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

人大经济论坛

> 其他论文
  • 咬文嚼字——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的点滴思考_其他论文

    一、咬文嚼字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人类自古就想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科学家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飞机。30年以后,由于飞机速度的不断提高,经常发生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现象,造成机毁人亡的惨祸害。过了好久好久,人类才从蜻蜓那里找到了防止这类事故的方法。原来……”这是四下第七课《人类的“老师”》中的第二自然段,要求概括出这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这是多么简单的事情,在讲课时我也没有多用心,讲了一次。可当写作业的时候,才发现学生对这个自然段理解得很不到位,作业上写出来的答案竟然是:人类从鸟儿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飞机。看得我直咋舌,感叹学生的概括能力竟然如此之令我无言! 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况,我不禁产生一系列疑问:学生为什么会从这一自然段概括出这样的内容?学生从语文阅读课堂上学到了什么?语文课堂上训练有什么效果?……这一系列的疑问在我的头脑中产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就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学会“咬文嚼字”。 为什么我们教师教学以后,学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是学生的问题大些?还是教师对这些并未引起重视?我想这些应该是教师在平时教学当中应该注意的,因为语文新课标中对学生阅读方面有专门的要求: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2、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3、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这些都是新课标中明确提出来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当中,有意识地从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 结合我平时的教学,我也发现学生们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以及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是绝对需要加强。 二、概念界定 什么是咬文嚼字?现代教育辞典中是这样解释的: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讽刺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在我的文章中,咬文嚼字只取"斟酌字句"之意,既要示引领学生斟酌字句,又要引领学生领会文章的精神实质.也就是说点面结合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与词句. 什么是有效教学?我认为就是在单位时间内,也就是课堂40分钟内,教师所传授给学生的内容学生获得了多少?教师的教学到底有多少教学效果? 利用"咬广嚼字"这一古时方法求得语文阅读课堂有效教学效果的达成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关键在于如何实施,通过自己在一线教学的一些做法,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三、主要方法: (一)、整体把握文本,咬文嚼字的保障。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什么是整体把握呢?一篇教材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统一体,作者把一堆零件按照一定的组织方式程序组装成一部机器,出现了孤立部件没有的新质。零部件虽有联结或传递能量功能,但它们各自不能成为生产力,而机器能成为生产力。所以学习课文首先是要学习课文如何言之有物、有序、有法、有理,这些都不见于部分而存在于整体之中,所以对一篇篇课文必须整体把握,不应零打碎敲。 1、扣住题目,把握文本。 题目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的画龙点睛之笔。扣住文题,就可以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大体把握。有的文题,一看就可以对文章一目了然, 如四下《三顾茅庐》一课。师问:“读了课文以后,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说了什么?”下面响应者廖若晨星。 学生如此反应,师紧接着补充问道:“谁能用四个字来概括一下。”这问题刚问完,有的同学会心的笑了,岂不是课题?生说:“三顾茅庐”。 师:“再加几个字,说清楚些,谁三顾茅庐,又是去请谁?” 生:“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 师:“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做什么?” 生:“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帮他完成统一大业。” 师:“所谓三顾,就是去了三次,课文当中完整地写了三次?” 生:“课文主要写的是第三次,其他二次在第一自然段中讲到了。” 师:“我们就说课文详细写的是第三次,略写了前两次。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有详有略。” 如此一来,学生对课文很轻松的有了整体的把握,对其中的详写与略写有了初步感受。在小学语文课文中,这样的题目概括了主要内容的课文还有很多,如《第一次抱母亲》、《孙中山破陋习》、《燕子》,这些文章或是以事为主,或是以情动人,或是以景感人,但无一例外的就是文题对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了概括,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 2、抓住中心句,把握文本。 中心句就是一段话的泉眼,整段话都是从这个泉之中流淌出来的。找准了这一泉眼,整段话就信手拈来,不费吹灰之力。如三上《北大荒的秋天》,就是围绕中心句组织文章段落的典范。 教师在教学了第二、三自然段以后,让学生自学第三自然段。师:“这一小节主要写了什么?” 生:“原野热闹非凡。” 师:“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原野的热闹非凡呢?” 生:“大豆、高粱、棒树叶子” 又如三上《“东方之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又是全文的中心句,全文都是围绕这一自然段来写的:“香港是我国通向世界的南大门,那里有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找出这一自然段就可以轻松看出文章的段落层次和作者的写作手法。师:“认真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香港的?” 生:“课文写了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课文第一自然段说了”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自然段,看看是不是这样的?” 生:“是的”。 师:“你能根据这个自然段来给课文分一分段落吗?” 生:“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为一段,最后一个自然段为一段,中间的为一段。” 师:“这种写法,我们在写作文时叫作什么?” 生:“总分总”。 3、以词串文,把握文本。 课文当中的生字新词,是这篇课文的重要字词,是学习了这篇课文以后一定要掌握的,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条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好方法,利用这些词串,学生不会概括的难题迎刃而解。如四下祁黄这课可以出示这样几个词语用以串起全文:辞职、推荐、解狐、悼公、避仇(亲),根据这几个词,学生就可以把文章的主要内容串起来:祁黄因腿脚不好,要辞职,他先后推荐解狐和祁午接替自己的职位,悼公夸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 用这样的方法,既让学生对课文有整体把握,也解决第一课低效、训练容量小的现状。 4、以情悟文,把握文本。 情随文生,作者的情透露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往往情就是作者写作的线索,所谓情牵一线是也。把握好这种情,也就把握好了文章的内容和基调。如《第一次抱母亲》,作者虽然没有长篇大论母亲的情,但在字里行间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母亲的那份爱,如茉莉般清新隽永而又持久不散,愈久弥香。 师:“母亲竟然这么轻,‘我’的心里为什么很难过?” 生:“母亲病得很重。” 生:“母亲很轻,一直以来母亲就只有八十多斤,我竟然不知道。” 生:“‘我’还以为母亲很有力量,长大以后连重物也不让我提。” 生:“母亲瘦小的身躯承受了那么多的生活重担,毫无怨言,现在却病得很重。” 学生结合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谈出了自己的所得,对文中之情感受颇深。 (二)、推敲细微之处,咬文嚼字的重点。 语言是需要细心咀嚼,耐心推敲,潜心领悟的。叶圣陶先生就曾说过:“如果能引导学生仔仔细细读文本,获得透彻之理解,则学生非徒理解而已,其思想感情必受深切的影响。语文教学之思想教育之效果,宜于此求之。”每一篇文章都是由许多字词有机组合而成,词是一篇文章的细微之处,但往往就是这些细微之处造就千古绝唱,“春风又绿江南岸”中一“绿”字,让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为之叫绝。咬文嚼字,也要让学生学会品味课文中的语言精妙之处,推敲推敲,思索思索,在咬文嚼字的过程当中提升学生课堂思维的广度、深度和效度。 1、词语的对比中推敲。 不同的人物,所说的话不同,所做的事情也会不同,性格当然也会不同。两者之间的对比,能够让我们嚼出不同的味道来。如三上《哪吒闹海》一课,夜叉和三太子的出场方式并不相同,我们在这不同之中能够嚼出甘甜的味道。 教师出示:夜叉从水底钻出来,只见一个娃娃在洗澡,举起斧头便砍。 三太子跳出水面,气冲冲地对哪吒说…… 师:“夜叉和三太的出场方式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不一样在哪里?” 生:“夜叉是钻,三太子是跳”。 师:“一个钻,一个跳,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生:“夜叉的功夫差,知道有一个人让龙宫都摇晃起来,很害怕,偷偷地看一下。” 生:“三太子自认为自己的武艺高强,他没有把哪吒放在眼里。” 生:“夜叉是海里的小鬼,当然鬼头鬼脑的,三太子是太子,又认为自己武功高,肯定不会把哪吒放在眼里,他才不会像夜叉那样不顾及自己的形象呢!” 从这一个钻一个跳,不难对人物性格做出准确判断。 2、近义词的推敲 近义词意思相近,但课文中的词语使用却是作者精心雕酌的,往往不能换一个词,甚至是换一字就不能清楚表达。在咬文嚼字时,可以利用近义词,让学生思辩、品味,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如四下《最佳路径》第二自然段格罗培斯大师应确定不了设计方案而“心里更加焦躁”,从这个“焦躁”一词可以引导学生嚼一嚼,品一品。 师:“‘焦躁’的近义词谁能说一说。” 生:“着急。” 生:“焦急。” 师:“这里的‘焦躁’能不能换成‘焦急’呢?” 生:“不能,因为‘焦急’就是非常急,而‘焦躁’是……” 生:“‘焦躁’就是除了急以外,心情很不好。” 生:“看到什么都觉得烦,心情不能平静。” 生:“‘焦躁’比‘焦急’还要急,更能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心情。” 师:“此时,你从‘焦躁’一词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生:“格罗培斯的工作室里到外扔的都是纸团,他在抓着自己的前发。” 生:“他急得连饭也吃不下了。” 生:“他在房间里不停地转着圈子,还不停的唉声叹气。” 这个词的咀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得很好,也很快从中悟出大师的精益求精。 3、看似不值一提的词的推敲 课文中有这样一些词,教参中的重点词语提都没提到,也常被教师和学生忽视,看似微不足道,可往往就是这些词能帮助学生思考,突破文章的重难点,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愉悦。如四下的《最佳路径》中那位老太太担心自己的办法是否能卖出葡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担心”一词引导学生思考、推敲。 师:“老太太会担心些什么?” 生:“担心葡萄卖不出去。” 师:“除此之外,她还会担心什么?” 生:“她还会担心人们到葡萄地里乱摘,可摘下来又不要了,扔在地上。” 师:“有道理。” 生:“她还会担心别人摘了她的葡萄以后不给钱就跑了。” 生:“她还会担心别的同行来破坏。” 师:“她有这么多担心,为什么还选择这样的卖葡萄方式呢?” 生:“她年纪大了,没精力了。” 师:“很好,他联系了上文,我们读出就要像他这样。还有其他的原因吗?” 生:“她是有很多担心,但她想也不见得就有这么多没素质的人,我也年纪大了,就相信他们吧!” 生:“她想别人是来采摘葡萄的,而不是来这里破坏的。他们除了摘葡萄也不会做其他些坏事吧!” 生:“我相信他们会给钱的,那个不给钱的人他自己会良心不安的。” 生:“我让他们自己选葡萄摘,是相信他们,我想他们也愿意让我相信。“ 从整篇课文的线索性大问题——“格罗培斯的迪斯尼乐园路径设计为什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它与法车南部农民卖葡萄有什么联系?”回答情况来看,原本设想的“信任”一点较难说出的难题不攻自破,水到渠成,学生就说出了答案。 这些词看似不值一提,实际作用不容小视。这就需要教师能够看出这些词的“含金量”,适时、适度、适当地引导学生咀嚼、推敲。 4、标点符号的推敲。 标点符号可以说是文章中最不起眼的了,有些标点却在行文这中传递一种信息,有时是此外不声胜有声的精邃,有时是热情洋溢情感宣泄,无独有偶都是耐人寻味的。如六下的大江保卫战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荆江告争!武汉告急!九江告急!”这三个惊叹号无不传递出“急”,而且是越来越急。再如四下“蚁国英雄”一文中最后:“一会儿,蚁团冲进了河流里,随着向对岸的滚动,河面上升腾起一层薄薄的烟雾……”这个省略号中包含着什么?这些都是可以引导学生推敲的地方。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华,相激而发灵光;文原无声,人读方出情思。读,就是要咬文嚼字的推敲一番,有所思才有所得。真正的知识更多来自思考而不是书本。读书太多不思考,头脑膨胀而压抑。有句古话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教师就是应该引导学生“读”出“情思”,使学生的每一点体会,都来自他们自己对文本的深入有效阅读,引导学生读进去,也就走近书本,走进作者的心灵,走进了一个学生自己能感觉体验的世界,使之与“那个世界”产生共鸣,不吐不快。

  • 咬文嚼字——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的点滴思考_其他论文

    一、咬文嚼字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人类自古就想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科学家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飞机。30年以后,由于飞机速度的不断提高,经常发生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现象,造成机毁人亡的惨祸害。过了好久好久,人类才从蜻蜓那里找到了防止这类事故的方法。原来……”这是四下第七课《人类的“老师”》中的第二自然段,要求概括出这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这是多么简单的事情,在讲课时我也没有多用心,讲了一次。可当写作业的时候,才发现学生对这个自然段理解得很不到位,作业上写出来的答案竟然是:人类从鸟儿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飞机。看得我直咋舌,感叹学生的概括能力竟然如此之令我无言! 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况,我不禁产生一系列疑问:学生为什么会从这一自然段概括出这样的内容?学生从语文阅读课堂上学到了什么?语文课堂上训练有什么效果?……这一系列的疑问在我的头脑中产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就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学会“咬文嚼字”。 为什么我们教师教学以后,学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是学生的问题大些?还是教师对这些并未引起重视?我想这些应该是教师在平时教学当中应该注意的,因为语文新课标中对学生阅读方面有专门的要求: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2、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3、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这些都是新课标中明确提出来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当中,有意识地从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 结合我平时的教学,我也发现学生们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以及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是绝对需要加强。 二、概念界定 什么是咬文嚼字?现代教育辞典中是这样解释的: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讽刺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在我的文章中,咬文嚼字只取"斟酌字句"之意,既要示引领学生斟酌字句,又要引领学生领会文章的精神实质.也就是说点面结合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与词句. 什么是有效教学?我认为就是在单位时间内,也就是课堂40分钟内,教师所传授给学生的内容学生获得了多少?教师的教学到底有多少教学效果? 利用"咬广嚼字"这一古时方法求得语文阅读课堂有效教学效果的达成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关键在于如何实施,通过自己在一线教学的一些做法,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三、主要方法: (一)、整体把握文本,咬文嚼字的保障。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什么是整体把握呢?一篇教材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统一体,作者把一堆零件按照一定的组织方式程序组装成一部机器,出现了孤立部件没有的新质。零部件虽有联结或传递能量功能,但它们各自不能成为生产力,而机器能成为生产力。所以学习课文首先是要学习课文如何言之有物、有序、有法、有理,这些都不见于部分而存在于整体之中,所以对一篇篇课文必须整体把握,不应零打碎敲。 1、扣住题目,把握文本。 题目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的画龙点睛之笔。扣住文题,就可以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大体把握。有的文题,一看就可以对文章一目了然, 如四下《三顾茅庐》一课。师问:“读了课文以后,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说了什么?”下面响应者廖若晨星。 学生如此反应,师紧接着补充问道:“谁能用四个字来概括一下。”这问题刚问完,有的同学会心的笑了,岂不是课题?生说:“三顾茅庐”。 师:“再加几个字,说清楚些,谁三顾茅庐,又是去请谁?” 生:“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 师:“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做什么?” 生:“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帮他完成统一大业。” 师:“所谓三顾,就是去了三次,课文当中完整地写了三次?” 生:“课文主要写的是第三次,其他二次在第一自然段中讲到了。” 师:“我们就说课文详细写的是第三次,略写了前两次。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有详有略。” 如此一来,学生对课文很轻松的有了整体的把握,对其中的详写与略写有了初步感受。在小学语文课文中,这样的题目概括了主要内容的课文还有很多,如《第一次抱母亲》、《孙中山破陋习》、《燕子》,这些文章或是以事为主,或是以情动人,或是以景感人,但无一例外的就是文题对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了概括,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 2、抓住中心句,把握文本。 中心句就是一段话的泉眼,整段话都是从这个泉之中流淌出来的。找准了这一泉眼,整段话就信手拈来,不费吹灰之力。如三上《北大荒的秋天》,就是围绕中心句组织文章段落的典范。 教师在教学了第二、三自然段以后,让学生自学第三自然段。师:“这一小节主要写了什么?” 生:“原野热闹非凡。” 师:“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原野的热闹非凡呢?” 生:“大豆、高粱、棒树叶子” 又如三上《“东方之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又是全文的中心句,全文都是围绕这一自然段来写的:“香港是我国通向世界的南大门,那里有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找出这一自然段就可以轻松看出文章的段落层次和作者的写作手法。师:“认真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香港的?” 生:“课文写了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课文第一自然段说了”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自然段,看看是不是这样的?” 生:“是的”。 师:“你能根据这个自然段来给课文分一分段落吗?” 生:“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为一段,最后一个自然段为一段,中间的为一段。” 师:“这种写法,我们在写作文时叫作什么?” 生:“总分总”。 3、以词串文,把握文本。 课文当中的生字新词,是这篇课文的重要字词,是学习了这篇课文以后一定要掌握的,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条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好方法,利用这些词串,学生不会概括的难题迎刃而解。如四下祁黄这课可以出示这样几个词语用以串起全文:辞职、推荐、解狐、悼公、避仇(亲),根据这几个词,学生就可以把文章的主要内容串起来:祁黄因腿脚不好,要辞职,他先后推荐解狐和祁午接替自己的职位,悼公夸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 用这样的方法,既让学生对课文有整体把握,也解决第一课低效、训练容量小的现状。 4、以情悟文,把握文本。 情随文生,作者的情透露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往往情就是作者写作的线索,所谓情牵一线是也。把握好这种情,也就把握好了文章的内容和基调。如《第一次抱母亲》,作者虽然没有长篇大论母亲的情,但在字里行间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母亲的那份爱,如茉莉般清新隽永而又持久不散,愈久弥香。 师:“母亲竟然这么轻,‘我’的心里为什么很难过?” 生:“母亲病得很重。” 生:“母亲很轻,一直以来母亲就只有八十多斤,我竟然不知道。” 生:“‘我’还以为母亲很有力量,长大以后连重物也不让我提。” 生:“母亲瘦小的身躯承受了那么多的生活重担,毫无怨言,现在却病得很重。” 学生结合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谈出了自己的所得,对文中之情感受颇深。 (二)、推敲细微之处,咬文嚼字的重点。 语言是需要细心咀嚼,耐心推敲,潜心领悟的。叶圣陶先生就曾说过:“如果能引导学生仔仔细细读文本,获得透彻之理解,则学生非徒理解而已,其思想感情必受深切的影响。语文教学之思想教育之效果,宜于此求之。”每一篇文章都是由许多字词有机组合而成,词是一篇文章的细微之处,但往往就是这些细微之处造就千古绝唱,“春风又绿江南岸”中一“绿”字,让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为之叫绝。咬文嚼字,也要让学生学会品味课文中的语言精妙之处,推敲推敲,思索思索,在咬文嚼字的过程当中提升学生课堂思维的广度、深度和效度。 1、词语的对比中推敲。 不同的人物,所说的话不同,所做的事情也会不同,性格当然也会不同。两者之间的对比,能够让我们嚼出不同的味道来。如三上《哪吒闹海》一课,夜叉和三太子的出场方式并不相同,我们在这不同之中能够嚼出甘甜的味道。 教师出示:夜叉从水底钻出来,只见一个娃娃在洗澡,举起斧头便砍。 三太子跳出水面,气冲冲地对哪吒说…… 师:“夜叉和三太的出场方式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不一样在哪里?” 生:“夜叉是钻,三太子是跳”。 师:“一个钻,一个跳,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生:“夜叉的功夫差,知道有一个人让龙宫都摇晃起来,很害怕,偷偷地看一下。” 生:“三太子自认为自己的武艺高强,他没有把哪吒放在眼里。” 生:“夜叉是海里的小鬼,当然鬼头鬼脑的,三太子是太子,又认为自己武功高,肯定不会把哪吒放在眼里,他才不会像夜叉那样不顾及自己的形象呢!” 从这一个钻一个跳,不难对人物性格做出准确判断。 2、近义词的推敲 近义词意思相近,但课文中的词语使用却是作者精心雕酌的,往往不能换一个词,甚至是换一字就不能清楚表达。在咬文嚼字时,可以利用近义词,让学生思辩、品味,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如四下《最佳路径》第二自然段格罗培斯大师应确定不了设计方案而“心里更加焦躁”,从这个“焦躁”一词可以引导学生嚼一嚼,品一品。 师:“‘焦躁’的近义词谁能说一说。” 生:“着急。” 生:“焦急。” 师:“这里的‘焦躁’能不能换成‘焦急’呢?” 生:“不能,因为‘焦急’就是非常急,而‘焦躁’是……” 生:“‘焦躁’就是除了急以外,心情很不好。” 生:“看到什么都觉得烦,心情不能平静。” 生:“‘焦躁’比‘焦急’还要急,更能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心情。” 师:“此时,你从‘焦躁’一词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生:“格罗培斯的工作室里到外扔的都是纸团,他在抓着自己的前发。” 生:“他急得连饭也吃不下了。” 生:“他在房间里不停地转着圈子,还不停的唉声叹气。” 这个词的咀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得很好,也很快从中悟出大师的精益求精。 3、看似不值一提的词的推敲 课文中有这样一些词,教参中的重点词语提都没提到,也常被教师和学生忽视,看似微不足道,可往往就是这些词能帮助学生思考,突破文章的重难点,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愉悦。如四下的《最佳路径》中那位老太太担心自己的办法是否能卖出葡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担心”一词引导学生思考、推敲。 师:“老太太会担心些什么?” 生:“担心葡萄卖不出去。” 师:“除此之外,她还会担心什么?” 生:“她还会担心人们到葡萄地里乱摘,可摘下来又不要了,扔在地上。” 师:“有道理。” 生:“她还会担心别人摘了她的葡萄以后不给钱就跑了。” 生:“她还会担心别的同行来破坏。” 师:“她有这么多担心,为什么还选择这样的卖葡萄方式呢?” 生:“她年纪大了,没精力了。” 师:“很好,他联系了上文,我们读出就要像他这样。还有其他的原因吗?” 生:“她是有很多担心,但她想也不见得就有这么多没素质的人,我也年纪大了,就相信他们吧!” 生:“她想别人是来采摘葡萄的,而不是来这里破坏的。他们除了摘葡萄也不会做其他些坏事吧!” 生:“我相信他们会给钱的,那个不给钱的人他自己会良心不安的。” 生:“我让他们自己选葡萄摘,是相信他们,我想他们也愿意让我相信。“ 从整篇课文的线索性大问题——“格罗培斯的迪斯尼乐园路径设计为什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它与法车南部农民卖葡萄有什么联系?”回答情况来看,原本设想的“信任”一点较难说出的难题不攻自破,水到渠成,学生就说出了答案。 这些词看似不值一提,实际作用不容小视。这就需要教师能够看出这些词的“含金量”,适时、适度、适当地引导学生咀嚼、推敲。 4、标点符号的推敲。 标点符号可以说是文章中最不起眼的了,有些标点却在行文这中传递一种信息,有时是此外不声胜有声的精邃,有时是热情洋溢情感宣泄,无独有偶都是耐人寻味的。如六下的大江保卫战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荆江告争!武汉告急!九江告急!”这三个惊叹号无不传递出“急”,而且是越来越急。再如四下“蚁国英雄”一文中最后:“一会儿,蚁团冲进了河流里,随着向对岸的滚动,河面上升腾起一层薄薄的烟雾……”这个省略号中包含着什么?这些都是可以引导学生推敲的地方。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华,相激而发灵光;文原无声,人读方出情思。读,就是要咬文嚼字的推敲一番,有所思才有所得。真正的知识更多来自思考而不是书本。读书太多不思考,头脑膨胀而压抑。有句古话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教师就是应该引导学生“读”出“情思”,使学生的每一点体会,都来自他们自己对文本的深入有效阅读,引导学生读进去,也就走近书本,走进作者的心灵,走进了一个学生自己能感觉体验的世界,使之与“那个世界”产生共鸣,不吐不快。

  • 浅议幼儿的早期阅读教育_其他论文

    本论文在其他论文栏目,由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bbs.pinggu.org/jg/,更多论文,请点经管之家查看  随着家长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思想越来越强烈。近年来,幼儿的早期阅读问题逐渐成为家长和我们幼教界关注的焦点,一些托儿所、幼儿园纷纷开展早期阅读教育活动。其实,早期阅读是一个大的阅读观念,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幼儿终身学习的素质。因此,我们对孩子评价的标准不应只是识了多少字会背多少诗,而关键是看孩子是 否具有了阅读的核心能力,只有明确了这些,幼儿早期阅读教育才会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才会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 一、早期阅读核心能力——自主阅读能力的内涵 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早期阅读教育所发展的核心能力是自主阅力。 研究表明,汉语幼儿早期自主阅读能力主要包括下列两个方面: (一)建立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对应关系的能力学龄前阶段是幼儿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对幼儿来说,他们的早期阅读 过程是与他们已经获得的口语分不开的,学习书面语言是调动自己口语经验,将书面语言信息与自己已有的口语经验对应起来,是幼儿自主阅读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在他们阅读的时候,认读“妈妈”这两个文字,必须和“气球是红的”是不同语法表现形式,需要幼儿在阅读这样的书面语言时,能够调动口语语法经验来完成认知加工过程。 (二)成为流畅阅读者的策略预备能力 幼儿还不可能是流畅的阅读者,因为他们对阅读内容并没有也不可能真正理解。要成为一 个流畅的阅读者,需要他们在理解阅读内容时掌握几种初步的技能: 1.反思的策略预备能力让幼儿在听故事看图书的过程中,能对故事里所发生的事情,对故事里的人物等进行种种思考,或听完故事、看完图书之后,有对阅读内容的反思过程。这种能力将有利于幼儿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2.预期的策略预备技能 在幼儿积累了相当的听故事和阅读图书的经验之后,就有可能在听到或看到类似的内容时,对故事的事件发展和人物的取向做出推测。这样的预测能力,可以帮助幼儿在未来的阅读学习中,比较快速的理解阅读内容。幼儿认读或书写文字,及各种书面语言的学习过程,均需要这样的技能参与。3.质疑的策略预备技能 在整合的阅读理解过程中,还需要幼儿有质疑阅读内容的经验。如听完故事或看完图书之后,问一问为什么这个人会这样做?为什么这件事情会发生?养成思考为什么的习惯,有助于幼儿在阅读时寻找到事件发生发展的某种原因,比较深入正确的理解阅读内容。4.假设的策略预备能力 假设是与想象联系在一起。听故事或者看图书之后,我们可以让幼儿假设。换一个条件或者情景,故事里的人或者动物会怎样,事情会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假如这样会如何,假如那样又会怎么样?幼儿有了这些假设的策略技能之后,可以将之推倒未来书面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去,将会对他们未来的阅读和写作产生极好的作用。 二、早期阅读教育的意义 早期阅读教育不仅对幼儿的学习、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积极意义,而且对于提高幼儿的自 我调适能力、参与阅读的积极性也有也不可磨灭的作用。(一) 扩大幼儿生活、学习的范围 对幼儿来说,文字符号,如同手势、幼儿创造的书面符号、泥捏的物品等符号一样,可以用来表达他们的经历、感情和想法,可以用来超越时空去创造虚幻的世界。所以,早期阅读一方面能使幼儿交流的范围从面对面的口语交流到通过图画、文字符号实现间接的交流,另一方面能使幼儿突破现实的限制,走向想象的世界,使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的范围得以扩大。(二)提高幼儿的自我调适能力 传统的学校教育比较重视用外部订正的方式来进行阅读教学,而新近的研究则强调了早期培养儿童自我调适阅读技能的重要性。实践已经证实,幼儿可以在早期阅读中建立起一种自我纠正、自我调适的阅读技巧,这不仅有利于幼儿获得较高的阅读水平,而且对于他们进入学校进行书面语言的学习有很好的作用。(三)享受分享阅读的乐趣 在幼儿园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集体早期阅读活动,会产生不同于幼儿在家或个体阅读的效果。在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和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帮助幼儿获得最佳的早期阅读效果,幼儿在集体环境中进行阅读,可以和同伴一起分享早期阅读的快乐,从而提高他们参与阅读的积极性。 三、早期阅读教育两大误区的解读 尽管幼儿早期阅读教育已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由于受传统因素的影响,再加上对早期阅读研究的不足,所以人们还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早期阅读就是提前识字和认字 提到早期阅读,目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早期阅读就是提前识字和认字”。这种观点之所以流行,除了受我国对“文字”和“神童”崇拜的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外,还与对早期阅读的错误认识有直接关系。其实幼儿在多次的前阅读中对汉字的结构、偏旁意义形成初步的认识,在前书写活动中体验文字符号的作用,自然而然的习得一些文字,我们并不反对。但首要的问题是我们应把幼儿阅读兴趣、阅读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并尽可能使这一指导思想成为阅读教育的指导思想。那些认为“早期阅读就是提前识字和认字”的做法,只会让自己的虚荣拨乱孩子成长的航标。因为识字量的多少并不能衡量出早期阅读活动质量的高下,识字量也不是早期阅读活动成效的佐证。由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幼儿的早期阅读与小学生正规的读写有着本质区别,它仅仅是一种“读写萌发”,是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为了真实生活的目的而自然发生的学习活动,是正式读写学习的准备。(二)早期阅读有利于幼儿潜能的开发 这种说法隐含了两个观念,其一是幼儿的潜能开发最为重要,其二是提前读写必然导致潜能的开发。其实真正意义上的早期阅读对儿童的全面发展具有其他活动不可替代的价值,但这种价值并不体现在“开发幼儿潜能”上,而体现在使幼儿通过接触书面语言获得与书面语言有关的态度、期望、情感和行为,培养幼儿认识世界的基本能力,发展其终身学习的能力上。 四、幼儿早期阅读教育的指导策略 早期阅读是一个多元的复杂过程,幼儿需要在阅读过程中寻找到适合的途径,积累阅读经验,从而建立起自主阅读的意识和技能,这种自主阅读的意识与技能不是被教会的,而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在父母师长的正确引导与温暖陪伴下“自然而然”形成的。 因此,发展幼儿的自主阅读能力的关键在于:为幼儿提供自由自在、可爱有趣的、丰富多彩的多元阅读环境、条件、动机和技能;同时成人需要与幼儿建立共同阅读的互动关系,使幼儿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阅读的快乐。具体来说,幼儿早期阅读的指导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提供自主阅读的物质材料 幼儿自主阅读能力的发展需要丰富的书面语言环境作支撑,因此教师和家长要创设丰富的早期阅读物质材料:1、为幼儿提供必要的图书 在幼儿活动的场所应该为他们提供随手可取的书籍或其他文字游戏材料,使幼儿随时随地有机会接触书和文字。值得注意的是,提供的图书应当是多样化的,即注意图书题材的多样化,从幼儿生活到科学知识,从环境问题到生命教育、亲情、友谊、克服困难等不同题材的读物都可以让幼儿接触;也要注意图书文题的多样性,图书文题可以是儿歌、童谣、诗歌、故事,也可以是传记、散文和知识性图书;还要注意图书来源的多样性,既可以是购买的,也可以是老师做的或幼儿共同制作的,这样,幼儿可以体会到语文的多元风貌。2、为幼儿创设一个有实际意义的文字世界 在幼儿周围的主要事物上贴上一些说明性的文字标签,如“钢琴”,“桌子”等,或者以幼儿名字做的标志,如“××的房间”、“××的书”、“××的画”,有时也可以结合幼儿的经验或活动,在幼儿经常活动的地方摆放一些信件、帐单、报纸或购物单等,这样的环境,有利于幼儿通过观察不同的文字符号,了解文字的基本功能和重要意义,并萌发自己使用文字的冤枉。(二)创设宽松的互动阅读氛围 要促进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发展,还需要成人在幼儿阅读和书写的过程中,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这是保持幼儿阅读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幼儿阅读策略和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保证。成人的支持和指导包括各个方面:1.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幼儿的早期阅读行为成人需要对幼儿的阅读行为表示关注、兴趣和赞赏,注意每天给幼儿看故事书的时间,幼儿是容易受暗示的,成人的关注有利于幼儿对阅读保持持久的兴趣和进一步阅读的积极性,使他们养成经常“阅读图书”的习惯。2、参与幼儿的阅读这主要包括与幼儿一起选择合适的图书,共同阅读幼儿感兴趣的图书并朗读其中的文字,就故事中人物情节共同提问、讨论和思考,在幼儿听完故事或者看完图书之后,适当提出有利于他们反思和质疑的问题,帮助他们理解阅读内容,通过参与幼儿的阅读,让幼儿慢慢感受和了解图书中故事文体的特征,了解书上的文字与口头语言的对应关系,建立基本的文字概念,学习基本的阅读策略,对成人来说,参与幼儿阅读的过程既是指导幼儿阅读的过程,也是分享幼儿阅读快乐的过程3、鼓励幼儿与图书、文字进行创造性的互动在早期阅读过程中,成人在指导幼儿阅读时应当引导幼儿通过复述、推测和假设结果、分享人物观点、讨论图画内容等方式与作者进行“对话”,使他们成为主动的阅读者,同时也需要引导幼儿通过口述自己听到的或看到的“故事”,扮演“讲故事人”的角色来创编和讲述自己的“故事”。通过制作图书、玩文字游戏、写便条、出通知、写信以及给熟悉物品作标签等途径,帮助幼儿学会创造性的使用书面语言符号,使他们成为图书和文字材料的创作者。(三)组织专门的早期阅读教育活动 专门的早期阅读活动,可以帮助幼儿重新整理在其他活动中获得的零散的早期阅读经验,使其系统化和条理化,也可以帮助幼儿获得新的阅读经验。其形式主要包括前图书阅读、前识字和前书写三种类型的活动。1、前图书阅读活动 图书是书面语言的载体,供幼儿阅读的图书,具有图文并茂的独特内容。前图书阅读活动就是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丰富多彩的图书来帮助幼儿学习阅读图书的基本策略,增长阅读的能力,获得前图书阅读行为经验。例如:翻阅图书的经验,即学习翻阅图书的一般规则和方式;读懂图书内容的经验,即会看画面,能从中发现人物表情、动作、背景,将之串连起来理解完整的故事情节;理解图书画面,文字与口语有对立关系的经验,即学习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讲述所看画面内容,或听老师念图书,知道是在讲故事的内容;制作图书的经验,即知道图书人所讲的故事是作家用文字写出来并经过印刷装订成册的,尝试做小作家、小画家,把自己想说的事画成一页一页的故事,再订成一本图书。2、前识字活动 有计划、有组织的前识字活动,可以提高幼儿对文字的敏感性,帮助幼儿重新获得前识字经验,例如:知道文字有具体的意义,可以念出声音来,可以 把文字、口语与概念对应起来;知道文字是一种符号,并与其他符号系统相转换,理解文字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初步了解文字是怎样产生的,文字是如何变成今天的样子的;认识到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语言的文字,同样一句话,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文字来表达;了解识字规律,知道文字有一定的构成规律,掌握这些规律就可以更好地识字。3、前书写活动 尽管幼儿不需要像小学生那样集中学习写字,但是获得一些有关汉字书写的信息仍然必要,这有助于为幼儿进入小学以后正式学习书写做好准备。前书写活动可以帮助幼儿积累有关母语文字构成和书写的经验。例如:汉语幼儿通过参与前书写活动可以认识汉字的独特风格、知道汉字的基本间架结构,了解书写的最初步规则并尝试用有趣的方式学写基本笔划和部分汉字,知道书写汉字的工具等。 就目前而言,科学的早期阅读教育任重而道远,但我们有信心看到早期阅读绽放瑰丽的色彩。只要我们真正抓住早期阅读教育的实质和真谛,相信我们的早期阅读一定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参考文献】1 周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2 刘晓东:《超前识字:文化根源于危害》,《学前教育研究》,2004年第3期3 张杏茹:《多元阅读的世界》,《早期教育》,2004年第7期4 费立双译,《早期文学教育》,辽海出版社,2005年第7页

  • 多媒体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_其他论文

    今天,我们的社会跨入了一个崭新的经济时代。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发展速度加快,新领域不断增多,学科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大大缩短,计算机的普及和Internet网的崛起大大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在未来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取代传统的黑板和粉笔是大势所趋。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最根本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变。在实施素质教育中,信息技术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信息技术应用的根本策略是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强调运用教育技术的理论与方法支持和指导信息技术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网络多媒体教学指应用局域联网式计算机室进行教学,它能充分发挥媒体技术的功能和效果,促进教与学的更加和谐统一和发展,给课堂教学带来高效和逼真的学习环境,给学生带来绚丽多姿、色彩斑烂的信息世界,它的广泛应用必将促进教学模式的变化。 一.多媒体技术的概念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多媒体技术是一种迅速发展的综合性电子信息技术,它给传统的计算机系统、音频和视频设备带来了方向性的变革,将对大众传媒产生深远的影响。多媒体计算机将加速计算机进人家庭和社会各个方面的进程,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娱乐带来深刻的革命。90年代以来,世界向着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速度明显加快,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改善了人类信息的交流,缩短了人类传递信息的路径。应用多媒体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应用的时代特征,也是计算机的又一次革命。“多媒体”一词核心是媒体。一是指存储信息的实体,如磁盘、光盘、磁带、半导体存储器等,中文常译为媒质;二是指传递信息的载体,如数字、文字、声音、图形和图像等,中文译作媒介,多媒体技术中的媒体是指后者。多媒体技术的出现,极大的丰富了教学内容,实现了教学传播手段的现代化、传播信息多样化和传播过程的自动化,促进了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改变。 二、多媒体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一)促进了教学与学习方式的改变 多媒体教学既能进行集体协作型教学,又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能给学生明确的教学目的、鲜明的教学目标、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灵活的学习方法,具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由于计算机具有存贮、运算、逻辑判断、及时反馈等特点,更可以把文字、图形、声音、音乐、动画、色彩、视频图像等多媒体信息集于一体,信息处理速度快、能力强,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作用,为教学提供逼真的表现效果,使枯燥抽象的学习内容变得富有趣味性和吸引力。优化教学过程,引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变被动性学习为主动性学习,这种新的教学形式不同于以往,在效果上也是其他教学形式所不能比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能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调整教学程序和内容,采用电子教鞭,让教学信息和图形图像在学员面前的屏幕上显示出来,采用广播式教学演示教学内容,必要时让学员自己动手操作,重复教学过程,重温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可以结合学员实际为学员提供多样化的具有不同难度等级的教学内容和作业,即在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方式和指导方式等方面都可以进行调整和控制。 由于多媒体教学采用了图形交互操作介面,具有人机交互能力的友好介面,丰富了感性认识,开阔了视野,使学习内容变得容易理解、掌握和记忆,更能形成个别化、主动式、讨论式的学习氛围。由于网络服务器装有丰富的教学资料库、信息库、数据库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程度来选取学习的信息、路径和起点,确定学习的内容和数量,选取适合自己的学习难度。学员通过人机对话形式,不断调整自已的学习过程,学习的效果可以由计算机及时反馈和评价,这种学习形式明显不同于以往,这样的学习环境有利于进行因材施教,有利于培养学员的创造性,有利于提高学员的操作技能。 (二)促进课堂教学结构的改变 旧的传统教学是单向的传输教学,只有教师的传授,而无学员的主动接受,谈不上讨论式教学。千篇一律地使用同一种教学方法,学生缺乏一种主动思考的状态,难以激发每一个学员求知的潜能和欲望。网络多媒体教学是开放性教学,所有的信息都是开放的,学员具有灵活机动的时间安排。信息是多样性的,学员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主动安排学习环境,在教学中,学员可以向教师学习,也可向资料库、知识数据库学习,搜索合理的解释。学员接受知识的活动范围更加广泛,学习的方式更灵活,这种新的学习模式结束了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使教学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使学习的主动权回到学员手里。 在教学中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能给学员提供更多的参与活动的机会,改变常规呆板的教学形式,使学员乐于学,善于想,勤于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多媒体强大的图形功能,能突破教学中重点和难点。对教学中出现的难以理解的内容,可以重复播放学习,让学员领会和分折事物的发展过程。通过计算机可以反复观察一些课堂上无法演示,靠挂图和解说又很难说清的过程。 (三)促进了教学内容和目标结构的改变 多媒体教学提供了传输信息量大,传输速度快,传输质量高,交互性强,应用范围广,有效的提高了信息的传输效率和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对“教”与“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信息社会的今天,计算机技术应用水平的深度和广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已成为未来人才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普及,计算机不仅是“教”的工具,也已成为“学”的工具,掌握和运用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术不仅是对教师的基本素质的要求,也是对学员基本能力和基础知识的要求,这无疑对传统的教学内容、目标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构思。今天的教师不仅要有高深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求教师要有现代化教学的观念,懂得多媒体教学的相关知识,掌握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能力,才能胜任时代赋予的使命。也要求学员要学会运用现代教育媒体技术来获取新的知识和信息,成为具有世界意识和竞争精神的开拓型人才。 网络多媒体教学形式的发展,对教学过程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教学结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网络教学形式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了教学的原有领域,提高了教学效果。如何应用网络多媒体进行教学?在教学上,如何在众多的教学软件资料中找出适合课材内容、适合学员实际又有利于发展学员能力的教学资料?在课堂上何时应用多媒体技术,如何适量的、有针对性的应用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点,充分应用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优势优化课堂教学?如何应用多媒体技术开展计算机智能性辅助教学,培养跨世纪的新型人才等,都为教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领域。结合开展多媒体教学,要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前提下,从新的高度、新的深度、新的要求等方面进行思考和研究,认真实践和总结新的教学方法,以祈探索新的教学观念、教学规律,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化,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四)改变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 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信息社会的文明使知识的创造、存储、学习和利用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如何培养学员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生存,这是教学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以“学为中心”教学模式的正在形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随之改变,教师的功能更应集中体现在如何把“信息”化为“知识”,把“智能”化为“智慧”。教师已不再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教师需要更高层次的教学能力,掌握现代教学技术和研究的各个环节,以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网络提供的信息不论是在质,还是在量方面都将优于教师,网络多媒体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将由传统教学中的主要信息提供者转变为指导学员正确获取信息的方法和技能的指导者,由信息源变成导航者。在网络教学中,教师的管理职能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既有学习过程的管理也有学习资源的管理。 网络多媒体教学牵涉的课件较多,既要调控硬件设备的使用,掌握硬件的使用情况,又要运用软件进行施教,要求老师要有一定的教学艺术和教学能力。在硬件方面,教师只要会正确操作使用就可以了,在软件方面,教师不仅能使用,而且还应具有基本的设计、制作、选用、评价等能力。因而,网络多媒体教学中的教师不仅要掌握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而且要学会掌握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三、多媒体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一)多媒体技术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l、归还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三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化,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的教师以教代替学生的学,开始向教师指导学生的学习、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向转化。那种“重内容分析,轻能力培养,重知识结构,轻形成过程”、“学生表面回答多,感悟思考少,被动应答多,主动参与少”的教学模式开始向“学生积极主动探索、自己支配自己的学习活动、教师引导帮助”的教学模式回归。 2、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兴趣是创设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由兴趣产生动机,由动机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喜悦中产生新的兴趣和动机,可推动学习不断成功。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综合感受,并能引发学生的特别注意和特别兴趣,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强烈的愿望;各种自学软件的出现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可能与支持。特别是电子阅览室的出现,使学生能够打破学科,打破章节,去自主学习教学内容。教学难度、教学进度、教学容量不再由教师掌握,一切都根据学生自己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自主调节,体现了因材施教,打破了教师一统天下的局面。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实现使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往日用新知识就可以吸引学生的讲授模式已不适应当今的教学形式。 3、扩展了教学内容。信息技术的应用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教材形式转变为由声音、文本、图象、代号、动画构成的动态教材。同时通过互联网络,可将教学内容从书本扩展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这样,大大丰富和扩展了书本的知识,学生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可以学得更多、更快、更好。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发展,特别是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使跨学科领域联结起来,形成一个全球化课堂,学生很容易从外部数据资料中获得信息和知识,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源。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创造了有助于自主学习的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多感官的参与活动引发了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热情。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4、提高了学习效率。心理学研究表明:“外部刺激,当它唤起主体的情感活动时,就更容易成为注意的中心,就能在大脑皮质上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从而强化理解和记忆。相反,则不能唤起情感活动,主体必然对它漠不关心。”积极的情感体验往往是由具体的情境所决定的,生动良好的教学情境对学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感召力。把多媒体引入课堂,辅助教学,通过图文闪烁、变色,动画以及平移、翻折和旋转,产生图文并茂、动静结合效果,有利于刺激学生各种感官,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唤起情感活动,促进学生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改变了单一的认知情景。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以往单一的教学认知环境变得丰富,多媒体课堂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直观材料有效地改善了认知环境,创设了思维情境、迁移情境。如在教学中许多内容显得抽象,还有的内容不易从整体上把握其实质,使用其他教具又有明显的局限性,电脑模拟动画则能使问题情境、发现情境变得直观而简捷,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具体与抽象、直观与逻辑之间的矛盾,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多媒体技术对教学内容的影响 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传递的教学信息,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技能、发展能力的主要源泉。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教学内容产生了变化:一方面,多媒体技术成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成为教师和学生必须掌握的现代化教学工具;另一方面,教学内容又适应着多媒体技术的变化,外在形式和内在结构都发生了变化。 1、教学内容的外在形式的变化 传统的教学内容是:描述性文字+补充说明性的图形、图表,而不能用声、像、动画一体化表现内容。多媒体的介入,则为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并带来了活力。它动静结合,图文并茂,有分散的,有合成的,有具体的,有抽象的。例如:在上《海底世界》一课时,先让学生看一段海底的录像,让学生身临其境,亲闻其声,对陌生的海底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这样既成功地导入了新课,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在精读过程中,穿插出示一些片断和图片,如“波涛澎湃”、“黑暗中有发光的深水鱼在游动”、各种动物用各种方法同时活动的情景、色彩多样的植物、以及珊瑚、海底奇观等,这样,既降低了理解的难度,又激发了学生对海底的热爱,激起了学生探索海底奥秘的兴趣,课堂上妙趣横生。 2、教学内容内在结构的变化传统的文字教材及辅助教学材料都是单一的线性结构组织教学。它以老师的“讲”为主要特征,占去了学生的主要时间、空间,学生只能被动地不假思索地全部接受老师所授内容,所以对老师依赖性很强,而自主索食很少。学生的学习自由度不大,灵活性不强,难以扩大知识视野,故而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手脚,甚至大脑,抑制了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而多媒体网状结构却把信息用动态的、开放的结构化认知形式表现出来,以学生的“学”为主要特征。 多媒体技术的产生必然会带来计算机界的又一次革命,它标志着计算机将不仅仅作为办公室和实验室的专用品,而将进人家庭、商业、旅游、娱乐、教育乃至艺术等几乎所有的社会与生活领域;同时,它也将使计算机朝着人类最理想的方式发展,即视听一体化,彻底淡化人机界面的概念。

  • 架设沟通幼儿教学与小学教学的桥梁其他论文

    [摘要] 小学一年级学生习惯了幼儿园的游戏教学后,进入小学的数学学习环境中,由于教学方法不同,学生感到不适应。因此,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师在每学年的开学初期要特别注意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架设沟通幼儿教学与小学教学的桥梁,引导学生在“游戏”中掌握“规则”。这里的“游戏”是指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规律”是指数学原理和思想方法。让儿童在玩中学,学中玩,在过渡中促发展,在发展中求适应。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在“游戏”中掌握“规则”呢? 首先要创设游戏情境;其次引导学生参与游戏活动;三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四是带领学生总结“游戏规则”;最终使学生实现思维转变。 [关键词] 引导 游戏 规则 每当新学期开学,家长们兴高采烈地把孩子送到小学读一年级,孩子们对小学生感到十分新鲜,对学习感到十分好奇。看着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老师们也胸有成竹,决心把每个孩子培养成有用的人才。但不出半年,班级与班级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数学学习成绩就拉开里很大的距离,究其原因,有部分教师没有做好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工作,没有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来进行教育。 小学一年级学生习惯了幼儿园的游戏学习后,进入小学的数学学习环境中,感到不适应。幼儿园老师所教的知识是综合性的,没有系统性,每节课只要确立一个主题,然后组织幼儿围绕主题开展游戏活动。而小学数学教学有系统的教材,且前后知识连贯,不能脱节。所学数学知识逻辑性较强,又比较抽象,学生不感兴趣,因此注意力不集中,特别是有意注意时间短,一般只有10至15分钟,情绪涣散,烦躁不安,容易疲倦,行为动摇不定,不善于控制,容易冲动和特别敏感,对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都很强烈,他们常常直观地感知事物,采用具体形象的思维方式,往往缺少抽象思维能力。 因此,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师在每学年的开学初期要特别注意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架设沟通幼儿教学与小学教学的桥梁,引导学生在“游戏”中掌握“规则”。这里的“游戏”是指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这里的“规律”是指数学原理和思想方法。教师应根据儿童感知、思维、注意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学习兴趣发生、发展的规律,精心设计,准备努力上好每一节课。应注意教具的研制,学具的开发,充分发挥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具的作用,使儿童的感觉器官、思维器官、运动器官都活动起来,手、脑、口并用,学用结合。特别要把游戏引进课堂,因为游戏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儿童发展了高极心理机制,同时促进多种能力的发展,游戏有助于儿童将想法与行动目标区分开来,有助于他们抑制冲动行为,发展指控能力,游戏中的幻想成分有助于学生多种认知成分的建构,有助于学生将目标与现实区分开来。上课时,注意动静结合,让儿童在玩中学,学中玩,尽量减少小学教育与幼儿园教育衔接过程中的困难,让儿童“在过渡中促发展,在发展中求适应。” 现在的小学生大都厌学,特别是数学比较抽象,部分学生一听到上数学课就头疼的,这就使得这些学生的数学成绩不大理想。纠其原因是教师为了应付应试教育,采用题海战术,沉重的作业负担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数学又比较抽象,使他们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根本原因是数学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没有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来进行教学。 那么,教师怎样在“游戏”中引导学生掌握“规律”呢? 一、创设游戏情境。 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创设与生活实际有关的情境,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并不难,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例如,在教学“0的认识”的时候,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我先在黑板上贴了一只可爱的小猴子,并对学生说:“猴子妈妈因为小猴子爱学习,所以奖励给它两个桃子。”说的同时,在小猴子面前贴上一个大盘子和两个新鲜的大桃子。“小朋友你们看,小猴子是不是很开心呀?”接着小猴子就开始“吃”桃子了。我先从盘子里取下一个桃子,这时让学生观察:发现了什么?(发现盘子里只剩下一个桃子了。)我接着问:“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学生答:“可以用1来表示。”然后我又取下一个桃子,并说:“小猴子又吃了一个桃子,这回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小猴子不知道了,小朋友们让我们来帮助小猴子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二、参与游戏活动。 《小学生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教材是根据新课程的标准编写的。因此,只有用新的理念分析新教材,理解新教材,才能真正体会编者的意图。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资源,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第54页上的第5题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把图上的文字读一读(左上图),再分四大组讨论图意,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全班交流。接着由学生自己上来表演:一人扮演“我”,后面有8人。(让学生随便上来,直到符合图意。)从而了解这队人分成哪两部分,然后让学生列式计算。这样问题很快解决了,不需要教师去讲解,都由学生自己完成,学生参与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也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培养探究精神。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同时也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培养交流能力。然而听课时,我们发现多数讨论式的合作学习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我们应该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在讨论前要考虑各小组学生的实际情况,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讨论交流,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要深入到小组当中,倾听讨论的情况,了解合作的效果,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例如,在教学小学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时,我大胆地把教材中的两个例题作了变动,把它们设计成学生熟悉的、富有生活情趣的情境,使学生更容易地掌握。在教学例题后,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全班学生分四大组讨论,每组创设一个情境,再让学生根据内容列出连加(或连减)。 表演形式:一人叙述,几人表演。 第一组:有10只小鸟,先非走了3只,又飞走了2只,现在有几只? 第二组:草地上有4只小兔,跑来了1只,又跑来了3只,现在一共有多少只? 第三组:河边有8只螃蟹,爬走了2只,又爬走了4只,还有几只? 第四组:草地上有7只小鸡,走掉2只,又走掉1只,草地上还有多少只? 小朋友们表演得十分精彩,大家学得非常轻松。这样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巩固了知识,又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总结“游戏规则”。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最喜欢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产生例题进行学习,学生会感到轻松愉快,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加、减混合”时,我把书上的例题改成了游戏的形式,我先对学生说:“小朋友你们喜欢做游戏吗?”接着,将游戏的规则(先有7人在车上,接着下车2人,再上车3人)。然后,边放音乐边讲述:汽车从步行街开车了,(学生做动作、嘴里发开车的声音)花园路到了,停车(下车2人,又上车3人),汽车又开了。游戏结束后,让学生讨论后说说,现在车上有几人?有的学生说,现在车上有8人;有的学生说,原来车上有7人,到了花园路下车2人,又上车3人,现在车上有8人;有的学生说,从步行街出发时车上有7人,到了花园路下车2人,车上有5人,又上车3人,现在车上有8人。我对学生的各种说法先表示肯定,然后让学生讨论,你认为哪种说法最好?再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知道现在车上有8人的。学生在游戏活动中知道:从8人里面去掉2人(要用减法算),又多3人(要用加法算)。这样学习“加、减混合”的例题,学生感到有趣、熟悉、自然,对数学的亲切感、兴趣感也自然产生了。 五、实现思维转变。 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小学数学教学要重视培育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行判断,推进,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要注意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的培育。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以抽象思维为辅,而数学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从基础抓起,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法来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具体做法是采用直观教学,从简单的形象思维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借助图象、实物、符号、音响等形象材料,促使学生进行分析、综合。采用教具、学具、实物等直观手段来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形象思维的活动之中,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在操作学具时,把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结合起来,使“操作” 与“思维”紧密结合,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积极的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活动过渡;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开始着重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低年级“数的认识”是学习数学基础的基础,面对那些对“数”陌生的小学生,更要重视形象思维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数一数,摸一摸直观操作去认识数的概念。以“9”的认识为例,课前可准备多种教具,像9面小红旗;九根小棒;用彩笔画的9个苹果,上课时可一一出示给学生,还可以用计数器上的9个珠让学生逐一来数、去看,从基数的意义上来讲,是表示物体个数的,使他们知道,“9”是9个1的和,是表示有9个物体;从序数的意义讲,是表示事件、物体的次序,这时可让学生看课本的第9页,说明“9”在这里是从第1到第9,第9页前面有8页,再让学生联想以前学过的数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深化9的意义。让学生分析,9比3多几?9比6多几?反过来,3和几组成9?“6和几组成9”?引导学生思考9是由3和几,6和几组成的数等,学生可动脑想出很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启发学生想想几个3合起来是9等多种思维,这样整堂课好似在数的“游戏”中度过,学生也就在轻松、自然的想象过程中,通过大脑的思考,对“9”有了深刻的认识。 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认为,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总之,数学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开展相应的“游戏”活动,并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并掌握“规则”,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AB
CD
ABCDEFGHIJKLMNOPQISTUVW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