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

人大经济论坛

>

  • 私营经济发展的若干理论支撑——制度经济

    经过二十多年的政策调整和宪法修订,党和政府对待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定位和态度,可以说是越来越清晰了、明确了,这就是:允许和鼓励它们的存在和发展。这同改革开放前的态度截然不同。改革开放前是彻底消灭,要它们绝种,永世不得翻身。如今是支持和鼓励它们的存在和发展,要充分发挥它们的积极作用。这确实是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但现在还不能说这方面的法制已经完善了,完善法制要有一个过程。人们对它们的认识也要有一个提高的过程。为了巩固和完成这个过程,我觉得有些重大的理论问题需要重新思考,重新认识。换句话说,发展私营经济要有理论的支撑。于是写了这篇文章。?(一)社会主义应是公有为主、公有私有并存的社会?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理论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必须有新认识。?传统的认识是:只有消灭了私有制,建立起一统天下的公有制,才算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才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因为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性,并且我们就是按照这样的观点来行动的。但是,这样的观点未必正确,未必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正如于光远先生曾经说过的那样:社会主义者确有消灭私有制的愿望,却没有把私有制彻底消灭干净的事实。之后他又鲜明地说:“社会主义社会应是公有私有并存的社会。”还说:“马恩从来不说公有财产是社会主义的本质。”①我很赞成于光远先生的这一论点,只是我同他的论述不完全一样。我的论述是社会主义社会还不能消灭私有制。为什么不能消灭呢?因为消灭了私有制,就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所以原来的认识必须修正。?事实上我们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在不断修正。党的十五大报告讲:“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当然包括多种形式的公有制,也包括多种形式的私有制,更包括公有私有相结合的混合所有制。没有私有制就谈不上是多种所有制。这当然是对传统观念的一个重大的突破,甚至可以说是对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大的发展。然而十五大报告讲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再怎么长,也总归是一个暂短的过程,一百年不行,两三百年总行了吧!那么,初级阶段结束后怎样呢?我的看法是:整个社会主义都应当是公有私有共同发展。不能设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结束以后,一下子就要变成公有制的一统天下。为什么整个社会主义都应当是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呢?一个基本的根据是,整个社会主义社会都应当实行市场经济体制。至今我们还看不到可以用别的什么体制代替市场经济体制。以往我们采用和试行过的计划经济,因为它彻底失败了,才改行市场经济的。而体制上的市场经济概念,理论上即商品经济概念。由于商品经济本质上是交换经济,是不同的所有者交换产品、交换劳动的经济,因而它的微观基础必然是和必须是不同利益主体的所有者。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市场经济必须以多元化的产权主体为基础,市场经济只能实行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制度,二者要相互适应才行。单一的公有制是排斥商品交换的,它也排斥竞争,并且难以促进经济发展。只有实行包括私有制在内的多种所有制的共同发展,才能促进专业化和协作化的发展,促进不同主体间各种各样的交换,促进竞争,促进发展。?这当然不是说私有制与市场经济永存。就具体的所有制形式与市场经济体制本身来说,它们都是历史的,它们既有生就有死,都不会是万岁,并且都是在发展和变化着的。它们都有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我们说社会主义是公有私有并存,并不是说其具体形式不再变化和发展,而只是说现在还看不到也不清楚将来用什么别的形式可以代替它们。反正不?茉倩毓?防锤阋酝?侵旨苹??锰逯坪凸?兄埔煌程煜铝恕H绻?腥嘶挂?敲锤悖?厝环⑸??返拇蟮雇恕?赡苈?绝对不会。如果整个社会主义社会都应是公有与私有并存,那必然发生另外一个问题: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究竟有什么区别呢?因为资本主义也是既有私有制也有公有制,它并不是全部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我现在形成的观点是: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的历史来看,除了原始公社这个人类社会初期的历史时期以外,迄今为止,所有社会都是多种所有制并存。不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公有与私有并存,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也不是单一的私有制。资本主义社会也有国有制、合作社所有制以及股份制等混合所有制。我们观察和判断一个社会的所有制特征,不仅要看到它们是不是多种所有制并存,更重要是看作为主体和主导的是什么所有制。根据这个分析方法,可以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作为主体和主导的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是公有制为主体、社会主义国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样不就区别开来了吗?(二)对五十年代的对资改造完全可以重新认识如果前一个问题谈论的是未来,那么本问题要论证的则是过去。它们都与现实中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特别是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着一种内在的、逻辑的关系。我坚决反对这样一种观点:五十年代消灭私有制经济是对的,现在允许并鼓励私营经济存在和发展也是对的。这纯属风派观点,而不是一种严谨的学术观点。但仅仅这样论述是不够的。对于五十年代中期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当时的评价是高度赞扬的,这毫不奇怪。到了八十年代初,由于事情过去二十多年了,已经有新的实践了,一些问题看得更清楚了,评价自然就稍稍客观了。在中央有关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当然还是充分肯定,但也指出了缺点和偏差,如对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处理不适当,以及整个运动过急、过快,形式也过于单一,等等。在当时来说已经不错了,能成为集体的观点为许多人接受也是一种前进。但时至今日,这个评价行不行、够不够呢?由于在这之后又有了二十来年改革开放的实践,特别是经过思想解放、实事求是的教育和启发,我觉得我们完全可以把许多事情联系在一起,重新认识。这样,我形成的新看法是:五十年代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绝不仅仅是搞的早了、急了、快了,对原工商业者安排不适当,等等,而是根本就不应当那么搞。不搞反而更好。我的理由如下:1.不搞对资改造,中国同样可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因为当时公有经济发展很快,国有制在改造前已经占据了主体和领导地位。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在改造前的1952年,在全部工业产值中,国有工业的比重已经占到了52.8%;在全部工业固定资产中,国有工业的比重占到了80.8%。一些重要的生产资料,例如:冶金、机械、金融、铁路,以及一些大的矿山、工厂,几乎全部为国家所有,私营经济主要分布在棉纺工业、轻工业、食品工业等。这样,不采取消灭私有制的政策,而采取共同发展的政策,公有经济的比重也能占到绝对优势。?2.当时进行改造的理论依据是:“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社会主义经济比较起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不是一种先进的经济成分,而是一种落后的经济成分了,并且是同社会主义经济对立的。”“必须用新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来代替它。”改造时期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理论观点和判断并不符合实际情况,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直到现在还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那个时候就落后了吗?可以认为,这些说词、论点,全部是为了要进行改造而制造出来的。即使拿到现在来说,也未必正确。大家知道,当时刘少奇同志就不是这种观点。例如他说“剥削有功”,对资本主义“不要限制”,“让资本家存在和发展几十年”等等。现在看来,他的观点更正确。如果按照少奇同志的观点,也许就不会进行一场对资改造运动。3.如果不进行那场急风暴雨式的对资改造,中国经济的发展肯定比现在要好得多,我们也用不着再进行调整政策,重新允许并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延续下来岂不更好!要知道,采取群众运动的办法变革生产关系,是大伤元气的。且不说资本家是“白天敲锣打鼓,晚上痛哭流涕”,即使是安排了他们的工作,也很难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当时中国同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在生产技术、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并没有现在这样大。而我们却在一段时间内只搞这种变革生产关系的斗争,而不集中力量向自然开战,这样才把时间耽误,差距扩大。所以我觉得对于五十年代的对资改造,完全可以采取否定的态度,重新认识。有些事情是时间越远越能看得清楚。我们要把必然性和事情的对否区别开来。在当时的国际、国内政治背景下,在当时那种指导思想下,中国必然要进行那样一场对资改造运动。但必然性不等于正确性,是否正确,则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标准来判断。如果我们用生产力标准来判断,而不是用唯心主义的“一大二公”标准来判断,我觉得完全可以说搞错了。4.从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来看,不论是五十年代,还是现在,中国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多了,而是发展还很不够。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所说的德国等西欧大陆那样,“不仅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且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发展。”中国更应当是处于资本主义还极不发展的时期。如果这个判断是正确的话,那时历史提出的任务应当是把封建主义消灭干净,以促进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不是象我们所做的那样,在封建主义的东西没有消灭干净,资本主义所允许的生产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的情况下,就采取过急行动,而要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绝种。正因为这个总的判断的失误,所以当时我们所采取的行动,究竟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还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就值得重新思考了。正因为私有制经济在不该被消灭的时候被人为地消灭了,所以当它被消灭后又不断地再冒出来,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新允许和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既可以看成是对那时错误行动的纠正,也可以看成是对资本主义经济还要继续发展的必然性的补课。5.资本主义经济本身就是商品经济,并且是比小商品经济更高的现代商品经济。而当时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内地并不很多,广大农村基本上还是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在这个情况下实行对资改造,消灭资本主义经济,实际上就是阻断商品经济的发展,用排斥商品经济的公有制经济取而代之。从这个具体目标看,确实是做到了,并且比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做得还好,没有引起大的震动。但是,否定商品经济,实行计划经济的效果怎样呢?不能否认,国家集中使用人力、物力、财力,也取得一些成就,例如卫星上天,原子弹爆炸等等,但是,一统天下的公有制由于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却搞得市场上物资匮乏,连人民一些基本的生活需要都满足不了,而不得不靠发票证来维持供应,城镇居民理发、洗澡、做衣服都得排队,这是符合实际的基本判断吗?且不说三大改造完成以后,不久就出现三年困难,全国饿死两三千万人。这局面,不能说与消灭资本主义、否定商品经济没有一点关系吧!我的这些观点,当然带有“事后诸葛亮”性质,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只能如此。(三)资本主义私有制直到现在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这也是一个新的判断,与以前我们老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要用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它”,完全不同。但我不是否定这种生产关系内部仍然存在种种矛盾,更不否认这种所有制的历史性质。我只是说,这种生产关系直到现在仍然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仍然具有活力,仍然有众多的人愿意投资,采取这种形式,仍然是新的生产力的增长点。全世界都是如此。去年,我在某一刊物上看到一位在美国读博士学位的留学生—胡学华写给朱镕基总理的信中说:“美国几乎没有国有企业,却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可见国企多少和国家强大与否没有关系。一个万能的无所不包的政府必然是一个低效率的政府。”因此他建议政府加快国有经济从竞争性领域退出的速度,让民营经济去占领,等等。这位留学生的言外之意是:美国经济发达、科学技术先进,完全是靠资本主义私有制搞上去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直到现在还是效率很高的所有制形式。

  • 复旦经院章奇(政治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在线访谈问答汇总

    章奇老师,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博士,美国西北大学(NorthwesternUniversity)政治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政治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在BusinessandPolitics,ChinaEconomicReview,UrbanStudies,经济研究、世界经济、经济学(季刊)等中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数十篇文章。研究领域:authoritarianpolitics,politicaleconomy,ChinesepoliticsandeconomyWorkingpaper:Externalthreat,powerdecentralization,andleadershipchangeunderauthoritarianism.Policychoiceandeconomicgrowthunderfactionalpolitics:evidencefromaChineseprovince文章发表(部分):GuerillaCapitalism:RevolutionaryLegacy,PoliticalCleavage,andthePreservationofthePrivateEconomyinZhejiang,journalofEastAsianStudies,acceptedinMarch2013.ThePoliticalEconomyofPrivateSectorDevelopmentinCommunistChina:EvidencefromZhejiangProvince,”StudiesinComparativeInternationalDevelopment,acceptedinJanuary2013.民营经济发展地区差距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世界经济》,2012年第7期。问答汇总:Q1:坛友hjlscarp:章老师:我和7楼有同样地问题。自从周黎安教授(2004,2007)提出晋升竞标赛机制以来,许多学者在这个框架下进行研究,得到了许多有意思的结论,比如支出的结构偏向、教育等非生产性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环境的逐底竞争等等。这些都解释基本上都是在晋升框架下进行的。陶然等(2010)在《管理世界》上发表的文章“经济增长能够带来晋升吗?对晋升锦标竞赛理论的逻辑挑战与省级实证重估”否认了晋升竞标赛的存在。就我目前的了解,还没有学者针对这个问题做出直接回应。皮建才(2012)在《经济研究》上发表的“中国式分权下的地方官员治理研究”算是一篇从侧面进行了回应这个问题(从政治网络角度),但没有系统地来回答。请章老师能够帮忙解答,您是怎么理解“晋升竞标赛”存在的问题的?谢谢A1:我先回答一下这个关于“晋升锦标赛”的问题。这个假说影响是比较大的,也是一个扩展性较强的分析框架。我个人认为这是90年代以来迄今为止,在学术上影响最为深远的假说之一。除此之外,我认为该假说也有不足。主要指三点:一是该假说过于强调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讨论上级对下级的激励机制设计;二是和点直接相关的,该假说忽略了在现行体制下,上级对下级的考察实际上不能完全基于客观的标准(例如经济增长、投资、财政收入等客观指标)。这就大大限制了该框架对中国政治经济的深度分析,也无法对中国现有的各种现象用同一种逻辑进行一般性的解释和预测。三是,该假说把“锦标赛”机制基本上等同于是中国的且是改革后的特有现象,这不符合历史事实,对该理论的一般化也是一个很大的限制。Q2:坛友soarman:章老师您好,我的个问题比较直白,从学科的角度,中国未来的意识形态会怎样?作为一个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我对这个问题也进行了思考。中国现在实则是走国家资本主义的道路,这个道路与计划经济有擦边球的关系,所以政治上没有阻碍。但是随着经济体的不断演化,国家垄断的资本主义问题会不但出现并且逐步恶化,执政党最终为了统治不得不妥协进行帕累托优化的私有放权改造,否则后果堪虞。请问我这个逻辑合理吗,请老师指教?第二个问题,我是跨专业读经济学的研究生,所以请教老师怎样培养自己的经济学直觉?A2:这个问题很复杂。我相信执政者自己也不确定未来具体应该怎么走。认为执政党最终不得不因为矛盾深化而妥协实行私有化,这样的假设有简单化倾向,尽管这也是可能的选项之一。我个人觉得经济和社会矛盾有可能进一步深化,但未来会如何发展,尤其是执政党的反应,取决于各种力量的对比。但因为体制的原因,有关这方面的信息是不公开的,也不是准确的,因此需要进一步观察和分析。至于经济学直觉,我觉得一靠天赋,二靠努力学习,三靠机遇,尤其是好的良师、益友。这三个条件都很重要。Q3:坛友yehaido@yeah.ne:早期的经济学实质上就是政治经济学,发展到如今经济学已经有了相当丰富内涵,对中国而言政治经济学就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么,那么世界范围内呢A3:即使在中国,政治经济学也不能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直接划等号。当然后者在国内因为其官方意识形态的支持而具有很大的影响,但实际上所有从政治和治理角度来分析经济现象的研究,都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在国际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兴未艾,且近年来取得的进展和成果都相当丰富,学科之间的交叉也令人眼花缭乱,无法在短时间内给出一个简单的介绍和概括。Q4:坛友党力:章老师您好:随着不完全契约理论的发展,以及交易费用理论的发展。关于权威,科层的研究越来越多。而且尤其对于中国官员的晋升问题也产生很多经验研究。。但是,在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问题上,一直没能够,形成全面的理论解释。不知道章老师怎么看待中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及对我国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政策有什么评价A4:这个问题很好。我个人认为目前中国中央-地方的框架总体上实际上是在现代政党制的皮囊包装下,还是古代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方式的翻版。这一体制,因为其历史惯性,易于为人们习惯性地接受,但不利于解决现代经济和治理中的很多问题。简单地讲,就是不容易解决央-地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包括政治和经济信息上的不对称。因此,古代为解决的问题,如今同样没有完全解决。古代解决得较好的问题,现在有些问题(如边疆问题),反而有恶化的趋势。Q5:坛友giresse:章老师:您好。根据您的研究方向与领域,本人想提出一个国际领域的经济问题。上世纪50年代中期,日本引领着东亚各国开始了经济腾飞的进程,创造了“汉江奇迹”等一系列快速发展的经济成绩。在对东亚经济快速发展的讨论中,有观点认为正是由于ZF的强力干预,模拟出一个市场机制,弥补了东亚地区市场机制发育不完全的缺陷,或者是强ZF对市场机制的替代。本人认为,制度变迁是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分析视角,但在这方面有诱导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的争论,但由于学识所限,我对本问题分析的理论深度不够。在这里请教章老师,请您用制度分析的角度,来对ZF干预或者是集权(不知道是否可称为为强ZF)在东亚经济的崛起以及正在进展中的东亚经济合作中的作用做一个简要的评述。谢谢。A5:这是个老问题了。一方面,我同意东亚国家的ZF力量是比较强的。另一方面,把东亚国家的经济起飞归结为ZF对市场机制的替代,我认为是很大的误解。首先,东亚各国虽然ZF较强,但社会力量同样不弱。在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社会力量实际上也非常强大,这意味着对ZF滥用权力的制约,ZF实际上的作用其实没有那么大;另外,即使我们接受强ZF的说法,也不代表着ZF对市场的替代。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的研究和进展,都说明ZF和市场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替代关系。ZF实际上对市场可以起补充、推动和服务作用。Q6:坛友maoshengguoqian:关于中国的内陆地区,尤其是广大的山区地区,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和思路是不是和经济发展的现实已经脱节?A6:你认为在哪儿脱节了呢?Q7:坛友李虹轩2013:章老师:您好!我的问题是:所谓国企改制,就是从市场经济的原则出发,对国企进行的改组和改造。”这其中的市场经济的含义是什么?是一般市场经济原则,还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原则,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A7:我理解的市场经济原则,就是在对原有利益相关者(包括工人、管理者、所有者)信息公开、透明基础上,通过国家赔偿原有利益受损者(尤其是工人)和市场价格竞争和优胜劣汰原则相结合的办法。几个环节缺一不可。Q8:坛友玉凝考拉:章老师您好!我的问题是,在目前宏观政治和经济形势下,城市化进程会不会受到影响?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有没有必然联系以及未来城市化发展方向在哪里?O(∩_∩)O谢谢!A8:本届ZF比较看重城市化和城镇化。我认为只要不是ZF行政命令下的城市化,都是值得一试的。ZF需要更多地考虑如何提高ZF服务的质量,以满足城市化过程中对ZF服务不断提高的需求。这对ZF的融资能力和治理能力都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因此,良性城市化的过程,不仅需要进一步加大经济体制改革,还要有足够的社会管理机制的优化,甚至是进一步的政治改革的配套。Q9:坛友ganwp:章老师:您好!感谢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为我们解答问题,我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已进行多年,就目前来说,是否达到了最初改革的预期目标?改革有没有偏离正常轨道?下一步该怎么去做?A9:这取决于你如何解读最开始的这个“目标”。如果说纯粹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生产力的矛盾、帮助数亿人从贫困状态中解脱出来,那么改革的目标基本达到了。如果说是不断增大人民群众创业的自由、择业的自由、迁移的自由、生育的自由,以及其他一些和基本人权相联系的自由权利,那么改革还没有彻底。如果从扩大人民的政治权力和参与机会,改善ZF和群众之间的互动关系,实现人民良性监督ZF、ZF服务人民、从而最终达到一个良治和稳定的美妙境界,那么改革还有较长的路要走。Q10:坛友scuclguo:章老师,现在有一种流行的观点是,目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主要制约变量是政治变量,你同意义这观点吗?政治因素通过什么机制影响经济?或者是政治是内生与经济发展的?A10:这个问题太大太复杂。无法进行一般的回答,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我基本认同,现在的主要制约变量是政治变量。不过,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这个回答已经是宽泛得不能再宽泛了,还是要更具体化和地谈问题。Q11:坛友caixiaqing:章老师,您好,之前林毅夫说中国还可以继续保持20年8%的增长速度,但是前提是要进行一系列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如果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老师,您同意林毅夫的看法吗?关于未来的中国经济体制以及政治体制改革,老师您有什么看法?A11:林老师是用一以贯之的逻辑在看待这个问题。我个人理解,他是从中国所具有的潜力出发,来看这个问题的。另一方面,从潜力到实现为现实的增长,需要一系列的条件,并不是任何国家都能够顺利地实现自己的潜力。以前林老师更多地谈潜力,较少谈条件。最近一段时间,我注意到他实际上也开始注意讨论条件性因素了。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取得共识。Q12:坛友楚西秦南:章老师您好!感谢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和我们交流。一提到政治经济学,就会使人自然而然的想到马克思,在中国,我们学习了马克思几十年,可是现在的人,尤其是青年人,很多都对马克思不屑一顾,嗤之以鼻。认为马克思已经过时了,大学的课堂上,关于这方面的课程也是最冷的。然而,在国外,纵然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大量的批判,但是马克思依然是外国学生学习经济学不可绕过的一环,尤其是金融危机后,马克思在西方很受欢迎。请问您如何看待当今的这种现象呢?您觉得政治经济学对当今中国的意义在哪里?谢谢。A12: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一门学问,只要它具有对现实的解释力和批判力(两者缺一不可),就会永远具有生命力。从学术的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需要和其他的理论和假说在解释力和批判力上进行竞争,自然会吸引各自的支持者。至于你说金融危机后,马克思在西方很受欢迎,我认为言过其实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西方的相对地位比较稳定,不会因为金融危机就突然兴盛,也不会因为经济繁荣就日落西山。Q13:坛友simontoli:章老师:您好!感谢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为我们解答问题,我的问题是:到底什么是制度?有人说ZF政策就是制度,是这样的吗?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ZF在经济中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或者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A13:ZF的政策显然只是制度的一种表现形式,法律、社会组织和结构、企业,等等,都是制度的表现形式。因为他们一旦形成,均会对人们的行为在稳定预期的基础上,构成激励和约束。另外,这个世界还存在大量非正式制度和规则,同样重要。Q14:坛友那莪ヽ等伱。:章老师:您好!感谢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为我们解答问题,我的问题是:土地私有制改革有作用又不大,为什么还要研究?还要放在最开始?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优越性,资本主义为什么还是主导??3qA14:你这个问题比较混乱。土地私有改革作用大不大,本来就是个有争议的问题,当然要研究。第二个问题我没看明白。Q15:坛友timeballer:章老师您好。我的问题是,当前医疗改革出现的很多问题,大部分人把它归咎于过度市场化从制度经济学角度,您如何看待中国医疗市场化问题?A15:我不同意医疗改革的问题是过度市场化,实际上问题之一恰恰来自于市场化远远不够。ZF对医疗市场的管制和干预是无处不在的,例如对医保定点资质的要求、对职称评定的管理,等等,都有刻意歧视民营医院的意味。Q16:坛友leonzuo000:章老师,您好。受个人研究眼界和资料收集所限,我觉得目前在制度经济学中研究制度变迁理论的大致有这么几个牛人:诺斯(North)、格瑞夫(Grief)、阿西莫格鲁(Acemoglu)等。诺斯开创、格瑞夫中继,近几年又出了一个阿西莫格鲁,诺斯关注信念、格瑞夫着力比较历史制度分析、阿西莫格鲁看重精英模型,我想问的问题是,在实证计量领域,制度这一因素该如何体现,有学者作为虚拟变量处理,有学者作为连续变量处理,但是碰到具体的问题还是觉得难以下手,你能否举一个例子?另外,当前制度变迁理论的研究未来该往何处去?互联网的兴起会对制度变迁有什么样的影响?为什么旧制度经济学派的一些学者如布什(Bush)的理论却没有引起中国学术界的关注?章老师,很抱歉,问题有点多,谢谢您。A16: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一个学者是否能显示出功力的地方来了。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制度问题,有人擅长描述现象,讲故事娓娓动听,很能吸引人思考;有人则精于构建数理模型;还有人则偏重于实证。更有人数者兼通。我觉得如何具体衡量制度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无论如何,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对现实的观察和高度的抽象能力,才能从现象抽象到理论,并进一步构建理论和实证模型。从这个意义上讲,如何衡量制度实际上取决于你如何理解和解释现象,搞懂了后者,在一定的学术技术训练的基础上,自然知道前者。Q17:坛友shunzqc:章老师您好,学生有一个问题。在传统的发展经济学模型中,对劳动力和资本关注较多,但是中国问题的特殊性在土地问题上更为突出。从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到托达罗,虽然逐渐引入并考察了土地(地租)问题,但是相关分析似乎不适应于中国集体土地所有制背景下的城乡二元经济问题。请问章老师,在当代开放经济条件下,如何在集体土地制度下,把农村土地配置利用问题纳入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分析之中呢?尤其是中国土地被城市化的“度”如何从理论上加以论证呢?A17:中国的问题比较复杂,土地问题涉及到农民、集体和ZF甚至还有其它社会力量(比如开发商和银行,等等)的博弈,甚至牵涉到历史遗留问题。我个人认为这个“度”的问题,如果仅仅是从发挥经济效率的角度来看,实际上还是比较好回答的,无非是个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相等的问题。但如果考虑到各方博弈的现实,恐怕的确很难回答度究竟在哪里。Q18:坛友明日巨星:章老师,您好我想问一下,如何减少或者消灭寻租空间?A18:这个取决于你是否仅仅是想消灭寻租现象。如果是,那么一种几段办法就是重新恢复斯大林式的命令和计划经济。不过这是一条死路。如果是既想减少寻租,又要兼顾效率,那么就只能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无非是老掉牙的几招:限制ZF权力、完善法制、信息公开。Q19:坛友scuclguo:比如关于收入分配的差距,有一种观点认为:收入分配的差距越大,就会在政治上产生一种平均分配的压力,ZF的反应有可能是对市场的干预更加广泛和深入,这样市场就会更加扭曲。A19:是这样。但这里面逻辑的跳跃比较大,也无法直接从你说的现象就引申出这样的结果。我相信从收入分配、ZF压力、政策制定和最后的结果之间,存在着各种影响因素和可能性,逻辑上要些。需要具体分析。

  • 制度经济学研究(第十四辑)

    《制度经济学研究》是由山东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主办、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经济学学术文献,以发表制度经济学及相关问题研究的学术成果为主。采用国际通行的匿名审稿制度。是我国制度经济学研究的学术阵地。

  • 中国腐败的治理——制度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保持着经济的高增长速度,在第一个20年超额完成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任务以后,未来几年国民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看来也是可以做到的。但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一些社会矛盾也在积累。其中最使朝野关心和忧心的是,腐败问题愈演愈烈。虽然党和ZF领导早在80年代就提出了反腐倡廉的口号,近年来更加强了宣传教育和"严打"的力度,但是到现在还不能说已经出现了转机。腐败如此盛行不衰,肯定有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如果我们舍本逐末,只讲教育和"严打",而没有解决源头上的问题,腐败蔓延的势头恐怕是很难得到遏制的。目前的腐败现象,表现形式五光十色,但从经济的源头来看,主要是三个:一是利用行政干预市场活动的权力,进行权钱交易;二是利用转轨时期财产关系调整和变化的时机,将公共财产掠为已有;三是利用市场体制的不完善、不规范牟取暴利。这三类腐败活动都与权力有关。由于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权力制衡机制没有及时建立起来,某些人就可以利用这种特殊条件,运用不受约束的权力来谋取私利,实现暴富。一、当前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源1.利用行政权力对市场活动的干预谋取私利在转轨时期的经济生活中,存在着两种主要的经济资源配置机制:一种是市场机制,一种是行政机制。我国所实行的"增量改革"或者叫"渐进转轨"的特点在于,这两种机制在相当长的时期中是扭结在一起的。于是某些人就利用两轨之间的缝隙与漏洞,运用行政机构干预经济活动的权力谋取自己的私利。对于这一类行为的性质和后果,在最近20多年中曾经有过好几次热烈的讨论。第一次讨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时干部群众议论纷纷的热点问题是所谓"全民经商"。这里讲"全民",只是言其人数之多,并不是真的全体人民都在经商,事实上只有少数与权力有关的个人和人群才得到了经商的特权。在计划经济时期,所有的工业和商业都是由国家垄断经营的。在这种情况下,ZF可以人为地把农民生产的粮食、棉花、原材料价格压低,在工业里又把上游产品的价格压低,这样就把农业和上游工业的利润挤到了商业,商业的国有垄断程度最高(这是在对资本主义改造时就已经形成的格局),所以国家可以在这个环节上把利润全部拿到自己手里,派作各种用途,而不能由私人合法地占有。改革开放以后,开始允许机关、事业单位办一点自己附属的商业,来为职工发放奖金、津贴和解决子女从农村回城的就业问题。由于商业的利润很高,谁能得到办服务公司或者开商店的许可,谁就可以赚不少钱,于是形成了"工农兵学商,一起来经商"的热潮。这在南方地区尤为突出。当时社会上有很多反映,说这是腐败现象。过了一段时间,随着商业向社会开放,再加上领导采取一些措施整顿规范机关办的商业企业,社会议论也就逐渐平息下来,没有引起太大的波动。第二次讨论是在80年代中期,讨论的热点是一种新的现象:有人在低价的调拨物资市场和高价的自由市场之间进行"倒买倒卖",牟取暴利。这种"倒卖"活动的基础,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价格双轨制"。在计划经济时期,所有的重要物资都由国家在国有企业之间统一调拨,按统一规定的计划价格(调拨价)结算,企业赚与不赚、赚多赚少都是国家的,与个人没有直接的关系。改革开放以后,企业有了一定的自主权,企业超计划的产品可以不按计划价格、而是按市场的协议价格自行出售。同一种产品的市场价格往往比计划调拨价格高出很多。到了1985年,"价格双轨制"被规定为一种正式的制度。在"价格双轨制"下,调拨价和市场价差距悬殊,如果有人能够拿到低价物资,然后把它卖到自由市场上去,他就能获得暴利。比如说,那时候钢材的计划价格只有市场价格的二分之一,把调拨钢材卖到市场上去,就赚了百分之百的利润。开始时,人们把从事这种"倒卖"的人叫做"倒爷",但是很快就发现,"倒爷"发财的秘密在于权力。没有权力,拿不到调拨物资的指标,就无法从事这种交易。所以后来人们就把从事这种倒买倒卖的人叫做"官倒"。社会上议论纷纷,经常听说某某人的子弟,因为有这种权力背景,几个月就变成了百万富翁。对于"官倒"现象,当时有两种对立的意见:一种意见来自保留了较多计划经济思想的人。他们认为腐败是一种旧社会才有的丑恶现象,它之所以又出现在我们的社会中,是因为市场取向的改革促使人们追求财富。对金钱的贪欲促成了腐败的蔓延。他们认为,应当纠正改革的方向性错误,不应该开放生产资料市场,不应该强调货币的作用,而应当强调计划纪律。当时《红旗》杂志也发表过文章,说马克思早就指出过,金钱促使人犯罪。持这种观点的人们认为,为了保持我们社会的纯洁性,不应该搞市场取向的改革。持另一种观点的人们虽然承认市场作用的增大、货币作用的提高会使人的贪欲提高和腐败行为增加,但他们强调,如果不开放市场,不强调货币的作用,那么中国的经济就搞不好,整个国家富不起来。所以他们认为,为了经济的发展,应该忍受腐败。他们说,腐败的扩散是为发展经济所不能不付出的成本,不应该为了保持道德上的纯洁性而牺牲经济发展的根本利益。其中有的人甚至说,计划经济是一部生了锈的机器,要让它运转起来需要润滑剂,腐败就是这种能够降低交易成本的润滑剂。所以不要大惊小怪,要为了经济发展的利益而容忍腐败,甚至以腐败作为摧毁计划经济制度的武器来使用。除了上面这两种极端的观点,还有一部分经济学家认为,上述两种观点虽然在价值观上截然对立,但却拥有一个共同的理论前提,这就是把市场经济看作腐败滋生和蔓延的经济基础,而这种理论却是不正确的。这部分经济学家承认市场的发展、货币作用的加强,会因为财富的范围不再受实物的限制而使某些人的致富欲望增强。但是,问题并不在于人们的贪欲有多大,而在于是否存在使这种贪欲得以实现的制度条件。为了说明我国存在这样的条件,他们引进了一个70年代发展起来的经济学范畴叫做"寻求租金"(简称"寻租")来分析问题。租金是经济学早就有的一个概念,它是指由供给弹性不足产生的稳定的超额利润,如地租、房租等等。在一般行业中,供给弹性充足,没有进入障碍,哪里有超额利润,大家都去干,供给一增加,价格就跌了下来,超额利润也就随之消失了。但是,如果像农业那样,因为土地是有限的,现有土地已经掌握在土地所有者和经营者手中,不可能随便进入,这个超额利润就保持在那里。所以马克思说,"绝对地租"是由所有权垄断产生的,"级差地租"是由经营权垄断产生的。20世纪70年代,西方一些研究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经济学家和研究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学家发现,不只是产权垄断可以形成进入障碍,行政垄断一样可以形成进入障碍。例如,发展中国家常常有某些可以获得高额利润的特殊出口产品,为了保护民族利益,发展中国家通常对出口实行主动配额制度,使超额利润能够保持。但是,行政配额制度通常会引起腐败。因为谁能够得到许可证,谁就可以获得租金;人们就会去贿赂具有发放许可证自由裁量权的官员,以便取得租金。这种活动叫做"寻租活动"。这套理论完全可以用来说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后期"官倒"现象的本质。他们指出,腐败的蔓延,并不是源于市场取向改革,而是源于行政权力对于市场交易活动的干预,即所谓"权力搅买卖"。

  • 茅于轼:制度经济学在中国的应用

    我们改革二十年的成功就是制度的变化造就的。二十年的成功在中国的历史上,在世界的历史上都是一个了不起的成果。在座的同学都是二十来岁,在你们出生时,还是一个老的制度,现在已完全变成一个新制度,而且变化还没有完,还在继续变。如果没有这些变化,我们今天的成功是不可能取得的。如果我们还是在斗私批修,阶级斗争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那我们还是老样子。二十年以前,一般家庭连黑白电视机都没有,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有了彩电,我们的生活大大改善了,教育得以普及,国人平均寿命延长了。变化的取得是靠共产党的领导,全国人民的参与。回顾变化的成果使得我们现在非常有信心,而且我们还会沿着这个方向继续改革。所以,今天讲的题目就是制度经济学在中国的应用。  一、价格很重要  我曾给《北京青年报》写过一封信,其中写到首都机场一杯咖啡卖88元,我和几位朋友在那里喝过,一看账单,觉得非常不合理,不应该这么贵,于是就给《北京青年报》写了封投诉信讲这个事。我们在机场与服务员辩论起来,这位女服务员不慌不忙,彬彬有礼地与我们讲道理。可以看出她很有经验,经过这种事不止一次。可她为什么愿意受这份气,她明明知道这件事不对,却仍要辩护。这种事的原因要做制度分析后才能看出道理,我们可以猜想她是有某种方式分成的,这就是制度,表面上看不出来。这个例子说明,我们要从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关系,从表面看到背后的制度。不仅是服务员,飞机场与这个咖啡店也有利害关系。88元一杯咖啡,飞机场肯定知道,但允许它存在,我猜想是飞机场用很贵的价格出租柜台给咖啡店,同时默认咖啡店可以乱收费。这些说明经济现象后面是人的利害关系,而人的利害关系决定了人的行为。制度经济学就是研究在经济现象表面后面的控制人和人关系的学问。  我再举个例子说明制度怎么和日常生活有关。德国的一些城市,如柏林、法兰克福,它们的地铁使用自动售票机,买完票以后直接上车,无人或机器检票。北京的地铁有人在进口处检票。其他一些地方,如香港、华盛顿、新加坡,都是机器检票。但柏林、法兰克福没有任何检票设备,如果你不买票也能上车,一般车上也没有查票的。我在柏林呆了一个月,天天坐地铁,也没碰上查票的。这个制度能在那里行得通,如果北京地铁采用同样制度,估计行不通,恐怕大部分人都不买票。但是德国人老老实实买票,这就使德国地铁省了检票员和机器,成本降低了,其结果是每个柏林人享受到较低的票价。靠每个人都遵守规则,这样每个人也都从中得到好处,这种好制度在中国行不通。举一个反例,大连是一个沿海城市,但非常缺水,大连市政府规定每家每月只许用3吨水,水价为1.6元/吨。超过3吨用量的水价是每吨16元,即涨10倍。显然一天一百公斤水很不够用,于是很多家庭偷水。自来水公司于是请大学教授商量对策,大学教授提出设计一种精密水表,滴水时也能走字,让所有家庭安装,但水表很贵,即使不偷水的人家,也得装这种水表,这样会使所有人都倒霉。这问题该怎么解决?它的毛病出在水的价格不合理,你应把价格定在水的成本上。因为得到水有很多办法,大连可用海水淡化的办法,一吨水据资料反映约需3元,那水价定到3元/吨,问题不就解决了?老百姓有足够的水可用,自然就不偷水了,按3元价格调整自己的用水量。这就是经济学解决的办法,即价格等于成本。  成本在经济学上讲应是边际成本,经济学要求的最有效率的价格应该等于边际成本。P=MC,P就是Price,M就是Marginal,C就是Cost。这是经济学里非常重要的一个道理,这样一个价格使得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最高。我拿一样东西上市场上卖,我知道进货成本或生产成本,但卖时,在成本上加我的利润,这时我报的价一定会高于边际成本。你有什么办法让卖者报出成本价?这是个制度问题。用什么办法使供应商亮出底线?超市就报了价格底线,因为商品都是明码标价,而且不能讨价还价。超市为什么不能加一价码?因为有别的超市与它竞争。如果只有一家,做不到价格等于成本。但有好多家,价格通过竞争可降低到边际成本上,谁也不敢把价格定得太高。由此可知超市对改善资源配置起非常大的作用,它减少了交易费用,特别是把价格底线亮出来了。如果到国外买东西,又怕吃亏,那么上超市,保证不会吃亏,超市一定是真实成本价格。超市如果价格等于成本,赚不到钱,谁还干?超市一般不容易赚钱,但不赔本。所谓等于成本,并不是等于进货价格,而是再加上管理费用。超市管理费用很高,头一个是偷窃,还有复杂的仓库管理。超市如果在管理上想出新办法,比别人强一点,节省了劳动力,降低了库存,又有保证供应就会赚钱。总而言之,通过创新、竞争有一个平均水平,但它比别人管理费用低,它就赚钱。中国有些超市比外面的价格还高,这是因为超市正在发展之中,有些管理、进货、配置问题还没解决。像美国超市是最便宜的,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薄利多销,厂家、消费者均得到好处。超市被迫把自己价格底线亮出。价格是重要的。  大连的例子说明定价错误造成资源的浪费,所以定价准确可节省资源,价格不能扭曲,否则会造成资源配置的错误。所以,我们要追求好的价格,能达到供需均衡的价格。在经济学里,有一条往下倾斜的需求线和往上倾斜的供给线,两线交点决定商品价格。商品供不应求,价格上升,供过于求,价格下降。供需均等,是好的价格(商品均衡价格)。一个商品达到均衡,叫局部均衡,所有都达到的均衡叫一般均衡,此时不仅在数量上达到一个均衡点,而且市场起到质的变化,即任何一个商品均可买到或卖掉。这时,钱变成度量价格的单位,它代表价值。一般均衡价格就是价值,二者没有任何区别。甲商品可以换成乙商品,甲价是乙价的两倍,卖掉甲可买两个乙,甲乙价格比是2:1。一般均衡理论是惟一的价值判断,它的道理是实际证明的。2元票子只可买2元东西。任何人创造的价值理论不论多深奥,多复杂,如果不同于一般均衡价格,都是错误的,因为它在市场上是行不通的。一般均衡理论彻底解决了经济学里最根本问题——什么是商品的价值。  我们生活在地心引力里,谁也不觉得它的存在,但地心引力不但存在而且很重要,就像我们生活在价格里并习惯价格,也就感觉不到价格重要。没有价格,无从判断什么东西值钱,什么东西稀缺。而价格给了你非常准确的度量。如发电可有很多办法,用煤、用油、用原子能,要根据当地情况计算,选择成本最低的。你在比较时要用到一系列商品的稀缺性。建一电厂,要用各种投入,都有稀缺性,要计算发电要用多少社会稀缺性。不同商品有不同度量单位,本来无法相加,但在经济学里只要是商品都能加。一尺布和一斤铁可价格相加。建电厂,什么东西都可相加,这样就可以比较。结果同样一度电,消耗最少社会财富的成本最低,没有价格你就会决策错误。价格重要性在于保证我们用最少投入得到产品。大连海水淡化3元/吨是通过方案比较得出,没有理由再去用4元/吨方案。所以一个方案比较,离不开价格。  计划经济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是没有价格,没有均衡价格(市场保证的)。从价格重要性可推断人类社会离不开价格,计划经济行不通,因为没有价格。“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结论是对的。但是以有一般均衡价格为前提,这种“科学”必须能赚钱,否则,不能减少稀缺性。它是否能创造新的财富,用较少投入得到更多产出,只能通过价格比较。因此,一定要有价格。人类越来越面对稀缺性。美国比我们富不止十倍,但人们也不满足。人只要是追求物质,就总需要价格。人对物质追求可能会减少,但不会永远不需要。回到原始社会,挖个洞住在山洞里,不会有这个可能性。到那时,科技也无用,人都披一块兽皮,住在山洞里。  二、价格产生的制度安排  价格万岁,人类社会离不开价格,这是一个科学的结论。不管社会怎么变,必须产生价格,必须有产生价格的各种制度安排。价格每天都在变,去菜市场可以看出,早上和下午价格不一样。西瓜价格与纽约股票市场价格产生道理差不多。由于价格重要,所以产生价格的机制和相应的制度安排是必要的。  比如在市场上,不管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有进入和退出的自由。进入自由指本来不买这个东西现在买,或本来不是生产这种产品现在从事这种产品生产,退出则反之,还要有选择的自由。你限制某人必须到哪儿买,价格就扭曲了。不但如此,而且要有信息交换的自由,我在这儿买东西,还要知道那边用什么价格成交。东京股市和纽约股市必须联网,如果割断信息沟通,股市价格就会扭曲。  1、谈“私心”  价格是人关心自己利益讨价还价形成的。只有在人关心自己利益时供不应求才会导致价格上涨,你不关心,就没有。它的背后是个利益问题。因此,我们放弃利益,就没有价格。我在《中国人的道德前景》里一开始就讲:人必须追求自己的利益,人不追求自己的利益,就没有价格,这个社会是非常危险的。为什么我们大家敢于坐飞机?因为你知道驾驶员是一个追求利益的人,他对自己的命是很在乎的。如果驾驶员像恐怖分子一样,连命都不要,你还敢坐飞机吗?我们以前天天批“私”,提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批判“私字一闪念”,说“私”如何如何坏,其实,这个“私”还帮了我们大忙。没有私是非常可怕的,现在所有制度设计都是按照“人有私心”来安排的。  讲到人的私心,它有坏的一方面,也有好的一方面,而且好的大于坏的。当它侵犯别人的私时,就变得有害,如果它不侵犯还成就了别人的私,那就是好的。从古至今,从中国到外国,很多哲学家认为“私”是万恶之源,所有世界上坏事都是私造成的,把私除去,世界就太平了,这种看法是很肤浅的。他没有看到把“私”抛去后,世界将更不太平。而且世界之所以丑恶,并不因为有私,则是因为侵犯了别人的私。如果我有私,而且知道你也有私,那么我们一起想个办法,大家都得到好处,使各自的私都得到满足,这个世界将是很好的社会,利人利己。可怕的是,我虽然知道你也有私心,但我的“私”膨胀到侵犯了你的私,这就变成了坏事。要使我们社会安定,就要让每个人追求利益,同时不侵犯别人利益。这句话非常重要。柏林人也有私心,但他们懂得我的私心不能侵犯别人的私,所以我要守规矩。这就是一个国家老百姓有无教养的差别,懂得我的行动不能侵犯别人的私。我们每天都能看到很多人侵犯别人的私。我们在马路上走,把人家道给挡了,这是最普通的事,我们天天都能看到的。在国外,这样的事很少。规规矩矩遵守交通规则最能体现老百姓的素质,这也是个学习过程。慢慢地,我守规矩对所有人都有好处。有时,我也走,你也走,堵在一起,谁也走不动,对谁都没好处。好象地铁,谁也不买票,最后地铁关门了,大家都坐不上了,对谁都没好处,所以强调私的界限。我们不要盲目地反对私,利用私的主要特点,不要侵犯别人,而且要帮助别人实现他的私心。孔子讲“君子成人之美”。人家有个愿望,你帮他实现,你就是好人,是君子。  2、扭曲价格回归为均衡价格  在一个一般均衡价格引导下,人按照自己利益做出的选择是符合社会目标的。我们回头再讲制度经济学,我说价格的扭曲会造成资源配置的错误,或者说人人按照价格来追求利益时,这个价格才是不扭曲的,才是一般均衡价格。人按照自己利益来行动时,他的选择是符合社会目标的,也就是说他做的事对国家对社会都是有好处。这个道理经济学老祖宗亚当·斯密就看到了,就是“看不见的手”,但他没有证明,到现在他的《国富论》发表200多年了,他的理论现在已得到严格证明了。证明了人出于私心,按照价格所引导的来行动的话,对整个社会是有好处的。因此对个人选择不要加以干涉,让他们选好了,这就是为什么经济学家大多主张自由,道理就在这里。它是最基本的公理,就像我们学几何一样,欧式几何有五个公理,有了这五个公理,几何各式各样的定理就推出来了。经济学一样,也有几个公理,所谓公理是没法证明的,只能承认他是正确的。有了这几条公理,经济学的大厦才得以建立,成为一个理论体系。经济学公理第一条就是“经济人”假定,假定人都是追求利益的,人是有私心的;还有一条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这没有办法证明,只能当成公理。有这样两条经济学才得以建立,所以真正懂经济学要义的人都是自由主义的或信奉自由主义的。因为他知道在价格不扭曲的情况下,每个人追求自己利益才符合社会目标。  那么我现在仍要问一句,如果价格扭曲的话,你按照扭曲的价格追求利益,是不是符合社会目标呢?不是的。但是这个事情奥妙就在这儿,当你按照一个扭曲的价格来行为时,如果这个制度允许价格调整的话,价格会恢复到均衡状态,除非你不允许它进行调整,政府管制了,我们能常常看到一个情况,政府能管制一个价格,这个价格就扭曲了,于是许多人从中得到了许多不该得到的利益,使社会受损,从前的价格双轨制就是这么一个现象。但是如果政府不管制价格,当人们按照扭曲的价格追求利益时,价格会自动调整的,调整到一个均衡价格,这也就是均衡价格的存在性,这在经济学里是可以证明的。存在的均衡价格是如何达到的?就是通过人追求利益达到的,所以我们按原来讲的,一般均衡价格下,追求利益符合社会目标,退一步哪怕不是一般均衡价格下,人追求利益也是符合社会目标的,因为在人追求利益的过程中,价格会恢复到均衡状态,这个证明就是一般均衡存在性的证明。而且它还证明这个解不但存在而且是稳定的。稳定的意思就是说它不会发散,它会收敛,收敛过程不会有震荡发生。在经济学领域里,过去认为这个理论证明是没用处的,但中国改革正好就应用了这个理论。我们原来的计划价格是一片混乱,后来通过逐渐的开放才理顺。大家有选择的自由,政府对价格的干预越来越少,通过开放,价格逐渐调整到了均衡价格,现在价格90%都达到了均衡,但是未达到一般均衡。一般均衡我刚才讲了它不仅仅是一个数量上的问题,它有质量的变化。因为任何一个商品价格的变化,都会影响其他的所有商品的价格,价格是互相牵连的,只要有一个商品价格不均衡,其他商品价格就不是真的均衡。而一般均衡,所有的商品都均衡,价格才是真正的均衡价格。所以我们现在有许多价格不均衡,它影响到一大片,它造成了我们整个价格系统还有相当程度的混乱,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资源配置效率还不够高。

  • 关于制度经济学中文版教材

    一直以来,新制度经济学界都苦于缺乏一本好的教材。基本的原因,我认为是因为新制度经济学在1990年代风起云涌之后,开始进入整合的集聚时期,各派理论纷繁芜杂,难以形成统一的分析框架和共识。那么,在这种国际背景下,中国学生如何选择可行的制度经济学教材呢?我的建议如下:第一,仍然是优先推荐英文教材。这方面,人大经济论坛制度版的固顶帖子已经说得很详细了,链接为http://www.pinggu.org/bbs/thread-304-1-1.html。第二,中文版的教材我只推荐翻译的外文教材。产权经济学:[冰]埃格特森,商务印书馆修正版《经济行为与制度》;交易费用经济学:[美]威廉姆森,商务印书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契约理论:[德]菲吕博腾和理查特,上海三联《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和产权理论:哈特,上海三联《企业、合同和财务结构》;制度和制度变迁:诺思,上海三联《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格雷夫,《制度和通往现代经济之路》(将出);扬,上海财大出版社《社会制度的经济分析》等演化学派:鲍尔斯,《微观经济学:行为、制度和演化》暂时够了。

  • 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几个问题——制度经济

    新中国已经走过50个年头的历程了。总结50年的历史经验,必须得出一个看法,我们再不能搞以往那种单一的公有制了,而必须实行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特别要重视以民为主体的经济的发展。(1)所有制是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所有制形式和所有制结构如何,不仅关系到什么样的经济制度,而且与经济体制有直接关联,还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发展。(2)所有制包括两个问题:一是所有制形式和所有制性质;二是所有制结构,即一个社会究竟由些什么样的所有制构成,它们之间的比重如何,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3)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是五种经济成分并存,国有经济处于领导地位。这种所有制结构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恢复和发展。这五种经济成分曾明白无误地写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共同纲领》中,它们是:国有经济,合作社经济,劳动者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4)从1953年起,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党的总路线变了,要搞“一化三改”。“一化”是工业化。“三改”则是要消灭私有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1955年10月毛泽东讲,要使“帝国主义绝种,封建主义绝种,资本主义绝种,小生产也绝种”。这后两个绝种运动在1956年就完成了。接着就搞“趁热打铁”,搞高级社,“一平二调”,剥夺农民,人民公社化。然后是不断的“斗私批修”,割资本主义尾巴,“文化大革命”。判断的标准是“一大二公”,即公有制规模越大越好,公有化程度越公越好。结果,不但出现了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的“三年困难”,而且最终把国民经济推向崩溃的边缘。(5)所以,对50年代的“三大改造”,完全可以重新认识。对“三年困难”也可以重新认识。我认为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我们现在还没有公布究竟饿死了多少人。我看少说也有两三千万。说“三大改造”仅仅是搞得过急、过粗、过快,形式过于单一,是十分不够的。说现在允许私有经济发展是对的,那时消灭私有制也是对的,是一种缺乏逻辑的思维。我认为用生产力标准来判断,只能说搞错了。中国如果不采取那样的步骤,不搞极左路线,让多种经济共同发展,中国经济的发展,肯定比现在要好。其实,毛主席在1945年就说过,“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这话符合马克思主义,是绝对正确的。可惜他后来没有这样做。(6)直到改革开放,贯彻邓小平理论,实行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路线,才使中国经济开始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改革开放的最大特点,一是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二是由单一的公有制走向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办法:一是对原来的公有制的具体形式包括国有制和“二国营”式的集体所有制进行改革,这种改革现在还没有到位;一是在公有制的旁边,在它们的缝隙中发展非公有制,民营经济,这种改革和调整到现在已取得明显的成绩和效果,非公有制经济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占到了四分之一以上。(7)现在大家都在学习邓小平理论,我以为学习邓小平理论同样要把握其精神实质,要全面准确地理解。有人把邓小平理论概括为“一块石头(摸着石头过河,实事求是)、两只猫(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三条鱼(三个有利于,即生产力标准)、四只鸡(四项基本原则)”,有道理。(8)我们现在的结论,就是党的十五大报告所讲的,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把包括私有经济在内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作为基本经济制度,是认识上的提高,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因为马克思确实说过,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私有制,我们现在是把私有制也包涵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中了。当然是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我的看法,即使初级阶段结束以后,也要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中国绝不能再搞以往那种公有制的一统天下了。当然,任何所有制形式都是历史的,多种所有制的内涵会有变化。但多种所有制是一个互补的关系,这一条不会变。(二)民营经济就是以民为主体的经济,老百姓办的经济。民营不是所有制概念,但这个概念是科学的。(1)民营是相对于国有国营说的,因此,凡不是国有国营,就是民营,不是官办,就是民办。民营是一个广阔的天地。(2)民营不等于非公有。民营也不等同于私营。民营比私营还要宽。民营大体上相当非国有国营。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现实中只有三块: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民营在现实中包括七块:个体、私营作为一块,乡镇企业一块,民营科技企业一块,股份合作制企业一块,这四大块中有交叉,但又独立存在,此外就是股份制企业中国家不控股的企业,“三资”企业中国家不控股的企业(“三资”企业中也有公有制成分,所以准确的说法是外资经济),国有民营、公有私营企业。现在许多私营企业家愿意用民营,不愿意用私营,这可以理解,是长期“斗私批修”造成的。但用民营并不错。这没有什么可指责的。其实,私营也没有什么不好。(3)近些年来有人指责民营,不让用民营,是错误的,没有道理的。民营有什么不好?我看好得很。它突出了民间、民主、以民为本、以民为主体等含义,突出了经营,淡化了一点所有制概念,有什么不可!民营也不是我们的独创。中国早在30年代初就有学者用民营的概念。毛主席在1942年也使用过这个概念,他把民营经济就看成是老百姓的经济嘛,包括合作社。国外也有这个概念。老实说,中国几千年来都是民营,民营经济为主。国营、官营只占一小部分。没有民营,老百姓就吃不上饭,就活不下去。(三)民营经济应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是我国经济的活力源。我们要从战略的高度来看民营经济的发展。(1)发展民营经济决不是权宜之计。它在我国具有客观的必然性,必要性,不让它存在它也要存在,谁反对也反对不了。为什么?因为它能发展生产力,它有群众基础,受到群众的拥护,只有它才能解决群众改善生活的愿望。温州、台州、汕头、清河、海城、顺德等就是一个个的证明。这些年来这些地方经济发展快的原因就在于民营经济发展。(2)从战略的观点来看民营经济的发展,我形成四句话,四个意思。这就是:一是民营经济是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保证;二是民营经济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依托;三是民营经济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内容;四是民营经济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应有之义。只要中国实行市场经济,就不能没有民营经济。(四)民营经济是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依托,是藏富于民的必然选择。(1)发展民营经济是改变地方面貌,增强地方实力,改善地方财政状况的主要途径。因为地方经济的发展,靠国家投资是不现实的,只能依靠民间的投资,民间的力量,民间的积极性。(2)现在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确有差距,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而差距的原因就在于市场发育程度的差距和民营经济发展上有差距。(3)民私营经济的优越性在于它们:产权关系清晰,灵活经营,面向市场,动力机制特别强,有自我约束力,没有“大锅饭”、“铁饭碗”等弊端,效率高,效益好。有人推算,前些年国有企业的利润率为3%,私营企业的利润率为15%。私营经济是真正的能人经济。凡搞得好的,都能成长和集聚一些能人。能人效益非常明显。我的看法,中国真正的企业家、经营者队伍,只能由民私营经济中产生。国有经济中基本上是政府官员。民营经济中也有产权不清晰的,有的也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这是管理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是不难解决的。(4)中国不是民私营经济多了,而是发展还很不够。总起来说,中国民私营经济是在夹缝中发展起来的。它的地位和作用愈来愈引起社会和人们的关注。它的健康发展,还要做大量的工作,不是想发展就能发展起来的。

  • 制度经济学读物:集体行动的逻辑、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等

    集体行动的逻辑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威廉姆森.pdf资本主义与自由

  • 制度经济学的研究的范围研讨

    制度经济学的研究从斯密时代就开始了,到现在也有200多年了,但是这一两百年来,研究制度的大起大落。从旧制度学派到如今的新制度学派,以致于将制度的研究运用了主流经济学的逻辑分析范式和研究方法,使得与之相融合。但是制度里研究的领域似乎除了市场因素之外,都有研究。它涉及到法律,政治,社会学,心里学等等,又加上运用了数学,而且似乎许多东西都有制度的因素。如创新,就必须要有适合创新的制度存在,如果没有,是无法创新的!人的行为也是在一定环境下的行为,如果这些环境(即制度因素)改变了,行为也会改变!这里感觉好象行为经济学也在制度的范围内。因为行为经济学里所研究的就是研究人的行为与经济的关系,要有行为的改变也相应存在制度环境的变化。现在关于经济学的东西太多太多了,要学的也太多,但有些学了好象并不能解决现实的许多情况?对经济学的统一是必然的!我们应该要学习的什么呢?制度的理论这是必然要学的,但是实际要用的是什么呢?是制度的设计吗?对于我来说,制度就是规则--------包括各种规则,真规范和非规范的!

AB
CD
ABCDEFGHIJKLMNOPQISTUVW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