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

人大经济论坛

> 统计学
  • 统计学的一些经典教材

    一、统计学基础部分1、《统计学》DavidFreedman等著,魏宗舒,施锡铨等译中国统计出版社据说是统计思想讲得最好的一本书,读了部分章节,受益很多。整本书几乎没有公式,但是讲到了统计思想的精髓。2、《Mindonstatistics(英文版)》机械工业出版社只需要高中的数学水平,统计的扫盲书。有一句话影响很深:Mathematicsastostatisticsissomethinglikehammer,nails,woodastoahouse,it\'sjustthematerialandtoolsbutnotthehouseitself。3、《MathematicalStatisticsandDataAnalysis(英文版.第二版)》机械工业出版社看了就发现和国内的数理统计树有明显的不同。这本书理念很好,讲了很多新的东西,把很热门的Bootstrap方法和传统统计在一起讲了。Amazon上有书评。4、《BusinessStatisticsadecisionmakingapproach(影印版)》中国统计出版社在实务中很实用的东西,虽然往往为数理统计的老师所不屑5、《UnderstandingStatisticsinthebehavioralscience(影印版)》中国统计出版社和上面那本是一个系列的。老外的书都挺有意思的6、《探索性数据分析》中国统计出版社和第一本是一个系列的。大家好好看看陈希儒老先生做的序,可以说是对中国数理统计的一种反思。二、回归部分1、《应用线性回归》中国统计出版社还是著名的蓝皮书系列,有一定的深度,道理讲得挺透的。看看里面对于偏回归系数的说明,绝对是大开眼界啊!非常精彩的书2、《RegressionAnalysisbyexample(3rdEd影印版)》这是偶第一本从头到底读完的原版统计书,太好看了。那张虚拟变量写得比小说都吸引人。没什么推导,甚至说“假定你有统计软件可以算出结果”,主要就是将分析,怎么看图,怎么看结果。看完才觉得回归真得很好玩3、《Logistics回归模型——方法与应用》王济川郭志刚高等教育出版社不多的国内的经典统计教材。两位都是社会学出身,不重推导重应用。每章都有详细的SAS和SPSS程序和输出的分析。两位估计洋墨水喝得比较多,中文写的书,但是明显老外写书的风格三、多元1、《应用多元分析(第二版)》王学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现在好像就是用的这本书,但是请注意,这本书的亮点不是推导,而是后面和SAS结合的部分,以及其中的一些想法(比如P99n对假设检验的影响,绝对是统计的感觉,不是推推公式就能感觉到的)。这是一本国内很好的多元统计教材。2、《AnalyzingMultivariateData(英文版)》Lattin等著机械工业出版社这本书有很多直观的感觉和解释,非常有意思。对数学要求不高,证明也不够好,但的确是“统计书”,不是数学书。3、《AppliedMultivariateStatisticalAnalysis(5thEd影印版)》Johnson&Wichem著中国统计出版社个人认为是国内能买到的最好的多元统计书了。Amazon上有人评论,评价很高的。不过据王学民老师说,这本书的证明还是有不太清楚,老外实务可以,证明实在不咋的,呵呵四、时间序列1、《商务和经济预测中的时间序列模型》弗朗西斯著Amazon上五星推荐的书,讲了很多很新的东西也非常实用。我看完才知道,原来时间序列不知有AR(1)MA(1)啊,哈2、《ForecastingandTimeSeriesanappliedapproach(thirdedition)》Bowerman&Connell著本书的主讲Box-Jenkins(ARIMA)方法,附上了SAS和Minitab程序五、抽样1、《抽样技术》科克伦著张尧庭译绝对是该领域最权威,最经典的书了。王学民老师说:这本书不是那么好懂的,数学系的人,就算看得懂每个公式,未必能懂它的意思(不是数学系的人,还是别看了吧)。2、《Sampling:DesignandAnalysis(影印版)》Lohr著中国统计出版社讲了很多很新的方法,无应答,非抽样误差,再抽样,都有讨论。也很不好懂,当时偶是和《AdvanceMicroeconomicTheory》一起看的,后者被许多人认为是梦魇,但是和前者一比,好懂多了。主要还是理念上的差距。我们的统计思想和数据感觉有待加强啊六、软件及其他1、《SAS软件与应用统计分析》王吉利张尧庭主编好书啊!!!!2、《SASV8基础教程》汪嘉冈编中国统计出版社主要讲编程,没怎么讲统计。如果想加强SAS编程可以考虑。3、《SPSS11统计分析教程(基础篇)(高级篇)》张文彤北京希望出版社当初第一次看这本书,发现怎么几乎都看不懂,尤其是高级篇,现在终于搞清楚了:)4、《金融市场的统计分析》张尧庭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张老师到底是大家,薄薄的一本书,言简意言简意赅,把主要的金融模型都讲清楚了。看完会发现,分析金融单单数学模型还是纸上谈兵,必须加上统计模型和统计方法才能真正应用。本书用的多元统计(代数知识)比较深

  • 现在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的前沿问题有哪些?(总结)

    看了以上各位的,个人感觉如下:1)PanelData方面近年似乎没出更经典的教材(Ie:所以没进一步的理论更新),EconometricAnalysisofPanelDataBaltagi那本算比较前沿的,尽管方法颇多但(NonstationaryPanelData;UnbalancedPanelData;etc)似乎仍还处于理论估计+初步实证状态;外文文献包括Elsevier.etc所用的也多是比较传统的(One-Way,Two-way,Autoregression)方法2)看到上面的XD说KalmanFiltering和NeuroNetwork,这些应该算金工的方法,而且例如KalmanFiltering(包括EKFUKF)都发展得比较成熟,个人感觉KalmanFiltering不大算前沿方法,只能说国内还感觉新奇。NeuroNetwork潜力倒是很大,除了老套的BP,大家更喜欢用新奇的SOFMHopfieldART那些,个人感觉这门分支的发展更多依靠计算机或者程序的发展,而经济学所要做的只是借鉴这块。3)个人感觉相对更新的是非线性方法(比如求函数相关性的Copula(elipticalCopula,ArchemedianCopula),Markov,配合微分方程的研究,非参数...)以及估计方法的更新---RobustEstimation等1:momentinequality以前的矩估计都是考虑等式成立,局限性很大,而事实问题复杂的多。你看看现在顶级经济杂志,如econometrica,journalofeconometrics和统计的annals,jasa等。2:statisticallearningormachinelearning,variableselection国外很多牛人在做,国内刚刚开始。1)dynamicpanel:panelcointegration,crosssectionaldependence,bootstrap.....2)nonlineardynamics:timeseries,multivariate,nonlinearECM(STAR,THR,MSmodels......),nonlineartransformationofI(1)3)longmemoryI(d)processwith0

  • Arthur L Bowley鲍利—现代统计学与经济学的先锋

    鮑利写了英国第一本现代统计学教材(英国是数理统计的发祥地),也可以说是世界第一!鲍利出生在英国的布里斯托(Bristol),在剑桥大学攻读数学。他的第一个工作是从1893到1899年,在索立(Surrey)的利兹海德(Leatherhead)之圣约翰学学院(St.John’sSchool)担任数学教师,并於这段期间开始对统计学產生兴趣。1985年,鲍利到新成立的伦敦经济学院(LondonSchoolofEconomics)夜间部教授统计学课程,1919年被选為该学院新成立的统计系的讲座教授,直到1936年退休。他对抽样技术应用在经济和社会调查方面有相当重要的贡献,并写了一本著名的教科书「基础统计学」(ElementsofStatistics),这本书从1910年发行第一版到1937年共发行七版。另外,博弈论中还有以他命名的BOWLEY模型。Bowley将概率论的思想引入,提出“随机抽样理论”。最先提出缺失数据问题的人是Bowley。1938到1940年间,鲍利担任英国皇家统计协会的会长,并在1895年获得协会的盖伊(Guy)银质奖章,1935年获得金质奖章。1957年1月21日卒於英国索立的黑索米尔(Haslemere)。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分4册出版了李植泉博士的译著鮑利的统计学原理,是万有文库第2集,有汉译世界名著之称。原著为A.L.Bowley于1901年所著ElementsofStatistics4ed。ArthurLBowley-APioneerinModernStatisticsandEconomics这本书就是对他做了详细介绍。旧数理统计学派经济统计派的创始者英人埃奇沃思(F.Y..geworth)曾论述统计学就是“平均数科学”。经济统计派的前期代表人物英统计学家鲍利(A·L.Bowley)继承埃氏统计学说,更明确指出“统计学是计算平均数的科学”。他们都是当时主张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来研究社会经济问题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观点决不是只限于研究自然技术方面,同样也适用于研究社会经济方面。可见平均方法在作为一门方法论的统计学中,地位十分重要。本文就此加以论述。史家其——《平均方法是统计方法论的核心》ArthurBowley经济学家、统计学家。RoyG.D.Allen经济学家Allen和Bowley合作完成了对人群消费习惯的研究。这是经验微观经济学的一大突破。在这一研究中使用的方法,被称为Allen-Bowleymethod。具体该研究方法是什么样的,我不是业内人士,无法详细说明,见谅。——berulla英国是经济学强国,在经济计量学会中占据重要位置,经济计量学会主席是全球经济学界万众瞩目的位置,英国在这个位置上已经有13人次担任过经济计量学会主席,其中BOWLEY、凯恩斯都2次出任,除了20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没有英国人出任经济计量学会主席外,其他各个时代都有英国人出任经济计量学会主席。可见英国经济学实力之强。以下是经济计量学会历史上的英国人主席,其中阿玛蒂亚.森实际上作为印度人,一直是印度国籍,尽管他自剑桥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后,长期在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哈佛大学任教。因此,实际只有10个英国人担任过经济计量学会主席。统计学原理1-4册djvu及ArthurLBowley-APioneerinModernStatisticsandEconomicspdf作者:王云五主编ArthurL.Bowly原著李植泉译述出版社:北京市:商务印书馆页数:646页出版日期:1937.03目录第一章 统计学之意义及其范围第1页第二章 统计调查方法第15页第四目英国国外贸易统计第55页第三节 农村工资统计之表列法第79页第四节 美国工资统计之表列法第84页第六节 工资变动统计之表列法第97页第三节 统计系数第125页第十三表 美国工资统计第85页第二图 工资统计图第179页第二编 数理统计之部第361页第一节 初步原理第379页附录 数学摘录第617页ContentsPrefaceviiAcknowledgementsxi1Biography11.1Introduction........................11.2Education.........................31.3Earlycareer,family&friends..............121.4Latercareer........................171.5Professionalactivities..................241.6Retirement........................272SocialStatistics292.1Introduction........................292.2LivelihoodandPoverty..................302.3MeasurementofSocialPhenomena...........352.4HasPovertyDiminished?................462.5NewSurveyofLondonLifeandLabour........482.6ConsequencesoftheGreatWar.............612.7Aspectsofpopulationtendency.............703NationalandOcialStatistics733.1Introduction........................733.2Earlypapers.......................733.3StatisticalStudiesrelatingtoNationalProgress....843.4OcialStatistics.....................963.5NationalIncome.....................1044WagesandIncomes1234.1Introduction........................1234.2EarlyPapers.......................1234.3WagesintheUnitedKingdom.............1334.4PricesandWages,1914-1920..............1414.5WagesandIncomesince1860..............1494.6RSSpresidentialaddress.................1635MiscellaneousBooks1695.1Introduction........................1695.2England'sForeignTrade.................1695.3BritishTradeinWartime................1825.4TheThirdWinterofUnemployment..........1845.5IsUnemploymentInevitable?..............1945.6EconomicCensusofIndia................2036StatisticalPapers2136.1Introduction........................2136.2Averages..........................2146.3Ongoodness-of-t....................2216.4Thedoublemedian....................2256.5Inferencefromsampletopopulation..........2306.6Statisticsineconomics..................2357StatisticalBooks2397.1Introduction........................2397.2ElementsofStatistics..................2397.3GroupsandSeries....................2727.4AnElementaryManualofStatistics..........2838IndexNumbers2958.1Introduction........................2958.2Papersonindexnumbers................2968.3Otherindices.......................3179Sampling3239.1Introduction........................3239.2RepresentativeSampling.................3249.3Bowley'smemorandumonsampling..........3269.4Theapplicationofsampling...............34510Economics35110.1Introduction........................35110.2Economicstatistics....................35110.3MathematicalGroundwork................35711Mathematics38511.1Introduction........................38511.2Kineticenergy......................38611.3Mathematicsinstatistics................38711.4PureMathematics....................38912Miscellaneous40112.1Introduction........................40112.2ObituariesandReviews.................40112.3Demography.......................40512.4TheEconomicService..................41312.5TheDockLabourInquiry................41412.6InternationalHousingStatistics.............415Notes417Bibliography467Index517

  • 社会热点密度频率的社会统计学意义分析

    常言说“人性本恶”。恶,人之本性。因人性有恶,便有法度,天下人生而好利,才有财物美色之争夺,生而贪欲,才有盗贼暴力杀戮,形成社会热点。这里所说的人性恶是动物恶,是单向一维矢。实际上人性是{动物恶,意识流}的二元函数,意识是二向矢。人性恶并不是永恒递增的,是受社会意识和社会环境、生存环境控制的,比如非洲有些部落的人群的细胞组织里含有“茧豆病基因组”就是他们的祖先与疟疾病毒长达数千年奋斗诞生的战果,而美国殖民者故意向印第安人传播“天花病毒”导致印第安种族灭绝就是印第安种族生活的特殊地理环境(拉丁美洲)使其没有抵抗“天花病毒”的免疫功能的结果。又比如毛泽东思想主导的社会里群众的社会行为众数与邓小平理论之“猫论”、“摸论”、“先富论”等丛林法则主导的社会里群众的社会行为众数是截然不同的。由此证明了人的细胞组织是可以在主流社会意识中主观地或客观地改变或重组的,所以“人性本恶”是不正确的。根据遗传学原理,生物界“自然选择压力”之下诞生的新物种都倾向于扩增其经过修饰的新性状,以保持其生存优势。人类社会里私有制度支配的人子行为更多地表现为“自然选择压力”,70年来历经了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诞生了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现在正在孕育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火种。为了人类免遭恐龙灭绝的恶运,迫切需要用“意识选择压力”取代“自然选择压力”,而公有制度是最优的社会环境,列宁“十月革命”为人类生存环境开辟了新纪元。设想公有制度社会也经历一个与私有制度相当的历史时期,那么“意识选择压力”之下诞生的新人类必定与当前的极不相同。“文化大革命”可以生成“意识选择压力”,如同“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生成资产阶级革命,“马克思主义”生成无产阶级革命,当“意识选择压力”营造一个大量繁衍雷锋式新人类的社会环境,生存优势得以保持,那么在细胞组织里便扩增了“善”的新性状,这样公有制社会便水到渠成。俄罗斯人民和中国人民都为此做了伟大的实践,人性恶对人性善的社会行为的统计分布律在沙皇时代→列宁社会主义时代→修正主义时代→民主俄罗斯时代和蒋介石民国时代→毛泽东中国时代→邓小平中国时代都有样本巨大、时间够久、空间广大等统计指标满足,得出的结论符合真理标准——真理是种社会统计规律,私有制度是人世间万恶之源,社会热点密度频率随时间的增量在私有制社会里对在公有制社会里是天壤之别。社会热点密度频率是一种统计规律,在公有制社会里可以表现为一种常量,而在私有制社会里则是随时间恒增,无论是在美国等发达国家还是在印度、海地等欠发达国家,都表现为不可逆恒增,最终导致社会系统崩溃。美国投在日本广岛、长崎的二颗原子弹敲响了私有制度的二声丧钟。人们为抑制人性恶开展了不懈的努力和尝试。19世纪法国的傅立叶曾经在法国和美国建立过协作移民区进行试验。英国的欧文,于1824年在美国的印第安纳州买下1214公顷土地建立“新和谐村”进行试验。但均以失败而告终。用暴力推翻原有社会制度建立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仅七十四年就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东欧一大片社会主义国家也只能维持社会主义制度四十多年。共产党中国仅40年就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南巡讲话是放弃抑制中国人性恶的总宣言)。  生活在公有制成分占优势地位的社会里的国民的善的社会行为众数远高于生活在私有制成分占优势地位的社会里的。国民的恶的社会行为众数在复辟道路上都表现出火箭般窜升,无论在俄罗斯还是在中国。具有民事行为的人的社会行为受意识主导,起着强化或抑制动物恶的作用。人类要生存、要繁衍、要组织,就要开展生产活动。生产关系永恒运动就表明它具有能量、动量、财产等,能量就必然衍生出生产力,生产力的作用对象是自然界。生产关系的构成要素是人,生产关系运动模式除了生产力外,还分别表现为组织权力、协作权力、分配权力、交换权力、消费权力等,诸权力的作用对象是己人对他人。生产关系运动的失调孕育社会热点,而不是生产力发展缺陷制造社会热点,“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利而患不公”是其最好注解,“三年困难时期”社会热点密度频率远低于“改革开放”时期盛世中华的就是最有力的证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理论应当抛弃,因为它没有说明生产力是哪里产生的。热力学告诉我们:力是能量的释放和转换在受力物体上的参量变化表现。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中拥有的能量是人需要每日摄取约100千卡的热量而自然界蕴含巨量能量,构成的人——物关系运动模式就是生产力——如何把关系中的能量转换成生命能。己人和己物与他人和他物的生产关系中的能量就是阶级社会充满着斗争,而阶级斗争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所以官僚资产阶级、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文匪精英阶级统治特色中国的各个方面则与老百姓阶级处在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中。  我们每个人都有体验,身体不适到医院看门诊,医生第一件事项是测体温,而不是观测身高、体重、胖瘦等,体温最直接反映一个人的身体状况,生命组织系统运转的优劣状况,体温异常就一定生病。如同一个人发高烧就一定生病一个道理,而不论他胖了或瘦了或高了或矮了或富了或穷了或GDP了。当然在特色修正主义中国,医疗产业化了,医生对就诊病人问诊的第一件事项是病人有没有钱。这属于反人类的恐怖主义行径。同理,社会热点密度频率也直接反映一个社会空间的社会秩序流态,反映一个社会系统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新陈代谢能力的优劣,更直接反映生产关系的优劣。社会热点密度频率异常则该社会空间必定病态,而不是用GDP、学历精英比例等指标衡量社会空间健康状况。社会热点密度频率是单位时间里人子在其一有限空间碰撞社会规范次数的统计规律的几率平均值,是家庭动量损耗的度量,是社会财富损失的度量。社会热点密度频率是社会生活的最重要内函数,它的高低直接影响社会各成员的微观运动状态,影响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行为、影响文化体系、经济体系、政治体系、社会管理体系等诸多方面。碰撞双方既不是甲方羸乙方输,更不是双赢,而是双输,一个刑事诉讼案件仅当事双方损失的财富动辄以百万计,甚至双方都失掉生命。现在“改革开放”盛世中华的维稳经费在6000~~8000亿元,这就是社会热点造成的社会财富损失。事实也是如此,抗战时期延安社会的“十个没有”和“小米加步枪”是健康社会,战胜国民党政府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而“改革开放”时期的盛世中华“十个全有”和“GDP世界第二”是病态社会,复辟到血腥资本主义制度。修正主义中国比毛泽东中国的社会热点密度频率高出几十、上百倍,证明了假共产党是袁世凯第二。当今我们生活在一个不要脸的社会,一个丧失人伦道德的社会,一个充满了低级趣味的社会,一个仰人鼻息的社会,一个没有尊严的社会,一个失去了灵魂的社会,一个断了脊梁骨的社会,邪恶正在四处弥漫。

  • 社会热点密度频率的社会统计学意义分析

    社会热点密度频率的社会统计学意义分析摘要本文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理论提出了质疑,认为关系是社会生活的基本相畴,拥有能量、动量、财产等,具有生老病死等寿命属性。生产力是人——物相互作用强度的度量,给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测量方程。生产力是把自然资源蕴含的能量转换为人的生命能的驱动力,是人——物相互关系中拥有的力量,发生着资源内能与消费能的对流和交换的经济行为。消费能是己人——他人相互作用的度量,也就是常说的生产关系,分析了生产关系中劳动者的组织行为、管理行为、生产行为、交换行为、分配行为、消费行为。生产关系中蕴含的是上述各种己人对他人的经济权力、文化权力、政治权力。本文定义社会热点密度频率是某一时间段某个有限社会空间里生活着的可以计数的人口为权益+利益竞争互相冲撞的统计规律的平均几率,认为社会热点密度频率可以充当社会生活健康状况的度量,可以测算社会总财富和人的生命的无畏损耗,并探讨了产生机理和控制方法,社会健康则关系才有可能长寿。人——物相互作用的关系相畴中并不孕育社会热点的爆炸能,生产力发展缺陷并不制造社会热点。生产关系是通过对流和交换经济行为把消费能(消费品)分布和分配到终端消费者身体里。受人的动物恶的支配,生产关系极易病变,病变爆发社会热点,所以生产关系病变是社会热点密度频率产生的唯一动因。生产关系是一种权力关系,如果蕴含生存选择压力则社会热点密度频率必随时间恒增,如果蕴含意识选择压力则社会热点密度频率是随时间缓降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建立在“以物为本”的哲学基础上,只能营造生存选择压力的社会生活环境,则社会热点密度频率困扰社会和民众生活生产。人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既有禽兽恶也有意识流,每个人充其量只需2500×7千卡/日的消费能,现有生产力水平完全可以充裕地实现这个任务。用人——物关系决定人际关系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学科难题,如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是在半农奴制、半资本制、半帝国制的沙皇俄国诞生的,又如毛泽东社会主义制度是在半封建、半资本、半殖民地的蒋介石中国基础上诞生的,蒋介石把大陆的财富席卷一空,又同讨债的美国等打了一场抗美援朝战争,在西藏、新疆等农奴制地区也建立了公有制社会。走资派和文匪精英开历史倒车复辟私有制社会也是打着“补课论”的招魂旗幡——现阶段中国生产力落后、生产关系超前……。中国人民有能力、有智慧、有毛泽东主义指导,完全能够在当前产能过剩的经济状况下改造生产关系,使其蕴含意识选择压力,压抑生存选择压力并使之去功能化。毛主席在当年产能不足的窘况下尚能义无反顾地发动并领导中国人民“文化大革命”,不惜粉身碎骨、家破人亡,为得就是生产关系中诞生出意识选择压力。现在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已经足够高,消费品足够丰富,比毛主席当年优得多,又中国人民受过第一次“文化大革命”的教育和洗礼,经验教训已成为一笔富贵的精神财富。消费品丰富+精神财富殷实,现实生活中社会热点密度频率窜升速率离谱,中国人民对社会千奇百怪的腐败现象深恶痛绝,完全具备条件在毛泽东主义的指引下开展第二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新生出意识选择压力推动的社会发展制度。本文定义私有制社会是生存选择压力推动发展的社会,公有制社会是意识选择压力推动发展的社会.

  • 统计应该面向公众——统计学

    近日,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办公室召开会议,就如何进一步做好黄金周旅游统计信息预报工作进行研讨。尽管“十一”之后,有关假日旅游的利弊得失人们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但应该肯定的是,黄金周旅游统计预报工作确是统计为社会公众服务的一次有益尝试。长期以来,各级统计部门(包括ZF统计部门的综合统计和ZF其他职能部门的专业、行业统计)年年讲天天讲的是,统计要为ZF服务,要为领导服务。这种提法本没有错,但却是不全面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随着ZF职能的逐步转变,面向公众、为社会服务,应该成为统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统计面向公众是统计工作的性质所决定的。统计用数字描述、反映事物的发展变化及其规律;任何事物都有其数量特征。统计数字覆盖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统计数字的需求自然也来自社会的方方面面,而绝不仅限于ZF部门或有关领导。如果无视或轻视更为庞大的社会需求群体,统计工作就是不全面、也是不完整的。统计面向公众是发展市场经济、转变ZF职能的要求所决定的。一方面,随着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愈来愈强,社会对统计信息的需求也必然愈来愈多。另一方面,所谓ZF职能,从本质上说,就是运用法律赋予的管理手段为社会公众服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ZF应该逐步变管理为服务,ZF统计部门自然也要转变观念和职能。统计面向公众是与国际接轨的需要所决定的。定期、经常通过各种媒体向社会公众发布统计信息,是一种国际惯例。在许多国家,各级ZF部门及其首脑也是通过媒体或其它载体的发布来获取非机密的统计信息,而很少提出特殊的“领导需要”。扩大对外开放,“迎接入世”挑战,中国的统计信息从计算方法、采集渠道到公布形式,无疑应该更加公开和透明。或有人说,公众的需求方方面面,ZF统计不可能包罗万象;或有人说,社会需求可由社会调查机构去搞,ZF统计不要包办代替;或有人说,面向公众应该有偿服务,这也是国际惯例。这些,或许都有一定道理。但需要明确的是,ZF统计的法律地位、权威性及其庞大的调查体系,是社会调查机构无法与之相比的;ZF统计面向公众也不应凡事皆开口言钱,因为统计工作的经费本身就来自于国家或说是来自于纳税人。至于统计应该在哪些方面无偿地为社会公众服务,我以为,一是涉及基本国情国力、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基本状况的信息;二是为社会上相当数量的群体或个体所关注、且和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如黄金周的旅游情况就属于第二类信息。由此,笔者认为,无论黄金周及假日旅游前景如何,各级统计部门都应从假日旅游预报统计的有益尝试中得出一些积极的启示。

  • 中国高技术统计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统计学

    中国高技术统计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国外高技术统计状况  1、高技术及其产业内涵  人们一般认为高技术(High--Technology)一词源于美国。早在60年代,美国两位女建筑师合写了一本书,名叫《高格调技术》。在该书里,抒发了人们对高技术这一新生事物的关注。到了70年代,高技术的用语逐渐增多。那时的含义主要是泛指一大批新型技术产品和引发出来的一些变革。1981年,美国出现了以“高技术”命名的月刊。1983年,高技术开始被收入美国出版的《韦氏第三版新国际辞典增补9000词》中,作为一个正式的词定了下来。由于高技术是一个发展着的相对概念,加之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背景和所持的理论框架不尽相同,因此在认识和使用高技术概念上也不尽一致。  高技术产业是通过高技术的产业化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也是一个动态的、全球性的概念。高技术和高技术产业分别作为技术现象和经济现象,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范围和内容。“高技术”产业一词目前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公认的定义和界定范围,但至少以下三点是相似的:  第一,所采用的定量指标相类似,多采用技术密集度指标。如R&D经费强度,即R&D经费占产出(总产值、增加值或销售收入)的比重,科技人员或熟练工人占全体雇员的比重等。  第二,高技术产业核心内容相对集中,即有一定的类聚性,各种界定都包括航空航天、电子及通信、办公设备及计算机、医药等制造行业。  第三,OECD关于高技术产业的定义和界定范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进行国际比较时,很多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都参照OECD关于高技术产业的定义和目录。  2、高技术产业的统计界定:OECD从六分法到四分法  随着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高技术产业界定的重要性日趋显著,OECD和美、英、意、加等国际组织和国家的政府部门及科研机构都在高技术产业界定方面陆续做了大量工作。利用若干对高技术产业特征最具典型意义的可量化指标来界定高技术产业,最常用的指标还是产业技术密集度(或称强度)。这是因为技术密集度是高技术产业的本质特征,也是定义高技术产业的基石。  1986年OECD根据联合国制定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选择22个制造业行业,依据13个比较典型的成员国1979—1981年间有关数据,通过加权方法(权重采用每个国家产值在总产值中所占份额的数值)计算了这些行业的RD经费强度。最后,将RD经费强度明显高于其它产业的6类产业(航空航天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专用科学仪器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定义为高技术产业。随着经济发展中知识和技术的急剧增长,各类产业的RD经费强度发生了重大变化。1994年OECD专家将R&D强度的数据和计算方法做了进一步调整,重新计算了所选择的22个制造业部门的RD经费强度,对高技术产业重新进行了划分。这里,不仅考虑了直接RD经费,也考虑了间接RD经费,选用了RD总经费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直接RD经费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和直接RD经费占工业增加值比重3个指标来定义高技术产业。同时,OECD根据10个更为典型的成员国1973年—1992年的数据,逐年计算了ISIC中22个制造业部门的上述3项指标。结果表明,原来高技术产业群中的航空航天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仍属于高技术产业,而专用科学仪器设备制造业和和电气机械制造业则由于R&D强度已不具备明显高于其它产业的特点,而被划归为中高技术产业。  3、OECD统计方法的优点及不足  OECD的方法是一种宏观和近似的方法。说其为宏观的方法,因为它是基于产业的方法,更多是从制定战略和政策的大范围去考虑问题,试图对一个高技术产业部门进行整体描述,关注的是高技术产业的整体,而不考虑产业内部产品中的一些不重要的变化;近似的方法,是因为这种基于产业的分类方法是宏观的笼统的,它所依据的数据是高度综合性的,这使得一些明显不属于高技术范畴的产品也包括在高技术产业之内。反之,一些明显为高技术的产品由于其所在产业不属于高技术产业而被排除在外。因此,OECD定义方法和结果既可能高估也可能低估了高技术产业的规模。但这种方法的最大优势就在于简单明了,基础广泛,有利于国际比较,其提供的定义、分类和目录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采用。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OECD的界定并不是依据某个国家或几类产业的指标数据,而是依据了一批典型国家的22个制造业行业进行,避免了由于一国产业结构和特点的局限性而影响高技术产业界定的正确性。  其次,OECD界定方法和指标充分考虑了国际可比性和可操作性。RD经费在产业间或国家间能够取得更为一致的定义及统计范围,利用国际间标准产业分类代码进行产业分类,如需要同某一国家标准产业分类代码进行比较和转换时也相对简单些。  第三,OECD不仅考虑了直接RD经费,也考虑了间接RD经费,避免了只用直接RD经费强度可能带来的片面性。  第四,OECD的界定方法按照不同年代RD经费强度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规律性,及时调整或修正高技术产业的结构、分类和目录,充分体现了高技术产业是一个相对概念的特征。  二、国内高技术统计现况  1、高新技术概念的提出  我国有关专家学者从80年代开始对国外高技术产业发展动态进行了研究,与此同时也引入了高技术概念。863计划中提及的“高技术产业”与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的一般概念相近,也是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初始概念。此后,根据党的十三大提出“注意发展高技术新兴技术产业”的要求和中央对发展高技术新兴产业的部署,原国家科委从1988年7月开始实施火炬计划,它与863计划的一个显著区别是将“高技术产业”延伸为“高技术、新技术产业”,将“高技术产品”变化为“高技术、新技术产品。”从此,舆论界出现了高技术产业与新技术产业相提并论的情况,高技术产业的概念也已由狭义的一般的高技术产业概念演变为广义的,包括一切新技术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概念,“高新技术”的概念也应运而生,它有两含义:高技术是指在一定时间里水平较高、反映当时科技发展最高水平的技术;新技术是相对原有旧技术而言的,指填补国内空白的技术,它并不一定是高技术。  对于高新技术的划定范围,我国根据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考虑到我国的客观条件,1991年国务院确定11个领域突出新技术,1997年原国家科委颁布《国家高新技术产品目录》共9大领域58大类327小类。高新技术中的一般新兴技术(非高技术),不具备高技术的“制高点”作用,或许是经济发达国家的旧技术,但它对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兴国”战略却具有重大意义,尤其是适宜于工业化程度较低的发展中国家。  2、我国高技术产业界定方法的研究  近些年来,科技部组织我国部分专家学者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界定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我国制造业各小类行业技术密集度的计算,发现没有出现国外那种高技术产业按照技术密集度聚类的现象,也无法依据技术密集度在“高技术产业”与“非高技术产业”之间划出一条清晰的界线。从实际情况看,我国的计算机制造业、电子与通信产业中合资企业多,外国公司多,生产技术水平与国际水平较为接近,是人们理念中的高技术产业,但其技术密集度在国内处于较低水平;而相比之下,国内的机械制造业、专用仪器设备制造业、金属冶炼和压延制造业的小行业技术密集度普遍较高,但这些行业不论在国外和国内都未被人们看作是高技术产业。从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来看,这种计算结果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与发达国家分属于不同发展阶段,我国高技术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还不具备“明显高”的技术密集度这个典型特征。  以上几方面充分说明,在高技术产业全球化的条件下,仅根据一国的产业结构来界定高技术产业是不科学的。因此,界定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工作,只能借助于国际规范,采用定性为主,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多途径和多方案综合比较的方法,才能比较真实地反映中国的实际。具体就是借用OECD界定的高技术产业范围,参照OECD高技术产业目录,即将OECD确定的高技术产业范围作为“菜单”在我国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找出与之相同和相近的制造业行业,这些行业即可大致被认定为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在此基础上,采用专家评判法,甄别那些内容不十分清晰的行业,剔除那些从我国的情况看明显算不上高技术产业的部分,最终确定高技术产业目录。  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将“菜单”和我国相关产业相对应。因为OECD的高技术产业分类目录采用的是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第二版,而我国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GB/T4754-94)在修订时参照了ISIC第3版。所以,两者之间没有一一对应关系,无论就产业的大、中、小类别的划分,还是彼此所包含的内容大多存在差异。因此,在具体操作上要做的事是使我国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与国际产业分类(ISIC)第2版尽量等效。  3、高技术统计的开展  ①省市高新技术产品统计。广东省于1989年率先在全国建立了高技术产品调查制度,随后江苏、北京、辽宁等省市都开展了基于产品的高新技术产业统计。但由于各省市的标准缺乏可比性,省市之间无法有效地进行比较。  ②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统计。依据美国等国对高技术产品的划分标准进行出口贸易统计,科技部和海关总署合作已进行了多年统计,1999年科技部又重新制订了《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目录》。这项统计对反映我国高技术发展和进出口贸易状况起到了重要作用。  ③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统计。90年代初,我国陆续批准了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有关部门对这些高新技术开发区进行了统计,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管理、科技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④国家级科技计划统计。80年代中后期以来,科技部陆续在全国组织实施了包括国家级攀登、863、攻关、火炬、星火、成果推广计划项目调查,对我国高技术及其产业发展进行了动态的跟踪。由于项目调查的局限性,难以从总体上对高技术产业总体状况进行描述。 

  • 知识型产业的统计和指标——统计学

    一、引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引起了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在制造业,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产业发展很快;在服务业,出现了许多完全基于知识的产业,如软件开发业、咨询业等。这些新兴产业具有知识密集型特点,已经成为当前新经济的增长点,并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推动着整个社会进步。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产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和结构的变化,为评价和制定政策提供依据,对这些“知识型”的产业进行统计,已经引起了各国ZF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由于知识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因而注重科学技术对经济作用的统计与量化分析也已成为当前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研究与实践的新的特点和趋势。知识型产业高度依赖于科学与技术,是以知识为主要输入而形成的产出。显然,知识型产业的统计为研究和分析科学技术对经济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手段。也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说,知识型产业的统计已成为科技统计的重要内容。在此,“知识型”产业是泛指那些知识密集度比较高的产业。“知识型产业统计”是指以知识型产业为统计对象的统计。出于不同的目的,可以对不同的知识型产业进行统计,目前主要有高技术产业统计、服务业统计、信息与通讯技术(ICT)统计、知识产业统计这4类,在此,知识型产业统计是对这些不同统计的总称。知识型产业的统计最先是从高技术产业统计开始的。起初,OECD采用美国制定的标准对成员国的高技术产业进行了统计,至1984年,以11个成员国的数据为依据制定了高技术产业的分类标准,1994年对标准进行了修定,提出了我们称之为“四分类”的标准。服务业的统计在60年代就开始了,当时的服务业R&D统计是很笼统的。由于高技术的渗透作用,导致服务业中知识型产业的出现,原有的分类和统计已不能满足需要,服务业中知识型产业的统计已引起了注视,《弗拉斯卡蒂手册》第5版对服务业的分类进行了调整,知识型产业予以单列。知识产业的统计则打破了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界线,把高技术和高中技术产业与服务业中的知识型产业集中在一起进行统计和分析。ICT统计则是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中的信息技术与通信为研究对象。知识型产业统计在OECD及其成员国受到重视,并被广泛采用。1999年OECD秘书处的科技工业司为OECD科技政策委员会部长级会议准备了一份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一组数据》的文件,该文件就是描述OECD科学技术状况和趋势的一组指标。该《指标》共分6部分,其中有3部分都采用了来自知识型产业统计的指标。第2部分《教育、研究开发和创新的资源分布》共有9个方面指标,其中3个方面是知识型产业方向的指标,第4部分《信息和通信技术(ICT)的重要性》的5个方面的指标都与ICT统计有关,第6部分《科技产出及经济表现》有7个方面的指标,其中有2个方面来自知识型产业的统计。上述6部分共有34方面的指标,而与知识型产业有关的有10项,占30%。二、各类知识型产业的界定各类知识型产业统计的主要区别是分类系统不同。1.高技术产业OECD所制定的高技术产业分类标准,已为部分国家所采用,我国也借用OECD的这一标准,确定了我国高技术产业的范围。关于OECD的高技术产业分类,在此只着重强调以下几点:·这一分类只适用于制造业,这样就把一些属于服务业的知识型的产业如计算机软件、通信排除在高技术产业之外,因而具有局限性。·这一分类是针对整个制造业的,共划分为“高技术”、“中高技术”、“中低技术”和“低技术”4个产业组。在使用时,往往并不单独使用高技术产业一个类别的数据或高技术产业的某一项指标,而是把这4个类别及若干指标放在一起进行分析,以反映整个制造业产业结构也即知识密集程度的变化。·以R&D投入强度作为判断技术密集度的唯一标准,其中既包括直接投入也包括间接投入。这些指标是:产业R&D直接支出与产值之比,产业R&D直接支出与增加值之比,R&D直接与间接支出之和与产值之比。然而,计算结果表明,考虑间接投入对分类影响不大。·这一分类所确定的高技术产业,即使在OECD范围内,也并不都具有高的技术密集度。这种不一致性是由各国国情不同所决定的,这是按产业分类的固有缺点,难以克服。·为克服按产业分类的不足,提出了按产品分类的方法。OECD制定的高技术产品目录主要用于外贸。2.服务业虽然服务业并不都是知识型产业,但经济发展的趋势表明,服务业的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份额越来越大,至1993年这一比例在OECD国家已达到45~68%,服务业R&D支出在企业部门R&D支出中的比例在部分国家也已达到15%~20%。服务业已经开始并正在取代、在部分国家已经成为经济的支柱产业,服务业已从使用技术的产业部门转变为生产技术的部门,如通信、计算机服务等。正因为如此,服务业的统计受到了重视。1993年OECD在R&D统计手册(即《弗拉斯卡蒂手册》第5版中,对科技统计中采用的企业部门的分类进行了修改,最重要的变化是服务业的分类比较详细,由原先的6类增加到11类,R&D投入强度高,即技术密集的行业予以单独分类。1997年,OECD在制定的《技术创新统计手册》修改版中,对技术创新的定义进行了修改,把对制造业的技术创新统计也扩大到服务业。OECD根据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Rev.3)提出了一个目前在科技统计中采用的服务业的分类标准(表1)。表2是部分国家服务业R&D经费的分布情况,数据表明,服务业R&D主要分布在计算机及有关活动、通信、研究与开发、运输与仓储这4个行业。表1服务业的范围与分类名称ISICRev.3批发、零售与车辆修理饭店与餐馆运输与仓储通信邮政电信金融媒介(包括保险业)房地产、租赁和商业活动计算机及有关活动软件咨询和供应其它计算机服务研究与开发其它商业活动社区、社会和个人服务活动等50~525560~636464164265~6770~747272272(不包括722)7370.+71+7475~99表2服务业R&D占企业部门R&D的比例单位:% 研究与开发计算机及相关活动运输与仓储通信其它服务部门合计挪威23.79.90.32.45.541.7瑞士4.522.70.90.24.432.7加拿大8.84.90.32.813.830.6美国1.88.5——4.611.226.1英国9.55.30.13.00.318.2法国——2.62.7——1.46.8意大利6.02.50.11.80.210.73.信息与通信技术(ICT)信息和通信技术是知识型产业的核心,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信息和通信技术作为一个行业,不仅其产值、增加值增长很快,而且还能为企业开辟新的市场提高工作和生产的效率而提供产品和服务。根据国际数据协会(IDC)的定义,ICT由以下3部分组成:·信息技术(IT)硬件:计算机系统中心处理部件,存储设备,打印机,捆绑在一起的操作系统,数据通讯设备;·IT服务和软件:IT软件,IT服务,内部IT消耗,其中包括信息系统运行消耗、定做的软件等;·电信:公共的和私人的网络设备,电讯服务等。根据这一定义和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Rev.3,OECD在技术创新调查中提出了ICT产业的界定范围(见表3)。表3信息与通信技术产业的范围ISICRev.3制造业中的ICT3000,3130,3210,3220,3230,3312,3313服务业中的ICT5150,6420,7123,7210,7220,72307240,7250,7290

  • 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反差之大说明了什么?——统计学

    当前,由于国家财政面临很大困难,因此,经济界提出振兴财政的首要任务是提高财政收入的“两个比重”,尤其迫切的是要尽快提高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作为一项监测指标,它表明财政收入的规模应随国民经济的增长而上升,为此,国家要求各级财政预算也应与GDP的增长相适应。近年来,区县级ZF均不同程度地关注着这项指标。然而,当区县间做横向对比时却发现了许多问题,区县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数据差距悬殊。从1996年、1997年区县年鉴数据资料上反映,1996年这一比重高的达到410%,低的只有27%;1997年最高为452%,最低也只有40%。反差说明了什么?邬春仙认为,目前区县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出现巨大反差的现象反映出如下几个问题:①区县在GDP核算行为上不规范。她说,市统计局对GDP核算制度是统一的,对方法及资料获取渠道等均有明确规定,但各区县并未完全按制度执行,从而出现了GDP核算口径、范围不统一的问题。②人为因素干扰。目前,各区县均将GDP增速作为一级ZF的考核内容,比重反差过大,说明数据可能有水分。对此,丰台区统计局副局长李永福也认为,有的区县由于对GDP理解不甚了解,为完成考核而人为提高速度。③制度上不完善。比如对个体单位的核算问题,对中央、市属单位资料反馈的问题等。宣武区统计局局长史象逵认为,反差大主要问题还在GDP核算质量上,目前包括这个比重、包括GDP,在地区间使用均不合适,尤其是横向比较更不可用。GDP核算质量有待提高,市局从管理上应加强领导,“反差”现象已持续了几年,该是统一的时候了。许宪春说:透过“反差”,说明目前客观存在着一对矛盾。从GDP核算看,国家并不要求区县(地市)一级核算,但各级统计部门又限于地方ZF管理的需要,尤其作为一级ZF的考核内容,在地区间又必须要进行核算,加之基层的基础工作薄弱,必然出现核算中的许多问题。北京市统计局综合处处长魏小真认为,“反差”现象一方面反映出统计基础工作还十分薄弱,另一方面更暴露出多年来对区县统计数据管理上的问题。她说,现在讨论的这个比重是根据区县上报的年鉴资料计算的。从年鉴上报数据要求看,对GDP要求的是区县所属口径,财政收入是地方口径的,但至于区县上报的数据是否符合规定要求,我们从未对其做过审核、检查,只是要求区县自己负责,可以说对这部分数据的管理是空白。以前,区县由于有横向对比的需要,发现过问题,也反馈过意见,但由于市里不直接使用区县资料,所以对这项工作也一直未抓起来。

  • 改革企业统计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统计学

    谈到企业制度改革,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企业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组织形式、运行机制方面的改革。的确,这些改革成功与否,对企业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影响和重义。但是,有些往往容易被企业管理者忽视的具体工作制度的改革,也会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更好地面向市场。本文所要论述的便是具有这种性质的企业统计制度和统计工作的改革。当前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国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自50年代起,逐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正规的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在生产企业,以产值产量统计为核心;在流通企业,以商品购销调存统计为核心。从班组起,就建立了规范的登统制度,严格地按统一规定的口径、范围、计算方法进行核算。但近年来,我们在调查研究和统计执法检查工作中发现,企业统计基础工作明显减弱。一是统计工作得不到企业领导重视,统计部门和统计岗位被撤销或合并,统计人员变动频繁;二是企业统计台帐和原始记录越来越不健全,填报统计指标的随意性加大,统计数据质量下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所有制形式由单一的国有、集体发展到包括私营、个体、股份制、外商投资等多种形式并存,经营方式与管理模式也日益多样化,许多新企业应运而生。在这些新成立的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像老企业那样建立规范的企业统计制度,甚至没有明确设立统计职能部门和统计工作岗位,国家统计报表由财会人员或其他部门的人员代填代报,一些统计指标也难以准确按照统计制度的具体要求来计算填报。由于企业统计工作存在诸多问题,所以统计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决策的参考作用就有所减弱,或者说就没有发挥过太大的作用。作用越小就越得不到重视,越得不到重视就越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之所以陷入这样一个怪圈,笔者认为主要在于企业管理者和部分统计人员或是对统计工作的内容了解不够,或是对统计工作的性质认识不清。这些“不够”与“不清”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认为统计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是反映计划完成情况、为计划而服务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的地位和作用应该弱化;二是认为统计是为政府统计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服务的,只是为了完成上报任务,工作越多企业负担越重;三是认为统计对企业而言,主要是在总结工作时充实一下工作报告,对经营决策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四是认为统计仅反映生产经营的规模,而当前企业经营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盈利为目的,这只有依赖于财务与会计的工作,统计无能为力。针对这些问题与认识,我们有必要明确,对企业来说统计工作的意义与作用统计工作是通过搜集、汇总、计算统计数据来反映事物的面貌与发展规律。统计信息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数量性。即通过数字揭示事物在特定时间特定方面的数量特征,帮助我们对事物进行定量乃至定性分析,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正因为如此,统计信息正越来越多地和其它信息结合在一起,如情报信息、商品信息等;而诸如此类信息,尚能以统计数字显示或以统计数字为依据,则可利用程度也大为提高。二是综合性。世间一切事物都具有普遍联系。统计信息从整体上看,涉及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社会、文化、科技各个领域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涉及宏观与微观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利用统计信息,不仅可以对事物本身进行定量定性分析,而且可以对不同事物进行有联系的综合性分析,既可横向对比,也可总结历史预测未来。由统计的特性所决定,如果一个企业建立或完善了一套既科学合理又行之有效的统计工作制度,那么,这套制度对企业而言,将具有以下作用:既可以反映企业在某一时点上的现状,也可以反映企业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的动态。从现状看,它可以反映企业目前的各种社会与自然属性,反映企业的机构、人员、资产、负债等各方面情况。从动态看,它可以反映企业的生产发展情况,产品质量状况,以及科技开发、经营销售(或称市场营销)财务盈亏等方面的情况;还可预测未来趋势。既可以反映企业的规模,也可以反映企业的结构。从规模上,它可以反映企业的资产规模、人员规模、生产规模、营销规模和盈亏规模,等等。从结构上,它可以反映企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人员结构、技术结构和质量结构,等等。既可以反映企业的速度,也可以反映企业的效益与效率。在速度方面,对物质生产部门而言,主要反映生产(包括产值产量等)的发展和增长情况;对非物质生产部门而言,主要反映劳务服务投入的发展与增长情况;不论任何企业,都还可以反映人、财、物的投入及盈亏增长或下降的情况。在效益与效率方面,不论何种类型的企业,都可以以人、财、物、时间诸方面的投入与生产和劳务方面的产出成果进行比较。既可以反映企业的诸多数量特征,也可以反映企业的一些质量特性。在数量方面,包括了企业产供销、人财物投入与产出等凡是可以量化的方方面面。在质量方面,则主要是反映企业的产品质量、维修质量、设施质量和服务质量。既可以反映本企业的情况,又可以反映与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方方面面。本企业的情况,前面已经明确。与本企业有关的情况,则范围很广、内容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内外范围内,与本企业有联营、合资或者协作、配套关系的企业的情况;二是国内外范围内,与本企业生产同类产品或提供同类服务的竞争对手的情况;三是国内外范围内,本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使用者、消费者的基本情况及信息反馈;四是国内外范围内,本企业产品或服务已经占领或将要开拓的市场的各种信息;五是国内外范围内,对本企业经营将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信息。统计的作用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就应该考虑,怎样进行改革,才能建立更为有用有效的统计制度所谓统计制度,我以为主要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方式的确立,二是统计内容及其计算方法的确定。1、关于管理体制与运行方式长期以来,企业主营业务统计大都由计划部门负责。在生产型企业和流通型企业,统计信息运行方式都是从下至上的单向纵向运行,则统计数据由班组(柜台)到车间(商品部)到计划部门,计划部门汇总后再呈企业领导,并对外报出。而在一些劳务型企业,如宾馆饭店社会旅馆等,主营业务即接待人数的统计则由客房部或业务部负责。不论何种类型的企业,其非主营业务的统计如附营业务统计、人员工资统计、基建技改统计及科技开发统计等,都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负责,并分别向主管领导呈送并对外报出。这种管理体制及运行方式至少有三个弊端:一是没有一个专门的部门从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多侧面多角度、从经营管理的全方位来综合考虑企业需要的各种统计信息,以及怎样搜集这些信息;二是对企业目前搜集汇总的各种统计信息难以进行更高层次的配套综合分析,使信息的利用仅停留在初级层次;三是企业各部门之间难以实现有效的信息交换与共享,也使信息的可利用范围及程度要打一些折扣。至于部分近年来新成立的企业,根本就没有考虑建立统计制度,仅是由财会或业务人员代报统计报表,当然更难以在经营决策中发挥统计工作的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在目前体制下,仍有一些企业领导重视统计工作,赋予主营业务统计部门负责设计本企业统计制度及综合各种统计信息。但从整体着眼,这样的企业并不是很多。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改革应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设立综合统计部门并明确其职责笔者认为,不论何种行业的大中型企业,都应设立综合统计机构。如果企业从精简机构提高效率的目的出发,不设独立的统计机构,那么也应在其他机构中设立综合统计岗位,明确其职能,并使其保持相对独立性。综合统计机构或综合统计岗位应具有以下职能:设计并制定本企业的统计指标体系及统计信息的报送要求。要充分考虑企业经营与管理的需要,考虑企业面向市场、参与竞争的需要,把政府统计部门、企业主管部门的要求同本企业的实际相结合,提出完整的指标体系并分解到各个部门、单位,明确其报送或提供的时间、内容及方式。明确各部门的统计责任。收集、审核、汇总、提供各种统计信息。一是要对应由综合统计部门负责且由各级单位层层上报的信息进行审核,而后加以汇总;二是要收集审核本企业其他职能部门负责汇总的信息;三是要搜集分析本企业以外但对企业生产经营有参考价值的各种统计信息。在此基础上,该部门一方面应完成各种统计报表的对外报送任务,另一方面应负责向本企业领导和各有关部门提供其所需的统计信息。利用各种统计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一是利用某一种信息进行简单分析,如分析生产进度情况;二是利用多方面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如利用生产、盈亏、质量、销售、市场行情等多方面的统计信息分析产销增减原因;三是利用各种统计信息对企业在某一方面或多方面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分析研究的方法、形式可因研究内容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其结果应以分析研究报告的形式体现。企业综合统计人员应具有较高素质,不仅掌握统计理论与分析方法,还应熟知本企业业务工作流程和各部门职能,掌握一定的经济理论和计算机知识、现代管理知识。在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可考虑设立总统计师岗位,以领导综合统计部门并使其有效发挥其职能,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第二,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统计职能及责任在现代企业中,无论是直线职能制还是事业部制,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统计信息都决不仅限于计划统计部门内部。如劳资部门掌握机构人员数字,基建部门掌握投资数字,技术部门掌握技改数字,营销部门掌握销售数字等。因此,为确保企业统计资料的系统性完整性,应该在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中明确相应的统计责任,要求其按统一确定的口径、范围及时间提供相应的统计资料及分析报告,要特别重视一些被忽视的部门的信息。

AB
CD
ABCDEFGHIJKLMNOPQISTUVW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