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 中国湿地生态旅游管理及评估研究概述_研究生毕业论文

     摘要:从湿地生态旅游概念及管理内涵、湿地评估研究、湿地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评估3方面入手,介绍中国湿地生态旅游管理及评估研究现状。湿地生态旅游管理应分为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管理与评价、生态旅游的规划及实施、生态旅游环境保护与管理、生态旅游游客服务与管理、生态旅游经营管理、社区参与及其管理、生态旅游管理等7个方面,湿地生态旅游管理评价体系亦应围绕这7个方面构建。 关键词:湿地;生态旅游;管理;评估 湿地与人类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中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湿地与森林、海洋一并列入全球的3大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不仅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强大的环境功能和生态效益,如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美化环境等方面均有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它具有能分解和固定污染物质的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肾。湿地作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其保护与合理利用已引起全球广泛关注。 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景观多样,已成为旅游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但湿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相比其他生态系统更为突出,一旦遭到破坏便难以恢复。开展生态旅游虽能为湿地保护带来经济支持和社会影响,但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如何在湿地资源开发利用时,达到利益最大化和生态破坏最小化,寻求保护与利用的平衡点已成为湿地学者关注的关键问题。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及其管理的研究也随之成为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等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1、湿地生态旅游概念及管理内涵 生态旅游一词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H.CeballosLascurain于1983年率先提出。生态旅游以认识、欣赏、保护自然为前提,兼具观光、度假、休养、科学考察、探险和科普教育等多重功能,主要包括3方面的含义。首先,生态旅游是以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生态资源为主要吸引物,核心思想是保护;其次,生态旅游具有环境教育功能,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能够了解和学习生态知识,提高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再次,生态旅游视社区作为旅游区的组成之一,旅游不仅为国家创造收入,还应为居民带来经济收益。湿地生态旅游是以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为基础,以具有观赏性和可进入性的湿地作为旅游目的地,对湿地景观、物种、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等进行了解和参观的旅游活动。该旅游活动不仅具备强烈的湿地环境保护意识,而且对旅游地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发展做出持续的贡献。湿地生态旅游管理应以生态科学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运用技术、经济、法律、行政、教育等手段,限制自然和人为损害湿地质量的活动。管理湿地生态旅游的目的在于将旅游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控制在生态安全阈值范围内,协调和平衡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间的矛盾,在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的旅游效益。 1.1生态旅游环境管理 旅游环境是指旅游活动得以生存、开展和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湿地生态旅游环境是湿地生态旅游得以生存和发展的载体,对湿地生态旅游环境的管理应该从湿地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经济环境等方面开展综合管理。 自然生态环境管理不仅包括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湿地旅游资源的管理,还应该将旅游活动对动植物的影响,以及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方面纳入管理范畴。管理的具体实施应该包括对旅游区总体综合管理和环境影响展开分项管理,其管理手段包括法律制约、制度建设—ISO14000认证、日常监测、游客管理、承载力管理、对开发商的控制—环境影响评价等。除此之外,还应采取环境监理制、重要资源保护专项基金制、评选负责任的生态旅游者、环境经理负责制、环境危机管理制等多种生态旅游区环境管理的创新方法。将环境管理体系与生态旅游结合,构建湿地生态旅游区环境管理体系,考评湿地旅游区的环境管理水平,分析得出湿地生态旅游区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为湿地生态旅游区环境管理提出科学、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和办法,最终提高湿地生态旅游区环境保护及其管理水平。现在,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已经得到普遍应用和认同,湿地生态旅游区建立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也必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国内对于环境管理体系的研究主要包括环境管理体系设计、运行以及保障措施的理论性研究,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很多问题,表现在案例研究较少,湿地保护区由于开展旅游而带来的环境污染、湿地退化等负面影响较大,对环境污染防治和控制、湿地退化等问题。 社会文化环境以及经济环境的管理也是近年生态旅游环境管理中大家越来越关注的话题。这方面的研究较少,仅在与生态旅游管理中的相关建议和政策中有所涉及,尚未见到社会文化管理研究方面的系统报道。大多数学者从生态旅游对当地社会文化的影响着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来了解当地社会对旅游、旅游者、生态旅游的态度,从而估计社区居民所认为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应用社会科学中更加系统的工具和方法来确定并分析当地人的态度,尤其是对自然环境的态度。 对文化的管理应该尽可能减少民俗文化的同化、民俗文化的庸俗化、民俗文化的商品化等3个方面的负面影响。同时,还应加强社区居民的环境教育,以提高当地居民对本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从而达到民族文化的保护及传承。在今后的研究中,对于社会文化管理应包括哪些内容,具体采取哪些手段进行管理,如何处理社会文化管理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1.2生态旅游经营管理 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主要包括经营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游客满意度管理、游客服务及其管理等方面的内容。目前,对于这方面的相关研究主要局限于经营管理模式、经营管理的内容等方面的研究。其中,就游客满意度管理的研究较多。在构建测评游客满意度的指标体系的同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了测评游客满意度的数学模型。大多数研究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分析游客满意度。随着对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深入,湿地生态旅游的经营开发模式,利益分配制度,以及游客满意度监测等方面都将成为这方面今后的研究热点。 1.3生态旅游管理与社区参与 墨菲第一次将社区参与的概念引入旅游研究中来。1997年,世界旅游组织(WorldTourismOrgani?zation,WTO)、世界旅行与观光理事会(WorldTrav?elandTourism Council,WTTC) 与地球理事会(EarthCouncil)颁发的《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实现与环境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中明确提出了社区参与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环节。在生态旅游系统中,社区居民既是利益主体,也是构成社会环境的一部分,甚至是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生态旅游影响的敏感者和承受者。因此,在湿地生态旅游管理中,必须重视湿地生态旅游区周边社区居民的管理。对涉及社区生态旅游发展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要素进行持续而有效的管理。在加强社区居民教育的同时,旅游区应该尽可能为社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并且明确利益分配机制,在有效保护旅游区环境和资源的同时,为社区居民带来最大的效益,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的。 国内外学者主要从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两方面出发,针对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重要性、内在动因,以及生态旅游影响社区居民心里承载力等方面开展分析,对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要素、管理及运营模式、利益分配机制等也有相关讨论。为考评生态旅游与社区是否和谐发展,在运用Ross&Wall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可持续性评价的一套指标体系,从当地社区、生物多样性和旅游3方面评价生态旅游与社区的和谐发展。在今后的研究中,除了深入对社区参与的理论研究以外,还应加强社区参与旅游规划、管理的实践及其案例研究。 综上所述,湿地生态旅游涉及的面较广,囊括的内容也极为丰富。不仅包括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6大基本要素,而且涉及政府、旅游经营企业、社区居民等错综复杂的利益相关群体。管理对象不仅应包括旅游者、旅游经营者、旅游地社区、旅游地政府、国际保护组织和学术界等生态旅游主体,还应包括生态旅游地具有特色的民族民俗和宗教文化、其他自然存在物和人工存在物,以及管理对象系统的各要素及要素之间关系的运动形成的生态旅游活动。根据湿地生态旅游的内涵,湿地生态旅游管理应分为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管理与评价、生态旅游的规划及实施、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生态旅游游客服务、生态旅游经营、社区参与及其管理,生态旅游管理等7个方面。 2、湿地评估研究 湿地评价研究有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方式,针对不同的评价目的、评价对象和评价指标体系,湿地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湿地功能评价、湿地价值评价和湿地环境影响评价。 2.1湿地功能评价 湿地功能评价针对目标湿地内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进行研究,评估湿地生态功能是否运转正常。虽然目前国内外学者及相关科研机构提出很多湿地功能评价方法,但尚无一种方法被普遍认同和广泛应用,如常用的专家意见法、生境评估规程、湿地评价技术、湿地快速评价法、虚拟参照湿地法、水文地貌评价法、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的构建以及3S技术的应用等。 专家意见简单易行,但存在结果不可量化,精度不高等问题。湿地评价技术虽较全面考虑湿地全部生态功能,但研究过程错综复杂,推广性较差。湿地快速评价法仅能说明湿地是否具有某项功能,其功能的大小却不能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构建工作基于湿地功能特征的基础上开展,确实提出了一套简明、合理的湿地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模糊数学方法引入使得该方法能够得出量化的研究结果,但限于没有一套普遍认同的评价指标体系,不同地区研究结果的可比性较差。3S技术应用在湿地评价中是最近几年逐步提出来的新型研究方法,理论及方法研究尚不成熟,但却能较全面的反映出整个湿地地理情况,兼顾湿地周边地区的空间布局差异,在湿地功能评价中具有较广泛的应用前景。 中国对湿地功能评价的研究较国外起步为晚,研究成果也相对薄弱,更多工作局限在湿地功能评价的理论研究。针对不同的评价目的,通过对湿地快速评价法的不足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得出湿地功能评价可采用双重参照标准,一是以自然为参照,评价湿地功能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程度以及湿地恢复与重建成功与否;二是以人类需要为标准来评价。针对湿地水文功能、生境功能和生物学功能等3大功能及其子功能构建评价体系,以模糊数学法构建出湿地功能评价2级模型,以此模型对黑龙江三江平原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年份的湿地功能进行了评价。但上述研究仍未详细介绍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评价指标的筛选及量化原则,部分指标计算时仍没有科学量化。为了使湿地功能评价的结果更客观,对湿地管理和决策更具有指导意义,基于湿地功能量计算的、定量的评价湿地功能的方法有待进一步的开发研究。 2.2湿地效益评价

  •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决策理论_研究生毕业论文

    摘要:文章分析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决策观的演化历程,认为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决策,不仅需要考虑成本与竞争力因素,更要考虑外包的可控性因素。并依此建立外包决策模型。最后,指出外包决策观演化对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决策观;心理契约 一、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现状及相关理论解释1990年,C.K.Prahalad&Gray 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企业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the Corporation)--文,率先提出业务外包(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的概念,在他看来,业务外包是指企业将一些非核心的、次要的或辅助性的功能外包给企业外部的专业服务机构,利用它们的专长和优势来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和竞争力,而企业自身可专注于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功能和业务。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伴随业务外包而产生,Greer,Youngblood&Gray认为:人力资源职能外包,是由外部伙伴在重复基础上,从事原来由企业内部从事的人力资源任务。关于驱动人力资源职能外包的原因,研究者认为比较复杂,例如,Atkinson认为,降低运营成本、改善业务关注的焦点、加强管理控制以及与服务商分享,并共同发展策略等因素驱动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发展乜j。Woods更是进一步指出,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存在两个相互矛盾的趋势:一方面人力资源对组织更加重要;另一方面传统的人力资源将被外包和技术代替b1。 Arnold按照外包程度,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分为自制(in sourcing)、内部外包(internal outsourcing)、外部外包(external outsoureing)三种。自制是指内部制造;内部外包指中心外包、合作模式、合资企业和投资等;外部外包是指正式合作、非正式合作、现货交易等。自制和组织结构对应,外部外包和市场结构对应,内部外包和混合结构对应。Gilley&Rasheed的研究,则按重要性维度,把业务外包分为周边外包和核心外包两种基本类型。而Lepak&Snell的研究,则进一步根据价值和独特性两个维度,把业务外包分为周边业务、核心业务、传统业务和异质业务四种类型怕o。依据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特殊性,Brian S.Klaas,John AMcClendonll等将企业的人力资源职能外包行为分为四种:第一种是综合性活动,如人力资源规划、员工绩效评估等;第二种是交易性活动,如薪酬支付;第三种是与人力资本有关的活动,如技能开发、人员培训;第四种是人力资源获取活动,如人员招募、选聘"1。 从实践来看,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已发展成为了当前人力资源管理最重要的趋势之一。以美国为例,2000年美国在人力资源服务方面的花费超过了227亿美元,其中,人力资源外包是该领域中增长最快的部分,2000年美国入力资源管理外包达到25亿美元。而国际数据公司对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市场的调查(Brian S.Klaas,John McClendon&Thomas W Gainey)表明,人力资源服务方面的收入到2006年达到560亿美元,且HR外包将继续是人力资源服务消费中增长最快的领域’。在欧洲,有77%的企业进行了外包,其中至少外包三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企业达被调查企业的33%。2004年2月,由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协会实施,并有超过2000名SHRM成员参加的调查(Society for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Human l沱$OUl"Ce outsourcingsurvey report,2004)。结果显示,大约60%的公司将至少一个人力资源管理职责外包出去;外包最频繁的领域有:背景调查(49%)、员工援助计戈4(47%)、灵活开支帐户管理(43%);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被最经常外包的职能是:保健福利的管理(36%)、退休金管理(36%)、薪酬(35%);而公司采取外包时考虑最多的因素是:降低经营成本(56%)和提高遵守法律风险控制(55%)。 从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来看,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模式:(1)由KATZ提出的PEO模式。 PEO是指专业雇主组织,也称为雇员租赁公司,由人才租赁公司转变而来,主要集中在中小型企业。PEO雇佣客户企业的员工,并负责部分人力资源职能,如发薪、直接存款、工人的补偿保险、健康保险等。(2)ASP,这种外包模式是供应商通过计算机网络为客户提供各种应用技术服务,用户并不需要购买应用技术,只是使用该技术并按服务的具体情况向供应商付费。适宜那些想实施信息化技术改造而又存在资金不足、rr人才匮乏等问题的中小企业。(3)CPA模式,即中心人事代理模式,可以为需要财务专家的企业提供人力咨询服务。(4)共享服务中心模式,它建立在以语音反应系统、网络系统、工作流程和镜象为基础的技术上,人力资源职能由部门转向重组、流程化,是外包决策的代替方案。(5)人力资源战略模式。指人力资源职能从个案管理转向变革管理、领导文化和文化建设,并提出了人力资源的三个输送模式,建议型、影响型和指导型,这三个的控制程度分别由小到大。(6)临时工模式。由于裁员、全球化竞争、技术和市场的快速变化,企业员工的跳槽现象日益突出,企业对人员的需求也不一定是长期的,临时工模型,帮助大公司建立核心队伍+援助队伍。 有关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优势的研究,Gilley和Rasheed认为,外包优势主要在于降低成本、提高灵活性、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质量、减少风险。对于这些重要性的解释,交易费用和核心竞争力分析是两个重要的视角。从交易费用来看,当交易成本小于企业内置人力资源业务的生产与管理成本时,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就成为了一种必然选择。但是,更多的理论观点集中核心竞争力视角的分析,Switser指出,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趋势是从以往的成本节约观点转向获取竞争优势,并预测外包代表了专业服务公司在未来10年中唯一最大的成长机会,未来典型的大公司将可能由三部分组成:较小规模的核心员工、大量的临时工和供应商网络隅。这样的观点基于如下的认识:首先,通过非核心业务的剥离,能保证企业把有限的资源和精力,集中在企业的核心能力发展上;其次,人力资源的外包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组织学习。通过资源外包,能使企业接触到优秀供应商的新技术,就可以充分利用外部供应商的投资和研发能力,促进技术创新和组织学习。 同时实行资源外购战略,可将价值链部分环节的风险,转嫁给其它企业,实现真正的风险分担,对客户的需求能更快速地反应。 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决策观的演化 无论外包模式如何复杂,不同研究者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流程的界定大致是相同。正如Greer,Youngblood和Gray的观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流程可分为外包决策、选择供应商、管理外包转移、管理供应商关系和监督评估供应商绩效等五个阶段?。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决策,是整个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流程最重要的阶段。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决策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仅仅被认为是成本削减的工具,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决策主要考虑的是成本因素。第二阶段,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被视为增强 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策略,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决策主要考虑其对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贡献。但是近年来,随着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的不断增加,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运行控制引起决策者的注意,成为了决策研究需要重视的问题。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可控性,成为另一个重要的决策依据,任何有利于成本节约与核心竞争力增强的决策,都可能在实施过程中蕴含不可能估计与预测的风险,在决策过程中,对风险的规避问题,实质上是转化成对外包可控性衡量的问题。不可靠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方案,无论是否能为企业提供成本与竞争优势方面的好处,都可以因可控性标准因素而否决。因此,有关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决策的研究,在以上三个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以下三种重要的外包决策观: 1.基于成本节约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决策观。第一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决策研究深受交易费用理论的影响。自科斯于1937年提出交易费用的概念之后,许多学者基于这一理论发展了相关的企业业务外包的决策模型。例如,Vining和Gloveman认为,在外包和自制两种选择中,存在三种成本:生产成本、谈判成本和机会主义成本,后两种成本又统称为治理成本。企业要寻求生产成本和治理成本总和最低的方式,就要对企业的外部化的总成本和内部化的总成本进行比较,只有当外包的总成本比内部总成本低时,才能将该项业务活动外包出去,反之则应该选择自制。同时,他们还提出了决定治理成本的三个主要因素,即生产复杂性、竞争性和资产专用性,企业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相应的外包决策挣1。 Klaas,McClendon,Gainey进一步将交易费用理论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研究。他们认为,企业有市场契约和组织层次两种可供选择的治理结构,企业会选择总交易成本最小的治理模式,而总交易成本来自于价格、维持契约和员工关系的费用、监督绩效的费用以及机会主义。正是在成本因素的驱动下,企业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将一些常规性的人事服务(如招聘等)外包给服务商,进而可以裁减相当数量的雇员并且降低企业的管理费用。 在成本节约观的指导下,降低成本成为许多企业进行外包决策的主要考量,企业外包成本与企业生产成本之间的差值,是影响企业是否外包的主要动因。正如2001年美国外包协会的调查表明,成本节约成为为美国企业外包十大理由之首。 2.基于核心能力发展的外包决策观。仅仅考虑成本因素,并不能满足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外包决策时过分强调削减成本会导致企业的短视行为。假若企业的服务质量出现问题,其所带来的损失将远远大于外包带来的成本节约。随着战略理论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战略意义开始受到重视,研究者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不仅仅是企业削减成本的工具,而更多地被作为一种战略工具来帮助企对高业获得更好的绩效QuiIm和Hillmer的外包决策模型,较好募地说明了核心竞争力对外包决策的影响,企责业不应该外包与其核心能力直接相关和密切誓徭联系的核心业务及关键业务。假如企业确定某项业务能够为企业带来长期的竞争优势,那么即使该业务目前的效率欠佳,企业也不能将其外包。 美国国家事务局(BNA)2004年对900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情况的调研表明,在有关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驱动的调研中。69%的企业选择了获取更好的专业技能和知识,44%的企业选择了提高服务质量,雨只有28%的企业选择了节约成本。这样,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背景下,一种商品或服务将越来越多地体现为若干企业的核心能力的整合,不再完全依靠一家企业的力量来完成。这样,专业能力的贡献就成为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识别、培养企业的核心能力将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 3.基于企业与供应商心理契约的外包决策观。在合作关系中,对机会主义行为的控制机制有两种:契约(Contract)和信赖(Trust),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供应商的合作契约可以抑制机会主义倾向,但不能有效地消除它。而信赖则被认为是防范外包过程机会主义倾向最有效的手段。 一些新的问题正影响着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质量。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决策也更加慎重,除了成本和增强核心竞争力等因素,安全性成为企业在人力资源决策过程要考虑的第三类因素。如前所述,SHRM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调研也表明,大部分企业表示担心外包后对业务的运作失去控制。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决策除了考虑前述的成本及核心竞争力因素外,还非常重视外包的可控性和可持续性,因此,双方的信任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前提。Arts&Brush认为,企业虽然可以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来限制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保证外包过程的顺利进行,但是实施的过程充满不确定性,完全通过合约将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1¨。 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有效实施更多有赖于双方的彼此信任,笔者将这种信任定义为组织之间的心理契约,它是在外包过程主观的,取决于契约双方的心理预期以及相互的承诺与互惠。与供应商是否保持良好的关系,是双方能否长期合作的重要因素,成为了影响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决策的重要因素,关注供应商的行为,保持良好的合约关系,从而增加长期合作可能性,是可靠性决策标准的要求。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决策应由可行性标准(成本、竞争力等因素考量)和可靠性标准(与供应商关系)共同决定。 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决策研究,一般基于成本、核心竞争力的一维或二维因素分析。例如,Vining和Globcman提出了外包的四种具体情形:(1)低复杂性低专用性;(2)低复杂性高专用性:(3)高复杂性低专用性;(4)高复杂性高专用性。以此为基础进行外包决策。胡志林从二维因素出发,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决策模型主要应考虑核心竞争力和成本收益两个维度,依据外包对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程度和外包收益成本比两个维度可建立矩阵mJ。然而,由前面的分析可知,类似的模型并没有考虑由于供应商变量所产生的外包风险,依据权变的观点,由成本一核心竞争力矩阵决定的四种外包情景随第三维变量——与供应商关系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基于此,本文提出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决策的三维模型,如图2所示,供应商的可信度、成本节约、对核心竞争力的贡献三个维变量影响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决策: 横轴(对核心竞争力的贡献)沿此轴越近原点(A),则外包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贡献越小;离原点越远,外包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越大。纵轴(成本节约)沿此轴越近原点(A),外包成本收益越低;离原点越远,外包成本收益越高。立轴(供应商的可信度)沿此轴越近原点(A)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商与供应商的心理契约越不稳定,外包商的可信度越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商与供应商的心理契约越稳定,可信度越高。     

  • 浅议机械设计类课程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索_研究生毕业论文

    浅议机械设计类课程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索_研究生毕业论文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越来越高的要求,雇主对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更加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和创意人才。因此,为了适应国际发展趋势,符合国家产业,业务需求,提升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在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举行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将开始在天津,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目的是为了促进和培养了一大批创新能力,适应高品质的工程人才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已批准61所高校为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的高校。 对于机械专业的毕业生,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开拓创新的思维能力。因此,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明确要求的行业和企业必须培养人才的深入参与,学校也应按照机械行业发展的工程技术人才的一般标准,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在机械工程,现代机械设计课程,毫无疑问,最密切与工程应用的工程课程,但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机械工程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最大的课程也是未来的培训计划,课程包括材料力学,工程力学,有限元分析,机械振动,机械设计,机械结构优化设计及理论,测试和分析,这当然是不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工程专业学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和学习后续课程的基础上,是现代设计方法和工程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科研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系列课程是非常重要的。培训计划,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严重影响种植机械专业学生的素质,也直接影响到机械的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的成功或失败和效果。 1、使用的教学计划修订课程的培训计划和教学计划的绝佳机会,是培养目标的具体计划,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的专业人才,培养人才,制定规范的培训活动,包括课程体系,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体系,其核心是。高校机械工程训练程序的编制或修改,在设计课程体系,根据机械专业的社会需求,面向行业,企业和社会生活的现实,不仅要注重对传统理论的发展压实和先进的专业技术,还要注重实践教学体系和课程学科和课程,还围绕企业需求和市场变化,并始终保持市场和企业的高敏感度,强调企业对学生有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具有突出的社会。因此,新的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需要机械设计系列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作了较大的调整,增加实验课程的创作,应该是重要的力量分析,有限元分析,机械振动,机械结构的测试分析和意味着新的优化设计,现代设计,以确保学生得到全面系统的理论和现代机械设计,控制和测试技术与分析方法,使学生毕业后在很短的时间,可以作为行政的负责利用现代设计方法和计算,测试手段来解决具体的工程企业。现代设计技术和方法,对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的要求都很高,所以要增加实践教学时间的比例,安排足够的时间和更多的机会,为学生访问社交或商务,实用的培训,以提高专业技能(即职业培训),培养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实际工作能力,进入社会也能很快上手,缩短适应时间。 2、研究型教学的机会,以提高教学研究型教学的传统方式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建立一个研究为主的学习模式。研究型教学模式,将学习,研究,实践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创造性,在研究过程中积极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自我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在教学研究,教师的功能将被教为引导。课堂教学,从传统的单向灌输到启发式的互动,引导学生去探索和体验新的知识,课外教学,教学与实践,通过亲身实践,拓展知识视野,获得基本科研培训和研究技能。 关键的是机械设计课程教学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和培训,培训机械工程师,具有较强的工程质量,工程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以确保一方面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另一方面,为了提高产品质量的多媒体课件,以增加特定的工程实例,注重引导学生注意在工程方面的问题,鼓励学生参与在炼油工程主题,将重点放在教学内容细化成具体的工程课题,指导学校的课堂讨论,并提出了根据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它可以使抽象的理论,结合具体的工程背景,抽象的工程问题变得丰满有趣,强大的工程背景的学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必须想方设法为学生进入企业创造条件和机会,让高手进入研究生工作站。目前,首批参与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和培训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拟议的联合培养模式,让学生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在实习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开发的工程实践能力,发展自己的创新,工程意识。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基本课程的一部分,在企业学习阶段安排教学专业课程学习,毕业设计,甚至可以让学生在业务1个星期到3个月的短期课程学习或惯例。校企合作培训的做法是类似欧洲大学应用技术培训,使毕业生能够迅速适应社会,适应毕业后的工作,从而减少再培训和学习时间,缩短适应时期。 3、项目发展工程背景和素养的学生目前很多机械毕业生到工作单位的机会,将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学习和适应能力,有工程质量和基本概念,还要经过较长的运动可以用现代设计的科研能力和水平,能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具体。这个过程通常需要2至5年的时间,使企业浪费人力和浪费金钱。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参与该项目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工程应用不能真正学到的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因此,在学校学习阶段,需要注意让学生参与项目锻炼。 学生可以参与的项目是广阔的,多样化的,可以是一个子老师纵向和横向项目研究,毕业设计和论文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工程实例中可以提取,也可以是学生在实习或在实践中发现的工程问题,也可以通过相关专业知识的生命现象,甚至可以参与博研究生研究等。许多大学实施的1+1超前谋划的研究,是毕业的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研究方向和经验,为一家领先的本科学生,学生在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指导。 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通过独立的主题或导师的主张和实际工程相关的安排了一系列的项目,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成立一个研究小组,研究学生共同的话题,每个小组采取分主题。在后的教师和研究生,各组学生的咨询,研究文献的讨论,导师指导,定期学生做演示报告过程中,独立或半独立的计算,理论分析,实验测试,仿真和优化设计,写作的指导下,技术和研究报告的结果,并总结了研究,从而系统地完成研究工作的主体和形式的结果显示在。培训过程中的显着特点是选择项目和工程应用,学生的日常生活,生产实际的紧密结合,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的能力的问题,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质量。最重要的是,通过具体项目,让学生获得完整和系统的工程训练,这是卓越工程师教育规划纲要的核心。 4、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大学生主力位置是第二类培训优秀的工程师,主课堂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非常重要的学生的作用。可以选择采取科学和技术的竞争,发表论文,参加讲座,申报专利,参与科研等多种方式锻炼自己。 主修机械工程的学生,组织他们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如实习工程师的培训和考试,使学生能掌握现代的设计理念和先进的工程设计和研究方法,提高基本相关行业的知识和技能,支持他们参加各种比赛,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和技术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竞赛,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英语演讲比赛,在所有级别的比赛,可以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展现学生的优秀人才,工程力学的开放和鼓励他们现代测试分析实验室,设计一些综合性和研究的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能力,使用在实验室测量设备和仪器;吸引他们来分析和研究中心的工作室和机械结构进入研究生,有限元分析软件,优化设计的现代分析手段,为学生,使学生掌握机械先进的设计与分析的方法,最后,让学生参与教师和研究生的项目和任务,他们进入的商业机会,工作测试,分析和优化集成到项目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工程概念和意识,提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培养学生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成为优秀的机械工程师资格。

  • 桑弘羊的经济管理思想探索_研究生毕业论文

     摘要:桑弘羊(前152-前80)是我国西汉时期着名的政治人物和财政大臣,其以敏锐的商业天赋和独特的经营思维,长期掌控西汉武帝时期的国家财政大权,形成了内涵丰富、种类多样的经济管理思想,影响深远。 桑弘羊是河南洛阳人,出身于经商世家,从小就显露出商人和经营家所具有的与众不同的超人天赋。考虑到当时的商人即使再富有再有钱,但都缺乏社会地位与政治地位,因此桑弘羊的父亲并未将具有经商天赋的桑弘羊留在身边执掌家庭生意经营,而是在桑弘羊13岁时就将其送人朝廷担任汉武帝的侍中。当时,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励精图治,宵衣旰食,尤其一改父祖先例,强化中央集权,廓土斥境,特别是对北方地区的匈奴采取了极为强硬的军事压制措施,一扫西汉建立以来的国家生存颓势,重用卫青、霍去病等抗匈名将率领数十万大军在朔风中横绝大漠,致使匈奴北遁,从此不教胡马度阴山。但是,如此多方面的革新措施必然给汉朝的社会经济带来无穷压力,天下费多,财用益屈,一时间财赂衰耗而不赡,国家财政危机日渐显现,因此如何有效解决山穷水尽的财政困窘便自然成为汉武帝心急如焚的紧迫问题,而如果仅仅采取之前的卖爵赎罪等惯常做法,无异于杯水车薪,并非久安长治之计。在这种隋况下,凭着自己敏锐的商业天赋以及对商人和市场的充分了解,桑弘羊承担起为汉武帝投资理财的重任,他运筹帷幄,殚精竭虑,历任大司农中丞、大司农、御史大夫等朝廷重要职务,经过苦心经营,策划和参与了一系列的国家财政经营活动,为西汉朝廷赚取了大量的真金白银,保证了国家的财政供给,大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有效支援了西汉王朝一场场旷日持久的对外战争,为汉武帝出兵漠北、击退匈奴,缓解社会经济危机打下了坚实基础。综观桑弘羊的经济管理思想,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的放矢的财税改革 为了广开财路,增加收入,桑弘羊建议或者直接主持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首先他采取和实施了有的放矢的财税改革,统一国家货币,实行算缗、告缗制度。汉初以来,私铸钱币之风盛行,造成国家币制紊乱,铜钱日益轻贱、物价日趋暴涨的现象尤为严重。汉元鼎四年(前113),桑弘羊向汉武帝提出建议,要求彻底整顿币制,废除一切旧制铜钱,由国家统一铸造货币,以避免私铸钱币造成的恶果。这样,汉代由上林三官(钟官、技巧、辨铜)铸造发行了三官钱(亦称五铢钱),并且规定三官钱为全国通行的统一货币,旧时的货币一律作废,由于三官钱质量较好,成本较高,私铸无利可图,从而杜绝了民间私铸流弊的情形,收到了统一国家钱币、稳定国家财政的积极效果,五铢钱也为后世所长期沿用。同时,为了增加国库收入,桑弘羊向汉武帝建议实行算缗、告缗制度,也就是面向富贾商者、高利贷者以及手工业作坊主等商业对象征收一定的财产税和所得税。汉元狩四年(前119),汉武帝采纳了桑弘羊的建议,正式颁布法令实施了算缗、告缗令,一方面直接由政府向工商业者和高利贷者征收了财产税和所得税,另一方面也鼓励民众向朝廷揭发和举报富商巨贾隐匿财产和偷漏税款的各种违法行为。桑弘羊主张实施的这些财税革新政策对改善西汉朝廷财政和开发边疆领土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风行雷厉的盐铁专卖 盐铁的专利初创于春秋时期的齐国,由于当时盐铁使用的广泛性,为国家的财政增添了不少收入。汉朝之初,朝廷对于盐铁之类物品的经商是不加以专门限制的,这就使得许多依靠煮盐、冶铁的商人大发横财,个个腰缠万贯。对于这种个人家庭发财、国家财政空虚的盐铁开发和经营现象,桑弘羊认为有必要对之进行全面的经济管理改革,坚决主张实行盐铁的国有及专卖政策,以增强和提升国家的财政经济收入。桑弘羊建议汉武帝通过控制盐铁的办法以增加财政收入,而不必采用以往的增加税收的途径来增加财政收入。这就使得国民在没有任何怨恨的情况下,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为了说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桑弘羊向汉武帝深刻指出,汉初由于开山海之禁,听任盐铁的广泛私营,这使得豪商大贾和诸侯显贵纷纷冶铁煮盐而迅速积蓄了庞大雄厚的经济实力,这不仅直接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而且在政治上也对西汉王朝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诚以国用不足,利无所出,舍此则无能为也。 汉武帝采纳了桑弘羊的建议,令其与御史大夫张汤、大农丞孔仅等一道实施盐铁官营政策,后又令桑弘羊出任治粟都尉,代行大农令事,尽管天下盐铁。桑弘羊受命到任后,革新旧制,尽除积弊,扩大和落实了盐铁官营的建置,这使得朝廷掌控的盐铁产量和销售大幅增加,为朝廷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巨额财富,进而为巩固西汉边防、抗御匈奴劫掠提供了重要经济保证。在当时的历隋境下,桑弘羊采取的盐铁专营经济政策具有针对残酷现实的客观合理眭,不仅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而且增加了汉朝财政收人。同时,桑弘羊的这项政策不但看到了盐铁在当时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而且还起到了维护国家统一的重大作用。 三、宽严得体的均输政策 西汉时期,当时的政府财政与帝室财政实行的是分开管理的政策,分别由当时的大农与少府进行管理。当时的一个年度,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百姓的赋税,约为四十多万,除去一般的官俸开支外,其余的都将归人国库,不得随意开支。在文景时期,当时国内风调雨顺,国库里增加了大量的财富,其实这种充实的财政状况也是当时无为政治的产物。在汉武帝即位后,这种状况得到了有效改善,财政支出大大增加,无为变成了有为,但是多年的财政支出过多则导致了入不敷出的状况。这与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长年的对外战争不无关系。为了保证汉武帝对外用兵时的经费开支,桑弘羊灵活运用商人从事物品贩运的有益经验,大胆创制实施了均输法。这种经济政策的主要做法是:在上缴贡物时,各个郡国通常将运送物品的费用叠加在一起,并且按照当地的物品市价,折合为一定数量的当地土特产品,然后就地交给朝廷设定的均输官;在获得这些土产之后,均输官会将其中的一部分上贡给朝廷,而将剩余的另一部分运往缺乏这些东西的地区进行销售获益。这样,通过土产品的辗转贸易,西汉王朝可以获得巨额利润,这有力地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据《汉书·食货志》记载,自实行均输政策之后,朝廷仓库中储存的粟帛等物品得以迅速猛增,即:一岁之中,太仓、甘泉仓满,边(郡)余谷,诸均输帛五百万匹,这都大大充实了西汉边防的物资供应,保障了西汉政权的对外高压态势 。桑弘羊的这种便于郡国,利于中央的均输法,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当时的人民负担,并大大地增加了财政收入保障了边疆的战事的财力支持,这也为当时的西汉政府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四、审时度势的平准调节 为了配合均输政策的推行适用,桑弘羊还建议汉武帝实行平准之法,以抑制豪商大贾同积居奇、牟取暴利的行为,从而有效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这种经济政策的主要做法是:扣大农令设置一个专门的平准机构,该机构负责储存和保管国家和京城(或其他地 )的所有物资,如果京城(或其他地区)市场上某种商品的价格明 过高时,平准机构就以低价向市场进行抛售;如果京城(或其他地区)市场上某种商品的价格明显下降时,平准机构就会进行大量收购,即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踊,这样,地区物价就可以保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水平上,同时也打击了一部分商人恣意进行的投机倒把活动。 就平准调节而言,由于当时西汉罔内物资轻、货币蓖的特征,官府通过高价买进的方式,有效地促使物资南轻转重,以达到平衡物价的目的。这就体现了桑弘羊的以重射轻,以贱泄平的经济思想。桑弘羊建议实施的平准调节市场的政策,不仅有效地减轻了蛙远道贡赋的沉重负担,而且打击了富商利用贱买贵卖操纵物价的投机倒把活动,有利于稳定地区物价,安定人民生活,同时也使得朝廷可以控制国家的运输和贸易活动,为西汉王朝增加了巨额的财政收入。另外,桑弘羊还将均输法与平准规则进行厂有效的结合,使它们更好地发挥了经济的调节功能,维护了市场物价的稳定及物资的有效分配。 五、双管齐下的经法配合 为了保障所提出的财政经济政策的有效实施,桑弘羊倡导双管齐下的经济与法律相互配合的经济管理思想。汉始元六年(前81),以朝廷代表身份出席盐铁会议时,桑弘羊秉持法家观点,为汉武帝时期以来朝廷实行的经济政策和严刑峻法进行了充分辩解。桑弘羊认为,治国必须用法律镇压抚弊之民,强调只有绳之以法,断之以刑,才能切实保证国家财政政策的有序施行。桑弘羊竭力推崇网疏则兽失,法疏则罪漏的观点,主张千仞之高,人不轻凌;于钧之重,人不轻举,认为只有实行轻罪重罚。才可以收到累其心而责其意的效果,从而有效制止犯罪行为,保障国家财政秩序的正常运转。平准法就是桑弘羊为了配合盐铁的均输政策而推行的一种法律变革。桑弘羊的这种思想对西汉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起了重要作用。 总之,尽管桑弘羊生前死后被当成言利小人和聚敛之臣的典型而饱受世人非议,在生前也曾受到烹弘羊,天乃雨的诅咒臭骂,但其倡导实施的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等财政经济政策对于广开西汉政权财源、解决政府财政危机、打击豪强巨室力量等都作了巨大贡献,丰富了中国传统的国家经济管理思想,因此其个人功劳绝不处于卫青、霍去病等汉代名将之下,对后世亦产生了深远影响。桑弘羊的经济思想表现了一种以官营商业来强化经济统一的封建体制,带有鲜明的维护民族统一及中央集权的特征。因此,桑弘羊的经济思想有着时代进步性,为西汉社会经济发展与繁荣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也对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经济利益的维护及政权的巩固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1]王棣华.桑弘羊理财思想的现代启示硼.产权导刊,2009(3). [2]吴攀科,昊承军.桑弘羊经济思想述谇_读与写 2007(10). [3]白玉贵.略论桑弘单的经济思想 [4]赵梦.黑龙|江财专学报,1987(1).涵.论桑弘羊的经济思想即.荠鲁学刊,1985(5).

  • 浅说医药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撰写指导_研究生毕业论文

    浅说医药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撰写指导_研究生毕业论文 摘要:本文依据教育部对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结合医药院校的行业特色,分析了医药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撰写的具体特点与要隶. 探计了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洗颖原则和结构布局期望对教师设置毕业论文洗题和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有一定的指导灰义。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教学研究 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论文的撰写、监督、指导,答辩和鉴定管理等工作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它是检侧一名本科毕业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项重要指标。医药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既具备基本的医药学知识,又具备经济学及企业管理的系统理论,能在中药企业和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工商管理人才。该专业既具有工商管理专业的共性,同时,又具有医药行业的行业特性,是工商管理与医药学的交叉学科. 本文针对医药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提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撰写特点和要求、具体的选题原则以及结构布局,期望对医药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篇好的毕业论文应当体现学生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见解.只有这样,才能算是你加的论文。这同时也是对学生平时所学的工商管理理论的一种检验,只有对理论有了本质的认识,对问题有了根本性的把握你才会有自己的立场与观点. 文章才会显得有个性。 创新性是论文的真正价值所在,是文幸的生命力所在。一篇具有原创性的毕业论文是最有价值的,一定要避免简单的重复. 1、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撰写的特点与要求 1.1学术性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虽然对学术性的要求不如研究生那么高,但也要求有一定的学术性。毕业论文不同于调查报告。工作报告等其他应用性的文章其学术性主要体现在要求文章努力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及其规律,井对作者的发明、发现进行科学的表述。学生应在本科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之上,使文章的立论和论证能够尽盘触及事物内部较深的层次。尽量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比如,针对毕业论文选题心试论医药企业文化建设的战路意义》、《中国药事管理体制的研究》、《现代医药企业经营思想浅析》等内容,毕业论文的论点及论证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医药行业具体现象的简单描述,而是要深入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如何解决,否则,这篇论文便毫无学术性可言,也就达不到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 1.2实践性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其毕业论文更是建立在充分的调研基础之上,比如,对于+oTC市场的营销策略》、《医药市场消费者行为分析冲、《医药广告策略》、《医药营销渠道的管理》等这些选题的论文,要做到从实践中来,到理论中去,再用于指导实践。一篇好的工商管理毕业论文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的最好体现。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谈,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只能是低水平的重复只有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才是有血有肉的,生动而丰富的。 2、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原则 2. 1 大小适宜理论性或现实性太强的大题目,可能会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但一般来说,不适于本科生撰写毕业论文。因为,本科生经过四年的专业学习和初步的科研训练,只能说初步地掌握了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毕业论文是他们第一次系统地从理论高度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如果题目过大,不易分析得深入透彻,难免失之宽泛。同时,因为题目涉及面广,搜集材料过多,问题复杂,千头万绪,容易使文章显得零乱,不得要领。此外,选题过大,容易大而空,不能切实提出和解决理论和现实中的一些新问题,而只能泛泛而论. 所以,选题力戒太宽泛,太空廓。反之,若论题选得过小,轻而易举,不费力气,三言两语,应付了事,就会欠缺学术性对白己的学习也不会有帮助。 因此,选题原则就是应该选择一个适中的,既是自己可能写好的,而又需要经过一番努力才能写好的的内容。 2.2力而行论文选题要防止盲目性。克服盲目性,要考虑两点:一是必要性,二是可能性。所谓必要性就是你确定的题目有没有研究的价值或意义。而所谓可能性,就是要充分估计主客观条件,最力而行。 好题目未必每个人都能写出好文章,原因就在于银个人的主客观条件存在差异。个人的兴趣爱好、知识结构、独立研究能力、对所选题目的熟悉程度等等,是主观条件。而资料来源、图书设备、所选论题的研究现状等等,是客观条件。在写毕业论文时,这两方面的因素要认真分析一下,量力而行,里体裁衣. 量力而行就是选择大小适宜,自己把搔得了,材料比较丰富且易干收集的题目。量体裁衣就是选择白己学有所得,学有所长,自己感兴趣的题目。 2.3 现实性强工商管理专业属子社会科学,实践性强,毕业论文如果是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就容易出新,其研究成果也更容易服务于现实工作。 对于本科生来说,要求他们通过学术研究,解决理论上、学术上某个重要问题,在学术上、理论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是比较困难的。鉴于本科生的知识结构,理论素质和专业积累程度,选做学术性较强的论题,多为综合前人旧说。而结合实际选题,用已学过的理论知识分析解决现实社会问题。则针对性强,材料丰富,也容易写出水平和特色。医药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可以选择有关当前医药企业改革,国家医药行业政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等具有较强实践性的研究题目,具体比如: 医药企业集团组建过程中内部资源的整合、集团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医药连锁零售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医药企业药品质量管理规范体系的建设等等,这些企业管理中的实际问题都是很好的选题。针对这些选题,在进行实践调研的基础之上,运用工商管理的基本理论,提出具体的改进对策,则会使论文既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又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 3、毕业论文的结构布局篇章结构 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篇好的论文,从结构方面讲,应该思路清楚、布局合理、结构紧凑。毕业论文属于议论文体。一般来说,一篇议论文.不论具体写法如何,它的布局谋篇总离不开这样的逻辑结构: 提出问题一一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这种三段式的逻辑结构也就是学术论文的基本构成原则,对毕业论文的写作具有较普遍的指导意义,而且也比较易于学习和模仿,为了说明中心论点的需要,议论文的结构形式有所谓总分式,、并列式,和递进式,之分。但不论哪种结构形式,从文章的表现形式上来看,不外乎绪论— 本论— 结论几部分,因此,绪论— 本论— 结论是毕业论文的基本型。 3. 1 绪论它是毕业论文的开头部分,包括这样几项内容: 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意义,对所研究方向的认识,提出具体研究问题。 3.2 本论它是论文的主体,是论文中最重要的部分,整个论证过程在此展开。本论一般包括: 根据中心论点的需要确定分论点并安排好文章层次、段落,提出分论点,并展开论述。 3. 3 结论它是论文的结尾,主要可写三部分内容: 提出或强调得出的结论;对论题研究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有关向题的简要说明。 当然. 文无定式如果扣,it 文篇章结构的构成原则、论文的基本型当成刻板的公式,就会陷入形式主义. 只要我们在写作时牢牢把握住文章主题,一切论述都为文章主旨服务,依据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逐层递进揭示问题的本质,以方便读者理解的标准安排文章布局结构,就一定能写出结构完整、富有逻辑性的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川王景明.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舰范化管理探析ti ]. 高校教育管理,2007(2):85- 88. [2] 张良吉等.关于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若干思考Ii i .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3) , 56- 57. [31 Vi 翔,马忠,屈波.研究型大学管理类毕业论文设计模式的研究[J1.高等教育研究(成都1.2006(3) : 27- 29

  • 地理信息系统在旅游管理中的应用_研究生毕业论文

    摘要】文章在对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概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地理信息系统在旅游管理中的作用,展望了地理信息系统在旅游管理中的应用及前景。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旅游业旅游管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已经成为越来越受欢迎的一种休闲方式,外出旅游的人数不断增加。这一方面促进了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也对传统旅游管理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迫切需要旅游业提高管理效率和现代化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把地理信息系统运用到旅游管理中,能够为旅游管理提供相当的技术保证,有效提高旅游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极大地方便人们的旅行,从而促进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升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地理信息系统概述 地理信息系统是集地理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统计学、管理学、测绘学于一体的新兴科学,它以地理空间数据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对空间数据进行采集、输入、管理、编辑、查询、模拟和显示,并采用空间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信息,为地理研究和决策进行服务而建立起来的计算机技术系统,一般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GIs的硬件系统由计算机与一些外部设备及其网络设备连接构成,其中计算机是GIs的主机;外部设备包括输入设备、输出设备以及数据存储与传送设备;网络设备需要根据网络计算的体系结构来确定。GIs的软件系统一般由数据输入、数据预处理、数据的存储与管理、空间分析、数据输出等5个子系统组成。GIs的主要功能有:进行数据采集与编辑;数据存储与管理;数据处理和变换;空间分析和统计;产品的制作与显示。 中的诸多要素,如图件、区域景观资源、交通路线等。是重要的地理要素。而旅游作为与地理相关性极强的行业,与息息相关。因而,把GIs运用到旅游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GIs支撑下的旅游信息系统,具有一般旅游信息系统所没有的一些特殊功能,如图形分析能力、空间数据综合处理能力和分析能力等,可以更好地为旅游管理服务。借助于GIs的空间数据检索功能,不仅可以从系统中查出所需的属性信息,而且可以直观地以图形方式看到信息实体的分布,为管理和决策人员掌握旅游资源空间分配、实时动态变化、最佳路线设计以及最佳景点组合方案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GIS在旅游管理中的作用 前文述及,旅游具有很强的地理属性。而GIs本身是一种服务于地理研究和决策的信息系统,从而可以在旅游管理中发挥作用。特别是GIs所具有的数据采集、存储、处理、空间分析等方面的功能,更是可以直接为旅游管理提供服务。GIs在旅游管理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进行旅游信息管理 在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形势下,信息就意味着时间、效率和金钱。而准确的旅游信息,可以节省旅游者的成本,同时提高旅游管理部门的服务和管理水平。目前,Intemet、等在旅游管理中的应用已经很普及,但从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度来说,旅游管理的信息化发展水平整体滞后于旅游业的发展水平。旅游信息资源零散、共享性较差、开发过程中缺少空间多媒体技术分析,其开发成品满意度往往不太高。而GIs一方面具有信息收集和存储功能,另一方面具有信息分析处理功能,从而可以从两个方面为旅游管理提供服务。首先,从旅游者角度来看,GIs具有强大的信息储存功能,可以为旅游者出游提供旅游信息查询服务。.通过GIs,旅游者可以查询交通路线、住宿地点、旅游价格、当地气候、服务设施情况以及周围的旅行社及其营业范围等状况,可以预定机票、车票、旅馆或者预定导游等旅游服务,从而可以更好地安排旅游路线、掌握旅游进度,并且在旅游的过程中也能够及时、准确地查询到所需要的相关旅游信息。其次,从旅游管理服务部门来看,可以更为便捷地进行旅游管理。GIs对旅游区的信息进行收集后,可以运用空间分析能力,对旅游信息进行快速处理,准确地体现出该旅游区的区域性、动态性特征,特别是客流量以及是否有需要注意的安全隐患等问题,从而使旅游管理人员能够快速反映,及时处理各种问题,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2、能够制作出详尽细致的旅游专题图 外出旅游时,地图就是旅游者的眼睛,如果有了详尽的旅游图,旅游者就能够按图游览,获得较好的旅游服务。传统的旅游图都是纸质的,由于篇幅的限制,很难提供详尽的景区状况。GIs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优势,就是具有十分强大的文本和图像编辑功能,并且十分便于对有关数据进行更新和维护。利用的这一优势,很容易就能够制作出远比纸质地图精确、详尽的旅游专题图。同传统的纸质旅游地图相比,GIs制作的旅游图优势非常明显。首先,普通的旅游图由于纸张大小的限制,在使用时不很方便,而GIs提供的旅游图,可以不受大小限制,并可以随意放大、缩小,能够满足旅游者多方面的需求。其次,普通旅游图的使用具有一次性,是不能更新的,而GIs提供的旅游图,其信息可以随时更新,而且提供的信息量更大。并且,GIs提供的旅游图具有十分强大的查询功能,旅游者可以利用它进行最佳路径分析、查询某一旅游目标点信息,并据此做出自己的旅游选择。同时,GIs具有分层存储地图的功能,这样,旅游者在使用GIs时,不仅可以输出具有地形、道路交通、服务设施、景点分布等全部旅游要素的地图,而且可以把要素中的某一或某几个叠加输出,从而形成旅游专题地图,这将大大方便旅游者的出行。 3、为旅游开发提供决策参考 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这已经在城市规划中得到了比较普遍的运用。同样,G1s也能运用到旅游开发当中来。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能够对某一地域的人文和自然景观、交通、气候、地形、土壤、植被、动植物等状况进行空间分析,从而能够帮助有关部门分析得出优先发展的区域,适当进行旅游路线布局,明确风景区的保护区域和发展潜力,确定旅游景区的影响范围,为旅游的规划、决策提供参考。同时,GIs也有利于进行数据挖掘,潜在地为旅游管理服务。旅游管理部门可以从中存储的大量的数据中,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获得有利于商业运作、提高竞争力的信息,从而使旅游规划部门能够根据这些信息对旅游景区的发展和扩展做出进一步的规划和预测。 三、GIS在旅游管理中的应用和前景展望 的功能、优势及其在旅游管理中的作用,决定了在当前的旅游管理中可以积极运用这一系统,使之为旅游管理服务。 大体来说,把GIs运用到旅游管理中,需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为信息地理系统提供所需要的软硬件设施。配置硬件设施,也就是需要购置GIs所需要的计算机及其相应的外部设备和网络设备;配置软件设施,主要包括操作系统、GIs软件平台、编程工具、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及其他根据旅游管理目标需要配置的软件。二是从旅游者的实际需要出发,合理确定GIs计算机的放置地点和界面设置,明确系统的功能和管理目标,并以此为基础完成好系统模块的确定工作,以方便旅游者查询。三是详细分析旅游景点的情况,建立好数据库。这是整个系统的基础。 在建立数据库时,必须详尽、细致,充分考虑到旅游者出行、旅游管理服务和景区开发等各个因素,将尽可能多的数据存储到系统之中。四是做好系统软、硬件的维护和数据的更新工作,保证系统能够正常运行。 已经开始在旅游管理中运用,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也要看到,信息技术是不断发展变化的,GIs在旅游管理中的运用也需要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进行完善,从而更能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形势。展望GIs在旅游管理中的应用前景,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把Rs、GPs作为辅助手段运用到GIs的数据采集和更新中,增强系统的信息采集能力 RS在旅游地空间信息采集、旅游景区图像处理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功能;GPs在空间定位、自然旅游资源数据采集方面作用较大,可以用来快速获取地面控制点参数,也可以用于测量获取空间信息数据。把RS、GPs与GIs同时运用到旅游管理中,使系统能够自动、实时地采集、处理和更新旅游信息数据,随时对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动态更新,这样,旅游者就能够更新、更及时、更准确地得到旅游信息,方便了旅游者的出游,也进一步提高了旅游管理的水平。 2、把多媒体和虚拟技术手段与GIs结合在一起。增强系统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多媒体把音频、视频、图像、文字等结合在一起,能够充实和丰富系统的功能,不但可以增强系统的可视性,同时,多种展示形式也非常有利于不同旅游者获取所需要的各种旅游信息。 另一方面,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景区场景的模仿,把景区通过三维的形式表现出来,使旅游者在查询的时候,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就可以使旅游者更为直观地了解到旅游信息,增强对旅游的兴趣,从而更好地发挥出GIs在旅游管理中的作用。 3、把专家系统技术与Gls结合在一起,增强系统解决旅游问题的能力 专家系统是用基于知识的程序设计方法建立起来的计算机系统,它综合集成了某个特殊领域的专家的知识和经验,能像专家那样运用这些知识,通过推理模拟专家做出决定的过程来解决只有专家才能解决的复杂问题。在把GIs运用到旅游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借助专家系统建立旅游资源评价系统、景观评价与恢复系统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检测系统,以更好地合理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和风景资源。 总之,旅游业的发展不仅需要自身的信息管理和交流,也要适应全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信息需求,这样才能使旅游管理更加科学、规范、有效,使旅游业更具有发展前景和潜力。把运用到旅游管理中,是促进旅游业发展和进行旅游管理的必然要求。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不断对旅游管理提出新的挑战。在这种隋况下,如何把GIs充分运用到旅游管理中,从而使旅游管理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时代发展的需要,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需要不断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 论从对“病”的认识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结合_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论从对“病”的认识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结合_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摘要:本文通过对病字古今含义的考察和对中西医学不同疾病观的比较,提出中西医结合的辨病观,尝试对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思路的内涵进行探索。 关键词:病;辨病/辨证;中西医结合 病字含义考病字在春秋时期即载于书。其字用于医籍,最早见于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医学帛书。至《黄帝内经》,病字已被广泛应用。然而,历代医籍所言之病,多泛指患病、病变,而非特定涵义的病。 汉代《说文·广部》言:病,疾加也。即疾甚日病;又释疾为病也。段玉裁注:析言之则病为疾加,浑言之疾亦病也。宋代《玉篇》释作病,疾甚也;疾,患也。可见,古医籍中,病之与疾,分而言之,疾重为病,病轻为疾;合而言之,其义类同,均指患病、病变。总之,病在传统上含义主要有两种:一是病痛,指病人的痛苦,亦即病人的表现,或称为病候;二是病变,指疾病的内在病理变化?。迨至当代,多以疾病并称,中西医在对疾病概念的认识上趋于一致。中医学认为疾病是在病因作用和正虚邪凑的条件下,体内出现的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正邪交争、阴阳失调的全部演变过程,具体表现为若干特定症状和各阶段相适应的证候(1986年卫生部中医证候规范学术会议);现代医学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是一个充满着矛盾斗争的过程,生命活动正常时,机体通过体内各系统器官之间的相互协调而使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然而,在一定的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原来的平衡被打破,便出现由于致病因素造成的损害与机体抗损害的斗争,这一斗争过程表现在机体上则是组织器官在功能、代谢、形态结构的改变以及对环境适应力的下降,因而妨碍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并表现出一系列的症状、体征,进而可使劳动力受到影响,这就是疾病。 中西医对疾病在认识上的差异. 中医学的疾病观中医学的疾病观属于自然哲学的疾病观,是借助哲学的范畴和学说,把观察到的经验资料系统化、理论化,来解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医认为,疾病是人体受邪后出现的以特定症状为主的表现及机体邪正斗争全过程的概括。中医学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确立了众多疾病名称,如肺痈、肺痿、消渴等等,但由于历史条件和中医学对疾病认识方法的限制,中医学所称的疾病,除少数是指特定病因引起,而大多数情况下以突出的症状(如咳嗽、头痛等)、体征(水肿、黄疸等)或病因病机(如虚劳、痰饮、温病等)为依据,它作为疾病的一种纵的归纳方法,使医者能掌握疾病的一般特征。由于对病认识的不足,要进一步治疗,就必须进行辨证。中医学见长于对疾病阶段性病理概括及反应状态(证)的认识,使辨证论治成为中医学的精髓所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对病认识不甚确定的缺陷。从中医学发展史来看,病在证先,辨证是在辨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医的病主要是勾画疾病的大体轮廓,确立病证问的界限,而辨证则是描绘疾病的细节,揭示疾病的深刻本质。中医学疾病的外在表现(病)与内在本质(证)是直接相通的,或者说是一体的,即中医诊断具有直接性、连续性,这是由其司外揣内的思维活动方式——悟性决定的。 现代医学的疾病观现代医学的疾病观主要是自然科学的疾病观,通过观察、实验来认识疾病。主要是经过对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的分析、推理得出对疾病内在本质的认识,其内容主要是疾病的病理解剖与病理生理学改变。但这些病理生理学改变不是象中医那样直接来源于由外知内式的体验与顿悟,而是直接来源于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学实验。可见,现代医学的症状、体征与病的关系是间接的、分离的。但现代医学的病能够在微观上更直接反映疾病的本质,对治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现代医学主要是辨病论治,即针对疾病的病因病理进行对因治疗。 中西医学疾病观的比较中医学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影响下产生的,因此,它观察宇宙和人体偏重于整体,偏重于事物间的联系,偏重于宏观;而现代医学是在公元l5.16世纪机械唯物主义思想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所以,它观察人体偏重于局部,偏重于事物的单个变化,偏重于微观。这是两种全然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和思维方法。由于是从不同的侧面来观察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往往会注意了一个侧面而忽视了另一个侧面,表现为认识上的片面性,因此,二者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 中医学通过外趱(病候)和病机(病变)来定义疾病,对疾病具有宏观上的高度概括性。如中医的咳嗽,可能包括了西医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咽喉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多种现代疾病。 尽管以症状做病名,但中医在漫长的临床中形成了有关这些症状在宏观上独特的病因病机、临床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故已具有病的实际内容。并且这些病名与中医临床辨证求因,审因沦治的诊治思维是直接相通的,体现了病证的一体性。如咳嗽的基本病机为肺失宣肃,在治疗上主要是通过辨证求因,以恢复肺的宣肃功能为目的。当然,这种诊治思维最大的不足便是对微观病理缺乏认识。从而表现在:①难以对一些器质性疾病做出明确诊断;② 难以进行对疾病的} 恶性进行鉴别,误诊的现象比较突出,如早期的甲状腺癌、乳腺癌被当做瘿瘤乳癖进行治疗,耽搁了早期手术而失去了根治的机会;③难以对临床急症做出准确的诊断,缺乏针对性的治疗;④对无症之病,难以做出诊断;⑤对现代社会许多新的致病因素尚缺乏认识。 现代医学主要是通过病因、病理解剖、病理生理等手段在定义疾病,对疾病微观改变、微观本质具有深刻的体察。大多数疾病都有明确的致病因素、病理生理改变,并可以通过实验室等辅助检查而得到证实。对于病因明确又有着对因治疗特效方法的疾病,往往能够迅速获效。但是,当前西医也存在越来越多的困惑:①注重局部病因病理的改变,忽视了人的整体性;②多因素疾病往往病因复杂,难以进行有效的对因治疗;③对多数功能性疾病缺乏有效对策;④现代社会许多疾病病因或病理尚不清楚;⑤ 有些疾病虽诊断清楚,尚缺乏针对病因治疗的有效手段;⑥对新出现的疾病总要先寻找病因然后才能治疗,故治疗总是滞后于病,有时显得捉襟见肘、穷于应付。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基于对中西医学各自特点的认识,80年代以来,中西医结合医学形成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学术观点。基本思想是借助现代医学的手段进行辨病,在此基础上进行中医的辨证治疗,以解决一些中医或西医不能单独解决的问题,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但是,个人认为,在对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模式的认识上,尤其是对辨病的认识,尚存在一定的误区。通过对病含义的考辨,以及对中西医疾病观差异的分析,笔者认为,针对当前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现状,我们有必要对辨病和辨证相结合做一新的审视。

  • 企业化经营模式在公共管理中的适用性_研究生毕业论文

    [摘 要]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核心理念之一是将企业的经营模式引入政府管理当中,以企业精神改革公营部门。本文从经济的角度对企业和政府这两种组织的根本性差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强调在中国,不能将这种理论作为治本之策。 [关键词]企业化经营模式 公共管理 新公共管理运动出于解决社会经济危机、政府管理危机、财政危机和信任危机的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要引入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的经营模式,以优化政府管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促进经济增长,从而重新赢得民众信任,简言之谓之企业化政府、以企业精神改革公营部门毛寿龙,1998。这种核心理念一问世,就受到了多方批评,认为这是企业经营模式在公共管理中的简单复制,政府与企业只是在一些不重要的方面是相同的,而根本的区别是十分明显的(格雷厄姆·T·奥尔森,1997)。 然而,对这种批评可以更为深入一步,即从两种组织的根本性质差异来详尽分析,这是撰写本文的基点。本文对两种组织差异的辨析,并不是要完全否定以企业精神改革公营部门,而是认为仅仅如此是远远不够的,尤其对中国,更是不能将此作为治本之策。 一、政府代表谁?谁代表政府? 从经济的角度看,政府是市场、非政府组织选择的结果,即存在市场失灵、非政府组织失灵的前提下,政府是对市场、非政府组织的替代。从这一点看,与企业并无根本的区别,因为企业也是对市场的替代,只不过后者的替代更从交易成本、边际成本出发,而前者的替代关系还包含了非经济的因素。假定不存在市场失灵,市场完全可以解决处理好经济运行的所有过程,并且使得其结果实现了社会福利的最大化,那么政府在对经济、市场的管理或规制方面就是多余的;假定市场存在失灵,此时非政府组织完全能够弥补其失败之处,使得经济良性运行,同时,非政府组织又能够处理好非市场领域的社会的各个方面,整个社会完全实现了自治,那么政府对社会的管理也是多余的。 现实中市场存在失灵,非政府组织或市民社会也有许多失败,因而政府的存在就是必须的、合理的,一定的他治就是不可避免的。当然,政府也有失灵,否则,政府就完全可以替代市场和非政府组织了。按照上述逻辑,政府不是自我选择的结果,而是被选择的产物,因而政府不能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追求,它必须代表他人、他组织的公共利益,并为他人、他组织积极工作。换句话说,政府永远不是最终委托人,而永远是代理人,代理他人、他组织管理市场、社会,并积极促进委托人公共利益目标的实现。以上分析都是理论上的,人们对政府的要求,以及政府自身的立法也要求政府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永远做人民的忠实公仆。 然而,政府的行为始终是不理想的,大量滋生蔓延的腐败就是一例,原因何在呢?同样根据上述分析的逻辑,自然还可以得出,政府组织的目标不是自生的,不是组织或组织内个人对货币或非货币利益追求的结果,而是从外部加注的。政府的产生说明政府应当代表人民,是人民授权让政府代表自己,而不是政府组织内部天生就有代表人民的特质。这种立论既有理论的合理解释,又有实践材料的大量佐证。 政府应当代表人民的利益,谁又代表政府去代表人民的利益呢?即谁代表政府呢?政府不是抽象的,各级具体的政府都有自己的负责人,而这些负责人实质上就是具体的代理人,代理委托人从事各种公共管理的事务。从抽象的政府到具体的政府组织,从抽象的代理到具体的代理,事物的性质随之也发生了变化,我们可以说政府是代表人民利益的,而常常难以说政府中的某个人是代表人民利益的,然而真实的世界恰恰是通过政府组织中具体的个人来实现、体现代表人民利益的。 依据公共选择理论的贡献———每个人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经济人的范式通用于经济和政治的市场中,即每个人,不管他是总统,还是沿街摆卖的摊贩,都是有理智、会计算、有创造性并能获取最大利益的人(布坎南)。这反映了在既定的、现实的经济关系下人的基本行为特征,是社会中所有个体行为特征的统计描述,它符合大数定律。因此,作为组织的政府目标和作为政府组织中个人的目标不是自然重合的,组织的目标并不一定就是个人的目标,两者的冲突是始终存在的,而两者的一致则是一系列带有强制性的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约束的结果。顺便指出,公共选择理论并不是愚蠢到连政治与经济的界限都一笔抹煞的地步,事实上他们也承认,个人也可能是出于理想、信念、归属感等非经济因素而参与政治。但经济人的范式的确真实地反映了现实中大多数个人的大多数行为特征,也为制度分析提供了统一的基础。至此,使得问题更加凸现出来,作为组织的政府应当代表人民的利益,而代表政府的个人则常常是代表自己的,尽管公开地没有人承认这一点。如何解决这一悖论恰恰是政府始终要面对的难题,或者依据强大的外部分权,或者依靠内部的监督并辅之频繁的政治教育或思想政治工作,总之目的都是使得两者的目标尽可能的一致,在这个过程中有做得好坏程度的差别,但问题始终是存在的。 与政府不同,企业的组织目标是利润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而企业中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都是以货币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劳动的所有者是工资最大化,资本的所有者是利息最大化,土地的所有者是租金最大化,企业家才能的所有者是正常利润最大化,这些与企业的组织目标是同质的,即都是经济人。而不像政府组织那样,从应然的角度看政府的组织目标是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的非经济人,而组成政府的人员又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 二、政府是一个唯一具有强制力的垄断性组织即使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垄断并非一无是处,竞争也并非完美无缺,因而,这里对垄断的分析是中性的,没有褒贬的意蕴。从供给的角度看,政府供给的是公共物品,这包括实物、服务、制度、政策、法律、秩序等等,在这方面,政府具有垄断性,其权力不与社会其他组织分享,而由政府独断(A.Breton,1974)。还有,政府的垄断也表现在一个地方只能有一个合法政府及其职能或派出机构。政府垄断与企业垄断有根本的区别,这体现在:第一,企业的垄断没有强制力,除非是得到政府保护的企业垄断,否则企业不能依靠暴力来维护自己的垄断地位;而政府则是掌握国家暴力机器的垄断组织,对任何藐视、亵渎、侵犯政府合法权力的组织、个人及其行为,政府都可以对其行使强制力。当然对地方政府的垄断,其居民可以通过成本收益核算来确定是否实施用脚投票,这多少激活了地方政府间的竞争,削弱了其垄断的强度,因而其垄断的完全性与中央政府相比是不能同日而语的。第二,企业的垄断是暂时的,而政府的垄断则是长期的,除非出现政治变革,否则,其政权的垄断地位是难以撼动的。第三,企业的垄断面临许多潜在的竞争对手,如来自国内外同类产品、替代性产品的竞争,而政府的垄断虽然不能说没有一点外部的竞争,但毕竟要小得多。第四,企业的垄断可能是完全的,也可能是寡头或垄断竞争形式的,而政府的垄断通常是完全性垄断。 依照新古典经济学标准的阐释,完全垄断是只有一个供给者或购买者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上,垄断企业可以控制市场的价格、供给量以及非价格的各种服务。垄断有各种类型,其中借助政府的强制力而维护的垄断是效率最低、价格最高、产出最少、服务最差、成本最高、消费者剩余最小的垄断。而其他各种没有政府强权保护的垄断都多少会面临潜在对手的竞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只要有潜在的竞争对手,哪怕只有一个,即使垄断市场也是相当有效率的。进一步说,只要政府的强权保护存在,垄断企业就会不思进取,分配性激励大于生产性激励,这使得企业行为长期效率低下、服务态度恶劣、技术落后、产出品种单一、质量次劣。从经济学对垄断组织的研究进行推论,可以得出,凡是没有生存压力、优胜劣汰激励的垄断性组织与面临各种现实的、潜在的竞争对手的组织,其效率都是较低的,其产出都是较少的,其成本都是较高的,其非价格的服务态度都是较差的,其服务对象所获得的收益都是较少的,而政府恰恰就是这样的一种组织。上述的推论并不是没有根据的,国外对公营企业和政府组织的效率研究有大量的实证材料足以证明政府组织相对于非政府组织,特别是非政府的自负盈亏的营利性组织,其效率总是较低的。 三、政府与民众之间信息不对称程度高于经济市场中平等主体之间的交易活动信息不对称一般是指经济市场中交易的双方彼此掌握的信息不对称、不完全,其中一方掌握了另一方不了解的私人信息,而不是双方共同拥有的公共信息。信息不对称可能是由于交易中的一方主观故意的隐瞒、夸大、淡化、歪曲造成的,其目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也可能是由于主观的疏忽大意、遗漏丢失造成的,但主观目的没有故意的不作为。此外,信息不对称也可能由于信息是公开的,但其中一方不了解、不理解,这也许是由于主观的过错或专业知识的欠缺、情况的不了解。不管是什么一种信息的不对称,都可能导致其中一方对另一方的交易优势,从而导致交易中的欺诈、败德与机会主义行为。一般来说,市场竞争越充分越有利于消除信息的不对称,越是垄断越容易增加信息的不对称。因为在竞争条件下,越是诚实的披露、公开显示私人信息的越容易达成交易,从而降低交易成本。而垄断条件下由于没有竞争对手,也没有替代产品,交易的另一方没有选择替代交易者的可能,因此,信息越不对称越有利于垄断者,继而越垄断就越信息不对称。 政府与民众之间,由于政府是一个垄断组织,本身与民众就存在较多的信息不对称,再加上政府可以正当地以国家机密的形式制造更多的信息不对称,一般民众则很难了解国家机密之下到底是什么信息材料。政府不像企业,面临着现实的、潜在的各种竞争对手,因而没有较强的激励去更多的显示私人信息。政府管理的众多事务有些即使信息公开,民众也由于知识的限制而一知半解,甚或懵懵无知。还有些情况,政府公开的信息本身含糊不清和复杂难懂,也导致了政府与民众间的信息不对称。而且往往是政府公开的信息越含糊复杂,政府的解释权就越大,设租寻租的机会就越多。尽管政府的改革包括政务公开、办事程序公开等内容,但这些是需要强有力的监督监察的(政府组织的垄断性恰恰又缺乏这一点),否则更多的只能是流于形式而于事无补。 四、政府组织目标多元且难以完全量化使得考核监督乏力市场经济条件下,真正的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的组织目标是在既定产量时的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或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衡量其是否实现了这一目标的指标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的市场占有率、利润总量、劳动生产率以及全员劳动生产率、平均成本、单位资金利用率、单台设备利用率等等可以量化的标准,这些都来不得半点的掺假混杂,因为企业的所有者、经营者必须要了解这些真实的情况,以进行下一步的决策。而且,这些指标都是可以在不同企业、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企业之间进行比较的,业绩好坏通过比较一清二楚。而政府组织的目标不是直接的市场目标,即直接实现利润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综合性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有一些宏观指标,如GDP、人均GDP、人均NI、经济增长率等作为绩效考核的依据,但对众多政府的职能机构而言,则常常没有可以量化的业绩指标,有些干脆就找不到明确客观的考核指标。这一是因为政府的组织目标是为了公共利益、公共福利的最大化,而公共利益、公共福利又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事情,它们还涵盖了许多非经济目标,而这些非经济目标则常常没有真实有效的客观指标。二是政府的众多目标不是同时实现的,当经济目标较差时,政府完全可以用非经济目标,如政治方面的指标来应对,从而达到对政府业绩的有效辩护。 三是目标越多元,政府及其官员的任意活动空间就越大,监督就越乏力。四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即使政府公布了从数字方面看很好的业绩指标,但第一,这些数字代表的项目是否是必须的,它是不是短期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等等,都是难以检验的;第二,这些数字是如何统计出来的、是否真实等,都是需要待查的,而普通民众是很难去查实这些数字的。政府组织目标多元,较多缺乏客观真实指标又难以确证使得对政府组织、政府官员的监督就非常困难。市场为什么能够监督企业?因为企业的目标就是赢利。市场上的生存竞争就建立在企业能不能赢利的竞争基础上。如果企业经管不善,就会被市场淘汰。 由于目标函数多元导致考核目标难以确立,这直接导致对政府的监督不力。 

  • 浅谈机械设备设计研发中的若干问题_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浅谈机械设备设计研发中的若干问题_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导读】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实际工作,针对上面的问题,机械设备的设计的一些基本程序,工作方法进行说明。 1、引言 机械和设备的设计,研究和开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企业创新创造新的产品,或实施新的技术,必须要有新的机械和设备的支持。机械设备的设计研发工作,科学,合理,规范发展,促进技术创新的整体水平提高,因此,它是必要的设计和机械设备的发展过程中的讨论,因为在国民经济中,生产设备具有非常大的比例,在本文的讨论主要是针对这种机械设备的设计研发工作。 2、机械设计流程 2.1机械设备的设计和开发机械设备的设计研发目标概括起来,是基于使用的实际需求,设计和开发,能够有效地实现机械设备的一个或多个功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2.2机械设备的设计,在一般情况下,机械设备的设计开发的基本步骤,应进行以下步骤: 2.2.1应用程序设计和开发的需求:机械设备,首先必须有一个要求,提供应用的需求。 2.2.2确认需求:机械和设备的需求,必须由主管部门或领导确认和批准。 2.2.3设计任务书发行:机械设备,需要申请获得批准,提炼成具体规定的内容和要求,必须在应用程序的设计和开发任务,任务和目标的设计,组织实施,任务书是部承担的任务。 2.2.4设计的R&D项目组:承接设计任务书设计研发部门接到任务,根据任务书的要求,选配合适的,每一种专业设计,研发项目的形成组,各自的职责,明确项目团队成员。 2.2.5初步计划:设计研发项目团队根据设计任务书,组织设计方案,并形成原设计方案的讨论。如果它是一个大型机械设备或一组,应优先考虑的设计样品机器或程序的关键部分。 2.2.6设计草图(阴谋计划的形成和部分组成图):根据初步计划,对相关人员的有关部分的设计草图。 2.2.7设计草图的评论:草图设计完成后,项目小组应再次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审查的设计方案,该方案的合理性进行深入研究的主要部分关键零部件,以及建议和意见,形成一个经修订的建议。 2.2.8修改计划,正式的设计:根据该计划的设计方案是正确的,正式的设计和发展。 2.2.9图纸审查,批准设计完成后,对相关人员进行审核,由领导批准后正式地图。 2.2.10交货处理:前完成配送单位加工,制造,设计图纸,根据图纸和制造单位做了深入的沟通,讨论一些问题,在图纸上,以确保制造单位有一个明确的知识的设计思路和要求,施工方便。 2.2.11跟踪处理及制造工艺:图纸交付加工后,设计人员应保持经常性的沟通和制造单位加工进度和遇到的问题,及时了解,另外的问题作出回应,而且要处理这个问题,使详细记录,供日后参考。 2.2.12机械:加工制造机械设备的验收完成后,设计师应该设备验收,尽可能连续试运行机械设备制造单位,观察是否正在运行的作用和可靠性来满足设计要求,发现问题要求制造单位予以纠正。验收合格后,可以允许发送,以避免设备的安装现场,发现难以处理的问题。 2.2.13机械:机械及设备安装现场安装,调试,设计者应亲临现场,指导整个过程设备的安装,调试,跟踪和监测技术,这一时期的设计人员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非常必要的。可以说,安装的质量,机械设备调试阶段的工作,最后的结果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2.14试验鉴定:机械设备的安装,调试完成后,设计人员和生产管理人员联合举办的机械和设备的生产,使得其使用效果的评价和鉴定。如果满足使用要求,交货;如果不符合要求的,需要找到原因,措施,试点后的修正调试,直到符合要求。如果是样品机或关键零部件的发展,这一步完成,整个过程应该是之前的总结,并提出了改进设计方案的测试设备,发展至今已进入了新一轮的测试设备。如果有必要,也可以是新一轮的原型及关键零部件开发试验。 2.2.15交付:机械和设备的生产标准,设计者必须理清机械设备运行的相关图纸和数据,维修技术,运输部,使用机械设备,操作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此基础上,机械和设备,正式交付使用。 3、设计方法和在实施过程的设计和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侧重点,要正确掌握方法,以确保设计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整个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系统性,科学性和合理。 3.1方法发展阶段和发展阶段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基础阶段的设计方案,机械和装备制造业的质量,直接影响的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设计,甚至影响设备可以正常使用。在这个阶段,除了制造单位应注意严格按照设计图纸的要求,合理安排制造工艺,也应加强的设计者和制造商之间的沟通。设计者应积极,主动经常关注有关制造商的制造过程中,讨论处理方法是合理的,并听取生产现场的技术人员和工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结构,加工精度。不要以为:制造工艺制造单位,设计者可以根据设计图纸加工,也使得处理器本身。机械设备设计制造能力,应该知道,加工方法和加工工艺,制造单位有话语权,许多意见和建议,他们甚至判断,是非常有价值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 3.2机械设备的安装和调试方法使用阶段的问题和需要注意在安装调试使用阶段是设计过程的最后阶段,设计开发项目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效果如何,在这个阶段可以决定。在这个阶段,设计者必须参观施工现场,技术指导和监督安装,调试的全过程,及时处理领域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这个阶段是最好的舞台设计经验,取得第一手资料。机器及设备设计的合理与否,有什么问题,这是必要和可能的,得到的答案和信息,通过各阶段的工作。设计师的设计水平,处理现场问题的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改善。安装完成后,调试,试生产遵循识别,检查设备,通过实际使用效果的评价或产品的质量,确定是否满足使用要求的机械设备。鉴定,必须理清各种相关的机械和设备的使用,操作,维修说明书,图纸等技术资料尽快,培训操作员和维修。同时,应重视保护知识产权和专有技术。员工培训完成后,所有必要的技术数据是完整的,可以投入使用的机械设备,机械和设备的运输部。

  •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中农民市民化的政策突破探究_研究生毕业论文

    摘 要:统筹城乡发展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一个新的历史课题,如何为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找到一条正确途径,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践中的关键课题。九龙坡区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中以产业发展为依托,以土地流转制度创新为突破口,以提供社会保障为基础,在农民市民化的试点中闯出了一条以承包地换社保、宅基地换住房的陶家模式,为其他类似地区的统筹城乡改革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统筹城乡;农民市民化;政策效益 Abstract:Overall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s a historical task with guide of the scientific view of development,which is a key problem to find a way to balance th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The successful experinces from Jiulongpo overall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experimental zone can be examples to reralize the historical task,which,regarded as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is called Taojia model,can be concluded as below:the farmers’ urban social security can be exchanged with their rural contracted land,and the farmers’ urban housing can be exchanged with their rural house sites when they transformed into urban inhabitants from countryside. Key words:overall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farmers' transformation into urban inhabitants;policy effect 农民市民化过程是现代社会结构变迁的必然趋势,在农民转变为城市居民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制度性的障碍,将这些障碍纳入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性来考察,它的作用和使命逐渐在今天得到认识上的深化。同样,破除这些政策上的障碍是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共繁荣的必然选择。九龙坡区作为重庆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的先行示范区,在农民市民化的政策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基本经验。 一、农民市民化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 1.什么是农民市民化农民市民化的实质就是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和集中为特征的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1]。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表现为农村人口的地理位置的转移和职业的改变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的演变;二是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过程中,逐渐融入城市并不断被城市生活文明所同化,逐渐缩小乃至消除城乡生活差别,实现城乡融合的过程。 2.农民市民化的主要途径主要有三种方式:通过农民工进城、通过进入乡镇企业转变为市民、通过城市扩张使城市郊区的土地征用而转为市民。 3.农民市民化的必要性吴胜杰:统筹城乡发展中农民市民化的政策突破可以说,当前农民市民化的思路选择,既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不断积累深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政治使命。三农问题在我国由来已久,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问题和发展难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关系到能否启动内需、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实现社会稳定的国家战略的实现。农民市民化不仅是长期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途径,还关系到农业现代化及社会转型的有序推进,更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选择。 4.农民市民化的主要障碍因素 一是观念障碍。这种观念障碍不仅表现在农民身上,尤其表现在城市居民和政府官员身上,对农民市民化没有从战略高度认清它的必然趋势和战略意义。人们担心吃苦耐劳的农民进城会抢城市人的饭碗而表现出拒绝的心态。更有人担心农民素质低下,农民进城会带来交通秩序混乱、生活环境质量下降、社会治安恶化等城市病而对农民加以心理排斥。二是利益障碍。主要表现在农民身上,在城市郊区,农民种地不交税,农民获得了依附土地、保持农民身份的现实利益,既可享受城市文明,又可拥有农民身份利益。表现出不愿市民化和不敢市民化的两种心态。从农民内心来讲,绝大多数是想变成城市人的,但是到城市实现可持续生活的条件并不完全具备,而土地可以提供最基本的生存保障,所以,导致农民与城市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矛盾状态。三是政策制度障碍。30年不变土地承包政策强化了农民的地域身份,而无法与城市居民同等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障、养老保险、住房补贴等政策因素,使农民对城市生活望而生畏。 二、九龙坡区统筹城乡发展中农民市民化推进总体情况 九龙坡区紧紧抓住统筹城乡发展先行示范区的历史机遇,共推出12项配套政策,其中10个是围绕破除农民市民化的各种障碍来进行的,彻底解开了把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的死结。从九龙坡的实践来看,农民市民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真正的目标还是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九龙坡区的农民市民化就是借助工业化的推动,让农民离开土地和农业生产,进入城镇从事非农产业,促使其身份、地位、价值观念及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城市市民转化。 九龙坡区在推进农民市民化中,根据户籍的不同设计了相应的鼓励政策。从区内的农民变市民来看,目前效果最好。陶家镇友爱村和白果村农民变市民272户,共717人,其中有485人参加了养老保险,已有146人开始领取养老金。目前,全区申请待批准的农民变市民的数量是51人。农民工变市民采取有序推进的办法,针对本辖区内企业,按缴纳税收、吸纳就业等贡献大小分配农民变市民的指标,由企业推荐区外骨干农民工家庭就地转变为城镇居民户口。2007年10月24日共有24家企业的145位农民工和28家个体工商户递交转为市民申请。11月3日重庆首个农民工日启动仪式上有20名农民工领到了九龙坡区城镇居民户口簿和公有住房钥匙。到2008年5月止,已有200多名农民工已通过审查,完成户口和公有住房手续办理。另外,在九龙坡区有稳定非农收入来源、自愿退出原宅基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对口支援三峡库区云阳县移民农户,也可申请转变为九龙坡城镇居民。目前,因诸多相关因素困扰,云阳农民转变为九龙坡市民的工作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三、农民市民化政策突破中应把握的关键因素 1.抓住破解农民市民化的核心问题——可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在现行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最有效的资源配置集中在城市,随着农业科技的推广,增产不增收已经成为农民的思维习惯。投入到土地上的劳力和资本的收益递减规律表现得尤其充分,依靠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已相当困难,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向城市,但依然对农村保持着一种不离不弃的情结。这种情结来源于对城市生活的担心,不同身份属性意味着不一样的社会地位,在城市落户却不能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生活保障。当农民为城市建设作出贡献直到他们行动迟缓并慢慢被城市遗忘时,农村成了他们最后的家园。九龙坡区农民市民化政策设计的初衷是依托各镇中小企业创业园的兴起,按照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社保的思路,将节约出来的集体土地作为项目开发,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从事非农产业。在九龙坡陶家镇调研中,100%的受访农民对农民变市民政策表示欢迎,农民既可以保留原有土地流转出去后的租金收益,也可以稳定地获得企业的工资性收入。 2.妥善解决农民市民化的关键因素——稳定获得土地资本收益在种地不再承担农业税的情况下,农民就是让土地撂荒也不愿意放弃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陶家镇按照200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对进镇落户的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农民,均可根据本人意愿转为城镇户口,并可保留其承包土地的经营权,也允许依法、自愿、有偿转让。这保证了农民在不种地的情况下,将流转出去的土地作为资本为自己带来稳定的收益。陶家镇将农民自愿退出的承包地由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统一登记造册,由各村土地流转服务站统一管理和经营。在土地没有被征收以前农民流转的土地,由用地单位按田500公斤/亩·年、土400公斤/亩·年普通中等黄谷标准支付土地租金,确保农民在土地流转后有最基本的收益。同时,为了确保农民变市民人员的利益,陶家镇拟出台《股份合作社章程》,进行股份制合作社改革,以家庭为单位确定土地股份,将征地补偿与土地股份挂钩,征地补偿费因家庭股份而确定,避免因家庭人口的变化导致利益受损或得益而引发的后续矛盾。 3.建立城乡一元化的户籍管理体制——身份与城镇居民同价无论是九龙坡区内区外,只要是符合农民变市民的人员,均可以按照实际居住地登记为城镇居民户口,免除一切城镇增容费或其他类似费用,并在子女入学方面,可继续在五年内享受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子女参军转业可以获得一笔不菲的安置费或安排就业,还可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合作医疗,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廉租房。完全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消除了歧视性政策。可以说,农民变市民人员既享受与城镇居民的各种政治、经济待遇,又享受中央各项惠农政策。 4.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解除市民化的后顾之忧一是优惠解决住房问题。陶家镇为土地具备连片流转条件的和宅基地被置换出来的农民变市民人员,提供三种住房安置选择方式:定向划地安置、货币补贴安置、廉租房安置实行。在陶家镇的实际操作中,对变市民人员实行拆一还三的优惠政策。退出宅基地的农民,可在康居村内按人均25㎡、380元/㎡的价格购买住房一套,物管费按每月20元的标准补贴5年。在此基础上,每户还可按镇政府公布的建安成本价,按人均25㎡的面积,超面积部分按建安成本或市场价,再购买住房一套。同时,可优先按成本价购买职工公寓或康居村内的门面,通过房屋出租获取稳定的收入。目前,已变市民人员全部都选择的是定向划地统建安置,他们认为现行的住房安置政策保护了他们的利益,新申请变市民人员也希望在下一步的安置中,执行同样的政策。二是畅通就业渠道。陶家镇依托职教中心或企业,已对400多变市民人员进行了1~3个月的免费培训,目前推荐到企业就近就业已达近100人,每人每月可获取600元以上的薪金收入。随着陶家针织城众多企业的入驻,能容纳1万人的就业空间将确保受培训人员全部就业。同时,政府搭建平台,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发展家庭经济,引导有条件的群众从事针织品加工销售和摩配汽配的一些小零件的生产,鼓励农民自己当老板。三是完善社会保障。陶家镇对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的农民变市民人员参加农村基本养老保险,月缴基数为300元,缴费比例为16%,镇、村、社和个人各承担8%,只要一次性趸缴4 320元,就可从次月起领取156元的养老金。现已有146人开始领取养老金。同时,农民变市民人员还可根据意愿选择城乡合作医疗,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报账待遇。 在政策的推进中,从课题组调研和采访的总体情况看,农民对变市民积极性非常高,并期待在以下两个方面给予进一步完善。一是转变为城市居民后,在同等参加城乡合作医疗的情况下,合作医疗的门诊费最高报销从50元降低到30元。部分变市民人员认为,当初政府承诺,变市民后,既享受国家各种惠农政策,也享受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这一点在实际操作中与政府承诺不符。二是对于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保险退二进三问题。为降低农村生育率,九龙坡为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保险给予少缴2%和多予3%的优惠政策,很多家庭因未按时办理独生子女证而不能享受这一政策优惠。以上两个问题陶家镇正在与相关部门协调并期待得到解决,但从已变市民的反映来看,并不强烈,部分人也觉得转了身份也应有市民的觉悟,不可能所有好处都占尽。因此,这并未影响陶家镇农民申请变市民的热情。 四、九龙坡区统筹城乡发展中农民市民化政策实施的基本经验 

AB
CD
ABCDEFGHIJKLMNOPQISTUVW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