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 中国传媒大学特色专业介绍_通信工程_专业课程介绍_专业排名_就业方向

    中国传媒大学特色专业介绍_通信工程_专业课程介绍_专业排名_就业方向中国传媒大学的工科教育是从1954年创建的技术人员训练班开始的。1958年办了大专,1959年开始了本科教育。1981年,为了适应高等教育飞速发展形势的需要,原来的无线电系,拆分成了无线电工程系、电视工程系、微波工程系、广播技术研究所和工程技术基础部5个系级单位。1995年3月3日,学校决定在工科各系的基础上,成立信息工程学院。这是中国传媒大学的第一个二级学院,也是全国第一个在“学院”下属的二级学院(原来只在“大学”下设学院)。1997年,录音工程系从信息工程学院分出,成立独立的二级学院??录音艺术学院。2001年动画技术专业分出,成立动画学院。2002年,计算机系独立成为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工程基础部独立成为理学院。  目前,信息工程学院下属7个系级单位:通信工程系,电视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系,科学艺术系,自动化系,专业基础部和专业实验中心。  多年来,通过积极引进人才,大力支持年轻教师在职攻读学位,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狠下工夫,使我校理工科教师的职称、学历结构更加合理,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学校领导和国家广电总局教育专项补助金的支持下,新建和改建了有线电视实验室、微波测量实验室、通信原理实验室、微波暗室、微波传输实验室、通信系统实验室、光纤传输实验室、视频实验室、多媒体实验室、数字媒体艺术实验室、发送实验室、计算机房等,使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信息工程学院成立以后,我们从扩大办学规模、拓展交叉学科、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效益等方面狠抓了本科教学。1981年分系之前,整个工科只有广播电视发送、电视播控、微波3个专业,327名本科生。1995年,有电子工程、广播电视工程、微波工程和录音工程4个专业,581名本科生和35名大专生。工学院成立以后,我们积极拓展思路,创办新的专业,特别在技术与艺术的交叉融合上下功夫,培养复合式人才。先后创办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动画技术、艺术设计(后更名为数字媒体艺术,是经教育部批准的全国第一个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数学、自动化等新专业;对原来的传统专业也进行了改造,增设了许多体现数字化、网络化的新专业方向。2004年,仅信息工程学院的本科生就有1500人,加上计算机与软件学院、理学院等兄弟院系,学生数就更多了。  我校的研究生教育是从1981年开始的。当年,整个工科只有3名硕士研究生。到1995年信息工程学院成立时,共有2个硕士点35名硕士生。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现有2个部级重点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2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广播电视传输技术实验室、信号与信息处理实验室),1个博士后流动站(信息与通信工程)、2个博士点专业(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4个硕士点专业(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技术)、1个工程硕士领域(电子与通信工程)。硕士生和博士生近200人。  我们的毕业生担任了广电总局科技司、广科院、设计院的领导和中央3台的总工程师,以及许多省市广播电视厅局的技术领导,更多的人成为各项各业的专家、教授和技术骨干,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学校领导的直接关怀和支持下,我们从国内外引进了一些博士和博士后的高层次人才,组建了几个科研特区,给与特殊政策支持,调动了广大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积极性,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例如浮动载波调幅技术、FMX系统、FMHDS数据广播传输电子站牌、高速数据广播应用系统、FM多节目广播、DS调频多功能数据广播编解码器、电磁散射,微波超光速问题,微波器件与设备的设计与制作、有线电视双向传输与综合业务系统、有线电视加解扰技术、有线电视管理系统、非线性编辑技术、电视质量主观评价技术等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有1个项目获国家发明奖,几十个项目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和高校科研奖,在科研成果产业化方面也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信息工程学院历史沿革  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科技含量特别是高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每一种新技术或新器件的问世和应用都推动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产生质的飞跃。因此,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对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早在1952年9月,党中央规定中央广播事业局的任务时,就明确把“培养和训练广播事业干部”当作四大任务之一。按照中央指示,“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人员训练班”1954年3月在京郊12号发射台内成立,于3月3日举行开学典礼。首批招收学员140余人,训练班先后共办了6期,共招收学员922人。她标志着我国广电系统自已创办教育培训机构的开端,也是广播电视工科教育的起源。当时教职工队伍只有10多人,后来发展到30多人。  1958年9月2日,中央广播事业局直属的第一所高等专科学校??北京广播专科学校,在广播技术训练班的基础上正式成立。当年招收300多名无线电技术类专业大专水平学生,标志着广电系统自已创办高等学历教育的开端。195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广播专科学校正式扩建为中国传媒大学。  1960年9月中国传媒大学向全国广播电视系统输送了326名无线电技术专业大专毕业生。1964年和1965年向全国广播电视系统输送了两届无线电技术专业本科毕业生。  “文化革命”中广播学院被停办。广播电视人才的培养被迫中断。  1972年夏开始,先后办了两期“广播电视发送技术人员训练班”。  1974年11月开始招收了三届无线电系普通班大学生(即“工农兵学员”)。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制度,学院着手筹划培养本科专业,学制四年,广播学院的高等教育又走上正规发展的道路。无线电系从1978年开始招生。  1979年学院成立研究生科,1980年后扩大研究生教育,先后有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通讯与电子系统专业招收硕士生。1981年开始受教育部委托,代招工科出国预备研究生。1982年实行硕士、学士学位制度。广播学院的大学教育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层次。  到七十年代末,无线电系已建成广播学院实力最强的三大主力系之一:有学生327名(占全校学生总数的38%),教职工150多人。  1980年开始,中国传媒大学对教学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调整,1981年,由原来的无线电系扩展和增设为无线电工程系、电视工程系、微波工程系、广播技术研究所、工程基础部等5个教学、科研单位。后来又相继组建了录音系、电路实验中心等教学单位。  1995年3月3日(中国传媒大学建院41周年纪念日),中国传媒大学的第一个二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工学院(1998年改为信息工程学院)正式成立。由当时的无线电工程系、电视工程系、广播电视传输系(原微波工程系)、广播电视技术研究所、录音系、工程基础部、电路实验中心等7个系处单位,和星光电子设备厂、东单电视服务部两个产业单位组成。后来,电路实验中心与无线电工程系、电视工程系的两个基础教研室合并为专业基础部,又相继成立了专业实验中心、科学艺术系、计算机系和自动化系等。1997年,录音系独立为录音艺术学院,2001年动画技术专业独立为动画学院。2002年计算机系独立为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工程基础部独立为理学院。  目前,信息工程学院包括通信工程系、电视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系、科学艺术系、自动化系、专业基础部、专业实验中心等7个教学单位和8个研究所。具有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2个博士学位授予点,信息与通信工程1个博士后流动站,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等5个硕士学位授予点,以及电子学与通信领域的工程硕士点。

  • 中国传媒大学特色专业介绍_电子信息工程_专业课程介绍_专业排名_就业方向

    中国传媒大学特色专业介绍_电子信息工程_专业课程介绍_专业排名_就业方向中国传媒大学的工科教育是从1954年创建的技术人员训练班开始的。1958年办了大专,1959年开始了本科教育。1981年,为了适应高等教育飞速发展形势的需要,原来的无线电系,拆分成了无线电工程系、电视工程系、微波工程系、广播技术研究所和工程技术基础部5个系级单位。1995年3月3日,学校决定在工科各系的基础上,成立信息工程学院。这是中国传媒大学的第一个二级学院,也是全国第一个在“学院”下属的二级学院(原来只在“大学”下设学院)。1997年,录音工程系从信息工程学院分出,成立独立的二级学院??录音艺术学院。2001年动画技术专业分出,成立动画学院。2002年,计算机系独立成为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工程基础部独立成为理学院。  目前,信息工程学院下属7个系级单位:通信工程系,电视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系,科学艺术系,自动化系,专业基础部和专业实验中心。  多年来,通过积极引进人才,大力支持年轻教师在职攻读学位,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狠下工夫,使我校理工科教师的职称、学历结构更加合理,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学校领导和国家广电总局教育专项补助金的支持下,新建和改建了有线电视实验室、微波测量实验室、通信原理实验室、微波暗室、微波传输实验室、通信系统实验室、光纤传输实验室、视频实验室、多媒体实验室、数字媒体艺术实验室、发送实验室、计算机房等,使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信息工程学院成立以后,我们从扩大办学规模、拓展交叉学科、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效益等方面狠抓了本科教学。1981年分系之前,整个工科只有广播电视发送、电视播控、微波3个专业,327名本科生。1995年,有电子工程、广播电视工程、微波工程和录音工程4个专业,581名本科生和35名大专生。工学院成立以后,我们积极拓展思路,创办新的专业,特别在技术与艺术的交叉融合上下功夫,培养复合式人才。先后创办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动画技术、艺术设计(后更名为数字媒体艺术,是经教育部批准的全国第一个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数学、自动化等新专业;对原来的传统专业也进行了改造,增设了许多体现数字化、网络化的新专业方向。2004年,仅信息工程学院的本科生就有1500人,加上计算机与软件学院、理学院等兄弟院系,学生数就更多了。  我校的研究生教育是从1981年开始的。当年,整个工科只有3名硕士研究生。到1995年信息工程学院成立时,共有2个硕士点35名硕士生。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现有2个部级重点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2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广播电视传输技术实验室、信号与信息处理实验室),1个博士后流动站(信息与通信工程)、2个博士点专业(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4个硕士点专业(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技术)、1个工程硕士领域(电子与通信工程)。硕士生和博士生近200人。  我们的毕业生担任了广电总局科技司、广科院、设计院的领导和中央3台的总工程师,以及许多省市广播电视厅局的技术领导,更多的人成为各项各业的专家、教授和技术骨干,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学校领导的直接关怀和支持下,我们从国内外引进了一些博士和博士后的高层次人才,组建了几个科研特区,给与特殊政策支持,调动了广大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积极性,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例如浮动载波调幅技术、FMX系统、FMHDS数据广播传输电子站牌、高速数据广播应用系统、FM多节目广播、DS调频多功能数据广播编解码器、电磁散射,微波超光速问题,微波器件与设备的设计与制作、有线电视双向传输与综合业务系统、有线电视加解扰技术、有线电视管理系统、非线性编辑技术、电视质量主观评价技术等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有1个项目获国家发明奖,几十个项目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和高校科研奖,在科研成果产业化方面也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信息工程学院历史沿革  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科技含量特别是高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每一种新技术或新器件的问世和应用都推动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产生质的飞跃。因此,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对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早在1952年9月,党中央规定中央广播事业局的任务时,就明确把“培养和训练广播事业干部”当作四大任务之一。按照中央指示,“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人员训练班”1954年3月在京郊12号发射台内成立,于3月3日举行开学典礼。首批招收学员140余人,训练班先后共办了6期,共招收学员922人。她标志着我国广电系统自已创办教育培训机构的开端,也是广播电视工科教育的起源。当时教职工队伍只有10多人,后来发展到30多人。  1958年9月2日,中央广播事业局直属的第一所高等专科学校??北京广播专科学校,在广播技术训练班的基础上正式成立。当年招收300多名无线电技术类专业大专水平学生,标志着广电系统自已创办高等学历教育的开端。195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广播专科学校正式扩建为中国传媒大学。  1960年9月中国传媒大学向全国广播电视系统输送了326名无线电技术专业大专毕业生。1964年和1965年向全国广播电视系统输送了两届无线电技术专业本科毕业生。  “文化革命”中广播学院被停办。广播电视人才的培养被迫中断。  1972年夏开始,先后办了两期“广播电视发送技术人员训练班”。  1974年11月开始招收了三届无线电系普通班大学生(即“工农兵学员”)。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制度,学院着手筹划培养本科专业,学制四年,广播学院的高等教育又走上正规发展的道路。无线电系从1978年开始招生。  1979年学院成立研究生科,1980年后扩大研究生教育,先后有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通讯与电子系统专业招收硕士生。1981年开始受教育部委托,代招工科出国预备研究生。1982年实行硕士、学士学位制度。广播学院的大学教育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层次。  到七十年代末,无线电系已建成广播学院实力最强的三大主力系之一:有学生327名(占全校学生总数的38%),教职工150多人。  1980年开始,中国传媒大学对教学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调整,1981年,由原来的无线电系扩展和增设为无线电工程系、电视工程系、微波工程系、广播技术研究所、工程基础部等5个教学、科研单位。后来又相继组建了录音系、电路实验中心等教学单位。  1995年3月3日(中国传媒大学建院41周年纪念日),中国传媒大学的第一个二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工学院(1998年改为信息工程学院)正式成立。由当时的无线电工程系、电视工程系、广播电视传输系(原微波工程系)、广播电视技术研究所、录音系、工程基础部、电路实验中心等7个系处单位,和星光电子设备厂、东单电视服务部两个产业单位组成。后来,电路实验中心与无线电工程系、电视工程系的两个基础教研室合并为专业基础部,又相继成立了专业实验中心、科学艺术系、计算机系和自动化系等。1997年,录音系独立为录音艺术学院,2001年动画技术专业独立为动画学院。2002年计算机系独立为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工程基础部独立为理学院。  目前,信息工程学院包括通信工程系、电视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系、科学艺术系、自动化系、专业基础部、专业实验中心等7个教学单位和8个研究所。具有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2个博士学位授予点,信息与通信工程1个博士后流动站,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等5个硕士学位授予点,以及电子学与通信领域的工程硕士点。

  • 中国传媒大学特色专业介绍_广播电视工程_专业课程介绍_专业排名_就业方向

    中国传媒大学特色专业介绍_广播电视工程_专业课程介绍_专业排名_就业方向新闻传播学院成立于1996年3月29日,前身为诞生于1959年的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是新中国建立后最早开展新闻教育的院系之一。  学院成立之初,设有新闻系、广告系,195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9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经过4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20年来的辛勤努力,已越不惑之年的新闻传播学院在学科建设上不断迈上新台阶。2002年6月,由于学科迅速发展,广告系独立为广告学院。目前,新闻传播学院下辖2系(新闻系、传播系)、4所(新闻研究所、新闻与传播心理研究所、党报党刊研究中心、调查统计研究所)、5个实验室(广播实验室、电视实验室、网络实验室、报纸版面编排实验平台、Adobe媒体创意实验室)。中国新闻史学会的秘书处也设在新闻传播学院。  现在,我院本科层次拥有新闻学、传播学和媒体创意3个专业,并拟开设报刊新闻和媒体调查专业。硕士研究生有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新闻学、舆论学、传播心理学等五个专业方向,博士研究生有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等三个专业方向。  今天的新闻传播学院已由原来简单的本科教育发展成拥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新闻学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基地,形成了“本科??双学位??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流动站”完整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格局。  办学特色  新闻传播学院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遵循“根植广电系统,依托传媒界,面向全社会开放办学”的思路,逐步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与广播影视事业鱼水相依的行业特色;  多层次、多规格、多样化、开放式的办学特色;  多学科兼容,相互交叉渗透,充分体现综合优势的学科特色;  重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的育人特色。  新闻传播学院在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教育理念、独特的办学思路和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二十一世纪,新闻传播学院将力争建设成为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新闻传播教学、研究基地,为我国国民经济和新闻传播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 中国传媒大学特色专业介绍_葡萄牙语_专业课程介绍_专业排名_就业方向

    中国传媒大学特色专业介绍_葡萄牙语_专业课程介绍_专业排名_就业方向学科:门类: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相应语语言基础比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的相应语言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基础相应语、高级相应语、报刊选读、视听、口语、相应语写作、翻译理论与实践、语言理论、语言学概论、主要相应语国家文学史及文学作品选读、主要相应国家国情等。就业方向:可从事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

  • 中国传媒大学特色专业介绍_媒体创意_专业课程介绍_专业排名_就业方向

    中国传媒大学特色专业介绍_媒体创意_专业课程介绍_专业排名_就业方向学科:文学门类:新闻传播学培养目标:面向广播、电视、电影、网络、出版、报刊及新媒体,培养高素质、强能力、有创新思维的媒体创意与策划人才,培养面向市场需求,为大众传媒的信息建构与传播以及媒介经营与管理等提供创新性策略和构思的专业“创意人”。即以创新思维为核心,集艺术素养、传播智慧及经营管理策略于一体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传播学、策划学、媒体创意导论、创意思维方法、传媒市场调查与企划、媒介经营管理、传媒政策与法规、新闻采编业务、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网页设计与制作、视听语言、新媒体艺术、非线性编辑、艺术概论、视觉传达设计、电脑图文创意、数码特效合成、流媒体设计与制作、WEB设计与制作、电子印刷创意、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就业方向:可从事新闻媒体机构、出版机构、中央和地方ZF及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广告公司、教育部门、农业技术推广等部门从事编导、记者、主持、制作、广告与文化经济活动策划、计算机网络课件开发制作等工作。

AB
CD
ABCDEFGHIJKLMNOPQISTUVW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