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

人大经济论坛

> 心理学
  • 心理学与经济学的拥抱--行为经济学

    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请把你家里的电话号码的后三位数写下来。  请你猜一下,在历史上,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年代数字比你家电话号码的最后三位大还是小?  最后,请你猜一下,西罗马帝国是哪一年灭亡的?  如果你和大多数人一样,你一定不记得西罗马帝国具体是哪一年灭亡的(事实上,很多历史系的学生也不清楚)。  如果你和大多数人一样,你对第三个问题的猜测会受到第一个问题的影响。  经过大规模的测试,行为经济学家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电话号码后三位数字大的人,其猜测的年代普遍要大,而后三位数字小的人猜的则小。原因在于,电话号码相当于一个锚,在很短的时间内,它对我们的思维起到了锚定的作用。如果你在北京的秀水街或其他服装市场买过衣服,你一定能体会到锚定的作用,你的还价在很大程度上被卖主出的高价限制住了。上面的例子,可以让我们对行为经济学有初步的了解。  与传统经济学不同,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包括人的心理、认知和行为,而不仅仅是物的经济。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在国外可以追溯到半个多世纪之前。在我国影响较大的赫伯特·西蒙(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提出了“有限理性”。他认为——  人并非是全知全能的,人类决策的特点是有限理性,以“满意”为原则,情境对决策能产生显着影响。  西蒙的观点常常被认为是行为经济学的渊源之一。  在学术界,真正引起震动的是行为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心理学家卡尼曼和特沃斯基。他们在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发表的一系列论文中,系统阐述了人类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表明人的行为会系统性地偏离经济学的基本假设。这一观点对主流经济学形成了挑战。  自从卡尼曼获得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之后(此时特沃斯基已逝世,因此未被授奖),行为经济学在国内开始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在大学的经济学课堂上,行为经济学也渐渐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行为经济学是在心理学的基础上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学科,是经济学的新兴分支学科。可以说,它是心理学和经济学智慧的碰撞。这门学科之所以兴起,是因为它有力地解释了过去经济学无法解释的一些现象。  在以新古典经济学为主流的传统经济学中,一个根本的假设是,人是理性的动物。在进行决策的时候,人们会充分考虑到各种信息和可选方案,理性地做出决策。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常常可以发现文章开头提到的例子,这样的悖论有很多,经济学家却一直无法使用现有的模型和理论来解释这种决策方式。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主要观点是:  通常人们无法按照经济学的理论和概率的知识,全面地分析问题和进行权衡;相反,人们在判断时往往依赖于一些启发式思考,决策变得轻松了,但准确性却降低了。  在本文开头的游戏中,我们就使用了锚定式启发。  可得性启发和代表性启发也是我们常用的简捷式思考方式。可得性启发是指人们依靠容易得到的信息而非全部信息进行判断。例如,温州购房团常常被人们认为是房价上涨的罪魁祸首之一。但实际上,购房团的购房数量对于整个房产市场来说影响是微乎其微的,由于媒体的经常报道、这一事件的独特性、购房与我们自身的息息相关等,使得我们夸大了购房团的影响。事件的新近性、生动性、我们在其中投入的情感等,都会让我们高估某事件的概率,从而对其赋予过高的权重。这样做出的决策,自然会有程度不等的偏差。  代表性启发则与小数法则相关,是指人们在判断时忽略了先验概率,反而过分关注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数据事实。看下面的故事:  小王今年30岁,是一名职业女性。她在大学里担任过很多学生会职务,她很聪明,说话很直率,为人仗义,好打抱不平。  根据这番描述,有人对小王的工作和业务爱好做出了一些推断。请你对这些推断排一下序,可能性最大的要排在前面:  1.小王是医生,平时爱好玩扑克;2.小王是建筑师;3.小王是银行职员;4.小王是记者;5.小王是参与女权运动的银行职员;6.小王是会计。平时喜欢演奏爵士乐。  列出你的排序。让我们来看看你的答案吧。对于选择3和选择5,如果你把3排在5的前面,那么,恭喜你!你没有忽略概率的问题。在同等条件下,条件越多,概率自然越小。小王是“银行职员”的可能性必然大于她是“参与女权运动的银行职员”的可能性,但大多数人往往注意到5这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表述,受到了代表性启发的影响。  除了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判断,卡尼曼和特沃斯基还研究了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提出了前景理论(或译作展望理论、期望理论)。其主要内容是:人们在面临收益时,是风险规避的,正是“一鸟在手,胜似二鸟在林”;而在面临损失时,却是风险趋向的,宁愿“放手一搏”。  下面的故事是他们提出的著名的“致命疾病”的例子:  假设有600人正患有某种致命疾病。有两种治疗方案被提了出来。假设这两种方案的后果能够被准确、科学地估计,如下:  如果采纳了A方案,200人将获救;如果采纳了B方案,有1/3的可能性所有人都将获救,有2/3的可能性无人能获救。  你将选择A方案还是B方案?同样是上面的情境,假设提出了C方案和D方案,如下:  如果采纳了C方案,400人将死亡。如果采纳了D方案,有1/3的可能性无人死亡,有2/3的可能性所有人都死亡。  你将选择C方案还是D方案?对于上述问题,我们曾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近200名MBA学生中做过实验。在第一种情况下,62%的学生倾向于A方案,而在第二种情况下,67%的学生倾向于B方案。仔细看看,我们会发现A方案和C方案其实是一样的,而B方案和D方案也是一样的。可以说,这个结果违反了经济学的偏好一致性的原则,表现出了偏好的翻转。前景理论就是对这一现象的解释。  除了卡尼曼和特沃斯基之外,许多行为经济学家都在这一领域做出了贡献。例如,芝加哥大学萨勒教授提出的“心理账户”。来看看下面这个故事:  今晚音乐厅将上演一场你期盼已久的音乐会,票价很高,需要400元,不过你早已决定去看,并且在几天前就已买了票。吃过晚饭,你正兴冲冲地准备出门,却发现入场券没了踪影,一定是在路上弄丢了。焦急的你要想听这场音乐会只能再重新掏一次腰包了,你正进行思想斗争,该不该去音乐厅再花400元买一张票听音乐会呢?  同样是一场你梦寐以求的音乐会,你打算去听,票价是400元。但是这次你没有提前买票,打算到了音乐厅再买。刚要从家里出发的时候,你发现你把刚刚买的一张价值400元的电话卡给弄丢了。这个时候,你还会不会花400元去买这场音乐会的入场券呢?  这个实验做过很多次,结果是在第一个情境中,大多数人都选择不再买票,但在第二个情境中,人们又选择了买票。但如果仔细分析,我们就会发现,这两个情境其结果应该是等价的,首先我们损失了价值400元的物品,然后我们需要选择是否要花费400元到另外一个用途。如果按照经济学的思路,我们应该有同样的选择,但事实并非如此,这就是心理账户造成的影响。  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我们会暗暗地把财富按照来源和去处分到不同的户头上去,就像上面这个故事中的“娱乐账户”和“通讯账户”,不同账户各自为政。实际上,理性的决策应该是把各个账户的余额一视同仁,才能更好地使用和调度。心理账户揭示了人们在进行决策时微妙然而影响重大的心理活动。  行为经济学“剥去了理性人假设光鲜的外衣”,向我们揭示了许多现象的真实面目。有人甚至预言,心理学将对传统经济学形成颠覆。  当然,这是夸张的说法。传统经济学对变量进行简化,利用模型对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进行预测。这本身是一种规范性的研究范式,让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重要的变量及其作用方式。而心理学采用描述性的研究范式,强调知觉、情感和态度的影响,使用调查和实验的方法,有利于我们了解真实的决策行为。可以说,行为经济学的出现充实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并使得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从商品现象扩大到了人类的行为。  行为经济学对管理、金融、营销、政府宏观政策的制定都有显着的影响。有兴趣的读者可以阅读一下国外学者的两本着作,一本是芝加哥大学行为经济学家奚恺元的《别做正常的傻瓜》,该书深入浅出地讲述了行为决策的原理和应用,包括风险决策、奚氏相亲原则、送礼妙方等若干饶有兴味的章节,本文中的例子均来自此书。另一本是德国马普研究所哥德·吉戈伦尔等的《简捷启发式让我们更精明》,该书深入探索了人类的各种启发式思考。这两本书均为少有的经典之作,可以增进我们对这门学科的了解,并从中体验到行为经济学家“冷静理性的头脑和温暖入世的同情心”。

  • 行为哲学重构心理学

    行为哲学重构心理学  行为哲学认为:人的行为是人在意识指导下的、主动自觉的行为;而人的意识是由意向和认知两大因素构成,是此两大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就表明,行为哲学与心理学有着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它应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之上。但它不是建立在目前被普遍认可的普通心理学之上,而是建立在用行为哲学重构后的心理学之上,因为目前的普通心理学中内含了巨大的理论缺陷。  普通心理学中的生理学胎记  我们都知道,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心理学是从19世纪初开始形成的,诞生于对人的神经系统的生理学研究之中。因此在最初的研究阶段,研究者都自称为生理学家,而非心理学家。但研究的结果,即使从现在来看,他们对人的心理生理的研究也是相当深入的。比如对视觉的研究,他们不仅发现了眼球内晶体的折光作用,视网膜的成像功能,还发现了网膜上圆锥体与视觉的关系,解决了双眼视觉以及视神经的传输路径和视觉在大脑特定区域的定位问题等。所有这些成果都是在将人的视觉系统视为一光学仪器,以“刺激的物理学”、“眼的解剖学”和“神经系统的组织学”的思维逻辑为基础,以大量的实验数据为依据而取得的(《实验心理学史》波林著111~120页),具有无可置疑的“科学性”。这一系列研究成果都直接反映在普通心理学关于感觉的定义中:感觉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引起神经冲动,由感觉神经传导到脑的相应部位,便产生感觉。因分析器的不同,感觉可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等。每种感觉器官都分工执行不同的反映职能。”(《心理学词典》)感觉的直接性、被动性和单一器官的性质,从实验本身和定义的表述来看,都十分清晰明确。  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在对视觉的研究中又发现了一些用“刺激的物理学”的逻辑所无法解释的现象。他们发现在单个物体和作为环境的“外在世界的空间关系并不是视觉本身的问题”,于是在原有的研究基础上又加入了“注意”和“判断”等含有主观色彩的因素。而当将研究的视野扩大到知觉领域后,他们又在感觉和知觉之间加入了“联想”、“推理”等完全是主观性的因素(《实验心理学史》波林著120页)。从而使心理学研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脱离了“刺激的物理学”和解剖学的思维逻辑,开始了真正的心理层面的研究。  也就是说,正是由于心理因素的发现,才使我们明确地认识到:我们现在关于感觉的研究和定义,并不是将现实的人的心理活动作为对象取得的,而是将完整的人分割成不同的感觉器官,从已被分割的感觉器官出发,依据“刺激的物理学”的思维逻辑取得的,即是生理学的。  本来,早期心理学家已经注意到了“物体和外在世界的空间关系不是视觉本身的问题”,已经注意到了生理和心理的区别,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只要我们以此为契机,放弃“刺激的物理学”和解剖学的思维逻辑,认真追问其中的为什么,心理学定会大大地前进一步。但遗憾的是,后来的研究者固守“刺激的物理学”和解剖学的思维逻辑,有意无意地忽略了生理与心理间的本质区别,不仅未勇敢地面对前人的发现,反而将主观因素剔除到感觉之外,从这一初步结论面前退步了。  这一退步清晰地体现在对知觉的定义中。普通心理学认为:“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从这一定义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普通心理学依据的仍然是“刺激的物理学”和解剖学的思维逻辑,将知觉解释为是感觉在数量上的相加,是一种数量组合式的逻辑的产物。虽然在具体描述中使用了“联想”等具有主观性质的词汇,描述了知觉的选择性和整体性等特性,但这种数量组合式的逻辑与知觉的选择性等特性是处在根本对立的状态中的。因为它根本解释不了联想、推理等心理因素为什么会融合到知觉之中,加入这些主观因素的依据何在?加入这些主观因素后,心理活动仅产生了量变而没有产生质变?知觉的选择等特性来源何在?所以,这一“纯粹的心理活动”在普通心理学的实际表述中,不仅存在着深层的矛盾,同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仍停留在生理学的层面上。  人的心理活动必然是在生理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学的研究也必然要有生理学的支撑,这是毫无疑义的。但人的心理又必然区别于生理,人的心理必然要有自己特定的规定性,而不能总和生理纠缠不清。  应该说,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打破了心理学研究在整体上停滞于生理学层面的局面,打开了心理学研究上全新的一页:不仅给心理学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引进了新的心理因素,同时更带来了新的理念。动力机制的引入将人的心理看成是一种有内在驱力,可以主动自觉进行的活动,而不再是“刺激的物理学”的、仅仅被客观事物所决定的被动的活动;并且,这一研究是从人的整体的心理层面上进行的,改变了以往从局部的生理器官层面上进行研究的旧思路。这是心理学史上的一个巨大进步。它表明心理学研究终于自觉地摆脱生理学的纠缠,将自己提升到了心理的层面,开始进行真正的心理学研究了。  但遗憾的是,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学派和人本主义心理学派急于建构、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扩大自己的研究成果,并未冷静思索引入动机之后的心理学与以往心理学间的深刻变化是什么,本能和需求仅仅是内在驱力或动机吗?它全力贯注于自己的体系之内,未能分出部分精力,在与以往心理学的比较中重新梳理心理学。因而它的成功非常有限:它只确立了自己的生存权利,却未根本清除生理学在心理学中的影响。也正因为如此,虽然普通心理学在事实上承认了精神分析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存在,接纳了它们的研究成果,却始终未能在根本上摆脱生理学的纠缠。  一直延续至现在,虽然普通心理学中已经包括了动机、注意、有意识记、自我意识等人的心理层面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在由感觉、知觉这些生理层面研究所形成的“刺激的物理学”和解剖学的思维逻辑框架内,总是格格不入。普通心理学的研究中至今仍带有明显的生理学胎记,内含着巨大的理论断层。  普通心理学中反映论的影响  普通心理学中的内在缺陷,一方面与其脱胎于生理学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则在于认识论之反映论的影响。也正是由于反映论的影响,才使得精神分析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虽然取得了自己生存的权利,却未能建立起全新的心理学。  其实,哲学与心理学是内在相关的。不仅在19世纪以前心理学本身就属于哲学范畴,而且在更早一段时间内,哲学在主要意义上就是心理学。即使在哲学与心理学已经明显分属不同学科的现在,由于哲学的最高问题一直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所以哲学与心理学间的关系,比与所有其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更直接、更密切。  比如认识论之反映论,将人的认识或意识理解为是客观世界在人脑的反映的观点,与普通心理学对感觉、知觉的理解密切内在相关,明显是建立在上述心理生理学的结论之上。这一观点被作为无可置疑的科学原则,用来指导更进一步的心理学研究。  问题就出在这里。  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人们对于感觉的研究是生理学层面的,对知觉的研究基本上也是生理学层面的,就是要指出这样一个事实:即人们对于感觉和知觉的研究,在总体上,是生理的、局部的和现象的,而不是心理的、整体的和机制的。  举个例来说,人们看到一位姑娘头上插着花,看到她站在花丛旁,看到花丛中有一支失去花的残茎,于是就推断说,那花来自于花丛,头上的花和花丛中的花有着内在联系。这没有错,但这只是简单的事实表述,基本上是现象层面上的。如果据此就对姑娘罚款,则未必妥当。因为相对于行政处罚来说,还缺少最关键的事实,即这花是否姑娘自己所折。如果这花是别人摘后送给姑娘的,或是姑娘从地上拾起的,则被处罚的应是别人。也就是说,所谓生理层面的解释,只是解释了外在刺激源和神经通路的问题,只解释了心理活动中的材料和外在刺激源间具有内在联系,却并未说明心理活动的主动性质或被动性质,并未说明心理活动发生、进行的心理机制。未指出这花是姑娘自己折的还是别人送的,相对于上例来说,是一个不完整的陈述,这样的陈述自然不是真实的事实。缺乏机制的心理学事实,也不是完整的事实,当然也是不真实的事实。因为心理活动的主动性质或被动性质,内在因素对外来材料的选择或改造,也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仅凭姑娘头上有花,就认定这花一定是姑娘自己折的,就一定要罚款,已经失之偏颇;如果据此进一步推断说,既然这花不是好来的,那么,这姑娘头上的饰物也一定不是好来的,应全部没收,则就荒谬了。  反映论对人的心理活动的概括和对心理学研究的指导,就很类似上例。  感觉、知觉可能是主动进行的,也可能是被动进行的,这本是需要心理学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才能得出的结果;而人与外界环境的关系是否仅为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人的心理是否仅为认识性质的活动,也需要进行认真的研究。但反映论却仅在关于感觉和知觉的生理学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刺激的物理学”的逻辑,就在人的意识与客观事物之间做出了唯一的一般认识论性质的结论,并用来指导心理学的研究,则不仅武断,甚至荒谬了。  比如,心理学将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定义为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认为“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的源泉和内容”(《普通心理学》叶奕乾等主编第11页)。这就在根本上将人的心理的性质理解为是认识性质的,是从属性的、被动性的、被规定性的,是由外入内的,就如影像的成像过程。这都明显与心理生理层面的研究相对应,与反映论的原则相一致。但在定义意志时,却将意志定义为“人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在一定动机的激励下,自觉确定目标,克服内部和外部困难,并力求实现目标的心理活动。”也就是说,此一特定心理活动不仅不对客观现实进行“反映”,反而主动作用于客观现实;不仅不从客观现实那里提取心理活动的材料,反而给客观现实一个目标,并改造客观现实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将对意志这一特定心理活动的定义与关于心理活动的一般定义相比较可以发现,意志竟被普通心理学排除到一般的心理活动之外了。这真是一个天大的笑话!应该承认,普通心理学关于意志本身的定义和描述,与人的现实的心理经验基本是吻合的。如果不与一般的心理活动的定义相比较,很难发现荒谬之处。这种局部真实与整体荒谬的矛盾,是用认识论性质的反映论来指导并非全部属于认识性质的心理活动的研究造成的。  如此的混乱,还表现在对情绪情感的研究中。普通心理学将情绪情感定义为“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的心理活动,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同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普通心理学》叶奕乾等主编第2页)。即普通心理学依据反映论的原则,将情绪情感定义为对“关系”的反映。但既然需要本身就是一种心理活动,而心理活动又是客观事物的反映,那么,从逻辑上说,反映结果和被反映物共同作为被反映物而形成的反映结果的情绪情感会是什么呢?混乱的概念加上混乱的逻辑关系,结果也只能是混乱。  目前的普通心理学,从细部或局部的角度,从描述、现象的层面来看,大多与现实的心理经验相吻合;但从整体的、机制的、逻辑的水平上看,则是矛盾的、荒谬的。就其原因,就在于反映论的影响,就在于反映论本身无法回避的缺陷:根本上的生理学性质和被决定的逻辑关系,使其无法在实际上用人的意识活动是主动自觉的活动的思想来指导整个心理学的研究。所以,它虽然也指出了人的意识的创造性,却无法合乎逻辑地将人的创造性纳入其理论框架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始终作为一块不和谐的补丁,被缝在普通心理学这一不合体的衣服上。    用行为哲学重构心理学  其实,现代心理学已经证明,人的意识活动是主动自觉进行的,是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普通心理学》叶奕乾等主编第87页)。行为哲学只是从这一结论出发,再向前跨进一步,指出:人的这种意识活动依据活动的目的或指向的不同,可以分出认知活动和意向活动。认知活动是人以认出对象自身特性或规律为目的的活动;意向活动则是人的本能及由本能发展而成的人类需求对外在环境做出的反馈,或更进一步为满足需求而采取的行动。  从与反映论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反映论所谓人的心理活动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的观点,不过是“刺激的物理学”的单纯线性逻辑的产物。这一逻辑用来解释非生命世界中的一些简单现象还有合理的一面,以之推断生命体中最复杂的智慧现象,则显示出极大的局限性。而行为哲学采用生物进化中内外因相互作用的辨证逻辑,阐释人作为最高智慧生物在实际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行为哲学不再将人的意识看作是没有自身规定性的、被客观事物所决定的反映,不认为心理活动所需材料的来源,就是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源泉。就如人类所有物质产品从来就是人类智慧活动对外在物质材料作用的结果,是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结晶一样,人的心理活动的产生、运行、深化、发展,也从来就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客观事物作为外在刺激的刺激源,本能或需求同为意向作为内在刺激的刺激源,共同构成了心理活动的源泉,而心理活动的内容则由内外在因素有机组成。  也只有从人的心理活动中分解出认知因素和意向因素,将人的本能或需求作为意向理解为一个与客观现实相对独立的存在,理解为一个生命整体的存在,才可能合乎逻辑地解释人之所以可能具有主观能动性,之所以可能反作用于客观现实的实际情况。否则,心理活动只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根本没有自身的规定性,就如一个悬在空中的人,如何可能反作用于地面?  从与生理学研究的比较来看,行为哲学之所以强调器官层面的研究不等于整体层面的研究,器官(局部)研究之和不等于整体研究,就在于它认为,有机整体与局部(器官)之间不仅有量上的差异,更有质的区别。因为整体中具有局部之和中所不包含的新因素,而这新因素的加入,使整体形成了新的内在结构和运行机制。具体到人的生理和心理,这新因素就是本能及在本能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各种需求,即意向因素。人的意向因素不存在于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及其生理性组合之中,只存在于完整的生命体这一层次中。  本能概念的提出,在以往只是从内在驱力的角度被人理解。行为哲学则认为,作为生命体与生俱来的生命力的体现,本能是生命体区别于非生命体的本质所在,是心理学研究从生理层面提升到心理层面的关键所在,是人的意识由以发生的内在依据的最初状态,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可能存在的逻辑起点,是人用以加工外来信息、创造新信息的内在尺度。本能概念应受到充分的重视。  正是意向因素的加入,与认知因素共同构成了意识的结构,并由此形成了以意向为主导和以认知为基础的意识发生、发展的内在运行机制。  与普通心理学相比较,虽然普通心理学也将人的心理活动分为知、情、意三个方面,也承认三者间内在相关,似乎与行为哲学将人的心理分为认知和意向差异不大。但我们必须明白指出,普通心理学对于心理活动的划分是在反映论的框架内进行的,虽然作为现象层面上的描述大多与心理实际相吻合,但对这三个方面的定性却是错误的,内含了无法克服的矛盾。并因其没有内在因素或内在结构的划分作为基础,所以,这种划分只有局部的合理成分,在整体上、在基本倾向上是荒谬的。与行为哲学对人的心理活动以内在结构为基础的划分,具有本质上的不同。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认知因素和意向因素这两大因素的分解,以及认知活动和意向活动这两大基本活动倾向的划分,才使得心理学将产生意义深刻的重构。  人的心理活动将不再是被横向割裂、缺乏内在联系和转换机制的知、情、意三大部分,而是由认知因素和意向因素构成的统一体。作为心理内容的认知因素和意向因素,并不在每一个具体的心理活动中都具有均等的地位或作用。当认知因素占主导地位时,心理活动就呈现出认识活动的倾向;而在意向因素占主导地位时,心理活动就呈现出意向活动的倾向。当认知因素占主导地位时,意向因素作为动机和保持认知活动顺利进行的状态而存在于同一心理活动中;在意向因素占主导地位时,认知因素提供的对象材料作为反馈进行的基础或实现意向的手段以保证心理活动的正常进行。  所以,感觉和知觉,作为认知活动的初级阶段,不再是生理层面的“反映”,而是意向主动“认出”的行为。这种认出不论是通过单一器官还是众多器官,都是人主动自觉做出的。由于对象特征的客观性质,认知的结果当然具有客观性;但又由于活动是主体主动做出的,个体间的差异使这一活动同时又具有理解性和选择性等主观性。情绪情感作为意向活动的初级阶段,也不再是概念混乱的、人对什么“关系”的“反映”,而是意向对对象是否适合自身需要而做出的程度不同的、或正面或负面的反馈。这种反馈当然是主观性的,但因反馈只能在一定的认知基础上做出,并人的意向也具有相似的性质,所以反馈的结果虽然各异,也必然呈现某些普遍性。抽象思维作为认知活动的高级阶段,其活动强度、难度、复杂程度都远远超过感觉和知觉,所以,在抽象思维中,意向因素付出了更为艰辛的努力,并具有相当程度的创造性。而最典型意义的形象思维,即艺术创作思维,因其目的是将具体的情绪情感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具有典型的意向性质,由此表现出极高的个性和创造性。正因为如此,在重构后的心理学中,艺术创作思维不再是认识意义上的“思维”,而是复杂的意向活动,是为了满足创作者的某种需要,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具有实践性质的意向活动。这种产生精神产品的实践活动和产生物质产品的实践活动,就活动本质来说是一样的,都是意志的体现;只是从活动的形式上看,产生精神产品的实践活动更具有个人风格、情绪色彩,更具有发散的性质。  而从人的意识的产生、细化、分化、深化、发展的角度讲,认知因素和意向因素的分解,也使得发生心理学关于人的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或内在智慧潜能与外在环境相互作用,决定心理发生、发展的思想,可以完全融合到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中,从而构成一个完美的心理学体系。  总括全文,行为哲学重构心理学,并不是描述新的心理学事实,对心理学进行局部或现象水平的研究,而是从新的视角,用新的理念和逻辑,对已得到确认的心理学事实,重新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全新的诠释,将心理学真正建构在心理的层面上。  而这也为行为哲学本身提供了坚实的心理学的支撑。

  • 国内哪个大学的心理学专业的企业管理方向的研究生比较好

    各位好!我一直以来对心理学情有独钟,但大学学的是工商管理。当然,我对管理也有很浓厚的兴趣。在决定以后的道路时,了解到了心理学也有企业管理方向的学科,十分欣喜!所谓的两难在于出国和国内考研。对于出国,因为对英语的兴趣很大,而且对国内学制稍有厌倦,很想出去。但是觉得信息过少,只知道心理学专业比较好的大学,并不知道细分有没有这样一个专业可以让我学,更不知道课程对于一个高中学文,大学学管理的女生合适不合适。因为出去面临的挑战很大,如果在学习上使不上劲,对人打击很大。对于考研,本人在学校是个活跃分子,不是一天到晚死读书型的。对于考研有这个勇气但是信心不足。但是我觉得还是信息的不全,不知道那些大学这样方向的研究生比较好。我的终极目标绝对是就业,不是搞研究。而且我倾向于企业里面的人力资源方面。觉得很适合自己。PS:我刚刚读完大一,9月进大二。所以我有的是时间。我想好好准备!希望过来人,特别是信息比较全的人能给我这个学妹指点道路,感激不尽!

  • 咨询美国的心理学企业管理方向的大学

    各位好!我一直以来对心理学情有独钟,但大学学的是工商管理。当然,我对管理也有很浓厚的兴趣。在决定以后的道路时,了解到了心理学也有企业管理方向的学科,十分欣喜!所谓的两难在于出国和国内考研。对于出国,因为对英语的兴趣很大,而且对国内学制稍有厌倦,很想出去。但是觉得信息过少,只知道心理学专业比较好的大学,并不知道细分有没有这样一个专业可以让我学,更不知道课程对于一个高中学文,大学学管理的女生合适不合适。因为出去面临的挑战很大,如果在学习上使不上劲,对人打击很大。对于考研,本人在学校是个活跃分子,不是一天到晚死读书型的。对于考研有这个勇气但是信心不足。但是我觉得还是信息的不全,不知道那些大学这样方向的研究生比较好。我的终极目标绝对是就业,不是搞研究。而且我倾向于企业里面的人力资源方面。觉得很适合自己。PS:我刚刚读完大一,9月进大二。所以我有的是时间。我想好好准备!希望过来人,特别是信息比较全的人能给我这个学妹指点道路,感激不尽!

  • [下载]投资者心理学概论----投资顾问应该洞悉的信念、偏好及偏差

    投资心理学概论引 言判断偏差(BiasesofJudgment)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乐观主义(Optimism)事后明白(Hindsight)对偶发事件过度反应(Over-ReactiontoChanceEvents)概率的非线性权重(Non-LinearWeightingofProbabilities)[subject_通用电气]

  • 求心理学文献

    【作者(必填)】Elliott,Robert【文题(必填)】ComprehensiveProcessAnalysis:Understandingthechangeprocessinsignificanttherapyevents.【年份(必填)】(1989).Enteringthecircle:Hermeneuticinvestigationinpsychology.,(pp.165-184).Albany,NY,US:StateUniversityofNewYorkPress,vi,329pp.【全文链接或数据库名称(选填)】http://psycnet.apa.org/psycinfo/1989-97860-006

  • 心理学文献

    【作者(必填)】JunePriceTangney,JeffStuewig,1andDebraJ.Mashek【文题(必填)】MoralEmotionsandMoralBehavior【年份(必填)】Vol.58:345-372(VolumepublicationdateJanuary2007)【全文链接或数据库名称(选填)】http://www.annualreviews.org/doi/abs/10.1146/annurev.psych.56.091103.070145?prevSearch=title%253A%2528emotion%2529&searchHistoryKey=

  • 心理学文献一篇

    【作者(必填)】Schmeichel,BrandonJ.;Volokhov,RachaelN.;Demaree,HeathA.【文题(必填)】Workingmemorycapacityandtheself-regulationofemotionalexpressionandexperience【年份(必填)】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Vol95(6),Dec2008,1526-1540【全文链接或数据库名称(选填)】http://psycnet.apa.org/journals/psp/95/6/1526/

  • 求心理学外文文献一篇!

    【作者(必填)】KlausRothermunda,DirkWenturab&PeterM.Baka【文题(必填)】Automaticattentiontostimulisignallingchancesanddangers:Moderatingeffectsofpositiveandnegativegoalandactioncontexts【年份(必填)】Cognition&EmotionVolume15,Issue2,2001【全文链接或数据库名称(选填)】http://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02699930126213#preview

  • 心理学文献 The blues broaden, but the nasty narrows:

    【作者(必填)】GableP,Harmon-JonesE.【文题(必填)】Thebluesbroaden,butthenastynarrows:attentionalconsequencesofnegativeaffectslowandhighinmotivationalintensity.【年份(必填)】PsycholSci.2010Feb;21(2):211-5.doi:10.1177/0956797609359622.Epub2010Jan14.【全文链接或数据库名称(选填)】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0424047

AB
CD
ABCDEFGHIJKLMNOPQISTUVW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