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 山东西方经济学1995-2011考研真题

    山东大学西方经济学历年真题1995-2011年

  • 和学习了8年的西方经济学说拜拜

    任何学科必然是同实际生活有直接和间接地联系,能够对社会生活的发展有着直接和间接的作用。或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生活,提高了人类社会的智慧,或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作为一门社会学科,必然要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对生活中的规律和想象的概括和抽象,经济学研究的应该是发现财富增长和分配以及人类自身发展和进化的规律,人类社会能够走到今天,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但人类并没有完全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能够存活下来的社会和个体是偶然对大自然规律的正好适合,不由得要问,人类社会走过和经历的历程是不是社会发展的最优路径呢?以现代人的智慧和经历的经验来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能不能有更好的社会经济制度和财富分配办法使社会发展的理想的社会,用的时间更短呢?经济学既然离不开研究财富的增长,就离不开对财富的计量,既然是一门学科,就必然不是对社会经济现象的简单描述,而必须对现象进行提炼、抽象、概括,经济发生了增长和经济增长了多少,是一个区别相当大的概念,所以经济学离不开使用数学。某种程度而言,经济学应该是用数学语言对经济社会的一种翻译,但翻译有个公认的原则,必须达到“信”,“达”,“雅”。“信”位于首位,所谓信,就是必须忠于所翻译的对象,不背事实,是对所研究事物的真实再现。“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而使之变得晦涩难懂。“雅”则指追求所翻译的对象用这种译文表达尽可能优雅,雅致。刚学经济学,不由得对传统西方经济学精致的数学模型,完美无缺,丝丝入扣的推导分析所震撼。让人觉的焕然一新,甚至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但是,学得越多,了解的越深,感觉到传统西方经济学就好像中国武术的套路表演,式式有板有眼,招招精美绝伦,给人一种眼花缭乱的感觉,但一到自由搏击的场合,却是花拳绣腿,不堪一击,被秒杀KO.现在的西方经济学,已经完全背离了“信”这个作为社会学科最重要的原则,在不能对大量的现实问题作出合理解释的情况下,选择了“雅”来遮掩对“信”的背离。“雅”确实是作为一门学科应该追求的目标之一,但没有“信”的“雅”,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拿来作为治国定邦的武器,无益是赵括的纸上谈兵,误国误民,贻害无穷。所谓的正统西方经济学,所有的理论分析建立在效用理论和边际理论基础之上,然而效用论完全是一种建立在个人认知之上的一种主观感受,人皆异之;边际值为0论只是经济现象中一种非常特殊的情况,好像数学中0到1中的连续概率函数其中出现某一个确定值的概率,然而,西方经济学整个理论体系,就拿这种理论上概率为0的特殊情况,大肆演化推理,以致著述汗牛充栋,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接暇。知名审稿人退稿原因动辄就是“不符合工资等于劳动边际产品价值的基本经济学假设”。如果经济社会真如西方经济学中以之为理论基础的自由竞争社会,自然这套理论就不愧为发展和管理经济社会的葵花宝典,九阳真经。但是,现实社会,除了农产品接近于完全竞争外,上哪去找完全竞争的市场,把一个完全不存在前提,作为整个理论大厦的根基,决定了西方经济学的把戏终究会穿帮。凯恩斯药方明显失效的困惑之后,现在的中国经济决策层已经迷失了方向,背弃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后,中国人现在都发出了“现在的人都是怎么了”的感慨。在又一次遭到经济危机掌嘴的西方经济学,实在拿不出一个像样的说辞来推诿。“危机”正是东方文化再次站立起来的危中之机。

  • 西方经济学—高鸿业 第四版答案(宏微观全)

    很不错的西方经济学—高鸿业第四版的答案宏微观答案都有唯一不好的就是有少数几个图有点错位其他的文字部分没有问题特此申明:凡是有论坛币的同学,请自行下载那个收费的,大家自觉哈!没有论坛币的同学请下载那个免费的,其实两个下载通道的东西是一样的,只是为了方便那些急需这个答案,但是又赚不到论坛币的同学,在这里也希望大家共同进步,互相学习。内容简介本书是国家教育部组织统编的高校《西方经济学》教科书。由中国人民大学高鸿业教授和吴汉洪教授、北京大学刘文忻教授、前武汉大学现上海财经大学冯金华教授以及复旦大学尹伯成教授,共五名教学人员组成编写组,高鸿业教授任主编。本书第一版、第二版和第三版顺次于1996年、2001年和2004年出版。第一版的序言指出:“正如西方学者所承认的那样,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具有演变性的学科。随着时间的流逝,西方经济学会出现新的内容以及不同的着重方面,反映这些情况的教科书必然也应如此。因此,本书在将来势必要进行修改和增删。”即以第三版而言,其出书的时间距今已有三年。有鉴于此,第四版的编撰成为应有之举。此外,使用本书的经验和改善本书的章节安排也使新版的编撰成为必要。当然,第四版的主旨仍然保持不变,即:介绍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并加以简要的评论,以便达到“洋为中用”的目的,而与此同时,又能避免它可能带来的不良的副作用。目录第一章引论第一节什么是西方经济学第二节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第三节西方经济学企图解决的两个问题第四节对西方经济学应持有的态度第五节为什么学习西方经济学第六节本教材的特点第二章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第一节微观经济学的特点第二节需求曲线第三节供给曲线第四节供求曲线的共同作用第五节经济模型、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第六节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第七节运用供求曲线的事例第八节蛛网模型(动态模型的一个例子)第九节结束语第三章效用论第一节效用论概述第二节无差异曲线第三节预算线第四节消费者的均衡第五节价格变化和收入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第六节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第七节从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以市场需求的曲线第八节不确定性和风险第九节结束训第四章生产论第一节厂商第二节生产函数第三节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第四节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第五节等成本线第六节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第七节规模报酬第八节结束语第五章成本论第一节成本的概念第二节短期总产量和短期总成本第三节短期成本曲线第四节长期成本曲线第五节结束语第六章完全竞争市场第一节厂商和市场的类型第二节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第三节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第四节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和短期供给曲线第五节完全竞争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第六节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第七章非完全竞争的市场第八章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需求方面第九章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第十章一秀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第十一章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

  • 西方经济学

    谁有考研西方经济学的笔记?

  • 和正统西方经济学说拜拜

    任何学科必然是同实际生活有直接和间接地联系,能够对社会生活的发展有着直接和间接的作用。或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生活,提高了人类社会的智慧,或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作为一门社会学科,必然要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对生活中的规律和想象的概括和抽象,经济学研究的应该是发现财富增长和分配以及人类自身发展和进化的规律,人类社会能够走到今天,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但人类并没有完全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能够存活下来的社会和个体是偶然对大自然规律的正好适合,不由得要问,人类社会走过和经历的历程是不是社会发展的最优路径呢?以现代人的智慧和经历的经验来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能不能有更好的社会经济制度和财富分配办法使社会发展的理想的社会,用的时间更短呢?经济学既然离不开研究财富的增长,就离不开对财富的计量,既然是一门学科,就必然不是对社会经济现象的简单描述,而必须对现象进行提炼、抽象、概括,经济发生了增长和经济增长了多少,是一个区别相当大的概念,所以经济学离不开使用数学。某种程度而言,经济学应该是用数学语言对经济社会的一种翻译,但翻译有个公认的原则,必须达到“信”,“达”,“雅”。“信”位于首位,所谓信,就是必须忠于所翻译的对象,不背事实,是对所研究事物的真实再现。“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而使之变得晦涩难懂。“雅”则指追求所翻译的对象用这种译文表达尽可能优雅,雅致。刚学经济学,不由得对传统西方经济学精致的数学模型,完美无缺,丝丝入扣的推导分析所震撼。让人觉的焕然一新,甚至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但是,学得越多,了解的越深,感觉到传统西方经济学就好像中国武术的套路表演,式式有板有眼,招招精美绝伦,给人一种眼花缭乱的感觉,但一到自由搏击的场合,却是花拳绣腿,不堪一击,被秒杀KO.现在的西方经济学,已经完全背离了“信”这个作为社会学科最重要的原则,在不能对大量的现实问题作出合理解释的情况下,选择了“雅”来遮掩对“信”的背离。“雅”确实是作为一门学科应该追求的目标之一,但没有“信”的“雅”,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拿来作为治国定邦的武器,无益是赵括的纸上谈兵,误国误民,贻害无穷。所谓的正统西方经济学,所有的理论分析建立在效用理论和边际理论基础之上,然而效用论完全是一种建立在个人认知之上的一种主观感受,人皆异之;边际值为0论只是经济现象中一种非常特殊的情况,好像数学中0到1中的连续概率函数其中出现某一个确定值的概率,然而,西方经济学整个理论体系,就拿这种理论上概率为0的特殊情况,大肆演化推理,以致著述汗牛充栋,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接暇。知名审稿人退稿原因动辄就是“不符合工资等于劳动边际产品价值的基本经济学假设”。如果经济社会真如西方经济学中以之为理论基础的自由竞争社会,自然这套理论就不愧为发展和管理经济社会的葵花宝典,九阳真经。但是,现实社会,除了农产品接近于完全竞争外,上哪去找完全竞争的市场,把一个完全不存在前提,作为整个理论大厦的根基,决定了西方经济学的把戏终究会穿帮。凯恩斯药方明显失效的困惑之后,现在的中国经济决策层已经迷失了方向,背弃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后,中国人现在都发出了“现在的人都是怎么了”的感慨。在又一次遭到经济危机掌嘴的西方经济学,实在拿不出一个像样的说辞来推诿。“危机”正是中国文化再次站立起来的危中之机。

  •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视频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视频

  •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3讲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13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 807西方经济学(山东大学)

    最近复习西经时突然懵了,不知道除了做课后习题加真题还需要做什么,我用的是高五版,备考山大。请教各位大神,看同学们都拿的金圣才各种,我非常迷茫,不知道是用他的配套习题解还是考研真题汇。还是就用自己搜罗的各个真题还是别的什么,完全没概念了。我参考的课后习题答案还是在网上下载的,现在都有点忧心忡忡了~总之各种乱,希望大神们给点建议,我接下来到底要怎么复习,用哪个习题集。那个说的有点乱七八糟,别介意哈

  • 西方经济增长理论与国际金融危机研究

      摘要: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是一个国家经济运行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对西方经济增长理论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在中国经济止滑提速的新时期,西方经济增长理论对中国发展经济的一些启示,并给出一些合理建议。  关键词:经济增长理论,金融危机,中国经济一、经济增长与西方经济增长理论  西方经济增长理论总的特征是运用均衡分析方法,通过建立各种经济模型,考察在长期的经济增长的动态过程中,假如要实现稳定状态的均衡增长所需具备的均衡条件。  经济增长最常见的有两种相互联系的定义。一种认为,经济增长是指一个经济所生产的物质产品和劳务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的持续增长,也即是实际总产出的持续增长。另一种则认为,经济增长是指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实际产出,即人均实际产出的持续增加。二、几个西方经济增长理论模型  1.哈—多模型。哈—多模型(哈罗德—多马模型)是在承袭凯恩斯有效需求决定均衡国民收入的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假定生产技术固定不变,即资本—劳动比率和资本—产量比率(V)是固定不变的,如果用G代表增长率,S代表储蓄率,由此可以得出哈—多均衡增长模型:G=S·V或G·V=S。在S和V为既定的情况下,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要实现每一年的总供给与总需求总是相互平衡的均衡增长,要求有足够的有效需求,以便由需求所带动的国民收入(产量)的增长率(G)所引致的投资(G·V)恰好能够完全吸纳既定的储蓄。因此,我们看到哈罗德和多马强调投资作为需求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决定作用。该理论还认为,在保证S/V=Sw/Vw=Sn/Vn的前提下,经济将达到一个稳定的增长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宏观经济将以人口的自然增长速率n增长。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人口平均的产出将趋于稳定。  2.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索洛认为,哈—多模型假定生产技术固定不变是不符合经济现实的。因为即使假定技术保持不变,但随着资本积累日益深化(即每个工人人均资本量随时间增长日益增多),资本与劳动的比率要发生变化,资本—产出率也要发生变化。所以,索洛在模型中首先假定资本和劳动可以相互替代,并假定资本边际收益递减、完全竞争(隐含规模报酬递减),在此基础上,索洛建立起他的典型的经济增长模型(索洛—斯旺模型):Y=A+αG+βG。其中Y、A、G、G分别为总产出、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资本增长率和劳动增长率。α、β分别为资本、劳动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  在索洛—斯旺模型里,经济增长过程中最终的收入分配是有利于劳动力而不是资本所有者的。  3.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创立了新经济增长理论。它与新古典理论相比在以下几方面更趋合理,更接进现实。一是在新古典生产函数中增加了知识这一要素,从而说明了长期的资本收益增长,并解释了不同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和增长率的差异;二是产品的产出作为知识及其他投入的函数,具有递增的规模收益,内生化了知识;三是罗默理论强调投资促进知识积累,而知识积累又促进投资,从而得出对知识投资的持续增长可以长久提高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卢卡斯将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引入经济增长领域,视人力资本为经济长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并使之内生化。现在,在卢卡斯等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增长理论认为,知识积累、技术创新及专业化人力资本不仅能使自身的收益递增,而且还可以使其他投入函数递增,从而使经济增长动态化。这明确说明了经济长期增长的原动力。  4.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式。新剑桥模式人为新古典模式中的技术是独立因素不现实,因为没有投资就没有技术进步。他们提出在资本产出比一定的情况下要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只有调节储蓄率s。而储蓄率是由资本家收入储蓄率Sp和工人收入储蓄率Sw决定的。因此,社会储蓄率为:s=(P/Y)·Sp+(W/Y)·Sw。该模型的含义是在既定的技术水平下,经济增长率决定于利润率的高低以及资本家和工人两个阶级的储蓄倾向。  5.钱纳里的经济增长理论。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对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提出了批评,认为这种竞争均衡的分析方法可能忽略了一些重要的因素和约束条件。特别是当把这种方法用于发展中国家时,缺乏有效性。钱纳里认为,在发展中国家,要素市场的非均衡现象表现得非常突出,诸如要素市场分割和调整滞后等。要素市场的非均衡意味着要素在不同部门中边际生产率可能存在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通过减少瓶颈和再分配资源于高生产率的部门可以加速经济的增长。一句话,钱纳里强调了经济结构转变对于经济增长的潜力和意义。三、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启示和意义  1.经济增长在中国的涵义。经济增长的两种定义对于不同的问题具备各自的优越性。如果研究一国经济实力的变化,那么实际总产出的增长就具有重要性,如果要研究人们生活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那么人均实际产出的增长就具有决定意义。  就中国目前所处的具体情况来看,经济增长问题在中国不仅仅是经济总量的增长,人均增长也是同等重要的概念。就此我们可以明白在对西方的经济发展理论上的态度来说,最好是找到既解决总量增长,又解决均量增长的理论。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哈—多模型和索洛—斯旺模型都没有解决个量增长,而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可以解决总量和个量的共同增长问题。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在运用西方的经济增长理论时,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可能更适合中国国情一些。  2.资本积累问题。从哈—多模型我们知道要经济稳定增长,积累是关键。保持较高的资本积累率,优化资本配置结构,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基本保证。但是哈—多模型经济均衡增长的基本条件是“储蓄等于投资”,而中国的现实情况是积累率大于投资很多,因此就中国的特殊情况来看,关键还在于刺激投资,以满足其稳定增长的条件。近来,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巨大影响的时候,4万亿投资计划以及家电下乡、汽车减免购置税等促进消费的措施也都成了十分现实和必要的选择。  3.技术进步问题。哈—多模型可以解决总量增长,但是对均量的稳定增长无能为力。虽然索洛—斯旺模型已经引入技术是解决增长的最重要影响因素这样的概念,但它也同样无法解决均量的稳定增长。只有到了内生经济增长模型那里均量增长才真正得以解释。而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将技术等因素引入到经济增长的模型里面,作为经济增长的一个变量。  中国目前需要解决的是总的增长速度增长的前提下个人收入的增长如何也同样保持一种稳定、高速的发展。从西方经济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来看,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的解决途径只能来自于将内生发展的因素加以重点对待,也就是说在能够解释总量和均量共同发展的理论与哈—多模型等的差异中寻求解决办法。现在看来,这就是一个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的发展问题。在现实中就是要抓好教育并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这里涉及到国家增大在研究开发和教育发展上的投入问题,国家在这两方面投资,无论是从经济的长足发展还是从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角度来讲都是非常值得的,这也被国外不少国家的发展证明。特别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建议中央ZF将4万亿投资计划中的相当部分或重新追加部分投资用于上述领域,各地ZF也应该抓住机遇加大投资,以技术进步去弥补金融危机带来的损失。  4.收入结构问题。就经济增长的结构问题来看,新剑桥学派和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在收入的最终实现时的结论是恰恰相反的。从中国的现实来看,资本报酬率降低的现象并不是很明显,而相反,倒是新剑桥学派关于社会储蓄率是由工人和资本家的不同储蓄率共同的更符合实际。目前,中国应特别注意收入分配和收入的均等化问题。使储蓄率最终达到适合经济发展满意的水平,经济实现稳定增长。建议ZF进一步提高个税的起征点并同时适当提高相关税率,在尽可能保持总税收不大幅下降的同时来减少贫富差距。  5.产业结构调整问题。从钱纳里对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批评我们可以发现就发展中国家的现实来看,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确是一个现存的、严重的问题。因此,产业结构问题也就具有现实的意义了。  中国现阶段对产业结构调整做法也正是对钱纳里看法的最佳例证。中国是一个产业水平较低的国家,产业结构落后、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产业的技术装备程度低、新产业所占的比重低、产业之间关联度低、地区产业结构同构化、农业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工业超前发展形成基础产业瓶颈、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等等。这些状况的存在已成为制约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因素。当前,中央ZF4万亿投资计划正好提供了产业升级换代、优化产业结构的重大机遇,必须有效把握,从而使中国的产业结构在相互协调的过程中,朝着现代化、高级化的方向发展,给长期的经济增长打下一个良好的产业基础。四、结束语  现代西方经济增长理论及其模型为西方国家制定经济政策、增进经济增长起了重大作用。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在保持中国经济健康运行的过程中,西方经济增长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少走弯路,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可以给中国经济建设提供一些有用的借鉴思路和方法,对我们大有裨益。参考文献:[1]PaulA.Sa.muelsen,WilliamD.Nordhaus,Ecomomics.17thedition[M].TheMcGraw-HillCompainies.Inc,2001.[2]吴易风,等.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3]李泳明,潘朝辉.新经济增长理论对中国技术进步的启示[J].特区经济,2006,(1).[4][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卡尔E.沃尔什.经济学:第3版(上下册)[M].黄险峰,张帆,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作者: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李泳明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30期

  •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2讲 供求理论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2章供求理论

AB
CD
ABCDEFGHIJKLMNOPQISTUVW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