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

人大经济论坛

> 地理科学
  • 地理科学专业排名_大学排名

    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能力被评为A+等级的学校有  北京大学 南京大学 武汉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兰州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能力被评为A等级的学校有 吉林大学 中山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 广西师范学院  陕西师范大学 河北师范大学 山西师范大学 四川师范大学  江西师范大学 河南大学 辽宁师范大学 安徽师范大学  贵州师范大学 哈尔滨师范大学 新疆师范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 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能力被评为B+等级的学校有 新疆大学 西南大学 天津师范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济南大学 青岛大学 宁夏大学 延边大学  云南师范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 内蒙古师范大学 宁波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 重庆师范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 吉林师范大学  徐州师范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广州大学 西华师范大学  信阳师范学院 湖北大学 佳木斯大学 韩山师范学院  宝鸡文理学院 绵阳师范学院 沈阳大学 赣南师范学院  伊犁师范学院 玉溪师范学院 安庆师范学院 淮阴师范学院  湖北师范学院 长春师范学院 湖南文理学院 曲阜师范大学  青海师范大学 鲁东大学 临沂大学 德州学院  白城师范学院 泰山学院 石家庄学院 哈尔滨学院 

  • 地理科学专业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_就业形势

    地理科学专业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_就业形势 工资待遇 截止到 2013年12月24日,38779位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的平均薪资为4374元,其中应届毕业生工资3332元,10年以上工资4332元,6-7年工资4000元,0-2年工资4373元,3-5年工资5142元,8-10年工资8499元。 招聘要求 针对地理科学专业,招聘企业给出的工资2000-2999最多,占比50%;0-2年工作经验要求的最多,占比50%;本科学历要求的最多,占比100%。 就业方向 地理科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科研机构、学校、企业从事科研、教学、管理、规划与开发及在行政部门从事管理工作 就业岗位 高中地理教师、初中地理教师、省区经理、初中英语教师、初中语文教师、技术支持工程师、初中政治教师、初中数学教师、客户经理、小学科学教师等。 城市就业指数 地理科学专业就业岗位最多的地区是北京。薪酬最高的地区是东营。 就业岗位比较多的城市有:北京[121个]、深圳[75个]、广州[57个]、重庆[41个]、朝阳[38个]、上海[36个]、郑州[28个]、徐州[23个]、苏州[22个]、佛山[21个]等。 就业薪酬比较高的城市有:东营[24999元]、吉林[20000元]、无锡[18999元]、上饶[13000元]、承德[7665元]、肇庆[6999元]、泉州[6599元]、南京[6230元]、北京[6165元]、南昌[5904元]、张家口[5832元]等。 同类专业排名 地理科学专业在专业学科中属于理学类中的地球物理学类,其中地球物理学类共4个专业,地理科学专业在地球物理学类专业中排名第2,在整个理学大类中排名第27位。 在地球物理学类专业中,就业前景比较好的专业有:地理信息系统,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医学信息学,系统理论,物理学,生物信息学,环境科学等。

  • 地理科学专业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_就业形势

    地理科学专业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_就业形势 工资待遇 截止到 2013年12月24日,38779位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的平均薪资为4374元,其中应届毕业生工资3332元,10年以上工资4332元,6-7年工资4000元,0-2年工资4373元,3-5年工资5142元,8-10年工资8499元。 招聘要求 针对地理科学专业,招聘企业给出的工资2000-2999最多,占比50%;0-2年工作经验要求的最多,占比50%;本科学历要求的最多,占比100%。 就业方向 地理科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科研机构、学校、企业从事科研、教学、管理、规划与开发及在行政部门从事管理工作 就业岗位 高中地理教师、初中地理教师、省区经理、初中英语教师、初中语文教师、技术支持工程师、初中政治教师、初中数学教师、客户经理、小学科学教师等。 城市就业指数 地理科学专业就业岗位最多的地区是北京。薪酬最高的地区是东营。 就业岗位比较多的城市有:北京[121个]、深圳[75个]、广州[57个]、重庆[41个]、朝阳[38个]、上海[36个]、郑州[28个]、徐州[23个]、苏州[22个]、佛山[21个]等。 就业薪酬比较高的城市有:东营[24999元]、吉林[20000元]、无锡[18999元]、上饶[13000元]、承德[7665元]、肇庆[6999元]、泉州[6599元]、南京[6230元]、北京[6165元]、南昌[5904元]、张家口[5832元]等。 同类专业排名 地理科学专业在专业学科中属于理学类中的地球物理学类,其中地球物理学类共4个专业,地理科学专业在地球物理学类专业中排名第2,在整个理学大类中排名第27位。 在地球物理学类专业中,就业前景比较好的专业有:地理信息系统,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医学信息学,系统理论,物理学,生物信息学,环境科学等。

  • 地理科学专业介绍及点评_怎么样

    地理科学专业介绍及点评_怎么样 什么样的一门学科 —— 从不规律的地质、地貌中找出科学规律进行研究 这是一门从各种角度对地质、地表形态等地理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同时也研究地域与人们生活关联的一门学问。研究大致分为两大领域,即以地形、地质、气候、海洋等自然环境为对象的自然地理学和以人口、城市、交通、文化等为对象的人文地理学。除此之外,还要进行大量地理应用方面的研究,学习者会接触到有关地质、勘探、地图绘制、地理信息系统、城乡规划等等多方面的知识。通过系统的学习和研究,你会发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地理科学,世界销量最大的印刷品就是地图,房屋建设路桥工程、地下资源的开采都离不开地理科学,公共汽车上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就是地理信息系统的一种应用。电子地图+地理信息系统是全球移动设备供应商都在看好的领域。 授课的内容 —— 主要学习地理科学规律 地理科学是一门文理交叉,偏重于理科的专业,所以首先要注重打好数学和计算机应用基础。所学专业知识主要有:自然地理学、现代地貌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测量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概述等,在计算机应用方面主要学习使用制图软件。学习中,大量的实地调查、分析是必不可少的,如要进行地区植物分布调查,再把所得数据加以统计,用计算机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一个结论;也会对某一地区进行反复的调查,弄清地形的特征后,再绘制地形图等等。 毕业后干什么 —— 就业的范围较广 主要可以从事的工作如: ◆ 教师——从事地理教学工作,起薪1500~2200元/月。 ◆ 编辑——在地图出版社从事地图的绘制、编辑工作,起薪2000~3000元/月。 ◆ 公务员——在地质局、国土规划局工作,起薪2000~2500元/月。 ◆ 工程测量人员——在大型建设集团从事与建筑、土地测量等相关的工作,起薪2000~3000元/月。 报考什么样的院校 —— 注意各校研究方向的不同 国内现在有50多所高校设置了这个专业,其中主要是师范院校。另外,像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现已与武汉大学合并),主要研究方向为地图测量、绘制、地理信息系统、城乡规划;中国地质大学,主要方向为地质勘探,这两所学校也是地理学界非常知名的院校。 相关专业找一找 ◆ 有关联的其他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城市规划、测绘工程。 专家提醒 ◆ 本科生主要学习的是地理科学的应用,对地理科学更深入的研究工作需要到研究生、博士生阶段进行

  • 简谈地理科学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的特点_地理论文

    针对地理科学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职称论文范文本文就如何构建好的教学方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根据实例进行了分析。 一、探究实例 (一)案例一:验证所在城市的地理坐标 1·提出问题阶段活动之前,我先对学生现有的知识做了评估。我问学生,他们是否知道潍坊市的地理坐标?学生们大多不知道,但有学生回答说可在地图上查找;还有学生说通过上网查询,也可以知道潍坊的地理坐标。最终通过上网查询,学生们查得潍坊市的地理坐标是:36°42′N、119°03′E。 2·制订计划和设计实验阶段学生们进行思考、讨论后,有学生提出利用公式:H=90°-δ-ψ(H: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δ:该地纬度;ψ: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就能计算得出潍坊市的纬度,但前提是确定ψ(某日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坐标)和H(正午太阳高度角);至于经度,利用地方时与北京时间的差距,就可计算得出。但如何知道某日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呢?学生们最终确定解决办法: (1)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的确定,可选在秋分日进行实验(时值9月初),因为此时太阳直射赤道,即ψ=0;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测量,用物体及其正午影子就可以简便地测出。这样,在秋分日时,有如下关系: 此时,潍坊市的地理纬度与其当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是互余关系。确定了方法之后,学生们开始做一系列的准备。首先,进行观测工具的准备,该实验的关键点在于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确定,用什么物体及其影子测量比较方便合适呢?有同学提议用操场上的旗杆来测量,随后师生一起来到学校操场旗杆旁,对现场进行评估。经过观察,大家的意见趋于一致:该方案不太现实。地理科学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的特点,主要理由是: (1)旗杆很高,其准确高度不易确定; (2)旗杆在一个平台之上,其影子部分落在平台上,部分在平台下,测量工作不好开展;(3)旗杆因风力作用摇摆不定,不利于测量其影长; (4)全班共有58人,进行旗杆及其影长的测量,大部分同学将成为观众,无动手机会。其次,进行了人员的分工,每组需要记录员、材料员、校验员、联络员各1人、测量员2人、共6人,并明确了个人的职责。 3·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阶段方法1:用竹竿验证当地地理坐标(1)用竹竿验证当地的地理纬度最终学生们在秋分日(2004年9月23日)测量验证。在平坦的操场上,每组将一根略长于2米的竹竿插于地上,使其地上部分为2米。同学们根据已知经度,已预测到竹竿影子最短时应出现在北京时间将近12点04分的时刻,并由联络员相互提醒,终于,当正午竹竿影子最短时(此时,影子与地面上摆放的指南针平行),测得竹竿影长是1.50米(十个小组的平均数据)。 4·分析论证阶段用δ潍坊表示潍坊的纬度,用H表示正午太阳高度角,用H竹竿表示竹竿的高度,用L杆影表示竹竿的影子长度。它们有如下关系: (2)用竹竿验证当地的地理经度秋分日,在做上述测量时,测得当正午竹竿的影子最短时(说明该地的地方时已经到达12点),北京时间是12点04分。根据经度差1度,地方时差4分钟,就可以求出学校所在地的经度为东经119°,与资料上的数字东经119°03′虽略有出入,但差别不大。方法2:用北极星验证当地地理坐标(1)确认北极星从北斗七星的天璇向天枢方向延伸,北极星与北斗七星的天璇、天枢约在同一条直线上。把天璇、天枢间的距离作为一个单位,那么北极星就在离天璇约5个单位的地方。(如图2) (2)确定当地的地理纬度学生寻找北极星的高度与当地的地理纬度的关系,并画图表示。学生们最终确定从赤道到北极,北极星的高度是逐渐增大的,且与当地的纬度相同,随后各小组用他们在数学上的知识很容易地证明了这个结论(如图3:∠1是观测点的纬度数,∠2从观测点观测北极星的高度,能够证明,∠1=∠3=∠2)。根据这一原理,学生们借来数学老师上课用的量角器来测定纬度,在半圆仪圆心处,用钉固定一个下端拴有重物(粉笔)的细线,将半圆仪的直角边对向天空瞄准北极星,拴有重物的细线自然下垂,细线与半圆仪上的度数重合处就是当地的纬度(如图4:∠4=∠5)。经测我校所在纬度为36度左右。 (3)确认当地的地理经度在一块平坦的平地上,垂直于地面插一根直的竹竿。从竹竿向北极星瞄准,在地面上画下一条细线(可用指南针校验),这条细线就是通过当地的经线。第二天(需晴天),首先对好北京时间,当地时间接近正午时注意观察立竿在太阳光照射下产生的阴影(直射点除外),当竹竿影子与所画细线重合时(当地正午),记下北京时间是12点04分。由于北京时间是东经120度的地方时,又根据经度相差一度,地方时差4分钟,就可以算出我校所在的经度约为东经119度. 案例评析:在这个实验中,方法1明显的优点是学生可利用已学习的原理应用到现实中,观测工具也简便易行,虽最终结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影长测定、三角计算、时钟调节等,导致产生误差,但各组同学的实验结果基本一致,实验是很成功的;方法2是教师指导下添加的方法,需借助北极星,因此易受外界因素,如天气状况、空气洁净程度的影响,而且将半圆仪的直角边对向天空瞄准北极星时,因无支撑物,稳定性差,瞄准时误差极大,各组学生数据差别较大,实验效果不如第一种方法。在以上观测活动中,可以感觉到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在制订实验计划和设计实验时,学生们先是提出了验证地理坐标的原理,又否决了用旗杆测影子的方法,并提出了理由,随即制定了详细的研究方案,使今后的活动能有条不紊地开展,避免了随意性和盲目性。也说明了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认真思考,既能充满热情又比较慎重,这是良好科学态度形成的前提。尽管正式的观测尚未开始,但学生们已经开始动脑思考,得到了锻炼的机会,这个准备的过程也是学生们学习的过程。活动中学生们自觉地维护记录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并提出用指南针进行校验,可以看出实事求是、精确、严谨的科学态度正在深入学生们的心灵深处。从学生对观测结果由疑到信的变化过程,可以看到学生在这次活动中对自己更加有信心了。另外,在本实验中,学生们能够提前预测观测时间(将近12点04分),可知学生正在学会提高行动效率。而且学生们能够体验到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兴奋感,引发了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这才是更为重要的。 (二)案例二:遵循哥伦布的足迹,估算地球周长 1·问题提出阶段在讲述第一章后,我问学生,他们认为地球周长是如何测量的。有学生回答说利用比例尺,测量地图后可算出;有学生说是绕地球飞一圈并测量距离。我告诉他们哥伦布在任何人环行地球之前就有一个近似方法,可知地球有多大,我们这次也要像天文学家一样自己找答案。我告诉学生,我们将用北极星来确定计算地球周长。 2·问题分析、论证阶段由于学生已经知道,在北半球,北极星的高度与当地的地理纬度相同。因此我要求学生用图来表示这两者的关系,该图以北极星的高度为纵轴,以地理纬度为横轴。多数学生都能画出,如图5:随后,我提示学生,北极星的高度与地球周长是否存在关系呢?通过学生的思考,我们又在横坐标90°N、45°N、0°的下面对应写上了距离北极0、1/8地球周长、1/4地球周长。这样,学生能够看出,直线也可以表示北极星的高度角和地球周长的关系。随即学生们进行了验证,如果我们知道北半球某一条经线上两点各自的北极星高度角,而又知道两点之间的实际距离,就可计算出地球周长。 3·问题解决阶段之后,我告诉学生,在哥伦布时代,人们就通过地面旅行知道了斯堪的纳维亚的一个城市(北极星角度为67度)和意大利的一个城市(北极星角度为43度)之间的距离约为3000英里。毕业论文范文当时了解北极星知识的人可据此计算地球周长。随后各小组进行计算。A点代表斯堪的纳维亚的一个城市(北极星角度为67度),B点代表意大利的一个城市(北极星角度为43度),从图5可以看出,同一条经线上,1个纬度的经线长是1/360地球周长,AB之间的距离有如下关系:(67°-43°)地球周长/360°=3000英里地球周长=45 000英里=72 405千米与实际地球周长40 000千米作比较,发现与真正的地球周长差别很大。分析原因: (1)两点距离的测量是通过地面旅行得出的,数据不甚准确; (2)两点不一定完全在同一条经线上,导致计算前提错误。案例评析:在活动开始之初,用哥伦布在任何人环行地球之前就有一个近似方法可知地球有多大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活动过程中,学生需要用自己的数学知识和地理知识进行做图和计算后,学生的图解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得到了发展。最终的计算结果,学生开始感到失望,但分析后学生认识到哥伦布的这种方法是正确的,是非常值得尊敬的,发展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案例三:模拟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一种最简单的方式,它发生的原因在于地区间的受热不均,热的地方空气上升、冷的地方空气下沉,这种空气的垂直运动使同一水平面上产生了气压差异,气压差异的存在使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形成热力环流。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有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我们采用了一个简单的实验来模拟它:1·问题提出:模拟热力环流2·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工具的准备:长方形的玻璃缸(长44厘米、宽16. 5厘米、高25厘米)、塑料薄膜、一碗热水、一碗冰块、一束香、火柴等。实验过程:(1)将一碗热水和一碗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2)用塑料薄膜将玻璃缸上部开口处盖严;(3)在塑料薄膜的一侧(装冰块的盆上方)开一个小洞;(4)将一束香点燃,放进小洞内。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动的?可得出什么规律?由实验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3·进行实验2005年12月4日,学生进行实验,第1组测得室内温度是16.2℃,碗内水温是47℃。实验开始后,观察到烟雾在冰块上方下沉,然后向热水碗的方向流动,又在热水碗的上方上升(如图6),一段时间后,烟雾弥漫整个玻璃缸,无法继续观察,实验结束。 4·成果应用学生通过对热力环流原理的理解,按教师的要求,分别画出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的示意图(图略)。案例评析:这是一个需要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的实验,但由于玻璃缸难以收集,所以各小组只能依次进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碰到一些问题,如:实验开始时,第1小组学生在碗里倒的是热水,可是实验中发现,没多久热气就将玻璃缸全部弥漫,根本无法观察烟雾的飘动方向,后来,学生把热水换成不冒热气的温水,实验才得以进行下去;又如,有的小组使用1根香制造烟雾,发现实验效果不明显,遂增加了香的数量。通过实验过程中学生不断地修正,可以发现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逐渐增强。整个实验使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使精确、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逐渐内化成为学生的一种科学品质。 (四)案例四:大陆漂移说对学生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讲述地壳运动时,学生们会学习大陆漂移说、板块构造理论,从而了解魏格纳的关于地球表面本质的大胆设想。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可给学生安排该项活动。(1)前几天,各个学生分头查阅大陆漂移说的资料。(2)上课时,学生们分成小组,将各自的资料进行汇总,并进行讨论和交流。(3)各组选出一人,进行发言,并发表感想。(4)教师做总结性发言。案例评析:这是一个需要学生进行资料收集、记录然后进行整理、分析并进行表达和交流的活动。在这堂课上学生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跃,交流的内容非常广泛,学生甚至讲到了后续的发展,连在座的教师都感到了受益匪浅。我想这节课不仅训练了学生收集资料、表达和交流成果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接受不确定事物、合理怀疑和批判性思维的形成。 二、探究体验 1·科学探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2004年这一学期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科学教育,并进行了六个探究活动,可以感觉到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明显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大大增强,精确、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求真、求实、客观的科学精神也逐步树立。不仅如此,连教师的兴趣和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讲课时感觉到心里更有底。 2·科学探究是能动的过程科学探究是学生们要亲自动手做而不是要别人做给他们看的事情。能动的过程指的是动手与动脑的结合。现代脑科学研究表明:学习科学知识的最好办法就是动手做科学,通过多种感官刺激,增加大脑信息获取,促进学生自行建构知识能力[4]。 3·活动要面向所有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课堂教学的需要,让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使得每一个学生为完成科学探究活动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对于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教师应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鼓励他们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并承担合适的任务,发现他们的每一点进步,给予及时的表扬,使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 4·活动鼓励交流、合作我国传统的教学及评价形式往往无形中强调学生个体的学习和努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较少。科学探究活动中部分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的,通过这种合作学习的环境,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积极主动的建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交流与合作不仅对学生的学习很有意义,而且也是日后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 5·活动应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科学探究活动的内容应是学生关心和感兴趣的,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如验证潍坊市地理坐标活动,学生对此活动的兴致很高。因此,可适当选择一些结果不确定的问题进行探究,通过对事物的探索,挑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发现社会和身边的科学。 6·活动对教师素质要求高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不再进行照本宣科的单一教学形式,而是弯下腰来倾听学生的声音,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并且要求教学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这就需要教师灵活处理突发事件,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性地驾驭课堂。此外,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以适应新理念下的科学教学。 7·活动的量力性和可行性科学探究活动应 充分考虑当地的物质和技术条件,活动中所需活动材料应简便易行,毕业论文格式便于收集或自制,并且活动后,材料回收,有利于资源的重复利用。由于各地各校条件不同,我们应充分利用本地所有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自制教具及低成本实验器具进行探究活动。

  • 湖南省高师地理科学专业课程设置

    湖南省高师地理科学专业课程设置       现状及其评析 一、湖南省高师地理科学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湖南省内现设有本科地理科学专业的高校一共有四所(不包括邵阳学院),除湖南师范大学、衡阳师范学院外,另两所湘潭师范学院、常德师范学院都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大潮,合并(更名)为湖南科技大学、湖南文理学院,向由单一的师范院校转型为综合性大学迈出了第一步,但四所学校的地理科学专业定位仍为师范类地理科学专业,培养目标仍以基础教育师资为主。 湖南师范大学实行学分制,要求总学分为166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53学分,专业必修课40学分,教师教育必修课16学分,专业限选课28学分,弹性素养选修课12学分,任意选修课16学分,主要课程设有地质学基础、气象气候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人文地理地理教学论、综合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导论、地貌学、地图学、地球概论、地理信息系统等。 湖南科技大学总学分为150学分,包括公共基础课54学分,专业基础课43学分,专业课23学分,专业选修课21学分,公共选修课9学分。主要课程设有地球概论、测量地图学、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地理信息系统、环境保护、教育心理学、地理教学论、计算机辅助教学等。 衡阳师范学院暂未实行学分制,总学时数2675学时,公共必修课程1139学时,占总学时42.6%,专业必修课1148学时,占42.9%,公共选修课70学时,占2.6%,专业选修课318学时,占11.9%。主要课程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测量与地图、地理信息系统、地理教学论、乡土地理学等。 湖南文理学院要求总学分至少为170学分,公共必修课50学分,公共选修课≥8学分,专业必修课55学分,专业限选课29学分专业任选课≥6学分。开设的主要课程有自然地理学、地球概论、测量地图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环境保护概论、地理信息系统、地理教学论、计算机辅助教学、计量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土地经济学、城乡规划、灾害学等。另开设有特色课程洞庭湖区专题研究等。 对于四所学校的课程设置,仍按课程类别进行分类统计。由于四所学校并不是都实行学分制,所以只能用课程学时数来进行比较。统计结果见表2。 表2   湖南省高师本科地理科学专业课程设置分类统计表         单位:% 课程类别 湖南师大 湖南科大 衡阳师院 文理学院 基础课程类 自然地理类 20.0 19.6 24.1     13.4 22.0 13.8 30.7 17.2 人文地理类      8.6     10.6 10.9 10.4 区域地理类 14.9     12.1 14.9 13.7 地理技术方法类 10.1 14.8      7.2      4.8 应用类 14.5 13.4 18.2 16.3 地理教育类 12.3 11.6 13.0      6.9 资料来源:①湖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2003年12月修订)           ②湖南科技大学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2003级)           ③衡阳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2003级)           ④湖南文理学院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2003级) 由表2 可知,四所学校都相当重视基础类课程,除开设了地球概论、地图学等专业基础课程以外,还开设了相当数量的有关地理科学专业所需的数学、计算机等相关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课程。自然地理类课程也都占有一定比例,尤其是湖南师范大学,自然地理类课程课时数明显多于人文地理类课程课时数,该校开设了地质学、气象学、地貌学、水文学等自然地理类课程共计504学时,而人文地理类课程仅有221学时。地理教育类课程比例除湖南文理学院不足10%以外,其余三所均达10%以上,普遍开设了地理教学论、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等课程,由此也可看出四所学校的专业定位仍为师范类专业,培养目标仍以基础地理教育师资为主。各校均开设有一定数量的应用类课程,这也表现出湖南高师地理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向应用型靠拢的趋势。再来看四所学校的地理技术方法类课程,除湖南科技大学(为14.8%)开设了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概论、计量地理、GIS软件与专题设计、计算机地图学等课程外,其余三所学校所占比例均不很高,尤其是湖南文理学院,仅占4.8%,只开设了地理信息系统和计量地理学共104学时,衡阳师范学院也只开设了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概论和地理学研究方法共三门技术方法类课程。 二、 湖南省高师地理科学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评析 (一)、课程体系的优点 改革开放以来,高等地理教育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课程设置和专业都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湖南省各院校的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在经过了一系列或大或小的改革和调整后,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1.课程结构反映了课程设置的一般规律,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各院校的课程从总体上划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个层次,专业选修课程又由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构成,从内容与专业的相关程度上又细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等。不同类型的课程构成课程设置中的不同层次,反映了课程设置的一般规律。 2.课程设置中新技术新方法课程有所增加,反映了地理科学的发展 四院校都开设了地理信息系统、计量地理学等地理技术方法课程,其中湖南科技大学该类课程比重为14.8%,2004年与1995年相比,该校增设了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概论、计量地理、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制图等课程。其他学校此类课程也有一定的增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理科学技术手段的发展。 3.课程设置逐步向综合性、应用性靠拢 对比不同年份的专业课程设置可以发现,课程设置表现出由师范性逐步向综合性、应用性靠拢的趋势。课程设置中增多了如区域分析与规划、灾害地理学、城市规划等与国民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课程,朝着与现实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日趋密切的方向发展,从而使学生逐渐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论湖南省高师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_地理科学专业论文

    论湖南省高师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一、构建的理论依据 课程体系是组成课程总体的各部分的比例关系及其组合方式,评价一个课程结构‘好’或是‘不好’的关键是看它究竟应包括那些组成部分以及这些组成部分之间究竟应具有怎样的关系[27],所以课程结构的实质就是对知识的选择。虽然教育从根本上要受制于物质和经济基础,但知识的传授和创新仍然是教育的主要内容,教育和知识密不可分。对知识及其本质的基本看法,即知识观,对教育观念与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知识观总是通过课程这一载体来实施它对教育的影响,它从总体上指导着不同时代人们对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组织实施(教学方法)以及课程教学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地位变化等。知识观的发展变化必然对课程改革提出相应的要求,也必然导致课程观念与课程设置原则的更新。因此,知识观是构建课程体系的理论依据。 (一)、传统的知识观与课程体系的构建 建构在现代工业文明基础之上的传统的工业主义知识观 (又称现代知识观 ),认为知识是现实的客观反映,是社会历史认识的产物,具有绝对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知识是静态的、封闭的;知识是恒定普遍、互不交叉、彼此无涉的,知识的增长是具有稳固基础的不断积累与分化的过程,据此,将知识领域分解为各门学科分别学习的阵地,将完整的认知世界分解为若干个毫不相干的封闭世界;认为知识创造是纯粹理性的过程,只有经过理性证实的知识才被接纳为真正的知识[28]。 在这种理性主义或工具主义知识观指导下的课程体系,必然是以知识为本、以学科为中心和唯科学主义。具体反映在课程设置上,必然是只重视知识的逻辑结构和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知识和能力的脱节;学科高度分化,专业设置狭窄,很少考虑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知识本来的完整性和相融性被割裂,不能反映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表现为重事实性知识轻价值性知识,重自然科学知识而轻人文科学知识,以具体、有形的外显性知识为中心,排斥一切内隐性、不可言喻性或境域性的知识,忽视非智力(情感)因素的培养。 (二)、新的知识观与课程体系的构建 知识观的新发展,使得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了丰富和扩展。知识中除了知识认识的结果,还包含知识的获得、创新以及运用的技能;知识不仅是静态的存在,更是一种行为、一个动态的过程,知识系统始终处于更新状态。新的知识观将知识和能力统一起来,能力不再是游离于知识之外的存在,而是内化于知识当中,知识与能力是相伴随的;重新认识了知识本身的完整性、融合性和知识的文化性、社会性、价值性,知识的生成是个体主动的心理建构的产物。可见,新的知识观更加关注知识的多样性和价值性,进而关注人的主体性,尊重个体在认识知识过程中的作用和价值,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终极目标。新的知识观以及由此产生的新的课程观要求人们用系统思考的方法来看待教育教学。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鼓励个体化的、富于创造性的学习[29]。这一课程知识观也正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立论基点。 在新的知识观指导下的课程体系,将由以知识为本转向以能力为本;由学科中心主义转向综合化;由唯科学主义转向以人为本。具体在课程设置上强调从素质教育入手,突出知识与能力并重;在承认专业的前提下,确立以专业为主的综合化课程体系,既重视知识的纵向更新,又重视知识的横向融合和应用,从而实现跨学科的知识整合和人才培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发展,注重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尊重不同类型知识的地位和作用,自然科学知识旨在发展人的理性思辨能力,但人文学科知识以及一些隐性知识有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课程体系进行文理交叉和渗透,注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结合,在专业教育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培养目标是教学改革的起点,也是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依据。正确合理的培养目标有助于明确课程改革的方向。现代大学强调培养目标的类型特征、专业特征、层次特征、校型差异和地区差异。[30] 湖南高师地理科学专业培养目标应重新定位: 类型特征:师范类,但依据宽口径、适应面广的原则,扩展为具备地理科学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地理科学复合型人才。 专业特征:体现地理学学科特点。学生主要学习地理科学基本理论和方法,接受地理科学思维和地理技能基本训练。 层次特征:在完成专业必修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系列选修课程的开设,按以下分支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 ① 地理教学和地理教学研究人才, ② 地理科学研究人才, ③ 地理实际应用人才。 最后,结合校型差异(学校的学科发展状况、教学环境、师资等因素)和地区差异(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社会需求等因素),将培养目标再具体化。 三、课程体系改革基本方略 80年代以来,湖南乃至全国的高师地理教育发生了许多变化,传统的课程设置和专业都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总的变化趋势是朝着专业设置多元化、课程设置多学科化、以及注重应用性的方向发展,这也是高等地理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在变化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果得不到解决,地理教育的发展将会受到阻碍,为此,针对以上湖南高师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之处,结合整个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提出以下几项改革措施: (一)、更新办学观念,淡化专业界线 一套科学实用的课程体系,应当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对于传统高师地理教育专业而言,最重要的无疑是突出师范性和地理性。但随着社会经济和地理科学及高等地理教育自身的发展,单一的师范性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世界师范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表现为由单一的师范性向非师范性发展,师范教育由现行的定向模式逐渐走向非定向模式,即由封闭式师资培养走向开放式师资培养。就我国目前的教育发展状况来说,尽管淡化师范教育尚为时过早,但逐渐淡化传统的师范教育,由师范型向应用型转轨,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则是摆脱目前师范地理教育困境的唯一出路[31,32]。因此,在培养模式上,应由单一型向多样化转变;在培养目标上,由以培养基础教育师资为主,逐步转向培养应用型人才;在培养方向上,由为基础教育服务,逐渐转向更多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在课程设置上,注意更新办学观念,淡化专业界线,在原有的师范性基础上,拓展办学口径,增设应用地理课程,突出地理与经济建设的相关性。

  • 地理科学方法与地理教学方法的关系_地理论文

    摘  要:(5号黑体字)《中国地理》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本文从《中国地理》课程综合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出发,结合区域地理教学现状,分析了《中国地理》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了改革的主要途径。(5号楷体字) 关键词:(5号黑体字)中国地理;教学改革(5号楷体字)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5号黑体字)   (正文5号宋体字)《中国地理》是高校地理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与主干课,《中国地理》是我国区域地理研究的核心部分,是研究中国特定区域内的自然过程、社会经济过程及其相互关系的空间规律的学科。它既肩负着传授地理科学理论及其应用方法、培养地理科学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也承担着加强我国国情宣传与教育、增强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和爱国主义意识的使命,在资源、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中国地理》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分析(5号黑体字) 随着社会对创新型、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呼声越来越高,高等院校逐渐加大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和投入,实践教学改革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各专业和学科教学改革的一大热点。《中国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的应用性学科。但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中国地理》教学中在反应区域地理学综合性和应用性方面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1.1  教材更新缓慢、部分内容陈旧(5号楷体字) 现行《中国地理》教材经过几次修订,其知识体系结构已有较大变化,增加了有关资源、环境及区域分析的内容,但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中国地理教材内容分为总论和区域分论两部分。前者系统地论述了全国性的主要地理问题,后者则分章论述全国8个综合分区的资源环境条件、经济发展特点、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及区域发展方向。这种体系比较完整,内容丰富,但不可避免地出现不同层次的重复,弊端集中表现在一个繁字上。《中国地理》教材修订缓慢,部分内容陈旧、过时,与社会生产实践脱节,应用性差。如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中国经济如何与世界经济接轨,如何在其发展中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应采取哪些新的发展模式,如何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等这些热点问题,现行教材中都没有论述,亟待更新。 1.2  以定性描述为主,定量分析不足(5号楷体字) 长期以来,我国的地理教育研究受到前苏联的影响,片面地重视定性研究;改革开放之后,又受到西方的计量地理研究方法的影响,片面强调定量的研究。现行《中国地理》教材以定性描述为主,定量分析欠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地理信息系统已广泛应用到社会生产实践中并日益发挥出其巨大潜力。在教材中,如能适当运用一些定量分析模型,引导学生进行动态观察和定量分析区域问题,这不仅比纯粹的文字描述要直观、准确、生动得多,而且也能使学生学的知识更扎实、使用,以激发其学习兴趣。 1.3  技术方法落后,教学方法单一(5号楷体字) 《中国地理》课程不再是单一、理论化、体系化的书本知识,而是以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让整个地理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愉快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要达到这种效果,就要求教师优化、活化教学方法。《中国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重要问题是教学方法单一,为教师讲、学生听的过分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启发式、研讨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使用较少,辅助教学资料及设备十分缺乏,致使教学手段落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1.4  考核方法简单(5号楷体字) 现行地理教育专业考试方式以检测学生记忆知识的数量为重点,注重培养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能力,而非智能性能力。存在诸多弊端:考试目的功利化、考试内容教材化、考试方式单一化、考试题型标准化、考试评判精量化等,这种考试制度使教学过程成为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单边行动,扼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缺乏研究性、方法性,束缚学生发散思维的进行,将学生引入死记硬背的误区。 1.5  实践环节薄弱(5号楷体字)

  • 湖南省高师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湖南省高师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一、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 21世纪是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直接资源,知识的创新和应用成为时代的重要特征。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本质,这必然要求传统的教育转型为以培养人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党中央、国务院1999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教育应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对提高民族素质和为社会培养合格而又负责任的公民,地理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际地理教育联合会(IGU)强调指出地理教育为培养未来社会合格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需,深信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11]。此外,随着学科的交融与综合日渐突出,地理科学在人口、资源、环境、规划、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作用日益强大,其社会价值也逐渐为社会所认同。社会对地理科学和地理教育的重新认识与定位,也促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地理教育。观念的改变必然导致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的改变,而这些改变最终必须以也只能以课程体系的改革为突破口。 经济的飞速发展,给人类带来了丰富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时也带来一系列文明负效应,诸如人口爆炸、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灾害频繁等等。协调人地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的要求,是地理科学所面临的新任务,也是地理科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江泽民在为美国《科学》杂志撰写的社论科学在中国:意义与承诺中指出:中国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优化经济结构、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彻底消除贫困等一系列重大任务。地理科学的研究内容正与这些紧迫的实际需求相一致,是实现这些国家重大目标的重要支撑学科[12]。一个学科,要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支撑作用,作为学科自身的改革与发展就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而肩负着地理人才培养的高等地理教育面对经济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更应当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课程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经济部门增多,人才流动加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不断变化。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全面的素质结构。这些全新的变化要求高等教育迅速作出反应并灵活地进行自我调整,主动适应社会的需要。从毕业生的角度来看,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较以往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双向选择的分配机制下,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都拥有充分的自主权,毕业生的择业观念也发生明显改变,把就业的目光投向社会各行各业。这样必然要求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是基础厚、口径宽、素质全面、适应面广的复合型人才,如何使课程设置满足这种人才需求显得尤为重要。 二、地理科学飞速发展的需要 地理学发展历史久远,自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或欧洲的古希腊时代),经历了古代地理学、近代地理学和现代地理学的曲折发展历程,已成为一门包容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的综合性学科,建立了相当完整而独特的学科体系,钱学森院士提出地理科学是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美学、军事科学和行为科学相并列的现代科学门类[13],将地理学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地理科学发展迅猛,不仅扩展了研究领域,而且在理论、方法和技术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一方面,自身的理论和实践不断充实与更新了其科学内容。现代地理科学以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揭示地球系统中的不平衡和动态发展过程;认识全球化(包括环境、经济、人口、政府和文化等)的潮流及其影响;建立从地方到全球的空间连续系列研究;加强地理学理论、技术和研究成果对决策的影响[14]。全球变化研究、地球系统科学、可持续发展成为地理科学的研究热点,人口控制、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灾害防治等问题成为地理科学所面临的新挑战。现代地理科学将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研究对象,从其空间结构、时间过程、整体效应、组织机制等方面来认识和寻求各级区域尺度中人地关系的可持续发展;并进一步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和相邻学科的新成就,围绕重大的环境与生态问题,对环境问题的形成和发展进行综合性和预测性研究,为防治实际的环境问题做出贡献。 另一方面,地理科学在探索新问题的过程中,吸收了系统科学、空间科学、遥感科学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等新的科技革命成果,定位观测、空间遥感、系统分析、地理信息系统等新技术和数学、物理、化学等科学方法在地理研究中成功应用,地理科学研究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逐步实现了系统化、信息化、工程化,提高了处理环境、资源、人口和区域经济发展等问题的能力。以地理信息系统为代表的地理新技术正在朝着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以并行计算、网络计算等信息科学新技术为依托的学科体系发展[15],不仅推动了地理科学的发展,也为各种涉及空间数据分析的学科提供了新技术手段。 理所当然,地理教育必须反映地理科学的发展,地理科学的新内容、新思维、新技术等应当在地理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上得以反映。如何充分反映地理学的这些研究热点与发展方向,除了对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加以充实之外,更重要的是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16]。 三、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我国中学地理教育,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一种灌输式的应试教育[17]。但随着地理科学与教育形势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实施,中学地理教育近年来也作出了重大改革。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包括地理学科在内的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001年9月,初中新课程率先在27个省市的38个国家级实验区开始进行实验,有54万学生开始学习新课程。2002年秋,初中新课程的实验扩大到除上海、西藏外全国范围内的530个省级实验区,参加实验的学生达870万,占同年级学生总数的近20%。2003 年,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将根据实验的情况进行修订,修订后将逐步推广到全国。与此同时,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也于2003年4月颁布,并于2004年秋季开始在38个国家级实验区以及个别省份进行实验。中学地理教育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一)、地理课程目标的重新定位

  •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14年接收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办法_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14年接收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办法_研究生院 一、申请条件 1、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自然资源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限接收教育部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56所高校具有推免资格和推免指标的相关专业应届毕业生。             2、自然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气象学专业可接收211工程学校具有推免资格和推免指标的相关专业应届毕业生。 3、申请人必须具有国家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成绩。 4、在大学期间全部考试成绩优秀,没有重修、补考、不及格纪录。 二、申请程序 1、申请人查阅我所2014年硕士生招生目录,选择招生专业、招生方向、招生导师。 2、申请人登陆我所网站查看导师简介,按申请专业选择两位导师做为候选指导教师,与导师联系并征得导师的接收意向。 3、从我所网页下载并填写《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申请表》,将该表及在校成绩单于2013年9月10日前寄达我所招办。 4、登录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招生网的网上报名栏目进入推免申请系统即可填写申请表,请于9月10日前填写并提交。凡是通过系统成功提交申请的考生,系统会自动发送确认短信和电子邮件。在面试通知和拟录取确认环节也增加了相应的短信提示功能。请各位考生务必填写正确的手机号码和电子邮箱地址。 5、我所招办于9月中旬通知通过初审者来我所参加面试(包括英语测试、专业内容复试、心理测评和体检)。 三、申请时须提交的材料: 1、《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申请表》,申请者提交的材料必须真实,申请表中内容不得为空,推免资格由学校所在教务部门盖章方才有效,不得以院(系)章替代。未能在申请表上盖章的,最迟于2013年10月15日补交。 2、在学期间成绩单原件(需加盖所在学校教务章或院、系教务章)。 3、六级证书或成绩单复印件。 4、身份证复印件。 5、院系辅导员推荐信 四、后续事宜 1、通过面试拟录取的推免生持我所正式接收函到所在学校的教务部门领取密号,按所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地点进行网报(全国统一网上报名),打印网报信息。 2、拟录取的推免生于11月10-14日参加网报现场确认。 3、拟接收的推免生于11月20日前向我所招办寄交由各省市招办盖章的《全国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直博生)登记表》及网报信息表,未能提交上述材料者将被取消录取资格。 4、2014年4月我所招办向拟接收推免生寄发《调档函》。

AB
CD
ABCDEFGHIJKLMNOPQISTUVW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