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

人大经济论坛

> 工程力学
  • 关于辽宁省河道防洪与治理新模式探讨_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

    论文关键词:河道治理 全流域综合规划 生物防护 辽宁省 论文摘要:在评价辽宁省多年河道整治工程建设的基础上,了辽宁省河道防洪工程建设从以单一防洪的目标向多目标建设思路的转变.达到河流治理模式与河流系统的整体格局相协调,恢复河道自然生态,建设人水和谐的理念,并概括总结了辽宁省河道治理的几种模式.希望对以后的河道治理起一定的借鉴作用。 辽河流域是我国七大江河流域之一,洪涝灾害频发,特别是最近一次发生在2005年的大洪水造成直接损失605.63亿元。因此,解决好辽河流域的防洪伺题,是保证辽宁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辽宁省河道防洪与治理模式经过多年的努力,大江大河道按照流域综合规划,坚持每一个5年计划综合整治一条大河,使辽河流域整体防洪达到设计标准;中小型河流的治理探讨出生物防护为主的新模式;城市防洪从单纯以防洪为目的的治理模式逐渐走向人水和谐的治理模式。 1国内外河流治理进程 1.1国外河流治理进程 国外对河流实施以河流防洪为主的单一目标,以保证居民的安全,即通过建设大坝堤防等工程措施,降低洪峰流量。但这样做改变了河道原有特性,河流的生境趋于恶化。国外对河流生态的研究和实践已有几十年的,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河流综合管理研究则弥补了单一目标管理的不足,从河流的研究范围和尺度、河流系统分类和评价、河流恢复、稀释用水及维持生物多样性的河流流量5个方面统筹考虑,以维持河流生态环境的自然平衡。最具代表性的是ward提出的四维河流生态系统,即河流在纵向、横向、垂向和时间分量上具有连续性、相互性、融合性、延续性特点。 1.2国内河流治理进程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河道整治建设也经过了一个单一的防洪为主的时期,由于缺少对河流生态环境的正确认识。过于注重经济建设,忽视对生态环境的维持,出现了城市和用水挤占用水,农业用水挤占生态用水的现象,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进而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极大威胁随着近年来对环境、生态的重视,生态治河的理念才逐步受到重视。对河流的生态环境治理从原来仅对河流水环境污染进行改善和治理逐步向河流生态用水、河流生态恢复及湿地、流域生态建设等方面扩展,如成都的府南河、太原的汾河、济南的小清河等河流水环境改善工程问。但从流域及河流两侧的社会发展、产业调整、土地及规划控制、生态景观建设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的成果甚少,缺乏工程实践。 2大江大河治理模式 2.1辽宁省防汛工程体系建设现状 经过50年的江河治理和防洪建设,已修建各级江河堤防18729km,大中小水库926座,各类排水闸站1910座,有效提高了全省的防洪减灾能力。“七五”期间,对辽河干流福德店至盘山闸河段进行系统整治,共整修干支流堤防875km,完成堤防土方9156.7万立方米,共投入资金3.71亿元。使辽河干流防洪标准达到30年一遇。2005年,辽河干流控制性骨干工程石佛寺水库一期建成,使辽河石佛寺水库以下防洪标准将达到100年一遇,以上防洪标准为30年一遇。“八五”、“九五”、“十五”期间,分别对太子河辽阳铁路桥至三叉河、浑河大辽河整治和绕阳河沈山铁路桥下进行综合整治,使其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再加上太子河干支流上观音阁、菠窝、汤河、大伙房和闹德海水库等控制性骨干工程,辽河流域基本上形成了上拦下排、堤库结合的防洪工程体系。横向比较,在全国各大流域中,辽宁省堤防的防洪标准是比较高的。

  • 健康水循环框架下的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方法及应用_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健康水循环 供需平衡 再生水 水资源保护 节制用水 论文摘要:提出了在健康水循环思路下的以供需水预测、节制用水、水资源保护为基础的,综合考虑水资源配置的水资源综合规划方法,改变了传统的根据水量需求单纯扩大供水规模的以需定供规划方式。在水资源总量有限的条件下,从依靠技术提高用水效率、调整工产业结构、降低用水定额、兼顾用水与生态用水等方面对需水加以控制管理;从一次性水源向再生性水源转变,挖掘供水潜力;对饮用水水源地和一般水体涵养保护、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再生回用进行全过程管理,实行地表水、地下水统一保护。最后,以北京市新城顺义区为对象进行了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水资源紧缺问题越来越突出,这就要求对水资源的利用方式应当由以前水厂一用户一排放的单向利用转变为水厂一用户一再生的循环利用,即实现水资源的健康循环,使水资源的社会循环与自然循环能够相互协调。 1水资源规划研究现状 20世纪60年代0年代,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式强调以自我发展为中心,导致河道断流、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人们逐步认识到与水资源的内在联系,在进行水资源规划时更多地考虑了水资源、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目前国外水资源规划方法主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将防止生态系统进一步恶化和改善生态系统质量放在最优先的位置,在水资源管理过程中积极地开展水环境质量的改善工作。水资源的规划重点放在控制水资源需求量上,采取多种节水措施,以保证现有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只有当现有水资源量不足、确实需要增加水资源量时,才考虑开发新的水资源或寻求替代水源(如再生水)。水资源规划的目标则转变为满足现状和将来经济社会开发的适度水资源需求量。同时,在规划过程中应用经济措施和价格手段,以及公众参与的透明规划方式逐渐成为发展趋势。 国内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采取以需定供的水资源规划方法,这种方法隐性认为水资源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由此也造成了如河道断流、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土地盐碱化等不良后果。在2002年以后,全国进行了新一轮的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针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迫切需要,进一步查清水资源数量、质量及其时空分布,在维系良好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实现水资源的供需平衡。 2规划目标及方法 2.1规划目标 健康水循环框架下的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应当为区域内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提供依据,根据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对水资源的要求,提出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的总体布局及实施方案,促进、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2规划方法 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方法的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在传统规划方法——现状评价、供需平衡分析、方案比选的基础上,以“健康、循环”为核心进行规划。

  • 浅析数据库技术在海河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中的应用_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

    论文关键词:数据库技术;水资源规划;供需分析;海河流域 论文摘要:海河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采用水资源系统配置模拟模型对全流域进行了长系列的供需分析,生成了近2万行供需平衡数据。如果采用常规手工分析方法进行供需分析,难于适应规划的进度和精度要求。介绍如何利用Foxpro数据库系统提供的强大数据处理功能,实现供需平衡数据的统计分析和输出,并给出了实用的程序片段,不仅对提高水资源规划工作效率有所帮助,而且其思路和方法对其他专业规划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引言 海河委员会在水资源综合规划中委托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开发研制了海河流域水资源系统配置模型,配置模型以水资源三级区套地市作为基本计算分区,同时又根据规划精度的要求对分区作了进一步细化,共划分107个计算单元。利用配置模型对全流域进行了长系列的供需分析.生成了基准年、2010、2020和2030年4个规划水平年107个计算单元45年的供需平衡数据,不仅数据量大,而且方案反复调整,十分烦琐,若采用常规手工统计分析方法,对计算单元供需平衡数据按不同分区进行各种频率的供需分析,难于适应规划的进度和精度要求。运用Foxpro数据库系统提供的强大数据处理功能.基本实现了不同水资源分区供需分析长系列成果生成、均值统计、各种保证率成果确定、大型调水工程不同保证率供水量统计及最终成果表编制等工作的程序化,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2建立基础数据库 水资源配置模型运行后导出的供需平衡数据为包含107个计算单元的1956-2000年的系列数据.文件数据格式既可选择Excel表格,也可选择以Tab为分隔的数据文件.表格基本格式见表1(仅列部分字段)。 Foxpro数据库系统具有直接导入以上两种数据格式文件并生成相应数据库的功能。以Tba分隔数据文件为例,如水资源配置模型导出文件名为balance.dat则导入并建立数据库的程序为:

  • 浅析对海河流域综合规划修订的认识_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

    论文关键词:海河流域 综合规划 必要性 总体思路 论文摘要:为贯彻新时期治水思路,以打造“湿润海河、清洁海河”为主线,把水生态修复与保护放在十分重要位置。补充完善以往规划成果的不足,更好地协调各专业规划之间的关系,发挥规划的整体作用。对原规划进行修订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在规划修订过程中应进行深入的研究,海河流域治理与开发的经验教训.吸取其他流域治理与开发的成功经验,紧密结合海河流域发展“十一五”规划,全面贯彻新时期治水思路。突出海河流域的水事特点,并充分利用现有专项规划成果。 1概况 海河流域位于东经l12。~120。和北纬35。43。之间,西倚太行,北接蒙古高原,南界黄河,东临渤海,总面积31.78万km:,占全国总面积的3.3%。是我国的、中心和发达地区,同时也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紧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水旱灾害十分频繁的地区。新中国成立后至上世纪80年代,海河流域曾进行过3次全面综合规划工作:第一次是水利部北京勘测设计院于1957年l1月提出的《海河流域规划(草案)》;第二次是水电部海河勘测设计院于1966年l1月提出的《海河流域防洪规划报告》;第三次是1986年完成的《海河流域综合规划》(1993年国务院批复)。 最近一个时期以来.不断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已经成为海河流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新时期治水思路,根据水利部的总体安排,结合海河流域的实际情况和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有关方面正在积极启动海河流域综合规划的修编工作。 2规划修订的必要性 2.1经济发展格局 海河流域处于特殊的位置.北京、天津等特大城市位于其中.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国的重要产粮区,粮食年产量占全国的1/10。流域内有全国的能源、钢铁、化工、汽车、微等基地。第三产业正在迅速发展。流域内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迅速,尤其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确定了大力发展滨海新区的战略部署.海河流域的经济发展必将取得更大成就。因此,水利基础保障作用非常重要。

  • 关于水资源综合规划中值得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_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针对水资源综合规划中涉及的水资源、水资源可利用量、水资源和水承载力、需水预测方法、生态环境需水量、水资源短缺、水资源合理配置、水资源配置一般原则等概念或方法的内涵进行了分析,探讨性地提出了这些概念或方法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深入研究的主要内容。 论文关键词:水资源;水环境;规划;可利用量;承载力;短缺;合理配置 2002年,部和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颁发了关于开展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随后又陆续发布了水资源综合规划的若干技术文件。这些文件对于指导水资源综合规划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新时期国家治水思路和理念的改变,文件中出现了部分新名词术语,部分原有名词术语(或计算方法)也赋予了新的内涵。在水资源综合规划的技术文件中,有一部分名词术语比较模糊。本文根据国内专家、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文件的规定,对他们的内涵进行分析,对现行的确定方法提出个人看法,对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提出建议。 1水资源 到目前为止,什么是水资源还没有一个公认的非常严谨的文字描述。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水资源定义为:自然界一切形态(液态固态和气态)的水都算水资源。直到1963年英国国会通过的水资源法中,改写为“具有足够数量的可用资源”。即自然界中水的特定部分。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INEScO)和世界气象组织(WMO)定义水资源是“作为资源的水应当是可供利用或可能被利用。具有足够数量和可用质量,并且可适合对某地为水资源需求而能长期供应的水源”。 在我国,对水资源的理解也不尽相同。1991年水科学进展编辑部组织了一次笔谈,就水资源的定义和内涵进行了讨论。最后认为:水资源是水体中的特有部分,即由大气降水补给,具有一定数量和可供人类生产、生活直接利用,且年复一年的循环再生的淡水。 从上述文字表述可以看出水资源具有如下特征:水资源包含在水体之中,并且是水体的一部分;而水体中的其他部分,在特定的条件下还可以转化为水资源;水资源如果保护不好也可能转化为无法利用的水体,而危及的安全。根据自然资源的定义及综合以上各家的观点,水资源是能够被人类开发利用并给人类带来福利、舒适或价值的各种形态的天然水体。 因此,不是所有降水都是水资源,只有其中能够被人类开发利用的部分才称之为水资源。对于特定区域而言,降水总量是可以获得的,但是这些天然降水中到底有多少是人类可以利用的——即该地区到底有多少水资源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2水资源可利用量 关于水资源可利用量有很多种定义和解释,下面介绍几种: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中规定水资源可利用量l2是指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在统筹考虑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的基础上,通过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当地水资源中可资一次性利用的最大水量。雷志栋等认为,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和生态环境允许的前提下。通过各种措施所能控制引用的不重复的一次性水量。胡振鹏等认为,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针对不同设计水平年,在一定的来水频率下,考虑对水量、水质的需求,天然储水体和水利工程设施可以为人类生活、社会经济活动提供的水量。翁文斌等认为],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在流域水循环过程中的水文条件不发生明显改变的前提下,从流域地表或地下允许开发的一次性水资源量。夏自强等认为,水资源可利用量是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出发,在扣除维持生态环境用水和水资源总量中部分不能或难以控制的水资源量后,人类可以利用的最大水量。 分析上述定义,理论上比较清晰完善,但实际分析计算时很难操作。水资源可利用量确定要考虑的条件有生态与环境需水量、技术上论证可行、经济上分析可行。从这3个方面来分析,内涵和外延都很大,很难具体操作。 同时,水资源可利用量的影响因素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科学技术进步情况、水污染状况、生态与环境状况、天然来水状况、以及技术经济因素等。由于这些因素是动态的,随时间变化的,导致水资源可利用量也是动态的;同时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水资源的可利用量,尤其是水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关系,受认识水平限制,现阶段较难量化。

  • 加强黄河防汛抢险队伍建设的必要性与对策_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

    论文关键词:黄河 防汛抢险 队伍建设 必要性 对策 论文摘要:黄河安危,事关大局。黄河属于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也是世界上闻名的“地上悬河”。黄河下游河道是黄河防汛的关键河段,防汛任务十分艰巨。同时,黄河下游河道,又是黄河宣泄洪水的重要通道和区域。黄河安危责任重大,加强黄河防汛抢险队伍建设势在必行。 人民治黄60年来,黄河防洪治理与开发取得了辉煌成就,防洪工程体系不断完善,抗洪能力大大增强。但是仍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洪水隐患还没有彻底根除,抗御洪劳灾害的能力还比较低。我们要从全国改革发展大局出发,以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高于一切,尽最大努力,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项防汛准备工作,决不能有丝毫的麻僻思想和侥幸。在加快防洪工程建设的同时,必须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强化黄河防汛抢险队伍建设,决不能忘记“堤防靠人防,人防靠人想”这一道理,切实把加强防汛抢险队伍建设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中来,一旦黄河出现较大洪水,才能守的牢、抢的住,在两岸筑起铜墙铁壁,使黄河顺利流入东海,确保黄河岁岁安澜。 一、加强黄河防汛抢险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党和国家对愈加重视,水利形势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水利部党组提出了新的治水思路,强化进一步实施最严格的河道制度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现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以水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把水利放在基础设施建设的首位。“实现水利现代化”这一新世纪的水利目标,鼓舞着黄河的治理者,在沿着黄河的现代化奋勇前进,提出了新时期黄河治理的目标,“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水质不超标,河床不抬高”,全河上下正在围绕“原形黄河、数字黄河、模型黄河”三条黄河建设努力奋斗,把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确定为终极发展目标。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首要任务应当首先是确保堤防不决口,防洪工程建设与防汛抢险队伍建设同样重要。黄河防汛抢险队伍建设是沿黄党政军民的新时期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国家安定团结的大好形势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形势越好,对黄河安全的期望值越高,黄河一旦决口将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将会打乱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在国际国内都会造成不良影响。黄河能否安全度讯受到国际社会、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以及全国人民的关注,黄河防汛抢险队伍担负着重大责任。因此,加强黄河防汛队伍建设十分必要和紧迫。。 二、目前黄河防汛抢险队伍现状 (一)黄河专业防汛抢险队伍 一是年龄结构偏大。专业防洪抢险队伍年龄大多数已接近或超过50岁,其身体条件已不适应防大讯抢大险的需要;二是知识结构单一。多年来从事修、防、管的工作任务,缺乏掌握防汛抢险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方面的技术人才,更缺乏熟练掌握防汛抢险技术方面的年轻职工。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已明显出现;三是自我提高意识不强,信心不足,大多数一线职工生活在,家庭负担使其在自我提高方面力不从心,再加上底子相对较薄,缺乏信心。同时受家庭条件的制约,削弱了他们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对学习和钻研防汛抢险技术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机动抢险队伍 化抢险队伍是近几年为适应黄河防汛抢险的需要组建的新生力量。组建时间短,队伍年轻化,未经过专业与培训,缺乏防大讯、抢大险的实战经验;抢险设备品种单一,缺乏先进的防汛抢险配套和抢险堵漏新技术新设备的配备。 (三)群众防汛抢险队伍 群众防汛抢险队伍一般由乡防汛指挥部,按照民兵组织形式组建防汛基干队,抢险队、护闸队、搬迁队、留守队、后勤队等。将所有农村青年登记造册,有的常年在外打工,人员分散,集中受限,不易防汛知识培训与管理,同样存在落实困难现象,个别是纸上谈兵。 在防汛抢险队伍中,普遍存有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存有“堤高石头坝,来了大水也不怕”的盲目乐观思想,由于黄河近年来未出现较大洪水,对洪水突发性、灾害性认识不够。 三、加强黄河防汛抢险队伍的对策 (一)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一是思想认识要到位。认真学习《防洪法》,充分认识黄河洪水的突然性和灾害性,牢固树立“以防为主,防重于抢”和“常备不懈”的思想,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二是要具有较高的思想、和心理素质。这是对防汛抢险队伍的内在要求。只有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标准,才能有无私奉献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脚踏实地的做好防汛抢险的各项准备工作,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防汛抢险斗争中去,才能有夺取胜利的信心和决心;三是要努力学习科学的防汛抢险技术知识,这是提高防汛抢险队伍素质的基本前提和重要条件。只有掌握好防汛抢险技术知识,才能应对各类洪水和各种抢险的复杂局面;四是要善于研究黄河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妥善处理问题;五是要具备顽强拼搏,敢于向洪水做斗争的精神,抗洪抢险如战场,只有具备顽强拼搏,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才能夺得防汛抢险的全面胜利。

  • 关于甘肃省生态需水量的分析研究_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甘肃省 生态需水量 水资源综合规划 水平年 论文摘要:针对甘肃省的具体情况,结合近年来开展的水资源综合规划实践,在对甘肃省不同水平年生态需水量进行计算、预测的基础上,对甘肃省生态需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评价。对甘肃省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参考意义。 l甘肃省生态现状 甘肃地处中国内陆腹地,远离海洋,背靠世界屋脊,地形复杂多样,气候干燥,雨量稀少,水资源匮乏,是全国最干旱的省份之。全省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系统脆弱,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本文就甘肃省生态需水量进行研究,为水资源开发利用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2甘肃省生态需水量计算 本文采用《中国西北地区生态需水研究》中生态需水概念,即为维护生态系统稳定、天然生态保护与人工生态建设所消耗的水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保护和恢复内陆河流下游的天然植被及生态环境耗水量;②水土保持及水保范围之外的林草植被建设耗水量;③维持河流水沙平衡及湿地、水域等生态环境的基流需水量;④回补超采地下水的需水量。在实际的生态需水计算中,又有河道内和河道外生态需水之分。 2.1河道内生态需水量计算 对黄河、长江流域所选河流河道内生态需水量计算,以河流水文测站为控制节点,采用1956~2000年径流系列,用Tennant法[31计算维持河道一定功能的需水量。对内陆河流河道内生态需水应以维护河流下游湖泊、沼泽、湿地、天然植被不再萎缩或逐步恢复的需水量下泄为目标,分析计算得党河尾闾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需水量为1.56亿m,,疏勒河安西西湖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需水量为0.56亿m,,黑河应向内蒙有调水下泄9.50亿m到正义峡的任务,已考虑尾闾生态需水。故内陆河生态需水仅考虑党河和疏勒河。全省主要河流控制把口站断面处的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分析成果如表1

  • 关于张掖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期后的问题与对策_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

    论文摘要:张掖市节水型建设试点是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进程中一次成功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价值。张掖市现阶段的节水型社会只是个雏形,试点期后持续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还面临制度机制完善、水培育、节水载体建设、负面生态效应的规避等突出问题,应统筹考虑、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把节水与生态保护、流域综合治理结合起来,尽量避免或减少其负面效应。 论文关键词: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创新价值;问题;建议;张掖市 张掖市作为全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通过几年的探索较好地完成了试点建设任务,有效地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2006年11月,部授予张掖市“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称号。但目前形成的“总量控制、定额、以水定产、配水到户、公众参与、水量交易、水票流转、城乡一体”的节水型社会建设运行机制还仅是一个初步框架,试点期后纵深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要做的工作更多、任务更重。深入研究试点中出现的新情况,规避因节水而引发的某些生态负面效应,是一个重大而现实的问题。 1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的价值 1.1理论创新价值 张掖市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从表面上看是因外部资源条件变化而发生的诱致性社会变革,从深层次看则是日趋增长的用水需求与区域水资源承载力之间的矛盾使然。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旨是探寻与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的科学发展模式。试点期间的探索是向现代水利、资源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迈出的至关重要的一步,也是一次生动的制度实践,形成了“制度示范”效应,证明了只有建设节水型社会才是应对水危机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廓清了人们对节水型社会基本特征的认识。 1.2实践创新价值 张掖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是我国治水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探索,不仅为我国解决水资源问题提供了生动而鲜活的标本和宝贵的经验,而且其区域发展充分证明:只要坚持正确的理论,通过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就一定能够建设好节水型社会,完全可以在“用水量下降的同时,实现更高起点、更高层次的可持续发展”。 2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的成效 (1)全面完成黑河分水任务,为黑河下游生态恢复做出重大贡献。自2000年实施黑河分水以来,张掖市成功组织实施40次水量统一调度,19次将黑河水送达东居延海,两次到西居延海,累计输水93.9亿m,占9年来水总量的57%t。实现了东居延海自2004年8月以来连续5年不干涸的性突破。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19条支流总长1100多km的河道得到浸润,沿河两岸濒临枯死的胡杨、柽柳得到抢救性保护,草场退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林草植被种类增多,植被覆盖率较2000年提高了18%,达到59%。流域生态退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环境效益。 (2)水资源配置逐步优化,水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张掖市通过明晰水权,完善节水工程技术体系,实施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并创造性地组建农民用水者协会,推行水票制,形成了经济结构调整与用水结构调整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格局,水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3)优化经济结构和用水结构,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自身本已严重缺水但又必须每年给下游增加下泄水量2.55亿m的条件下,张掖市坚持以节水“定产业、调结构、促发展”,努力构筑与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的经济体系。经济社会保持了全面快速协调发展的态势,实现了节水与增效的双赢,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4)规范用水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社会效益显著。通过建章立制规范了用水秩序,水事纠纷大幅度减少。通过节水向下游增泄水量,全面完成分水任务,增进了甘肃、内蒙古两省(区) 各族人民的团结和友谊。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宣传普及和农民用水者协会的建立,增强了公众的水权意识和水资源节约保护意识,有力地推动了新建设进程。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的经验在全国广泛推广,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3试点期后面临的突出问题 3.1动力机制问题 公众参与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基础,这个基础是否稳固,直接关系到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成败。要打牢这个基础,关键在于构建以利益为主导的、公众和各类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的动力机制。建设节水型社会,“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一种体制、机制,通过体制、机制的作用,使得整个社会产生一种需要或者激发出一种动力,这种需要和动力能够有效地推动整个社会走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

  • 浅析青冈县防旱抗旱主要对策_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 防旱抗旱 青冈 论文摘要:由于青冈县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防旱抗旱减灾体系及措施尚不完善,导致地区干旱频频发生,严重影响地方的发展,笔者提出了蓄水、保墒防旱抗旱减灾等诸多对策,将不同程度地缓解有关旱情。 青冈县黑龙江省西部严重干旱县份之一,虽然全县水资源可利用总量达1.62亿mVa,但由于时空分布不均匀,经常致使灌溉和城镇供水及农牧民畜饮水发生严重困难,给工农牧业生产、和城乡人民生活和安定带来很严重的困难。为了切实搞好防旱抗旱减灾工作,夺取农牧业生产的主动权,加快建立粮食核心区,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1.加强宏观调控、增强全民防旱抗旱意识 青冈县属漫月I漫岗地区,地形复杂,降雨量少,蒸发量大,并且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全县213万亩耕地,绝大部分是雨养耕地。 根据史料,新中国成立以来的56年间,青冈县发生旱灾的年份达到39年,发生频率为72%;发生严重干旱的年份为19年,发生频率为35%;春夏连旱或春夏秋连旱发生的年份为16年,发生的频率为29%。如此高频率发生程度严重的旱灾,极大制约了青冈县农业生产,阻碍了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 据,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旱灾造成的损失高达20.9亿元,特别是1993-2008年16年间,因旱造成粮食减产8.9亿kg,经济作物损失3.6亿元,两项合计经济损失达到9.48亿元。一旦受旱,旱地不能适时播种,水地不能适时灌溉,人畜饮水发生困难,百姓人心慌慌、社会稳定受到影响。 因此,青冈县各级领导不但要有清醒认识,而且要适时组织通过、广播、发放宣传单等形式广泛宣传缺水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影响和如何节约利用好水资源,使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真正懂得其中道理,通过增强全民的防旱抗旱意识,让全县更多的行业及群众来关心、支持并投人到这项工作之中。其次应合理调整农业结构。本着多种植耐旱的玉米等作物、少种植低产喜水的小麦等。 2防旱抗旱纳入和农业工作主要议事日程 (1)结合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人领会党的农村政策,结合青冈县干旱、旱灾影响和农业生产实际,各级领导、各相关部门着力研究并采取相应对策。 (2)加强领导、精心安排。由党政领导挂帅,健全体制和制度,为防旱抗旱减灾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程序化提供组织保障。 (3)应用推广新技术,采取适当措施,减轻干旱 损失。 (4)做好抗旱物资的储备工作。五是按照分级负责、各部门分工协作的原则,结合各自的业务,履行职责。

  • 加强成本管理与控制是黄河工程养护公司可持续发展的保证_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

    【论文关键词】 控制 黄河工程 可持续发展 【论文摘要】黄河工程养护公司是黄河部门实施管养分离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是施工企业的成本中心,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利润的主要来源。随着行业竞争日趋激烈,获利空间越来越小,施工企业都更加重视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把成本控制目标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如何有效地进行项目成本核算,已成为当今施工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此,笔者结合黄河工程养护公司的实际,就成本管理工作中一些问题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增强成本管理控制意识 加强项目成本管理,首先要树立强烈的成本控制意识,要使降低成本成为每个员工的自觉行为。做到这一点,靠和灌输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从项目运作体制和机制上加以保证。目前施工企业的项目经营模式,一般都是由项目经理承包或实行责任考核。但不论哪种形式,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都是利益与风险不对等,权力与义务不相称。有的项目经理权力很大,风险却很小。企业的盈亏很大程度依赖于项目经理的个人素质,而最终的结果往往是包盈不包亏损。正是由于这种弊端的存在,可能导致项目的经营者对各项成本不重视,管理不精细,甚至有可能出现“黑洞”。而项目的职工由于成本与自己的切身利益并无太大关系,也会表现出对成本漠不关心,于是成本控制就成为一句空话,项目的利润目标会大打折扣,如有的工程项目在中标时,测算利润会达到20%--30%,待决算时可能会不足10%,有的甚至出现严重亏损。因此,要从体制上做文章,如实行项目股份制或风险经营。其实质是维护企业利益和增加个人(管理者)的风险度,即包盈包亏。这里包含二层意思,一是确保利润的实现和上交,可实行个人资产抵押;二是实行责任追究制,凡属于管理不善,或管理上存在有“黑洞”导致亏损的应及时调离岗位并追究责任、赔偿损失。只有这样,项目成本才能真正与经营者利益密切相关,才能促使其真正地重视成本的管理。同时利用激励机制使各项成本与职工的利益挂钩,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形成全员参与管理的成本控制体系,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全方位管理项目成本 (一)建立和完善成本控制体系 所谓成本控制体系,指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各个管理层面和施工班组人人参与其中的成本管理网络系统,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担负着一定的成本管理内容。从项目经理、工程负责人、技术负责人、负责人到现场管理员都必须落实成本管理责任,明确职责,知道自己管理的内容是什么,要达到怎么样的控制目标以及如何控制。成本控制体系应根据工程的进展和需要及时调整和完善,同时要注重对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以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二)加强制度约束规范操作行为 项目成本是否控制有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项管理制度是否健全,要靠制度来规范操作行为。特别是、设备和管理费用的开支等更是管理的重点。有些项目,材料占工程成本的60%左右,必须要有严密的材料管理制度。材料管理要从采购抓起,大宗材料由公司材料部门统一供应为好,有条件的可采取招标,以降低成本。项目部自行采购的材料,也要做到货比三家:比质量、比价格、比服务。签订前,必须经过一定的程序,避免一个人说了算,杜绝暗箱操作。其他如收料、保管、发料等环节必须责任到人,做到账物相符,台账清楚,特别要注意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设备管理部门要根据工程质量、进度和设备能力的要求,合理地配备,外租设备要从降低成本的角度考虑,分别采取按台班、按工作量或包月等不同的租赁形式进行租用。要制订设备维修和油料消耗定额,并按月进行考核。建立各项保养制度,认真组织实施,确保机械设备的完好,杜绝机械事故的发生,努力降低机械使用成本。非生产性费用的开支可绅缩性很大,必须从严从紧控制。可以根据工程量的大小,确定合理比例,总量控制,分项考核。项目管理班子的搭建应是精干高效、避免人浮于事,以减少工资总额的开支。办公费用、工具、差旅费等开支,必须厉行节约,可采取部门包干,节约奖励的办法。业务费用开支遵循必要和从严原则,建立严格的审批、报销制度,规定权限不得突破。公司财务要认真执行有关制度并实施监督。

AB
CD
ABCDEFGHIJKLMNOPQISTUVW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