社会的政治文化因素相结合,西方学者对水权制度、林地产权制度、农地制度等资源产权制度的合理安排进行的有益的探索和实证研究。英国伦敦大学的戴维•皮尔斯等人通过规模因素、价格因素和政策因素阐述了自然资源的退化,这些探讨也涉及到了所谓的可操作的刺激手段,这些手段有助于可持续的资源管理过程。一个很好的实例就是关于土地保有权(landtenure)问题。如果这种权利能够得到保障,就会使土地的拥有者或使用者对价格刺激产生积极的反应甚至会趋同于规划目标。如果没有这种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的保证,就会出现财产权失灵或体制失效的现象。在实践中,财产权问题以及资源管理问题是极其复杂而又非常重要的。布罗姆利(Bromley)和塞尔诺(Cernea)区分了四种独立类型的财产制度:①政府的,②私人的,③公共的,④自由进入的,在第四种情况下财产概念失去了意义。前两种情况下所有权和使用权可通过所有人与使用人之间的承租协议方式实现分离。假若协议得到执行,那么土地使用就会受有益于环境保护协议的限制。公共财产指集体私有财产这种情况(因为所有其它人被排除在使用和决策之外),集体中个人拥有权利和责任,当然这种责任和权利不一定平等。佘雷尔瑟•万初普(Ciriacy•Wantrup)和毕晓普(Bishop)、布罗姆利和塞尔诺等人强调公共财产制度不是土地过度使用的单一原因,正如朗格(Lunge)研究的那样,假设集体中所有个人都独立行动使自己利益最大化,这是不恰当的;公共财产制度能够而且确实显示了持续存在和很好的环境管理能力。然而它们也像其他财产制度那样被外部压力(诸如技术进步、与其他集体新的社会经济关系或自然灾害等)的干扰偏离方向。这些学者强调混淆公共财产与自由进入,从而假定很可能在公共财产制度上看到“公地悲剧”是一个重大的错误。如果这个集体不能加强并管制自己的权利来排除外人,那么情况可能是这样。由于自由进入被定义为没有财产的状况,那里从来没有授权或者那里以前的权利不能加强或已经无法加强,“公地悲剧”就可能发生。当财产权问题对于以土地贡献量不减少或不被破坏的方式来管理土地使用的可能性很重要时,关于土地使用者对别人造成外部成本的权利的问题也是很重要的。这里的利害关系涉及到两种特别的外部性:①食品上的化学物质残留和水污染,②对野生生物和景观的破坏。霍奇(Hodge)提出了对理解力的变化和关于英国农业这些权利问题政策的简明研究。戴维•皮尔斯对于开放的(即自由进入的)和公共财产权的可再生资源管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开放状态包含着资源退化的高度风险,尽管从技术上说,应该存在着一个均衡点,在这一点上,平均利润等于0而资源被可持续地利用着。高度风险的出现则是因为,人们并不很准确地掌握资源存量的大小,也因为可接受的最小资源存量规模通常是非常高的。必须把开放资源从公共财产中区分出来。在公共财产中存在着一系列的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利用的规则,但公共财产也内含着过度开发的风险,因为私有物品和集体物品毕竟是截然不同的。如果公共财产体制崩溃了,就不能认为他们这样做是因为在社会和私人效益之间存在着矛盾。许多其它因素也影响到公共财产体制的破坏:外来价值的冲击、外来技术的变化以及人口的增长。个人对资源的使用或拥有权的私有化是有吸引力的,因为它为个人开发资源提供了刺激。即使公共财产体制是稳定的和可持续的,它们也不一定导致收入随时间的增加。私有化能够为改善土地和资源提供不断的刺激,但它也同最优资源退化和拥有者之间的外部性的存在相一致。公共财产管理体制确实会发生作用,特别是当对于社区的鼓励非常高的时候。当集体效益高时就是这样的情形,例如,为了避免整体破环的需要。2.2可持续性问题。效率和伦理因素会影响私人和社会在环境问题上的选择。前者主要考虑消除资源使用过程中的废弃物,后者主要关注社会各利益集团在环境权益方面的公平性。国外关于资源配置的静态和动态最优原则有了较为透彻的研究,如对于矿产(可耗竭资源)开采量、林木(可再生资源)砍伐量的决定等研究都可归纳为下式表示的最优化问题。式中Q为某种资源的总量,它是一个恒定的数值,qt为t年的开采量,r为贴现率,a,b,c,λ为一定的系数。(1)可持续的观念体现在当代人对福利的追求,不能以后代人的福利降低为前提。西方学者在对环境资本(包括自然与人工资本)存量变动做出严格界定的基础上提出弱持续度、强持续度和环境的可持续性等概念。根据哈特卫克规则(HartwickRule),如果将所有从稀缺性资源的使用中获得的稀缺性租金以资本形式投资,则资源配置的结果使社会在弱持续度上发展。一般而论,并非所有有效率的资源配置都具有可持续性,而且并非所有可持续的资源配置方式都是具有效率的,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效果有四种可能结果,如下图所示,其中结果D为一种双赢结局,能同时增进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福利。不可持续可持续无效率有效率图1资源配置的可能结果从持续性的更一般部分中分离出来并特别地集中在农业上,土地可能被认为是关键的资源。考虑到农业或林业用地,当前其生产性服务的使用水平可能导致将来时期服务流减少,可能危及调节服务流的能力,这是不言而喻的。实际上,并不只有土地的农业生产服务流受到关注。根据皮尔斯和特纳对一般由环境提供服务的生态学的研究,土地提供①污水坑服务(例如集中牲畜生产的粪便处理),②景观和野生生物存在价值的来源,③通过当前土地利用支持的生物多样性有助于保护人类福利免受各种侵害的外部冲击的来源。所有这三种服务供给上的农业压力正是政策议程上问题的根源。2.3对资源与环境的价值评估。价值评估是环境经济学传统的和基本的研究方向,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仍在不断完善。资源的价值包括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两个部分,即TVR=V1+V2(2)其中,V1为资源的使用价值,V2为资源的非使用价值即存在的价值。若以DVR表示资源的直接应用价值,IVR表示资源的间接使用价值,OVR表示资源的选择使用价值,则有V1=DVR+IVR+OVR。目前国外用来计量“非市场”物品价值的方法分为两种:①“互相依赖需求法”。该方法的精髓是从可以观察到的市场行为来估计非市场物品的内在价值。娱乐价值可以从娱乐支出显示出来,位置价值可从财产价值显示出来。所用的方法包括惟乐定价法和旅行费用法。②另一个是直接方法,用直接提问来得出两方面估计:为避免失去或获得舒适而“甘愿付费”,或为了失去舒适或一些权利而“甘愿接受”赔偿。这被称为或有估价。2.3.1惟乐定价惟乐定价寻求估计包含在贸易商品或资产内的特别品质的价值或价格,这些商品或资产具有大量数量上和质量上的特征。例如可能在统计上评估出一些特征对房屋价格的影响,如有无开阔乡村景色,洁净空气,进入林地的通道,接近重工业区或交通要道;同时还能做到估计可量化变动成本对价格的影响,如房屋年龄、浴室数目等等。在这个方法下,有时可以估计受这些特征影响的商品和资产买卖双方一定的环境存在价值的价值。然而,对不仅仅只有房主受公园影响而赋予其存在价值而言,这些计量只能是部分的,例如公园许多实际的和潜在的使用者。所以,就目前的研究水平而言,惟乐定价法只具有有限适用性。2.3.2旅行费用法这也是一种只适用于有选择地估价问题的方法,因其只适用于为了娱乐目的游览的地方估价,所以也是很有限的。游客每次游览费用能测算出来(有许多相关变量),可以假设是他们为得到的娱乐服务而做出的最少自愿付费。通过回归每位游客在旅行费用和其他变量如游览其它替代地方的费用、游客的社会经济地位和旅行次数,就可以估计出游览需求函数。需求曲线下方区域表示对游客消费者剩余的估计,这个函数可用来估计收取或改变入场费对这一景点游览需求的影响。这个方法不可避免地导致方法论上的困难,但是因为乡村旅游经济学在农村发展的各个阶段都起着重要作用,所以这个方法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虽然它有助于估计旅游资源对于游客的暗含价值,但却遗漏了对于不是游客的大量人群的选择自由和存在价值。2.3.3或有估价或有估价是试验经济学的重要方法。因此行为和价值的估计是通过诱导出反应者对假说问题的反应得到的。如有可能得到反应者为了阻止建一条通过国家公园的道路而自愿付费的估计,或者他们在继续修路的事件中自愿接受补偿的估计。不管哪一种,得到了道路对反应者甚至不住在国家公园附近的反应者的外部成本的估计。或有估价因此是试图估计从市场行为中不能得出的价值的很有用的程序,而且还没有问卷试验不能试图评估的估价问题。或有估价试验的设计对结果的有用性至关重要。人们广泛认识到反应者的回答包含偏爱成分,这种偏爱依赖于作为他们回答结果所采取的任何行动,而且要有仔细的抽样才能使初步试验结果上升为整个人群的价值取向。不过,这是一种可用来尝试更困难估价练习的有高度灵活性和多种用途的工具。2.4解决环境问题的政策手段西方国家先后提出的解决环境问题的手段可以分为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教育手段。从各国的环境管理实践看,目前普遍倾向于采用经济激励手段,即一种以市场为导向的环境管理政策。2.4.1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是指管理者依据国家的环境经济政策和经济法规,运用价格、成本、利润、信贷、税收、收费和罚款等经济杠杆来调节个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规范人们的宏观经济行为,培育环保市场以实现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手段。经济手段具有利益性、间接性和有偿性的特点,可分为宏观经济手段和微观经济手段两种。宏观经济管理手段,指国家运用价格、税收、信贷、保险,贸易等经济政策引导和规范各种经济行为主体的微观经济活动,以满足环境保护要求,把微观经济活动纳入到国家宏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的各种手段。微观经济手段,指管理者运用征收排污费、污染赔偿和罚款、排污权交易、押金制度等经济措施来规范经济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强化企业内部的环境管理,做好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工作。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的核心作用是贯彻物质利益原则,将对环境有害活动的外部影响综合到经济核算中去,即把各种经济行为的外部不经济性内化到生产成本中。运用经济手段,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在国家宏观指导下,通过各种具体的经济措施不断调整各行为主体的经济利益关系,限制损害环境的经济行为,奖励保护环境的经济活动,把企业的局部利益、短期利益同全社会的共同利益、长期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实际上是针对各行为主体,如何建立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企业的行为是经济行为,制约和规范经济行为的最有效手段是经济手段。但是,在环境管理中使经济手段发挥应有作用必须满足一个基本前提,这就是企业超标排放所支付的环境保护补偿费用必须大于企业因逃避环境责任而取得的非法收入额度。具体地说,只有当环境处罚或收费的额度超过其因减少环保投入所节省下来的货币价值时,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企业才能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认真开展污染预防和治理工作。而当排污费低于边际治理成本时,企业将不会主动采取任何污染治理措施。我国现行排污收费制度只是为环境资源的使用设立了一个较低的费用门槛,只要支付一定费用,使用者就可以相对“自由”地享用环境资源,因此该制度不能对使用者对公共物品的使用权进行约束,使用者在使用环境资源时不具有排他性,“产权拥挤”现象仍得不到解决,因此无法克服“市场失灵”问题,从而导致排污收费的政策绩效很低。排污交易制度是近一二十年发展起来的保护环境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法律制度,它由美国在70年代末首创,目前排污信用已在芝加哥期货市场上市。排污权交易主要是通过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利,并允许这种权利象商品那样买入和卖出来进行污染排放控制。其基本操作思路是:政府机构评估出使一定区域内满足环境要求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并将最大允许排放量分割成若干规定的排放量,即若干排污权,政府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分配这些权利。如政府可以销售、出租、拍卖或馈赠等,并通过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使这种权利能进行合法有偿的交易。排污权交易是在某一区域内根据环境纳污能力,在实行总量控制的前提下,政府通过市场将排污权分配给企业,体现出较强的公平性和效率性,有助于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排污权交易制度具有以下特点:①能促进环境资源的产权关系明确。②具有良好的激励作用。③可降低污染防治的交易成本。所以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有利于促进外部不经济的内部化,从而实现环境资源的有效配置。

  • [下载]环境经济学手册 第1卷 Handbook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Vol1

    [下载]环境经济学手册第1卷HandbookofEnvironmentalEconomicsVol1,PDF,英文原版.HandbookofEnvironmentalEconomics,1EnvironmentalDegradationandInstitutionalResponsesToorderthistitle,andformoreinformation,clickhereEditedByKarl-GöranMäler,TheBeijerInstitute,Stockholm,SwedenJeffreyVincent,ClarenceF.KorstianProfessorofForestEconomicsandManagement,DukeUniversity,NC,USAIncludedinseriesHandbooksinEconomics,DescriptionTheHandbookofEnvironmentalEconomicsfocusesontheeconomicsofenvironmentalexternalitiesandenvironmentalpublicgoods.VolumeIexaminesenvironmentaldegradationandpolicyresponsesfromamicroeconomic,institutionalstandpoint.Itsperspectiveisdynamic,includingaconsiderationofthedynamicsofnaturalsystems,andglobal,withattentionpaidtoissuesinbothrichandpoornations.Inadditiontochaptersonwell-establishedtopicssuchasthetheoryandpracticeofpollutionregulation,itincludeschaptersonnewareasofenvironmentaleconomicsresearchrelatedtocommonpropertymanagementregimes;populationandpoverty;mechanismdesign;politicaleconomyofregulation;experimentalevaluationsofpolicyinstruments;andtechnologicalchange.ContentsGeophysicalandgeochemicalaspectsofenvironmentaldegradation(B.Bolin).Ecosystemdynamics(S.Levin,S.Pacala).Propertyrights,publicgoods,andtheenvironment(D.Starrett).Economicsofcommonpropertymanagementregimes(J.-M.Baland,J.-P.Platteau).Population,poverty,andthenaturalenvironment(P.Dasgupta).TheTheoryofpollutionpolicy(G.Helfand,P.Berck,T.Maull).Mechanismdesignandtheenvironment(E.Maskin,S.Baliga).ThePoliticaleconomyofenvironmentalpolicy(W.Oates,P.Portney).Experiencewithmarket-basedenvironmentalpolicyinstruments(R.Stavins).Experimentalevaluationsofpolicyinstruments(P.Bohm).Technologicalchangeandtheenvironment(A.Jaffe,R.Newell,R.Stavins).BibliographicdetailsHardbound,572pages,publicationdate:MAY-2003ISBN-13:978-0-444-50063-2ISBN-10:0-444-50063-4Imprint:NORTH-HOLLAND[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1915:01:02编辑过]

  • 加拿大UBC 环境经济学讲义习题

    [UseMoney=30][/UseMoney]Thiscoursewillfocusonlinkagesbetweentheeconomyandthenaturalenvironment.Asignificantportionofthecoursewillbedevotedtointernationalaspectsofenvironmentalproblems.Theobjectiveofthecourseistoprovideanoverviewofsomeoftherelevanttheoryandtointroducestudentstosomecurrenttheoreticalandempiricalresearchtopics.Thecoursewillbeginwithareviewofthetheoryofexternalitiesandpublicgoods,withanemphasisontheimplicationsforenvironmentalproblems.Thiswillbefollowedbyastudyofdifferentapproachestopollutionregulation.Usingthisframework,wewillstudyissuessuchastherelationbetweeneconomicgrowthandtheenvironment(theenvironmentalKuznetscurve),internationaltradeandtheenvironment,plantlocationandtheenvironment,andglobalenvironmentalproblems.Therewillbeafinalexam(50%ofthegrade)andsomeassignments(50%ofthegrade).Thereisnotextbook.However,thefollowingmaybeusefultoconsult:CropperandOates,"EnvironmentalEconomics:ASurvey,"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1992:675-740Kolstad,C.EnvironmentalEconomics,OxfordUniversityPressBaumolandOates,TheTheoryofEnvironmentalPolicy(SecondEdition,1988)Copeland,BrianR.andM.ScottTaylor.TradeandtheEnvironment:TheoryandEvidence,PrincetonUniversityPress,2004.Cornes,R.andT.Sandler.1986.TheTheoryofExternalities,PublicGoods,andClubGoods.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ResourcesfortheFuturewebsite:http://www.rff.org/

  • 高清版!!资源环境经济学 汪安佑 雷涯邻 沙景华编著

    目录第1章资源环境经济学的产生、发展与研究体系……………………………………(1)第一节资源与环境的基本概念……………………………………………………(1)第二节资源与环境问题……………………………………………………………(6)第三节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9)第四节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发展趋势……………………(12)第2章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16)第一节人口理论……………………………………………………………………(16)第二节人口数量控制的经济手段…………………………………………………(20)第三节人口质量提高与人力资本理论……………………………………………(23)第四节自然环境系统与传统经济系统模型………………………………………(26)第五节资源、环境与经济复合系统………………………………………………(28)第3章经济效率理论……………………………………………………………………(33)第一节经济效率的涵义……………………………………………………………(33)第二节资源运用效率………………………………………………………………(36)第三节资源配置效率:帕累托效率………………………………………………(38)第四节市场在实现帕累托最优上的缺陷…………………………………………(44)第4章外部性理论………………………………………………………………………(47)第一节外部性的涵义、类型与特征………………………………………………(47)第二节外部性理论的产生和发展…………………………………………………(49)第三节外部性与资源配置效率……………………………………………………(50)第四节外部性的消除对策…………………………………………………………(54)第5章可持续发展理论…………………………………………………………………(59)第一节从经济增长战略到可持续发展战略………………………………………(59)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61)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基本原则和基本特征………………………………(62)第四节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66)第五节可持续发展中的政府作用…………………………………………………(70)第6章循环经济理论……………………………………………………………………(73)第一节循环经济的涵义与特征……………………………………………………(73)第二节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76)第三节循环经济原则………………………………………………………………(78)第四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80)第7章资源与环境价值理论……………………………………………………………(88)第一节自然资源价值论……………………………………………………………(88)第二节环境价值论…………………………………………………………………(93)第三节自然资源核算………………………………………………………………(98)第四节自然资源价值评估的方法………………………………………………(101)第五节自然资源价值评估的实例………………………………………………(103)第8章一般化资源的稀缺与供求原理………………………………………………(107)第一节资源稀缺的概念…………………………………………………………(107)第二节资源市场供求原理………………………………………………………(108)第三节资源稀缺性的度量………………………………………………………(111)第四节缓解资源稀缺的路径……………………………………………………(116)第9章公共资源的最优利用…………………………………………………………(120)第一节公共品经济理论…………………………………………………………(120)第二节公共资源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126)第三节公共资源存在问题的经济分析…………………………………………(127)第四节公共资源最优利用的经济手段…………………………………………(130)第10章非再生资源的最优利用………………………………………………………(136)第一节非再生资源的概念与基本特征…………………………………………(136)第二节国家获取非再生资源收益的方法………………………………………(137)第三节影响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139)第四节非再生资源的开采决策…………………………………………………(142)第五节石油资源开发利用………………………………………………………(146)第11章可再生资源的最优利用………………………………………………………(149)第一节可再生资源的涵义和类型………………………………………………(149)第二节可再生资源的生态增长模型……………………………………………(150)第三节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的决策模型………………………………………(153)第四节渔业资源经济学…………………………………………………………(158)第12章自然资源利用与管理制度……………………………………………………(165)第一节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概述…………………………………………………(165)第二节自然资源利用制度………………………………………………………(169)第三节自然资源管理制度………………………………………………………(176)第四节自然资源储备制度………………………………………………………(179)第13章污染控制手段…………………………………………………………………(183)第一节污染控制手段选择的标准及类型………………………………………(183)第二节有利于外部性内部化的制度手段………………………………………(184)第三节命令控制型手段…………………………………………………………(187)第四节经济刺激手段……………………………………………………………(188)第五节中国的排污收费…………………………………………………………(196)第14章污染防治与控制………………………………………………………………(201)第一节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污染防治战略………………………………………(201)第二节流动源污染控制…………………………………………………………(204)第三节大气与水污染及其防治…………………………………………………(206)第四节土壤及噪声污染及其防治………………………………………………(209)第五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212)第15章环境经济评价…………………………………………………………………(217)第一节环境经济系统的投入产出分析…………………………………………(217)第二节建设项目环境经济评价…………………………………………………(219)第三节环境污染与破坏的经济评估……………………………………………(227)第16章环境经济政策…………………………………………………………………(233)第一节环境经济政策概述………………………………………………………(233)第二节环境经济政策的基本功能………………………………………………(235)第三节环境经济政策类型………………………………………………………(236)第四节影响环境经济政策实施的因素…………………………………………(240)第五节中国的环境经济政策……………………………………………………(241)第17章环境核算………………………………………………………………………(246)第一节环境指标…………………………………………………………………(246)第二节环境核算理论……………………………………………………………(248)第三节绿色GDP核算……………………………………………………………(253)第四节可持续经济福利的计算…………………………………………………(258)第18章国际环境经济问题……………………………………………………………(264)第一节国际贸易与环境…………………………………………………………(264)第二节酸雨污染与控制…………………………………………………………(269)第三节平流层臭氧损耗及削减行动……………………………………………(270)第四节温室效应的代价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削减政策…………………………(272)第五节国际环境合作……………………………………………………………(274)参考文献…………………………………………………………………………………(278)后记………………………………………………………………………………………(281)

  • 环境经济学手册(三卷)PDF版本

    ISBN:0444511466Title:HandbookofEnvironmentalEconomics,Volume3:EconomywideandInternationalEnvironmentalIssues(HandbooksinEconomics)Author:Karl-GöranMäler,JeffreyR.VincentPublisher:NorthHollandPublicationDate:2005-07-06NumberOfPages:556Description:Manyofthefrontiersofenvironmentaleconomicsresearchareattheinterfaceoflarge-scaleandlong-termenvironmentalchangewithnationalandglobaleconomicsystems.Thisisalsowheresomeofthemostofchallengingenvironmentalpolicyissuesoccur.Volume3oftheHandbookofEnvironmentalEconomicsprovidesasynthesisofthelatesttheoryoneconomywideandinternationalenvironmentalissuesandacriticalreviewofmodelsforanalyzingthoseissues.Itbeginswithchaptersonthefundamentalrelationshipsthatconnectenvironmentalresourcestoeconomicgrowthandlong-runsocialwelfare.Thefollowingchaptersconsiderhowenvironmentalpolicydiffersinageneral-equiIibriumsettingfromapartial-equilibriumsettingandinadistortedeconomyfromaperfecteconomy.Thevolumecloseswithchaptersonenvironmentalissuesthatcrossortranscendnationalborders,suchastradeandtheenvironment,biodiversityconservation,acidrain,ozonedepletion,andglobalclimatechange.Thevolumeprovidesausefulreferencefornotonlynaturalresourceandenvironmentaleconomistsbutalsointernationaleconomists,developmenteconomists,andmacroeconomists.这是卷二和卷三,卷一太大怎么也传不上来,再等一等吧!这是卷一!请放心下载![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1922:01:17编辑过]

  • 中国环境经济学学科发展报告 目录 刚才忘发了!

    版主最好帮忙编辑下!目录中国环境经济学学科发展报告.......................................................................................................I执行概要...................................................................................................................................11学科发展评估方法...............................................................................................................11.1全面检索环境经济学学科点单位...........................................................................11.2开展中国环境经济学学科发展调查.......................................................................11.3检索中国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情况.......................................................................12学科发展与学科点建设.......................................................................................................22.1学科发展阶段...........................................................................................................22.2学科点建设................................................................................................................33学科人才培养.......................................................................................................................53.1教材编著...................................................................................................................53.2学位论文...................................................................................................................63.3研究生教育.............................................................................................................144科学研究.............................................................................................................................154.1国家基金立项.........................................................................................................154.2国家科技计划.........................................................................................................174.3国际合作项目.........................................................................................................214.4有影响力的科研团队.............................................................................................244.5学术论文发表.........................................................................................................264.6学术著作出版.........................................................................................................424.7科研成果获奖.........................................................................................................424.8学术平台建设.........................................................................................................424.9专门性研究机构建设.............................................................................................444.10非政府组织...........................................................................................................465学科发展经验.....................................................................................................................475.1形成一支强大的学科梯队是建设好学科的关键..................................................475.2明确学科发展的各自特色是形成错位竞争格局的保障.....................................485.3做到"顶天"与"立地"的结合是学科健康发展的根本要求.........................485.4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是促进学科发展的重要桥梁.................................................496学科发展存在的若干问题.................................................................................................506.1学科数量不够多.....................................................................................................506.2队伍水平不够高.....................................................................................................506.3教学水平不够高.....................................................................................................506.4科研水平不够高.....................................................................................................516.5国际化水平不够高.................................................................................................517学科发展建议与展望.........................................................................................................527.1学科发展建议.........................................................................................................527.2学科发展展望..........................................................................................................55附表1中国环境经济学博士点单位目录............................................................................58附表2中国环境经济学硕士点单位目录..........................................................................60附表3中国学者编著的《环境经济学》教材目录(1992-2007年).........................65附表4中国环境经济学部分博士学位论文目录..............................................................67II附表5中国环境经济学部分硕士学位论文目录..............................................................69附表6国家社科基金环境经济学类立项项目目录(1993-2008年).........................76附表7国家社科基金环境经济学类西部项目目录(2004-2008年).........................86附表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环境经济学类立项项目目录(1999-2008年)...................88附表9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标项目目录(2006-2008年).........................93附表10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目录(2004-2008年)...........93附表11中国学者在《经济研究》上发表的环境经济学论文目录(1978-2008年)...94附表12中国学者在《管理世界》上发表的环境经济学论文目录(1989-2008年)...95附表13中国学者撰写的部分环境经济学著作目录(1983-2008年).........................99附表14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相关的网站..........................................................................105

  • 夏光:环境经济政策助推江河湖泊休养生息

      要点提示  “让不堪重负的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必须是中央政府的决策才能成功。  休养生息涉及到广泛和尖锐的利益冲突和利益调整,必须制订和实施完整和严格的政策。  环境经济政策是这些政策中产生长效激励作用的政策。环境经济政策具有两重含义:一是指从经济领域采取调整结构、更新技术等政策。二是指各级政府采取价格、利率、税收、收费等金融、财政政策,产生对环境保护有利的结果。  建议系统地开展关于休养生息的政策研究,提出较为完备和翔实的政策安排,特别是环境经济政策。  编辑心得  环境经济政策具有长效性和可选择性的特点。在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中,环境经济政策的这两个特点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休养生息正是具有两个特点:一是长期性,其目标是要经过20年或更长一段时间的努力,这就十分需要具有长效性特点的环境经济政策来发挥作用。二是休养生息是一个复杂的利益调整过程,需要具有弹性选择边界的环境经济政策来缓冲矛盾。  休养生息的主要对策是严格环境准入、淘汰落后产能、全面防治污染、强化综合手段和鼓励公众参与。这些对策不仅在需要休养生息的地方适用,在其他地方也适用,但在需休养生息的地方,这些对策的强度要大于其他地方。    夏光国家环保总局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休养生息是人类生存的智慧  保证所有人口都在生态的可持续性中获得生存,不能以一时一地的利益得失来评价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光明的时代,这是一个黑暗的时代。”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开篇说的这段文字,用来形容当前我国江河湖泊的状况,是比较贴切的。说这是最好的和光明的时代,是因为我国江河湖泊得到了很高的开发利用,为人类福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说这是最坏的和黑暗的时代,是说这些江河湖泊承载了过多的人类活动,环境状况日益恶化。成也经济,败也经济,人们面对当前的江河湖泊,爱恨交织,难以取舍。怎样保留江河湖泊带给我们的巨大经济利益而又消除环境恶化产生的严重后果?周生贤局长提出“让不堪重负的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是解开这个矛盾的一个重要对策。  让不堪重负的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就是减轻人类活动对江河湖泊的压力,用恢复和养护的方式使之持续地为经济发展和人类福利提供服务。休养生息是人们调整已经过于紧张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总体方针和长期策略,它不反对人类利用自然环境的有用功能,十分强调自然环境可以而且应该为改善民生、发展经济提供生态服务(例如利用环境的净化能力),但休养生息更加强调人类应该改进利用自然环境的方式,把人类活动的强度限制在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正像周生贤局长所说的“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既是综合治理水环境的过程,也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过程。”  休养生息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采用的一种利用和养护自然的方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生存智慧,例如农业生产中的休耕、轮耕方式,北方少数民族的游牧方式,渔业生产中的休渔期等,如果从更长的时间跨度来观察,我国采取的计划生育政策,也是一种休养生息方式,它是为了让整个国土免受过大的人口压力。从这些实践来看,休养生息都要求放弃短期或局部利益而获得长期和整体的利益,从而保证所有人口都在生态的可持续性中获得生存。因此,休养生息是不能以一时一地的利益得失来评价的。  休养生息的政策内涵     休养生息是一个完整而庞大的工程,必须有一个较为适用的政策系统给予全面支撑  目前,对让不堪重负的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必要性,大家已经取得了高度共识,都认为我国很大一部分水环境已“体弱多病”、岌岌可危,实行休养生息刻不容缓。  “让不堪重负的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有其特定的含义,它主要是指对于那些已经出现了巨大的环境负荷、污染现象十分严重、已经出现或明显存在环境事故(事件)风险的江河湖泊,采取特殊的更加严厉的控制污染对策,争取在某一特定时间使之恢复和维持在一个比较好或可接受的环境状况水平。可见,休养生息不是针对全国所有江河湖泊而言的,而是针对已经出现了严重问题的区域或流域而言的。  这个特点给我们提出了很多新问题。例如,今后10年,凡是向国家确定的需休养生息的江河湖泊排放重金属和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项目,向封闭、半封闭水体排放氮磷的项目,一律停批。那么,这些排放重金属和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项目在未来10年都只能部署在其他未被国家确定为需休养生息的江河湖泊所在地区,这会不会导致这些地区的江河湖泊的环境状况比没有在别的区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时加快下降呢?如何防止这种情况出现?又例如,怎样使已经提出的休养生息对策得到落实?或者说,谁来采取行动实现休养生息?休养生息都是地方的责任吗?如果责任人没有完成应做的工作任务,应该承担怎样的处罚后果?谁来承担休养生息所需付出的成本?由于实行休养生息而出现的就业、收入等问题怎样应对……这些问题都会在开始实行休养生息对策时自然地提到人们面前。如果我们没有全面的筹划,那么实施休养生息对策时就可能因出现连带问题而迟滞不前,或打了折扣。  这些问题说明,休养生息是一个完整和庞大的工程,并非采取个别措施可以见效,必须有一个较为适用的政策系统给予全面的支撑。  让不堪重负的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显然不是一个“人人受益,无人受损”的“帕累托改进”过程,相反是一个触及到广泛的利益冲突和利益调整的博弈过程。例如,要在国家确定的需休养生息的江河湖泊,限期淘汰或关闭生产能力达不到一定规模的草浆和化学制浆生产装置,以及黄板纸、废纸造纸、酒精、味精、糠醛、淀粉等重污染生产企业;有条件的地区要进一步采取严于国家标准的产业政策,提高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并加快实施;各地要制订淘汰落后产能分地区、分年度工作方案并认真实施等。显然,这些淘汰或关闭等行动,都触及到直接的利益重组。可能人人都认为应该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但具体到自己要为此而付出利益损失时,又可能抵触。因此,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必须通过制订和实施必要的政策,才能完成利益调整的过程。  在制订和实施休养生息政策时,首先面对的问题是“谁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过去我们在江河湖海的环境整治中,也提出过大量的任务,包括要调整结构、淘汰落后、严格执法、建设工程、加强能力等。但很多方面缺乏明确的主体规定,没有相应的具体政策把这些任务落实到相关主体上去,也没有必要的政策把采取这些行动所需付出的成本合理地分配到相关的承担者身上去(其实这是非常重要的政策目的)。这样,环境整治的良好愿景往往止步于激越的要求,终致未能收获应有的成效。  谁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地方政府,认为江河湖泊沿边的地方政府应该积极调整经济结构,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制订各种具体办法约束当地企业的排污行为等。显然,这是很对的,但江河湖泊的休养生息在很多时候大大超出地方政府所能行动的范围,涉及广泛的主体。  江河湖泊的特点之一是跨行政区域,众多地方主体分享其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这就使江河湖泊成了典型的“公地”。某地的地方政府不能管辖其邻近的地界,这就使该地方政府产生了对策思考。任何一个地方政府都只会在别的地方同时采取行动时才会行动,否则就会  承担净的损失(例如如果只有无锡市治理污染而太湖周边其他地方不治理,那么无锡的治理投资就会陷入无效而成为净损失)。而促使大家共同行动是更高级别政府的工作,这就超出了当地直接相关的地方政府可以操作的范围(例如治理太湖污染就不仅是无锡市这一级别的政府所能完成的)。可以看到,对于谁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问题,并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一个地方性问题。  更深入地看,除了那些生活在江河湖泊周边并直接利用之的人群对于江河湖泊的休养生息具有直接的责任外,那些远在江河湖泊千里之外的人们,难道就与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毫无关系吗?显然不是。人们所消费的各种产品中,可能都包含着某江河湖泊污染和退化所换得的价值。正是因为江河湖泊的环境价值被低估,环境被低价甚至无价所使用,才导致江河湖泊的严重污染,也才使我们都得到了产品廉价的好处。所以我们每个在市场中消费的人(包括全世界使用了“中国制造”商品的人),其实都应该对江河湖泊的休养生息担负责任。这个担责的行动不能自动实现,必须通过适当的政策(特别是环境经济政策)把休养生息的成本分配到消费者头上来。  总之,一个问题如果长时间大范围地存在,那么它不应被看作是当事人管理不善的问题,而应看作是一个政策性问题。以此观之,我国江河湖泊水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发生的范围广、时间长、程度深,就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地方政府未能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而应认为是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政策存在重大缺陷。欲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不可不对这些政策缺陷进行深刻的解析,否则休养生息可能陷入新的治理失效。  环境经济政策的特性和作用  环境经济政策的长效性与可选择性特点与休养生息的长期性及利益调整相吻合  对江河湖泊实行休养生息,就要把与之有关的行动主体列出来,分别明确其工作。例如要明确中央政府部门应做什么,地方政府应做什么,企业、媒体、公众应做什么等。为了激励这些众多主体积极行动,要明确奖罚制度:做到了如何奖励,未完成如何责罚等。这些就是政策设计,可以形成一个政策系统。在这里,应特别突出中央政府的作用,只有“休养生息”是中央政府的决策而不是国家环保总局的部门意愿,休养生息才能成功,也只有在这时才有必要研究制订所需的政策系统。  在这个政策系统中,环境经济政策具有特别的意义。环境经济政策是从经济领域采取行动或国家利用经济手段来调节人们行为从而产生有利于保护环境的结果的政策。从“经济”二字的多重含义,可以认为环境经济政策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从经济领域采取调整结构、更新技术等政策,产生对环境保护有利的结果。在这里,环境经济政策是指以环境保护为目标的经济发展政策。因此,在这个意义上环境经济政策有时也表现为行政指令。二是指各级政府采取价格、利率、税收、收费等金融、财政政策来调节全社会的生产和消费行为,产生对环境保护有利的结果。在这里,环境经济政策是指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此时环境经济政策也称为环境经济手段。一般情况下,人们在使用环境经济政策这个概念时,若没有具体指明,大多是指第二种含义。  从这里可以看出环境经济政策具有两个特点:长效性和可选择性。长效性是指有些限定性的政策出台以后,所涉及到的一些经济行为便被长期或永久地禁止了,无论你付多少费都不可能获得允许。例如国家考虑到造纸工业中小规模制浆工艺污染严重,难以治理,所以规定一定规模以下的纸浆项目不能建设,这是一个长期有效的规定,这类政策在上述第一种含义的环境经济政策中体现较多。可选择性是指有些政策给予被调节对象一个有弹性的选择边界:你消耗环境多,你多付费,而不是斩钉截铁地说你一点不能消耗环境,也不是毫无原则地说你可以任意消耗环境。这样做的好处是使环境容量作为一种资源得到一定的利用并得到补偿,收费水平越高,环境就越能配置在能获取较高价值的经济活动中,排污收费就是这样的政策。这类政策在上述第二种含义的环境经济政策中反映较多。  在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中,这两种含义的环境经济政策都有重要作用。因为休养生息正是具有两个特点:一是长期性,其目标是要经过20年或更长一段时间的努力,让江河湖泊的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一些江河湖泊的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这就十分需要具有长效性特点的环境经济政策来发挥作用。二是休养生息是一个复杂的利益调整过程,参与其中或它所涉及到的主体都是具有自觉选择能力的人或组织,为了避免强烈的利益冲突带来严重的社会后果,就需要具有弹性选择边界的环境经济政策来缓冲矛盾。  休养生息的环境经济政策     休养生息的环境经济政策至少应包括环境准入、淘汰落后产能、全面污染防治及强化综合手段和鼓励公众参与等方面  休养生息的主要对策是严格环境准入、淘汰落后产能、全面防治污染、强化综合手段和鼓励公众参与。这些对策不仅在需要休养生息的地方适用,在其他地方也适用,但在需休养生息的地方,这些对策的强度要大于其他地方。  对于休养生息这个特定工作应该制订和实施以下环境经济政策。  在环境准入和淘汰落后产能方面,重点应研究制订以下政策:(1)针对江河湖泊的不同情况分别提出休养生息的具体目标,用倒逼的办法推算必须在哪个具体时段上减少哪些和减少多少污染产业(例如对湖泊而言重点在撤除排放氮磷的产业)。(2)淘汰电力、钢铁、建材、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焦炭、平板玻璃、造纸、酒精、味精、柠檬酸等12个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落后生产能力的具体经济政策。(3)关闭或迁移企业后安置和补偿企业员工的经济政策等。  在全面防治污染方面,应重点研究制订以下环境经济政策:(1)中央和地方对于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投入政策,中央对地方进行资金支持的附加条件。(2)对污水处理厂污泥进行综合利用或安全处置的经济鼓励政策。(3)城市对所辖农村村镇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的资金支持政策。(4)限制农民使用化肥农药和鼓励使用有机肥料的经济政策。(5)流域内进行排污权交易的政策等。  在强化综合手段和鼓励公众参与方面,应重点研究制订以下保障和鼓励政策:(1)各级政府财政支持休养生息的政策规定。(2)提高污水处理费和垃圾处置费的政策。(3)对重污染行业实行差别电价、阶梯水价的政策。(4)跨区域流域污染赔偿和环境补偿政策。(5)排污费用于休养生息的特殊安排政策。(6)在休养生息区域内试行环境公益诉讼和索赔的政策等。  以上这些特殊的政策需求仅是根据目前提出的休养生息的对策而初步提到  的。除了这一途径外,更重要的是应该向各级政府和环保部门了解他们最需要什么样的环境经济政策,因为他们才是政策的真正需求者。因此,如果我们真正把休养生息作为一个必须实现的目标而不仅仅是一个良好的愿望,那么就制订休养生息的政策特别是环境经济政策开展一项系统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这个政策系统中的很多行动(尤其是那些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行动)都超出了一个部门所能操作的范围,所以休养生息必须是中央政府的决策才能成功。  由此,提出两点建议:一是一定要使“让不堪重负的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成为国家决策而不是部门意愿。二是在国家决策的情况下,系统地开展关于休养生息的政策研究,提出较为完备和翔实的政策安排,特别是环境经济政策。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诗圣杜甫当年为了维护国家的优秀文化遗产而拂除功利,慨然命笔。今天我们借用他的名句,用以表达我们为了恢复我国环境质量而不惧艰难、奋力前行的信念,激励人们积极推进休养生息,维护江河湖泊秀丽长存。  已出台的有利于休养生息的环境经济政策  国家已经出台的对于包括需休养生息的江河湖泊在内所有地方都适用的一些环境经济政策。最近几年国家出台的一些与环境保护有关的产业政策和经济政策可以在休养生息中作为政策来使用。这些政策主要有: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2006年):关闭淘汰敞开式和生产能力低于1万吨的小电石炉。  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等7部委《关于推进铁合金行业加快结构调整的通知》(2006年):禁止新建25000千伏安以下铁合金矿热电炉项目。  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等7部委《关于加快电石行业结构调整有关意见的通知》(2006年):彻底关闭和淘汰5000千伏安以下(1万吨/年以下)电石炉及开放式电石炉、排放不达标的电石炉。  财政部、国家环保总局《关于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的意见》(2006年):优先采购环境标志产品。我国第一份政府采购“绿色清单”共涉及轻型汽车等14大类近千种产品。  国家确立的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的优先领域是:污染防治、生态保护、资源管理和国家安全等。  国家和地方公共财政支持的重点项目是: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地质勘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环境污染治理,节能节水节地,循环经济示范、大江大河治理等重大水利工程、可再生能源、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等。  在经济手段的环境经济政策方面,已在实施的国家有关政策也是休养生息行动中可以采取的。例如:  国家发改委等《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2006年):如果企业掺加不少于30%的煤矸石、石煤、粉煤灰、烧煤锅炉等其他废渣(不包括高炉水渣)生产的建材产品,企业利用废液(渣)生产的黄金白银,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销售其收购的废旧物资,国家将给予免征增值税的优惠。企业利用废水、废气、废渣等废弃物为主要原料进行生产的,可在5年内减征或者免征所得税。企业利用本企业外的大宗煤矸石、炉渣、粉煤灰作为主要原料生产建材产品的所得,自生产经营之日起,免征所得税5年。为处理利用其他企业废弃的,在《资源综合利用目录》内的资源而新办的企业,可减征或者免征所得税一年。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对我国现行消费税的税目、税率及相关政策进行调整的通知(2006年):新增高尔夫球及球具、高档手表、游艇、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等税目。  财政部等5部委《关于调整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和增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的通知》(2006年):对2831项商品的出口退税率进行了调整,抬高了“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门槛。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改进和加强节能环保领域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性意见》(2007年):金融机构合理配置信贷资源,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2007年):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境违法的企业和项目进行信贷控制。  《国务院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2007年)规定:  ——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的责任主体是地方政府,在实行城市污水处理费最低收费标准的前提下,国家对重点建设项目给予必要的支持。  ——完善电力峰谷分时电价办法,降低小火电价格,实施有利于烟气脱硫的电价政策。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以及利用余热余压、煤矸石和城市垃圾发电,实行相应的电价政策。  ——加快推行阶梯式水价、超计划超定额用水加价制度,对国家产业政策明确的限制类、淘汰类高耗水企业实施惩罚性水价。  ——全面开征城市污水处理费并提高收费标准,吨水平均收费标准原则上不低于0.8元。提高垃圾处理收费标准,改进征收方式。  ——进一步加大财政基本建设投资向节能环保项目的倾斜力度。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进和完善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开展跨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工作。抓紧制订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产品(设备、技术)目录及相应税收优惠政策。  ——实行节能环保项目减免企业所得税及节能环保专用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政策。对节能减排设备投资给予增值税进项税抵扣。  ——抓紧出台资源税改革方案,改进计征方式,提高税赋水平。适时出台燃油税。研究开征环境税。研究促进新能源发展的税收政策。实行鼓励先进节能环保技术设备进口的税收优惠政策。  ——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优先为符合条件的节能减排项目、循环经济项目提供直接融资服务。  ——研究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环保部门与金融部门建立环境信息通报制度,将企业环境违法信息纳入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中国环境报》2007-8-14

  • 环境经济学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第一轮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经济学分会关于召开《中国水污染控制战略与政策研讨会》暨环境经济学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第一轮通知为了总结交流《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科技专项主题六《水污染控制战略与政策研究》成果,探讨我国中长期水污染防治战略、管理体制和经济政策,推动市场经济手段在我国水污染控制领域的应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经济学分会拟与水专项《水污染控制战略与政策研究》主题六秘书处、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等单位,于12月份召开《中国水污染控制战略与政策研讨会》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经济学分会2010学术年会。一、议题和主要内容根据水专项主题六的研究课题设置以及国家“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制定,研讨会将围绕如下三个主题进行:1、水污染发展趋势与控制战略。国家水污染控制中长期战略,流域水污染控制战略,流域水污染防治中长期预测,流域水环境信息基础平台系统建设等。2、水污染控制环境经济政策。水污染控制的财政政策、投融资政策、税收政策、价格政策、信贷政策、生态补偿、排污交易方面的研究成果。3、水环境管理体制改革。水环境管理宏观体制研究成果,包括水环境管理责任机制,流域水质水量综合管理机制,跨部门区划衔接整合机制,跨行政区水污染协调和管理机制,农村水污染管理体制机制,农村水污染绩效考评体现及奖罚制度等。二、论文征集征文要求及提交方式:1、本次会议对代表征文具体要求如下:凡未公开发表的、与本次会议议题相关论文。论文篇幅需控制在8000字以内(包括图表、参考文献、中英文摘要),论文摘要800字以内(约1页、Word系统排版),并附第一作者简介及是否做口头报告(论文格式请参照附件1模板)。论文语言为中文或英文。文责自负。2、摘要请以附件形式发送到lijd@caep.org.cn,邮件主题请标明“研讨会投稿”,摘要请标明“论文题目-第一作者姓名-单位”,提交截止时间为2010年10月25日。论文摘要经会议学术委员会审查后,将于2010年11月10日之前回复收录通知。论文全文请于2010年11月30日前提交至委员会电子邮箱。3.第一作者简介附于参考文献下方,“作者简介”四字左起顶格排。简介内容100字以内,包括姓名、出生年月、工作单位、职务职称、专业领域、地址、邮编、电话、手机、传真、电子邮箱。4.学术年会将印刷会议论文集,优秀论文可以推荐至的环境经济年会2010年优秀论文集。会议不收取版面费。会议将遴选优秀论文的作者在会上进行口头报告。三、会议安排1.学术年会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经济学分会、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水专项《水污染控制战略与政策研究》主题六秘书处等共同主办。2.会议参加人员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环境经济政策科研机构研究人员、大专院校相关研究人员和学生等3.会议免收会议注册费。参会人员的食宿和差旅交通费自理。4.会议时间与地点待定5.会议关键时间:第一轮通知(论文征集):2010年9月20日摘要截止时间:20010年10月25日全文截止时间:2010年11月30日第二轮通知(会议安排):2010年11月中旬第三轮通知(会议日程和发言)2010年12月初研讨会时间:2010年12月中旬四、会议联系方式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大羊坊8号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经济学分会)邮编:100012联系人:李婕旦,李娜联系电话:010-82947756-623,84947726-609传真:010-84947786-600电子信箱:lijd@caep.org.cn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经济学分会2010年9月18日

  • [转帖]环境经济学理论研究综述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简述了环境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包括环境经济学的学科性质、理论基础和主要研究内容以及环境经济学在环境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文章着重论述国外环境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及其进展,总结了国内研究现状和取得的成就,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环境经济学专题研究进行了积极的展望。【关键词】环境经济学产权制度外部性价值评估可持续发展1环境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1.1环境经济学的形成环境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经济学和环境科学交叉的学科。环境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最早兴起于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在西方发达国家,严重的环境污染激起了强烈的社会抗议,引起许多经济学家和生态学者重新考虑传统经济定义的局限性,从而把环境和生态科学的内容引入到经济学研究中。环境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在两个方面为人类知识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一是扩展了环境科学的内容,使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认识增添了经济分析这个极为重要的视角;二是实现经济科学在更为现实和客观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增强了经济学对于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的解释力,为人类克服环境危机的现实行动提供了极大的帮助。造成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除了人们未能认识的自然生态规律外,从经济原因上分析,主要是由于环境资源的产权制度缺损以及对于环境资源使用上的社会贴现率与私人贴现率不一致。由于产权制度缺损导致如河流、林地和草场等环境资源使用上产生“公用地的悲剧”,而私人贴现率与社会贴现率的不一致,又会导致在资源利用过程中,没有全面权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只考虑近期的直接的经济效果,忽视了经济发展给自然和社会带来的长远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把水、空气等环境资源看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偿资源”,把大自然当作净化废弃物的场所,不必付出任何代价和劳动。这种发展经济的方式,在生产规模不大、人口不多的时代,对自然和社会的影响,在时间上、空间上和程度上都是有限的。到了20世纪50年代,社会生产规模急剧扩大,人口迅速增加,经济密度不断提高,从自然界获取的资源大大超过自然界的再生增殖能力,排入环境的废弃物大大超过环境容量,出现了全球性的资源耗竭和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为筹商防治污染和保护环境的对策,估量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比较防治污染的费用和效益,从经济角度选择防治污染的途径和方案,污染经济学或称公害经济学的著作在20世纪70年代应运而生。随着环境与经济研究的深入,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仅仅把经济发展引起的环境退化当作一种特殊的福利经济问题,责令生产者偿付损害环境的费用,或者把环境当作一种商品,同任何其他商品一样,消费者应该付出代价,都没有真正抓住人类活动带来环境问题的本质。许多学者提出在经济发展规划中要考虑生态因素。社会经济发展必须既能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又不能超出环境负荷。超过了环境负荷,自然资源的再生增殖能力和环境自净能力会受到破坏,引起严重的环境问题,社会经济也不能持续发展。要在掌握环境变化过程中,维护环境的生产能力、恢复能力和补偿能力,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的发展。70年代后期,先后出版了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资源经济学方面的著作,论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关于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和资源经济学三者的关系,学术界还没有一致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这三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相同的,只是名称不同而已。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经济发展如何遵循生态规律的科学,这同环境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是相同的。资源经济学是研究整个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经济问题。环境保护从实质上讲也是保护环境资源、合理利用环境资源问题,两者研究的内容基本上是一致的。有些学者认为,这三门学科研究的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其中既有共同的部分,又有不同的部分。它们分别研究环境、生态系统和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经济问题,虽然有一部分重叠交叉,但研究的重点和角度不一样,各自都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笔者认为,环境经济学正如其他一些学科一样,存在着广义和狭义的划分,狭义上的环境经济学着重从经济的角度研究环境污染的产生原因和实现对其进行控制的途径,而广以上的环境经济学则应当包括狭义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和资源经济学的内容。因为产权制度可将环境污染与资源配置内在地联系起来,而环境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必然要求将其置于自然、人工和社会的复合生态系统的框架之中。本文的论述是建立在广义的环境经济学分析框架之上。1.2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社会经济的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它不是在自我封闭的体系中进行的,而是同自然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自然界提供给劳动以资源,而劳动则把资源变为人们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同时产生废弃物。劳动和自然界相结合成为一切财富的源泉。环境经济学主要是一门经济科学,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其中主要有微观经济分析中的均衡理论、福利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并将生态学、系统论、控制论以及资源学的相关理论分析框架纳入其中。社会经济再生产的过程不断地从自然界获取资源,同时又不断地把各种废弃物排入环境的过程。人类经济活动和环境之间的物质变换,说明社会经济的再生产过程只有既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又遵循自然规律才能顺利地进行。环境经济学就是研究合理调节人类经济活动,使之符合自然生态平衡和物质循环规律,使社会经济活动建立在环境资源的适度承载能力基础之上,综合考量短期直接效果和长期间接效果,兼顾自然资源利用的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其研究内容主要有下述四个方面:  (1)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包括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同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及资源和环境价值计量(包括对未来的贴现)的理论和方法等。  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既带来了环境问题,又不断地增强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能力。要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首先是要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把保护和改善环境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目标。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型只考虑劳动(L)、资本(K)和技术进步(T)对生产的贡献,这显然是不够的。当资源(R)和环境(E)的价值可以计量后,应把它们纳入经济增长的模型分析之中,即Q=f(L,K,T,R,E,t),t为时间因素。  当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超过环境容量时为保证环境质量必须投入大量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这部分劳动已愈来愈成为社会生产中的必要劳动。同时,为了保障环境资源的永续利用,也必须改变对环境资源无偿使用的状况,对环境资源进行计量,实行有偿使用,使经济的外部性内在化,以及经济活动的环境效应能以经济信息的形式反馈到国民经济计划和核算的体系中,保证经济决策既考虑直接的近期效果,又考虑间接的长远效果,兼顾局部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2)社会生产力的合理组织和环境资源的功能区划。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调,很大程度上是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造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合理规划和组织社会生产力,是保护环境最根本、最有效的措施。为此必须改变单纯以国民生产总值衡量经济发展成就的传统方法,把环境质量的改善作为经济发展成就的重要内容,使生产和消费的决策同生态学的要求协调一致;要研究把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发展计划的方法,促进环保产业协调发展;要研究生产布局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按照经济观点和生态观点相统一的原则,拟定各类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确定一国或一地区的产业结构,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合理布局。这方面的研究需要综合运用经济学、生态学、系统论和控制论等理论和方法。(3)环境保护的经济效果(费用—效益分析)。包括环境污染、生态失调的经济损失估价的理论和方法,各种生产生活废弃物最优治理和利用途径的经济选择,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优化方案的经济选择,各种污染物排放标准确定的经济准则,各类环境经济数学模型的建立等。(4)运用经济手段进行环境管理。经济方法在环境管理中是与行政的、法律的、教育的方法相互配合使用的一种方法。它通过税收、财政、信贷等经济杠杆,调节经济活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污染者与受污染者之间的关系,促使和诱导经济单位和个人的生产和消费活动符合国家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的要求。通常采用的方法有:征收资源税,排污收费,事故性排污罚款,实行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奖励,提供建造废弃物处理设施的财政补贴和优惠贷款等等。  总体上看,环境经济学的发展可以沿着两条路径来追寻:第一是环境经济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其中包括理论发展和学科教育的完善;第二是环境经济学作为经济发展政策、环境保护政策和可持续发展政策的理论基础多起的实际作用和效果。在这两个方面,环境经济学都表现出他鲜明的特点:把环境问题作为经济问题来对待,分析环境问题的经济本质并提供有效率的政策选择。环境经济学是连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桥梁。环境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都有待建立和充实。随着人们对经济再生产过程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认识的深化,对经济规律与生态规律相互关系和综合作用的研究,将取代目前对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的分别研究。这将为探索建立一种既能充分利用、保护、提高自然生产力和环境自净能力,又能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的多层次的社会经济生态系统提供条件,从而保证经济发展既有利于提高近期经济效益,又有利于发挥长远生态效果。1.3环境经济学在环境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环境管理的手段主要有教育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每一种环境管理手段都有其理论支持体系,环境经济学主要为环境的经济管理手段提供理论基础。应该说每一种环境管理手段都存在其优势和不足,但从根本上来说,由于人们的经济关系处于社会关系的支配地位,所以经济手段是环境管理手段的核心。环境问题的背后无不隐藏着人们的经济利益重冲突,环境问题的解决实质上是各利益相关者谈判和重复博弈的过程。因此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和发展对改善环境管理,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全球环境管理的实践也证明了环境管理越来越依赖于经济手段的完善与应用。因此,无论从环境科学还是从经济科学的体系考虑,环境经济学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日益发挥出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2国外环境经济学研究的前沿及其进展环境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主要形成于本世纪50和60年代之间,其发源地是在北美洲。事实上,经济科学一直有关于经济福利和自然资产储备之间的关系的探讨,所以环境经济学的文献可以追溯到很多的历史文献。早在20世纪20年代,阿瑟•庇古就有把污染看作是外部性的思想。格雷和侯特陵分别在1914年和1931年对可耗竭资源如媒及金属矿藏的折耗程度做过分析。而关于增长的极限的分析则早在19世纪就由约翰•斯图拉特•穆勒做出了。但是,只是在过去的30年里,环境与发展的综合理论体系才逐渐形成,并在80年代当焦点转到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时拓展了原有的概念。国外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和发展阶段大致可概括为五个方面: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环境资源的价值评估、针对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从可耗竭资源到可再生资源的研究、越境环境问题(从区域到对全球的关注)。国外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具有以下特点:①制度分析透彻。充分运用制度经济学、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对环境问题进行研究,在政策失灵、市场失灵、财产权失灵等问题的研究上成果丰硕。②案例分析详实。对利益相关者的权利义务结构、环境法规的经济影响、环境管理中的各个层次的研究都可以归结到相应的案例分析,从大量的案例分析中归纳出一般性的规律。③分析所用的模型丰富。除了政策导向性较强的分析而外,数学模型被广泛应用,使得理论分析的逻辑显得更加严密。④分析的专题领域十分具体。在环境经济、环境法学、环境管理等分支学科下进行更为具体的专题研究和交叉研究,对环境问题中所涉及到的主体行为分析比较透彻。目前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仍在不断完善。2.1财产权问题。新制度主义者认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外部性导致环境问题的出现,而产权制度缺损又是导致外部性问题的根源。因此,一个社会可以通过建立合理的资源产权制度来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在对财产权利束合理界定并与特定社会的政治文化因素相结合,西方学者对水权制度、林地产权制度、农地制度等资源产权制度的合理安排进行的有益的探索和实证研究。英国伦敦大学的戴维•皮尔斯等人通过规模因素、价格因素和政策因素阐述了自然资源的退化,这些探讨也涉及到了所谓的可操作的刺激手段,这些手段有助于可持续的资源管理过程。一个很好的实例就是关于土地保有权(landtenure)问题。如果这种权利能够得到保障,就会使土地的拥有者或使用者对价格刺激产生积极的反应甚至会趋同于规划目标。如果没有这种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的保证,就会出现财产权失灵或体制失效的现象。在实践中,财产权问题以及资源管理问题是极其复杂而又非常重要的。布罗姆利(Bromley)和塞尔诺(Cernea)区分了四种独立类型的财产制度:①政府的,②私人的,③公共的,④自由进入的,在第四种情况下财产概念失去了意义。前两种情况下所有权和使用权可通过所有人与使用人之间的承租协议方式实现分离。假若协议得到执行,那么土地使用就会受有益于环境保护协议的限制。公共财产指集体私有财产这种情况(因为所有其它人被排除在使用和决策之外),集体中个人拥有权利和责任,当然这种责任和权利不一定平等。佘雷尔瑟•万初普(Ciriacy•Wantrup)和毕晓普(Bishop)、布罗姆利和塞尔诺等人强调公共财产制度不是土地过度使用的单一原因,正如朗格(Lunge)研究的那样,假设集体中所有个人都独立行动使自己利益最大化,这是不恰当的;公共财产制度能够而且确实显示了持续存在和很好的环境管理能力。然而它们也像其他财产制度那样被外部压力(诸如技术进步、与其他集体新的社会经济关系或自然灾害等)的干扰偏离方向。这些学者强调混淆公共财产与自由进入,从而假定很可能在公共财产制度上看到“公地悲剧”是一个重大的错误。如果这个集体不能加强并管制自己的权利来排除外人,那么情况可能是这样。由于自由进入被定义为没有财产的状况,那里从来没有授权或者那里以前的权利不能加强或已经无法加强,“公地悲剧”就可能发生。当财产权问题对于以土地贡献量不减少或不被破坏的方式来管理土地使用的可能性很重要时,关于土地使用者对别人造成外部成本的权利的问题也是很重要的。这里的利害关系涉及到两种特别的外部性:①食品上的化学物质残留和水污染,②对野生生物和景观的破坏。霍奇(Hodge)提出了对理解力的变化和关于英国农业这些权利问题政策的简明研究。戴维•皮尔斯对于开放的(即自由进入的)和公共财产权的可再生资源管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开放状态包含着资源退化的高度风险,尽管从技术上说,应该存在着一个均衡点,在这一点上,平均利润等于0而资源被可持续地利用着。高度风险的出现则是因为,人们并不很准确地掌握资源存量的大小,也因为可接受的最小资源存量规模通常是非常高的。必须把开放资源从公共财产中区分出来。在公共财产中存在着一系列的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利用的规则,但公共财产也内含着过度开发的风险,因为私有物品和集体物品毕竟是截然不同的。如果公共财产体制崩溃了,就不能认为他们这样做是因为在社会和私人效益之间存在着矛盾。许多其它因素也影响到公共财产体制的破坏:外来价值的冲击、外来技术的变化以及人口的增长。个人对资源的使用或拥有权的私有化是有吸引力的,因为它为个人开发资源提供了刺激。即使公共财产体制是稳定的和可持续的,它们也不一定导致收入随时间的增加。私有化能够为改善土地和资源提供不断的刺激,但它也同最优资源退化和拥有者之间的外部性的存在相一致。公共财产管理体制确实会发生作用,特别是当对于社区的鼓励非常高的时候。当集体效益高时就是这样的情形,例如,为了避免整体破环的需要。2.2可持续性问题。效率和伦理因素会影响私人和社会在环境问题上的选择。前者主要考虑消除资源使用过程中的废弃物,后者主要关注社会各利益集团在环境权益方面的公平性。国外关于资源配置的静态和动态最优原则有了较为透彻的研究,如对于矿产(可耗竭资源)开采量、林木(可再生资源)砍伐量的决定等研究都可归纳为下式表示的最优化问题。式中Q为某种资源的总量,它是一个恒定的数值,qt为t年的开采量,r为贴现率,a,b,c,λ为一定的系数。(1)可持续的观念体现在当代人对福利的追求,不能以后代人的福利降低为前提。西方学者在对环境资本(包括自然与人工资本)存量变动做出严格界定的基础上提出弱持续度、强持续度和环境的可持续性等概念。根据哈特卫克规则(HartwickRule),如果将所有从稀缺性资源的使用中获得的稀缺性租金以资本形式投资,则资源配置的结果使社会在弱持续度上发展。一般而论,并非所有有效率的资源配置都具有可持续性,而且并非所有可持续的资源配置方式都是具有效率的,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效果有四种可能结果,如下图所示,其中结果D为一种双赢结局,能同时增进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福利。不可持续可持续无效率有效率图1资源配置的可能结果从持续性的更一般部分中分离出来并特别地集中在农业上,土地可能被认为是关键的资源。考虑到农业或林业用地,当前其生产性服务的使用水平可能导致将来时期服务流减少,可能危及调节服务流的能力,这是不言而喻的。实际上,并不只有土地的农业生产服务流受到关注。根据皮尔斯和特纳对一般由环境提供服务的生态学的研究,土地提供①污水坑服务(例如集中牲畜生产的粪便处理),②景观和野生生物存在价值的来源,③通过当前土地利用支持的生物多样性有助于保护人类福利免受各种侵害的外部冲击的来源。所有这三种服务供给上的农业压力正是政策议程上问题的根源。2.3对资源与环境的价值评估。价值评估是环境经济学传统的和基本的研究方向,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仍在不断完善。资源的价值包括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两个部分,即TVR=V1+V2(2)其中,V1为资源的使用价值,V2为资源的非使用价值即存在的价值。若以DVR表示资源的直接应用价值,IVR表示资源的间接使用价值,OVR表示资源的选择使用价值,则有V1=DVR+IVR+OVR。目前国外用来计量“非市场”物品价值的方法分为两种:①“互相依赖需求法”。该方法的精髓是从可以观察到的市场行为来估计非市场物品的内在价值。娱乐价值可以从娱乐支出显示出来,位置价值可从财产价值显示出来。所用的方法包括惟乐定价法和旅行费用法。②另一个是直接方法,用直接提问来得出两方面估计:为避免失去或获得舒适而“甘愿付费”,或为了失去舒适或一些权利而“甘愿接受”赔偿。这被称为或有估价。2.3.1惟乐定价惟乐定价寻求估计包含在贸易商品或资产内的特别品质的价值或价格,这些商品或资产具有大量数量上和质量上的特征。例如可能在统计上评估出一些特征对房屋价格的影响,如有无开阔乡村景色,洁净空气,进入林地的通道,接近重工业区或交通要道;同时还能做到估计可量化变动成本对价格的影响,如房屋年龄、浴室数目等等。在这个方法下,有时可以估计受这些特征影响的商品和资产买卖双方一定的环境存在价值的价值。然而,对不仅仅只有房主受公园影响而赋予其存在价值而言,这些计量只能是部分的,例如公园许多实际的和潜在的使用者。所以,就目前的研究水平而言,惟乐定价法只具有有限适用性。2.3.2旅行费用法这也是一种只适用于有选择地估价问题的方法,因其只适用于为了娱乐目的游览的地方估价,所以也是很有限的。游客每次游览费用能测算出来(有许多相关变量),可以假设是他们为得到的娱乐服务而做出的最少自愿付费。通过回归每位游客在旅行费用和其他变量如游览其它替代地方的费用、游客的社会经济地位和旅行次数,就可以估计出游览需求函数。需求曲线下方区域表示对游客消费者剩余的估计,这个函数可用来估计收取或改变入场费对这一景点游览需求的影响。这个方法不可避免地导致方法论上的困难,但是因为乡村旅游经济学在农村发展的各个阶段都起着重要作用,所以这个方法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虽然它有助于估计旅游资源对于游客的暗含价值,但却遗漏了对于不是游客的大量人群的选择自由和存在价值。2.3.3或有估价或有估价是试验经济学的重要方法。因此行为和价值的估计是通过诱导出反应者对假说问题的反应得到的。如有可能得到反应者为了阻止建一条通过国家公园的道路而自愿付费的估计,或者他们在继续修路的事件中自愿接受补偿的估计。不管哪一种,得到了道路对反应者甚至不住在国家公园附近的反应者的外部成本的估计。或有估价因此是试图估计从市场行为中不能得出的价值的很有用的程序,而且还没有问卷试验不能试图评估的估价问题。或有估价试验的设计对结果的有用性至关重要。人们广泛认识到反应者的回答包含偏爱成分,这种偏爱依赖于作为他们回答结果所采取的任何行动,而且要有仔细的抽样才能使初步试验结果上升为整个人群的价值取向。不过,这是一种可用来尝试更困难估价练习的有高度灵活性和多种用途的工具。2.4解决环境问题的政策手段西方国家先后提出的解决环境问题的手段可以分为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教育手段。从各国的环境管理实践看,目前普遍倾向于采用经济激励手段,即一种以市场为导向的环境管理政策。2.4.1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是指管理者依据国家的环境经济政策和经济法规,运用价格、成本、利润、信贷、税收、收费和罚款等经济杠杆来调节个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规范人们的宏观经济行为,培育环保市场以实现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手段。经济手段具有利益性、间接性和有偿性的特点,可分为宏观经济手段和微观经济手段两种。宏观经济管理手段,指国家运用价格、税收、信贷、保险,贸易等经济政策引导和规范各种经济行为主体的微观经济活动,以满足环境保护要求,把微观经济活动纳入到国家宏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的各种手段。微观经济手段,指管理者运用征收排污费、污染赔偿和罚款、排污权交易、押金制度等经济措施来规范经济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强化企业内部的环境管理,做好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工作。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的核心作用是贯彻物质利益原则,将对环境有害活动的外部影响综合到经济核算中去,即把各种经济行为的外部不经济性内化到生产成本中。运用经济手段,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在国家宏观指导下,通过各种具体的经济措施不断调整各行为主体的经济利益关系,限制损害环境的经济行为,奖励保护环境的经济活动,把企业的局部利益、短期利益同全社会的共同利益、长期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实际上是针对各行为主体,如何建立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企业的行为是经济行为,制约和规范经济行为的最有效手段是经济手段。但是,在环境管理中使经济手段发挥应有作用必须满足一个基本前提,这就是企业超标排放所支付的环境保护补偿费用必须大于企业因逃避环境责任而取得的非法收入额度。具体地说,只有当环境处罚或收费的额度超过其因减少环保投入所节省下来的货币价值时,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企业才能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认真开展污染预防和治理工作。而当排污费低于边际治理成本时,企业将不会主动采取任何污染治理措施。我国现行排污收费制度只是为环境资源的使用设立了一个较低的费用门槛,只要支付一定费用,使用者就可以相对“自由”地享用环境资源,因此该制度不能对使用者对公共物品的使用权进行约束,使用者在使用环境资源时不具有排他性,“产权拥挤”现象仍得不到解决,因此无法克服“市场失灵”问题,从而导致排污收费的政策绩效很低。排污交易制度是近一二十年发展起来的保护环境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法律制度,它由美国在70年代末首创,目前排污信用已在芝加哥期货市场上市。排污权交易主要是通过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利,并允许这种权利象商品那样买入和卖出来进行污染排放控制。其基本操作思路是:政府机构评估出使一定区域内满足环境要求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并将最大允许排放量分割成若干规定的排放量,即若干排污权,政府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分配这些权利。如政府可以销售、出租、拍卖或馈赠等,并通过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使这种权利能进行合法有偿的交易。排污权交易是在某一区域内根据环境纳污能力,在实行总量控制的前提下,政府通过市场将排污权分配给企业,体现出较强的公平性和效率性,有助于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排污权交易制度具有以下特点:①能促进环境资源的产权关系明确。②具有良好的激励作用。③可降低污染防治的交易成本。所以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有利于促进外部不经济的内部化,从而实现环境资源的有效配置。2.4.2环境管理的其它手段目前环境法学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促进了环境法制的发展。法律手段是环境管理的一个最基本手段,具有强制性、权威性、规范性、共同性和持续性等特征,是其他手段的保障和支撑,通常称为最终手段。西方发达国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形成一整套体系完整的自然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的法律制度。这些制度包括强制管理制度、协商谈判制度、经济刺激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环境标志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押金制等法律制度,这些法律制度囊括了环境管理的各个方面,从而使环境管理真正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欧盟和北美国家的环境法律制度执行得较为成功。环境管理的行政手段是指在国家法律监督之下,各级环保行政管理机构运用国家和地方政府授予的行政权限开展环境管理的手段。例如,对那些违反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的行为进行警告,对擅自拆除或闲置环境保护设施的行为责令重新安装使用,对污染严重又难以治理的企业,责令停业、责令关闭、责令拆迁或限期整改等就是环境管理中的行政手段的体现。行政手段具有权威性、强制性、具体性和无偿性。不论法律制定得有多完善,以身弑法者仍大有人在,要想从根本上规范人的行为还须采用教育手段,通过宣传教育方式改变人的观念和价值取向,逐渐树立起符合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价值观念和生产消费行为方式。环境管理的教育手段是指运用各种形式开展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以增强人们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专业知识的手段。环境教育包括学历环境教育、基础环境教育、公众环境教育和成人环境教育等形式和内容。其中,公众环境教育是环境保护中最主要的教育形式,主要通过新闻媒体和公众宣传两种途径进行。关于环境教育形式的优先顺序,在经济发达国家是:公众环境教育,基础环境教育,成人环境教育和专业环境教育。在经济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其排列顺序为:专业环境教育,公众环境教育,成人环境教育和基础环境教育。这主要是由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面临不同的环境问题以及问题的紧迫性不同所致。2.5环境问题的实证研究倒U型的环境库兹聂茨曲线(EKC)自1994年由Selden和Song两位学者提出后,近年来成为环境经济实证研究中一个充满争议的主题。EKC表明:环境恶化与人均GDP在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呈正向变动关系,当人均GDP达到一定水平后,二者表现为反向变化关系。国外研究文献指出,除了人均GDP外,尚存在其他导致环境库兹聂茨曲线向下倾斜的因素。澳大利亚学者麦格纳里(ElisabettaMagnani)在对环境库兹聂茨曲线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污染削减政策的决定因子,提出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取决于收入分配函数而非其均值。如果多数人投票机制发生作用,那么收入分配参数将通过影响对环境改善的支付意愿,进而决定污染削减的水平。实际污染量m(actualpollution)可分解为初始(基本)污染量I(incipientpollution)和削减污染量G(abatement)。即m=I–G,经济发展对I,G均产生影响,即I=I(Y),最优环境政策可用G来表达,G=G(Y,R),Y为平均的经济福利水平(可用人均GDP近似代替),R为收入公平指数。经济发展的结果导致I/(Y)>0,G取决于对环境质量的需求与供给状况,若供给充分,且具有完全弹性,(G)/(D)=1,D为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则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的正向变动关系的出现取决于私人与公共部门对环境质量的需求因素。一般地,收入增加时污染削减的意愿增强,即,而收入分配公平也将促进环境改善,即,所以:(3)(4)麦格纳里认为.环境的库兹聂茨曲线并非经济发展的必然路径而是一种政策引致的结果。非经济因素如政治制度的特征和文化价值观念会导致不同的环境经济政策。在特定的投票制度下,收入分配函数中的各个参数对公共政策决策至关重要。如果多数人投票机制发挥作用,经济增长通过影响主要投票人的环境支付意愿进而影响公共政策决策过程。一般说来,相对收入和总体环境改善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三个方面:污染行为的收益和成本的分配状况,各个收入阶层在政策制定者效用函数中的权重,以及财富象征效应和消费中的攀比效应。上面的(4)式将环境库兹聂茨曲线与传统库兹聂茨曲线内在地统一起来,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即传统的库兹聂茨曲线认为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得到减弱,这将进一步通过影响公共政策决策导致环境改善,因此,麦格纳里的分析实现了环境库兹聂茨曲线与传统库兹聂茨曲线形成与内容的统一。污染强度与人均收入的一般经济计量模型可表示为:(5)此式对颗粒悬浮物(spm),so2排放量与人均收入之间的拟和效果明显。多数实证研究选择人均收入(xit)的2次或3次多项式形式,也有研究采用人均收入的对数平方和对数立方多项式形式,这取决于所考虑的因变量,以及所采用的是横截面分析(cross-sectionsanalysis)还是分组分析(groupinganalysis)。这些因素导致了所获得的EKC的不同形状和转折点的具体位置差异。maximumofpollutionintensityBCCAY1YGDP,GDPPerCapita,GlobalGP图2A‘normal’typeofenvironmentalkutznetscurve国外学者用可计量的一般均衡方法(ComputableGeneral-EquilibriumApproach)对环境政策绩效进行模拟分析。可计量的环境一般均衡分析法以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为基础,根据生产与污染相互作用的关系而推导出来,与投入产出法和线性规划法比较,其具有下述特点:第一,价格作为模型的内生变量,并为“市场”所决定;第二,模型以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为基础,以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由于价格的调整而实现均衡时的经济状况为分析背景;第三,模型中的供给函数和需求函数由生产者的利润最大化行为和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行为推导出来;第四,CGE模型通常是多部门和非线性的,内含资源约束,更接近于现实。自1980年代后期以来,CGE方法开始应用于环境问题的分析,虽然多数分析目前尚处于试验阶段,还不是很完善,但已日益显示出其在环境政策模拟分析上所具备的优势。国外环境经济实证研究近年来更多地关注农业的面源污染问题。城市工业和生活造成的点源污染由于相对集中,污染源明确,并较早采取措施,污染控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而农业面源污染的情况复杂得多,研究的进展不大,目前非常需要这方面的实证分析。国外现有研究文献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市场化可能对环境带来正面的和负面的影响,这取决于具体国家所采取的宏观和微观经济政策。经济全球化和农业市场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整个农业产业链带来直接影响,进一步影响到发展中国家的环境状况。市场化导致农业产业链中的下游产业如种植业生产的集约度日益提高,对农业环境压力增大,同时,由于基因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转基因作物的大量种植对环境的影响目前也缺乏实证资料,因此也存在一定的环境风险。由于市场化促进了发展中国家农业产生链条的延伸,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水体和空气质量产生影响,技术条件的不同导致能源结构变化,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全球化导致生产资源得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以及发展中国家逐步放弃完全自给型的农业生产模式(尤其在粮食方面),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更加趋于合理化,这将减弱传统农业灌溉区的土地退化,对环境产生积极影响。然而,这方面的实证研究目前仍然缺乏。2.6跨区域的环境问题流域水资源与环境管理在国外越境环境问题研究中较为典型。国外学者提出一体化的水资源管理是从全球视角考虑的解决水安全问题的一个有效措施。目前发展中国家的水资源与环境问题比较突出,实施可持续的一体化水资源管理模式,能够平衡人类需求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一体化的水资源管理模式鼓励并能够促进流域内或紧密相连的一定区域内水资源的可持续高效利用。它强调一种多中心、具有高透明度和高产出的水资源使用管理方式。为了取得水资源利用的更大价值,必须使有关的利益主体(stakeholders)认识到他们对发展的进程做出了贡献,理解水资源管理的目标,并意识到各自的责任对实现目标的重要性。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充分考虑到一定流域水资源的各种竞争性用途,如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以及休闲娱乐等,并对各种用途的效果进行估算,加以综合权衡,以保证相关区域内经济与生态目标的协调。同时,为改善水环境状况,需要制定合理的水资源价格,以及对供水和污水处理基础设施的运营设计合理和机制,即对水环境与资源设计合理的供给制度。越境环境问题也是全球环境问题研究的热点。一个国家内排放的废物会影响到其它国家,这成为越境污染,如酸雨、海洋或国际湖泊的污染以及流经几个国家的河流的污染等。同样,一个国家的资源退化也可能影响另一个国家的利益。这种越境问题至少需要双边谈判,而且往往需要多边合作来解决。根据外部性原理划分国际环境问题是很有效的,当一个经济实体利用了另一个经济实体的费用或效益而没有提供适当的补偿或效益时,就存在外部性。外部性有两种基本作用形式,即单向的和交互的。在单向作用中,一个实体加害于另一个实体,例如上游国家污染了河流或过度取水影响了下游国家的利用。在交互作用中,由于资源共享,损害也是相互的,如空气、跨国湖泊和海洋。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国家把资源利用的成本加给了另一个国家,反之亦然,共有的外部性成了一个公共财产问题。全球资源包括由对流层和平流层组成的大气以及环绕陆地的各国专署经济区以外的海域。由于这些资源由全世界共同拥有,通常被视为全球共有资源。确切地说,它们更接近于开放性资源(可自由进入的)。尽管近年来,人们通过签署控制向海洋倾倒废物的国际公约以及控制臭氧层损耗的国际协议等各种努力来实现对全球资源的管理,但总的来说,并未做到管理全球资源是为了全世界的共同利益。目前对全球公共资源的利用显然超过了其在经济上的应有水平,而在某些场合,超过了生态承载能力。全球“温室效应”、臭氧层损耗及生物多样性问题如今倍受关注。2.7贸易与环境问题。国际贸易、环境和可持续性之间的关系受到广泛的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收入主要依赖于初级产品的出口,一般来说,初级产品出口获取的外汇占出口所获外汇的60%左右。工业化国家的贸易政策对发展中国家具有较大影响。如果贸易条件下降,出口国必须出口越来越多的产品以维持其外汇收入保持不变。在农作物出口的特殊实例中,就会注重于扩大种植面积以便增加出口。如果这种受影响的作物是有害于环境的,则非边远地区土地上的土壤可能会受到直接的损害。对边远地区土壤的损害可能会更大。即使有些农作物是有益于环境的,人们努力砍伐灌木和扫清林地去扩大对边远土地的耕作,而森林的砍伐又会增加潜在的土壤侵蚀。近来人们对世贸组织中的环境争端较为关注,如何在自由贸易的大趋势下获得资源与环境的持续利用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AB
CD
ABCDEFGHIJKLMNOPQISTUVW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