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 初中生学习文言文应具有的文言素养浅谈_古代文学论文

    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初级阶段,人选教材的文言作品都是中国古代精英文化的结晶,多为当时一流文人墨客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具有极为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极高的赏读价值。因此。为了让学生学好文言文,学会阅读文言文,就应该培养学生具有阅读文言文的基本素养,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素养,既可以通过文言作品了解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民族文化等历史,从中汲取有益的人文思想养分,又能为日后就读高中乃至大学学习文言作品打下坚实的根基,如果不具备一定的文言文素养,也就没有良好的文言根底,学习文言文就显得索然无味了,那么学生应该具有哪些文言素养呢?又如何获取这些素养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做法。 第一,学会积累,增加文言知识的储备。文言知识的积累到底要积累什么呢?应该包括诸如实词的一词多义。虚词的不同用法。通假字,古今词义,以及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方面的内容。因为这些文言知识都是构成文言文的基本元素。学习文言文离不开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掌握,所以文言知识的积累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重点。作为指导者的老师,就该教会学生积累的方法。一要借助阅读资料和工具书,以文本为载体,在阅读中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领悟、理解古汉语知识,而不是孤立的字词训练,更不是机械性的死记硬背一些实词的义项和虚词的多种用法。二要要学会联系、归类、比较,加强整理工作,不断加深印象。扩大积累。三要培养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推断语意的能力,主要是要善于联系旧知识,推知新知识。掌握文言文的一些语法规律,结合上下文推断语意。四要鼓励学生学会质疑。在寻疑求证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第二,学会记诵,具有敏锐的文言语感。加强朗读和背诵教学有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有助于学生熟悉文言文的语言习惯,更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对学好文言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学生要学好文言文,要真正地领悟、理解课文内容和语文知识,就必须积累大量的语言感性材料,而朗读和背诵就是非常有效的途径,朗读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几千年语文教育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因此,文言文教学一定要强调反复朗读,要读出节奏,读出情感,读出语气。读出语感。前人总结出来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在反复诵读中炼出来的。指导学生读背要提出要求并明确方法,读要读得准确、流利;背要背得正确、熟练。朗读训练,要注重教师或名人名家录音的范读,让学生在规范、优秀的范读中听出一些朗读的门道,掌握朗读的技巧。指导背诵的方式方法宜灵活多样,可以是角色对话、名句填空、特征记忆、学生同桌之间互背互默互改等等。通过朗读和背诵名篇佳作,使学生掌握的字词、语句日益充盈起来,并从中逐渐熟悉文言文的语言习惯,进而具备敏锐的文言文语感,为学好文言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三,学会品味,提高理解文本的,能力。学习文言文的基本任务是对文本的理解,所以,学习文言文不仅要积累文言知识,还应学会体味品赏文言语句的文质美,通过品赏语句来体味文中之情,领略文中之道,领悟文中之雅,以此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由于文言文因其是文言而有别于现代文,故要品出文中之味、文中之意,就得反复诵读,细细咀嚼,方能体昧到文章的魅力和蕴涵的文意。如学习《陋室铭》一文,要体味出陋室不陋的深层文意,教者应指导学生以漫不经心的语态、声情并茂的诵读,细细地品味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所体现的环境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交往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心境之雅。由此便可推知这几点之雅正是室主人德馨的体现,正因为室主人的德馨才彰显陋室不陋,即室主人具有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再指导学生用心研读结尾一句何陋之有,进一步领略室主人旷达致远、不同流俗的可贵气质。如此,陋室不陋这一中心便得到了理解、深化。 第四,学会感悟,体验丰富的人文内涵。一些文言文之所以能千古流传、长诵不衰,是因为它充满着浓厚的人文气息,今天读来仍然能让人产生共鸣,所以让学生感悟文中美的思想光华,美的情感熏陶,美的价值所在,是学生学习文言文要达到的目的之一,否则。学习文言文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对文言文的教学,教师应教会学生学会思考并挖掘出作品中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精神,从中接受高尚情操的陶冶,尤其对古人的思想文化,要引导学生学会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初中生学习文言文应具有的文言素养为我所用。如学《(论语)十则》,可吸收前人思想精华中有益于自己思想品德修养的部分;读《爱莲说》,学习作者洁身自好,保持高尚节操的人生追求;品《岳阳楼记》,感悟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而诸如《干将莫邪》中父仇子报的思想行为和超越法律之上的狭义精神则不是我们所学习的,是应该摒弃的。另一方面,在感悟课文蕴含的深刻道理的同时,要注意结合现实进行评析体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觉悟。如学习《强项令》,既要钦佩董宣的不畏权贵、秉公执法,又要引导学生用现代法制的眼光去分析董宣格杀家奴的是非,从中明白现代的法及执法与古代的法及执法不同。古代执法,审判、执行均由县令执行;现代执法。是由公安、检察院、法院三权分立,各司其责,从而树立起现代法制观念。 能读会读,能诵会背,能理解文意,会感悟体验,是学习文言文应有的基本素养,只有这样,才能积淀丰富的文言知识,才能正确理解文本之意,才能在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中,学会借鉴,接受前人优秀的思想文化熏陶,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 为爱言情——浅谈宋代七夕词_古代文学论文

    摘 要:宋代都城汴京富庶繁荣,各种普天同庆的节日,如寒食节、清明节、七夕节、中秋节等都对宋词的创作产生了的深刻的影响,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节序词。节序词创作的繁荣也为我们今天了解盛极一时的宋代民俗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其中,七夕作为古代表达爱情的一个重要节日,在宋词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为宋代词坛抹上了含情脉脉的一笔。 关键词:节序词 七夕 乞巧 七夕词 王国维曾经说过: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文,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词的创作在宋代大兴,成为一代之文学,被宋代文士们认为是任情山水,流连光景,传情达意,怀古咏物的一种主要途径。作为一种抒情文学样式,宋词很适合表达岁时欢庆的场景。在宋词中,抒发节日的喜怒哀乐成为必不可少的主题之一,于是逐渐形成了以岁时节令为题材的重要类别节序词。所谓节序词就是以时令节日、民俗风景为表现对象的一类词作,或抒情、或感怀、或睹物思人、或寄托遥深。 《全宋词》中的节序词数量众多,可见节日在宋人的生活中显得尤为重要。而这其中,以表现爱情为主题的七夕词更为引人注目。其感情的丰沛真挚都使我们感受到了爱(狭义的男女之爱而非普遍的爱)作为文学创作中永恒的主题,具有的璀璨夺目的光辉。 一、七夕由来 在我国,农历的七月初七是七夕节。七夕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它还有很多好听的名字,如女儿节、兰夜、乞巧、巧夕等。每逢七月初七,夏日的芳美还未褪尽,秋日的簌簌又为节日增添了几分清爽,空气中飘浮着果实成熟的芬香,到处都是爱情的味道,正适合爱情故事的上演。 这个爱情故事的男女主人公就是牛郎和织女。在中国这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牛郎织女的故事有无数版本,而流传最广的,就是下面的这个: 勤劳纯朴的牛郎,父母双亡,被兄嫂赶出了家门,只得到了家中的一头老黄牛。在这头老黄牛的帮助下,牛郎娶了下凡的织女为妻。夫妻俩你耕田来我织布,生活过得宁静而幸福,还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后来,织女下凡的事情被王母娘娘知道了,派了天兵天将将织女抓回了天庭。老黄牛就让牛郎披着它的皮,带着两个孩子飞到了天庭去追织女。眼看就要追上织女的时候,王母娘娘从头上拔下了一个簪子,在天空中一划,就形成了一条天河,阻隔了牛郎和织女。两个有情人被无法跨越的天河所阻断,再也无法在一起,于是情人的眼泪就随着天河的水流淌起来。两个小儿女看见父母不能相见,也伤心地哭了起来。他们的哭声被玉帝听见,玉帝被他们的真情所感动,于是命喜鹊在天河两岸搭起了一座鹊桥,并允许他们每年七月初七都可以沿着鹊桥,与自己的爱人和孩子团聚。于是每年的七月初七都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 这个故事充满了重农的气息,老黄牛在故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同时,孩子在家庭中的作用也被凸显出来,这些都鲜明地反映了农业社会人们的家庭观和爱情观男耕女织,生儿育女,充满了劳动气息和生活气息。这就是几千年来中国古代社会里无数人的婚姻爱情模式。 古人以劳动为乐,享受着平凡而又怡然自得的生活。他们对于劳动一直持着歌颂的态度。像故事中的织女一样织得美丽的云锦,能够拥有这样的手艺是对女人妇工的具体要求。古代的妇女没有读书做官的权利,对她们才能的判定并不是以读书识字为标准。女红成为她们需要拥有的技能,并且成为一种美德被发扬光大。女红对于女性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出嫁前是闺中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出嫁之后,女红的手艺优劣甚至决定了女子在夫家的地位。汉乐府诗中就有这样的展现: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去。新人工织嫌,故人工织素。织嫌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嫌来比素,新人不如故。这是一首弃妇诗,弃妇问前夫新娶的女子怎么样呢,前夫将新妇和弃妇做了一番比较,比较主要集中地女红上面。可知妇工对于女性而言的重要性。 再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焦母对于儿媳妇刘兰芝的不满,刘兰芝说: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可以看出,焦母对于织作迟也曾经抱怨过。 正因为女红的手艺对于古代的妇女如此的重要,所以七夕节乞巧的风俗逐渐成为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非常重视的活动。每年的七月初七是织女与她心爱的男子相见的日子,尘世间的女子在这一天可以向好心情的织女讨教织补的工艺,好提高自己的水平。七夕乞巧的方式有很多,最常见的就是穿针引线。据汉代刘歆《西京杂记》所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气孔针于开襟楼,可见在汉代就已经有了七夕乞巧的风俗。宋代孟元老在其《东京梦华录•七夕》中也有这样的记载:至初六日七日晚。贵家多结彩楼于庭。谓之乞巧楼。铺陈磨喝乐、花、瓜、酒、炙、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谓之乞巧。妇女望月穿针。可见,乞巧作为七夕节中的重要活动,已经形成规模,独具特色。另外宋代周密《武林旧事•乞巧》中亦有:妇人女子,至夜对月穿针,饾饤杯盘,饮酒为乐,谓之乞巧的记载。 二、宋代以前的七夕作品 七夕见诸于文学作品,最早是在《诗经•大雅•大东》中,其中载有: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的诗句。著名的《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写道: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扎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梁时刘孝威作《七夕穿针诗》:缕乱恐风来,衫轻羞指现。故穿双眼针,特缝合欢扇。唐时王湾亦有《闰月七日织女》:耿耿曙河微,神仙此夜稀。今年七月闰,应得两回归。唐代崔颢有首《七夕》更是将七夕乞巧的风俗融入诗句当中,他是这样写的: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可见牛郎织女的故事已经广为流传,并且已经成型。连诗人都在为牛郎织女可以相见而感到高兴。 唐诗中描写七夕风俗的诗数不胜数,内容大多围绕着牛郎织女的爱情作着诗人式的感慨。诗歌或感于二人的相爱而不相见,或借此抒发自己对于爱情的见解,或借七夕之际赞颂爱情的纯真和美好。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天外凤凰何寂寞,世间乌鹊漫辛勤;通宵道意终无尽,向晓离愁已复多;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乌鹊桥头双扇开,年年一度过河来。莫嫌天上稀相见,尤胜人间去不回唐人的爱情就在这欲语不得,欲罢不能中道破了心事。 七夕的风俗由来已久,无数的文人墨客都在这一天同时沉浸在爱情甜蜜而又略带伤感的爱情气氛当中。到了宋代,岁时节令体系日臻完备,节庆民俗活动愈加丰富。宋人对岁时节令的重视程度较前代尤甚。于是,作为节序词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七夕词开始在词人的笔下展现了它含情脉脉的一面。 三、宋代七夕词 中国的传统节日总是有太多沉重的文化因素,像是清明节和端午节,然而也会有像七夕这样充满了浪漫气息的节日。可以想象,每年到了七月初七,家家户户都会在月下饮秋水,吃赤豆,交流各自对于爱情的看法。女孩子们则躲在一边穿针引线地乞巧,以求获得可以和织女媲美的女红手艺。宋代的文人在如此安逸的生活环境中,更容易生发出爱情的感慨。借着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在词中表达自己对待情感的愿望以及理想的感情世界。因此,七夕词从来都不乏浪漫和感伤的情调,这在文人骚客笔下表现的尤为明显: 皎皎牵牛河汉女,盈盈临水无由语。望断碧云空日暮。无寻处。梦回芳草生春浦。鸟散余花纷似雨。汀洲蘋老香风度。明月多情来照户。但揽取。清光长送人归去。 苏轼的皎皎牵牛河汉女,盈盈临水无由语就是对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的化用。伟大的词人苏东坡在这样一个普天同庆的浪漫日子里,也不禁想起了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提笔写下了这样魂牵梦萦的词句。又如: 双针竞引双丝缕。家家尽道迎牛女。不见渡河时。空闻乌鹊飞。西南低片月。应恐云梳髮。寄语问星津。谁为得巧人。 这首词以欢快的笔调写出了宋时百姓欢度七夕的场景。家家尽道说明七夕节在宋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尽管这个节日的女性味道更浓烈些,正因为这样,其七夕的风气流传下来,中国文人渐渐养成了某种柔弱的女性气质。这种女性气质使得词的表达更加的婉约含蓄,藏而不露,心性细致而温柔,深情一片,充满了浓情蜜意。 温情气质成为宋代词人笔下扣人心弦的力量,造就了无数动人心魄的爱情篇章。这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秦观的《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首天人合一的词成为了千古以来吟咏爱情的绝唱。其抒情,悲哀中有欢乐,欢乐中有悲哀,悲欢离合,跌宕起伏。那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情韵兼到,风骨俱高,于黯然销魂之际笔锋陡转,流泻出欢快之意,以明朗的调子曲终人散,升华了无数情感,成为千古佳句。 谈到七夕词,柳永的《二郎神》也是不得不提的: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 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女,抬粉面、云鬟相亚。钿合金钗私语处,算谁在、回廊影下。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 这首《二郎神》是柳永对于北宋七夕市民生活的白描,将北宋七夕的风俗尽现笔端,人物描写惟妙惟肖,至今仍然使我们如身临其境般地感受七夕节热闹的气氛。一位可爱的少女在月色中穿针引线,期望自己可以成功乞巧。好不容易穿上线了,她松了口气,没想到就在回廊的尽头,听见了金钗丝语之声,原来有人在月下定情呢!金钗成为七夕节男女恋人交换定情的信物。宋代词人曹勋也有是向夕、穿针竞立,香霭飞浮。别有回廊影里,应钿合、钗股空留的词句,其中亦提到金钗定情,可见七夕定情,也是乞巧之外七夕的另一个风俗。 词人与百姓不同,词人的爱情观与平民百姓的爱情观也不同。词人的温柔气质,使他们的爱情即使是无望的追求与反抗,都没有那么激烈,有的只是无可奈何,有的只是心有不甘。他们在尘世的罗网中编织着自己美好爱情的梦想,又在这种乌托邦式的梦想中越陷越深,不能自拔。他们尽全力捍卫自己心底最柔软的守候,在词作中投入了全部的执着。于是才有了欧阳修一别经年今始见。新欢往恨知何限。天上佳期贪眷恋。良宵短。人间不合催银箭的感慨;毛滂下帘时。人间天上,一样风光,我与君知的誓言;王之道蛛丝有恨,鹊桥何处,回首又成惆怅。长江滚滚向东流,写不尽、别离情状的叹恨;谢逸桥横乌鹊,不负年年云外约。残漏疏钟,肠断朝霞一缕红的脉脉深情。 七 夕词是宋词当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有着痴绝的情韵和美。它不仅使我们深入地了解了宋时的时序节令,民风民俗,更成为了无数词人抒发爱与情的途径。词人借着七夕的美丽传说,将心中那不管天上人间,愿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愿望呐喊出来。于是,今天的我们才能看到如此多优美的爱的词篇,字字句句,哀感动人。 参考文献: 1、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2、黎亮、张琳琳.节令.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 3、(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4、(宋)周密.武林旧事.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5、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6、陈贻焮.增订注释全唐诗.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 7、唐圭璋.全宋词.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 民间文化发展的政策与法律保障研究分析_现代文学论文

    民间文化发展的政策与法律保障研究,提出对我国民间文化政策法律保障机制建议,并对我国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引言 民间文化来源于社会的基层,是各民族历史和智慧的精华,我国历史悠久、民族多样、地域不同造就的中华民间文化浩瀚精深,是中华之珍宝。正如冯骥才先生所言,中国民间文化是一个巨大的宝库。随着文化产业这个新兴市场机会的出现,各种保护典籍文化的措施相继出台,民间文化的保护也各有举措,可是缺乏法律和系统政策的引导管理,缺乏交流甚至流于形式,怎样保护,需要认真研究。 二、中华民间文化的发展与现状 (一)民间文化及特征 民间文化是由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创造的、古往今来就存在于民间传统中的自发的民众通俗文化。她是来自社会内部底层的、由平民自发创造的文化。凝结族了民族的精神思想传统、民族的情感与个性,具有农业社会生活的背景、保留了较多传统色彩。包含了民俗、民间文学(谚语、歌谣与故事传说)和民间艺术,表现为物质和非物质。其特征在于:(1)主体的不特定性;即无明确的作者,是群体智慧的反映。(2)文化特色鲜明;即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历史结合,如花儿、剪纸,等反映北方民族的生活,各地的民居建筑也是一种体现。(3)形式通俗;创作大众化通俗易接受。(4)传承方式的特殊性;口传身授家族式传播是其传承的主要方式。 (二)民间文化发展的现状与原因 集民族个性,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于一体,存在于民间乡间的民间文化曾枝繁叶茂,现在却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萧索,民俗民歌民间艺术民间建筑等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圣诞节、口水歌、工厂流水线的艺术品和统一规划的欧式建筑民居等等。 首先,传承方式的缺陷性所致。民间文化大多靠言传身授代代相传,这种传播方式相当脆弱。一旦没有传承人(有的地方的习俗传男不传女,如北方的一些民间工艺方面)就面临人亡艺绝的境地。而法律和政策上没有相应完善的保护和激励措施。 其次,民间文化的根基逐渐薄弱。所谓民间文化,是起源和发展于民间人民,大多和农业紧密联系的,尤其是一些民俗和民间文学是人们劳作的一种抒情和总结。而现代农业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一是机械化、工业化的生产,节奏加快使民间文化传播的时间受到限制;二是大量农业人口的转化,如失地农民、民工等与自然耕作的联系不再紧密,频繁接触城市,受到城市化流行化元素的冲击,价值观发生变化使民间文化的传承氛围改变,其根基逐渐薄弱。 再次,外来文化渗透的压力。随着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受外来文化的冲击是不容忽视的元素,如西方的一些节日、文化外交。既要维护自己的文化特性又要保持文化多样性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压力,如韩国文化基本上影响我国三代人,少年中哈韩族,青年对韩国生活方式的模仿、青中老年阶层对韩国电视剧的热衷。无疑的,韩国、美国等通过文化传播的方式打入其他国家市场,种种文化渗透的压力使得我国文化的空间被缩小,而民间文化面临的是被淡忘被融合被抹去。 最后,过分市场化、产业化的负面影响。美国的好莱坞,韩国的电视剧等是其文化产业化商品化成功的典范,在经济利益和文化保护、传播上达到了一箭双雕。文化产业的出现,出现文化保护的误区,即将自己的文化产业化和市场化。民间文化其实质就是精、粹。如一些民间工艺是独一门手工特色制作,如果实施产业化,以销售额来衡量其价值,大规模流水线制造出售,会出现粗制滥造,假冒伪劣,反而出现了经济学中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将真正的精华淹没。 三、国外对文化的法律与政策 英国1993年以《创造性的未来》为题以官方文件的方式颁布的国家文化政策成为发达国家文化法律和政策的依据。美国以一向因循的文化政策促进文化的自然形成;法国加大政府对文化发展的扶持和保护;芬兰则在文化政策中强调市场化。德国在财政等方面为文化发展开绿灯。这些国的文化政策均采取相当积极的态度,纵向领导横向结合,为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法律空间和政策保障机制。 四、对我国民间文化发展的法律与政策保障机制的建议 (一)法律保障机制 法律与宗教、道德、伦理、习惯等都是社会行为规范,而法律执行上在于强制性。应充分运用法律的强制手段,保护民间文化的生存发展。我国对保护文化的法律手段上存在一些如缺乏独立性和针对性等问题,对此,笔者认为应当建立和健全民间文化生存发展的法律手段。 1.专项法的牵制为民间文化保障生存的空间 目前也有文化保护的法律,但是针对的是文化整体,文化立法侧重于文物、场所、产品的交换与流通等方面,民间文化方面非常薄弱,所以,建议先从整体上制定文化法统领文化整体的发展,后具体推进,制定专项民间文化法规,保障民间文化的生存空间。 2.立法目的和宗旨要非产业化非市场化 很多学者或专家一直呼吁文化立法要使文化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但是民间文化不能完全产业化和商品化,而且目前民间文化已经处于生存问题的界面,所以不能以市场导向化来制定民间文化的法律支撑,民间文化法宗旨和目的应当是其文化社会价值。 3.民间文化法的独立性和系统性 现有的文化法规渊源多体现在宪法和民法等部门法中,缺乏独立性和系统性,所以民间文化的部门法为生存发展提供独立系统的法律支撑。 4.法律法规、条例和指南的结合 现有的文化法有文物保护、著作权、出版等规定,但民间文化本身来自于民间、各民族、不同地区,所以在法律适用上缺乏灵活性,民间文化立法需要灵活,完善体系,法律法规、条例和指南的结合?能增强适用性。 5.构建文化法律执法的系统 要将立法这种应然状态转变为实然,要将已有的或者即将有的政策法规贯彻落实最终体现在执法上,而我国在文化法律的执法和监督方面的措施比较薄弱甚至空白,要构建文化法规和政策的执法和监督检查系统,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二)政策保障机制 1.注重对民间文化的政策效应的评价 关于文化保护的政策已相应产生,但是政策效应不仅包括经济效应,也包括社会效应。所以民间文化的政策效应应当以社会效应为主,并非是把某几个有名望的艺人保护起来就实现了民间文化的保护,要重视全面真实的保护,并且重新定位认识文化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2.弹性政策的发挥 运用宏观政策的调控和微观政策的规制手段,扩大对民间文化保护的政策覆盖范围,随时根据具体地区的具体情况调整,消除法律与政策领域的空白,能从国家的主导和地方的配合充分调动,有效的建立保护民间文化的机制。 3.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和个人的申报结合制度 因为文化是国家的精神支柱,绝不能让民间文化随市场随波逐流,纯产业化和纯市场化。国家政策管理主导监控,降低普查误差结合个人申报制度。 4.经济政策的支持 虽然已经启动相应的经济对部分民间文化项目的研究和保护,但是对资金来源和流向监控上需要完善,保证好钢用在刀刃上。 (1)财政方面,从中央每年拨一定的款,地方每年也应当建立对民间文化保护的预算,设立专项基金,以进行基础设施投资、资助民间文化活动、保护和培养、而且要发掘民间艺人,来扶植民间文化的生存与发展。 (2)税收方面,通过制定减免税政策鼓励企业为民间文化发展提供帮助,一些能进行产业化的民间文化项目进行税收优惠,不能进行产业化,而需要手工或者小作坊式加工的则免税,并且基于其性质如果盈利则减免税,如果为培养后人则进行补贴,对支持民间文化事业的企业税收优惠。 (3)补贴方面,对一些民间文化组织协会进行补贴,建立民间艺人档案并且进行补贴,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民间艺人,保证其生活和对民间文化继续发展创作的经济条件。 (4)激励和交流政策的完善。民间文化的保护单靠政府力不从心,所以要结合地方政府,民间组织乃至公众,所以国家要通过有效的公共政策激励,首先,对民间文化传播者的保护和培养,苏联文学家高尔基曾指出:一个民间艺人的逝世,相当于一座小型博物馆的毁灭。要保证民间文化的持续性发展,就要保护培养传播者。其次,重视研究民间文化的科研和创新;最后,教育价值观引导,在学校教育以及公众效应中宣传民间文化,让公民尤其是青少年了解国家的文化多样性和民间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底蕴,加深了解并且保护其发展。各地已经开始保护并且有些地区有成熟的经验,搭建交流平台,民间文化发展的政策与法律保障研究鼓励艺人的交流和保护者的交流,为民间文化的发展扩大空间也为保护提高经验。 五、结语 民间文化的脚步沉重而缓慢,当前各地不仅要保护,而且要加强交流,避免流于形式,这些都需要政策法律的引导管理,不要让民间文化在市场经济中遍体鳞伤,因为文化产业化并非民间文化的出路,民间文化其文化和社会价值是无价的,这种无价的珍宝需要更多的关注,更好的传承。

  • 鲁迅杂文艺术性赏析探究_古代文学论文

    鲁迅杂文艺术性赏析,也是利用杂文开展现实斗争的人物典范。本文从前后两个时期对鲁迅先生的杂文艺术性进行了赏析。 鲁迅先生的杂文无疑是一座艺术宝库。其美如辽阔天空如浩瀚海洋。但专家学者的研究往往不够全面,本文仅从鲁迅先生杂文的艺术性角度进行赏析,望能借一斑而窥知全豹。 一、鲁迅先生前期杂文的艺术性 鲁迅先生对其杂文的自我评价是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伪自由书前记》)。从不留面子上可知其爱憎分明,有诗一般的浓烈感情;从常取类型上可见其形象性和典型性,有诗的特质。鲁迅作为伟大的思想家,需要经常性地思考问题,然而,同时也是文学家的鲁迅在论及时事进行思想表达时,怎会满足于一般说理和程序推论?其会通过形象思维,捕捉艺术形象,开创生动感人表达方式,寄情理于其中。鲁迅的杂文有运转自如的辩论和得心应手的擒纵,其逻辑思维能力极强。并且逻辑力量不单是罗列理论,更有诗情画意的文字表达。所以说,鲁迅先生前期杂文在艺术性上拥有诗的因素和形象性特征。 比如,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其表达阶级对立思想时语言形象而不抽象。因此在我们目前,还可以亲见各式各样的筵宴,有烧烤,有翅席,有便饭,有西餐。但茅檐下也有淡饭,路旁也有残羹,野上也有饿殍;有吃烧烤身价不资的阔人,也有饿得垂死的每斤八文的孩子。由此可见语言的形象性和写实性。对比鲜明强烈,并可借以突出矛盾的典型化特征,通过热烈爱憎惊醒读者,为下文将中国的文明比作人肉的筵宴做好铺垫。 可见,鲁迅先生前期杂文艺术性的最大特点就是寄道理和感情于具体形象之中。 二、鲁迅先生后期杂文的艺术性 鲁迅先生后期杂文愈加全面和深刻有力。在《三闲集·序言》中,其提出一向是相信进化论的,然而1927年血的事实却让其思路因而轰毁,之后1928年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中其阅读了科学底文艺论,并对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进行了翻译,以救正我还因我及于别人只信进化论的偏颇。由此可见,鲁迅后期杂文的艺术性主要体现为辨证地看待问题。 鲁迅先生针对当时一些人片面性理解陶潜、钱起等人始终持批评态度。 当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世人所欣羡时,鲁迅却写道:但在全集里,他却有时很摩登,‘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竟想摇身一变,化为‘啊呀呀,我的爱人呀’的鞋子,虽然后来自说因为‘止于礼仪’,未能进攻到底,但那些胡思乱想的自白,究竟是大胆的。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于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六)》)当钱起的曲终人不见被人们认为表现的是消逝,江上数峰青表现的是永恒,推此一联为诗美的极致时,鲁迅却说从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全诗分析,是不好证成醇朴或静穆的。该诗为应诗而作,自然无法在考卷上大发牢骚。但如再读钱起的《下第题长安舍》,一落第,在客栈的墙壁上题起诗来,他就不免有些愤愤了。(《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七)》) 鲁迅先生认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正如李白会做诗,就可以不责其喝酒。如果只会喝酒,便以半个李白,或李白的徒子徒孙自命,那可是应该赶紧将他‘排绝的’。(《且介亭杂文二集·招贴即扯》)譬如勇士,也战斗,也休息,也饮食,自然也性交,如果只取其末一点,画起像来,挂在妓院里,尊为性交大师,那当然也不能说是毫无根据的,然而,岂不冤哉!(《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六)》) 鲁迅先生后期杂文在知同代之人论当今之世时,鲁迅杂文艺术性赏析更多地显示出了全面、辨证地看问题的艺术性。比如在《且介亭杂文二集·忆刘半农君》里,鲁迅在肯定刘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的同时,客观地指出了刘的活泼,有时颇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无谋的地方,并且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消失掉从上海带来的才子必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福的思想。但鲁迅仍承认刘的为人,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纵然后来两人因思想差异弄得几乎已经无话可谈,不过,半农的忠厚,是还使我激动的。 可见,鲁迅先生后期杂文艺术性的最大特点就是对待事物全面分析,一分而二,区别对待。 总之,我们要按照前后两个时期对鲁迅先生杂文艺术性进行赏析,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又能够相互印证其艺术性。

  • 浅析江总宫体诗歌中的女性形象_现代文学论文

    据今人逯钦立辑录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全陈诗》统计,江总现存诗歌103首。在其诗歌中,宫体诗约有30首。沈玉成先生曾经在《宫体诗与玉台新咏》一书中讲到关于宫体诗的所包含的内容,认为(宫体诗)较永明时期更加狭窄,以艳情为多,其他大都是咏物和吟风月、狎池苑的作品。《隋书》对官体诗的评价是清辞巧制,止乎衽席之间;雕琢蔓藻,思极闺闱之内,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宫体诗。这是时代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在宫体诗中,涉及到许多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江总生活在梁陈年间,其诗歌必然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但在众多的诗歌中又有其独特的一面。 一、对神话传说中女性的描摹 同齐梁文人一样,在江总的诗歌中,巫山神女、洛浦宓妃、天河织女等神仙女子经常出现在江总的笔下,赋予了其不同的精神风貌。巫山神女出自宋玉的《高唐赋》,楚怀王神游巫山,白天睡觉时梦见一美艳女子,女子说‘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洛浦宓妃指洛水女神。汉代张衡《思玄赋》有云:载太华之玉女兮,召洛浦之宓妃。到建安时期曹植《洛神赋》更是把宓妃描写成国色天资、遗世独立、集姿色与才情于一体的绝代佳人,成为梁陈文人竞相描摹的对象。天河织女在神话故事以及《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中,也成为爱情的象征,成为人们吟咏的对象。 在江总的诗歌中,对于这三位神仙女子的吟咏并不止于对外貌身材的赞扬和称颂,更多的是回到现实中,通过这些人的行为来反衬出现代女子的心理和命运。 洛浦流风漾淇水,秦楼初日度阳台,定言神女隔河来(《新人姬人应令》),江总在写新人进宫时,风姿绰约如宓妃,神女,梨花带雨,玉面含羞。然而,阳台通梦太非真,洛浦凌波复不新(《杂曲-其二》),非是神女期河汉,别有仙姬入吹台(《杂曲·其三》),这两首诗则是借神女、宓妃、织女的行为来叙写宫中女子的得宠、争宠与失宠的变化。作为宫里的一名女子,无论是阳台梦、还是洛浦妃,这都已经是虚幻或常谈了,她们的要求不高,只是希望君意未冷,与君共眠。即使是天上神女,也希望虬水银箭莫相催,然而春宵苦短,难以摆脱这种被弃的命运,别有仙姬又得到皇帝宠爱。先时羽帐挂流苏,今却网户织蜘蛛,新人变旧人,这就是宫女的悲剧。 江总对这三位女子的描摹中,并未对她们的姿容给予过多的笔墨,只是借助她们的事迹或反其意而用之,折射出那个社会女人的背弃命运,即使你有神女情、宓妃貌,织女心,然而在这样一个纵欲横流的社会,女性的从一而终显得是多么悲催和伤心。浅析江总宫体诗歌中的女性形象 二、对前朝女性的吟咏 在官体诗中,有许多诗歌内容描写的是历史上那些特别的传奇女子,她们或坚强不屈、不畏强权,或忠贞为一,从一而终;或一朝背弃,终生凄苦,江总诗歌亦是如此。 绿珠含泪舞,孙秀强相邀(《洛阳道·其一》),描写的是西晋石崇的爱妾绿珠被孙秀看上,绿珠誓死抵抗一事。绿珠能歌善舞,为世人所艳羡。当时附和司马氏的孙秀因得不到而生恨,嫉恨于石崇,绿珠受牵连,坠楼身亡。羞作秋胡妇,独采城南桑(《梅花落·其一》)用了秋胡戏妻这一典故。汉代刘向《列女传》记载了秋胡婚后五日到陈地求官,五年后返回故地。在路旁遇见美女采桑,以金钱调戏,妇女不接纳。回到家后,妇女才发现施以重金的男子竟然是自己魂牵梦萦的丈夫,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投河而死。绿珠与秋胡妇含恨而死,皆为忠贞的化身,在江总的诗歌中,表现了对她们命运的同情和慨叹。历史已成为过去,但历史长河中总有那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弦心艳卓女(《和衡阳楼下高楼看妓》)、卓女弄弦心(《赋咏得琴》),卓女指卓文君。这两首诗主要是侧面烘托出歌妓高潮的琴艺。织素那复解琴心(《杂曲·其一》),琴心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在这首诗中作者反意用之,用来表现弃妇的幽怨心理。自己只懂得织布,欣赏不了高雅的琴声传来的美妙用意,然而夫君却弃我而不顾,难道仅仅是因为我不懂琴声吗? 团扇箧中言不分(《怨诗·其二》),汉代班婕好曾作过《团扇歌》,又名《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如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置箧笥中,恩情中道绝,写出了一个薄命女子的怨情。班婕妤才貌兼备,颇受成帝赏识,其后赵飞燕姊妹进宫,班姬失宠,退守太后,红颜薄命,凄苦一生。 悲剧具有永恒的生命力,不完美的结局更能引起人的共鸣。与梁陈文人稍微有点不同,江总诗歌中这些历史女性都有着悲剧命运,皆为情而死。 三、对世俗女子遭际的叙写 世俗女子,多是普通无名的女性,她们有着流淌的情绪,奔腾的血液,有着像文君、班姬那样的遭遇,因此,在众多诗歌中,她们在诗歌中留下的足迹足以感动每一个人,虽然她们是芸芸众生的一名,却带给了我们无尽的想象和留恋。 蘼芜悲之弃妇。在江总诗歌中,织素这个词语出现频率较高。汉代古诗《上山采蘼芜》讲述的是一位弃妇在山上碰见自己的前夫,上前询问丈夫新娶妻子情况,最后得出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自此,织素成为弃妇的代名词。深悲在缣索(《妇病行》)、奈何新缣伤妾意(《怨诗·其一》)、行行春迳蘼芜绿(《杂曲·其一》)、机中织素馀(《赋得空闺怨》),在这些诗中,写出了这些平民女子的悲惨境地,空对着织布机,望着靡芜绿,内心的情思怎能让人平静?浅析江总宫体诗歌中的女性形象 征人思妇。受汉乐府的影响,许多是依乐府旧题而写的诗歌,其中有许多体现征人思妇之作。在江总诗歌中,也不乏此类。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闺怨篇》。这是一首闺中少妇思念远征丈夫的诗歌,表现一种离别后思君的怨愁。清代沈德潜曾评论:竟似唐律。作者不直接说少妇独守闺房又多寂寞,从身边景物入手,寂寂青楼,纷纷自雪,苏和空然,灯火无眠,寥寥景物勾勒出一幅空闺图。少妇有感红颜易老,只能空惆怅。 荡子之妇。荡子也作宕子,与今意不同,在魏晋多指飘荡在外,或谋官职、或谋钱财,长期流离在外。在乐府诗《紫骝马》中,江总依旧题写新诗,写一位丈夫出门在外的女子独守空房,残妆泪痕啼的凄清悲苦一幕。东汉末魏晋时,战乱连续,人民生活贫困,不得不外出去谋生,造成了这种悲剧。 这些普通女子,经受着与丈夫分别的痛苦,有苦说不出,忍受着丈夫的停妻再娶,她们命运悲惨,正好说明她们是活生生的,经历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江总在写这些诗歌时,大多数也许是唱和之作,但是随着时间的淘汰,这些诗歌依然能在类书、总集中保留下来,这也说明江总诗歌的影响。 在上述这三种女性形象中,最具有魅力的是最后一类。与前代注重外貌描摹及男女交往不同,在江总的宫体诗中,所描绘的女子大多命运不济,或等,或被弃,或死,她们也有芳心暗许、也有春宵一刻,然而承恩未久,新人变旧,逃脱不掉这种命运,大多是悲心之作。在江总的宫体诗中,无论对神仙女子还是对历史上的女子的描写及用典都是为了更好地衬托现代女子的命运,正如胡大雷先生在《宫体诗研究》说的:诗人有时会把前代女性形象作为文学手段的一种,或借以表达现实情感,或以此作为情节构成要素,这样就使前代女性人物出现在诗作中成为必然。这也是江总诗歌中别具一格的地方。

  • 浅谈中国饮食文化特色_现代文学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特色,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俗,最终形成不同的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西方的一些国家汇集着各国的移民,深受各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博采众长,并结合自已的饮食习惯,形成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 一、饮食结构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气候条件丰富,动植物品类繁多,这都为我国的饮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的祖先们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不断选育和创造了丰富多样的食物资源,使得我国的食物来源异常广博。从先秦开始,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就是以粮、豆、蔬、果、谷类等植物性食料为基础,主、副食界线分明。主食是五谷,副食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食。据《武林旧事》记载的一次盛宴便列举菜肴有200多道,其中,以猪、鸭、鱼、虾等物经烤、煮等诸多工艺制作成的有41道,有42道果品和蜜饯,有20道多类蔬菜,有29道各类鱼干,有17种饮料,还有59道点心等。所涉及的食物种类繁多,天上地下水生陆长和各种生物几乎无所不食,形成了令人眼花缭乱的饮食构成。可见,在南宋时期中国的饮食文化趋于成熟。据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我国的主食以稻米和小麦为主,另外小米、玉米、麦荞、土豆、红薯和各种苕类也占有一席之地。除了米线之外,各种面食,如馒头、面条、油条以及各种粥类、饼类和变化万千的小吃类使得人们的餐桌丰富多彩。 西方人秉承着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主,以采集、种植为辅,荤食较多,吃、穿、用都取之于动物,连西药都是从动物身上取料炼制而成的。比较注意动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取,饮食结构上,也以动物类菜品居多,主要是牛肉、鸡肉、猪肉、羊肉和鱼等。因此肉食在饮食中比例一直很高,到了近代,种植业比重增加,但是肉食在饮食中的比例仍然要比中国人的高。 二、食物制作 中国传统菜肴对于烹调方法极为讲究,常见的方法有:煮、蒸、烧、炖、烤、烹、煎、炒、炸、烩、爆、溜、卤、扒、酥、焖、拌等。而且长期以来,由于物产和风俗的差异,各地的饮食习惯和品味爱好迥然不同,源远流长的烹调技术经过历代人民的创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菜系,如闽菜、川菜、粤菜、京菜、鲁菜、苏菜、湘菜、徽菜、沪菜、鄂菜、辽菜、豫菜等。各菜系在制作方法上更是各有特色:如湖北菜的煨、滑,京菜的涮、烤等,更有四川菜以味多、味广、味厚、味道多变而著称,素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佳话。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口味精美。而美味的产生,主要在于五味调和。同时,追求色、香、味、形、艺的有机统一。在色的配制上,以辅助的色彩来衬托、突出、点缀和适应主料,形成菜肴色彩的均匀柔和、主次分明、浓淡相宜、相映成趣、和谐悦目。在口味的配合上,强调香气,突出主味,并辅佐调料,使之增香增味。在形的配制上,注重造型艺术,运用点缀、嵌酿等手法,融雕刻和菜肴于一体,形成和谐美观的造型。中国饮食将色,形,香,味,滋,养六者融于一体,使人们得到了视觉,触觉,味觉的综合享受,构成了以美味为核心,以养身为目的的中国烹饪特色。它选料谨慎,刀工精细,造型逼真,色彩鲜艳,拼配巧妙,有着无可争辩的历史地位。 西方饮食,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相比西方饮食,中华美食文化奇树一帜,食花美天下。 三、食物器皿 饮食用具的多样性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特别用竹筷进食,运用自如,经济方便,被欧美人士赞为是艺术的创造。中国饮食用具从用途上来分,有豆、罐、鬲、杯、盆、碗、盒、瓮、壶、甑、盘等等;从材料上来分,有陶制品、瓷制品、金属制品和竹木制品等等;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进步,饮食用具在材料、质量、形态等诸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从隋唐开始,已大量使用了金银等贵金属所制的饮食用具,在民间,陶瓷用具大量使用,到了唐宋时期,中国瓷器享誉海外。直到现代,陶瓷食具美不胜收,灿烂辉煌,成为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个亮点和特色西方人多用金属刀叉,以及各种杯、盘、盅、碟,其餐具的种类,很是单调。 四、营养保健 以谷物为主,注重饮食保健。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这就是典型的饭菜结构。其中饭是主食,而菜则是为了下饭,即助饭下咽。中国人很注重饮食的营养保健,主张营养成份合理搭配,平衡饮食,通过调配食用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等气味、功用各不相同的食品,以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补精益气、养身健体的目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观,同时还概括了十条不食以及注重卫生,遵守时节,讲究营养,有节制不过量的科学饮食法则。 西方人也注重饮食科学,讲究食物制作严格按科学规范行事,要求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把厨房弄得像个化学实验室,而牛排的味道从纽约到旧金山别无二致。 五、饮食审美 中国饮食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了十美风格:讲究味、色、香、质、形、序、器、适、境、趣的和谐统一。中国饮食文化特色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讲究菜肴的美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而对于西方人来说,饮食大约只是一种必需的生理活动,对于其中美的追求,却忽略了。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是明显的,而且各有长处。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交换的加快,中西饮食文化将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互补。现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正在加大肉类和奶类食品的比重;同样,西餐也开始向中餐的色、香、味、意、形的境界发展,中西餐饮文化将在交流中共同发展,人们将会享受到更美味、更快捷、更营养的食品。

  • 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探究_现代文学论文

    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文艺中出现的反现代性现象以及对其所作的批判,正是现代性自身的悖论及其潜力的反映。 现代性及其演变现代性问题受到文化界的关注,已有10多年了。 在我看来,所谓现代性,就是促进社会进入现代发展阶段,使社会不断走向科学、进步的一种理性精神、启蒙精神,就是高度发展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就是一种现代意识精神,表现为科学、人道、理性、民主、自由、平等、权利、法制的普遍原则。欧美学术界围绕现代性问题已谈了几百年,在其演变过程中,大致形成了各种马克思主义学派的、韦伯式的自由主义思想学派的以及保守主义思想学派的现代性观念,发展到近期又有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的现代性理论派别。 欧美等国家在不断追求现代意识、现代性的情况下,建立了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但是由于现代性自身固有的内在矛盾性,在理性精神的不断地实现过程中,也造成了种种失衡,使理性精神变而为只讲实用的工具理性。科技的飞速进步与物质生产的高度丰富,显示了人的无限潜能,但又形成了人的物欲的急剧膨胀,造成了物对人的挤压与人的精神的日益贫困,并使人在精神上时时陷入生存的困境之中。而在另一方面,近百年来具有锻铸、宏扬人文精神的社会科学,在提供多种知识,扩大人对社会的认识,加深人对自身了解的同时,在不同的人群、集团手里,又使理性变为反理性,并且走向反动,酿成了种种危机与动乱,给社会与广大群众制造了一场又一场的几近毁灭的灾难,从而不仅使自己的权威丧失殆尽,而且也不断加深了人的精神危机。 20世纪的不少欧美哲学家、诗人、作家按照自己对现代性的理解,对上述现象或进行解释与批判,或进行诗意的反抗,揭示资本主义、科技发展和即将到来的信息社会下的种种矛盾。他们对技术至上、工具理性的全面胜利发出惊呼与警告,对人文精神的日益衰落深感忧虑,他们的呼声充溢了人类的悲剧意识。小说家们使用荒诞的手法,显示人的生存中的荒诞现象甚至生存本身的荒诞,艺术地展现人的价值,在物的阴影的覆盖下,不断地被消解与毁灭。现代性的发展,逻辑地从自身酝酿了反现代性的方方面面,并且愈演愈烈,形成了反现代性的思潮,同时这种反现代性方面又遭到现代性自身的批判,特别是人文的、哲学、美学方面来的批判。自然,这并非反对现代性自身,而是批判由于现代性的偕越而带来的消极的东西,即批判工具理性、伪科学所产生的反现代性所表现出来的方方面面。这种批判表明了现代性本身所具有的科学、理性精神的强大潜力。这种批判性也正是现代性自身所有的特征。 西方学者把20世纪最后几十年前的社会精神、学术思潮的现代性,定位于现代主义,把现代主义看成了现代性的最后形式,把现代主义的危机当成是现代性的危机①。标举现代性原则,批判现代性自身无节制的扩张,批判现代性因自身的反向异化而走向堕落,确实是近百年来的现代文化思潮的主导倾向,特别是本世纪的批判哲学,其针贬尤为激烈。不过,现代化的弊端,现代主义以前的非现代主义哲学、美学、文艺流派,都早就有所发现,并进行了一定的批判,所以也不好说,只有现代主义才体现了现代性。我们总不能把批判现代性消极面的多种哲学、美学、文学,都归入现代主义,纳入那代主义的轨道。当语言论哲学、特别是解构主义和与其密切相关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兴起之后,现代主义成了批判的对象,人们原有的思维与叙事模式普遍地遭到解构,人的价值与精神进一步遭到解体。当后现代主义宣布替代了现代主义,于是现代性也就被宣布为过时了。然而,我们知道,针对那些反现代性现象所进行的多方面的文化批判,并未停止。要是完全把现代性定位于现代主义,那么对于反现代性的多方面的批判,还能存在下去吗?如果存在什么批判,那是否又一定就是后现代主义的批判了?恐怕未必如此。例如,我们事实上也在对现代性的消极面进行着批判,但这是一种现代文化的批判。 自然,可以说后现代主义就是一种批判。 不过,从后现代主义观点出发的文化批判与现代性的文化批判,是并不一致的。现代性的文化批判仍在探索积极的因素,维护人的存在所需要的普遍价值原则与普遍精神,以便使价值与精神在被破坏中获得重建,这里的批判是为了丰富与更新;后现代性的批判,则是在颠覆了旧有的价值之后,说要重新塑造人的自我形象,往往是很聪明、机智地数落了现代性的种种不是,并把它们视为现代性的全部内容,进而把现代性加以否定。 我们可以,而且应该抛弃现代性,事实上我们必须这样做,否则,我们及地球上的大多数生命都将难以逃脱毁灭的命运。②其实,即使在欧美,如果要使社会获得正常发展,那么现代性以及现代性建立的意识、话语权威,即使一部分过时了,而其基本原则、精神还是常新的,是人们的生存须臾不能离开的。在这方面,也许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认为现代性是个未竟事业的观点,似乎更有道理些③。 而反对现代性的后现代哲学,确是看到了人们旧有思维的局限,提出了一些调节人的关系的新观念,它们可以用以说明后现代社会的某些现象以及诸多消极现象产生的原因。 在我看来,可以将这些积极因素作为现代意识因素,融汇到现代性中去,丰富现代性,但难以排挤掉仍在起到支配社会生活的现代性。把现代性从现实生活中驱逐出去,无疑会使现实生活的进展失去指向,即使进入资本主义全球化时代,也无疑会遭到社会正常发展需要的极大的反抗,受到人文、哲学、美学的批判。现今的所谓全球化,就是通过国际金融资本、信息技术的联合与组织,在全球国与国之间形成一种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它使得全球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走向形式上的同一化与一体化。但是对于政治、经济、文化不发达的国家来说,全球化就是一种参与意识,在积极的参与中发展自己。因此,它们心目中的现代性与发达国家所主张的现代性并不是一致的。至于在未来,现代性的内涵可能会有所变化或变得复杂起来,但其原则与精神,无疑还会长期存在下去。 对于我们来说,我想体现了现代意识精神的现代性,是不会过时的。一百多年来,我国社会的现代化的道路十分曲折。我国社会发生过多次巨变,我们可以加速现代化的进程,但是社会的现代发展阶段看来是路途漫漫,难被超越。我们过去早就想超这超那,一绒而就,结果这些盲目的跃进,却给人们造成了无数物质的与精神的伤痛。我们痛感于一部写于20年代初俄罗斯的反乌托邦小说《我们》,竟有如此巨大的预言力,而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现代性的原则与精神看来也是如此。 现代性遭到多次歪曲,现今需要新的整合。就目前来说,广大的人群在物质上尚未呼吸到充分现代化的生活气息,在精神上也是如此。为了使社会进入现代,国家走上现代化的道路,我们过去有过不少人、现在又有多少人都在塑造各自的现代性。在20世纪里,有的学者把西方社会的现代性,当成我国的现代性加以宏扬,也即寄希望于全盘西化。但是早在19世纪下半期,西方的现代性就已暴露了它的另一方面的种种矛盾,至今更是危机重重。五四后一些人照搬照抄,但是这种学风一直受到人们的非议。另一些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加以传播,并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使中国社会开辟了新时代。但是到了50年代,又预设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并且化成了一系列群众运动,一有不同意见,就进行政治消除,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典型的照搬。由于现代性被盲目的主观性所替代,由于根深蒂固的东方习尚并未寿终正寝,致使科学沦为现代迷信,理想被扭曲为早就被批判过的乌托邦,人祸连连,从而使现代性走向文革的封建法西斯性,走向了反动,使社会发展遭到了极大破坏而濒临崩溃的边缘,人的精神家园几乎败落为一片废墟,并且至今未能使人们在精神上走出其阴影。这已经成了几代人的铭心刻骨的时代感受,无疑,这必定会受到思想史的长期清理。 80年代改革、开放的时代,一些人痛感于自己的落后,目光紧盯现代的西方,以为西方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以为这就是现代精神,于是再度掀起了西化的浪潮,这在我们思想界、学术界都有广泛的表现。就以文学研究来说,不久前读到钱理群的短文④,谈及80年代他与同行提出20世纪中国文学的观念。这一观念不在于文字表达本身,而在于对其所作的阐述。倡导者对这一观念的解释,在后来文学史的编写中发生了众所周知的影响,但是在学界是存有不同意见的。 80、90年代的现实生活逼人反思。短文作者认为,这一概念本身无需改变,但是根据20世纪文学发展的实际情况,现今必须对其涵义做出新的阐述了;同时承认这一观念的提出,正是受到当时西方中心论影响的结果。对于一个学者来说,修正自己观点是常有的事,有的公开申明,有的暗中进行,有的暗中修正了还得表现自己是一贯正确的。 短文作者要修正自己的观点,这已是实事求是的表现,但还和盘托出了思想来源,特别是承认受到西化的影响,却是要有勇气的。说实在,我读完这篇短文后,深为作者坦诚的学风所感动。西方中心论,在我看来,就是这位学者在80年代所理解的现代性,而今对现代性有了新的认识。西方一些学者说,当代西方社会已进入后现代社会,现代性已经过时。80年代中期,此说传到了我国。到了90年代,我国一些年轻学者把西方学者的理论搬过来就用,高唱在我国的文化、文学中,已走向现代性终结。其实,这是又一种西化论的搬弄了,或是一种真正的抄袭、模仿了J警惕、批判与避免现代化带来的破坏性后果,跨越它的陷阱,我以为这并不会导致现代性的终结。我们要分析西方学者对于现代性的不同的解释与批判,但又不能局限于他们对现代性的所作的阐述。同时,我们也不能重蹈现代迷信所制造的现代乌托邦,来构筑我们所需要的现代性。 从现代性的历史进程来看,现代性是一种被赋予历史具体性的现代意识精神,一种历史性的指向。在各个发展阶段,现代性的内涵有着共同之处,但又很不相同。一些学术思想问题,在彼时彼地的提出,看来有违那时现代性的要求,而不被重视,甚至还要遭到批判;而在此时此地,则不仅与现时现代性的要求相通,而且还可能成为现代性的基本组成部分。例如,对于五四后的多次学术思想的争论评价,我们从现时的现代性要求出发,可以说与五四时期的要求在总体上是一致的,但又是不完全相同的。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的一次深人,文化上的真正革命。这场运动,意在进一步摧毁封建制度,击溃旧的文化传统,走向更为彻底的现代化。其批判的准则,则是民主主义、科学主义思想,部分则是刚刚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这些思想形成了五四时期的现代意识精神,其指向表现为这一时期的现代性。这时期的任何文化现象,在新文化运动面前,在五四时期的现代性面前,都将陈述自身存在的理由,而受到检验与被取舍。提倡白话文,是我国文学叙述的一个转折;而当时的国学研究的倾向,与其时倡导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相悖,妨碍了新文化运动的推进。稍后的《学衡》派、《甲寅》派,继续反对文学话语的改革,他们保卫旧文化,批判新文化,声称白话文学不算文学,对改革派极尽嘲弄之能事。毫无疑义,他们自然是时代的落伍者了。 五四运动的功绩在历史上彪炳千秋,当时对旧文化所采取的激进态度,从促进历史进步来说,实属必要。但是也正是由于其激进性,绝对性,使得新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横亘一条裂痕,这也是事实。一些学者不承认有什么断裂,认为继承得很好,这也是一种意见。我们一面为要赶上时代的发展,摆脱落后愚昧的局面,觉得只有从外国人那里寻找榜样与药方,否则似乎就难以自立。另一方面,特别是在五四运动几十年之后,由于我们中断了与传统的联系,总是使我们觉得在文化传统上飘零无依。说是我们有几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但又不断挞伐古代文化以致焚烧古籍,让人看不见、摸不到的优秀文化传统不知究竟在哪里,从而造成人们文化、精神的贫困。这就是我们近百年来特别是近50年来的心态,虽然近20年来的情况有所改善。 在20世纪即将告终之际,百年来发生的种种事件,今天以历史的整体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这无疑可以使我们获得一种历史的整体感。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历史的评价已可以不囿于一时一事,可以在历史的联系中了解它们,而成为一种整体性的评价。现代性也即现代意识精神,具有了更为宽阔的视角、宽容的气度。对于过去革命的文化思想的方方面面,将在历史的整体中受到重新的评价与审视,即使在过去被认为是保守的文化思想也是如此。一切有利于当今文化发展的因素、成分,都将被我们采纳、吸收;一切不利于当今文化发展的因素、成分,将被搁置起来。原有进步的现象,可能在与多种其它现象的联系中,由于消除了一时一事的孤立性,显出历史整体的敞亮而发现其中的消极因素,甚至可能见到其走向反面的原因;某些一直被认作是消极的历史现象,同样可能由于消除了一时一事的孤立性,在整体的相互的联系中,因历史面貌的敞亮而可以发现其积极因素。这种现象,我想可以叫做历史整体的去蔽现象。《学衡》派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攻击固然不足为训,但今天看来,其研究学术的宗旨,却具有了新意。它自称,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对于国学研究,其态度是明其源流,著其旨要,以见吾国文化,有可与日月争光之价值;而后来学者,得有研究之津梁,探索之正轨,不至望洋兴叹,劳而无功;或盲肆攻击,专图毁弃,而自以为得也。又说本杂志于西学则主博极群书,深窥底奥;然后明白辨析,审慎取择……兼收并览,不至道听途说,呼号标榜,陷于一偏而昧于大体也⑤。 自然,这些宗旨,提倡者其实并未能真正实行,也难以实现,况且走到岔路上去了。但是就这等主张而言,现今抹去其灰暗的历史尘灰,则显出了其现代意识的精神;我们经过几近一个世纪的曲曲折折,今天求索的也包含这种精神与主张,无疑,它们可以成为当今现代性的一个组成部分。历史中存在大量的盲肆攻击,大量的专图毁弃,这也是事实。盲目的滥肆攻击与随之而来的种种反理性的毁弃,都被历史发展的现实需要所毁弃了。

  • 当代中国的个人主义现状反思探究_现代文学论文

    当代中国的个人主义现状反思,反思个人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认为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更需要具有宽容精神的个人主义。 梁漱溟老先生曾说:在今天百分之九十九的中国人,亦还把个人主义当作自私自利之代名词,而不知其理。时至今日,中国还是在很大的范围内,反对和批判个人主义,把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完全对立起来。本文即对个人主义作简要的梳理,阐述个人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现状反思。 一、西方个人主义的源起 罗素认为个人主义源于犬儒学派和斯多葛派。希腊被罗马征服后,希腊人被迫退出公共生活,进入个人生活的小天地。他们开始研究在一个异己的社会中独善其身的可能性。后来,斯多葛派发展了他们的哲学,并创立了自然权利、自然法和自然平等的学说。伊壁鸠鲁派也可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关于自由意志的学说旨在把人从命运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个人主义的直接来源当然还是近代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人权向神权的挑战是文艺复兴人本主义的焦点。文艺复兴的人是一个从黑暗时代强加于他的一切镣铐下刚获解放的人,现代意义上的个人就是这样诞生的。文艺复兴使社会世俗化了,教会的作用随之下降,普通人才有可能突出自己的个性。 宗教改革对个人主义所作的主要贡献在于它肯定了个人的良心和判断。它为个人从罗马教会下解放出来奠定了神学和组织上的基础,为确认个人进一步扫清了道路。马丁·路德的革命使得教会的绝对正确被否定了,路德决定听从自己内心的光明而不是整个宗教机构,这是个人对现存秩序的一次大无畏的反叛,个人良心和个人判断的权利就这样开始了。随着教会的权力衰退,对个人起作用的外部权威减弱了,取而代之的是将上帝的力量置于个人心中,作为他内在的权威。个人和上帝通过《圣经》建立的直接联系给予个人关于自己权利和责任的强烈意识,由此演变为灵魂的自决权和个人的神圣性。 个人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革命中,它是由圣西门派发明出来表达19 世纪社会中人的处境特点他们的失落无根,他们的缺乏理想和共同信仰,他们的社会断裂,以及他们无情的竞争和剥削态度,这种态度源于合法的无政府状态。 通过对西方个人主义源起的简单梳理,不难发现个人主义是对集团生活的一种反抗,是对封建等级制社会及其要求的不平等的群体主义的一种解放。 二、个人主义基本内涵的规定 个人主义在各国甚至其各不相同的时期都具有不尽相同的意义。 在爱默生看来个人主义主要是个人的主观精神,它将个人从经验的层次上升到超验的层次。一个人衡量自己的尺度不再是其它的个人,而是抽象的个人,这个大写的人潜在于他自身之中。爱默生强调个人的四个方面:第一,个人的神圣性。作为超灵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可以声称自己的神圣。神圣的个人是不允许受到任何人的侵犯的,哪怕是他的家庭成员。第二,个人的特殊性即个性。爱默生把人的个性定为现代社会的特点。个性便是一个人的价值所在。第三,个人的无限潜力。爱默生的宇宙乐观主义是建立在人的可完善性上的,他号召人在各方面充分实现自己的潜能,尤其是智力的潜能。第四,个人的自足和个人的自治权。爱默生的自足是对这两者的确认,并同时提供了如何实现自我和如何与外在世界相处的方法。 个人主义首先强调的是个体自主性。主张依靠自己、自足自立,反对怨天尤人、依从他人,主张个人具有足以成就事业的理性能力。成就事业的理性能力和爱默生的个人的无限潜力很相似,但从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说,理性能力更具有实践性。 其次,个人主义也强调宽容。个人主义呼吁一种能够与持有不同道德价值的人进行合作以建立一种双方都能遵循各自信念的政治秩序的原则。作为文明之基本基础的自生自发的秩序之所以可能,就是每个具有不同爱好、兴趣甚至不同观点的人借助一种秩序能够和睦相处。所以,现代社会所要追求的世界新秩序,必然需要这种宽容,中国的和谐社会更需要这种宽容精神。因此,现代社会的发展不能离开具有宽容精神的个人主义。 三、对当代中国个人主义现状的反思 真正的个人主义的个人一定会对现代社会发挥重要作用。个体在当代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是不会消亡的,因为,人之所以为人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能把自己与别人区分开,认识到自己是独立的存在。 当然,个人主义的极端性发展,使得个人主义在现代社会产生了负面作用。因此,在现实生活中也不能回避个人主义在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存在的弊端:过度的个人主义与个性的过度张扬,对合理的道德观念产生了破坏作用,造成人们信仰缺乏、不顾廉耻、追求享乐。 当启蒙学者刚刚开始倡导人的自由权利这一现代社会的价值观时,个人权利的滥用已经让人们看到不讲理想、不顾道德、不讲人格和廉耻的行为泛滥成灾;当社会尚在宣传夫妻平等、婚姻自由之时,离婚率的攀升、对传统家庭观念的不尊重,已经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忧虑;当社会尚没有着力宣传性平等、性开放观念,但人们在这些方面的实践早已令人目瞪口呆;当成名成家的个人创新精神的提倡远没有成为风气之时,为创新而创新,为出新出奇而不顾一切,为出名成家而不顾道德法律约束的不正之风却先刮了起来;我们并没有倡导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但我们社会浪费资源、奢侈消费、极端追求享乐的风气,却已经在一些人群中流行。在现代中国社会可能会把这一切归咎于个人主义价值观,从而大肆批判个人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从西方个人主义的源起和本质规定来看,显然不能这样归结。因为拥有追求经济价值的自由,并不必然导致人们眼中只有金钱,没有父母、国家,没有道德和政治追求,也不必然带来卖身求学、卖子救命、出卖良心赚钱这样的行为与这样的创新;享有自主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并不意味着人们必然选择不道德的婚姻、不孝顺的作风、靡烂奢侈的生活方式;享有生产和交易的自主权,并不意味着人们拥有生产假货、出售有毒商品、做伤天害理买卖的自由。因此,我们不简单的以拔一毛而不利天下者,我不为也这样的简单方式来反驳个人主义。 另一方面,我们在研究西方理论的时候,更重要的是把握当时当地的情况与理论之间的融合程度,同时要研究本国的情况,要生成新的理论。对于个人主义也是这样,个人主义不是简单的为己之学。理论建设的任务是很繁重的,并不是简单的把西方的东西搬过来了事,要于国于家有望。要想个人主义在现代中国发挥积极的作用,或许需要某种制度的约束和文化的支持。 个人主义价值观念固然重要,而与之相应的制度规则更为重要。人民公社体制与农村大食堂的普遍建立,以及由此造成的灾难,不是人们集体主义价值观念过度追求的结果,也不是大同理想信念过度追求的结果,而是人们将这种追求与信念同特定的生产关系模式、特定的生活方式划等号,不许稍有变动、稍有怀疑,更不允许与这种价值追求不同的价值观念、价值信仰(如个人主义价值观、个人权利价值观、自由主义价值观)存在和倡导的结果。正是这一左的僵化的社会管理体制与行为准则,使得特定的政策选择绝对化,使得某一倾向的价值追求与价值理解绝对化。 美国是最张显个人主义的国家,但美国社会的发展并不仅仅需要个人主义;单一的集体主义也不利于现代化的发展,这样容易产生虚构的集体主义或狭隘的集体主义。因此,我们更需要一种制度能把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当代中国的个人主义现状反思把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与社会发展融合起来。 今天,人们需要失业救济政策、养老保险政策来保障普通人在特定情况下的个人生存权、个人生活自主权;需要严格具体的法律法规,保障个人政治上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需要每个人在批评、决定公共事物公共政策时的发言权、表决权;需要受到严格尊重,而不是动不动就以集体利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的名义侵犯削弱的个人产权。而这一切的实现,都需要在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倡导以维护个人利益、尊重个人权利为中心的个人主义文化观念,需要以每个人现实具体的利益与要求为出发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真正的民主与自由产生在个人主义时代。

  • 试论交互理论下的计算机辅助对外汉语语言教学_文学论文

    关键词:交互 计算机 对外汉语教学 摘要: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式更加多样化,同时在语言教学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交互式理论所倡导的人机教学模式强调网络多媒体技术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正在发展中的新兴学科,也不断地吸收新的技术和经验应用于汉语教学中。 对外汉语教学自1950年创始以来已经走过了五十多年的历程,在这期间,经历了初创,瘫痪,恢复以及蓬勃等阶段,对外汉语教学一直在持续的发展中。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综合国力日益增强,汉语在国际交往中的地位,作用和应用价值越来越重要,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越来越多,汉语学习也越来越兴盛。据了解,目前英国、泰国、印度尼西亚等许多国家都把汉语纳入本国正规教育体系;美国希望开设汉语课程的中学超过2400所;韩国有142所大学开设了中文课程,学习汉语的人数超过100万;拉美、中东和非洲国家学习汉语的人数也在迅猛增长。据统计,近年每年来中国留学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有8万左右,国外有汉语学习需求的约有3000万人。随着汉语学习持续升温,关于对外汉语教学各个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多。面对越来越多的汉语学习者,怎么样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汉语这门语言一直是大家研究的焦点和重点。 近年来关于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讨论虽然多种多样,但是大家在一个方面却保持了相似的观点,那就是抛弃传统地以老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式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中来,强调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其参与其中,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指导。 1、交互式教学法介绍 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的交互式教学法正是这种教学思想的代表。交互式语言教学(Interactive Language Teaching)是在当今越来越被广泛应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之一。宫力在《浅谈《新时代交互英语》的交互理念与实践》一文中写到对教学当中使用的交互一词的基本理解是:参与活动的对象,通过相互交流和互动而进行的活动。 哈佛大学语言学教授Wilga M. River是课堂交互式教学的主要倡导者,在她的交互式语言教学的原则一文中的第一条原则即是学生是语言的主体。她认为,学生是知识的吸收者,是知识的主体,只有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旧金山大学语言学院院长H.Douglas Brown也是这一教学理论的倡导者。这一理论的出现打破了过去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让我们开始更多地思考如何实现互动。交互式三种教学模式主要是师生互动,即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生生互动,即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人机互动,即网络多媒体技术等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但是前两种互动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基于课堂的互动方式。课堂时间毕竟十分有限,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实现与老师或者同学之间的互动效果也是十分有限的,如何让这种互动的效果更加显着?如何让学生更充分地通过互动实现语言的学习呢?学生是不是可以更好地利用充足的课外时间通过互动实现语言学习呢?在充足的课堂之外有没有更好地互动方式帮助学生学习语言?在这些问题之下,我们可能更多地借助于第三种互动模式人机互动,即实现网络多媒体技术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1.1计算机技术在语言教学中应用的阶段 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语言教学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简称CALL)就是利用计算机作为媒介和工具,更好地完成语言教学和学习的任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CALL)从最初的基于大型机的语言教学程序,到70年代个人电脑普及后,视频光盘技术的出现以及九十年代多媒体和因特网的发展和普及,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的过程。辅助语言教学的方式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变化中。 1.2计算机技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语言教学,给我们提供了人机互动的机会,给我们创建了一个基于网络的虚拟学习环境。对外汉语作为一个新兴的领域,也在积极地使用多媒体和互联网强化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多媒体技术可以对音频、视频、图形等多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所以在课堂上,为了使学生全面正确地把握课堂的教学内容,用轻松、愉快的方式学习、巩固课上所学的内容,对外汉语的老师通常会使用多媒体课件或者视频,音频等电视录音等短节目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的活跃性。但这些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主要是服务于课堂教学。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汉语热的兴起,学习汉语的外国人的数目与日俱增,但是真正能来到中国学习的学生毕竟只是一小部分,还有很多对中文感兴趣的学习者分布在世界各地,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计算机辅助语言技术出现了新的发展,即以网络为基础的网络辅助语言教学(Web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简称WALL),出现了很多的汉语学习网站和汉语学习平台比如中国孔子学院总部主办的网上孔子学院、中央电大汉语中心研发的MyEchinese等。在这些汉语学习网站上可以找到各种可供汉语学习的音频、视频材料等,还可以在网站的论坛上进行群组讨论。 2、总结 交互式语言教学理论作为在当今备受关注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法之一,倡导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而在此指导思想下的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也为学生的语言学习创造了更好的语言环境,这种相互交互的方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更广泛地参与到知识的学习和建构中,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语言。而将这种人机交互的教学模式带入对外汉语的教学中来也丰富了我们的教学经验,使得对外汉语教学的手段和途径也更加多样化,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Brown H D. 1994. 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M]. Prentice Hall: Regents. [2]宫力.《浅谈《新时代交互英语》的交互理念和实践》 清华大学出版社. [3]薛红果.《网络环境下中美大学生互相交流对中国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影响》 外语教学 2010(2). [4]杨芳,曹扬波.《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的发展与前景》 中国科技信息2011 年第2 期.

  • 试论广告文案写作中文学元素的运用_文学论文

    论文关键词:竞争 广告 语言 文学 修辞 论文摘要:本文从广告文案语言表达的艺术和广告文案写作中修辞格的运用两个方面简要分析了文学元素在广告文案创作中的合理运用。并结合实例分析了灵活多变的文学元素给广告所带来的生机和活力,从而论证了文学元素在广告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被称为广告之父的英国广告大师大卫·奥格威说:广告是词语的生涯。这句话说出了语言的运用在广告文案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首先,广告文案的语言运用有自己的原则。真实是广告文案语言运用的第一个原则,真实性是广告语言的生命。但这并不是说在文案创作的过程中不能有艺术的成分,而是说在通过艺术形式宣传商品特色的时候,应该符合真善美统一的美学要求。广告文案创作中的第二个原则就是简洁。广告因为受篇幅、时间等因素的限制,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对商品进行宣传,所以广告较多采用短句,以最精炼的语言来传播尽可能多的信息。比如某印刷公司的广告语这样写道:除钞票外,承印一切。简洁清晰又不乏幽默,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其次,广告写作中成语、俗语、对联的运用。成语是相沿习用的固定词组,其特点是语言简短但是内涵丰富,所以把成语运用到广告文案的创作中去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某摩托车广告:踏上轻骑,马到成功。俗语是指人们习惯用的通俗语句,俗语体的广告富有哲理性和幽默感,这样的广告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例如:有一则社会公德公益广告是这样写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横念物力维艰。对联起源于五代,最初是春联,后来慢慢扩大了使用范围,古代商店门口的楹联就是最早的对联体广告。对联体广告以其形式美、音韵美和凝练美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例如:某理发店这样给自己做广告:操天下头等大事,做人间顶上功夫。让人在会心一笑中不自觉地记住了这家理发店。广告修辞,与一般文学艺术作品的修辞相比,其共同特点是两者都必须遵循人们约定俗成的修辞规律和修辞原则,不同之处是广告修辞要明显地受到广告特性的制约。 再次,修辞的原则。俗话说:一样的话几样说。意思就是说话要斟酌词语,选择句式,讲究表达方式。广告文案创作中应该遵循这样几点特殊的修辞原则。①要有新意,出语惊人。文人在创作中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在广告创作中更是如此,因为广告追求的是眼球效应,必须在第一时间引起消费者的注意才能诱发兴趣,从而进一步刺激购买欲望。正如美国广告大师约翰·科坦所言:对广告效果起决定作用的是创造性,而不是广告费用。②要了解商品,用语得体。一种商品的推出,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宣传:性能、用途、种类、适用范围,甚至不足之处。只有了解了商品,才能运用恰当的语言得体准确地进行表达。③恰当夸饰,但要不失真实。广告中的夸张一定要得体,否则不但破坏了广告的真实性,还会违反了广告法。比如,某化妆品的广告语:今年二十,明年十八。虽然是明显的夸张,但是却非常迎合人的心理。再比如某针灸治疗仪的广告称:对慢性鼻炎、心脏病、高血压的总有效率达到百分之九十四,这就成了误导甚至是虚假广告,后果可想而知。 最后,常用修辞格的运用。广告文案创作中常常要用到修辞手法。例如:牛奶香浓,丝般享受。(德芙巧克力)牛奶香浓突出嗅觉,丝般享受立足触觉。这里借丝喻奶,让人联想到丝绸的细腻滑润,更加具体地感受到牛奶的香浓,从而对本商品产生兴趣。比拟也是广告文案创作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例如:一握农行手,永远是朋友。和农行(农业银行)握手,将农行人格化,生动;和顾客交朋友,拉近了农行与顾客的距离,形象。对仗的修辞手法:穿金猴皮鞋,走金光大道。(金猴皮鞋)商标含其中,对仗出效果。节奏和谐,便于记诵,容易产生广告效应。顶针的修辞手法: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丰田汽车)顶针连环,语气连贯,一气呵成,音律流畅,给广告受众以优美的节奏感。 商场如战场,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广告是冲锋陷阵的先头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广告要想成为商场上的利器,就一定要讲究创作的艺术,文学元素的良好运用无疑是优秀广告创作的一个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樊丽丽.趣味广告案例集锦.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2.陈瑛等.广告策划与设计.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AB
CD
ABCDEFGHIJKLMNOPQISTUVW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