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 关于华南理工大学金融硕士

    本人在网上查华工金融硕士学费貌似是1w。问一下华工提供住宿吗?就业有保障吗?谢谢大家了

  • 动态竞争条件下的竞争策略-华南理工大学

  • 华南理工大学考研

    华南理工大学考研的会计专业财务管理方向好不好?他的参考教材是什么呢?

  • 李元元担任吉林大学校长 曾任华南理工大学校长

    新华网长春9月16日电(记者张建)16日是吉林大学65周年校庆日,吉林大学迎来新校长李元元。当天上午,吉林大学召开全校教师干部大会,会上宣读了中共中央关于吉林大学校长职务任命的决定,任命李元元为吉林大学校长。  李元元在讲话中表示了对中央和吉林大学师生信任的感谢,表示将在吉林大学党委领导下认真履行职责。  李元元1958年出生于广东,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华南理工大学校长、校党委常委。  吉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一所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1995年首批通过国家教委“211工程”审批,2001年被列入“985工程”国家重点建设大学之一。目前,吉林大学在校全日制学生66525人,是中国目前办学规模最大的高等学府。

  • 张化桥华南理工大学的演讲

    张化桥华南理工大学的演讲各位下午好。谢谢华南理工大学提供的这次机会。我讲两个内容:一是我对中国股权文化的批判,二是我对中港股市的看法。所有观点均不代表我的雇主。你不要期望从我这里听到关于股市年底会达到多少点位,通胀何时见顶,哪些股票值得买入,金价,油价,或者汇率走势的话,因为我完全不知道。我首先讲难听的话,然后讲....更难听的话。我们中国的股权文化非常畸形。这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我们的官员和大众把股票大涨当好事,把股价下降当坏事,把支撑股市当己任。这不是可笑吗?你想想,一个只值5元的东西卖到20元,难道不是敲诈和剥削那个投资者吗?他如果不能用20元以上的价格卖给下家,那不是让他做了冤大头吗?如果他能够用28元卖出,那不是让别人做冤大头了吗?击鼓传花,总有停下来的时候。一只股票有人买,必然有人卖;对卖主好,必然对买主不好。从静态来看,这只是一个零和游戏;如果考虑到税收和交易成本,它是个负和游戏。我们全国人民都只喜欢听唱多的故事(自我陶醉),不愿意听唱空的理由(外国间谍,别有用心)。17年来,本人很少到股票投资研讨会做演讲。去年11月,某券商花钱请我做主题发言,听众都是基金客户。我去的时候,券商们很高兴。董事长请我吃早饭。可是,我讲完后,老兄们可能有点失望,都不想送我出门。你可能猜到原因了,我的演讲题目是,"未来几年全球大牛市,中国除外"。英文有句话,“不要朝信使开枪!”股市不可能因为几个人唱空就跌,也不会因为几个人唱多就涨。在股市,永远是看多者众,看空者寡,中国尤甚。同时,ZF部门常常做一些蠢事,硬撑股市,美其名曰"保护小投资者"。难道诱使老百姓花大钱,买贵货和买烂货不是错误吗?你可能会说,"股市大跌容易引发社会动荡和金融危机"。那么,股票大涨会不会引发更危险的泡沫呢?OK。你诡辩说,那么股市总要有一个合理的估值水平啊!可是,什么叫合理的水平?你知道吗?难道你指望专家或者我们的ZF知道吗?大家不要忘记,有人编制国民经济计划和搞物价管制的那几十年,他们差点把中国带到了深渊!股票市场有高有低,完全要任之。不要干扰它。自私自利的股民会自己相互搞定。ZF既然不懂,也就不要干预。对于股民来说,股票便宜一点难道不是好事吗?你可以不断地用越来越便宜的价格买同样的货。股票可跟化妆品不同,并不是越贵越好。你准备买某一只股票,你是希望它贵,还是便宜?当然是便宜的好!我们的腐朽的股权文化的第二个表现是,我们太过于短期行为:炒来炒去的散户还是太多,比例太高;机构也太短线。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智商和心理素质高于大多数人。这在数学上是不成立的。过去十年,香港这个弹丸之地竟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股票窝轮市场(也就是认股和认沽的权证市场)。权证的期限一般是几个月甚至几个星期。过期作废。买这种产品就是短炒和做短期预测(敝人很后悔,也干过那蠢事)。当然,还有更极端的短炒。比如,美国九十年代出现过一个庞大的”当日炒”(day-trading)队伍。随着互联网泡沫的破灭,他们都死光了。经过很多这样的事情以及本次全球经济危机,我开始相信某智者曾经给我的劝导,"分析,但不要预测"。我把它翻译为,丢掉你的预测吧!如果你一定要预测,那就只做长期的,模糊的和方向性的预测。而且不要太肯定,太武断。在国内,我们有一个庞大的打新股的队伍。他们同样危险和可笑。去年底,我在北京演讲时,大家取笑我,"我的钱都是打新股赚来的!"我不明白,象打新股这样一个明显而且很容易复制的商业模式竟然持续了那么多年。水位为什么没有被推平呢?也许人们天生就爱凑热闹?作为投行人士,我也许不应该讲下面这句话:一个IPO就是一个热闹:经过一班投行人士数个月的辛勤劳动,挖掘投资亮点,大力推销,众星捧月,还剩下多少可以被王大妈和刘二叔来发现的呢?肯定有,但不会比比皆是。每个IPO都有个截止日期,好像逼着你做出决定。过了这个村,就没有那个店。大量的股票上市后就被人冷落,好像不再新鲜的瓜果一样。美国有学者对过去15年来几千家IPO公司做过实证研究,发现绝大多数在上市之后的前两年严重跑输了大市。我不觉得奇怪。我们股权文化的第三个问题是大量的欺诈。公司的高官们串通一气,没有多少人会主持正义。还有,审计师,估值师,分析师,券商们乃至地方ZF同流合污。惊人!谁是受害者?除了股民外,还有他们自己。我前不久写了一篇文章,"股票与二手汽车的故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大家都往市场上丢垃圾,最后的结果是估值水平越来越低。最近,中国在美国上市的公司遭到怀疑和调查,大家不要责怪对冲基金,睁开眼睛看看我们的很多公司是些什么货色!对冲基金没有什么阴谋,只有赚钱的阳谋。当然,他们也不是什么"反华势力"。讲完了难听的话,下面请允许我讲一点更难听的:我们的股市在近几年很可能没戏。这跟大家的愿望可能不一致。我看我们眼下的熊市可能持续好几年,会考验投资者的耐心。唯一可能出现的短期兴奋是,如果ZF顶不住大众和企业的压力,突然开闸放水,推翻过去一年来的宏观调控。可能吗?当然可能,但是可能性不大。而且时间难以把握。等待这种短暂的爆发不是投资,是投机。我讲个故事。五年前,我发掘了一个很便宜的股票,我认定了董事长会把它私有化。我买了很多,耐心等待。去年,我终于如愿以偿。董事长给了50%的溢价收回所有股票。但对我来说,这是好事吗?当然不是。我四年内在账面上先亏了70%,然后才等到了解放军。算下来,我等了四年,还净亏55%。现在大家在股市里苦苦煎熬,我认为违背了一个最起码的投资原则,叫"留足余地"。这样的高通涨,高利率,股市能有什么作为?而且,大家好像混淆了两个东西:预测和希望。预测是冷静的判断,而希望是另一个东西。日本地震后,东京股市大跌。不少人惊呼,"投资的机会来了"。这是一种短炒的思维。地震之前,如果东京市场不吸引人,那它并不会因为下跌了百分之十或者二十而变为有吸引力。反过来说,好的公司的股票不会因为它已经涨了百分之三,五十而变成坏股票。最近B股大跌,大家该不该冲进去?同一个道理;我近几年的醒悟之一就是,股票的估值是选股的最后一步,一个不太重要的步骤,一个可以将就的步骤。而选择优秀的,可持续成长的,不骗人的公司是关健。广州有一家好公司去年底在香港上市。它很贵(大约40倍市盈率)。我花了些时间研究它。我年初买入,想长期持有,到现在它竟然涨了40%。你看长线,结果短期就有好的回报。反过来,一条船下沉了百分之五十与下沉了百分之八十,其实没什么区别。你把注意力太密切地投在估值水平上,你就会忽略更重要的事情:公司的商业模式,前途和诚信。我跟大家一样,曾经长期在烟屁股中寻求"价值洼地",很压抑,很亏钱。更重要的是,我们错过了"沉舟侧伴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个股票一年如果涨30%,那就算很不错了。可是你如果把这30%分解为每天的复合增长,那是多少?千分之一?我没有算过,反正它小到可以忽略不计。所以,我们做投资的人不要每天都把眼睛盯在计算机上。前不久,我在宁波出差。某君问我,"我的高利贷生意不错,年回报率在25%左右。但我听说A股市场很便宜。我应该转一部分钱投资股市吗?"我笑答,"如果你能比较稳定地赚25%的年息,巴菲特都应该把钱分给你管。那25%的回报不光是可以,是超级可以。你换个角度想想:如果你能取得那样的回报,说明全国资金很紧,那么,资产的价格(包括股价)一定会向下走。你为什么要飞蛾扑火呢?”宏观经济数据很多,极少数有用,大多数没用。数字的采集不准确,处理不恰当,发布时再加酱油,消费时再误读。这是全球性的问题。本人花了很多年的时间专门研究宏观数据,但是我最终觉得它们与投资的关系不密切,不稳定,不中用。如果你是长期投资者,你只需要眯缝者眼睛,从遥远的地方看看宏观大趋势即可,万万不可钻进去,万万不可追求准确,不可研读过份。如果你是短炒的人士,这些数据更没用:它们相互矛盾,作用互相抵消,与股市的关系不密切。应付这些数据,我曾经疲于奔命(说得好听一点,叫努力工作)。现在,我主张大家少看互联网,少看报纸,少看研究报告。今天,我们的通货膨胀很严重,失业也很严重。ZF的宏观经济政策会不断在打击通胀和治理失业之间摇摆。我的判断是,未来几年的重中之重是打击通胀,因为民怨太甚。关于通胀如何伤害股票市场,巴菲特在1977年发表过一篇经典文章。本人曾经把它当英文课本,最近把它摘译成了一篇短文,"巴菲特为什么害怕通胀",我建议大家上网搜索一下。美国1968到1982年的15年间,道琼斯指数跌了一半,如果考虑到通胀因素,股民们亏了80%以上。1977年的美国通胀跟今天中国的通胀在根源上有相似之处:经济高增长所带来的成本推动。巴菲特说,通涨就是一种额外的税收,股市怎么好得起来呢?今天,很多人看好中国通胀下的股市,因为有些公司的利润可能会因此不错。但是,他们完全忽略了另外两个因素:一是成本的上升(领导们喝红酒,游欧美,以及资金成本的大涨)。二是市盈率是可以变化的。60倍的市盈率我们大家见过,而6倍也没什么了不起。可这是多么大的一个区间啊!说到底,市盈率大概就是市场利率的倒数。当然,如何定义市场利率是一个技巧性的问题。这一年来,中国人民银行一直避免大幅度加息,而一直在用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和信贷额度的控制来给经济降温。原因无非是害怕利率上升而吸引海外的热钱流入,加剧人民币升值。可是我们未免太天真了!货币政策的各种手段在效果上是完全相通的。虽然官方的基准利率没有调整,但是市场利率早就调整了!不仅千千万万的典当行,租赁公司,担保公司,小贷公司和民间贷款机构立竿见影,就连国有银行也去掉了利率优惠,抬高了利息上浮,添加了"贷款咨询费",而且信贷员的寻租行为也已经有所抬头。对企业来讲,实际贷款的成本增加了很多。在这种情况下,你叫股市如何有作为呢?大家想知道资金有多么紧缺,不妨看看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在各个时段的变化,这是很准确的温度计。当然,你也可以问问几千家典当行,小贷公司,租赁公司和担保公司的中任何一家的利率情况。这还不包括那活跃的民间借贷。在通涨时期,即使人民银行不紧缩信贷,资金也会很缺的,主要是因为完成同样规模的经济活动需要更多的资金(做润滑剂)。工厂和商店以及家庭都需要更多的铺底资金和周转资金。钱显得很不够。利率上升。资产价格下降。二战以来,全球经济经历了六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尽管中途遇到过数次衰退和萧条。主要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人口增长,工业进步(电脑,互联网和矿产开采技术),和世界和平所带来的风险折扣的降低(从而利率的降低)。但是现在,这三大因素似乎都被用尽了,或者开始成为负面影响。比如,人口增长已经把大自然和环境压得喘不过气来。工业进步意味着几乎每个行业的产能过剩。利率降到不能再降了,也许可能慢慢上升。革命性的技术进步好像也没有了。如果我要对目前和未来几年的世界经济做一个总结,那就是"不死不活"。发达国家有三个共同特点:通货膨胀基本上很温和,失业问题很严重,加上财政赤字巨大。也就是说,他们的利率还会持续走低。即使加息,空间也很有限,而且,即使利率翻番,绝对水平也不高。同时,低利率也反映出市场对投资回报率的要求很低。你想想这是什么意思?这就是说,市盈率会很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发达国家的大多数企业都在朝"现金牛"的方向转化:资本支出缩小,分红派息上升,利润增长平平,但是企业利润率很可观,现金流很不错。如果利率继续走低,这些公司的估值可以大涨,至少具备大涨的前提条件。我的结论是:A股这几年可能没戏。如果ZF屈于压力而信贷放松,那也只能给股市带来短期的抗旱之水,不能解决根本问题。香港股市(和国际股市)未来几年看起来很不错。利率环境与内地不同使然。我1994年来香港做股票分析员时,中国股票的市盈率大都在十倍以下,而A股都在40-50倍,这17年来的大趋势你是知道的:A股的倍数一直在跌,香港的倍数一直在涨。今天,大量的A+H股票是倒挂的:A股更便宜。问问为什么!A股市场大多数烂股票贵过好公司的股票,再问问为什么!

AB
CD
ABCDEFGHIJKLMNOPQISTUVW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