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

人大经济论坛

> 药学
  • 浅谈中药法象理论_药学专业毕业论文

    浅谈中药法象理论_药学专业毕业论文 摘要: 通过翻阅历史文献,探究法象理论的源头以及发展,寻求探索药物功效的阐释方法,宏观把握药物法象理论的使用范围,补充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理论的不足,以指导中药的临床应用。 关键词: 中药理论;法象;取类比象 中药的药性理论较多,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是解释药性、指导临床的重要理论。统观历代的本草著作,基本上都是以以上的理论为基础框架而成的。法象理论是本草理论的组成部分,也就是所谓的取类比象。药物的法象理论是祖国历代医家通过长期的摸索,并反复应用于实践,对药物的治疗效果加以总结,结合对客观事物现象的推理,再通过观察分析,上升到理论的层次,继而用之实践确实有效,于是形成了一个较为成熟完善的理论体系,即根据药物的产地、生长特点、颜色、用药部位、炮制等,来解释和推演药物的功效,从而指导临床的应用。鲁迅曾在他的文章中提到以桐叶治疗难产,败鼓皮治疗鼓胀等都是法象理论的应用。 1 法象概念浅释 法象是中国古代哲学术语,指的是自然界的现象。最早可见于《周易·系辞上》:“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取法于天地万象而应用于传统医药,即是中医的法象思维,这是我国医学的一个特有的现象,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虽说是独立于传统药物的主流理论,即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理论之外,但仍然是相互渗透的。 2 历史沿革 《宋太医局诸科程文格》是我国最早的国家中医试题集,其中的假令论方义一道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内经所载: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南方赤色,入通于心;中央黄色,入通于脾;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北方黑色,入通于肾。皆以脏法五行,色通五脏。 至于金石之类,草木之品,无非法象之相符也。观《神农本草卷首》云:“丹砂法火色赤而主心”。是丹砂色赤,法南方之火,故丹砂之功,可以专主乎心也。如今之方论所载灵砂、桂心之属,皆能治心,亦色赤之类,如麦冬、远志之辈,亦治心之药,而色不赤,何也?”[1]这个问题比较明确提出了药物的法象理论,并且对药物的法象理论的实用范围提出了相应的看法。从这里也可以推知法象理论体系的形成至少在宋朝以前。 2.1 理论渊源 从《宋太医局诸科程文格》可以看出,法象理论可见的最早记录是在《内经》和《神农本草经》(当时流传的本经与现在的版本不同,现在流传的本经版本中并无“丹砂法火色赤而主心”一语)。内经中的体现了很浓的取类比象思想,比如《素问·示从容论》就有“援物比类,化之冥冥”之说。又如“验于来今者,先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以候气之浮沉,而调之于身,观其立有验”等[2],可以说《内经》是法象理论的源头。 2.2 早期的本草学专著 早期的本草学专著在论述药物的功效时,大部分的体例都是先论述药物的味性,继而是药物的主治、别名、用法、产地采集炮制法及七情畏恶等项目,基本上很少有什么理论上的发挥,记载的功效,都是实际的经验总结,比如《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日华子本草》等,虽然都是后人辑出来的,但基本上也反映了当时的本草学情况。 2.3 宋金元时期的本草学著作 宋金元时期,医学进入了一个争鸣的阶段,整个医学界有着一股开拓创新的风气,金元诸医家也逐渐突破前人认识范围,创立了一个又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医学理论学说,比如说金元四大家。同样,药物学也有相应的发展,归经学说就是在此期间兴起并逐渐成为中药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有些药物的功效用单纯药的性味等理论难以解释清楚,于是这个时期的医家又试图寻找一种能够补充药性理论的不足,而有效的解释某些药物功效的方法,于是药物的归经理论诞生了[3]。药物法象学说也是在这个时期的本草中露出头角的,比如李东垣的《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在栀子条中记载易老之言:“轻飘而象肺,色赤而象火,又能泻肺中之火[4]。”又如元代王好古《汤液本草》:“凡根之在土者,中半以上,气脉之上行也,以生苗者为根;中半以下,气脉之下行也,以入土者为梢。病在中焦与上焦者,用根;在下焦者,用梢。根升而梢降。大凡药根有上中下,人身半以上,天之阳也,用头;在中焦用身;在身半以下,地之阴也,用梢。述类象形者也[5]。”都是药物法象理论的体现。这个时期的药物法象理论可以说是刚刚起步,所以在这个时期的本草学著作中还是以性味、升降浮沉为主流理论,根据法象理论阐述的药物还比较少见,但是对药物功效的阐释同早期的本草相较则有了自己的发挥。

  • 有关病证方结合研究的思路_药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有关病证方结合研究的思路_药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摘要:目的探讨病证方结合研究的思路。方法通过研究病证结合与方证相应的历史,分析辨病治疗、辨症治疗与辨证论治各自的优劣,总结中西医结合的发展里程,提出病证方结合研究的基本思路。结果复制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建立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以方测证、方证相应的研究方法和为病证方结合的临床诊疗标准提供参考是病证方结合研究的主要思路。结论通过病证结合复制动物模型、通过以方测证的应用,可以把中医学中的病、证、方、药密切结合起来。有助于中医药理论与现代医学的融合和提高临床的辨证治疗水平。 关键词: 病证方 结合 思路 病与证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思维模式和研究方法获得对疾病的认识,形成各自不相同的分类标准,自成体系;病与证不同的分类体系,又形成了辨证论治与辨病治疗的临床诊疗模式。通过对中医证与西医病的结合研究,系统观察及探讨不同西医疾病的中医病机及演化规律,异病同治的理化指标变化规律,建立有针对性的病证结合的证候诊疗生物学指标体系,是中西医结合研究与临床的良好切入点。将方剂与证候相结合进行研究,架起理法与方药的桥梁,探求方剂与证候间的内在联系与规律,有利于提高辨证论治水平与临床疗效。开展病证方结合研究,有助于丰富与完善中医理论体系与诊疗方法,对证候的客观化、数据化,对揭示经典方剂的作用机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病证结合与方证相应的历史 中医历史有对病治疗、对症治疗与辨证论治之理论发展过程,病与证在中医理论中均有应用。早期以对病、对症治疗为主。《黄帝内经》[1]以病名讨论的专篇体现了疾病诊断的应用情况,而《素问· 至真要大论篇》说“谨守病机,各司其属“蕴含了辨证论治之意,而”病机十九条”则为辨证提供执简驭繁的法则。在辨病与辨证的基础上,《黄帝内经》萌发了病证结合的思想,如《素问· 痹论篇》先辨痹病,后辨其病因;《素问· 痿论篇》将脏腑辨证寓于辨病之中;《素问.厥论篇》将经脉分证寓于厥病的辨病之中;《伤寒论》及《金匮要略》建立了以病为纲、按病论述、据病立法、病分各类、逐类设证、因证制方、按方用药的体例系统模式。病、证分类体系至少在东汉以前均被中医采用,甚至可以说,病的分类体系应用得更广泛,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而病证结合亦同时萌芽。 辨病治疗、辨症治疗与辨证论治[2]各有优劣。辨症治疗存在不足,而辨病治疗往往采用的“以病试方,以方探病”的经验用方模式,存在盲目性。且因当时科学技术的限制,被认识到的疾病种类有限,对大多数疾病的认识不足,不能把握其发展、演变规律与结构功能变化特征,难以满足临床对未知疾病诊疗需求。东汉以后,虽然辨病诊治模式及经验积累仍延续着,但辨证论治便于掌握应用并能取得疗效,为更多的医生所接受并得到推广,且辨证模式采用了类比方法,符合比类取象的中国传统思维模式,有利于辨证模式的发展。因此,以证为基础的疾病分类体系与辨证论治的诊疗模式受到重视并不断发展,对病治疗逐渐落入于次要地位。 明末清初,随着西方医学[3]传入中国,两种医学模式互相碰撞,又诞生了西医病与中医证的病证结合模式,中西医汇通及衷中参西等均属此类。如张锡纯在谈到对霍乱的诊治时说“用显微镜审查此病之菌,系弯曲杆菌,……即为霍乱无疑也,至于细审此病之凉热百不失一,当参霍乱方及霍乱治法篇,自能临证无误”[4],体现了西医辨病、中医辨证施治疾病的病症结合临床模式。目前西医诊病、中医辨证的治病模式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不少学者将病证结合归之为西医辨病(诊断)、中医辨证(论治),并肯定了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的病证结合模式。 方与证[5~7]联用构成了一个新的名词,方证是应用某一方的临床指征或依据,特指某方剂所针对的病机(理法)所表现出的证候。方证是中医几千年来临床实践的结晶,反映了方剂与疾病之间的必然联系。张仲景据神农学派和《汤液经法》》的主要内容,按照方剂组成和适应证,设立了《伤寒论》的方证体系,该方证体系的特征是病下系证,证下系方,方随证出,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一体。《千金翼方· 卷9 序文》“伤寒热病,自古有之名贤睿哲……今以方证同条,比类相需有检讨,仓卒易知”首次提出了方证一词。清代对方证进一步发挥,柯琴列伤寒论桂枝、麻黄、柴胡、黄连等方(汤)证30 种,统辖仲景百余方治,此举使汤证之法确立于世。徐大椿经多年研究,不类经而类方,从流溯源,将仲景113 方进一步归类于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等12 类,各类主证中,先出主方,随以论中用此方之证列于方后,成为以方类证,证从方治的一派学说。方证学说传到日本后,受到日本医学界的重视,江户时期古方派医家吉益洞蓍《内聚方》就是在孙思邈“方证相应”的启发下形成的;日本伤寒学派常以方证相对派自居。以方测证是方证相应的应用,以方测证,方证相应是以“有是证用是方,用是方而治是证”为原则,强调了方剂对证候治疗的针对性,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及疗效。以方测证与其它辨证方法有明显的思维差异,是一种从方证到理法的逆向辨证方式,而其它辨证方法都是以理法分析为前提,进而达到遣方用药的临床实践目的。

  • 浅谈肘管综合征手术治疗进展_药学专业毕业论文

    浅谈肘管综合征手术治疗进展_药学专业毕业论文 摘要:肘管综合征是常见的周围神经卡压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仅次于腕管综合征。手术治疗为其主要治疗方法。肘管综合征手术治疗方法较多,目前意见尚未统一。手术目的在于解除尺神经所受的卡压并预防术后产生新的卡压。随着人们对其认识的不断深入,形成多种手术方法。通过检索近几年有关肘管综合征的文献报道,本文就肘管综合征相关应用解剖、病因、手术治疗及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 肘管综合征 1 相关应用解剖及病因 肘管是骨纤维性鞘管,肘管内压力与年龄成正相关,与尺神经病变严重程度、疾病持续时间、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有明显关系,屈曲位压力明显高于伸直位压力[1]。肘管内有占位性病变,如增生的骨赘、异位骨化块、游离体、肿瘤、囊肿、血管瘤、尺神经变异等,更易引发肘管综合征。健身者肥大的肱三头肌内侧头常压迫尺神经而引发尺神经炎,因儿时肱骨外侧髁骨骺损伤或髁上骨折而引发肘外翻易导致尺神经受压。尺神经在上臂穿过struthers弓,此弓距肱骨内上髁约8 cm,由深筋膜增厚形成,其从肱三头肌内侧头延伸至内侧肌间膈,可对尺神经造成卡压。临床常指的struthers弓卡压点位于此弓近端的肌间膈处[2]。尺神经穿过尺侧屈腕肌两头之间,继而穿过前臂屈肌与旋前圆肌腱膜深层时可受到压迫。 2 病理过程 肘管综合征早期导致神经内水肿,中晚期外膜增厚,束间结缔组织增生。随着神经卡压程度的进行性加重和时间的延长,有髓神经纤维出现华勒变性,束间形成粘连及永久性瘢痕[3]。 3 诊断及治疗 肘管综合征的诊断依靠临床症状和电生理检查相结合。常用dellon的分级标准将其分为三级:a)轻度。感觉:间歇性感觉异常,振动感增加;运动:肌力减退,运动不协调;试验:屈肘试验和Tihel征可能阳性;b)中度。感觉:间歇性感觉异常,振动感正常或减弱;运动:捏力和抓握力减弱;试验:屈肘试验和Tinel征阳性,夹纸力可能异常;c)重度。感觉:持续性感觉异常,振动感减弱,两点辨别觉异常(大于6 mm);运动:抓力和捏握力减弱,肌萎缩;试验:屈肘试验和Tinel征阳性,夹纸力异常。轻度病人可行保守治疗,中、重度患者必须手术治疗[4]。因肘管综合征而引发的手内在肌严重萎缩,电生理检查无神经传导功能的病人,通过手术治疗可以获得满意效果,术后两年内手功能可以逐渐改善[5]。常用术式有如下几种。 原位松解术,即将尺神经的肘管支持带切开,彻底切除肘管内所有粘连、压迫性组织,向远端游离直到尺侧屈腕肌的肌支,解除尺神经压迫。此术式创伤小、并发症较少且疗效可靠。对于下列病情最适用:病程短仅感觉异常而无肌肉萎缩,术中仅见粘连或筋膜压迫且神经本身正常,松解后屈肘时神经既无张力又无滑脱,软组织肿物压迫而无肘部畸形。原位松解术不宜用于肘关节创伤后周围有瘢痕病例,神经沟内有占位性病变病例,以及尺神经半脱位病例。Fillppi等[6]认为,原位松解术是一种有效而损伤最小的手术方法。Nabhan等[7]通过66 例手术对比发现,采用原位松解术和皮下前置术治疗肘管综合征临床疗效没有明显差异,故建议没有肘关节畸形的病例宜采用损伤较小的原位松解术。 肱骨内上髁切除术,即将尺侧腕屈肌起点向前后分离,从内侧副韧带深处切除肱骨内上髁,并可切除内侧肌间隔。Morgan认为,此术式避免了屈肌瘢痕的形成和肘关节运动对尺神经的拉伸,具有不干扰尺神经及其分支、疼痛少、恢复快等优点;但易导致前臂屈肌力量减弱、关节不稳、复发等并发症。Amako等提出,尺神经原位松解同时行肱骨内上髁微小切除,并发症少,疗效好,应避免做大块肱骨内上髁切除[8]。Muermans等[9]认为,部分肱骨内上髁切除术对轻中度肘管综合征病例疗效可靠。Efstathopoulog等[10]对80 例分析认为,小部分肱骨内上髁切除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并减少了肘内翻不稳和易复发等并发症的发生。

  • 过氧化氢酶和黏附素保守区二价疫苗治疗小鼠幽门螺杆菌感染_药学专业毕业论文

    过氧化氢酶和黏附素保守区二价疫苗治疗小鼠幽门螺杆菌感染_药学专业毕业论文 作者:白杨,陈丽,王继德,施理,唱韶红,张兆山,周殿元,张亚历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Immunzition treatmen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with two valence vaccine composed of catalase and adhesin conservation: An animal model study 【Abstract】 AIM: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wo valence vaccine consisting of Helicobacter pylori (H. pylori) catalase and adhesin conserv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H. pylori infection in an H. pylori infected mouse model. METHODS: C57BL/6 mice infected with H. pylori were divided into seven groups. The mice of each group were immunized respectively by catalase and adhesin conservation (separately, 100 μg) plus CT (2 μg), catalase (100 μg) plus CT (2 μg), adhesin conservation (100 μg) plus CT (2 μg), catalase (100 μg), adhesin conservation (100 μg) and CT (2 μg), PBS orally once a week for four weeks. Four weeks after the last treatment, all animals were sacrificed and stomach biopsies were collected to detect H. pylori by semiquantitative bacterial culture assay. RESULTS: The eradication rate of two valence vaccine group, single valence vaccine group of catalase and single valence vaccine group of adhesin conservation was 69.2%(18/26), 30.8%(8/26) and 38.5%(10/26), respectively. The eradication rate of the other four groups was all 0%. The H. pylori colonized density of the vaccin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other four groups (P

  • 论中国传统文化维度下的医学生生命观教育诠释_药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论中国传统文化维度下的医学生生命观教育诠释_药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在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对医学生进行生命观教育,可以使医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懂得敬畏生命、珍惜生命,提高自我生命的价值,对医学生树立拯救生命的崇高理想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维度 医学生生命观 教育 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生命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医学生将要承担为人类生命健康服务的工作,如何加强医学生生命观教育,提高医务工作者的素质是当前医学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所谓生命观是人们对生命的看法和基本观点,对医学生进行生命观教育就是教会医学生接受和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和珍惜生命的价值,使医学生树立为医学事业奉献终生的崇高理想。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医学生从小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接受了大量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品德的养成上和学业的精进上,不自觉的接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维度下解读医学生生命观教育,对医学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贵生”的思想。教育医学生树立敬畏生命,珍惜自我生命的意识 1.1医务工作者拯救生命的事业是建立在对生命敬畏的基础上,医学生生命观教育的基础是树立敬畏生命的意识。什么是生命?生命“是以人类为核心的一切生命存在物的综合” “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的全部生活实践对自我、他人和社会所产生的意义的自觉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生命的本源是“生”,“天地之大德日生”,“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

  • 烧伤并发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_药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烧伤并发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_药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 烧伤;消化道;出血 [摘要] 目的:探讨大面积烧伤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的病因、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方法:对36例烧伤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文献复习。结果:本组病例中治愈34例(94%),其中,药物治疗32例(89%),胃镜下止血、手术治疗各治愈1例,无合并急性穿孔,2例合并中毒性休克死亡(6%)。结论:大面积烧伤后积极防治休克,控制感染,早期进食,应用抑酸药物,是防治烧伤后应激性溃疡出血的有效方法。 现将36例烧伤并发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0~2008年,我院共收治烧伤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36例,其中,男25例,女11例。年龄1~64岁,平均27.5岁。烧伤总面积22%~89%,其中Ⅲ度11%~57% TBSA。中度烧伤1例(2.8%),重度烧伤7例(19.4%),特重度烧伤28例(77.8%),其中伴有吸入性损伤8例,创面脓毒症5例,中毒性休克2例,伤前均无溃疡病史,伤后3~18 d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症状,伤后1周内29例,1周后7例,首发表现为呕咖啡样液体15例,黑便17例,大便隐血试验阳性2例,贫血及休克2例。血红蛋白含量:51

  • 医院管理如何防范财务风险_药学专业毕业论文

    医院管理如何防范财务风险_药学专业毕业论文 [摘 要]随着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医院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成为医院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而医院管理的财务风险防范和控制更是极为关键的一项工作。本文首先阐述了医院管理财务风险的现状,然后在分析财务风险成因的基础上就医院如何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医院管理 防范 财务风险 一、引言 随着医学界备受关注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生根本变化。具体的诸如,政府在卫生投入方面的重点由医疗服务等个人卫生服务领域向疾病控制等公共服务领域转移,国家对医疗机构的经费投入逐年减少,医院管理由事业单位管理向企业化管理转变。在内外环境的变化过程中,医院管理中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工作变得极为重要,有效地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是医院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因此,本文就医院管理如何防范财务风险展开讨论,并就完善医院管理财务风险控制机制提出相应建议,以期能够在提高医院市场竞争力方面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二、医院管理的财务风险现状 医院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受到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影响,在医院具体的财务活动中产生的实际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偏离,导致医院蒙受损失的可能和机会。当前医院管理的财务风险主要有如下现状: 2.1投资效果差强人意 目前部分医院在进行项目投资时,往往忽略项目投资的可行性分析,在缺乏科学依据和方法的前提下,大部分都是由领导单独拍板决定,造成设备购置方面的盲目和资金的浪费,投资效果不够理想。 2.2资金使用效率低 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当前大部分医院的资金主要花费在药品支出上,因此药品管理直接影响着资金的使用效率。虽然部分医院也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的存在,采取通过降低药品进价的方式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却忽视了药品储存成本造成的资金沉淀,仍旧存在流动资金被大量占用,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 2.3资金回收困难 一些医院因为盲目投资或其他方面的原因导致负债运营,有的甚至其自有资金频临30%的警戒线。然而,大部分医院还面临着医疗费用收不回来的窘境,病人拖欠医疗费、医疗纠纷等现状造成资金回收困难。医院整体的资金不断流出却没有相应的资金流入,必然存在巨大的财务风险。 2.4资金收入部分流失 医院良好的声誉和医生的职业道德是创造医院资金收入的主要因素,然而当前社会对医院的医疗行为存在很多诟病,主要是因为部分医生存在截留医疗费用,巧立名目收取病人款项等行为,长期下来的后果是医院资金损失、病人流失、整体经济效益下降,形成财务风险。 三、医院管理的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3.1财务人员风险意识淡薄 财务人员风险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长期以来医院特殊的公立性质,导致财务人员主要将工作重点放在账务处理和报表制作上,欠缺风险意识;二是,作为医院自身,没有在内部建立关于风险管理和风险应对机制,极大削弱了医院应对风险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再加上近年来,随着医改的逐步深入,医院面临的环境复杂性进一步提高,医院的财务风险随之提高。淡薄的财务风险意识成为医院管理财务风险形成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3.2内部财务监控机制不完善 内部财务监控作为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系统,对财务风险的防范起到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大部分医院在其内部未能建立其完善的内部财务监控制度,有的医院尽管意识到了财务监控机制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具体的建立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未能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此外,当前大部分医院未能建立起责任追究机制,对于财务活动中的危害行为难以做到严惩必究,这样无疑助长了部分工作人员的不良行为,非常容易引发财务风险。

  • 泪小管断裂吻合术78例临床分析_药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泪小管断裂吻合术78例临床分析_药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 显微镜下直接吻合法;弯探针法;泪小管断裂 [摘要] 目的:探讨泪小管断裂吻合手术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显微镜下直接吻合法与弯探针法治疗新鲜泪小管断裂与陈旧性泪小管断裂。结果:78例(78眼)中,直接吻合法63例,弯探针法15例。治愈63例,好转10例,未愈5例,成功率为93.59%。结论:显微镜下直接吻合法与弯探针法治疗新鲜泪小管与陈旧性泪小管断裂效果较好。 外伤性泪小管断裂是眼科的常见急诊并发症,多见于眼睑的挫伤及撕裂伤。泪小管如不及时吻合通畅,则阻碍泪液排出,导致溢泪症,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我院2007年8月~2008年8月共收治78例泪小管断裂患者。现将手术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外伤性泪小管断裂78例(78眼)。男65例,女13例。致伤原因:拳击伤50例,跌伤11例,钝器伤10例,车祸及其他原因7例。受伤后至手术时间最短为40 min,最长为4周。 1.2 手术方法 碘伏清创后,以2%利多卡因5 ml 1∶1 000肾上腺素0.02 ml行局部浸润麻醉。显微镜下探查泪小管断端。①直接吻合:63例。显微镜下根据泪小管解剖行径寻找泪小管鼻侧断端。一般泪小管断端距泪点

  • 猪气喘病流行特点及防治_药学专业毕业论文

    猪气喘病流行特点及防治_药学专业毕业论文 随着我国畜牧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养猪生产正向集约化发展,已建成一批年产几万头到十几万头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大型猪场和养猪基地。由于采取现代化管理技术及规范化防疫措施,许多集约化猪场烈性传染病已得到控制,而以猪气喘病(Mycoplasma Pneumoniae of swine MPS,亦称Swine enzootic pneumonia 猪地方流行性肺炎)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pleuropneumoniae App)感染为主要的呼吸道复合症成为现代养猪业的主要危害,尤其是现在正处于冬季,该病对各大猪场的危害更为严重,因此我们这里从《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04年第6期上节选了这篇防治试验的文章,以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猪气喘病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猪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临诊症状是咳嗽和喘气。剖检变化为肺的尖叶、心叶和膈叶的对称性实变,以及肺门淋巴结增生。病多呈慢性经过,常有其它病菌继发感染。这是集约化养猪场常见的疫病之一,也是SPF猪场要求净化的疫病之一。该病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慢性和隐性。急性型以怀孕猪及小猪多见,病猪呼吸次数剧增,60~120次/分钟以上,严重时张口呼吸,口、鼻流沫,呼吸声如拉风箱,一般咳嗽次少而低沉,有时也有阵发性咳嗽,病死率较高,一个猪群急性流行型常可持续约3个月,然后转为慢性。慢性型常表现为咳嗽,清晨赶猪、喂食和剧烈运动后咳嗽最明显,咳嗽时站立不动,拱背伸颈,头下垂,咳嗽用力,严重时呈痉咳,腹式呼吸,减食。隐性型不表现任何症状,或偶见个别猪咳嗽,生长发育一般正常,剖检时有肺炎病灶。隐性型猪气喘病在老疫区的病猪中有相当大的比例。 1 流行特点 1.1 不同品种不同年龄的猪均可感染,尤其哺乳仔猪及幼龄猪最易感染。传染在哺乳期就开始了,由大猪传给小猪,小猪在6周龄或更大时才出现临床发病。成年猪多呈慢性或隐性感染。妊娠后期母猪常急性发作,死亡率高。 1.2 新疫区常呈暴发性流行,多数急性经过,症状重,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老疫区多数慢性经过,症状不明显,死亡率低。 1.3 该病无明显季节性,但以冬春寒冷季节多发。在气候骤变、阴冷潮湿、猪群拥挤、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不良时常促使该病的发生和流行。对初、中期病猪用药物治疗后,病状暂时见好,以后又能复发,后期难以治愈。 1.4 该病流行时常出现继发感染,如继发巴氏杆菌病、胸膜肺炎、沙门氏杆菌病等,可使死亡率明显增加。 2 病理剖检 肺的心叶、尖叶、中间叶呈淡灰红色或灰红色,半透明,象新鲜的肌肉样,俗称“肉变”,切面流出微浑浊灰白色带泡沫的浆性或黏性液体,病程长或重时病变部呈淡紫色、深紫色或灰白色、灰黄色,半透明减轻而坚韧度增加,俗称“胰变”或“虾肉样变”。具有特征性增大的水肿性支气管淋巴结,气管支气管带有泡沫性渗出物。 X线检查:以直立背胸为主,侧位或斜位为辅,可见肺野内侧区和心膈角区呈不规则的云絮状渗出性阴影,密度中等,边缘模糊,即为病变区,肺野外周区无明显变化。通过对患肺切片触片标本的荧光抗体作技术鉴定,还可用试管补体结合反应。 血清学检查:目前常用方法为间接血凝试验及琼脂扩散方法进行普检,淘汰阳性母猪。 3 治疗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选择自然发病、气喘病流行病猪,按体重、病情轻重情况进行分组,组与组之间体重与病情基本相似。药物为土霉素、卡那霉素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 土霉素、鱼腥草注射液 卡那霉素注射液等。 试验于2000年1月至2002年5月,在学校牧场分三批进行,每批饲养管理大致相同。 试验分三批进行,对每批猪在治疗过程中都分成五组,设计为:第一组采用肌注鱼腥草注射液和土霉素混合的悬浊液,第二组采用肌注鱼腥草注射液和卡那霉素的混合液,第三组采用单独肌注土霉素油剂,第四组采用单独肌注卡那霉素注射液,第五组设定为对照组,在同等饲养条件下,不采用任何治疗手段,自然治愈。

  • 肉牛业发展动向和挑战_药学专业毕业论文

    肉牛业发展动向和挑战_药学专业毕业论文 据农业部有关报道, 2004 年我国牛肉产量继续增长。养牛总头数达到 1.378 亿头,比 2003 年增加 314.6 万头,增幅为 2.3% 。其中肉牛(按黄牛统计) [1] 达到 1.014 亿头,增加 182.0 万多头,增幅 1.8% 。与猪和羊的增幅 3.4% 和 7.6% 比较都明显偏低。 2004 年牛的出栏数达到 5018 万多头,比上年增加 6.7% ;牛肉产量达 675.9 万 t ,比上年增加 7.2% 。比猪出栏增加 4.4% 和猪肉增产 4.1% 要高,但不如羊出栏增加 9.2% 和羊肉增产 11.8% 的比例高。出现上述现象除了政策原因,牛业在这 3 年内向奶牛倾斜,如奶牛于 2003 年猛增 205.9 万头,增幅达 30.0% , 2004 年又增 214.8 万头,增幅达 24.1% ,国家、企业将贷款大多用于奶牛业,对肉牛的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之外,肉牛业发展本身出现的问题,是其增幅减缓的主要原因,如表 1 所示: 表1 2002 ~ 2004 年肉牛增产情况 类别 项 目 2002 2003 2004 存栏 肉牛总数 / (万头) 增加头数 / (万头) 增幅 / ( % ) 9644.5 9955.0 310.5 3.2 10137.1 182.0 1.8 出栏 肉牛 / (万头) 增加头数 / (万头) 增幅 / ( % ) 3361.4 3685.4 324.0 9.6 3851.1 165.7 4.5 产肉 牛肉总产 / (万 t ) 增产 / (万 t ) 增幅 / ( % ) 584.6 630.4 45.8 7.8 675.9 45.5 7.2 头均 产肉量 / ( kg ) 增产 / ( kg ) 增幅 / ( % ) 132.8 134.0 1.2 0.9 134.7 0.7 0.5 2004 年度肉牛存栏数增幅只有 1.8% ,是 2003 年增幅的 58.6% 。出栏肉牛增加 4.5% ,只达到 2003 年增幅的 51.1% 。生产牛肉总量两年度相近,各为45.8 万 t 和 45.5 万 t ,头均产肉量 2004 年度比 2003 年度仅增加 0.7 kg ,极为有限,应提起注意的是从 2002 年起 3 年内头均产肉量都没有多大改进,说明肉牛业本身存在着深层次的问题,提醒我们要做进一步分析,现就以下各点进行讨论。 1 各类肉牛业产区形成的原因和统计量 受地域、气候、社会经济等条件的作用,我国的肉牛业自 20 世纪 90 年代之后逐步形成华北肉牛带和东北肉牛带。四年前又有人提出发展南方肉牛带等倡议,现在的情况究竟如何呢? 按中国畜牧业年鉴 2005 年版 [1] 数据及陈幼春 [3] 提出的分区做统计对比,肉牛产区可分为:一,华北区,含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二,东北区,含辽宁、吉林、黑龙江;三,西北一区,含山西、陕西、宁夏、甘肃;四,西北二区,含内蒙古、新疆;五,西南区,含广西、贵州、云南、四川、重庆;六,中南区,含江西、湖北、湖南;七,其他区,含青海、西藏牦牛区,和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福建、浙江、海南,被称为牛肉消费区。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2 基本统计量的可置信度 以上各区都在增产,但情况各异。据 2006 年农业部有关报道, 2005 年我国牛肉平均价格 17.66 元 / kg ,同比上涨 7.03% ,其中,牛肉主产区年平均价 15.91 元 / kg ,同比上涨 4.46% ,主销区年平均价 20.14 元 / kg ,同比上涨 6.17% ,价格上升说明需求依然旺盛。我国肉牛业处于活跃的发展期,牛只跨乡镇、县市、省区界的交易频繁,人们熟悉的华北肉牛带和东北肉牛带尤其如此,跨界销售牛只都被重复登记在本地的出售牛头数上,只有屠宰时才将畜藉勾销,牛肉产量落脚在销售区,以上发达地区的总产肉量包括着供畜区的贡献。可见,我国肉牛主产区在实际上是两大类,一类是只供活牛业屠宰,二类是又供活牛,又异地育肥加屠宰。两者在每头屠宰牛平均产肉量上,后者反映的不完全是本地牛源的质量;在每头存栏牛出肉量上,后者是被提高的。两区头均出肉量指标,可以反映出肉牛流通动向,在统计上肉牛的存栏数、可繁母牛数、出售与自宰数、牛肉产量是最基本数据。存栏仔畜数部分反映母畜繁殖情况,因为 6 ~ 8 月龄犊牛被出售或宰杀的情况相当普遍。在非小白牛肉产区,幼龄犊屠宰是肉牛业水平低下的表示,不能提倡。下面将六类肉牛区作一分析。

AB
CD
ABCDEFGHIJKLMNOPQISTUVW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