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 【9月26日】【能源经济学研讨会第32期】

    【演讲者】石敏俊【题目】基于能源—经济—环境政策模型的节能减排政策模拟【地点】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主楼729会议室【时间】2013年9月26日,星期四,14:00—15:30【内容简介】日益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要求中国经济加快绿色转型,节能减排是绿色转型的重中之重。出于政策制定的顶层设计的需要,应该在政策制定之初对节能减排政策的预期效果及其带来的经济影响做出预判,政策模拟的目的就是对政策效果做出预判。为此,课题组构建了基于动态CGE模型的中国能源-经济-环境政策模型,对面向2020年减排目标的节能减排政策及其区域响应进行了政策模拟研究,提出了碳税与碳交易相结合、碳税与发展可再生能源相结合、考虑区域差异的差异碳税、兼顾区域协调发展的碳排放许可初始分配等政策建议。另一方面,对于2050年前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进行了中长期预测,发现化石能源供给约束将会降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倒逼中国经济走向绿色转型。这一发现可以为德班平台气候谈判提供科学参考。【演讲者简介】石敏俊,男,1964年5月生,浙江新昌人,曾担任日本筑波大学生物资源学院经济系主任,2004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现任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绿色经济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区域科学学会副理事长、空间分析与模拟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常务理事、资源经济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投入产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经济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研究领域为区域经济、绿色发展、资源环境管理、公共政策。担任《SustainabilityScience》、《JournalofResourceandEcology》、《自然资源学报》、《资源科学》、《中国区域经济》编委,《环境经济与政策》副主编。能源经济研讨会(EnergyEconomicsSeminar)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能源经济系定期推出,旨在为研究中国能源经济问题的学者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以促进我国能源经济的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更多学术演讲信息,请关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网站se.ruc.edu.cn主办: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能源经济系

  • 能源经济学家林伯强教授专稿:推广特高压还要一段观察期

    国外为何对特高压很小心  中国各省区行政政策统一,实现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可能的。不像美国,每一个州环保标准都不一样,如果把电厂建在一个州,而把电力送到另外一个州,那么所带来的环保问题应由哪个州负担?按什么标准负担就很难算清楚,也很难协调。但中国不同,中国每一个省的环保标准都一样。只要符合国家的环保标准,送电就剩下一个市场需求的问题,更何况常常连市场问题都可以通过**协调解决。  如果要发展特高压,就必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第一要有足够的距离铺设特高压网络,第二就是需求量要充足。这两个必要条件限制了特高压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比如日本、俄罗斯之所以不宜发展特高压,日本是由于其国土面积太小,俄罗斯则是对电力需求的量太小。而美国有足够的距离铺设特高压网络,但州与州之间环保标准的不一致,制约了特高压发展。  国内对特高压电网存在很大争议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特高压电网至今不能进入大规模的商业运行。美国、俄罗斯、日本、意大利有少量1000千伏交流线路,但多降压运行。我们应当深入研究这些国家降压使用的背后原因。国外当初建特高压线路以及随后降压使用,肯定有它一定的原因。应当做深入细致的分析,到底是经济上还是政治上的原因,还是环保或其他合约上的因素。综合种种考虑,应该说,与目前拥有特高压的国家相比,中国更有建设特高压的可能和潜力。谁来考虑输煤、输电的最优化  中国的大型水电基地多在西南,煤炭基地主要分布在山西、内蒙。主要电力负荷集中在东部和中部经济发达地区,估计东中部地区的电力需求约占全国需求总量的四分之三左右。无论是输煤还是输电,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必须的。应该研究以哪一种方式来满足电力需求?如果运输电力不可避免,那么什么输电方式成本最低?至少应当考虑到主要的外部性成本,尤其是环境成本和水资源的机会成本。  假定建设特高压电网有充分的技术保证和行政可行性,其必要性还在于它是否能提高能源效率。电网显然不是电压越高越好,建设特高压电网必须有利于提高能源效率。这就需要说明,从长距离输送能源来看,特高压线路是不是要比500千伏的高压线路更经济?比运煤建电厂更划算?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最小成本。  中国地域宽广,能源资源分布不平衡,地区间资源和环境制约的情况很不相同,因而在能源供应模式上不能搞“一刀切”。长距离输煤和长距离输电这两大方式在不同的地区,利弊可能很不相同,能源供应应当切合实际,输煤和输电相结合。应当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上,统筹特高压的发展空间和铁路运输线发展能力。因此,关于目前特高压电网建设,应当少一些猜测性的争论,多一些扎扎实实的研究。例如,今后中长期的中国经济发展是不是需要特高压电网去满足?是否能更好地进行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能源效率?煤与电的输送是怎样一个比例关系?  在最近三四年中,中国发电装机容量增长了近一倍,电网投资明显滞后,是一个薄弱环节,而这个环节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和电力改革进程关系重大。解决电网投资不足的办法是增加电网投资,需要在建设、改造、加强电网的安全可靠性,以及需求投资和其它方面的努力。电力行业的首要目标是保证经济的平稳运行和快速增长。电网不能出大事故,一旦发生,除了影响经济增长,电力改革进程可能为此要倒退好几年。短缺的时候,解决短缺才是最重要的问题,改革是次要的,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能源效率也是次要的。来源:南方电网报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专家介绍:林伯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经济学博士(SantaBarbara)。曾经担任亚洲开发银行(ADB)主任能源经济学家,现任新华都商学院副院长,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其目前主要的研究和教学方向为能源经济学,编著《现代能源经济学》、《高级能源经济学》、《能源金融学》等教科书。在国内外能源与经济学权威杂志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包括《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EnergyEconomics》等国内外顶尖权威核心学术刊物。除了能源经济学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成就,他每年为大众写接近百篇的有关能源问题与能源政策的专栏文章。他的专栏文章主要出现在《南方周末》、《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日报》,《中国证劵报》,《中国日报(英文)》《科学时报》和新浪财经等主流财经报纸和能源领域杂志。他是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改委能源价格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能源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新华社特聘经济分析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约观察家,和《金融研究》编委会成员。他是多个国际组织的咨询顾问,同时为国内各部委、大型能源公司、全球众多大投行和基金提供咨询。在能源环境领域有很高的媒体关注率。更多资料欢迎登陆CCEER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

  • 顾海兵:十三亿人口的能源经济学分析

    顾海兵:十三亿人口的能源经济学分析作者:顾海兵十年前的中国,曾经出现过一次“轿车大论战”:樊纲博士称颂轿车文明,郑也夫教授批判轿车文明。无论双方对轿车文明如何理解,无论这十年来轿车如何迅速发展,一个铁的事实是:中国有13亿人口,并且每年还有0.5—1.0个百分点的增长,这一最大的国情决定中国绝不可能每2人拥有一辆小汽车(这是美国水平),每3人拥有一辆小汽车也绝不可能(这是日本水平),即使是每5人拥有一辆小汽车也极难可能(这是荷兰水平,发达国家中最低的)。这里暂不讨论环境与噪音污染、空间拥挤、温室效应等,仅从能源经济学角度作点分析。  目前,我国能源消费量(2003年)为16.78亿吨标准煤,其中原油2.52亿吨,原油中进口0.9亿吨以上(至少占总量的35%),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进口国。全国石油总消耗量的40%左右估计为2千多万辆汽车所消耗(其中1/4多是私人小车,近600万辆)。现在假设:全国13亿人口每2人一部小汽车(像美国那样),全国则有7亿辆。再假设每辆小车每年消耗0.5吨汽油(这一个标准肯定是偏低的),此时,全国仅私人小车耗油就达到了3.5亿吨,这相当于美国今日从世界进口的总量。如果假设3人一部小汽车(像日本那样),则全国至少拥有4亿辆,这一数量比美国、日本现有小汽车数量总和还要高1倍,此时需消耗汽油2亿吨。如果假设5人一部小汽车(像自行车王国荷兰),全国也至少拥有2.5亿辆,这一数量也相当于美国与日本目前所拥有小汽车的总和,此时需消耗汽油1.3亿吨。如果假设每12人1部小汽车(像空间狭小的香港那样),全国也至少拥有1亿辆小汽车,是现有水平的5倍,此时需消耗汽油0.5亿吨。因此,可以说,即使燃油效率提高1倍(这是20—30年后的目标)甚至2倍,即使我们汽车人均拥有量达到每10人一辆的世界平均水平,全世界的石油出口可供量也根本不可能满足我们的需求。  以上是从汽车能耗角度的分析,下面我们再从总耗能角度分析。2003年我国人均耗能1.3吨(标准煤),如果按全世界平均人均耗能2吨计算,则我国将耗能30亿吨,相当于美国今天的耗能总量;如果按美国人均耗能水平的一半(相当于日本的人均耗能水平),则中国总耗能将达到70—80亿吨,这一数量相当于全世界目前耗能的一半!显然,这是绝不可能的!可见,无论我们设定人均耗能水平多么地低,只要用13亿人口数一乘,就将是一个巨量!  因此,在13亿人口这个国情条件下,我国能源战略的唯一出路就是节能。13亿人口,每人每年节省0.1吨标准煤,全国就将节省1.3亿吨标准煤!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简单地说“全国人民每天节省1度电,一年就可以节省2亿多标准煤”。因为每人每天节省1度电必须要假定:每人都用上电,每人每天用电至少1度,而实际上,我国至少还有一部分人没有用上或几乎没有电可用,我国居民的生活用电人均每天不足0.5度。因此,所谓每人每天节省1度电是不能成立的。  那么,中国节能是否有潜力呢?笔者以为潜力巨大。一个是利用经济手段,一个是利用行政手段。  所谓利用经济手段就是利用价格调节供求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是由市场确定的,但由于价格中的一部分是由税率、税额决定的,因此,政府完全可以利用补贴(负税)与税收手段影响价格。对使用节能设施者给予补贴,对多耗能者实行累进税收。比如,对最低温度设计为26度的空调生产厂家给予减税优惠等(据了解,北京、上海等城市空调负荷占电力总负荷的1/2左右)。利用税收手段,除了目前的增值税率(17%)、消费税(无铅汽油每升0.2元,含铅汽油每升0.28元,柴油每升0.1元)外,关键是尽早开征1999年就已在《公路法》中明确开征的燃油税。这一燃油税除了纳入养路费,关键是要纳入各种非市场的外部社会成本。这一外部社会成本是由开车人之外的无车人、少用车人及社会承担的。它包括:能源使用中的大气污染,温室效应(每辆行驶的小车均是一个火炉),城市空间拥挤,国家经济安全。在我国能源市场仍是由国有垄断性企业控制的条件下,国家也可对国有企业能源价格进行政府干预,调整峰谷差价,实行阶梯式能源价格,多用能者多花钱。  至于利用行政手段,主要是:彻底进行公车改革,除省级以上政府保留极少量小车外(如每个省部级机构只能保留10辆礼宾车,副部以下取消专车),其他各级政府与各部门均以租赁方式解决用车问题,后勤必须社会化。其次是发挥非政府组织在节能中的作用,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环境必修课。再次就是扩大目前已经采取的一些强制节能措施,如所有公务机关(特殊除外),房间空调温度不得低于某一温度,所有用电设施必须采取节能处理,限制华而不实的城市亮化工程。笔者所居住的没有看到什么科技的某科技园区,在原本路灯很亮的公路两侧,连续3年亮化,每年一次,第一次是把刚刚铺好的草地挖开安装了外观不美又不亮的一排杆灯,第二次是把人行道挖开安装了一排宣传加广告的灯箱,最近一次挖开人行道与草地安装了一排所谓的景观灯。又比如京城的64公里长的四环路,笔者以为也是过亮,不必每50米就安装4至6个大灯,其实2至4个灯足矣。据电话咨询市供电客户服务中心,四环路路灯为250———400瓦,大多是400瓦,按平均300瓦每50米4个灯最低值计算,整个四环用电总功率至少达到1536千瓦,每晚10个小时总耗电至少达到15360度,每年至少560万度。如果加上三环、二环所用电力,每年至少1千万度,如果减少一半路灯,则可节省500万度,减少财政支出几百万元!当然在减少部分地区过亮的同时,也要注意部分地区如城中村、非中心区的黑暗问题。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节能不是消极地减少能源使用,而是在达到同样目前条件下耗能要少。不能把这种节能理解为限制了私人购车、用车,它实际上是使个人与社会的利益更协调,片面强调个人自由而否认个人责任是不公正的。同时,也不能把这种节能理解为“凭什么富国很少的人口就可以消耗了世界上很多的能源,而我们中国人就不能像富国那样追求享受?”这是机械地攀比,片面地把拥有小车等价于拥有享受,人类追求幸福的方式是很多的,满足交通的需要可以有多种方式,国外最近兴起的骑马,骑驴旅游是很值得玩味的!此外,也不能把这种节能理解为会限制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因为我国人口这么多,只要增加一个百分点的拥有率,就将是千万之多。核心的问题是适量、实效。作为现在是13亿人口、今后会达到16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面临国际经济竞争、政治矛盾的压力,节能是唯一的战略选择!

  • 林伯强:应该大力推广能源经济学的研究

    林伯强  I能源经济学的研究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能源经济学作为经济学一个新的分支,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冲击。在此之前,人们对生产要素投入的认识一直笼统地满足于劳动力、资本和土地,能源通常被看作是原材料的一部分,没有引起经济学家必要的注意,也谈不上对能源经济的研究。1973年开始的石油冲击,以及随之的石油价格上涨使商品能源的消费增长率大幅度下降,进而引起经济增长率的大幅度下降,这一现象使经济学家们很快地把目光转移到能源上来,开始了能源经济的研究。在国内,长期以来,由于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相对于储存量来说一直很小,能源资源似乎无穷无尽,能源问题主要是如何开发利用,因而能源的研究在中国也主要围绕开发和利用。虽然从80年代起一些国内经济学者开始了能源经济的研究,但没有真正建立起能源经济学这门学科,也由于重视不够,能源经济的研究进展十分缓慢,成绩甚微。能源经济学人才的培养也由此同样滞后。  近年来,大量事实表明我国的能源增长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能源消费总量明显地受到储存量约束,能源短缺与高能耗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以及由能源消费所带来的环保影响,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能源的稀缺性明显体现;中国的能源研究的重点必需由如何开发利用转换为资源有效率和优化配置等经济问题,包括需求预测与规划,资源合理结构,经济增长模式和速度与能源需求的关系等。例如,就目前的情况,研究如何管好煤(准入,开发权,税收),挖好煤(安全和规模生产,煤炭回收率),卖好煤(市场运营),可能比研究煤的开发利用要重要。由于缺乏能源经济学人才和有效的能源经济的研究来为政府制定能源和经济政策提供建议,许多能源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导致重大的经济损失。最近的例子是近3年来的缺电。  II能源经济学科学的主要内容  由于中国能源经济学研究起步较迟,国内学者对能源经济学这门科学的内容有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能源经济学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七个方面的研究:  1.能源和经济增长(增长率和增长结构)、社会发展的关系。国际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经济增长与能源供应有着固定的联系,另一种意见则相反。一般地说,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能源供应和经济增长是正相关的。较发达的国家可以通过技术进步,调整经济结构等方法来减少对能源的需求。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能源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对于预测能源需求非常重要。  2.能源与环境污染的关系。能源利用与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有直接的关系。能源开发利用是中国环境的第一污染源。它涉及环境问题的所有领域,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和生态环境破坏等。能源经济学应当研究能源利用与环境污染的关系,量化能源利用的环境影响,进而研究在环境污染的前提下如何利用能源,以及在能源利用的前提下如何保护环境。  3.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能源作为重要的资源,必须研究如何使它的消费代价最小,或单位收效最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提高国民收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手段。因此,应该注意使资源开发速度和国民收入增长速度相适应。能源的供求平衡。能源的供求平衡不光是指国内能源平衡,还包括能源的进出口达到平衡。能源的供应量和需求量都是价格的函数,价格是调整供求达到平衡的有效手段。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还联系到能源投资和筹资。能源投资体制,筹资渠道都应为能源经济学的研究所重视。  4.能源价格和税收。能源价格应该成为最有活力的能源经济杠杆,而税收则是一种行政性的调节手段,两者是有区别的,不可相互替代,但可以相互补充。除了使价格税收起到价值尺度的作用之外,还应起到提高效率,引导投资,信息载体、分配手段和调节能力的功能。  5.节能与循环经济。能源资源不同于其它自然资源。首先是对其需要的普遍性,几乎所有的生产和服务都需要能源。其次是难以替代,除了在不同种类的能源之间实行替代。第三是不可重复使用和不可再生性。这三个特点都加强了节能的重要性。从经济学角度看节能,能源价格的合理化是节能和推进循环经济的首要条件和动力。我国节能潜力很大,能源经济研究应为政府降低单位产值能耗的努力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建议,从而制定合理可行的节能目标。  6.能源的内部替代和外部替代。商品能源的最优内部结构、非商品能源的合理比重、电能与一次能源的合理比例、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地位和发展前景等等都属于能源的内部替代问题。传统能源与新兴能源。传统能源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电能,新兴能源包括核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能源与资金、能源与劳动力之间属于外部替代性关系。需要研究这种替代的客观规律和在什么范围什么程度上是合理的。  7.能源的国际贸易和石油作为金融产品。对外贸易一般应遵守比较优势原则,即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物品。这和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劳动力向工业和服务行业转移有着密切的联系。能源经济研究应根据能源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能源的供需和价格等来确定合理产业结构和外贸,以及石油战略贮备。  III大力推广能源经济学需要各方的努力  从上面介绍可见,中国能源经济学的研究具有其重要性与紧迫性;能源经济学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日益严重的能源紧缺性,能源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与对象将不断扩大。有效地开展能源经济学的研究,需要各方面的大力投入,尤其是人才的培养。

  • 能源经济学

    能源以很多形式出现,今天我们已经熟悉天然气、石油、煤炭、核能,以及从更小的范围上说的太阳能,但是我们过去还曾有过其他形式的能源。石油毕竟是直至1859年才发现的。曾几何时,甚至鲸鱼油也曾是一种重要的能源。在电被用来照亮我们的房屋和街道之前,美国照明的主要来源是鲸鱼油。在那时,还没有这种油的良好替代物。所以,整个世界的照明供给,除了太阳和月亮之外,几乎完全地依赖捕鲸行业。我们那时还没有许多高级、复杂的模型来告诉我们鲸鱼油枯竭会是什么样。虽然人们知道这早晚会出现,毕竟鲸鱼油的供给不能永远与需求增长保持同步。在美国内战时期,鲸鱼油的需求量大幅度地增加,并且供给且急剧下降。因为战争影响了生产进程,捕鲸船只被征作运输船只。除此之外,南方私营主掠夺并摧毁了许多未被征用的捕鲸船只。结果造成美国捕鲸船只数量下降50%,总吨位下降60%。人造照明燃料的危机明显地降临到该国身上。然而,颇为奇特的是,在酒馆或家中听不到人们议论这一危机。人们所议论的只是鲸鱼油价格令人惊恐的上涨,在晚上阅读要花费比以前多出很多的费用,以至于不少人认为不值得花费如此高的代价。抹香鲸鱼油从1823年的43美分一加仑涨至1866年的2.55美元一加仑的天价。鲸鱼油的高价使得人们开始保存鲸鱼油,因为它如此昂贵,容不得浪费。然而由此产生的另一件事很少为人们所记住:当价格上涨时,企业家开发替代品的动力也上升了。在欧洲,从煤里蒸馏出来的煤气突然成为一种经济上可行的替代物,由此引起鲸鱼油的需求量大幅度下降。并且,鉴于宾夕法尼亚州已经发现石油,鲸鱼油的昂贵价格将引发追逐利润的商人们去开发某种颇具效力的提炼原油的工艺。因此,该发生的一定会发生。1867年,煤油成为鲸鱼油的一种廉价替代品。而到了1896年,抹香鲸鱼油的价格跌入几十年来的最低谷,仅售40美分一加仑。但几乎没有什么人将它用于照明,甚至在此价位上,鲸鱼油灯也销声匿迹了,石油时代来到我们面前。不必谈论细枝末节,同样的讨论也可适用于英国从木材到煤炭的转换。直到15世纪,大多数英国人对树木有可能短缺的想法持嘲讽态度。然而,从大约1550~1625年,英伦三岛因农业和贸易的拓展而出现毁林行为。伴随着人口的倍增,树木变得越来越稀疏。结果当然是,木材的价格上升得几乎比其他所有商品的价格更为迅速。到了1640年,伦敦人依赖于用煤取暖,而不顾其产生的烟尘。那些曾因炭火使其器皿黯然失色,而对煤炭嗤之以鼻的工匠们,则几乎排斥一切地专用煤炭来做燃料。到了18世纪,英伦三岛几乎完全转而使用煤炭。对于鲸鱼油与石油、木材与煤炭的讨论,可以引伸到美国(实质上,在70年代和80年代也成为世界性问题)所面临的能源问题。石油价格的上涨可以引发供给反应,当石油处在某个较高价位上时,诸如太阳能、鲸鱼油之类的替代品将成为具有竞争力的物品。的确,当石油处于相当高的价位上,使用风能和潮汐能发电从经济上看也变得可行。价格也对需求方起作用,在石油产品的更高价位上,个人通常做出减少使用该产品的反应。这毕竟是需求的第一基本法则——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需求数量与讨论中的商品价格呈反向变化关系。换句话说,相对于其他商品价格,石油的价格——即它的相对价格上升时,需求数量将下降。注意在此处我们使用“相对价格”这一术语。思考适宜的价格的另一种方式,是将此称作“真实价格”,因为我们不得不包含通货膨胀的因素。当今天的人们谈论有关汽油的“高”价时,他们经常忘记相对于过去年份的价格,今天所有的价格都高。因为过去10年来,我们正经历着通货膨胀率的迅速上升。如果说在1960年,每加仑普通汽油的价格是31美分,到了1977年,它已上升到63美分,上涨了103.2%。然而同期,所有商品价格平均上涨了103.1%。因此,对于1977年的消费者来说,汽油的真实价格或相对价格与1960年的价格大致相同。那么,对于汽油需求数量并未因假设的高价而下降多少,就不必感到惊讶了。然而,我们已经看到过去几年中供给和需求在能源领域中的根本变化。当时著名的“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即主要集中于波斯湾的石油生产者群体,成功地实施了对石油的禁运,禁止该组织成员目的石油被运往世界上大部分地区,这发生在1973年爆发的中东战争之后。从那时起,“欧佩克”行使了使其成员国受益的职能。它从根本上削减石油产量,并且行之有效地提高了价格(记住,提高价格的唯一途径是削减产量与销售)。1973年1月1日,“欧佩克”制定的来自沙特阿拉伯的石油价格为每桶2.12美元到了1982年,价格上升到每桶32.42美元。当一种产品的供给被削减,而没有伴随需求削减时,结果就是价格的上涨。换句话说,当供给曲线移进,而无需求曲线相同地向内移动伴随时,价格就上涨。但是,紧接着1973年的供给削减之后,美国国内不再允许石油产品的价格上涨,因为那时价格管制生效了。因为这些价格管制,我们经历了实际的短缺、排队和难以计数的“汽油已售完”的标志。当1974年春的汽油价格被提高时,加油站前的长队很快便消失了。但是对美国原油的价格管制,与有关炼油厂的规则和管制的迷惑交织在一起,使得美国的石油价格保持在低于世界价格的水准,这是美国消费为何下降的原因之一。美国对所谓“旧油”的管制对生产造成了消极影响。与此同时,人为的低价导致消费增加,伴随着美国生产的削减,从而增加了对进口石油的需求。将来意味着什么?只要注意供给对世界石油新的较高价格的反应,就会找到答案。长期的供给价格弹性似乎确实是十分奇妙的,让我们看看几个例子:自1973年底以来,世界范围的原油生产总计已达900亿桶;新探明增加的储量已超过1100亿桶;因为在1973~1974年间的巨大稀缺威胁之后10年,新探明的储量比生产增加得更快。换言之,世界石油探明储量总存有量持续增加。再考虑一下另一个事实: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石油生产占世界石油产量的70%,即使当时世界上仅有大约12%的可恢复的常规原油探明储量。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仍占有石油累积生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这意味着世界上其他部分并末对它们在地下所拥有的石油做出多少开采。迄今为止,美国以外的常规石油资源探明储量仅有不到10%被开采生产。较高的石油价格已经引发了在北海、希腊沿海和墨西哥沿海的大发现。假如历史是未来的任一标志物,由于现今较高的石油价格,我们将会继续看到世界范围内石油产量的增加。总之,在这个星球上,可以企及的碳水能源的储量超过相当于20兆桶石油的能量,这相当于以现行速度可供五个世纪消费的能源。很难设想我们是在严肃认真地思考: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耗尽能源。我们还得审视在过去的10年中,能源的真实价格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变化。当我们谈论真实价格的时候,是指我们正在为通货膨胀作矫正。例如,如果汽油价格在1950年是每加仑30美分,而在1970年是60美分。它的名义价格或绝对价格上涨了100%,如果所有其他商品价格也上涨100%,它的其实或相对价格将仍保持相同。事实上,从1950年到1970年,能源的真实价格几乎以20%的速度下降。这意味着总体说来,美国所有价格的平均数比能源价格多上涨了大约30%。当我们审视从1973至1974年的禁运以来,“欧佩克”石油的真实价格发生了些什么的时候,我们发现它上升得很少。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在加油站的汽油价格似乎一直在上涨。这是正确的,但是那是你在通货膨胀期间所看到的。通货膨胀的定义为所有价格之加权平均数的上升,你会预计到汽油价格的上涨。尽管对石油产品的短缺有许多预测,可到了1982年,世界充满了石油。确实,在1981年和1982年的某些月份里,加油站里汽油的名义价格实际下降了。当然,那些认为石油是特殊商品、不适用于标准的经济分析人土仍坚持说:1982年的原油过剩将迅速消失,短缺将再次出现。能源图景当然比我们在前面所描绘的更为复杂,但其基本分析总是趋于一致。当一种能源的价格上升时,消费者将被导向减少或停止消费,而供给者被导向更多地生产。如果该种价格被预期待续上升,其他可替代能源就会被更为迅速地被开发。供给与需求的法则适用于能源,如同适用于食品、服装或者你有可能希望探讨研究的任何其他商品或服务。

  • 能源经济学家林伯强教授专稿:合理优化能源结构实现低碳转型

    近来关于日本地震海啸对全球能源发展影响的讨论越来越热,主要集中体现在能源供给、能源消费及未来能源战略制定这几个方面。笔者认为,有两个方面是值得特别关注的:一是能源供给侧,包括足量的能源供应和稳定的能源价格;另一方面是能源消费侧,包括能源消费中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等问题产生的影响。  首先,对能源供给的影响将体现在能源供给结构及能源供应成本。合理的能源结构不仅有助于保证能源的持续和足量供给,还有助于将能源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能源供给结构的选择意味着不同水平的能源利用成本,受日本核电危机影响,如果全球核电发展受限,甚至萎缩,而全球能源需求没有缩减,满足能源供应就需要从核电转换为其他种类的能源。核电的转换选择有两大类,传统化石能源或者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如风电、太阳能)。前者简单易行,但会造成比较大的环境污染,不利于低碳发展;后者的使用在技术、基础设施、成本等方面尚存在较大问题。  发达国家的选择可能更倾向于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进行转换,然而,新兴能源技术的研发、利用与推广成本都将高于传统能源利用的成本。同时,能源价格走高不利于经济发展,对中国、印度等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的高速经济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短期内需求向传统化石能源转换的可能性较大。然而,无论何种转换,结果都将推动能源价格走高。  如果各国**选择继续发展核电,必须在安全问题上更进一步投入,以保证安全利用。比如说,在核电站选址时更加严格调查和评价可能影响核电站安全的站址特征和环境特征,针对各种自然的和人为的可能事件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以及对放射性物质的包容原则(即多道屏障原则)。相应地,对安全的进一步投入也将意味着更高的能源成本。  中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具有很强的依赖性,高能源成本会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负担,对经济安全运行来说是一个较严峻的问题,这也是能源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需要对能源价格如何影响通货膨胀有一个比较好的把握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其次,从能源消费侧来看,即能源使用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等问题产生的影响。此次日本核泄漏对居民及环境造成的后果尚未完全评估,根据目前情况看,对当地居民、环境及海洋生物等均可能造成较大的伤害。事实上,每一种能源都存在使用安全问题,大规模发展煤炭发电导致更多的排放,威胁环境和气候变化;而大规模发展清洁能源如风电太阳能,也将对电网稳定产生负面影响以及增加电网成本。因此,今后的能源消费将面临更困难的选择。  中国现阶段的经济增长面临四大约束,除了能源稀缺、环境保护和能源安全(减少对外依存)之外,还必须应对低碳发展所带来的高能源成本,有效的能源选择需要同时满足以上四大约束。如果核电发展因此受限,那么,解决中国经济的四大约束,意味着**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事实上,核电的风险我们早就知道,日本地震引发的核泄漏证明了核电的风险,微小的概率仍然会造成巨大的损失。核电利用是一个在经济增长、清洁发展和安全风险之间的平衡选择。需要我们思考的是:为什么我们不能通过进一步节能来控制能源需求的增长,使得选择容易一些,同时我们面临的风险也小一些?来源:世界能源金融网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专家介绍:林伯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经济学博士(SantaBarbara)。曾经担任亚洲开发银行(ADB)主任能源经济学家,现任新华都商学院副院长,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其目前主要的研究和教学方向为能源经济学,编著《现代能源经济学》、《高级能源经济学》、《能源金融学》等教科书。在国内外能源与经济学权威杂志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包括《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EnergyEconomics》等国内外顶尖权威核心学术刊物。除了能源经济学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成就,他每年为大众写接近百篇的有关能源问题与能源政策的专栏文章。他的专栏文章主要出现在《南方周末》、《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日报》,《中国证劵报》,《中国日报(英文)》《科学时报》和新浪财经等主流财经报纸和能源领域杂志。他是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改委能源价格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能源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新华社特聘经济分析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约观察家,和《金融研究》编委会成员。他是多个国际组织的咨询顾问,同时为国内各部委、大型能源公司、全球众多大投行和基金提供咨询。在能源环境领域有很高的媒体关注率。更多资料欢迎登陆CCEER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

  • 林伯强:能源经济学的探索之路

    文/林伯强能源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之一。在自然科学范畴内,“能源”仅表示一种作功“能力”,如抬高或加热物体;在经济学范畴内,“能源”涵盖了所有因内含物质能量而能够提供作业能力的能源资源和能源商品。能源资源,如原油、天然气、煤炭、生物质、水力、铀、风能、太阳能和地热资源,均可以被采集和产生;能源商品,如汽油、柴油、天然气、煤炭和电力等等,可直接为人类活动提供能源服务。当能源作为投入生产过程的一种必需商品时,与能源商品相关的所有方面构成了能源经济。能源经济是指那些产生能量的物质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经济活动,是能源各类产业经济的总和,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源资源是有限的,而且与人类多项活动有密切联系。资源的稀缺性与人类欲望的无止境是一对基本矛盾,而这一矛盾正是经济学产生的客观基础,由此而引起的种种选择问题是经济学研究的对象。英国经济学家哈维在《现代经济学》中给经济学下了直接的定义:“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如何分配其有限资源来满足人们的需要的科学。”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合著的《经济学》(第12版)中对经济学的表述是:“经济学的精髓在于承认稀缺的现实存在,并研究一个社会如何进行组织,以便最有效地利用资源。这一点是经济学独特的贡献。”  从上述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派的观点可见,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及人们如何进行权衡取舍的学问,是为了解决资源稀缺问题而产生的,中心问题是由稀缺性引起的资源配置问题。能源资源相对于人类需要在数量上的不足,是人类社会与资源关系的核心问题。能源经济学正是以主流经济学为主线,结合运用其它学科,来探索人类如何面对有限的能源资源并作出权衡取舍的选择的科学。人类对能源资源的稀缺性的认识有一个历史过程,而能源经济学也是随着这一认识的逐步加深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历史上对能源经济研究的认识、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18世纪中叶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经济迅速增长,是以大量利用和消耗自然资源(尤其是化石能源)为前提。此间,西方经济学开始蓬勃发展,经历了从古典主义到新古典主义的发展,由此孕育了能源经济学的萌发和基本思想。古典主义着重经济总量研究,相关经济学著作中最受关注的两个问题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长期增长的前景,而建立在“边际效用论”和“均衡价格论”基础上的,其以需求为核心的分析代替了古典经济学以供给为核心的分析。边际效用价值论,边际分析法和均衡分析法,均衡价格理论,资源优化配置和外部性理论是新古典主义对能源经济学的贡献。可以说,在能源经济学的孕育和认识阶段,经济学大师的诸多论著构成了能源(资源)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和内容,为能源经济学的产生作好了必要的基础理论和分析工具的准备。这一阶段,能源经济学的初步研究侧重于煤炭的开发利用。英国经济学家威廉?杰文斯1865年出版的《煤的问题》一书,是文献中最早从经济学角度全面分析能源问题的专著。杰文斯在详细论述了煤的情况和各种替代能源非对称性的特点之后,认为英国的煤储量有限,靠煤炭而繁荣起来的英国经济总有一天不得不停止发展(雷仲敏,1994年)。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到19世纪30年代,世界人口猛增,经济迅速增长,导致对资源需求的大幅增长。结束于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开辟了人类电气化的新纪元,全球生产力得到更加高速的发展,大规模开发利用偏远地区的自然资源尤其是地下矿物资源得以实现,从而大大促进了能源(资源)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也同时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加剧。于是,在经济学领域,从发展资源经济和解决世界性的资源问题及环境问题两个方面,提出了对建立资源经济学的需要,资源经济学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应运而生。一般认为,哈罗德?霍特林(Hotelling)1931年发表的《可耗尽资源的经济学》是资源经济学产生的标志,也为能源经济学研究奠定了基本的理论分析框架。其后,20世纪6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K?E?博尔丁的“宇宙飞船理论”和以70年代以D?梅多斯的《增长的极限》(1972)为代表的罗马俱乐部“增长极限论”,孕育了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然而,直到二十世纪70年代之前,世界范围内的能源生产和供给相对较充裕,人们对生产要素投入的认识一直笼统地满足于劳动力、资本和土地资源,能源资源通常被看作是原材料的一部分,被当作是一种取之不尽、可有效保障需求的资源,能源资源的稀缺性还不是一个大问题。能源经济的研究主要是如何充分和最大效率地开发利用能源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重点是单一的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政策。这一时期,对石油资源的研究是主要内容,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有效地生产、加工、转换、输送能源产品,以满足经济发展的大量需求。大规模的能源经济研究始于1973年中东战争引发的石油冲击。这一阶段,能源经济研究也经历了两个发展时期:从70年代到80年代初,研究重心是能源短缺或危机问题;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更加关注能源可持续性问题,特别是环境问题。石油危机之后的油价上涨,使商品能源消费增长大幅下降,继而引起经济增长大幅下降。能源资源的有限性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导致的大量资源浪费等问题摆在人们面前,能源匮乏成为世界性问题。传统的经济学观和经济发展模式,已经远不能解决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能源矛盾。能源与经济的关系及能源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开始引起更多经济学家的重视,能源经济学研究由此步入到一个新阶段。能源资源公平分配、能源资源有效配置、能源效率提高和能源经济协调发展等成为研究的中心问题,能源价格变动对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资本市场、劳动力供给,环境污染以及真实工资的影响等是主要研究内容。1975年,H?A?Merklein的《能源经济学》问世,标志着能源经济学作为经济学一个新的分支正式兴起。其它相关的能源研究著作还有《只有一个地球》(1972)、《生存的蓝图》(戈德史密斯,1972)、《经济理论与耗竭性资源》(Dasgupta,1978)、等等。其中,英国的能源经济学家迈克尔?G?韦布和马丁?J?里基茨1979年合作出版的《能源经济学》、理查德?艾登1981年出版的《能源经济学》对后来能源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之后,还有许多相关著作出版,但是,整体相对于其它学科,能源经济学教科书严重缺位。80年代以后,由于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可持续发展的四大问题都与能源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密切相关,如何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现代经济学研究的热点与前沿问题,并促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始组织对能源经济问题进行系统、深入和全面的研究,包括能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寻求持续协调的发展目标,特别是关于能源的政府公共政策问题。关于能源需求与供给、能源要素与其它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能源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经济学计量模型和应用软件更多地被使用,特别是一些关于能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大型宏观经济模型得以建立并被广泛采纳。不少国家的大学也纷纷开设能源经济学学科和能源经济学课程,能源经济学步入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最近几年,人们对能源的稀缺(具体表现在能源价格持续上涨)和环境污染(具体表现在气候变暖)的担忧和恐惧正在将能源经济学研究推到日益重要的位置。长期以来,由于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相对于储存量来说一直很小,能源资源似乎无穷无尽,能源问题主要是如何开发利用,因而能源的研究在中国也主要围绕开发和利用。从80年代起一些国内经济学者开始了能源经济的研究,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随着经济不断增长和能源问题日显重要,国内在能源经济学方面的研究也有了发展。尤其是1992年巴西的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国内能源经济研究发展和学科建设(基本上是资源经济学)取得了比较快的进展。然而,作为国民经济至关重要的学科研究,目前人才瓶颈是最主要的制约。总体来看,至今能源经济学在中国还仅仅是作为资源经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来研究,专门的能源经济学科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有关的研究力量和研究水平都有待于提高和扩大。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成立于2005年7月,并于2006年7月升级为独立的系级教学科研机构,隶属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研究中心拥有“能源经济学”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点,并于2007年开始面向全国招生。为了填补国内空白,中心2007年出版了的《现代能源经济学》教科书,适当读者包括能源政策当局、能源经济学者和工作在能源一线的实践家,以及不在能源行业但对能源问题和政策有兴趣的广大读者。由于希望该书能有较广泛的读者群,因而尽量将过于理论化的论述剔除,但其中许多观点和政策建议都有细致的理论研究为基础。

  • 华盛顿观察:绿色能源经济的再思考

    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源等“绿色”能源发电量目前仅占美国全部发电量的百分之三点六。如果哪一天,有人在林肯纪念堂前作另一个有关绿色能源的“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无疑这将会促进我们在这块上帝应许之地上加快用可再生能源完全取代化石燃料和核能的进程。但是有谁想过实现这个梦想需要多少成本呢?能源专家瓦茨拉夫斯米尔计算,如果按照前副总统戈尔的建议在十年内实现这一目标,包括建筑成本在内将会耗资4万亿美元,即便时间延长,也只是略微降低成本,仅仅建造必要的发电机的成本就高达2.5万亿美元。就算我们可以负担得起,我们之前就没有见过这样的“绿色经济”?不是的,我们见过。但那是在13世纪。可再生能源语义上说就是昨天的能量。很少有人意识到,我们几个世纪前就出于几个很好的理由放弃“绿色”能源。首先,绿色能源是分散的。利用绿色能源需要花费大量的土地和材料。洛克菲勒大学人类环境和规划中心主任高级研究助理杰西奥苏贝尔作过计算,要用风能为纽约市提供所有能源,那么就需要整个康涅狄格州那么大地方来安装风力涡轮机。第二,它的成本高昂。据2010年奥巴马总统的能源情报署估计,陆上风力发电(这是绿色能源中最便宜的),将比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贵80%。因为绿色能源产生地区一般远离消费者,所以还需要另外建造新的输电系统,如果把这个价值数千亿美元的成本计算在内,纳税人所要支付的相关费用就是天文数字了。第三,它并不可靠,不是随叫随到的。太阳并不总是普照阳光,大风也不是时时都有,因此也就无法在需要的时候随时得到能量。今天,在可再生能源无法提供能量的时候,我们幸亏有了煤炭和天然气可以发电。但是,如果在这个世界上,化石燃料成为过去式,那么我们将被迫像黑暗时代的农民,依靠变幻莫测的天气来获得能量。第四,它是稀缺的。虽然风和阳光,显然并不少见,可是利用风力和太阳能所需要的土地显然还是稀缺资源。最后,绿色能源的电池储存技术目前尚没有突破,太阳和风力产生的电能还没能够达到足量存储的地步,因此,我们必须立刻使用,否则即使发电也只是白白浪费。化石燃料相比绿色能源具有许多优点,1,000立方英尺天然气仅仅需要四美元。它可以产生的电力相当于一个屋顶式太阳能系统运行131天得到的电力。而且,它相对便宜和可靠。什么时候你需要,它什么时候就可以通过燃烧而产生能量。它相对来说是丰富的(我们发电方面所使用的只是一小部分石油)。此外,你还可以存储化石燃料。绿色能源的支持者认为,如果**可以把人送上月球,也一定能使得绿色能源经济实惠。这种说法值得商榷。请注意,**送一个人到月球是不惜工本的事情,而不是为了盈利。即使在奥巴马担任总统之前,风力和太阳能其实没有太大的商业利用价值,其生产成本的一半是由纳税人支付的。因此我们有什么理由认为以后数十年的承诺和连续的补贴将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其实这种事情有前车之鉴。在20世纪50年代核能发电饱受争议之时,联邦**曾经信心满满的保证核能是最廉价的能源。可结果是**提供了六十一亿美元的补贴,核能依然比常规能源贵。绿色能源的支持者必须面对的根本问题是:如果绿色能源和巨大的投资是必然的,我们为什么要提供补贴呢?如果可再生能源具有经济价值,追逐利润的投资者将建立所有我们所需的一切,根本无须**动一个手指。但是,如果它没有经济意义,那么无论砸多少补贴都不会改变世界。

  • [公告]环境经济学群+低碳经济群+能源经济与金融群(陆续更新)

    由happyecho所建“环境经济学”群:34708526需认证才可加入。鉴于人数限制,优先考虑环境经济专业的师生,请写明自己的学校、专业、年级(如05硕、06博)该群现已升级为高级群,群号不变,群主QQ昵称“赵山河”(2009年7月)==========================================由gongwng建立“低碳经济研讨群1”:85756907(已满)“低碳经济研讨群2”:15107749(新群)“低碳经济核心群”:96735905(有意者先联系此QQ:23202528,此群控制人数在20人内,严格控制质量)(2009年11月28日更新)==========================================由fainshare所建“能源经济与金融研讨群”:25151270(2009年8月22日更新)

  • 国家能源局:2010年前三季度能源经济形势和全年走势

    国家能源局:2010年前三季度能源经济形势和全年走势2010-10-29  今年以来,在宏观经济稳步回升带动下,能源需求全面恢复到国际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并再创新高,供给能力继续增强。但受去年能源走势前低后高,以及为推动结构调整,各地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等因素影响,三季度以来,能源需求增速逐渐放缓。预计四季度增速将进一步回落,全年能源供需基本平衡。  一、前三季度全国能源供需形势  前三季度主要能源品种季节性波动特征明显,特别是随着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效果的显现,在能源供应总量保持稳定增长的同时,需求仍然旺盛,但增速逐渐回落,供需关系总体宽松。  (一)煤炭市场“淡季不淡”、“旺季不旺”,总体态势宽松。前三季度,煤炭产、销稳步增长,铁路运量和进口大幅增加,价格高位稳定后回落,市场供需总体平稳。去冬今春,受极端低温天气、水电减发影响,部分地区电煤供应偏紧,市场商品煤价格持续上涨。春节过后气温逐渐回升,煤炭需求和价格逐渐回落。二季度,工农业生产、交通物流全面展开,西南地区持续干旱,发电企业提前储煤迎峰度夏等,拉动市场煤炭需求转旺,价格回升。迎峰度夏期间,水电满发、火电调减,电煤需求压力减缓,价格小幅下跌,主要发电企业煤炭库存处于年内较高水平,迎峰度夏平稳度过。三季度开始,宏观调控措施的效果逐步显现,电力、钢铁、冶金和建材等主要用煤行业增速减缓,煤炭消费转淡。8-9月,重工业用电量环比持续下滑,电煤需求回落,价格下跌,市场供需转为宽松。前三季度,全国铁路煤炭发运量累计完成14.9亿吨,同比增长15.9%;进口煤炭1.2亿吨,增长42.2%。至10月10日,全国重点发电企业煤炭库存6282万吨,可用21天;秦皇岛港煤炭库存653.6万吨,比6月末上升15.6%;5500大卡山西优混煤价格715-725元/吨,下跌35元/吨。http://202.123.110.3/gzdt/images/images/001aa04b79580e2f604401.jpg全国重点电厂电煤库存及可用天数    (二)电力供应能力继续增强,电力消费快速增长后稳步回落。前三季度,全国电源新增生产能力5186万千瓦,比上年同期多投产274万千瓦。9月末,全口径电力装机规模超过9亿千瓦。年初,全社会用电量延续去年四季度以来快速增长势头。二季度,在推进结构调整、加大节能减排措施影响下,重工业用电量开始回稳,全社会用电增速放缓。三季度,宏观调控措施的效果进一步显现,重工业用电增速回落。9月,重工业用电量1939亿千瓦时,环比下降17.3%;当月全社会用电量3498亿千瓦时,环比下降12%,回落幅度高于上年同期5个百分点。  今夏来水形势好、水电满发,火电压力减缓,加上部分省网实施有序用电措施,迎峰度夏平稳度过。期间,第三产业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大幅增加, 8月,第三产业用电量和全社会用电量均达到有史以来最高,日均用电量达到128亿千瓦时的峰值;9月,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创历史新高。前三季度,全社会用电量累计31442亿千瓦时;全国发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小时为3540小时,其中火电设备3802小时,已恢复至2008年同期水平。http://202.123.110.3/gzdt/images/images/001aa04b79580e2f605f02.jpg2009-2010年月度用电量及增速     (三)成品油市场总体平稳,天然气需求快速增长。今年以来,国内原油和成品油生产平稳有序,受工业生产和物流运输活跃拉动,成品油消费逐季回暖,供需总体平稳。前三季度,全国累计生产原油1.5亿吨,同比增长5.8%;进口原油1.81亿吨,增长24.1%。生产成品油1.86亿吨,增长10.6%。今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基本在65-85美元/桶间波动,三季度国际油价呈上涨趋势,最高达到85美元/桶。天然气产销快速增长,进口增加。前三季度,国内天然气产量698.6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2.2%;累计进口LNG677万吨,增长71%,进口管道气27.6亿立方米;天然气商品量733亿立方米,增长25%。  http://202.123.110.3/gzdt/images/images/001aa04b79580e2f607603.jpg2009-2010年成品油月度销售量及增幅    二、今年以来能源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2010年能源行业在增强供应保障能力、巩固国民经济回升向好发展态势的同时,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稳步推进资源整合,加快科技自主创新,加快能源国际合作,努力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保障体系。  (一)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一是清洁能源发展态势良好。前三季度,全国电源基本建设完成投资2311亿元,水电、风电和核电投资比重累计占62%。9月末,水电、核电和风电装机比重合计占25.6%,比上年同期提高2个百分点。8月,华能小湾水电站全面投产,标志着我国水电总装机规模超过2亿千瓦,占全国电力总装机的比重为22%。8月,秦山二期三号机组并网发电,9月,岭澳核电站二期一号机组投产,结束了三年来无核电机组投产的状况,我国核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080万千瓦。风电继续保持较好发展势头,总装机3000万千瓦,并网运行情况有所改善。太阳能利用加快推进,开展了包括13个光伏电站项目的特许权招标。我国第一个非粮燃料乙醇广西20万吨木薯制乙醇项目总体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木薯燃料乙醇成套生产技术。二是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兼并重组工作有序推进。2010年全国计划关闭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矿1539处,淘汰落后产能12167万吨/年,至9月底,已完成计划目标的88%。山西省资源整合后,煤炭生产安全保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提高。河南省确定了省属六大骨干煤炭企业作为兼并重组主体,产业集中度大大提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46号)已下发各地执行,将进一步推进煤炭产业结构的优化。  (二)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今年以来,能源行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分工的通知》精神,累计新关停小火电机组1100万千瓦,提前完成全年计划。“十一五”期间累计淘汰小火电超过7100万千瓦,按同等电量由大机组代发计算,每年可节约原煤8100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4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4亿吨。南方电网广东和贵州节能发电调度试点工作稳步推进,优先调度可再生能源和大容量、高效率的燃煤机组发电,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水平大幅下降。前三季度,全国供电煤耗率334克/千瓦时,比去年同期下降8克/千瓦时。全国煤矸石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500万千瓦,消耗煤矸石等约1.2亿吨,相当于回收5600万吨原煤。全国油气行业加大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实施节能减排,包括油田机采节能、单井罐放空气回收利用、低产低效区机采系统节能优化改造等。提出了炼油行业节能减排强制性标准,全面开展了落后炼油产能清理整改工作等。  (三)保障民生工作扎实推进。今年以来,农村电力建设步伐加快,在开展“送电下乡”的同时,启动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作,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基本建成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新型农村电网。面对自然灾害频发、受灾地区能源基础设施损毁严重的情况,能源行业行动迅速,全力开展“保民生、保稳定、保经济建设”工作。8月,甘肃舟曲、四川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后,电力企业积极抢修损毁设施,灾后第13天舟曲县城恢复正常供电;油气企业及时协调铁路部门增加发运计划,实行成品油库存资源集中统一调度,确保了灾区油品供应。9月底,青海玉树10台总装机3万千瓦的应急燃油机组全部并网发电,有力地保障了灾区过渡安置期的生产生活用电,标志着玉树恢复重建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玉树第一座110千伏变电站正式开工,还将建设110千伏主网,建成后玉树电网供电能力、供电质量和供电范围均超过震前水平。9月,西藏自治区农村“户户通电”工程全面竣工,解决了西藏主电网覆盖的全部32个县、(市、区)17.2万户、约76.3万人的用电问题。随着南疆气化乡镇工程全面展开和87万千瓦燃煤电站、23万千瓦应急燃机电站项目正式启动,南疆三地州25个县(市)、21个农牧团场及主要乡镇居民生活用气、用电问题将得到解决;北疆三条天然气管线(西二线、独石化支线和乌石化支线)陆续建成,北疆地区生产生活用气将得到保障,有利地促进了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四)能源科技创新再上台阶。今年以来能源行业依靠科技进步,在提高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制造水平、促进重大装备自主化和开创能源开发利用新途径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和关键部件实现自主化。目前运行的核电站燃料组件供应全部实现国内生产。第一座快中子反应堆首次达到临界,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快堆技术的国家。自主化关键技术研发获得突破。掌握了大型抽水蓄能机组调速和励磁设备的核心技术、静止无功补偿装置应用于风电集中送出系统的各项关键技术、超深井钻井关键技术等。世界首套、全球最大的煤制烯烃示范工程投产,奠定了我国在煤基烯烃工业化产业中的国际领先地位。打造了一批国家能源研发平台。安排了核电、风电、太阳能、生物燃料以及高效清洁煤炭技术、火电节能减排等研发中心,重点支持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五)能源通道建设步伐加快。新疆与西北电网联网、青藏联网工程开工,标志着西部大开发和西部地区电网基础设施建设又迈出重要一步。云南—广东、向家坝—上海±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投产,西南水电外送能力明显提升。9月下旬,东北地区新一条能源大动脉呼伦贝尔—辽宁±5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投入运行,对优化地区能源资源配置、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9月,中俄原油管道竣工、中缅原油管道和天然气管道开工建设,加之西北中哈原油管道、中亚天然气管道和海上油气进口线路,我国油气进口通道格局初步形成。  三、四季度及全年能源经济走势  今年以来,在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和各项政策措施拉动下,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发展态势进一步巩固,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符合预期,持续稳定较快发展的势头将继续保持。但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尚未根本消除,除新兴经济体发展前景相对较好外,世界主要经济体先后出现复苏减速迹象,我发展的外部环境不容乐观。受去年经济走势“前低后高”和今年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四季度能源消费需求将进一步回落,全年能源供需形势总体宽松。  1、煤炭。从近几年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和煤炭资源整合工作推进情况看,全社会煤炭供应能力增强,产能持续稳步释放。考虑到国际煤炭价格回升,国内外价差缩小,以及去年同期基数较高等因素,四季度煤炭进口增速将会回落,对国内煤炭供求的支撑作用有所下降,预计全年净进口约1.2亿吨左右,比上年增长16%。铁路煤炭运力保持平稳,预计全年煤炭运量将达19.8亿吨,增长13%。各地为推进结构调整、加大节能减排措施的效果将会在四季度集中显现,受主要用煤行业增速减缓带动,煤炭消费需求将受到一定抑制。总体判断,四季度煤炭供需基本平衡,供给相对宽松,如遇突发事件,个别地区、部分时段因运输瓶颈制约,煤炭供应偏紧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2、电力。四季度电力投资仍将保持一定规模,预计全年基建新增装机9000万千瓦,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约1200万千瓦。考虑基建新增和“关小”因素后,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将超过9.5亿千瓦,其中水电2.1亿千瓦,火电7亿千瓦,电力装机供应能力较为充足,但受电网和电源结构影响,特别是电煤供应、来水和气温等因素影响,局部地区和高峰时段仍有可能出现电力紧张现象。综合经济、政策等因素,预计四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将进一步回落,全年电力供需总体平衡。受部分流域冬季来水偏枯影响,西南和华中地区部分水电大省可能出现供应偏紧。预计全年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为4700小时,与2008年基本持平。  3、油气。四季度成品油供应能力充足,需求将继续增长,但增速回落。受工业生产、建筑施工进入旺季带动,柴油消费将保持一定增长。全年汽车销售量有望超过1700万辆,拉动汽油消费趋旺。预计全年原油产量2亿吨,天然气产量950亿立方米,原油加工量3.9亿吨,成品油产量2.5亿吨。预计进口LNG120亿立方米,进口管道天然气40亿立方米。  4、可再生能源。预计到2010年底,全国风电装机将达350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500亿千瓦时。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可达到60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倍。太阳能热水器总面积1.8亿平方米,增长24%。  四、全力做好冬季煤电油气供应保障工作  近些年极端天气等自然灾害频发,对国内能源市场的安全稳定供应影响加大。如2008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2009年冬春的严寒天气等,对一些资源短缺、运力受限、能源供需矛盾较为突出省份的电力、煤炭和天然气稳定供应产生较大冲击。迎峰度冬在即,为确保今冬煤电油气的安全稳定供应,国家能源局积极组织和引导各方千方百计增加市场供给,努力加强需求侧管理,提前制定预案,切实增强应急保障能力,确保今冬国内能源市场供应平稳有序。  1、加强能源供需形势的跟踪监测。加强对今冬明春煤电油气供需形势的跟踪监测和预警分析,密切关注上、下游产业的发展趋势和主要影响因素的变化,提前制定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当前我国正处于居民消费结构快速升级阶段,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能源消费结构的改善,居民生活用能波动对能源稳定供应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在出现极端气候变化等突发灾害时,居民生活用能需求短期内会迅速攀升,从而加剧能源市场的供求矛盾。为此,要加大对居民生活用能趋势和用能特点的监测,确保今冬能源安全稳定供应。  2、提高能源应急保障能力。针对今冬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局部地区偏紧,特别是西南和华中地区可能出现电力缺口的情况,督促能源企业加强对极端天气和突发事件的监测分析,制定迎峰度冬煤电油气应急保障预案。充分发挥跨区电网大范围优化资源配置优势,做好电力供应偏紧地区的跨区跨省电力调度预案,优化调度方案,确保电力安全稳定供应。协调做好电煤、油气储备及相应运力调配等准备工作,保证煤电油气的稳定供应。  3、全力做好天然气供应保障工作。随着冬季用气高峰的到来,预计今冬明春天然气供应仍会偏紧。针对近几年天然气需求快速增长,高峰时段用气峰谷差增大的情况,积极组织、引导油气企业和有关地方,确保今冬天然气市场安全稳定供应。一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努力增加天然气供应量。中石油塔里木、长庆、青海和西南四大气区,入冬前通过加快新井投产、提前实施检修等,增加天然气产量;建成投产陕京三线,11月底实现榆林—良乡段建成投产。中石化加快榆济线等外输管线建设,并针对产销矛盾突出的地区,增加投资额度,提前实施部分2011年工作量。中海油加强在产气田的生产管理,确保海上气田平稳生产和供应。二是加强需求侧管理,制定应急保供预案。压减部分工业用户用气,控制冬季用气峰值。与各地政府沟通协调,共同制定极端天气情况下保证民用气的方案。根据气源落实情况,按照居民、公共事业和重点用户的优先次序,力保重点地区和重点用户用气。三是加强储气设施和储备手段的科学调度。优化管网运行,努力提高输配能力。综合发挥资源配置在冬季保供调峰中的作用。来源: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0年10月25日

AB
CD
ABCDEFGHIJKLMNOPQISTUVW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