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 国外行为经济学博士论文选登

    谨以此帖慰问门可罗雀的行为经济学版和黯然神伤的闲人斑竹!论文名称Essaysinbehavioralfinance.作者Kumar,Alok.;学位Ph.D.学校CornellUniversity.日期2003指导老师Masson,Robert学科Economics,Finance.摘要 Inthisstudy,usingdatafromamajordiscountbrokeragehouse,Iexaminetheeffectsofindividualinvestors'correlatedtradingactivitiesandtheirstyle-switchingbehavioronstockreturns.Ishowthatthebuy-sellimbalanceinindividualinvestors'tradescontainsasystematiccomponentthatisuncorrelatedwithoverallmarketmovements.Usingthiscommoncomponentasameasureofindividualinvestorsentiment,Ishowthatitisweaklycorrelatedwithstandardriskfactorsandmacro-economicvariables,andisstronglyinfluencedby“expert”advicefrominvestmentnewsletters.Thissentimentmeasurehasincrementalexplanatorypowerforsmall-capreturns,particularlyamongstockswithlowerprices,lowerinstitutionalownership,andhigherB/Mratios.;Ialsofindthatindividualinvestorsengageinstyle-basedinvestingwheretheyformulatetheirdemandsatastyle-level(valueversusgrowth,smallversuslarge)andre-allocatefundsbetweenstylesonthebasisofpastrelativeperformanceaswellas“expert”advicefrominvestmentnewsletters.Theirstyle-switchingbehaviorisunaffectedbyinnovationsinmacro-economicvariablesorshiftsinexpectationsaboutstocks'futurecash-flows.However,Ifindthatstyle-switchinginduceddemandshiftsgenerateco-movementinreturnsalongstyle-basedattributes.Thecontemporaneousrelationbetweenstylereturnsandinvestors'demandshiftsisstrong,andIalsofindsomeevidenceofreturnpredictabilityusinglaggeddemandshifts.

  • 博士论文:中部某县161个“政治家族”垄断县党政

    编者按:为撰写博士论文,北大社会学系博士生冯军旗从2008年初开始,在中部某县挂职两年,分别担任副乡长和县长助理各一年。挂职期间,他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出发,细致地从内部深入记录了一个县级政权的人员组成、结构、晋升方式和相互关系。南方周末从他的研究论文《中县干部》中摘编了“政治家族”一节内容。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完整记录了这个县级政权系统内部,当地家族成员的任职关系。从中可以看出,“政治家族”在当地相当普遍,占据了各部门的重要职位,令人触目惊心。近几年来流传的“官二代”现象,在这里亦有非常具体的体现。家族政治对基层权力的垄断,固化了原有的社会阶层,令普通家族出身者更难凭借才干获取政治前途。中县的一位主要领导对作者说:“如果我的妹妹在中县工作,那么不用我打招呼,她的工作和提拔,都会处处受到关照,这是几千年来的政治传统。”政治家族的大小,往往和家族核心人物的权力和位置成正比——核心人物权力和位置越重要,家族内出的干部也就越多。近年来,县域治理问题成为各方关注热点,但是焦点往往放在作为一把手的县委书记权力过于集中这一问题上。事实上,在现行体制下,县委书记和县长常由外面调任,而长期在当地经营的本地家庭政治力量,对当地政情往往有着巨大的影响——正如中国传统政治中的“官”和“吏”的关系,在实际运作中,具有深厚当地资源的“吏”,对地方政情的影响,很多时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文中的“家族”,指的是血缘和姻缘的集合体。作者根据一个家族出“干部”的多少,把政治家族分为“大家族”和“小家族”,一个家族产生5个以上副科级干部为“大家族”,5个以下、2人以上的为“小家族”。根据作者的细致调查,在中县之内,竟然梳理出21家政治“大家族”,140家政治“小家族”。根据社会学的学术研究惯例,本文隐去具体县名,以“中县”代称。该县面积1000多平方公里,人口约80万,2009年县财政收入2亿多元,支出为8个多亿。一个县级政权的家族谱系按照作者的详细统计,中县五人以上的“大家族”主要有以下21家:1.张家+张家张泰康,张家的核心人物,曾任白阁公社党委书记、中县县委组织部长、政协主席,汝县县委副书记、书记,北山地区劳动局长。其妹张梅芝,曾任中县棉纺厂党委副书记、副县长、政协主席。张梅芝的丈夫王封文,曾任中县团结乡党委书记、卫生局局长。张泰康姑老表翟兵宝,曾任中县团结乡党委书记、黄县副县长、北山市畜牧局长。张泰康有8个子女,儿子张立志,现任北山海关关长。大女婿张保彬,现任北山市旅游局局长。二女婿贺耀华,北山市人民医院院长。四女婿王许,现任武陵区副区长。六女婿韩明勇,中县新华书店党委书记。张梅芝的儿子刘彬,现任北山市急救中心主任。刘彬的爱人杨小丽,现任武陵区工商局副局长。杨小丽的父亲杨国飞,曾任中县县委副书记、政协主席,北山地区二工局局长。张泰康大女婿张保彬也是一个政治家族。他的父亲曾任中县城关镇教育组长,叔叔曾任城关镇党委副书记,叔叔的儿子张吉现任企业局副局长。大弟弟张国际现任中县人劳局长。二弟张昌河,现任财政局副局长。妹妹张紫雨,现任纪委副书记。张国际岳父张舜厚曾任白阁乡党委书记、县供销社主任。张国际爱人张会欣现任武陵区建行副行长。张会欣妹妹张会丽现任中县人大选工委主任。张会丽爱人江河现任公安局副局长。张会欣哥哥为省某银行投资处处长。2.王家王天雨,王家的核心人物,曾任中县革委会副主任,登县组织部长,中县人大副主任。其弟弟王天水,曾任科技局副局长;妹妹王天紫,曾任物资局党委副书记;妹妹王天颖曾任城关镇党委副书记。王天雨儿媳张晶现任政法委副书记,女婿黄百义现任人大农工委主任。王天颖儿子郑普晖现任航运局局长,女儿郑云波现任残联副主任科员,郑云波丈夫朱凤祥现任西城乡党委副书记。郑云波叔叔郑重社现任北山市商务局局长,郑重社姐夫崔兵曾任中县组织部副部长。王天雨侄子王洛现任正县组织部长,王洛爱人李菊芳曾任发改委副主任,王洛表妹王杨柳现任解放街道办主任。王洛妻哥刘对斌曾任中县县委办主任,社县县委副书记,现任北山市ZF副秘书长。刘对斌弟弟刘向彬曾任中县教育局副局长。王洛内弟李田园现任商贸中心纪检组长,王洛连襟侯长春现任农办主任。政治家族关键词:世袭、等级分配、核心部门中县政治家族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不少都是行业内或者系统内繁殖,具有一定的世袭性。比如张泰康曾任白阁乡党委书记,其女婿张保彬后来也任白阁乡党委书记;张得彬曾任组织部副部长,其内弟高玉溪也任组织部副部长,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二是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也就是俗称的“县领导”,其子女一般至少有一个副科级以上职务,不少还是正科级职务。三是政治家族子弟具有向核心部门、关键部门聚集的趋向,比如县纪委、组织部、县委办等等。四是政治家族的大小,往往和家族核心人物的权力和位置成正比——核心人物权力和位置越重要,家族内出的干部也就越多。同时,和后代数量也成正比,后代越多,家族内出的干部也越多。同时,作者还从中县的具体情况分析了当地政治家族形成的主要因素。一是政治录用方面的优势,主要是教育和入伍。对于干部家庭子女来说,一般教育条件较好,考上大学的可能性较大,毕业即是干部,还能进入较好的单位工作。通过教育这个媒介实现家族繁殖,这是主要的形成途径。其次是入伍,如果考不上学,还可以参军,然后再从工人身份向干部身份转变,这也是重要的途径。二是领导干部及其子女形成了一个熟人圈,互相比较了解,同时,很多领导干部为了子女的进步,会不断对县里的主要领导介绍子女的情况,希望能够得到照顾。很多老干部在和作者访谈时,很坦诚地谈到这些;作者在当地组织部长办公室内,曾几次遇到老干部为自己的子女进步说情。三是政治培养,在领导干部家庭中,父辈的刻意培养加上潜移默化的熏陶,都会使得他们在政治体系内更快成长。中县的一位主要领导曾对作者说:“如果我的妹妹在中县工作,那么不用我打招呼,她的工作和提拔,都会处处受到关照,这是几千年来的政治传统。”(访谈,2009)另一位中层干部说:“现在官场世道真是变了,我当时提拔都是在组织谈话时才知道,现在这种情况你看还可能吗?现在不运作一下,不找关系,是肯定不行的。”(访谈,2009)作者在调查中发现,政治家族在当地形成了地方利益集团和势力集团。中县一位主要领导经常感叹很多措施执行不下去,原因就是地方利益集团的阻挠和反弹,中县很多不正之风,比如炒地皮等,很多背后都是政治家族的势力。这种力量是很大的,这位领导说,很多时候投鼠忌器,极端的时候自己都可能翻船。政治家族还造成了干部仕途上的不公平。政治家族子弟仕途上的通畅,使得平民子弟干部感觉不公平、不公正。这在中县一般干部中议论很大,特别是很多老县领导的孩子,基本都是副科级以上,并且很多都在关键部门和好单位。同时,政治家族的关系网和利益链,使得县乡政治成为人类最复杂的集合体,其复杂程度远远超出想象,作者在西城乡时,一位中层干部曾对他说:“干部考核为什么考不出真东西,因为县城太小,关系太复杂,说不定考核组的就是那个干部的亲戚,能说实话吗?”(访谈,2009)家族政治的衰落不过,一个近年来趋于明显的情况是,政治家族在中县呈现衰落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计划生育政策,这是导致政治家族衰落的根本因素。中县第一大政治家族张家,家族庞大的一大原因就是子女众多。而现在干部群体中,严格执行的“一孩化”计划生育政策,对政治家族起到了釜底抽薪的作用。就作者了解到的情况,除了个别人大副主任和政协副主席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外,其他领导都是一个子女。说明计生政策有一个从宽到紧的过程。二是干部交流制度,这对于打破政治家族网络,起到了很大作用。三是干部群体就业观念的转变以及高等教育的普及。1980年代,很多中县干部千方百计回家就业,不愿留在大城市,现在,他们的子女就业时,则是千方百计留在大城市。作者在西城乡时,当时乡长的女儿刚刚大学毕业,乡党委书记就跟她说,千万不要回来,北山市都不要回。为了乡长女儿就业,乡党委书记特意和乡长一块到省会找老乡运作,最后,乡长女儿留在了省会某银行工作。干部子女在大城市就业的途径就是高等教育。中县干部都是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受益者,知识改变命运,他们对此有最深的体会,所以在子女的教育上绝对是全力投入。县领导的子女在当地一般上的都是最好的小学、初中和高中,在受教育初始阶段就已经拥有了最优的教育资源。不少都高考移民,往北京、上海、新疆、内蒙古和海南等等,而且一些家属甚至不上班,去陪读。这是挂职期间最令作者吃惊的事实之一。对教育的重视加上高等教育扩招,现在县领导干部子女上大学已经基本普及。从统计中可以看出:县领导子女通过高等教育改变人生的现象非常明显,除了几个中等学校毕业,留在中县工作以外,其他都选择在大城市工作。关系千万重作者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关系”在中县干部的仕途中起着重要甚至是根本性的作用。除了上述所说的突出的政治家族现象,其他关系类型主要有:干亲、同乡、同学、战友等。而近年来干部选拔任用中民主推荐政策的实施,加重了关系在干部仕途中的作用,并导致了拉票网和关系运作的双环模型的形成。很多中县干部都办有经济实体,就是为拉关系奠定一个经济基础。很多干部说,上世纪80年代,生活都有困难,怎么可能去找关系?而现在,经济繁盛奠定的经济基础,使得拉关系不仅盛行,而且愈演愈烈。县乡官场的过度竞争也是关系盛行的一个重要原因。县乡干部是中国干部群体中数量最多的一部分,中县1万多名干部,却只有30多个副处岗位和4个正处岗位,这种差距带来的就是晋升的残酷竞争,竞争的一个结果就是关系的流行,导致每个干部都要关系运作,以增加晋升的概率。同时,关系确实能够带来干部的晋升。一位乡党委书记说:“不找人不可能,关键是能不能找到人,能不能起作用,谁不找人都不行。”在这种种关系中,除了血亲是自然的连接纽带,也是最强的连接纽带外,其它都是社会性的连接纽带,都需要编织和维持。在中县,编织关系网的主要方式有喝酒、打牌和送礼。喝酒是编织关系网的最重要方式,也是中县每个领导干部的必备之课。在酒桌上,不认识的相互认识,认识的感情会更加深厚。酒场不仅是建立关系的地方,而且是信息的流动地,办事的润滑剂。正是在酒场上,每个干部都是透明的,谁和谁是什么关系,谁在北京买了房子,谁和谁有一腿,谁被双规,谁家的子女考上了大学等等。而如果哪个干部想认识某个领导,最常用的方式就是通过中间人,然后摆上一桌,几杯白酒下去,自然从陌生到熟悉,甚至开始称兄道弟。作者的很多论文资料正是在酒场上获得的。一个干部请人喝酒,一定是请和自己关系好的干部陪酒,而这里面也有很多的艺术,那就是一定要避免关系不好的干部在一个酒桌上,所以,到了喝酒的时候,不仅需要熟悉自己的关系网,还需要了解别的干部的关系网,谁和谁关系好,谁和谁有矛盾,必须灵活安排,如此才能尽欢。在酒场上,打牌则是不可少的,牌的种类有麻将和纸牌,打麻将一般是在酒前以及酒后进行,打纸牌则是喝酒时进行,谁输谁喝酒。一些干部还有固定的牌友,主要在业余时间进行。喝酒打麻将是中县干部的主要生活方式。一位干部曾对作者感慨:漫漫时光,何以消遣?喝酒打牌。而当作者就访谈时间问一些干部是上午还是下午时,不少干部都说,一定要上午,因为很多领导一到上午11点多,就开始打电话联系喝酒的地方,中午喝酒后,要么回家睡觉,要么找个地方打麻将,下午根本找不到人。而到了晚上,则继续喝。所以在中县,中午和晚上,上百家宾馆,处处都是喝酒声,而其中大部分是干部,特别是档次高的宾馆,更是如此。在干部关系网的编织和维持中,礼物以及货币的流动是必不可少的。这些一般是在逢年过节的时候进行,所以一到中秋和春节等重要节日,很多重要的领导干部一般都不在中县,他们在路上,在北山市,在省会,在北京,要么“跑部钱进”,要么为仕途而构筑人脉。(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文中所用政治家族家庭成员的名字均为化名)

  • 国外大学行为经济学博士论文读后感

    1、论文名称Essaysinbehavioralfinance.作者Kumar,Alok好不容易读完一篇,这一篇的主题是讨论股价的共同变化问题,过去解释这现象主要通过单个股票的收益变化可能存在同方向,或者系统性冲击,比如宏观经济变量,如利率、石油价格冲击等。但史莱佛和希勒等人早期的研究发现,通过引入噪音交易者(也就是非理性交易者),能够更好的解释这种现象。这篇论文的作者设计了一种计量方法,通过计算单个投资者在不同证券组合进行买卖的数量差异作为一种心态衡量指标,即thebuy-sellimbalance(BSI),用这个剩余BSI和市场收益进行回归,发现噪音交易者的总体行为受到共同心态(即市场上的普遍看法)的影响,而且如果不考虑这种总体行为变化,单个噪音交易者行为不会影响市场价格波动。特别是发现了季节效应(但不包括周效应)这也告诉我们,只要集体出现认知偏差,才能够说明一种经济现象是认知偏差带来的!库马的研究进一步发现,单个投资者在买卖不同股票时,行为是相关联的。按照Thaler的心理账户理论,投资者应该根据不同的股票特征进行相应的投资,两者之间不应该有关系,除非投资者不能区分股票间的差别。也就是说,投资者的心理账户只能在简单分类时才有用,在复杂分类下就不行了。这一点和哈耶克的感觉秩序理论和现代神经元经济学的研究似乎不一致。俺不懂。库马进一步检验了投资者心态的决定因素,发现个人风险计算对心态影响很小;宏观经济变量影响中等;影响最大的是媒介显示的总体心态特征。这说明媒体实际上左右者噪音交易者的行为。难怪俺们导师说现在记者最挣钱!作者进一步检验了风格投资的影响。所谓风格投资就是按照某一种标准进行投资组合,比如大企业和小企业;科技股等等,组合内的股票之间比较关联。相对的就是马克维茨的分散投资组合,目的是风险最小化,通过降低风险创造价值。风格投资是通过收益最大化创造价值。作者发现,投资者存在明显的风格投资,并且这种风格投资所包含的需求转换能够用于预测各自的价格变动趋势;风格投资对各种风险指标也有影响。当然,这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如果投资者采取风格投资,那么必然导致市场上是各种风格资产组合,也就必然出现行为金融所预测的那样,出现规模效应等。有因就有果。难就难在如何才能找到证据证明风格投资的存在。库马的论文价值也就在此。通观全文,注意两个关键:1、在2.1.1中关于投资者心态的BSI测度,这是检验投资者心态是否存在以及是否影响股价变动的关键,如果没有这项指标的提出,整篇博士论文就失去价值,库马也就必不了业啦。2、在3.2.1中关于风格水平的需求转换度量指标的设定,以及下一节的解释变量的选择。这是发现风格投资存在的关键所在。至于计量方法上,也是通常的多元回归,后来用了蒙特卡罗模拟,俺不太了解。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找到恰当的测度指标。最后说一句:国外写论文是为了寻找证据,或者为了发现寻找证据的方法,反观国内的论文,都是空谈,只会浪费资源

  • 博士论文(全文pdf):论政府供给及其效率:财政转型的政治经济学

    论政府供给及其效率:财政转型的政治经济学作者:汤玉刚作者专业:政治经济学导师姓名:俞忠英授予学位:博士授予单位:复旦大学授予单位新名或规范名称:授予学位时间:20060920分类号:F812.2F0-0关键词:政府供给经济转轨财政体制政治均衡市场经济公共服务效率经济增长政治经济学摘要:本文以对政府供给偏好(规模、范围、结构)的经验考察为出发点,将政府供给偏好的决定及其效率评价与经济转轨的动态过程相结合,与短期政治过程相结合,与行政、财政体制选择过程相结合,从而论证了当前我国继续推进民间主导型市场经济与公共财政两者协同发展的重要性。政府供给范围的演化与市场机制的功能演化相联系。对政府供给范围合理性的判断必须置于一定的经济发展模式(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取向之别)、经济发展阶段(低级阶段与高级阶段之别)和经济发展路径(自发演化与策略性设计之别)之中。我国的渐进经济转轨是一个受控的动态优化过程,只有寻找改革的新动力,以抵消经济转轨早期策略性选择产生的“异化”力量,推动整个动态优化过程的顺利完成,社会才能获得改革的动态收益。政府供给偏好的转变从早期作为推动改革的外生力量,越来越被改革的过程所内生。立足于经济市场化过程中利益集团的出现和社会群体的分化这一事实,立足于公共资源被政府机构、部门肢解而不能实现财政统筹和公共财政转型这一事实,我们利用简单的模型说明了政府规模、结构是如何在政治均衡而非经济均衡中被决定的,以及这一均衡的效率属性。进而得出:鉴于公共部门仍然掌握着大量本该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权,这些资源配置权离所谓的公共产品提供相去甚远,故而可以通过市场化、民营化的方式缩小政府供给范围,从而缩小政治均衡与经济均衡之间的效率差距。在此基础上,对于不能或不应市场化的政府供给,应通过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绝对的权威与绝对的民主之间取得平衡,通过改变政治均衡结果本身的位置来降低政治性资源配置带来的低效率。民间主导型市场经济对应公共服务型政府,地方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对应生产建设型政府。地方政府主导型下,行政、财政体制的“扁平化”改革可能不仅不能提高行政效率和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反倒可能因“纵向晋升激励”和“官员横向控制权扩张冲动”而导致更激烈的地区间恶性竞争,从而强化政府主导与建设型财政的协同演化。民间主导型下,体制“扁平化”多是经济发展的内生需要,有利于公共品提供的地方性协调和规模经济的实现,从而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效率,使市场经济与公共财政进入自发的协同演化轨道。因此,经济基础的改变最根本,同时可以通过改善“纵向晋升激励”,建立、完善“横向公共选择机制”,降低地方政府以牺牲社会公共利益为代价的局部利益超强扩张冲动。经济基础的转变是缓慢的过程,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差异决定了地方政府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的行政、财政体制安排更可取。在经验考察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又从经济增长的角度重新总结了政府供给规模、范围、结构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的种种可能机制,以及这些机制的循环反馈因果关系。我们根据数据的结构特征分别利用误差修正和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了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论表明政府资本性供给与长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公共服务供给是长期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而长期经济增长却没有带来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相应增长,这正是当前我国公共部门供给偏好及供给机制的问题所在。最后是政策建议。文摘语种:中文文摘论文页数:1-182博士论文(全文pdf)[此贴子已经被angelboy于2008-8-1413:01:00编辑过]

  • 转贴: 一页纸多一点的博士论文拿到诺奖

    转贴:一页纸多一点的博士论文拿到诺奖发信人:zdzjason(天外天),信区:joke标题:一页纸多一点的博士论文拿到诺奖发信站:一塌糊涂BBS(SunJul1817:07:562004),本站(ytht.net)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初的法国。巴黎。  一样的延续着千百年的灯红酒绿,香榭丽舍大道上散发着繁华和暧昧,红磨坊里弥漫着躁动与彷徨。  而在此时的巴黎,有一个年轻人,名字叫做德布罗意(De Broglie),从他的名字当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贵族,事实上德布罗意的父亲正是法国的一个伯爵,并且是正是一位当权的内阁部长。这样一个不愁吃不愁穿只是成天愁着如何打发时光的花花公子自然要找一个能消耗精力的东西来磨蹭掉那些无聊的日子(其实象他这样的花花公子大约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  德布罗意则找到了一个很酷的“事业”——研究中世纪史。据说是因为中世纪史中有着很多神秘的东西吸引着这位年轻人。    时间一转就到了1919,这是一个科学界急剧动荡动着的年代。就在这一年,德布罗意突然移情别恋对物理产生了兴趣,尤其是感兴趣于当时正流行的量子论。  具体来说就是感兴趣于一个在当时很酷的观点:光具有粒子性。  这一观点早在十几年前由普朗克提出,而后被爱因斯坦用来解释了光电效应,但即便如此,也非常不见容于物理学界各大门派。  德布罗意倒并不见得对这一观点的物理思想有多了解,也许他的理解也仅仅就是理解到这个观点是在说“波就是粒子”。  或许是一时冲动,或许是因为年轻而摆酷,德布罗意来到了一派宗师朗之万门下读研究生。      从此,德布罗意走出了一道足以让让任何传奇都黯然失色的人生轨迹。二历史上德布罗意到底花了多少精力去读他的研究生也许已经很难说清,事实上德布罗意在他的5年研究生生涯中几乎是一事无成。事实上也可以想象,一个此前对物理一窍不通的中世纪史爱好者很难真正的在物理上去做些什么。白驹过隙般的五年转眼就过去了,德布罗意开始要为他的博士论文发愁了。  其实德布罗意大约只是明白普朗克爱因斯坦那帮家伙一直在说什么波就是粒子,(事实上对于普朗克大约不能用“一直”二字,此时的普朗克已经完全抛弃自己当初的量子假设,又回到了经典的就框架。)而真正其中包含的物理,他能理解多少大约只有上帝清楚。  五年的尽头,也就是在1924,德布罗意终于提交了自己的博士论文。他的博士论文只有一页纸多一点,不过可以猜想这一页多一点的一份论文大约已经让德布罗意很头疼了,只可惜当时没有枪手可以雇来帮忙写博士论文。  他的博士论文只是说了一个猜想,既然波可以是粒子,那么反过来粒子也可以是波。  而进一步德布罗意提出波的波矢和角频率与粒子动量和能量的关系是:      动量=普朗克常数/波矢      能量=普朗克常数*角频率      这就是他的论文里提出的两个公式  而这两个公式的提出也完全是因为在爱因斯坦解释光电效应的时候提出光子的动量和能量与光的参数满足这一关系。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博士论文会得到怎样的回应。  在对论文是否通过的投票之前,德布罗意的老板朗之万就事先得知论文评审委员会的六位教授中有三位已明确表态会投反对票。  本来在欧洲,一个学生苦读数年都拿不到学位是件很正常的事情,时至今日的欧洲也依然如此。何况德布罗意本来就是这么一个来混日子的的花花公子。  然而这次偏偏又有些不一样——德布罗意的父亲又是一位权高望众的内阁部长,而德布罗意在此厮混五年最后连一个Ph.D都没拿到,双方面子上自然也有些挂不住。  情急之中,朗之万往他的一个好朋友那里寄了一封信。  当初的朗之万是不是碍于情面想帮德布罗意混得一个PhD已不得而知,然而事实上,这一封信却改变了科学发展的轨迹。 三这封信的收信人是爱因斯坦。信的内容大致如下:尊敬的爱因斯坦阁下:在我这里有一位研究生,已经攻读了五年的博士学位,如今即将毕业,在他提交的毕业论文中有一些新的想法………………  请对他的论文作出您的评价。  另外顺便向您提及,该研究生的父亲是弊国的一位伯爵,内阁的**部长,若您……,将来您来法国定会受到隆重的接待                                 朗之万在信中,大约朗之万的潜台词似乎就是如果您不肯给个面子,呵呵,以后就甭来法国了。不知是出于知趣呢,还是出于当年自己的离经叛道而产生的惺惺相惜,爱因斯坦很客气回了一封信,大意是该论文里有一些很新很有趣的思想云云。此时的爱因斯坦虽不属于任何名门望派,却已独步于江湖,颇有威望。有了爱因斯坦的这一封信,评审委员会的几位教授也不好再多说些什么了。于是,皆大欢喜。  浪荡子弟德布罗意就这样“攻读”下了他的PhD(博士)。  而按照当时欧洲的学术传统,朗之万则将德布罗意的博士论文印成若干份分寄到了欧洲各大学的物理系。  大约所有人都以为事情会就此了结,多少年以后德布罗意那篇“很新很有趣”博士论文也就被埋藏到了档案堆里了。  德布罗意大约也就从此以一个PhD的身份继续自己的浪荡生活。。但历史总是喜欢用偶然来开一些玩笑,而这种玩笑中往往也就顺带着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在朗之万寄出的博士论文中,有一份来到了维也纳大学。四1926年初。维也纳。  当时在维也纳大学主持物理学术活动的教授是德拜,他收到这份博士论文后,将它交给了他的组里面一位已经年届中年的讲师。  这位讲师接到的任务是在两周后的seminar(学术例会)上将该博士论讲一下。  这位“老”讲师大约早已适应了他现在这种不知算是平庸还是算是平静的生活,可以想象,一个已到不惑之年而仍然只在讲师的位置上晃荡的人,其学术前途自然是朦胧而晦暗。而大约也正因为这位讲师的这种地位才使得它可以获得这个任务,因为德拜将任务交给这位讲师时的理由正是“你现在研究的问题不很重要,不如给我们讲讲德布罗意的论文吧”。  这位讲师的名字叫做——薛定谔(Schrodinger)在接下来的两周里,薛定谔仔细的读了一下德布罗意的“博士论文”,其实从内容上来讲也许根本就用不上“仔细”二字,德布罗意的这篇论文只不过一页纸多一点,通篇提出的式子也不过就两个而已,并且其原型是已经在爱因斯坦发表的论文中出现过的。  然而论文里说的话却让薛定谔一头雾水,薛定谔只知道德布罗意大讲了一通“波即粒子,粒子即波”,除此之外则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不知所云。  两周之后,薛定谔硬着头皮把这篇论文的内容在seminar上讲了一下,讲者不懂,听者自然也是云里雾里,而老板德拜则做了一个客气的评价:  “这个年轻人的观点还是有些新颖的东西的,虽然显得很孩子气,当然也许他需要更深入一步,比如既然提到波的概念,那么总该有一个波动方程吧”  多年以后有人问德拜是否后悔自己当初作出的这一个评论,德拜自我解嘲的说“你不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评论吗?”  并且,德拜建议薛定谔做一做这个工作,在两周以后的seminar上再讲一下。两周以后。  薛定谔再次在seminar上讲解德布罗意的论文,并且为德布罗意的“波”找了一个波动方程。  这个方程就是“薛定谔方程”!  当然,一开始德布罗意的那篇论文就已经认为是垃圾,而从垃圾产生出来的自然也不会离垃圾太远,于是没人真正把这个硬生生给德布罗意的“波”套上的方程当一回事,甚至还有人顺口编了一首打油诗讽刺薛定谔的方程:  欧文用他的psi,计算起来真灵通:但psi真正代表什么,没人能够说得清。  (欧文就是薛定谔,psi是薛定谔波动方程中的一个变量)故事的情节好像又一次的要归于平庸了,然而平庸偏偏有时候就成了奇迹的理由。  大约正是薛定谔的“平庸”使得它对自己的这个波动方程的平庸有些心有不甘,他决定再在这个方程中撞一撞运气。五上面讲到的情节放到当时的大环境中来看就好像是湖水下的一场大地震——从湖面上看来却是风平浪静。  下面请允许我暂时停止对“老”讲师薛定谔的追踪,而回过头来看一看这两年发生物理学界这个大湖表面的风浪。  此前,玻尔由普朗克和爱因斯坦的理论的启发提出了著名的“三部曲”,解释了氢光谱,在这十几年的发展当中,由玻尔掌门的哥本哈根学派已然是量子理论界的“少林武当”。  1925,玻尔的得意弟子海森堡提出了著名的矩阵力学,进一步抛弃经典概念,揭示量子图像,精确的解释了许多现象,已经成为哥本哈根学派的镇门之宝——量子届的“屠龙宝刀”。不过在当时懂矩阵的物理学家没有几个,所以矩阵力学的影响力仍然有限。事实上就是海森堡本人也并不懂“矩阵”,而只是在他的理论出炉之后哥本哈根学派的另一位弟子玻恩告诉海森堡他用的东西在数学中就是矩阵。再回过头来再关注一下我们那个生活风平浪静的老讲师薛定谔在干些什么——我指的是在薛定谔讲解他的波动方程之后的两个星期里。  事实上此时的他正浸在温柔乡中——带着他的情妇在维也纳的某个滑雪场滑雪。  不知道是宜人的风景还是身边的温香软玉,总之是冥冥之中有某种东西,给了薛定谔一个灵感,而就是这一个灵感,改变了物理学发展的轨迹。薛定谔从他的方程中得出了玻尔的氢原子理论!六倚天一出,天下大惊。  从此谁也不敢再把薛定谔的波动方程当成nonsense(扯淡)了。  哥本哈根学派的掌门人玻尔更是大为惊诧,于是将薛定谔请到哥本哈根,详细切磋量子之精妙。  然而让玻尔遗憾的是,在十天的漫长“切磋”中,两个人根本都不懂对方在说些什么。在一场让两个人都疲惫不堪却又毫无结果的“哥本哈根论剑”之后,薛定谔回到了维也纳,  薛定谔回到了维也纳之后仍然继续做了一工作,他证明了海森堡的矩阵力学和他的波动方程表述的量子论其实只是不同的描述方式。  从此“倚天”“屠龙”合而为一。  此后,薛定谔虽也试图从更基本的假设出发导出更基本的方程,但终究没有成功,而不久,他也对这个失去了兴趣,转而去研究“生命是什么”。历史则继续着演义他的历史喜剧。  德布罗意,薛定谔都在这场喜剧中成为诺奖得主而名垂青史。尾声其实在这一段让人啼笑皆非的历史当中,上帝还是保留了某种公正的。薛定谔得出它的波动方程仅在海森堡的矩阵力学的的诞生一年之后,倘若上帝把这个玩笑开得更大一点,让薛定谔在1925年之前就导出薛定谔方程,那恐怕矩阵力学就根本不可能诞生了(波动方程也就是偏微分方程的理论是为大多数物理学家所熟悉的,而矩阵在当时则没有多少人懂)。如此则此前在量子领域已辛苦奋斗了十几年的哥本哈根学派就真要吐血了!  薛定谔方程虽然搞出了这么一个波动方程,却并不能真正理解这个方程精髓之处,而对它的方程给出了一个错误的解释——也许命中注定不该属于他的东西终究就不会让他得到。对薛定谔方程的正确解释是有哥本哈根学派的玻恩作出的。(当然玻恩的解释也让物理界另一位大师——爱因斯坦极为震怒,至死也念念不忘“上帝不会用掷色子来决定这个世界的”,此为后话)。  更基本的量子力学方程,也就是薛定谔试图获得但终究无力企及的的基本理论,则是由根本哈根学派的另一位少壮派弟子——狄拉克导出的,而狄拉克则最终领袖群伦,建起了了量子力学的神殿。本贴由ZT于2004年5月12日11:36:06在乐趣园〖华夏知青论坛—广阔天地〗发表.

  • [转帖]博士论文应该什么样

    博士论文应该什么样  2006年02月15日08:24:46  来源:光明日报以经济学博士论文写作为例头条关注 博士论文的写作,实际上是攻读博士学位课程的深入,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学术训练。在高校经受专门学术训练的莘莘学子们,往往借助学位论文凝聚并展示其多年孜孜求学付出的心血。博士学位论文的学术水平总体而言是比较高的,它们构成了一国学术成果的重要部分。北京大学一位教授在谈及博士论文写作时,曾把博士学位论文比之为一个标竿。博士论文对写作者而言,真好像是一个标竿,倘若跳不过或勉强过关,只能说明写作者的学问还没有做好,功夫不够扎实,还没有资格戴上博士帽。经济学博士学位论文也是如此,合格的博士学位论文,可以说是写作者跨过标竿,进入了经济学学术殿堂。笔者不揣浅陋,拟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经济学专业,对博士论文写作中的几个有关问题谈点认识体会。论文选题:重要的起点博士论文同写作别类文章不一样,首先要选择好适合于作为博士论文的题目。在许多博士生导师来看,论文选题是“重要的起点”,博士生们在确定选题时应特别注意:首先,论文选题值得做。所谓“值得做”,即指有理论价值,下功夫研究有可能在理论和方法上有所创新,甚至还有可能对本学科的发展有所贡献。由于经济学是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因此选题还必须考虑研究此问题有无实践意义。惟有既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才是值得做的课题。论文选题我能做,能写好。确定这个选题能否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积累,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长处,这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如果随意抓一个热门的课题,即使这个课题有较高的理论价值,也不一定能写好。这是因为该选题同自己的长期的知识积累、兴趣以及长处相脱节,不能发挥比较优势,写作起来不免吃力,甚至有可能难以完成。选题不宜过小或过大,而应当是小题大做,即所谓“小题目,大文章”。“小题目,大文章”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做深做透,还宜于控制,使研究成果比较坚实。好的选题,题目看似虽小,但深度和厚度却较大。做学术论文,研究要单刀直入,切忌贪大求全,四面开花。选取前人没有研究和涉猎过的课题。从新的角度选题,使选择的课题和论文题目具有开拓性、独创性和新颖性。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有深度有新意的研究成果。尽量选择对自己有长久研究价值的选题。博士论文毕竟是阶段性的研究成果,这个成果虽然很重要,但不一定都能作为自己今后开展研究工作的出发点。从长计议,应当尽量选择围绕此问题,能长久做下去,作为自己写作博士生学位论文的选题。规范引用学术文献学术论文,特别是博士论文的写作,是学术规范训练的第一步,是一个“规范”而得出的成果。所谓学术文献引用的规范,首先是指要重视注明引文的出处,这是学者著述中应当遵循的基本规则。学术是一代又一代积累沉淀下来的。因此,任何论文的观点和论据不可能全部都是自己的,部分甚至某些重要观点或论据是引用别人的,这是允许的。但是,引用了别人的思想观点或论据,必须注明,注释不能含糊。这一方面体现出对他人成果的尊重,另一方面也便于评阅人和读者了解论文材料及观点或论据的来源。学术研究虽然总是在吸收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层楼更上的,但学术引用也应有个度,不能不加节制的过度引用,这也是学术规范的一个基本要求。一篇10万字左右的博士论文,如果参考文献太多,大量引用别人的成果,那么还会有多少观点和内容是属于你自己的呢?在时下的大学校园里,抄袭和剽窃是表现最为突出的学术腐败现象。抄袭他人之作几乎已成了一些大学研究生的公开秘密。写作博士论文难免会有学术文献的引用,但必须把握好度,这个最基本的限度,就是读起来能让人觉得论文确实是你花功夫辛辛苦苦写出来的,而不是从前人或当代学人那里抄袭而来的。恰当使用数学工具多年来,经济学在中国被归类为文科,加之许多年岁较大的经济理论工作者不熟悉现代数学知识,因此,经济理论研究普遍存在缺乏定量分析的现象。近些年来,在中国经济学界相当的人中又出现了过度滥用数学的另一个倾向,经济学几乎成了数学的分支。在高等经济类院校的研究工作中数学化包装越来越明显。有的博士研究生刻意追求数学化,不论是懂或不懂,需要或不需要,都硬要在写作的论文中加进一些数学公式和数学模型;有的博士研究生还喜欢故弄玄虚,本来可以用几句浅显易懂文字表述的结论,却用许多人看不明白的数字、公式进行推导,搞“数字游戏”。经济学运用数学分析虽然是必要的,但是经济学理论研究不能单靠数学工具,数学只是经济学理论研究工具箱中的一个重要工具,它只是为理论生动直观地或需要定量的表达,提供了可能的方式。经济学是对大量社会经济现象加以分析和科学抽象才能得出结论的学科。高等经济类院校的博士研究生在从事研究工作或写作博士学位论文时,既要重视运用数量分析工具,注意克服以往忽视运用数学的缺陷,适当增加经济数量的成分,但同时又必须特别重视克服近年来在一些人中出现的滥用数学和搞“数字游戏”的错误倾向。树立良好的学风和文风对任何一个做学问的人来说,良好的学风和文风都是非常重要的。高等学府的博士研究生做学问事,首先要做学问人,理应树立良好的学风和文风。首先,要唯实求是,端正学风。博士是最高学位。博士研究生作为高层次人才,任何时候都应珍视自己的学术声誉,不能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违背学术道德。对于自己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尤其是在对自己关系很大的博士学位论文写作过程中,无论是提出问题,运用数据资料,还是推导结论,都要有一种老老实实的态度。第二,不仅要端正学风,而且要有良好的文风。在时下的青年学子中流行着一种不良的文风:写文著述晦涩难懂,夹缠梗阻,噎塞不通,句义不明,文义模糊,让人昏昏然不知所谓。现在的高等经济类院校里,有的博士研究生写的东西,不仅别人十分费解,弄不明白,不堪卒读,甚至连自己也说不清楚有些图表和名词术语的确切含义。古人云:“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其意是说,语句没有文采,就不可能有鲜活而持久的生命力。博士论文的写作者应努力以平易通俗的文字、平实亲切的笔触,可触可感的事例,简洁明快的数字以及形象生动的图表阐述自己的理论观点。不仅应当理论性强,立论扎实,言之有理,而且还应当争取做到行文流畅,逻辑谨严,语句生动,言之有趣。这对博士生来说,虽然是一个更高的要求,然而却是一个经过刻苦努力后能够达到的目标。注重积累,打牢功底厚实的学术底蕴是写好博士论文不可或缺的条件。打牢学术功底,这对每一个博士研究生来说,至关重要。博士研究生能否取得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博士研究生自身的学识和素质的高低。因此,博士论文的写作者必须注重积累,努力提高自身的学术修养。学习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一百多年前,苏格兰人托马斯·卡拉利曾把经济学称之为“沉闷的科学”,这句话如今已成了广为人知的名言。有些经济学论著读起来确实让人十分费劲,不易弄懂。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曾引用19世纪英国国会议员格莱斯顿的话说:“受恋爱愚弄的人,甚至还没有因钻研货币而受愚弄的人多。”经济学是门高深的学问,要真正学好和掌握它,非下大的功夫不可。现代经济学是最受社会公众注目的学科,它在社会科学领域里独占鳌头,其论著浩如烟海,而经济学研究者一生的精力和时间却是有限的,纵然苦读不懈,也不可能都涉猎。因此,作为博士研究生应当在广泛学习经济学及其他现代各种知识的同时,要把与自己专业方向有关的课程重点学好,把自己的专业方向作为深钻的对象,并花功夫去精通它,争取做到学有专长,真正成为学有所成的专家。(邱兆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

  • 东亚经济合作进程中的我国经济安全(博士论文提纲向您求助,帮忙给点意见哦)

    一直思路没有理顺,觉得也没有理论支撑,找不到好的切入点和视角,想尝试国际经济学的分析视角,不知道哪位大侠能给点思路上的指导?批吧,猛批,反正提纲还要死命地改!东亚经济合作进程中的我国经济安全引论问题与方法第一节区域经济合作:全文的总体背景一、全球以及东亚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现状1.区域经济合作相关理论2.东亚经济合作概述二、合作问题为何在中国日益凸显?1.“和平、合作、发展”成为我们对全球态势的判断2.区域经济合作成为国家对全球化浪潮的一种回应3.我国经济发展的“走出去、引进来”战略的扩大与深化4.我国经济的和谐发展:持续增长中的依赖与安全保护第二节本文将涉及的问题和方法一、对本文问题涉及范围的界定:东亚地区1.中国与东亚各经济体在经济联系上十分密切2.美国对中国以及本地区经济具有重要影响,也将列入讨论范围二、本课题研究意义1.区域经济合作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是经济研究的一个崭新课题2.区域经济合作是实现国内、国外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3.区域经济合作是对我们所提出的“和平、发展、合作”战略思想的具体实践三、本课题的研究空间1.东亚经济合作的理论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研究范围与视角有待拓宽2.东亚经济合作中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已被关注,但尚无研究成果3.国内外学者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情况特殊的大国在东亚经济合作中面临的经济安全收益与风险鲜有分析四、方法论上的说明1.实证分析(收益分析)主要引用模型模拟及数理推导2.比较分析(对中国与其他国家进行对比分析)3.政治经济学分析方法第一章区域经济合作成为国家谋求经济安全的一个重要选择第一节国家间经济相互依赖的日益加强:论文的逻辑起点一、全球化与区域化下的相互依赖:区域经济合作与经济安全的切入点1.国际政治经济学框架内的相互依存理论2.相互依赖:全球化与区域化下国家间合作的前提3.亚太以及东亚地区各国间经济相互依赖的状况1)贸易上的相互依赖,区域内贸易比重大幅上升,通过贸易依存指数(一国与某一贸易对象的进出口总额/该国的GDP)这个指标可见一斑。2)资本的流动。就FDI而言,亚太地区的FDI流动从1985-2003年间出现了大幅的增长。东亚以及亚太地区FDI与GDP的比率从1986年的0.74%增加到了2002年的4.06%。3)人员的流动。越来越多的人员流动,包括劳动力、游客和公民的迁徙不仅表现了而且深化了经济的相互依赖。从本地区来看,传统上,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新西兰和美国是主要的外国劳工流入地,同时东亚新兴经济体也吸纳了许多劳动力。比如,韩国境内的外国劳工占劳工总数的比例从1994年的0.10%上升到2001年的0.60%(世界银行2004)。二、区域经济合作成为各国寻求经济安全的重要途径1.从世界体系论的观点审视2.区域经济合作的优势1)国家经由区域化、集团化构成对其它区域或国家的贸易壁垒,使本身利益极大化2)国家于区域、集团内,由于经济利益较易协调,文化、价值观经由沟通协调较易趋于一致,故容易形成各国可接受的资源分配方式、竞争规则的形成,从而降低交易成本(transactioncost),例如欧元的发行,使得欧洲国家的联盟日益强盛;3)区域内的大国,如:欧盟的德国、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美国,通过相关组织可以一方面维护既得利益,另一方面有利于全球的经营与加强国家的竞争力4)区域化与集团化的结果,有利于区域、集团内的国家联合起来,对外行为与发言一致,共同参与国际社会的竞争。3.我国及东亚国家对经济安全的认知决定了区域合作的必要性第二节经济安全的理论回顾一、安全概念的演进1.全方位安全。2.共同安全3.合作安全4.全球化与区域化下安全概念中的“经济层面”日渐凸现可以说,传统的国家安全概念主要着重在军事、外交与政治事务,而国家安全威胁的评估,也因而常局限于军事力量、政治意识形态,以及敌对国家的外交政策等范围。但随着冷战结束,除了恐怖主义成为较受瞩目的冲突来源之外,经贸议题的重要性在国际间日益凸显,而国家安全的讨论与分析对象也顺理成章往“经济安全”的层面偏移。二、经济安全概念的演进:一个文献综述1.国外主要观点2.国内研究现状3.本文将采用的一组概念:1)激进经济安全概念2)基础经济安全概念3)地缘经济安全概念。三、经济安全概念在区域经济合作背景下的演变与发展1.区域经济合作给原有概念注入新的内容1)激进经济安全的概念的扩展2)基础经济安全概念的扩展3)地缘经济安全概念的拓展2.转轨经济安全概念的提出:一个新的尝试这里,作者所指的转轨经济安全是放在区域合作的视野中,这一概念是针对中国这一特殊情况的,因为中国显然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东欧及前苏联转轨国家,中国之转轨,还伴随着崛起的含义,是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一个进程。(概念阐释见下表)1)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经济崛起的恐惧和防范不利于我在本区域发挥影响力2)中国与美国、日本的日益严重的经济摩擦不利于我在全球多边体制中发挥作用,同时对我在本地区的经济安全造成严重挑战本文中经济安全概念的层次分析经济安全概念的层次划分一国范围内拓展到区域经济合作背景下激进经济安全激进经济安全概念旨在阐述经济因素如何威胁国内政权的存亡,进而威胁国家安全,并以杜绝颠覆内部稳定的经济因素为国家经济安全政策目标。激进主义者反对以政治或军事手段维持国家政权,根绝乱源的发生在于从经济、文化及社会等非政治军事面着手,建构国家发展的基础。这一概念认为,经济诱因是社会互动及政治运作的原动力之一,当社会结构中的经济权力平衡一旦形成,社会秩序便趋于稳定。当财富分配不均原本即为社会族群间既有的潜在冲突因素时,经济失序则将加剧弱势族群争取权力重新分配的诱因,成为族群冲突的导火线,威胁国家社会的凝聚力。人民对政权的支持多基于对经济成长的满足,而非基于对民主政治的落实或对人权的保障。因此,维持经济的持续成长,俨然成为延续政权稳定的必要条件。对政经体制脆弱的国家而言,区域经济互赖为国内经济问题在双边途径之外,带来另一个外在保障,提供稳定国内经济发展的外在资源。在当前与日剧增的经济互赖中,激进经济安全概念的重要考虑已扩及防止经济主权不完整,及随而引起的国家内部不安。激进、基础、地缘三个层面的分析属于中国经济安全的生存层面,关乎到我国经济安全的生死攸关利益,这是第二章的分析内容基础经济安全基础经济安全概念中所强调的经济特质乃市场供需状况对整体经济的效应,市场效应对国家安全的考虑在于市场干扰或中断如何威胁国家对外发展的经济筹码。在基础经济安全概念中,所追求的经济安全政策目标,在于保障市场渠道畅通,杜绝市场干扰或中断对国家整体经济的威胁。当一国意识到国家经济利益必须用政治或外交等政策工具加以保护时,便开始运用经济筹码拓展对外关系,但其政策目标仍以长期巩固国家经济发展所需的市场为主。对以发展经济为国本的基础经济安全概念而言,市场供需面的中断者皆将威胁国家基本经济条件。比如,能源及基本物资中断对日本国家经济发展的威胁,已较趋缓和,相对而言,当前威胁日本国家安全的经济因素则多源自输出市场的不稳定。另外,目前美国仍为日本最大经贸伙伴,美国单向对日的贸易报复自当构成日本输出市场的不稳定,威胁日本经济安全。地缘经济安全地缘经济安全概念旨在探讨市场优势的消长如何威胁整体国家利益,进而影响强权在国际间所争取的全面权力优势及国际地位。地缘经济安全概念中所强调的经济活动特质在于市场竞争下,各经济体获利的消长在国际间国家权力结构中所产生的外在效应。这一概念认为,国际经济权力结构直接反映国家间的政治权力平衡。换言之,权力平衡的战场已从国际政治舞台转向国际经济舞台。为防止国际地位因经济力量衰退而式微,各国纷纷采取带有新重商主义的对外经贸政策,以取得国际市场来稳固国家经济优势。对经济强权而言,在经济冲突中所取得的市场优势不仅确保本身经济繁荣的要件不受外力干扰,就长期策略目标而言,更及于维持全面战略优势,杜绝经济因素威胁强权本身在国际间的影响力。地缘经济安全概念的落实旨在追求国家经济优势巩固国家国际地位,防止市场竞争力衰退威胁经济强权对国际经济的主导权。以美国为例,自1980年代中期,美国企图通过与东亚贸易伙伴的双边经贸谈判,提升美国产品在东亚市场的相对竞争优势,此策略多引起贸易摩擦,并促使各经贸伙伴转移市场目标。“区域合作”成为一国制造经济优势的充分条件,为原本以“经济战”为主的地缘经济安全概念,注入新的策略方向转轨经济安全转轨经济安全在一国范围内主要涉及到经济体制的转型,主要指从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涉及到一个国家的就业、分配、地区平衡等诸多领域转轨经济安全在区域合作的背景下还要涉及到对外开放收益问题。就中国这一特例分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减少中国经济崛起进程中的阻力,二是如何赢得相对多的发展空间和国际权益。转轨经济安全作为一个新建构的概念,是中国特有的,归入第三章单独分析第二章东亚经济合作对我国经济安全的促进和提升:生存层面的收益第一节能源安全:基础经济安全的重要挑战一、东亚地区能源安全形势与合作现状1.能源安全问题突出2.能源来源单一3.缺乏区域合作机制4.对跨国能源项目缺乏法律保护和区域整体的金融支持5.对于能源发展的环保技术不足6.与俄罗斯未能开展良好合作二、区域经济合作有助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1.通过区域经济合作实现能源来源的多元化2.通过区域合作保障运输线安全第二节金融安全:激进经济安全的核心内容一、东亚区域金融合作现状1.现有合作机制2.二、通过区域经济合作保持区域金融稳定第三节技术安全与知识产权:转轨经济安全的新课题一、国际投资中的技术转移、知识产权与国家经济安全二、东亚经济合作、技术扩散与我国技术创新第四节自由贸易协定(FTA)与贸易安全:一个新的手段一、FTA成为各国谋求贸易安全的基本工具二、FTA成为大国赢得未来地缘经济优势的重要手段第三章东亚经济合作有助于提升中国转轨经济安全:发展层面的收益第一节合作有助于消除邻国的中国威胁论心理一、中国的经济崛起真的以邻国为代价?1.文献评论2.模型分析-机会多于挑战这里作者将引用MaxwellJ.Fry所创立之一系列回归模型进行模拟分析,分别模拟中国经济崛起对东盟国家经济增长、出口增长和进口增长的影响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个案分析1.双方获益分析2.中国在CAFTA中的非传统收益第二节中美日经济摩擦的处理—以合作促发展一、日益严重的中美经济摩擦将给世界贸易体系带来不利影响1.对美国的影响2.对全球贸易流动的影响二、通过合作实现共赢—中、美、日三边自由贸易区模型模拟的结果1.对中、美、日三边贸易的历史考察:1980-20022.使用联系模型(LINKAGEModel)的实证分析第四章东亚经济合作中的不安全:风险评估第一节东亚经济合作的风险分析一、显性风险1.产业冲击2.环境恶化及资源枯竭3.贸易摩擦与结构失衡二、隐性风险1.相互依存加深蕴含着冲突的可能2.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竞争加剧3.东亚合作主导权之争影响合作进程第二节东亚经济合作中的主权迷思一、区域经济合作中的经济主权让渡问题1.经济主权与经济安全2.区域经济合作中对经济主权的重新认识二、东亚区域主义的特殊之处1.区域主义与新区域主义2.东亚经济合作中经济主权问题的处理第三节对自由贸易协定(FTA)的特别关注一、FTA中的收益分配1.贸易转移与贸易条件恶化2.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个案分析二、新一代FTA带来的挑战1.FTA中的新条款和新领域2.东亚地区FTA大量重叠带来的后果第五章中国参与东亚经济合作的政策选择—以经济安全为利益基点第一节我国参与东亚合作现状分析一、我国参与东亚合作进程不断加快,成果丰硕1.引起重视2.积极推动3.走向深化4.谋求主导二、最近两年我国参与东亚经济合作的新特点和新动向1.FTA成为中国首选工具2.中国所采用的合作方式既不同于欧盟,也不同于北美(比较分析)三、我国参与东亚经济合作的策略选择:以维护我国经济安全为主要考虑1.宏观层面:努力构建东亚经济安全体系,寻求合作经济安全(第二节)2.微观层面:以经济安全为主要标准确定合作对象的先后次序(第三节)第二节构建东亚地区性的经济安全体系:寻求合作经济安全一、合作安全理念的启示二、东亚地区的经济安全秩序与体系的建立:历史回顾1.1990年代之前2.1990-19973.1997以来三、中国经济安全有赖于一个地区性的经济安全秩序第三节中国的政策选择:双边+次区域的战略一、继续大力推进双边合作1.双边FTA的优势分析2.选择双边合作对象的主要因素二、次区域合作以大周边为主1.打造东部合作带:东北亚合作圈-环黄渤海合作圈(日韩)-大中华经济圈2.加快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第五节对两岸经济整合的特别关注:关于经济安全的个案分析一、对近年来台湾对大陆经济依赖程度的分析1.两岸经贸交流改变了台湾贸易结构2.两岸经贸交流改变了台湾对外直接投资模式3.两岸经贸交流影响台湾产业结构二、加深台对大陆的单向不对称依赖为我解决台湾问题提供重要支撑1.经贸互赖与国家安全2.台湾正日益对大陆形成不对称依赖的局面三、未来两岸经济合作的构想与措施1.关注两岸共同经济安全利益2.采取灵活政策,加速并深化两岸经贸整合结束语:拓宽研究的视野,在国家安全的视野下去思考中国的经济安全问题

  • 为严肃查处张爱民博士论文抄袭事件叫好

    为严肃查处张爱民博士论文抄袭事件叫好时间:2005年1月17日作者:黄安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来源:学术交流网2005年1月10日,南开大学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通过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网发布了一条信息:南开大学严肃查处张爱民博士论文抄袭问题,宣布“原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2000届世界史专业(研究方向为美国史)博士毕业生张爱民的博士学位论文《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缘起——论美国黑人民权运动产生的原因和历史条件》(以下简称张文)存在严重的抄袭问题。”“专家对张文进行了两轮仔细核查,已确认张文有60余页的内容系抄袭而成。”“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学位委员会于2004年12月中旬召开了特别会议”,“建议南开大学学位委员会取消张爱民的博士学位”,“南开大学学位委员会已于2004年12底做出决议,取消张爱民的博士学位。”南开大学美国历史与文化中心是我国美国史研究的重镇和培养高学历的美国问题研究人才的重要基地,半年前刚刚迎来了南开大学美国问题研究机构成立40周年,并被不少人赞誉为严谨治学的楷模,现在出现了南开美国史博士生涉嫌博士论文抄袭的丑闻,无疑对于南开美国史研究中心是当头一棒,也自然引起中国美国史学界同行的关注。笔者在《南开美国史学研究机构40年发展里程的思考》(学术交流网2004年6月22日首发)一文中提到40年来南开美国研究机构“无论在出人材和出精品,推动中国美国史研究的发展和繁荣方面成绩显赫”,称赞南开“重在精心培育”,然而在紧接着那次会后不久,笔者即耳闻南开2000届张爱民博士论文涉嫌抄袭问题,人们很自然把关注的重点集中在新一代学术带头人和领导班子是如何应对这样的“丑闻”的,例如怎样对待捅出这样的“乱子”的揭露抄袭行径的曝光者?处理抄袭事件是大事化小、息事宁人还是决不姑息、一查到底?对博士论文抄袭者如何根据查实无误,严肃处理?论文抄袭者的导师如何对待这样的问题?论文的答辩委员会成员又是怎样的态度?论文抄袭者的丑行是怎样得逞的?在整个研究生培养管理过程中有什么漏洞或空子有可能为抄袭者所钻?又该如何严于律己汲取教训,力求变坏事为推动改革博士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机遇,并加强对于研究生的管理和导师的责任心,避免类似的情况重演?处理好这些问题,对于美国史研究机构的掌门人和美国问题研究机构的领导集体来说,显然是检验是否成熟的一个重要尺度,现在我们已经看到了良好的开端,自然要为南开大学美国史研究中心严肃查处张爱民博士论文抄袭事件叫声好。本单位的博士生出现了博士论文抄袭而居然没有被发现,还堂而皇之地拿到了博士学位,又到了华东师大作博士后研究,可见,南开美国研究机构在被抄袭者得逞之时和发现疑点并意识到存在严重问题之时有一个不短的时间。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网说“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发现这一问题后,即组织专家对张文进行了两轮仔细核查”,虽然没有说明是何时发现和怎样发现的,但是这两轮仔细核查本身是需要相当的时间和人力的。人们不清楚在这段时间内他们的心理活动,按照一般人的心态,出了“家丑”首先遇到的是,“家丑”“不可外扬”,还是“不妨外扬”?而通常情况往往不希望“家丑外扬“,希望外闭门自律,严格控制在一定范围的内部处理调查。然而,在局外人看来,那种不公开宣布查处情况和结论并引出教训的做法恐怕于论文抄袭者,于研究生的学术规范和学风建设,于导师、评议人和答辩委员们,于美国研究机构的信誉,都没有多大好处,在我们这个表扬和自我表扬的时代里,自爆“家丑”确实是要有足够的勇气的,这次南开美国研究中心痛定思痛自爆“家丑”确实是件好事,也是下了很大决心的。通过这次自律、自检、自查、自处,南开美国研究机构在人们心目中的威望并没有降低。这种自己起来拔除毒瘤及其影响的做法,是一个具有远见的学术带头人和领导机构的明智之举。笔者以为真正做到这一点并不一件易事,这个浅显却难行的道理并非人人能够身体力行。据笔者所闻,有的高校博士生导师和院系领导十分错误地为抄袭者掩饰,迄今未有令人满意的行动,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不清不白,不了了之,以为这样一来可以维护本单位和自己的声誉,又照顾到犯事者“前程”,从而有可能成了抄袭者的防空洞和避风港,当然也最终损害了自身的声誉。例如,在全国某号称第一排头兵的师范大学历史系就有这样的例子。在全国知名的号称"中国的哈佛"的XX大学也有这样的例子。某系组织对一位知名学者指导的来自台湾的博士研究生的博士论文进行论文答辩,在答辩前受答辩委员会正式行文邀请的外单位的一位答辩委员发现论文有多处直接抄袭自她本文的论著,于是她向该系领导反映了情况,提请答辩委员会注意,然而当该校研究生院获悉调阅该生的博士论文及答辩委员会名单时,居然发现名单被“掉包”,这位校外的答辩委员的名字居然不在上报研究生院的名单之列,这不是公开为博士论文的抄袭行为掩饰么?看来认真自查、自检、自处、自律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在某种意义上,研究生导师和研究机构的领导的自查、自检、自处、自律比对研究生的教育更加重要的。博士论文抄袭事件在一些名校不止一次出现,说明再也不能在高等学校有无学术腐败之类的学术道德评估上空泛争议了。学术批评需要宽容精神、宽以待人,对于学术腐败问题、对于犯错的人错误事实同样要实事求是,既不夸大也不缩小,对于导致学术腐败滋生和一些人犯错误原因要细致深入地分析,但对于抄袭行为绝不能放任,对抄袭行为来不得半点宽容,我们宽容了滋生着的种种学术腐败行为,宽容了抄袭行为,有可能铸成大错,后悔莫及。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转发2005年1月17日

  • 博士论文(全文pdf):中国政府间转移支付的新政治经济学分析

    中国政府间转移支付的新政治经济学分析作者:李达作者专业:政治经济学导师姓名:俞忠英授予学位:博士授予单位:复旦大学授予单位新名或规范名称:授予学位时间:20060405分类号:F812.4F812.2关键词:转移支付制度新政治经济学利益异质性政治租粘蝇纸效应分税制财政体制利益博弈摘要:最宽泛的意义上的转移支付可以指某一国民经济主体(政府、企业、居民)之间不以取得商品或劳务作为补偿的支出,无偿性是其最主要的特点。本文所研究的政府间转移支付,特指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支出的转移支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财政拨款。从国内外学术界目前对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研究来看,由于发达国家转移支付的制度设计与具体执行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因而这些国家的经济学者更关心转移支付制度本身的运行效率,较少关注制度的根本设计问题。但是,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制度设计与效率评判却始终是政府及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特别是对于那些包括中国、俄罗斯,以及众多东欧国家在内的转型国家来说,要实现由原先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政大一统格局向市场经济下的规范化财政格局转变,必然要求建立适应该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科学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因此,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不但是这些转型国家官方关注的重点,也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在当前中国,对该问题的研究更是十分必要。作为财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到1994年前,我国政府间的转移支付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显得极不规范。1994年后,尽管建立了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基本框架,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作为分税制财政体制重要组成部分及主要保障的转移支付制度,却远没有做到科学规范和切实可行。同时,由于中国政府主导型增长的特殊性,转移支付目标的双重性使其具有极大的随意性与不规范性,不但要平衡地方财力,而且还要调控经济增长,受到政治周期的影响过于明显。转移支付制度的缺位和不规范为中国的宏观经济运行及社会发展带来了多方面的负面影响,如地区差距不断拉大、基层政府财政赤字严重,地方机会主义滋生泛滥,中央政令难以畅通、各项调控措施难以真正落实等。同时,随着中国改革的深化,必然越来越淡化经济增长对财政政策的依赖,相应地,政府必然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用转移支付政策来解决经济增长问题,从而必然要求转移支付制度的规范化。因此,如何建立规范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便成为完善分税制、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一项重大课题。这些理论与现实的客观需要正是本文研究的原因及意义所在。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政治经济的联系非常广泛密切,冲突也非常的明显。这种冲突与联系也在当前整个财政体制的变革(包括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变革)上得到了集中反映。因此,在本文中,笔者采用了西方新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来对中国政府间的转移支付制度进行深入的分析。本文主题内容共分6章,具体安排如下:1.导论。对本文的选题、相关文献综述、方法论说明、文章特色及可能的创新进行简要的论述。2.政府间转移支付的一般理论与实践。本章在全文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导论部分对全书脉络、相关文献综述、研究方法进行概说之后,从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理论依据、目标与评判标准;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形式与效应分析;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国际比较;中国政府间转移支付的演进历程等四个方面对政府间转移支付的一般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简要的论述。3.中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变迁的政治逻辑。笔者在回顾新政治经济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政治经济实际,借助Hibbs(1977,1987)的派系政治周期模型与Becker(1983)的利益集团理论,构建了新的Hibbs-Becker模型(以下简称H-B模型),并用其来分析中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变迁的政治逻辑。本章可以看作是对中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一个纵向剖析。4.政治租与中国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结构性偏差。在第3部分对中国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制度变迁进行了新政治经济学的分析之后,本章将重点关注中国转移支付的结构性问题,可以看成是对该问题的一个剖面分析。5.利益异质性与中国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平衡效应。本章的内容分三块:中央政府、落后地区、发达地区三者之间的利益博弈与转移支付横向平衡功能的失效;各级层政府的利益博弈与县乡财政赤字;政府官员与地方居民之间利益的异质性与财政拨款的粘蝇纸效应。6.结论。对全文内容进行简要的回顾总结。文摘语种:中文文摘论文页数:1-153[此贴子已经被angelboy于2008-8-1411:30:45编辑过]

  • 博士论文企业集团协同经济研究

    第一章导论一、问题的提出二、核心范畴与理论假设1、核心范畴2、理论假设三、结构框架与可能创新1、结构框架2、可能创新第二章企业集团生成理论概述一、企业集团生成研究:规模经济理论1、规模经济的内涵及成因、规模经济的生成模式与功能定位3、规模经济的影响因素及规模发展中的问题4、规模经济理论研究简评二、企业集团生成研究:范围经济理论1、范围经济的内涵及优势2、范围经济的成因及领域3、多角化与专业化的相互关系4、范围经济理论研究简评三、企业集团生成研究:协同经济理论1、协同与协同经济的内涵2、协同效应的内涵及检测3、协同经济的单项研究领域4、协同经济理论研究简评四、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协同经济:简要比较第三章企业集团协同经济理论基础一、协同理论:理解经济系统自组织的基本理论1、协同的特征与路径选择2、系统自组织的内涵3、竞争与协同:经济系统存在与发展的矛盾统一体二、能力理论:理解企业性质的另一个视角1、企业的性质:新古典与新制度理论的简要回顾2、新古典与新制度企业性质的理论缺失3、能力理论:对企业性质的理论再认识三、协同能力理论:重新认识企业集团生成的理论1、协同能力的内涵及特征2、企业集团协同能力的构成基础3、“协同能力-资源配置-经济绩效”:协同经济理论框架四、企业集团自组织协同的必要性与可能性1、企业集团自组织协同的必要性2、企业集团自组织协同的可能性第四章企业集团制度协同分析方法一、制度与制度协同理论的一般分析1、制度范畴的简要考察2、制度协同理论的一般分析二、企业集团制度协同的供求分析1、企业集团制度协同分析假设前提2、企业集团制度协同供给与需求分析三、企业集团制度协同的分析路径1、市场发育型企业集团制度协同2、政府推动型企业集团制度协同3、“第三条路径”:企业集团自组织制度协同4、三种路径:简要比较四、企业集团制度协同的经济绩效1、企业集团制度协同的成本与收益2、企业集团制度协同的微观经济绩效3、企业集团制度协同的宏观经济绩效第五章影响企业集团协同能力的主要因素一、企业集团战略管理与协同能力1、战略理论的简要回顾2、基于战略管理的企业集团协同能力3、企业集团战略管理协同的经济意义二、企业集团产权清晰与协同能力1、产权内涵的进一步认识2、企业集团产权清晰与内部产权市场的特征3、企业集团产权清晰与协同能力三、企业集团技术创新与协同能力1、技术创新的内涵和特征2、企业集团技术创新理论与模型3、企业集团技术创新协同能力模型与经济绩效第六章企业集团协同能力构建与资源配置一、协同能力与资源配置:企业集团治理角度1、公司治理涵义再认识2、企业集团治理路径与协同能力3、企业集团治理协同优化与共有资源配置二、协同能力与资源配置:企业集团组织结构角度1、“结构—行为—绩效”:理论模型及在企业集团的应用2、企业集团组织结构模式与协同能力3、企业集团组织结构协同优化与资源配置三、协同能力与资源配置:企业集团文化角度1、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内涵2、企业集团文化整合机制3、企业集团文化整合与协同能力第七章企业集团协同运行机制与经济绩效一、企业集团协同运行机制:基于共同利益的分析1、集体行动与共同利益2、外部性与共同利益3、委托-代理与共同利益二、集体信任协同机制与经济绩效1、信任托管的基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2、基于信任托管基础的企业集团协同运行3、集体信任协同机制的设计与经济绩效三、激励约束协同机制与经济绩效1、“卡特尔困境”与合作博弈2、成员企业之间的合作博弈与经济绩效3、激励约束协同机制的设计与经济绩效第八章我国企业集团协同经济:理论思考一、我国企业集团协同治理:问题与对策1、我国企业集团治理存在的基本问题2、我国企业集团协同治理优化对策二、我国企业集团与相关组织:协同边界1、“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进一步认识2、企业集团与政府协同边界3、企业集团与行会协同边界4、企业集团与市场协同边界三、我国企业集团与相关组织:协同定位政府的协同定位2、行业协会的协同定位3、市场的协同定位4、企业集团的协同定位参考文献

AB
CD
ABCDEFGHIJKLMNOPQISTUVW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