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 求对于几个经济学论文句子的翻译

    Iftheagentrespondstoanexogenousincreaseinrisk(i.e.ameanpreservingspreadofthedistributionof(1−s)kforgivenk)bysavingmore,thenthefirsteffectwouldraiseexpectedutilitybutthesecondeffectwouldreduceitbyfurtherincreasingrisk.sisapositiveshockwithEs=1itraisesthedeterministicparta+kbutitalsochangesthedistributionofshocks(1−s)k.Thiscannotbereconciledwiththeusualassumptionsofconstantrelativeriskaversionandlaborincomerisk.However,itisconsistentwithriskaffectingassetsorthereturntoassets.Itiswellknown(Leland,1968)thatundertheseassumptionstheeffectofriskonsavingsispositiveiftheutilityfunctionexhibitsprudence(u″′>0).

  • 如何发表高质量的经济学论文?

    具体详情和PDF文档姚洋:谢谢!出版社让我来讲这个题目,我觉得不是因为我的学问做的有多好,可能主要是因为我在主办一份杂志。我在办这份杂志的过程中收到很多文章,也从这里面会得到一些经验性的东西。我自己做研究十几年时间,也有一些心得,所以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这些经验和心得。我今天的讲座主要有两部分,我要讲的第一部分是论文发表的三部曲:选题、技巧和写作。一个好的选题是一篇论文成功的一半,但不是每一个好的选题都能做成。技巧就是我们所受过的训练,我这里会讲一下自己的心得。最后一点是写作。经济学从本质上来讲还没有完全摆脱文学的性质,所以写好一篇文章还是很重要的,我们还没有达到像物理学和化学那样写一个实验报告然后就可以发出去。以前我不知道,后来跟一个研究化学的聊了一次,谈到他们在Science和Nature上面发表文章,(编辑部)觉得你的结果基本上可以了就给你发了,根本不管你写的如何。我们经济学还没有达到这一步。同时他也告诉我说,Science和Nature上每年要发表上千篇文章,在这上千篇文章中可能只有百分之一是有用的,其他文章很快就会被人忘记。我们经济学写一篇文章要比他写一篇实验报告费事很多,所以也不容易被人忘记,这也是一个好事情。讲完这些之后,我会举三个例子,都是我自己的研究,并不是我的研究有多好,只不过是我知道我是怎么走过来的,这是很重要的,因为有时候你看别人的文章但并不知道他是怎么写出来的,所以我可以谈一些我自己的感受。一篇是关于中性ZF的文章,发表在《经济研究》上;第二篇是关于ZF基础设施投资与居民消费,这篇文章我们刚完成,会在一本英文刊物上发表;最后一篇是市场化与党的精英化,这篇文章我们还在写,在此我只是给大家提一下。原文在八楼。

  • science发表的经济学论文系列1

    内容介绍:Theeducationalattainmentsofwomenexceedthoseofmeninmostdevelopedcountries,yetwomencontinuetolagbehindinaccesstotopcorporatejobs(1,2).Womenarealsounderrepresentedinpolitics(3).Withoutdismissingtheroleofdiscrimination,recentresearchhasimplicatedalowerpreferenceofwomenforcompetition.Onpage579ofthisissue,BalafoutasandSutter(4)showhowaffirmativeactionpoliciescanincreasethewillingnessofwomentocompetewithoutaffectingthechancesofhighlyskilledmentosucceedandwhilepreservingpostcompetitioncooperationbetweenindividuals.Science3February2012:Vol.335no.6068pp.544-545DOI:10.1126/science.1218000

  • [推荐]区域经济学论文产业集聚与中国劳动生产率、工资的地区差异.doc

    产业集聚与中国劳动生产率、工资的地区差异范剑勇上海大学区域与城市研究中心[摘要]本文从地理维度估计了中国现阶段非农产业的空间集聚效应及其省际差异。我们发现:1)中国非农产业的空间集聚效应显著低于欧美、日本等国,劳动生产率与工资对就业密度的弹性系数分别仅为0.12%和0.057-0.061%;2)相对于西方国家的集聚效应在地区间差异较小,中国集聚效应在省际间的差异非常大,沿海地区和湖北、新疆的集聚效应明显领先于其它地区;3)中国非农产业的空间外部性达到20-30%,大于高于西方4-5%的水平;4)通过集聚效应影响地区收入差异的过程具有动态性和累积性。从上述结论中得出的政策含义是,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时必须避免对效率的损害,兼顾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关键词:产业集聚 劳动生产率 工资[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3018:13:22编辑过]

  • [讨论]环境经济学论文中的魂与魄

    三魂:综述、模型、数据之所以把这三者列为“三魂”是因为这三者缺一不可。无综述则显得作者对该选题的研究现状、进展不甚明了,认识不够深刻,就算后面谈再多的内容也有“井底之蛙”之嫌。可能有人对此有不同意见,认为思想的原创性是最关键的,此等属高人走的路子,我等凡夫俗子一时怕还很难直接去做一些原创性的东西。因此只能老老实实读文献,写综述了。至于模型的重要性,我想大家都有深刻体会,这里就不再赘言。不知各位都擅长那些模型,欢迎跟贴讨论。个人认为一般均衡模型和博弈模型是基础。思想易得,数据难求!一些关键的数据总是寻而不得,只能慨叹一声!三魄:思路、语言、数理思路是构成一片文章得各条线,把不同的小节连接,把论据与论证连接,思路不明则条理不清,条理不清则行文散乱不成章法。思路清晰,条理通顺,层次分明,环环相扣,一篇文章读来则如饮甘醴,浑身舒泰。语言是最基本的功底。别字随处可见,病句凑成一堆,此种文章中难成大器。数理方法尽管常被批为曲高和寡,然实际上运用颇多。面对众多模型,无一定基础怕也是难以将模型掰开揉碎的解释清楚。数理方法不是目的,但是也不应见数理就批判,为我所用而已,与工具的材质无关。以上是本人一点拙见,欢迎各位批评,补充。

  • 一篇英文的行为经济学论文

    ThismanuscriptwaswrittenasanentryintheinternationalEncyclopediaoftheSocialandBehavioralSciences.TheviewsexpressedinthispaperarethoseoftheauthorsandnotnecessarilythoseoftheNationalBureauofEconomicResearch.Behavioraleconomicsisthecombinationofpsychologyandeconomicsthatinvestigateswhathappensinmarketsinwhichsomeoftheagentsdisplayhumanlimitationsandcomplications.Webeginwithapreliminaryquestionaboutrelevance.[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1810:49:28编辑过]

  • [转帖]经济学论文的写作规范 陈志俊 张昕竹

    作者:陈志俊张昕竹时间:2007-5-5【经济学茶坊】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武汉大学高级研究中心。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具有其独特的方法论。经济学发展至今,它的几十个分支学科之间不断地分化与融合使其形成了一个十分庞杂的学科体系。虽然每一个分支学科都有各自独特的研究方法,但总体上,经济学的方法论是建立在一般均衡和纳什均衡两个核心概念上的一系列公理化的研究方法。而作为经济学研究成果的最终形式,经济学论文亦充分体现了这种独特的方法论。  经历了近五十年的发展与变革,经济学的研究论文(必须强调指出的是,我们这里所指的经济学研究论文并不包括项目研究报告或政策研究报告之类所谓的研究论文。),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的论文,都已形成了一个相对统一和严格的写作规范。这种规范并不是任何一个或几个经济学家所拟就的规定,而是按照经济学研究方法论的要求,并随着它的发展而逐渐演变的产物。一般地,我们可以将经济学的研究论文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总结介绍在某一领域的前人研究成果的综述性论文,第二类是提出并解决一个理论或现实问题的创新性论文。我们分别介绍这两类论文的写作规范。

  • 2009年第九届中国经济学年会:公共经济学论文集

    2009年第九届中国经济学年会:公共经济学论文集,研究我国公共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包含14篇文章,需要的研究者下:1、AnEmpiricalStudyonPerformanceofTaxIncentivesandTechnologyInnovation2、RiskandFlexibilityinPublic-PrivatePartnership3、财政联邦还是委托代理:关于中国式分权性质的经验判断4、纯公共产品性价比:评议模型与实证分析5、动态经济中的最优税收与公共支出:基于Chamley模型的修正与扩展6、国有土地的出让方式是否会影响我国土地违法案件的数量?7、公共投资、地区差异与农业经济增长8、含有负所得税的最优所得税再研究9、美国赤字政策演化路径及债务货币化风险研究10、权益—伦理型公共产品:关于扩展的公共产品定义及其阐释11、Theopitimalityforindirecttaxes12、我国城乡基础设施差距的经济效应分析13、中国公共服务效率评价及其影响机制研究14、中国式财政分权、公民组织参与及社会资本

  • 区域经济学论文集 基本上是张可云老师的 免费分享

    包含以下论文:第一篇:论统筹区域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区域视角张 文1,张可云2(11玉溪师范学院地理科学系,云南玉溪653100;21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北京100872)摘 要:从区域的角度看,统筹区域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只有通过统筹区域发展,全面解决区域发展中的落后病、膨胀病、衰退病等区域问题,并不断协调区域经济关系、进行区域整合,最终才能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区域经济的帕累托最优,达到区域和谐的目的,为和谐社会建设打好坚实的区域基础。关键词:统筹区域发展;和谐社会;区域问题【中图分类号】D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7X(2006)04-0005-42.区域分工与区域贸易保护的理论分析张可云《理论研究》2000年第5期       ●中西部发展论坛●  区域分工是现代国民经济十分突出的特征。一般认为,分工的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分工既包括部门间、企业间和企业内部的分工,也包括把一定生产部门固定在国家一定地区的地域分工”①。马克思所指的“地域分工”,即区域分工。所谓区域分工,是指一国各区域在充分利用区域内优势基础上实行区域专门化生产,并通过区际交换实现其专门化部门生产的产品价值并满足自身对本区域不能生产或生产不利的产品的需求,从而扩大区域的生产能力,以图增进区域利益。区域分工有其自然基础,但不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分工的产生与发展具有内在的客观性。已有的区域分工理论侧重研究的是区域分工产生的原因,至于其社会经济效应方面,只考虑到了其增进区域利益的一面,这是不充分的,这是现有的区域分工理论的最明显缺陷。而且,人们普遍对区域贸易保护的合理性的一面缺乏正确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经济冲突治理的对策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在区域分工合作不断深化的同时,中国区域贸易保护与区域经济冲突时有发生。对此,人们在研究深化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的同时,往往对区域贸易保护大加挞伐,而对其出现与存在的理论原因没有深究。本文打算较全面、客观地分析与评价区域分工与区域贸易保护理论,以为寻求加强区域分工合作的途径提供理论支持。一、现有的区域分工贸易理论及其局限3.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泛北部湾区域合作的方向张可云(中国人民大学区域规划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1)[摘要]建国以来,中国的区域战略经过了五个阶段的转变,目前已经进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阶段。加强区域合作,克服区域冲突,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环北部湾区域的发展与合作对提升中国的整体竞争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中国区域战略变迁过程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内容、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背景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所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讨论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未来方向和关键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的关键与方向,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应该置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框架中,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北部湾地区首先需要加强内部合作,才能在国际合作中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关键词]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泛北部湾区域;区域合作[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616(2007)02-0026-074.环京区域经济合作问题探讨张可云(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北京100872)[摘 要] 环京区域是中国的经济核心区域之一,但其总体发展水平已经落后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环京区域没有形成一个合理的区域经济合作格局。本文从全国区域经济格局变化的角度回顾并分析环京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过程;总结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一般规律与国外区域管理经验;在此基础上,探讨未来环京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方向与对策。作者认为,环京区域经济合作是一个复杂、重要的课题,必须从中央、地方与企业三个方面来促进该区域的经济合作。[关键词] 环京区域;区域经济合作;区域管理制度基础[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3054(2004)0120010209[收稿日期]2003210228[作者简介]张可云(1964-),男,湖南临湘人,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环京区域是中国东部三大城市群与制造业基地之一,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虽然是中国改革开后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诞生地[1],但经过20多年的发展,无论是在经济总量方面,还是在区域经济合作成效方面,环京区域已落后于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不论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提出的京津唐发展规划,还是20世纪80年中后成立的环京经济协作、环渤海地区合作组织,都没有在推动区域经济整体腾飞方面起到实质性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优势的充分发挥,影响了该地区的社会经济整体发展,是中国形成南北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引导该区域内各地区加强经济合作,已经成为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本文将在全国区域经济格局演变的大框架内来分析环京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过程及存在只列举几个,有点多,大家自己下下来看哈

  • 计量经济学论文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前言我国经济近年持续增长,发展很快,并新加入WTO,受到世人瞩目。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国企改革,贫富差距加大,其中尤其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它不仅影响我国扩大内需的政策效果,而且造成上社会不稳定因素,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加大,本文将利用城乡居民各种数据之比既相对数据说明这个问题。变量选取:被解释变量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SRB)。在解释变量的选取上主要考虑影响可支配收入的各种因素,产出,产品价格和税赋,解释变量为工农业商品综合比价指数(以农村工业零售价格指数为100)(JGB),人均税负比(工商税收/非农业人口与农业税收/农业人口之比)(RJSFB),人均产出比(非第一产业产出/非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与第一产业产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之比)(RJCCB),考虑到其他因素的影响,随机误差项为C(4)。所以该模型的理论方程为:SRB=C(1)*JGB+C(2)*RJSFB+C(3)*RJCCB+C(4)一样本数据的收集资料来源于2000年《中国经济年鉴》,2000年《中国财政年鉴》。样本区间为1980年~1999年。经过作者计算,样本数据如下:OBS收入比SRB价格比JGB人均税赋比RJSFB人均产出比RJCCB19802.496602196256.789.940763035.09709912619812.201880036269.289.036062314.57839948019821.949648278270.796.394831764.27600327619831.820529374279.994.592740224.14083080019841.832817337282.397.330485543.77777777819851.858903421297.0102.52654224.18399760319862.123701605306.2109.79105264.18985287019872.166450497327.1102.55211564.09701492519882.168104239349.278.943010554.22976366219892.286118038338.379.223847354.50000000019902.200495410315.180.114958114.05191021819912.399943551299.780.654442874.56509849619922.584948980300.768.390891295.05659334619932.796657986305.088.889421995.20681388619942.863390663364.156.414900414.66493839719952.714711289380.653.481942984.23502398219962.512278698373.361.696076003.98078827519972.468924932352.750.984173584.21869350319982.509296947331.858.399994164.34147281819992.648509252299.462.717552744.668353656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因素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差距也在逐渐扩大,如果不采取相应的经济政策,任其发展,有可能会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需要分析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一、选择变量与模型关系形式以城乡居民收入比(y)作为被解释变量,而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x1)、国家财政对农业支出的增长率(x2)、乡镇企业职工增长率(x3)、城镇居民人均年生活费收入增长率(x4)、第一产业增加值指数(x5)作为解释变量。选择依据主要是,影响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增加的主要因素;国家政策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扶持作用,在样本区间具有一致性。本模型采用时间序列数据,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82—1998)。农民纯收入的增长主要来源于农业纯收入和非农产业纯收入两个方面的增长,农业纯收入取决于农产品供给量及其价格,而第一产业增加值是按现行价格计算的;其次,乡镇企业职工人数的增长将有助于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因此,采取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第一产业增加值指数和乡镇企业职工增长率作为解释变量。模型的理论方程为:t=1981…1997城乡居民收入比模型样本观测值数据obs城乡居民收入比Y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X1国家财政对农业支出的增长率X2乡镇企业职工增长率X3城镇居民人均年生活费收入增长率X4第一产业增加值指数X519812.0531.73-26.50-1.004.337.0019821.8333.319.334.838.0811.5019831.7032.9010.273.916.268.3019841.7132.476.3461.0115.5912.9019851.7228.358.7334.0012.661.8019861.9527.0919.9113.7320.883.3019871.9826.796.2510.9410.634.7019882.0525.669.388.4122.162.5019892.0925.0024.23-1.8712.693.1019902.0227.0515.76-1.099.997.3019912.1824.4612.913.7211.322.4019922.3321.778.1910.1218.264.7019932.5319.8717.1316.6727.984.7019942.6020.2321.01-2.6536.034.0019952.4720.517.937.0222.465.0019962.2720.4521.835.0212.435.1019972.2318.6810.01-3.396.633.50对当前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的实证分析自改革开放以来,对我国经济起着主要推动力量的是:消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对于政府的宏观调控来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更能为政府所控制,从而使之成为国家干预经济的最主要手段。当选择这两种手段时,我们的认真考虑它们的效果如何,以确定两者用量及两者间的比例。基于此,我以下对1978—1999年间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做实证分析。一、实证分析下表资料中,zc代表居民消费,m代表货币与准货币,g代表财政支出,y代表国民生产总值。p代表价格指数年份价格指数p居民消费zc国民生产总值y货币与准货币m财政支出g1978100.01759.13605.61159.11122.091979102.02005.44073.91458.11281.791980108.12317.74551.31842.91228.831981110.72604.14901.42234.51138.411982112.82867.95489.22589.81229.981983114.53182.56076.33075.01409.521984117.73674.57164.44146.31701.021985128.14589.08797.15198.92004.251986135.85175.010132.86720.92204.911987145.75961.211784.08330.92262.181988172.77633.114704.010990.82491.211989203.48523.516466.011949.62823.781990207.79113.218319.515293.73083.591991213.710315.921280.419349.93386.621992225.212459.825863.625402.23742.201993254.915682.434500.634879.84642.301994310.221230.047110.946923.55792.621995356.127838.959404.960750.56823.721996377.833187.969366.076094.97937.551997380.836117.876077.290995.39233.561998370.933682.978345.0104499.010798.181999359.835533.881911.0119898.013187.67对影响我国粮食产量的多因素分析前言本文模型主要是运用C-D生产函数,以粮食产量作为被解释变量(Y),农作物的播种面积(X1)、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投入(X2)、农机机械化总动力(X3)、农村用电量(X4)、化肥施用量(X5)、有效灌溉面积(X6)作为解释变量,列出他们之间的关系,指出现今我国农业的问题,并提出可行的方案。一、选择变量和模型(一)、确定模型所包含的变量粮食产量Y是被解释变量;在选择解释变量时,首先想到的是与粮食产量直接相关的粮食种植面积X1,考虑到天灾人祸的影响可能会造成其与粮食产量的相关程度不高,作者用受灾面积X6来修正它,用实际面积X1-X6来提高相关程度;随着国家对农业的投入的加大,国家对农业的财政支出X2也会影响到粮食产量;另外考虑到还有科技进步的影响,所以选取农机机械总动力X3和农村用电量作变量X5。 年份粮食产量(Y)农作物的播种面积(X1)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X2)农机机械化总动力(X3) 农村用电量(X4)化肥施用量(X5)受灾面积(X6)19853791114362615420910509177622705198639151144204184229505871931236561987402981449571962484065920002039319883940814426921426580712214223945198940755146554266280707912357244491990446241483623082871084525901781919914352914958634829390963280527814199244266149007376303101107293025894199345649147741441318201245315023133199444510148241533338001474331831383199546662149879567361201656359422267199650454152381700385501813382821234199749417153969766420201980398130309199851230155706820452102042408425181199950839156373NA490002173412426731 注:以上数据单位分别为粮食产量(Y)万吨,农作物的播种面积(X1)千倾、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X2)亿元、农机机械化总动力(X3)亿瓦特、农村用电量(X4)亿千瓦、化肥施用量(X5)万吨、受灾面积(X6)千倾。资料来源:《2000年中国统计年鉴》(二)、确定模型的数学形式和参数的范围模型中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是投入产出关系,应该用柯普—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形式为:

AB
CD
ABCDEFGHIJKLMNOPQISTUVW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