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

人大经济论坛

> 心理学
  • 中学生厌学问题及对策研究_心理学专业论文范文

    心理学专业论文范文  中学生厌学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 正确认识和解决当前中学生的厌学心理问题,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至关重要的问题。重点:研究中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及其对策。主要观点:厌学是由于学生学习行为获得的内外反应不同而造成的。其内在原因是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消极情绪体验和自我认识存在偏差,而外在环境社会,学校、家庭等的不良影响也起着消极的推动作用。要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首先要唤醒学生的自我向上意识,其次教师要树立新型的教学观,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再次要让学生感受关爱,亲其师信其道,还要为学生创设表现、发挥特长的舞台当然,学校、社会、家庭的相互结合在治理厌学中也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厌学 问题 对策 目 录 一、中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 ………………………………………… 3 1.主观原因 …………………………………………………………… 4 2.客观原因 …………………………………………………………… 5 (1)社会原因 …………………………………………………………… 5 (2)家庭因素 …………………………………………………………… 5 (3)学校原因 …………………………………………………………… 6 二、解决厌学心理的对策 ………………………………………… 7

  • 论心理咨询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及迫切性_心理学专业论文

    心理学专业论文范文 论心理咨询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及迫切性 [摘 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从根本上说,这是各国人才的竞争,因此培养身心健康的综合素质人才尤为重要。但是随着近年逐渐增多的学生自杀和杀人事件,以及近期频频出现的“学生门”事件,反映出我国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信息共享化,青少年过早接触到不符合自身年龄的信息,容易出现迷茫、无助的情绪,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出现低龄化、复杂化发展,给自身和社会带来危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关系其个体自身的全面发展,而且影响着全民族的素质水平与精神文明的程度。要培育心身健康的学生,心理咨询在学校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应大规模和系统性地推广。 [关键词] 心理健康 自杀 心理咨询 目录 [摘 要]1 前言1 一、心理咨询在学校教育中的现状及存在问题2  1、青少年心理问题低龄化、复杂化,心理咨询服务供需严重不平衡。2 2、心理咨询服务提供者多为校内老师兼任,缺乏专业资格的心理咨询师。2 3、没有设立针对教育者的心理咨询服务。2 二、心理咨询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及迫切性3 1、保障学生的人格健康发展3 2、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3 3、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3 4、帮助学生从校园顺利过渡到社会。4 三、心理咨询在学校教育中发展的建议5 1、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步伐,建立系统的学校教育心理5 2、增设心理咨询教育课程,培育更多的专业人才。6 参考文献6

  • 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焦虑状况与影响因素_心理学专业论文

    心理学专业论文范文 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焦虑状况与影响因素 [内容摘要] 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与以往相比也更加的严峻,大学生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就业焦虑。如果个体长期处于高焦虑状态会严重影响人的正常生活、学习和身心健康。本文对广东省三所高校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焦虑状况进行分析,主要目的是了解大学毕业生面临择业的焦虑状况与影响因素,最后提出缓解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的对策与建议。本文旨在为应届大学毕业生降低就业焦虑程度、促进顺利就业和个人发展提供良好的心理基础。 [关键词]就业焦虑;大学毕业生;影响因素;心理指导 目录 [内容摘要]1 一.引言1 二.调查研究的对象与方法2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2 (二)研究方法和工具2 三.广东省三所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焦虑状况2 (一)就业焦虑的概念及特点2 (二)广东省三所高校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焦虑状况分析2 1. 就业焦虑程度在性别上的差异2 2 就业焦虑程度在专业上的差异3 3.就业焦虑程度在经济条件上的差异。3 四.影响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因素分析3 (一)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方面3 (二)社会大的就业环境及用人制度方面3 (三)学生自身因素方面3 五.缓解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的对策与建议4 (一)开展心理辅导, 消除焦虑心理4 (二)加强就业指导工作4 (三)建立完善的就业服务机制4 (四)加强自身能力培养,调整就业心态5 六.结论与展望5 参考文献:5

  • 女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及其影响因素_心理学专业论文

    心理学专业论文范文 女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及其影响因素 [摘 要] 本文以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女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现状,同时以男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现状的调查结果作为参照,分析了女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特点,以及影响女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归因方式、社会支持、择业价值取向等因素,最后介绍了女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干预研究,以帮助女大学生在职业发展中更好地认识自己,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 [关键词] 女大学生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 影响因素 干预研究 目录 [摘 要]1 前言1 一、 女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特点2 二、 女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4 (一)四种效能信息获取和加工的性别差异4 1、成败经验的获取与加工4 2、替代性经验5 3、社会说服5 4、生理和情绪唤醒5 (二)归因方式的性别差异5 1、归因的概念5 3、归因的性别差异6 (三)社会支持的性别差异6 (四)择业价值取向的性别差异8 三、 女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干预研究9 (一)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9 1、辅导方案10 2、干预结果10 (二)同伴讨论11 1、干预过程11 2、干预效果12 参考文献:13

  • 早期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性格形成的关系_心理学专业论文范文

    心理学专业论文范文  早期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性格形成的关系 [摘 要] 早在19世纪末,弗洛伊德就意识到,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有重要的影响。经历漫长历程,父母教养方式依然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课题。家庭是人们最初的生活环境,它对个体的影响巨大,从个体身心发展及众多的研究都一致认为家庭环境及家庭教育对个体身心发展、性格的塑造与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1]。可以说,人格的健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否恰当,对个体心理健康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方兴未艾,此类研究经常见诸于报刊资料。许多研究发现,作为家庭教养的主要责任人父母的言语、语调、姿势或情绪的自然流露都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及个性的形成。但就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性格形成的关系还未见系统考察。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通过相关分析及逐步回归的统计方法对大学生的人格状况、大学生早期父母教养方式的状况及早期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性格的形成的影响进行系统考察。对此问题的探讨有利于培养挖掘大学生性格形成的家庭教养因素,揭示一个规律性现象,并就如何改进父母教养方式促进学生健全性格进行一些建议性探索。 本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结论: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在多个因子上存在性别差异; 大学生在青年性格问卷的多个维度存在性别差异;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各个因子与大学生性格量表的多个因子存在相关,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多个维度对大学生性格特征具有明显的预测作。 [关键词] 大学生 性格 父母教养方式 目录 [摘 要]1 一、关于父母教养方式概述2 (一)、父母教养方式的概念2 (二)、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3 (三)、父母教养方式的测量研究3 二、性格概述3 (一)、关于性格的定义3 (二)性格的测量及相关研究4 (三)、父母教养方式与性格形成的关系概述4 三、问题提出及本研究意义4 四、本研究的理论及实践意义5 五、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性格形成的影响研究5 1、研究目的5 2、研究假设5 3、研究对象与方法5 4、研究工具5 5、实测过程6 6、研究结果与分析6 7、分析与讨论9 8、研究不足与展望10 9、结论11 参考文献11

  • 初中生厌学问题研究_心理学专业论文范文

    心理学专业论文范文 初中生厌学问题研究 [摘 要] 本文从初中生的学习状况入手,通过听课了解、问卷调查等形式,调查了初中学生的厌学问题,并从学生个人、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方面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矫正厌学心里的一些对策,从研究结果显示,矫正厌学心理则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但是,只要社会、学校、家长共同努力,从学生的心里需要出发,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就一定会改善学生厌学的问题。 [关键词] 初中生 厌学 对策 目录 [摘 要]1 一、初中生厌学的定义及现状1 (一)什么是厌学1 (二)有关调查数据1 二、厌学问题产生的原因2 (一)主观原因2 (二)客观原因3 三、处理厌学问题的对策4 四、结论5 参考文献5

  • 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相关性心理学分析_审计毕业论文

    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相关性心理学分析_审计毕业论文 摘要:国内外对质量和盈余相关性研究发现:高审计质量对应着较低的、合理的盈余管理;高盈余管理公司会选择提供低质量审计报告的师事务所。本文通过对股东、经营者动机分析阐述盈余管理的动机,利用认知心分析盈余管理决策和审计报告决策,解释了审计质量和盈余管理存在的上述关系。 关键词:审计质量 盈余管理 心理学 分析 一、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概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对审计的定义是:“审计是审计机关依法独立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其他与收支、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监督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这个定义是在我国国家审计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也较为符合我国政府审计的现状。其实审计是对会计系统所提供信息的审查,评价这些信息是否真实可靠、及时有用、合法合规。审计作用的发挥取决于审计质量的高低,目前一般将审计质量定义为审计师发现并报告违约行为(会计报表错报或漏报)的联合概率(DeAngelo,1981)。DeAngelo(1981)从理论上分析了事务所的规模、品牌与审计质量的关系,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当事务所拥有的客户数量越多,与某一特定客户相联系的审计公费收人占总收入的比例越小时,事务所机会主义动机行事的可能性就越小,其审计质量就越高。对于盈余管理,Marin等认为是一种超越真实性报告与欺诈性报告边界的行为或现象,即通过盈余管理所产生的会计报表虽缺乏真实性但也不是欺诈性报告。这种定义方式下的盈余管理难以进行变量测量,不仅因为盈余是一个总结性项目,更主要的是由于管理层因为各种原因不愿意披露企业真实的盈余状况,而信息不对称的客观存在又使得其愿望成为可能。我国的定义是认为盈余管理是利用会计政策所给与会计的自由选择的空间,选择有利于会计人员或者管理人员的利益的会计政策来进行会计信息的披露和提供。使用的方法和方式是合法的,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会计信息的正确传达,减低了会计信息的质量,有可能误导信息使用者的决策。 笔者认为,盈余管理就是基于信息不对称,公司的内部人——管理人员比外部人掌握更多的公司内部的信息,这为公司管理者进行以提高自己的财富和价值为目的的盈余管理提供了可能;而审计的目的之一就是消除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因此,盈余管理与审计之间的联系是密切的。根据我者的实证研究发现,审计质量是与盈余管理有关系,李玲,陈任武(2005);蔡春,黄益建,赵莎(2005);章立军(2005)等研究认为,审计质量的提高,会降低盈余管理的水平,减少因为盈余管理而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高质量的审计更易发现和制约管理当局的会计错误和违规,更有效地制约盈余管理行为。审计质量的高低可具体反映在已审计财务报告中容许的盈余管理程度上,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之间存在反向关系,较高的审计质量会容忍较少的盈余管理,从而可提高财务报告中会计盈余的可靠性及信息含量。绝大部分的研究都是从实证角度出发,通过假设审计质量的提高会降低盈余管理的水平,选择样本进行,最后得出结论。但是在理论上为什么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会存在这种关系,学者所给予的解释就比较少。本文从行为学、心理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解释。 二、动机心理理论与盈余管理动机 (一)动机心理学理论发展 心理学家们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形成了本能论、驱动力论、诱因论等动机心理学理论,这些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动物行为的内在起因和外在动因方面,试图从有机体自身或者外部寻求行为的诱因。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本能、驱力、需要、诱因等方面。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动机心理学出现了连接论、驱力论、认知论、精神分析、归因论以及成就动机论。研究的主题主要包括好奇(探索行为)、交往、不平衡(失调)、挫折、攻击、焦虑、志向水平、生物化学关联作用、强化理论等。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动机心理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并形成了一系列认知动机理论,如成就动机论、自我效能论,以及新近的自我决定论、预言论、归因论等。这一时期认知观进一步确立,认知研究真正成为当前动机研究的主流,与人的中介自我调节作用有关的因素受到重视,如自我效能、控制部位、自我控制等等。认知论和前期的观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这种理论假定人是理性的,人的动机行为受个体的调节控制,而不是被动地受内外部刺激的摆布。认知论关注于动机过程中自我调节作用的发挥,即人的认知因素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有关动机论题有:利他主义与助人行为;攻击;成就追求和成功期望;情感的前因和后果;行为的改变。 (二)股东及经营者的需求及盈余管理动机 目前我国的绝大部分都是一股独大,要么是国有股独大,要么是法人股独大。在国有股独大的公司中,由于产权确认还不明晰,而国资委现在也做不到真正的监督功能,其在这些公司中都是经营者掌握公司,而高层的经营者是由上面直接通过的方式任命,在其任职的期间公司的经营业绩的好坏,直接与其政绩挂钩。因此,当公司的业绩不能达到理想的水平,可能会影响政绩的评价、职位的升迁的时候,对盈余管理的要求就非常的高。而在法人股独大(不包括国有法人股)或者存在单一的大股东另外一些公司中,一般来说公司的经营者在业绩不佳的情况下由于各种因素,如契约因素——某项贷款的要求是公司的净利润率要达到某个水平;政策因素——某一法规规定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必须达到多少等,当企业达不到这些要求的时,公司的经营者就有可能面临下课的危机。因此,经营者就有强烈的动机希望进行盈余管理。上市公司及其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有以下方面:契约最小化;节税的动机;成本因素;规避经营风险;资本动机;高级管理人员的变动;管理当局的业绩考核;契约;符合公司盈余预测;其他动机。 三、认知心理学对风险决策的认识 (一)风险决策行为的心理机制 从行为学的观点看,主要有以下心理机制: (1)易得性偏差。人们在获取信息时,对那些比较熟悉、比较显著、容易搜寻和容易想象的事物比较敏感,从而高估这些事件发生的概率,形成系统性的偏差。如人们热衷于买彩票,印度洋海啸发生之后颇受人们青睐,这是因为巨额奖金和中关于海啸灾区触目惊心的报道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冲击力,从而高估了中大奖和遭遇灾难这些小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盈余管理决策和审计质量决策中,由于中国惩罚力度不够及执行不力,使上市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只看到巨大的收益,而对被发现后的处罚在心理上被忽略。 (2)框架依赖偏差。人们的判断和决策依赖于信息的描述方式(框架),当同一问题采用不同的描述方式时,人们可能会作出不同的决策。心理学家爱德华·索恩迪克发现了“晕轮效应”,即人们对一个人或事物的良好或不好的总体印象会影响其对这个人或事物目前或将来预期的推论,这是框架依赖的一个典型例子。如公司可以通过盈余管理可以保持一个平滑的会计利润水平,不仅可以

  • 论政治心理学的研究意义_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论政治心理学的研究意义_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摘要:政治心理学在欧美已经成为政治学专业中一门重要的学科,但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国内学者对政治心理学的研究明显不足,这与时政治心理学的研究意义的认识不足有着很大关系。文章从理论价值、现实意义以及方法上的意义三方面对政治心理学的研究意义进行探讨。 关键词:政治心理学;研究意义;理论价值;现实意义;方法上的意义 政治心理学是研究政治过程和心理过程互动的学科。政治心理学在西方的发展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目前在欧美各大高校中均设有政治心理学的课程。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例。截至1993年,在美国和加拿大的77个教育机构中开设了与政治心理学有关的99门本科课程,45门研究生课程,另外9个学校开设了政治心理学的博士训练项目。 但是政治心理学在中国却属于新兴学科,目前只有少数学者(如北京大学的王丽萍,华东师范大学的蒋云根)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但也只是偶尔涉及这个领域。政治心理学研究的不足很大程度上与国内学者们对政治心理学研究的意义认识不足有关。那么,研究政治心理学究竟有什么意义呢?首先,从理论价值来说,它为政治学注入了新的评判标准,这就是心理需求的原则。随着新的评判原则的被引入,将补充和修正一系列重大的政治学理论。其次,政治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引入政治心理学之后,使得我们在判断和解决一些现实的政治问题时更加准确。最后,政治心理学所常用的实验的方法也能够弥补传统政治学研究方法的不足。 (一)理论价值 政治心理学的理论价值主要体现在提出了新的评判社会的原则,由此修正和补充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学理论。 1.政治心理学为政治学注入了新的评判社会的原则 传统政治学认为,人们在从事政治活动时,或是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或是基于正义。无论是基于前者还是后者,人们都认为是理性的,也就是说这样的行为是具有合理性的。政治心理学要追问的是,除了利益或正义,人们的行为是否还有其他原因?人们的行为是否有非理性的成份?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人们的政治行为有时是为了获得心理的满足,这样的行为有时是非理性的,即使有理性的考虑,也是有限的理性。 西方的政治学理论基本建立在人是自利性的判定上。近代以来,西方许多学者大多运用社会契约论解释国家的形成,这种契约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利益相互妥协的基础之上的,国家的产生、政府形成的主要目的就是运用权力协调、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因此传统的政治学在评判、分析社会时,注重权力、利益、权利等。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研究的重点尽管不是个人的利益,但是它在判定社会时,也是以利益为基础的,只是它所强调的是阶级利益。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分别解释成为两个利益相互矛盾的阶级之间的斗争。把社会主义解释为无产阶级成功夺取政权的结果,社会主义奉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共产主义社会则崇尚“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原则,无论是“按劳分配”,还是“各取所需”,基本上都局限在物质的层面。 政治学不仅是一种利益政治,政治运作也要符合正义。美国的学者罗尔斯在其名著《正义论》提出了正义的两条原则:第一条原则是自由平等的原则,它确定与保障公民的平等自由,使每个公民都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第二个正义原则适用于对社会和经济利益方面问题的处理。公民的社会和经济利益是不可能平等的,但这种不平等现象的存在要有两个并存的条件:第一,这种不平等必须合乎每个人的利益,尤其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罗尔斯称之为“差别原则”。第二,权利地位和领导性职务也必须是所有人都能进入的。罗尔斯称之为“机会的公正平等原则”。正义原则的提出是对利益政治的修正,它提醒人们在追求利益时要符合正义。 与这两种评判标准相联系的是学者们对人性是理性的坚定的信仰。西方的学者普遍认为人们在判定自己的利益方面是理性的,能够知道自己的行为选择对自己是有利的,还是有害的。或者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或他人的政治行为是否符合正义。正是基于这种判断,西方国家实行普选权,相信人民根据自己的判断能够选出代表自己利益的或符合正义的国家领导人。

  • 经济学发展新方向:心理学对经济学影响_经济管理毕业论文

    经济学发展新方向:心理学对经济学影响_经济管理毕业论文 [摘要]:本文就心对学的的前沿进行概括和梳理。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心理学和经济学的研究有一定的交叉,但研究的目标、假设和却殊异,这提供了经济学和心理学交叉研究的方法论依据;近年来心理学的一些新发现大大扩展了经济学对偏好和效用的认识;心理学的一些发现对人们在经济生活中判断和决策的过程产生了质疑;心理学领域的一些新发现能对经济学领域的一些反常现象进行有力的解释,所有这些预示着经济学的一个新方向。 [关键词]:经济学心理学交叉学科 NewDirectionofEconomics:PsychologicalInfluencesonEconomics AbstractThispapersummarizesthenewdevelopmentsofpsychologicalinfluencesonEconomics.Thispapermaintainsthatdifferentmethodologyandassumptionsonhumanbehaviorsleadtoabundantpsychology-economicsresearch;newpsychologicaldevelopmentsexpandtheconventionaleconomicpreferenceandutilitytheory;judgmentbiasesunderuncertaintyposemoreradicalchallengestoeconomicmodels;newpsychologicaldevelopmentscouldexplainmanyofabnormalitiesofeconomics,allofrefertoanewdirectionofeconomics. JelClassification:D81;D84;D90 一、引言 经济学和心理学是人类学科门类中的两大重要知识门类,两者的研究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一定的交叉。前者研究个人和厂商的经济行为和经济决策,其研究目标是要揭示人们在经济生活中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最后的均衡结果;后者是研究一定的环境或情景下个人和集体的行为特征及动机,其研究目标在于理解和认识人们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情境下的决策、判断及其背后的动机和根源。其实早在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时期,这样的内容交叉就一直存在和延续着,曾经有数不清的经济学家阐述和研究过经济学的心理学基础及二者之间的关联,这些经济学家有AdamSmith(1859)、JeremyBentham(1789)、Jevons(1879)、Edgeworth(1881)、AlfredMarshall(1890)、Keyens(1890)、MaxWeber(1922)、JacobViner(1949)……然而,自从1890年WilliamJames的《心理学原理》产生的一个多世纪来,心理学的很多发现却一直受到经济学的排拒和坚决反对。直到上世纪50年代以来,这样的研究才有比较大的进展,一是,经济学家开始正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并逐渐将这些成果引入经济学的研究视野(Chamberlin,1948;Allais,1953;Markowitz,1952;Simon,1955;Siegel,1959;Strotz,1955等等);二是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开始利用经济学的一些研究方法和原则处理理论(WardEdward,1954;Miller,1956;Tversky,1967,1969,1972,1974,1977,1980,1982;Plott,1983;Kahneman,1972,1973等等),至此经济学和心理学之间的相互影响才提到了该交叉学科的研究议事日程上。本文认为:经济学和心理学尚在发展,它们对人类行为的认识程度在提高,因此,简单地给出任何一种肯定的结论也许并不,而且很可能还会误导更进一步的研究,而真正科学的态度也许是:看何者能够更好地解释现实和解释人类的经济行为。本文并没有就经济学对心理学的影响进行回顾和评论,相反,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简要地回顾和梳理这些心理学发现及其对经济学的影响,以期对该领域的研究以及经济学的发展有所助益。本文的安排如下:本文的第二部分对心理学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假设之间的差异进行了阐述;第三部分从心理学有关偏好的一些新发现入手,重点讨论了经济学上的偏好理论、效用理论及其现实扩展;第四部分着重阐述心理学上有关人们形成判断和信念的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一些偏差及其对经济学研究的质疑;第五部分讨论心理学的发现在经济学中的一些;最后是本文的结论和展望。 二、经济学和心理学的前提假设和方法差异 从研究假设来看,传统经济学常常借助两个关键的假设来模型化个人的经济行为:一个是理性假设(rationalityassumption),所谓理性,是指经济主体,包括厂商、消费者和政府等会利用一切可用的信息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二是自私自利假设(self-interestassumption),是指经济行为人始终以自身的利益或效用的最大化作为决策的目的。换句话说,传统经济学认为消费者、厂商和政府等都是理性的“经济人”(economicman),一般而言,他们都会利用最佳的方法收集各种与己有关的信息,然后对它们进行细致精确的,最后,在此基础上会合乎逻辑地和理智地选择能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这一说法有这样三层涵义:一是信息是完备的,“经济人”能够获得信息并充分利用这些可获得的信息;二是“经济人”的决策方式是前瞻式的(forward-looking),即他能够考虑到他当前决策对于未来的后果;三是“经济人”的决策结果是优化决策的结果,因而不存在所谓有意识的人为偏差。这三层涵义意味着经济学中的行为人在决策时将主要受制于信息和物质等外在因素,换句话说,经济行为人的决策不过是对这些外在刺激的一个良性反应,它与行为人可能受到的内在刺激关系不大。反观心理学,特别是认知心理学(cognitivepsychology)领域,它们则主要将人类的行为视作为一个能够进行编码和解码的反应系统来研究,只不过是人类这个认知系统并不象机器系统那般,只会对外在刺激做出机械式和程式化的反应,相反,人类是以一种自觉的和理性的方式进行着这个过程。当然,心理学也承认“理性”在这个系统中的地位,但是,心理学并不象经济学那样对“理性”推崇备至,它们认为理性本身以及它在人们行为决策中的影响程度还尚待研究。不仅如此,认知心理学还认为整个人类的行为,包括经济行为,还受制一些不自觉的、非理性的甚至冲动性的因素,比如,情绪、环境、行为人原先的信念和脑中的记忆留存等内、外因素的影响,而不单单是理性决策结果。相较而言,内在的刺激在很大程度上将作用于人类的行为本身,而外在的因素对行为的作用程度则相对小些,所以,人类的行为及其背后的动机是如此复杂,简直难以用“理性”穷尽。

  • 心理学认证考试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开发_教育技术专业论文

    心理学认证考试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开发_教育技术专业论文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 第1章 引言1 1.1 背景1 1.2 研究内容1 第2章 多媒体课件概述3 2.1多媒体课件的概念及分类3 2.2 多媒体课件的发展趋势4 2.3心理学多媒体课件的理论基础5 2.3.1建构主义理论5 2.3.2教育心理学理论6 第3章 心理学多媒体课件需求分析8 3.1课件简介及教学对象分析8 3.2教学内容分析8 3.3课件功能分析9 第4章 心理学多媒体课件的设计11 4.1课件设计的基本要求11 4.2总体设计11 4.2.1教学系统设计11 4.2.2页面设计13 第5 章 心理学多媒体课件的实现19 5.1制作工具介绍19 5.2课件功能的技术实现20 第6 章 结束语23 致谢24 参考文献25 附录 源代码27 摘要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心理学作为一门自考的课程,其课程内容具有较完善的知识体系,但是课程的培训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进行的,对学生而言比较枯燥。而对于一些没有参加培训的学生,他们只是盲目的学习这门课程,重难点很难摸清楚。 本文以建构主义、教育心理学理论为依托,对心理学课件进行总体的设计,包括心理学课程的教学设计和心理学多媒体课件的页面设计。在制作心理学多媒体课件过程中,研究如何通过运用Flash软件,结合图片、声音、视频和多种方式的交互等来帮助学习者理清思路和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进而实现自主学习,优化学习效果。 关键词:教育软件,多媒体课件,心理学课件 ABSTRACT The psychology of being a teacher as a self-study course, it has a better system of knowledge. But the training of the course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raditional way of teaching and it is boring for students to learning. And some students who never participate in the training of the course just blindly learn this course and don’t know what is keys and what is difficulties. This article makes the theories constructivism,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s the basis, and overall design psychology’s courseware. The design of psychology’s courseware is include of the design of the course and page design of multimedia courseware of psychology. In making multimedia courseware of psychology,we mostly research how to use the flash to help students have clear thinking and enhance the learner's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interest so that it can implementation of independent study and optimize the learning experience,with combining images, sound, video and a variety of interactions. Keywords: Educational Software, Multimedia Courseware, Psychology courseware 1

AB
CD
ABCDEFGHIJKLMNOPQISTUVW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