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

人大经济论坛

> 建筑学
  • 关于加强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探讨_建筑学专业论文

    随着我国教育论文高等教育事业的大发展和多种办学方式的引入,高等院校的资金来源和使用渠道日益多样化,资金流量迅速增大,而由于相关的监督和控制措施不力,使高校的资金活动隐含着相当大的风险。有关挪用、侵占或诈骗高校财产的现象屡见不鲜。中山大学纪委课题组的研究显示,近五年来,高校职务犯罪案件82%集中在基建、采购、财务、招生和后勤服务等环节。河南省20062009年查处的高校职务犯罪的80人中,在上述环节实施犯罪的有60人,占75%。特别是基建领域,由于建设规模大、资金投入多、工程建设制度不完善,已经成为高校腐败的重灾区。①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大多在于内部会计控制的不足。因此,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已成为高等院校一项迫切的工作任务。 内部会计控制度是指组织为了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及组织经营管理制度的贯彻执行,避免或降低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实现组织经营管理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目前,有些高校由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账务操作不规范,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会计核算不规范、账务处理错误发生,从而导致账表、账实不符,使国家财产遭受一定损失。为此,高校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设,完善内部牵制和监督约束机制。 一、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会计控制理念淡薄。 受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的影响,高校管理部门和人员通常把注意力放在扩招、创收和教学科研工作上,不太注意内部会计风险的控制和管理。在高校财务活动的具体操作中,重要空白凭证保管使用制度、印鉴票据分管制度,以及会计人员分工中的内部牵制等原则得不到真正的落实。有的单位没有按《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要求建立学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的单位虽然建立了内部会计控制但不健全。比如,有的单位虽然制定了实物资产和货币资金方面的内部牵制制度,但是由于没有严格的授权控制和不相容岗位分离控制,制度形同虚设;重大事项没有实行集体审批决策;工作人员调离会计岗位交接手续不规范等。有的单位即使制定了较为全面的内部控制制度,也仅仅是挂在墙上、印在纸上,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流于形式。从四川省审计厅对几所院校的审计情况来看,高等院校目前的财务管理问题主要集中在无依据收费、私存私放公款和违规设置小金库 上。例如,20042007年,四川音乐学院以捐赠款、考试费、补考费等名义向学生违规收费659万元;20052007年少计售房款等收入837万元;将捐赠收入、管理费、演出收入等私存私放,金额达1282万元;未严格执行合同法、招标法及造价管理等规定导致多计工程价款698万元。 (二)现行授权机制造成内控制度失效。 现行授权机制的领导一支笔盛行,大事小事都由一把手审批。由于专业知识、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一个人很难形成合理的判断,使得权限控制最终流于形式。而且,这种制度会造成一把手高度集权,缺乏对决策者的制约和监督,授权机制失控极易导致腐败。 (三)缺乏风险防范机制和监控措施。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中,高等院校面临资产风险、筹资风险、投资风险、合同风险等多种市场风险,因此,需要有相关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现实情况却是大多数高校根本没有相关的机制。 (四)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制定程序不规范。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体系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制定过程不规范。首先,常常采用打补丁的方式出台办法。比如,今天发现办公用品浪费严重,就出台一个办公用品采购与使用办法;明天电话费高了,又制定一个通讯费管理办法。其次,不同制度之间存在矛盾或重叠的现象。比如,仅是购买电脑一项,就有好几种操作模式: 既可以通过负责管理固定资产的设备科购买,也可以通过行政办公室购买,还可以通过信息科购买。这样的制度体系不可能不造成管理上的漏洞。 (五)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本身存在缺陷。 内部会计制度本身的缺陷也会造成执行不力。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文字描述性东西较多,缺乏清晰的岗位说明和工作流程图,使得新手需要很长一段学习和熟悉的过程,通过长时间的实践形成专业知识和能力,才能胜任工作。这样,人员变化时工作交接不力也会造成控制漏洞。 二、完善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必要性。 (一)完善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高校资产安全、完整的保证。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是高校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的根本目的。高校是国有资产集中的地方,也是国有资产流失的高发区之一。通过完善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立风险预警和控制系统,形成有效的内部相互牵制的关系,可以达到防止各种舞弊行为,杜绝贪污、盗窃、挪用、浪费和不合理使用等问题。 此外,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可以明确财务与相关部门的分工,通过制度控制,明确责权利,对确保高校各项经济工作的正常运行和提高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完善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规范会计工作秩序的客观要求。 会计工作涉及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处理不当将会影响相关方面的利益,会计工作必须依法进行。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不健全,会计核算混乱,财务收支失控,不仅损害了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也给本单位的经营管理带来消极影响。因此,各高校应当保证会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规范有序,这样才能保证会计工作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完善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利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完整性与合法性。 会计资料真实、完整,是了解客观情况,做出正确决策的依据,真实可靠的会计报表能够帮助决策者准确把握单位的经济运营情况。保证会计资料的可靠性、完整性与合法性,需要通过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来实现。 三、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改善措施。 (一)加强内部会计业务控制。 第一,对高校货币资金业务内部控制,应采取严格的授权、批准制度,实现钱账分管,出纳员不得负责总账的记录。严格按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操作程序办理会计事项,会计部门在正式记录采购业务、支付货款之前,应对各有关部门送来的各种原始凭证,包括发货票、运费收据、入库单以及定货单等进行认真的审查、核对。如果发现问题,应及时查明原因,合理解决。在此基础上,编制付款凭证,由出纳员结算支付货款,并按货币资金支出业务的内部控制要求和方式实施内部控制,使两种业务的内部控制统一起来。 第二,完善实物资产管理的岗位责任制度。实物资产的控制方法主要有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财产保全控制、会计系统控制、电子信息技术控制等。在验收入库、领用、盘点、保管与处置等关键环节进行环节控制。 在采购环节,设置采购与付款业务的机构和岗位。专职采购机构要实行定期轮转制度,采购工作人员要由那些具有高度责任心的人担当;大量的同宗物品要进入招标程序;在适当的市场调查研究基础上,加强工程项目的招投标、预算、工程质量管理等环节的财务控制,防范高校项目工程中的贪赃枉法、收受贿赂,欺诈行为和舞弊行为;必须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对财产的直接接触,要采取定期盘点、财产记录、账实核对、财产保险等措施,确保各种财产的安全完整。 第三,实施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和内部牵制制度。不相容职务主要包括授权批准、业务经办、会计记录、财产保管、稽核检查等方面。各级管理人员和经办人员必须在高校的授权范围内行使各自的职权和承担相应的责任,不能超越权限。实施重大决策集体讨论制度。高校管理层要依据会计法和《高校会计制度》、《高校财务制度》等规定,制定适合本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且不折不扣地执行。 (二)优化高校内部控制环境。 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是一项全员参与的活动。首先,高校负责人是内部会计控制中的一个重要主体,这就要求他们高度重视内部会计控制,严格一致地保持诚信行为和道德标准,任何人不得凌驾于内部控制制度之上。高校负责人作为经营管理者,同时也应该是内部会计控制的实施者,只有意识到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才能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实施才能得到有力保障。高校负责人还要以身作则,在高校内部经常提供道德方面的指导,使所有的教职员工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保持正确的判断。其次,通过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尽可能提高其专业技术能力,以及在会计工作岗位中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行会计岗位的轮换,使会计人员都具备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再次,明确划分各部门职责,构建科学合理的组织框架,实现各岗位、各部门间的相互制约。部门间横向上的相对独立与相互制约、目标明确,是内部控制制度得以落实的基本保证。 (三)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和监控措施。 现实工作中,高校在对外投资、筹资时,应进行严密的可行性分析,按申请论证审批实施等严格的程序来操作;重大项目严格实行集体决策。项目应经过充分论证,采取相关的风险评估控制措施,避免盲目超规模的投资。高校还应设定明确的资产负债率预警线,对超出预警线的项目严格审核,避免盲目上马造成的巨大财产损失。 (四)规范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一定要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高校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进行统一的规范化管理,设计一套规范的制度制定程序和形式规范,包括制度的编号、格式、分类、内容、审批程序、执行及其他应注意事项,并以书面形式形成。各项制度之间应高度一致,通过绘制清晰的工作流程图,让每个人都能一目了然地知道办事程序、涉及的部门、人员和规章制度,能够将好的工作经验固化下来,并且比较容易地发现内部控制中的不足和风险点,加强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探讨实现高校内部控制的持续改进。 (五)完善内部审计机制。 内部审计机制是确保高校内部会计控制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内部审计是高校自我独立评价的一种活动,内部审计可通过协助管理者监督其他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以形成良好的控制环境。加强内部审计监督,能及时发现高校内部会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有效性。

  • 浅谈建筑施工成本管理的分析_建筑学毕业论文

    成本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活动,是无止境的管理过程,需要企业在实际的项目管理过程中积极探索更为有效的策略与方法,加深对工程造价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以实现企业预期的项目投资和经济收益的目标。以下,针对建筑项目的成本管理从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我们对主要费用进行预测,这可以确定各种成本管理所要达到的目标。 成本预测为编制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目标提供依据。成本预测对提高成本计划的科学性、降低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1、工料费的预测:首先是工程项目的人工费单价、工人的工资水平;其次材料费的比重较大,应准确把握。核定材料的采购地与供应地及运输方式,分析定额中规定的材料规格与实际采用材料的规格的不同。 2、大型临时设备的预测:大型设备的预测应该详细调查,比选论证,确定合理的目标值。大型设备费用一般采用定额中的施工方法套算得出,与工地的实际实施有一定差异,因此要测算实际将要发生地机器使用费用,还要计算租赁及需新购置的机械设备费摊销费,对主要机器重新核定台班产量定额。 3、项目成本失控的风险预测: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以质量目标为依据编制相应的分项工程质量目标计划,做好每个分项工程的施工进行方式、管理人员的配备,并且在目标制定后,对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编制相应的工作标准,在实施过程中适当调整施工方式与方法,加强施工检查,出现问题及时上报并及时解决,最后制定强有力的管理措施和控制制度。 二、工程项目成本的发生涉及到项目的整个建设周期,充斥于项目开始至施工及竣工、验收交工的管过程,因此对成本的管理应做到充分的认识。 我们下面来对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基本程序做简单介绍: 第一,制订目标成本:这是控制实际成本的依据和尺度;第二,在成本控制的执行阶段,控制成本的形成过程:主要由项目的管理者在现场进行实施,严格按成本控制的目标对实际费用进行监督管理和限制控制,使其不超过标准,如果超出了标准立即采取措施对成本进行控制;第三,比较实际成本和成本标准、确定成本的有利差异或不利的差异,并对产生的差异进行分析,查找原因,发现疏漏或不足后查找原因、总结经验,按照奖惩制度赏罚分明;第四,进行成本差异分析,落实具体措施。差异分析中查找引起目标成本标准不合理的原因,并相应地修改成本目标的标准,便于以后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 三、从企业内部管理的角度,分析对工程造价管理的认识。 1、要使成本控制工作得到有效的实施,保证工程项目最大限度合理的经济效益,应当对项目成本进行全员的控制、全过程的控制和动态的控制,确定成本控制的具体措施。 1.1动态控制:就是要在工程项目运行中对发生的每笔费用支出都进行检查、复核,在目的实施过程中进行严格的成本控纠偏,从而保证工程项目的成本目标得以实现。 1.2树立全员成本控制的意识。增强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杜绝浪费,并提高项目管理者的成本管理知识,制定出相应的责任书,使成本管理与人人相关,并依据管理制度对节约者给予表扬或奖励,对造成浪费和直接经济损失者给予批评或处罚。只有项目全体人员共同的参与,才能保证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工作顺利地进行。 1.3全过程的控制: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为做好成本控制,应该就每个工序和每项经济活动进行严格的成本核算,确保一切开支都控制在计划成本内,并尽可能降低成本和消耗。 2、控制工程项目成本的措施形式上包括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和经济措施。 2.1组织措施:主要通过各职能部门进行协调、落实成本计划的实施,保证成本计划在施工过程中全面、及时、正确的执行。制订和完善成本管理奖惩责任制,使成本控制的责任得到具体的落实,并建立成本控制的监督和奖惩制度。 2.2技术措施:制定施工方案时综合考虑工程项目的规模、现场情况、设备情况和人员素质,分别制定几个施工方案并比较,最终确定先进、经济、合理的方案,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成本;另外应用新技术、工艺和施工方案,尽可能降低材料消耗和人工消耗。 2.3经济措施:把成本计划目标进行分解,层层落实到位。做到个人成本控制业绩与个人经济利益挂钩,制定严细的全程定量考核指标,做到奖惩有依据。制定规章制度,严格控制好工料费的审批和支出,对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进行比较分析,同时严格控制间接费和管理费用的支出,把施工实际成本控制到最低。 四、对建筑施工过程中如何做好成本管理,提出几点措施分析。 1、保证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尽可能减少设计变更,减少浪费。要采取各项有效的措施,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缩短工期,节约经济成本。 2、筑材料质量的检验:建筑产品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材料质量的优劣。假冒伪劣建材对工程质量可直接造成严重的危害,从而加大了返工或维修的风险成本。因此应严格检查进场的材料、构配件及设备的出厂证明、技术合格证或质量保证书及技术鉴定文件等,必要时还需要进行抽检或试验。 3、做好隐蔽工程的验收:隐蔽工程的验收记录是工程竣工验收和竣工结算的重要依据,它还关系到工程造价的准确性。严格验收隐蔽工程,认真做好验收记录和签证工作,既能给竣工结算提供正确的依据,又能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确保建筑产品的安全可靠性,而且一旦出了结构问题的质量事故时也较容易查明原因。 4、做好竣工决算阶段进行投资成本的控制,可推行分阶段决算,提高决算的层次性和合理性,最后竣工总决算。争取工程竣工验收一次通过,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和控制,避免施工出现缺陷及质量问题带来的损失。 5、定额管理是成本控制基础工作的核心,建立定额领料制度,控制材料成本、工时成本、制造费用。没有很好的定额,就无法控制生产成本;同时,定额也是成本预测、决策、核算、分析、分配的主要依据。定额的确定要做到多勘查,多计算,即:在工程施工前对施工来说可有可无的项目剔除掉,并结合卖方市场制定合理的材料费用。定额的确定很好地解决了施工前与施工中出现的间接费,其它直接费与有关费用的调增等的控制。 6、在传统成本管理中,往往节约成了降低成本的基本手段。有的管理人员把节约单纯看做削减成本,一味降低施工成本,甚至出现一些短期行为:降低原材料的购进价格或档次;减少产品物料的投入;降低工艺过程的工价达到削减成本的目的。这样的做法会导致质量的下降、企业劳力资源的流失、失去信誉,最终损害企业形象及利益,甚至给企业造成无法挽回的隐形损失。所以,应该在确定定额的前提下,根据市场价值链,以节约为前提,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狠抓施工材料的质量。 7、制定合理的工期,达到工期成本的最低值。工期拖延可导致业主索赔或成本上升,如停工、窝工、返工等,因此所引起的工期费用,可称其为工期损失。一般说来工期越短,工期措施成本越小,但不能片面盲目地抢工期,否则,不但增加技术措施费用导致工期成本超支,还会出现质量、安全事故,直接影响经济效益。做好资源的调动,各部门、施工各环节做好衔接与配合,材料供应及时,利用先进设备提高施工效率,采用熟练工人提高劳动效率等手段,建筑施工成本管理的分析以保证工期的顺利进行。 总之,加强工程建设项目的成本管理,要合理降低成本耗费,扩大项目收入,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项目的经济效益。

  • 综述建筑管理策略_建筑学专业毕业论文

    一、建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建筑人员管理的问题 虽然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迅速,势头强劲,投入的资金、人力资源也很多,但是建筑人员普遍存在素质底下的问题,尤其是建筑施工人员大多都是农民工,缺乏专业的施工工程队。现代化建筑的工程建设对于建筑的质量标准要求很高,建筑人员的现状很难满足这样的高标准高要求。另一方面,项目管理人员的素质也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在各阶段的管理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不到位的情况,甚至有个别人员未接受过正规的专业学习与培训。 2.建筑工程进度的管理问题 建筑商在承接工程任务时都会给予一个合同工期,但是由于自身管理、天气原因、施工环境、资金等问题经常会出现工程不能按时完成的问题。同时由于建筑单位思想上不够重视、管理模式过于粗放、进度与成本质量平衡不到位等问题,延误工期的情况时有发生。 3.建筑质量的管理问题 目前活跃在我国建筑工地上的施工人员超过50%都是农民他们大多没有经历过专业的技术培训和职业i)l业的技术标准有经历过专业的技术培训和职业训练不懂得使用先进的建筑科技和管理技追求建筑成本最低化。建筑技术的落后以及建筑人员的不专业自然满足不了大型建筑对品质的要求,影响建筑工程的质量。另一方面,由于管理的松散导致一些落后的建筑设备混入施工现场,偷工减料现象时有发生,层层分包、转包现象层出不穷,缺乏法律效应合同,一旦出问题就互相推脱钻法律的空子。 二、建筑管理的有效策略 1.建筑人员管理策略 人员管理是任何工作的基础,在建筑企业的人员管理中包括内部关系协调、远外层管理协调、近外层管理协调等几个方面。内部关系协调主要包括项目经理部门同作业层之间、项目经理部门内部以及同企业之间的协调工作。远外层管理协一调主要指与政府、交通、环卫等相关部门的关系协调。近外层管理协调主要指同监理单位、物资单位建设单位、银行、设计单位等的关系协调。建筑企业要加强对人员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对于施工工程队的选择要层层把关,只有专业的施工工程队才能获得进场资格。对于每一位建筑工人的从业资格进行严格考核,丰富他们的专业知识,强化他们的职业技能,为安全施工、高质量施工做好保障。 2.建筑工程进度管理策略 要想保证施工进度就要有一支高效科学的工程管理队伍,从项目经理到相关领导到个别人员都要认真选拔,力保团结协作,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在项目开始之后,要将权利和责任细分到个人,从经理到员工,每个人都了解自己的职责权限,做好个人工作的同时通力合作,跟踪管理项目工程的进度。采用科学的奖惩机制来保证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质量。最后,要实施全程进度的精细化管理,制定详细的进度计划以及管理计划。工程开始之前,承包方要根据业主的要求、自身的资金人员状况、建设能力、气候环境条件综合考虑拟定一份工程进度计划,确保后期工作的顺利展开。根据工程进度计划再制定详细的材料计划、资金管理计划、劳动力安排计划等,确保工程进度按计划进行。 3.建筑质量管理策略 建筑质量是建筑工程的关键,质量不合格的工程对生命财产安全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首先,国家应该加强建筑企业的注册管理制度,杜绝不合标准的建筑企业存在。只有那些信誉良好、建筑施工实力雄厚又有相关资质的建筑企业才能进入建筑行业。其次,对于施工过程要进行全程监管,建筑企业应该将工程质量作为企业的立足点,施工过程中与监理单位、质量管理部门协同合作,严格管理,防止误工、返工等不良现象出现。最后,各建筑单位要积极改良旧的技术与设备,引进先进的建筑工艺、设备与建筑管理经验。如可以引进虚拟仿真技术,为企业寻找出最高效、最节约、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施工方案。还可以通过材料的更新,如用非粘土制品代替粘土制品,来提高建筑的质量标准。最后,企业要建立全程质量责任追究机制,通过对出现质量问题的负责人进行大力度处罚来降低工程的质量问题。 总之,建筑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文中的一些问题,还涉及到建筑安全、职责分工等众多问题,随着行业的发展,新的问题还会不断出现。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反思、发现现存的问题,创新建筑管理方法,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 土建工程施工现场如何进行管理优化浅谈_建筑学专业毕业论文

    土建工程施工现场如何进行管理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土建工程项目现场管理模式和改进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土建工程项目现场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工程主体项目的建设质量,关系建设安全和影响工程整体造价的高低。因此,以提高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技术水平为目的,对现场管理的方法及其优化策略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土建工程项目现场管理模式和改进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意义 土建工程施工现场是建筑工人直接从事施工活动的场所,施工进度的快慢、工程质量的优劣以及成本的高低和能否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都与施工现场管理水平密不可分。实践表明,企业越是重视和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就越能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同时也越能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由于土建工程施工现场高空露天作业多,多工种立体交叉联合作业等特点,必须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才能有效地降低事故发生率。另外,有效改善施工现场的人、物、场所的结合状态,减少或消除施工现场的无用功,降低施工材料的消耗,可以为施工企业增收节支。 我国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模式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1 专业技术人员短缺 目前在我国建筑从业人员大约有3500万,其中有近2500万是农民工。相比之下,建筑方面培养的本科生、专科生每年约3.3万人,而技校生每年只有近3万人。由此可见,我国建筑业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是相当稀缺的。 3.2 对国家法律法规意识淡漠 施工现场的设计方案、工艺措施没有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分项交底和安全教育走过场,形式上较为简单和千篇一律的。存在施工现场不符合施工方案、专项安全技术方案不到位等安全隐患。其次是搭设为施工专用的脚手架时,缺乏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指导,搭设不规范,甚至是错误的和不完整的。脚手板搭设过于简易或者脚手板上堆放大量杂物、材质差和不牢靠、无排水措施等违规做法,是导致重大事故的直接原因。 3.3 施工现场缺乏严格的监管 土建工程项目现场操作具有劳动密集的特性,投入的劳动力较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对每个操作人员实现有效控制和管理比较困难。存在施工工具、材料随意放置、施工现场缺乏科学合理的施工步骤和计划、不按照标准和规章制度随意操作的混乱现象;此外,还有施工人员组合松散,随意搭配,相互之间没有严格的组织和严明的纪律的约束,缺乏协同合作的精神。 3.4 质量控制过程中的隐患 土建工程项目现场施工操作工序多、专业面宽、工作量大,对每一个层面控制和实现全面检查的难度大。采取抽检的方法,会导致一些质量问题的漏检。现场缺乏对施工过程实时的、科学的、合理的全面控制,即对施工是否符合质量标准进行检查、对不合格项目引起的返工返修损失及对加强预防控制而增加的费用没有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的手段。 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优化 一个高素质的质量管理核心和一个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建设,是企业成功的关键所在,也是实施土建工程施工项目管理良性循环的关键所在。 4.1 加强进场教育。对新入场的员工和调换工种的员工,上岗前应对其应进行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经考试合格持证上岗。建立对员工进行三级安全教育的制度。 4.1.1 一级教育,企业对新员工的安全教育包括:劳动保护意识;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及企业安全规章制度的教育。 4.1.2 二级教育,二级单位对新员工的安全教育包括:施工项目安全生产操作规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工程施工特点和现场环境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等教育。 4.1.3 三级教育,班组对新员工应进行工作前的安全教育:本工种安全操作规程;班组安全生产基本要求和需要遵守的劳动纪律;对本工种容易发生事故的环节和部位应重点进行教育,对机具设备和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提出要求。 4.2 健全管理组织体系 建立高质量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模式,即按照标准化、规范化的思想和科学化的管理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以及一整套严格的现场管理规章制度和切实可行的管理程序,实现土建施工现场分工合理、协作到位,最大限度的满足工程设计要求和提高企业经济的效益 4.3 科学编制施工方案 施工组织方案是指导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以及施工全过程的技术文件,其内容因工程的性质、规模、复杂程度及自然经济条件等的差异而不同。一份好的施工设计方案能够将人力、物力、财力合理搭配和利用。因此,施工前应组织技术人员、质量管理人员、施工单位和部门、材料准备部门、施工人员等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共同研究和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经反复斟酌、优化和论证,形成施工实施方案,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实施。 4.4 加强施工安全管理 因为施工现场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的不安全因素,严重影响和威胁着从业人员的生命安全,所以,建筑业是被国际劳工组织确定为高危险行业之一。 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涉及建筑企业各层次的管理人员和施工现场的每个操作人员,其周期长、外界影响因素多等特点,决定了现场管理的难度较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不仅会给人民带来人身和财产的重大损失,还会阻碍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并严重影响社会稳定。所以,必须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严格执行国家安全法律法规的同时,分析研究并制定一整套适合本企业的科学合理、具有指导作用的、操作性强的安全管理方法。 4.5 加强施工组织的协调管理 土建工程施工现场专业覆盖面广,应全面掌握工艺流程对各专业的工序特点和设计的要求进行分析,综合考虑各专业、各工种之间的最佳配合,保证施工的每一个环节有序到位。建立由管理层到各个班组逐级的责任制度,并加以考核。各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进行严格的、不定期的检查,预先诊断、超前控制,将质量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4.6 加强土建施工现场材料管理 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应根据现场实际进度安排材料的进场。按照施工平面布置图堆放于指定场地。进场前,应对进场材料进行质量检验,不合格品严禁进入施工现场,堆放时避免因违规堆放而出现的材料结块和锈蚀的浪费。土建工程施工现场如何进行管理优化对于到场的材料,应做好数量和种类的统计和登记,按照施工进度严格凭材料出库单发放使用,避免材料丢失或浪费。 结论 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成功的土建施工现场管理,不仅要求施工企业具备尖端的专业技能,更要具备优异的管理水平。加强土建现场管理方法的研究,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管理措施,对提高建筑工程全寿命周期的经济效益,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 分析工程索赔的策略技巧_建筑学论文

    索赔工作既有科学严谨的一面,又有艺术灵活的一面。对于一个确定的索赔事件往往没有预定的、确定的解决方法,它往往受制于双方签订的合同文件、各自的工程管理水平和索赔能力以及处理问题的公正性、合理性等因素。因此索赔成功不仅需要令人信服的法律依据、充足的理由和正确的计算方法,索赔的策略、技巧和艺术也相当重要。笔者根据自己在处理建筑工程纠纷因工程索赔发生争议的诉讼与非诉的经验,就工程索赔技巧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期与读者交流与探讨。 1、搭建经验丰富、认真敬业的索赔班子 索赔是一项复杂细致而艰巨的工作,组织一个知识全面,有丰富索赔经验,稳定的索赔小组从事索赔工作是索赔成功的首要条件,索赔小组应由项目经理,建筑工程专业律师、估算师、会计师、施工工程师等组成,由各职能部门提供有关信息资料,由专职人员搜集和整理,索赔人员要有良好的素质,要必得索赔的策略和战略,工作要勤奋、务实,不好大喜功,头脑要清晰,思维要敏捷,有逻辑,善于推理,懂得搞好各方面的公共关系。索赔小组成员要稳定,不仅要各司其职,而且各个成员要积极配合。 2、抓住索赔机会,扎实做好准备工作 要正确把握提出索赔的时机,索赔提出过早,往往容易遭到对方反驳或在其他方面可能施加的挑剔、报复等;过迟提出,则容易留给对方借口,索赔要求遭到拒绝。因此,索赔方必须在索赔时效范围内适时提出。如果老是担心或害怕影响双方合作关系,有意将索赔要求拖到工程结束时才正式提出,可能会事与愿违,事得其反。对于一个有经验的承包人来说,一般投标开始就可能发现索赔机会、工程建成一半时,就会发现很多索赔的机会,施工建成一半后发现的索赔,往往来不及得到彻底的处理,在工程建成1/43/4这阶段应大量地、有效地处理索赔事件,承包人应抓紧时间,把索赔争取在这一时间段内基本解决。索赔忌一揽子方式来处理,这样往往是问题复杂、金额大、不易解决。 3、认真签约,为今后索赔打好伏笔 在商签合同过程中,承包人应对明显把重大风险转嫁给承包人的合同条件提出修改的要求,达成修改的协议应以会议纪要或补充协议的形式落实到文字,作为合同文件的有效组成部分。特别要对业主开脱责任的条款注意,如合同中不列出索赔条件,延期付款无时限,无利息;没有调价公式;业主认为对某部分工程不够满意,即有权决定扣减工程款;业主对不可预见的工程施工条件不承担责任等等。如这些内容都写进合同条款,承包人索赔机会就会大大减少。 4、严格按照程序索赔,确保索赔成功 正常的索赔程序包括:1)整理索赔证据:施工企业不应该放过任何索赔的机会和证据,同时对索赔事件进行详细了解和事态调查;对索赔事件原因进行分析,并判断业主承担责任的可能性;对事件损失进行计算。2)发出索赔通知,根据现行的建筑施工合同文本,施工企业应在索赔事件发生后20天内,向业主发出索赔通知。索赔通知一般包括:索赔报告的主要内容:索赔事件发生的详细过程,干扰事件的原因及责任范围;对照合同确定索赔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收集到的索赔证据,包括有关文件、记录、来往信函、签证、通知书及计算依据;计算损失,确定索赔价值。3)索赔的批准,业主在接到索赔通知,10天内给予批准,或要求施工企业进一步补充索赔理由证据,业主10天内未予答复,应视为该项索赔已获批准。 5、切实履行合同,与业主良好合作 作为承包商,必须牢固树立干好活才好索赔的观点,本着严谨态度,切实履行合同,并及早预防和化解矛盾,以对工程负责的态度积极与业主合作,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减少索赔障碍,预防业主反索赔事件发生。索赔工作人员也应注意发挥公关能力,除了进行书信往来和谈判桌上的交涉外,有时还应掌握公关技巧,提高沟通能力,采用合法的手段和方式,营造适合索赔争议解决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促使索赔问题早日圆满解决。 6、掌握谈判技巧,达到索赔目的 索赔谈判中要注意方式方法。合同一方向对方提出索赔要求,进行索赔谈判时,措辞应婉转,说理应透彻,以理服人,而不是得理不让人,尽量避免使用抗议提法。如果对于合同一方一次次合理的索赔要求,对方拒不合作或置之不理,并严重影响工程的正常进行,索赔方可以采取较为严厉的措辞和切实可行的手段,以实现自己的索赔目标。索赔处理时作适当必要的让步。在索赔谈判和处理中,根据情况适当做出必要的让步,扔芝麻抱西瓜,有所失才有所得。可以放弃金额小的小项索赔,坚持大项索赔。这样使对方容易做出让步,达到索赔的最终目的。 以上内容均根据学员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整理而成,供参考,如有问题请及时沟通、指正。

  • 解析监理在工程建设各方中的协调作用_建筑学毕业论文

    论文摘要:分析了监理和工程建设参建各方的关系,强调了监理协调工作的重要性,介绍了监理组织协调的几种常见方法,探讨了监理该如何协调和各参建单位的关系,并指出了监理协调工作的注意事项。 论文关键词:工程建设;监理;参建各方 工程建设涉及的单位包括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质监机构和监理单位等,而监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四控制、两管理、一协调,这就需要监理工程师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对监理流程的有效执行外,还要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灵活处理各方关系的应变能力。协调,从其的内涵来看,含有和谐、团结、一致、统一、平衡、同步、配合、适当等意思,协调的本质,就是正确处理组织内外各种关系,解决各方面的矛盾,为组织正常运转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使整个组织和谐一致,使每一个部门、单位和组织成员的工作同既定的组织目标一致,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对于监理工作来说就是要通过组织协调,使参加工程建设的各方有力配合,使各项工作顺利有效地开展。 一、监理与工程建设各方的关系 工程建设监理是指监理单位受建设单位的委托,依据国家有关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批准的项目建设文件,施工合同及监理合同,对工程建设实行现场管理。解析监理在工程建设各方中的协调作用,其主要职责是对工程建设合同进行管理,按照合同控制工程建设的投资、工期和质量,协调各方面的工作关系。要做好监理的协调工作,首先要清楚监理和工程各参建单位的关系: 1.监理单位与建设单位的关系 建设单位与监理单位之间是委托与被委托、授权与被授权的合同关系。监理单位依据监理合同,在建设单位授权的范围内,遵循守法、诚信、公正、科学的服务宗旨履行监理职责。 2.监理单位与设计单位的关系 在建设单位委托监理单位进行设计监理时,监理单位与设计单位之间的关系是监理与被监理的关系;在没有委托设计监理时,双方是分工合作的关系,在监理过程中,监理单位应及时按照合同和有关规定处理设计变更,设计单位的有关通知、图纸、文件等须通过监理单位下发到施工单位。施工单位需要修改设计时,也必须通过监理单位、建设单位向设计单位提出设计变更或修改。 3.监理单位与施工单位的关系 在工程建设中,监理单位与施工单位的关系是监理与被监理的关系。按照建设监理制度,在工程建设的三方关系中,监理单位与施工单位之间不是合同关系,他们之间不得签订任何合同或协议,二者之间的关系是通过施工合同确立的,合同中明确授权了监理单位监督管理的权力。监理单位依照国家、部门颁发的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及批准的建设计划、施工合同等进行监理。施工单位在执行施工合同的过程中,必须自觉接受监理单位的监督、检查和管理,并为监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合作与方便,按规定提供完整的技术资料。 施工单位应按照施工合同和监理工程师的要求施工。监理单位要按照建设单位的委托权限,并在这个权限范围内检查施工单位是否履行合同职责,是否按合同规定的技术、进度和投资要求进行施工建设。在工程建设中,监理单位作为公正、公平的第三方,要注意维护施工单位的合法利益,正确处理工程款支付、验收签证、索赔和工程设计变更等问题。 4.监理单位与质量监督机构的关系 质量监督机构与监理单位的工作都属于工程建设领域的监督管理活动,但两者在性质、职责、权限、方式和内容方面有原则性的区别,质量监督是政府行为,建设监理是社会行为,建设监理是发生在项目组织系统范围内平等主体之间的横向监督管理,质量监督是项目组织系统外监督管理主体对项目系统内建设行为主体进行的一种纵向监督管理的行为。 在监理过程中,监理单位要正确理解、灵活掌握,公正、公平地处理与参建各方的关系,使参建各方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更好地实施四控制、两管理、一协调,创造良好的监理环境,搞好工程项目的监理工作,共同完成工程的建设任务。 二、组织协调的作用 组织协调的主要对象首先是人,各个参建单位的工作人员从始至终贯穿于工程建设当中。解析监理在工程建设各方中的协调作用,首先,协调工作就是要化解人际关系的矛盾,包括监理组织内部的分工和配合矛盾、监理组织和关联单位的人际关系矛盾等,做好了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工作,才能为后续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要协调解决参建各方的人力、资金、设备、材料、技术等问题,使其满足工程建设要求;同时要协调解决工程参建单位各方的配合关系,为建设工程的同一目标服务。 组织协调的作用主要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1.质量和安全工作 工程建设中,由于施工人员、方法、材料、设备和作业的环境等影响,特别是工程建设不可预见的因素,会导致一些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使施工行为偏离合同和规范标准,现场施工条件的复杂性可能导致有些安全质量问题存在争议、责任区分边界模糊等,由此发生矛盾的几率增大。监理工作应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协调化解矛盾,及时做好纠偏工作和协调工作,这样不仅可以强化对安全隐患采取的预控措施,防患于未然,而且可以防止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进度控制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会有许多不同专业、不同单位的施工人员在一起工作,必然存在衔接和协调问题,而进度控制的关键就是要抓好各方的协调,通过已制订的项目实施总进度计划,事前协调,围绕分解的各单位工程工期及关键节点,保证总工期目标的实现;实施过程中及时的协调工作有利于动态控制和调整,使工程的实际进度不偏离总进度计划;对与计划已发生差异的实际进度,要通过事后及时的协调工作,调整相应的施工计划、材料设备、资金供应计划等,在新的条件下协调工期的偏离。对进度计划事前、事中、事后的协调工作是保证实现项目工期总进度计划目标的重要手段。 3.投资控制 在基础施工中,由于部分地质条件复杂,设计布点堪探未发现的孤石、废弃泥浆池、标高不一致的泥坑等都会导致工程量的变更;因政策处理造成的线路基础移位、施工人员窝工的费用变更;建设单位要求工程参加质量安全流动红旗等活动产生的额外工作,都会对工程产生影响,甚至会拖延工期,引起索赔。所以,监理的协调工作非常重要,只有处理好工程变更,协调好各方关系,才能将因变更产生的负效应减少到最低程度。 4.平衡的手段 一项工程往往有不同专业施工队伍同时在场施工,既有总包又有分包,加上设计、材料供应等,各自都有自己的工作计划和质量目标。所有这些都要监理工程师去协调平衡,实现工程建设的目标。 三、组织协调的方法 组织协调方法属于管理艺术和技巧的范畴,监理人员如果能够了解并掌握这些方法,合理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能使许多困难的问题迎刃而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主要的监理协调方法有: 1.交谈协调法 又称口头协调法。监理人员对于一般的问题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提出口头指令,并可通过交谈了解协调的效果和各方的反应,方便及时,但不够正式。如果发现未达到效果,就要考虑采用其他的方法来确认和推进。 2.书面协调法 当交谈不方便又不需要召集会议时,可通过书面方式准确地反应情况,表达自己的意见,如通过监理通知单、监理工作联系单、报告、信件和其他书面指令形式组织协调。这种方法能准确体现当时情况,并能存档保留以备将来查询。 3.会议协调法 利用会议组织协调是监理工作中最常见的协调方法,如监理例会、专题现场会等。这种方法需要对会议决议形成书面纪要,并经各方代表签字确认,分发到各方落实执行。该方法的优点是各方参加、共同决定,效率高,解决问题彻底。 四、监理需协调好与参建各方的关系 1.监理需处理好与建设单位的关系 监理单位与建设单位是监理合同双方的当事人。监理单位派出监理工程师对工程进行监理,其监理权限是建设单位授予的,监理合同的目标体现了建设单位的意志,在监理合同实施过程中,监理人员要遵循守法、诚信、公正、科学的服务宗旨,要提供积极热情地服务,围绕监理合同的目标努力工作,尊重建设单位的合理意见,真实有效地反映工程的实际情况。 2.监理需处理好与设计单位的关系 设计图纸作为施工阶段监理工作的重要依据,监理人员首先需要熟悉设计文件,才能将设计意图很好地反馈到工程实体中;施工监理中,对于设计图纸中的问题,要尊重设计意见,正确对待和处理,不得任意改动设计图纸;对于建设、施工等工程参建单位提出的设计变更要求,均按照设计变更程序执行。 3.监理需处理好与承包人的关系 监理单位与承包人之间是监理与被监理的关系。监理单位的工作对象主要是承包人,两者关系正常和谐是实现合同目标的重要因素。监理工程师要依法办事维护承包人的正当权益,对建设单位不按合同规定付款或过于压低工程造价等个别行为,要敢说敢管;和承包人要建立起相互尊重、平等处事的良好的合作氛围;时刻遵循监理工程师职业道德守则,公正廉洁、杜绝卡压。 4.监理需处理好与质量监督机构的关系

  • 分形学在建筑设计方面的应用探索_建筑学专业毕业论文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建筑物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很多变化,不再单纯的注重建筑的实用价值,更注重其视觉的美感。分形学在建筑设计的很多方面都有所应用,比如说表皮的分形、体的分形、细部构造分形等等。 一、分形学的相关概念及其特点 (一)分形学的概念 作为非线性科学中重要概念之一的分形学,其分形的含义字面上理解为破碎和不规则。分形理论作为现代数学的一个分支,本质上阐述了一种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分形几何的特点 1.分形几何其实一直都存在于自然之中,比如:著名的KOCH曲线,给出一条直线段,将这条线段中间的二分之一部分替换为等边三角形的两条边,并且,在新的图形中,将图形中各个直线段的三分之一部分继续用等吧三角形的两条边进行替换,反复的进行操作,就形成了KOCH曲线,这条曲线的构成主要利用了分形学的原理。2.分形几何学主要的研究对象就是具有自相似性质的无限精细结构,将事物的自然形态看作是拥有无限的嵌套层次的逻辑构造,并且不因为尺度的变化而改变其相似性。 二、分形学在建筑设计方面的具体应用 建筑设计的好坏不仅仅关系到建筑的美观,更关系到建筑的整体安全性问题,因此,建筑设计是一项非常讲究科学性的研究性工作。分形学作为数学的一个研究领域,其科学性是毋庸置疑的。其在建筑设计方面的应用相当广泛,下面就具体的介绍一下其在建筑设计方面的主要应用。 (一) 分形学在建筑的表皮设计应用 在这个方面的应用,北京奥运会的游泳比赛场馆水立方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水立方以其简约大方的形象设计为广大的中外游客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其设计理念源于Wearie Phelan提出的无限等体积肥皂泡阵列几何图形学的问题解答。首先,需要生产一个与建筑物相比更大的Wearie Phelan泡沫结构阵,然后,将这个生成阵以其中的某一个矢量为中心进行旋转,最后将建筑的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中的泡沫结构剪切下去,之后剩下的部门作为建筑的屋面以及墙体构成。这样,基本的水立方就宣告完成了,其中,泡沫构成的建筑结构按照三个正交的坐标轴规律的进行重复构建,从而形成整体的建筑模型。分形的理念在水立方的墙体建筑以及屋面的设计应用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其基本的结构体是利用了旋转和切割等方法加以实现的,给人的感觉就是整体观极强并且还很微妙。 (二)分形学在建筑的体的设计应用 1.建筑的三维分形设计。建筑的三维分形通常被称为是体分形,就是建筑的体通过适当的旋转、缩放和线性转译等相关的分形操作,把一个简单的单元变为很多个相似或相同的元素,并将这些元素合理的组合在一起,进而组成了更高一级的粒子单元,工作完成之后,继续进行新一轮的转译,不断的重复这样的过程,最终形成了很多无线多层级的单元组合。2.彼得·埃森曼的尺度缩放。美国著名的前卫建筑是彼得·艾森曼设计的的住宅是复杂性科学在建筑设计领域的首次正式应用,他充分利用了分形几何中的比例缩放原理,运用立体‘L’形的复杂旋转构造成建筑的体量,是建筑师第一次有意识的运用分形几何来表现建筑的复杂与多元。 (三)综合体分形设计 建筑师祯文彦设计的螺旋大厦( Sprial Building,1985),以正方形作为其建筑的生成元,通过缩放的方法构造出一系列的不同大小的正方形,并将其用于建筑当中,实现了建筑的分形构造,并且,除了利用分形维度理论之外,还融入了很多异质元素,进行有序的拼接混合,充分体现出建筑物与城市之间,整体与部分之间,混沌与秩序之间的同构原理。建筑师本人声称:螺旋大厦的建筑设计理念同城市的理念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是要将自身完全的奉献出来,让人们随意的进行切割,在被完全的肢解之后,重新获取生命。设计师就是要有建筑本身的复杂多元性来体现社会的复杂性与多元性。 三、分形学在建筑设计发展中的展望 自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开始,世界各国的建筑设计师们就在不断的寻求建筑设计方面的突破,分形学在建筑设计方面的应用希望能够对原有的建筑语言进行改革与创新,从而有个质的飞跃。现代数学中的分形理论以其所具有的自相似性、无尺度性、尺度层次、尺度变换等特性,引起了建筑设计领域学者的极大关注,并且不断的在建筑设计方面予以大胆尝试,并取得了非常令人满意的效果,设计出的建筑物更加的贴近大自然,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符合人们的审美观念。但是,毕竟还是发展的时间较短,很多方面都需要进一步的摸索和尝试,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必须认清国内的经济建设发展状况和社会对其的认识程度,不能单凭自己的想法,随意的进行设计,否则设计出来的作品一旦不能与社会环境相互协调,将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对此方面的设计发展也将产生不利影响,因此,要注重设计方案的可操作性,发挥其最大的设计优势。如今的时代,为新形式、新思维创造了优越的生长环境,尤其是在当今的中国建筑市场,正处于异常活跃时期,要牢牢把握机会,为建筑设计的质的飞跃努力奋斗。

  • 关于建筑创作中地域化问题的探析_建筑学专业毕业论文

    建筑创作中地域化问题的探析,探析了国内外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中的创作思想和价值取向,并对建筑形式的创作进行了理性的分析。 前言: 地域性建筑创作原本是指建筑创作回归到朴素的本原,是试图将建筑的发展引向一条以实事求是为原则,以脚踏实地为作风的稳定发展道路上,也以此对抗科技全球化造成的趋同现象。但是在目前建筑创作多元化发展潮流的影响下,对于地域性建筑创作本身也逐渐出现了多样化的繁乱趋势。 在建筑创作的设计思想上,现代主义建筑创作思潮以其国际式建筑风格宣告了某种建筑价值的普遍性和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适性,从而在过去的大半个世纪内成为主导建筑领域的一种思想体系。地域化建筑创作设计思潮扎根于当时与当地的现实生活,其生命力蕴藏于当时与当地的现实生活之中。其建筑创作作品体现出了建筑所处地域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背景。在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想中,包括了对于建筑含义的更广泛的认识,突破了建筑本体的局限,强调了建筑与自然的融合,及对于地域文化的认同。 一、地域化建筑创作的特征 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中包涵了一个广义的建筑概念,相对于现代主义建筑创作思潮中的国际式建筑中的普遍性特征,它更强调建筑的地域性的特殊性和客观性。它体现了地域性的环境特征、文化特征和技术、经济特征。 1. 地域化建筑的环境特征。建筑产生于环境中,建筑与环境的对立统一构成了千百年来人类建筑活动最基本的矛盾关系。自然环境是建筑赖以存在的物质前提。人类的建筑活动就是从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之利。从人类早期的聚落选址以及其原始建设形式演变的进程中,可以看到它们是如何在特定的地域中取自然之利,避自然之害。展现环境特色。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随着人类建筑技术水平的提高,这种对地域性环境特殊性的表现从最初的无意识或被动的行为,逐步转化成自觉和积极的进取与创造而延续至今。 2. 地域性建筑的文化特征。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中,都有其各具特色的文化,每一文化有它赖以成长的肥沃土壤,有缔造它的伟大人民,还有杰出的代表人物,当然也必然有其杰出的城市建筑与园林作品,在这些杰作的背后。更蕴含有智慧、哲理,反映着民俗、风情。文化根植于当地人民的生活之中。正是它们孕育了地域性建筑文化与场所精神。文化是经济和技术进步的真正量度;文化是是历史的沉淀,建筑创作观念的地域化趋向意味着在世界文化丛林中找出地域文化环境中那些既根深蒂固又充满活力的设计思想。 3.地域化建筑的技术经济特征。当今社会是一个多种技术并存的时代,由于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态使得建筑技术因地域不同而呈现出丰富多样性,例如高新技术、传统技术等。从而不能单纯地认为建筑中体现的经济与技术特征对于建筑的决定作用。建筑技术经济的特征应深深的扎根于当时和当地的现实生活,应根据本地区的经济技术条件,发挥创造力,挖掘技术潜力,创造富有特色的地域性建筑,这就是地域性建筑的技术经济特征的内涵与意义。 二、研究方法 地域化建筑创作的涵义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作为一种设计思潮被人们所关注,主要是因为人们普遍意识到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中的国际式建筑风格对于人类社会造成诸多的社会问题。同时,该创作思潮本身就是反对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中所宣告的某种建筑价值的普遍性和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适性,强调地域的特殊性和多元性的价值观念。这就造成了地域化建筑创作概念上的宽泛性,它包涵了诸多的设计流派和设计手法;追求多元性的价值观念作品散布于世界各地,形态和创作手法上丰富多样。这也造成了分析的难度。 建筑设计语言作为建筑创作的落脚点,清晰地表达了建筑创作的思想。某一特定的建筑设计语言是关于某一特定的建筑在设计构思、建筑的空间与形式、及设计观念的综合。就建筑设计语言本身而言,内容也极其丰富。不同的地域之间。设计语言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不同的建筑师所使用的设计语言也各具特色;另外,设计语言中存在着传承性,它含有先前建筑创作之中沿用至今的习惯做法和前人的经验。这就造成了在界定具有地域化特色的建筑设计语言的范围中存在着模糊性,和它内部所含内容的宽泛性。但是,建筑设计语言清晰地表达了创作者的设计思想。在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中,建筑设计语言体现了建筑师所面对的具有共性的实际问题,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所具有共性的价值取向。因此,本文通过建筑室内与室外的关系、原型的引用和建筑与自然的对话这三个方面的分析,归纳了建筑师在创作地域建筑中的几个出发点,即处于起源状态下的概念或形式。继而探讨其形式生成的逻辑性,对建筑形式的创作进行理性的分析。 1. 处于起源状态下的概念或形式 。其指建筑师在进行建筑创作时的出发点,是建筑师对于设计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后,对于建筑设计的总体构思。它对于建筑所采用的设计语言具有指导意义和规范作用。 (1)建筑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关系。 从建筑创作历程来看,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创作思潮的影响下,建筑师在建筑创作中,对于这一矛盾有着不同的理解。例如,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在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内外有别的礼制的影响下,中国典型的民居四合院呈现出对外封闭,对内与自然亲和的水平延展的院落形态:在现代建筑运动中的建筑大师勒 ·柯布西耶在萨伏依别墅的创作中体现出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对于建筑与自然二元对立的理解。以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中相对于这一矛盾所呈现出的设计概念、空间与形式为出发点,在地域化建筑设计思潮的影响下,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地域环境中,不同的建筑师发展了诸多的建筑设计概念,运用到他们的建筑创作中。 (2)原型的引用。原型是一种普遍存在着的心理活动的基本模式,这种基本模式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遗迹,那些典型经验的积累和浓缩。从科学的、因果的角度来看。原型可以被设想为一种记忆储藏,它来源于同一经验的无数过程的凝缩。在建筑学领域内,原型是存在于传统建筑文化之中的一种典型的形态,它凝聚了聚居在当地的人们所特有的哲理、情感和艺术修养,体现了在传统建筑文化中,人们对于人与自然等多种深层次的矛盾关系的理解。 (3)建筑与自然的对话。建筑与自然的对话反映了地域化建筑设计思潮中探求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设计观念。风、光、水等自然要素和环境景现在建筑创作中,作为构筑空间的同位体,展示出建筑师对于建筑与自然的关系的观点和主张。 2.形式生成的逻辑性。在建筑作品的创造过程中,逻辑思维抓住了建筑创作的共性和普遍性.它体现在建筑作品的创造过程中对于诸多矛盾处理的整体把握。形式是建筑创作中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最终落脚点。通过对于形式生成过程中所具有逻辑思维的分析,使我们能够透过纷繁的建筑作品的表象,对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中,具有共性的形式生成规律进行总体的把握。在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中,建筑师在新的设计观念的指导下,面对了许多新的设计问题,建筑创作中地域化问题的探析新的建筑设计要素也随之引入到建筑创作之中。使得建筑学的含义和内容得到了扩展。 3.形式与空间的文化含义。在文化层面上,地域化建筑设计作品的深层意念中有着地域文化环境中那些既很深蒂固又充满活力的文化含义,这些文化含义物化为丰富多彩的建筑作品中的形式与空间。它们决定了建筑师在进行建筑创作时的价值观念。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所具有的文化含义表现出诸多表面上自相对立的性格特征,它反对现代主义建筑创作思潮所宣扬的某种建筑价值的普遍性和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适性,从而追求其地域的特殊性,同时,各地域之间文化价值观念多元并存:它力求延续地域性传统文化。同时又关注当时与当地的现实生活,表现出文化价值的原创性:它对于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合理内容和地方传统文化价值兼容并蓄,同时又追求自身所特有的、符合当今社会的文化价值。

  • 关于当代建筑美学思维的兼容性问题_建筑学论文

    【摘 要】在漫长的建筑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许多次的转变,但无论哪一次转变,都不仅仅是因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的出现,其根源在于科技、社会、经济、人文、交通等诸多方面的发展从而引发的建筑美学观念和价值体系的转变。 0、引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筑审美开始了新一轮的趋同。这个时期整个人类社会表现为工业文明的高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经济和文化都突破了国界,形成了世界范围空前的大融合,因此现代建筑运动超越了国界和文化圈,现代主义所产生的国际式建筑迅速统一了全世界的建筑语言。这是一次建筑美学的大趋同,并在发展中完成了其建筑理论框架的建构,从而建筑创作活动以及对建筑的欣赏与评价均以此为参照系统,其作用和影响至今还能够从许多新建的建筑中体现出来。可是很快这种国际式建筑风格在人们眼中就由美变丑了。从接下来的几十年到现在,建筑美学都在努力挣脱现代主义建筑的模式化束缚,朝着多元的方向发展。人们也试图透过当前多元化的样态发掘一个正在萌芽状态的、类似于现代主义之初的新事物,这表达了人们对一个确定或可能确定的普适法则的期待与追求。当代建筑美学思维的兼容性问题,然而,普适法则所依赖的普适情境却无法当今找到。 1、构成:规则与无序并存 序指事物或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这些联系在时间、空间中的表现;无序是指事物或系统要素间无规则的排列、组合、运动或变化。在建筑审美领域,规则对应着理性、同一、总体化;无序则对应非理性、异质、非总体化。现代主义建筑的几何和纯净主义美学基本上是以一种理性来调控和引导建筑美学的走向的,为了在不同种族的人类之间进行沟通和了解,确实需要某种共同的价值标准、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情感。理性主义运用到极限以后,就极易流于程式。原来现代建筑大师在建筑创作上的鲜明个性特色,经长期沿用和各地效仿,到后来就变成千篇一律的教条,使人感到枯燥单调。把价值建立在最少变化和最趋稳定的普适类型上,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导致简单的形式。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不同学科之间的互渗和交融比任何时代都更加频繁和显著,当代哲学、尤其是后结构主义或解构主义哲学对建筑有着明显的影响。 从现代建筑解脱于学院派的禁锢到现代主义的自我完善、以至20世纪中叶以后多风格、多流派、多种建筑思潮的涌现和并存,都反映了人的主体意识的不断觉醒,与当今世界文化的多元化潮流同出一源。大多数建筑师希望能够通过提高建筑师的关注力、知觉和选择的能力,充分发挥建筑师的自主性和表现自我差异性的能力,把非理性的、具体的自我存在放在先于一般理性本质的地位,希望建筑能用自己特殊的语言同总体性抗衡。但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设计常以自我表现为目的,往往忘却了建筑与公众的交流,甚至忘却了基本的功能需求,表现出各行其是的芜杂。 当代建筑审美之所以出现无序的构成而贬损作为现代性之核心的理性,其根本动机源于一种打破规则、拆解中心,建构充满自由精神、富有个性色彩的美学的冲动;建筑创作的变革往往都是以审美思维的变革为先导的。从现代.主义以后进发的流派来看,主要有野性主义、光亮式、新古典主义、隐喻主义、后现代主义、晚期现代主义、高技派、新乡土派、新传统派、新自由派、新理性主义、解构主义、奇异建筑、新构成主义等多种倾向,有的是自称、有的是书刊评论;虽名目繁多,但区分并不严格,更侧重于以各种手法展示自我。近年来派别的名称叫法渐渐平息,但他们的实践大大增强,在我国也进行各种新的尝试。 以无序来对抗规则,从理论上说的确不失为一种逃离总体化或程式化的美学策略;从实践来说,已经、且还将对建筑创作带来许多影响。但无序往往会把建筑师引向一个追求建筑造型新、奇、特的极端。如果说建筑是一门艺术,那么它是一门极其昂贵的、实用的、与科技紧密相关的艺术,极端的无序不仅不会给建筑创造美,而且往往会损害建筑本身。规则依旧反映在大多数人的建筑审美中,同时伴随着无序的萌动,产生了多元化的构成格局。 2、样态:明晰与混沌共生 混沌学所蕴涵的深刻的洞察力和对传统思维的颠覆力,使建筑师以建筑自身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来构建聚落形态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混乱与秩序并存,片段性与整体性同在。充分尊重客观现实的复杂性,并依据客观现实重构和模拟这种展示非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空间的精神,也正体现了混沌理论的精神。混沌思维赋予建筑师一种更加自由的创造精神,在静止与运动、确定与变化这样一些对立项之间,建筑师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自由选择,甚至双极选择,创造出更灵活、更富有有机性和更符合当代审美需求的建筑聚落。混沌思维给当代建筑聚落设计带来了新的机遇,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混沌思维作为机械论模式的对立面受到当代建筑师的重视,但同在其他领域中一样,明晰仍然在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从动态的观点来看,混沌态是一种临界状态,在一个层次上的混沌可产生另一个层次上的明晰。从自组织系统的角度来讨论建筑聚落,由混沌到明晰、再由明晰到另一个层次的混沌是系统发展的必然。 3、追求:发展与回归相通 作为建筑审美的发展,人类中心论被逐渐打破。在当代人类世界有两种相关的危机:第一种是最直观的危机是环境的危机;第二种更微妙,也同样是致命的,这就是人类自身的危机人类与自己的联系、与所有包围人类的一切关系的危机,还有和地球上各个群体之间的关系危机。这两个危机是紧密联系着的。如何恢复人与自然之间正常而和谐的关系、在人与自然生物及其环境之间建立一种平衡、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不受污染的绿色生存空间等问题,以前所未有的严峻性摆在了当代人的面前。现代工业的发展使城市的交通、能源、治安、住房等,全然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状态,城市的文化风尚、价值体系、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隔膜,迫使人们迫切希望离开城市,回归自然、回归乡野,这或许来自于一种怀旧情感和浪漫情怀,当然,也可以是一种来自于建筑审美的冲动。 哲学家和生态学家们认为,要切实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必须以一种有机论和生态平衡论取代人是宇宙的精华和万物的灵长这种人类优越论。与其去征服自然,不如学习如何保护自然,如何保持同自然的平衡、协调。如果在发展过程中认识到自然可持续被榨取的限度,把眼前利益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把局部利益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把人类的发展同人类以外的自然生物的发展协调起来,认识到自然的价值决非只是人的工具的价值,那么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将成为一种可能。建筑聚落作为自然中的一个有机系统,其中每一个生命体都和自己的种群、其他的种群以及非生物的环境有着某种程度的关联。 4、结束语 今天的建筑美学与传统的建筑美学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其所面临的课题,比如:价值取向、审美思维、时空观念、文化模式等,都显得极为复杂和难解,这与当代哲学与科学思想的影响和推动是密切相关的。当今的建筑美学在构成上、样态上及追求上都体现出一种兼容性。

  • 加强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探讨分析_建筑学论文

    加强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探讨,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高等院校内部会计控制的措施,以提高资金运行效率,防止各类舞弊和犯罪行为的发生。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大发展和多种办学方式的引入,高等院校的资金来源和使用渠道日益多样化,资金流量迅速增大,而由于相关的监督和控制措施不力,使高校的资金活动隐含着相当大的风险。有关挪用、侵占或诈骗高校财产的现象屡见不鲜。中山大学纪委课题组的研究显示,近五年来,高校职务犯罪案件82%集中在基建、采购、财务、招生和后勤服务等环节。河南省20062009年查处的高校职务犯罪的80人中,在上述环节实施犯罪的有60人,占75%。特别是基建领域,由于建设规模大、资金投入多、工程建设制度不完善,已经成为高校腐败的重灾区。①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大多在于内部会计控制的不足。因此,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已成为高等院校一项迫切的工作任务。 内部会计控制度是指组织为了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及组织经营管理制度的贯彻执行,避免或降低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实现组织经营管理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目前,有些高校由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账务操作不规范,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会计核算不规范、账务处理错误发生,从而导致账表、账实不符,使国家财产遭受一定损失。为此,高校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设,完善内部牵制和监督约束机制。 一、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会计控制理念淡薄。 受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的影响,高校管理部门和人员通常把注意力放在扩招、创收和教学科研工作上,不太注意内部会计风险的控制和管理。在高校财务活动的具体操作中,重要空白凭证保管使用制度、印鉴票据分管制度,以及会计人员分工中的内部牵制等原则得不到真正的落实。有的单位没有按《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要求建立学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的单位虽然建立了内部会计控制但不健全。比如,有的单位虽然制定了实物资产和货币资金方面的内部牵制制度,但是由于没有严格的授权控制和不相容岗位分离控制,制度形同虚设;重大事项没有实行集体审批决策;工作人员调离会计岗位交接手续不规范等。有的单位即使制定了较为全面的内部控制制度,也仅仅是挂在墙上、印在纸上,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流于形式。从四川省审计厅对几所院校的审计情况来看,高等院校目前的财务管理问题主要集中在无依据收费、私存私放公款和违规设置小金库 上。例如,20042007年,四川音乐学院以捐赠款、考试费、补考费等名义向学生违规收费659万元;20052007年少计售房款等收入837万元;将捐赠收入、管理费、演出收入等私存私放,金额达1282万元;未严格执行合同法、招标法及造价管理等规定导致多计工程价款698万元。 ①(二)现行授权机制造成内控制度失效。 现行授权机制的领导一支笔盛行,大事小事都由一把手审批。由于专业知识、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一个人很难形成合理的判断,使得权限控制最终流于形式。而且,这种制度会造成一把手高度集权,缺乏对决策者的制约和监督,授权机制失控极易导致腐败。 (三)缺乏风险防范机制和监控措施。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中,高等院校面临资产风险、筹资风险、投资风险、合同风险等多种市场风险,因此,需要有相关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现实情况却是大多数高校根本没有相关的机制。 (四)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制定程序不规范。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体系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制定过程不规范。首先,常常采用打补丁的方式出台办法。比如,今天发现办公用品浪费严重,就出台一个办公用品采购与使用办法;明天电话费高了,又制定一个通讯费管理办法。其次,不同制度之间存在矛盾或重叠的现象。比如,仅是购买电脑一项,就有好几种操作模式: 既可以通过负责管理固定资产的设备科购买,也可以通过行政办公室购买,还可以通过信息科购买。这样的制度体系不可能不造成管理上的漏洞。 (五)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本身存在缺陷。 内部会计制度本身的缺陷也会造成执行不力。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文字描述性东西较多,缺乏清晰的岗位说明和工作流程图,使得新手需要很长一段学习和熟悉的过程,通过长时间的实践形成专业知识和能力,才能胜任工作。这样,人员变化时工作交接不力也会造成控制漏洞。 二、完善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必要性。 (一)完善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高校资产安全、完整的保证。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是高校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的根本目的。高校是国有资产集中的地方,也是国有资产流失的高发区之一。通过完善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立风险预警和控制系统,形成有效的内部相互牵制的关系,可以达到防止各种舞弊行为,杜绝贪污、盗窃、挪用、浪费和不合理使用等问题。 此外,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可以明确财务与相关部门的分工,通过制度控制,明确责权利,对确保高校各项经济工作的正常运行和提高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完善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规范会计工作秩序的客观要求。 会计工作涉及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处理不当将会影响相关方面的利益,会计工作必须依法进行。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不健全,会计核算混乱,财务收支失控,不仅损害了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也给本单位的经营管理带来消极影响。因此,各高校应当保证会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规范有序,这样才能保证会计工作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完善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利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完整性与合法性。 会计资料真实、完整,是了解客观情况,做出正确决策的依据,真实可靠的会计报表能够帮助决策者准确把握单位的经济运营情况。保证会计资料的可靠性、完整性与合法性,需要通过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来实现。 三、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改善措施。 (一)加强内部会计业务控制。 第一,对高校货币资金业务内部控制,应采取严格的授权、批准制度,实现钱账分管,出纳员不得负责总账的记录。严格按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操作程序办理会计事项,会计部门在正式记录采购业务、支付货款之前,应对各有关部门送来的各种原始凭证,包括发货票、运费收据、入库单以及定货单等进行认真的审查、核对。如果发现问题,应及时查明原因,合理解决。在此基础上,编制付款凭证,由出纳员结算支付货款,并按货币资金支出业务的内部控制要求和方式实施内部控制,使两种业务的内部控制统一起来。 第二,完善实物资产管理的岗位责任制度。实物资产的控制方法主要有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财产保全控制、会计系统控制、电子信息技术控制等。在验收入库、领用、盘点、保管与处置等关键环节进行环节控制。 在采购环节,设置采购与付款业务的机构和岗位。专职采购机构要实行定期轮转制度,采购工作人员要由那些具有高度责任心的人担当;大量的同宗物品要进入招标程序;在适当的市场调查研究基础上,加强工程项目的招投标、预算、工程质量管理等环节的财务控制,防范高校项目工程中的贪赃枉法、收受贿赂,欺诈行为和舞弊行为;必须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对财产的直接接触,要采取定期盘点、财产记录、账实核对、财产保险等措施,确保各种财产的安全完整。 第三,实施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和内部牵制制度。不相容职务主要包括授权批准、业务经办、会计记录、财产保管、稽核检查等方面。各级管理人员和经办人员必须在高校的授权范围内行使各自的职权和承担相应的责任,不能超越权限。实施重大决策集体讨论制度。高校管理层要依据会计法和《高校会计制度》、《高校财务制度》等规定,制定适合本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且不折不扣地执行。 (二)优化高校内部控制环境。 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是一项全员参与的活动。首先,高校负责人是内部会计控制中的一个重要主体,这就要求他们高度重视内部会计控制,严格一致地保持诚信行为和道德标准,任何人不得凌驾于内部控制制度之上。高校负责人作为经营管理者,同时也应该是内部会计控制的实施者,只有意识到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才能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实施才能得到有力保障。高校负责人还要以身作则,在高校内部经常提供道德方面的指导,使所有的教职员工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保持正确的判断。其次,通过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尽可能提高其专业技术能力,以及在会计工作岗位中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行会计岗位的轮换,使会计人员都具备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再次,明确划分各部门职责,构建科学合理的组织框架,实现各岗位、各部门间的相互制约。部门间横向上的相对独立与相互制约、目标明确,是内部控制制度得以落实的基本保证。 (三)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和监控措施。 现实工作中,高校在对外投资、筹资时,应进行严密的可行性分析,按申请论证审批实施等严格的程序来操作;重大项目严格实行集体决策。项目应经过充分论证,采取相关的风险评估控制措施,避免盲目超规模的投资。高校还应设定明确的资产负债率预警线,对超出预警线的项目严格审核,避免盲目上马造成的巨大财产损失。 (四)规范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一定要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高校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进行统一的规范化管理,设计一套规范的制度制定程序和形式规范,包括制度的编号、格式、分类、内容、审批程序、执行及其他应注意事项,加强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探讨并以书面形式形成。各项制度之间应高度一致,通过绘制清晰的工作流程图,让每个人都能一目了然地知道办事程序、涉及的部门、人员和规章制度,能够将好的工作经验固化下来,并且比较容易地发现内部控制中的不足和风险点,实现高校内部控制的持续改进。 (五)完善内部审计机制。 内部审计机制是确保高校内部会计控制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内部审计是高校自我独立评价的一种活动,内部审计可通过协助管理者监督其他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以形成良好的控制环境。加强内部审计监督,能及时发现高校内部会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有效性。

AB
CD
ABCDEFGHIJKLMNOPQISTUVW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