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探微_研究生毕业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探微_研究生毕业论文 【导读】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政治理论教育为主,对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认识不够。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重视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忽视对大学生人格塑造、素质发展、终身教育所起的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亲和力和实践性。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但不能相互代替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不同的学科,有教育的任务,方法之间的差异,所以他们不能被替换。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素质,讲究的生活,价值,理念,对高等教育的前景;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增强心理调适,关心学生的成长,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水平。思想政治教育,讨论等多种形式,为中心的教育,注重教育,注重理论研究,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讲座在自由的表达形式,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听,说,强调的启发和引导,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的平等。两者之间有一些差异,但它是一个更高的教育,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素质,增强学生服务国家,为人民服务的能力的一部分。不能相互取代,但目标是相同的,这样的组合。 (二)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在一定的心理发展形式的想法,在形成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正确的思想是建立在心理健康的基础,很难想象一个自私的感觉缺失,情绪波动的人可以形成一个坚定的政治方向,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信念,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马斯洛说:健康的人使他们的文化更健康,生病的人使他们的文化更病态。心理健康目标的环境有利于自我适应,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形成正确的发展方向。如果学生没有心理素质的培养,身体和心理的发展会导致异常的个别的学生,也会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从而在一个更好的社会,一个根本的途径是加强个人的健康,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三)思想政治教育是健康心理形成的前提 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方向的正确概念。思想政治教育是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良好的道德品质,这些都是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核心要素,这些要素可以使心脏长出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心理状态调整。在当前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复杂变化,在一些不好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的影响,在一些旧观念渣,颓废的生活方式,有一个缺乏责任感,自私自利,忧患意识淡化等性格缺陷当代大学生。要解决个性问题依靠纯粹心理健康教育,是没有发挥作用,我们必须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大学生,他们的头脑武装用科学的理论,以增强他们的先进意识形态,主流文化接受的积极性,主动性,帮助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前景,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自己的能力,抵制腐朽思想,生活方式的侵蚀。只有手的想法,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生活态度,让他们形成的个性风格。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立足于理想,信念,道德教育为前提,正确的观念导向。

  • 新公共管理理论对完善税务行政管理的借鉴探讨_研究生毕业论文

    摘要: 本文从研究新公共管理的内容和特征入手,分析借鉴美国、新加坡、韩国等国家税务管理中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应用和实践,从而提出借鉴新公共管理理念,完善税务行政管理的具体举措。 关键词:公共管理;税务行政管理;借鉴 1 新公共管理理念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新公共管理是80年代以来兴盛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和管理模式,也是近年来西方规模空前的行政改革的主体指导思想之一。它以现代经济学为理论基础,主张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公共管理,打破政府对公共产品与服务的垄断;更多地注重管理的结果,而不是只专注于过程,重视政府绩效的考核;把公众视为顾客,将顾客满意程度作为衡量的标准。新公共管理运动首先发端于英国,以撒切尔夫人上台为标志,随后波及到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加拿大、荷兰、法国等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国家,在相当程度上提高了这些国家的公共管理水平,促进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增强了整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能力。 新公共管理的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七个方面。首先,新公共管理重新对政府职能及其与社会的关系进行定位,即政府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官僚机构,政府公务人员应该是负责任的企业经理和管理人员,社会公众则是提供政府税收的纳税人和享受政府服务作为回报的顾客或客户,政府服务应以顾客为导向,应增强对社会公众需要的响应力。其次,新公共管理更加重视政府活动的产出和结果,即重视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第三,新公共管理反对传统公共行政重遵守既定法律法规,轻绩效测定和评估的做法,主张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制,而实现严明的绩效目标控制。第四,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如成本-效益分析、全面质量管理、目标管理等)和竞争机制,取消公共服务供给的垄断性。第五,新公共管理强调公务员不必保持中立,而应让他们参与政策的制定过程,并承担相应的责任。第六,新公共管理主张对某些公营部门实行私有化。第七,新公共管理重视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在人员录用、任期、工资及其他人事管理环节上的灵活性。 虽然新公共管理也存在其自身的缺陷,比如无视公营部门与私营部门的根本差别,盲目采用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把政府与公共的关系完全等同于供方与顾客的市场关系等等。但由于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共行政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因而对我们进一步深化税收行政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不无借鉴意义。 2 新公共管理理念的成功实践新公共管理理念是西方社会特定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发展条件下的产物,体现了公共行政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公共管理改革的浪潮在传统的西方国家和新型的工业化国家中普遍展开,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改善了西方国家的公共管理水平,满足了更多的公共服务需要,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通过国外税务管理部门对新公共管理理念的运行就可见一般。 美国国内收入局在1998年实施了重组与改革法案,其新使命被描述为通过帮助纳税人了解和实现他们的纳税义务,并通过使税法公平适用于所有纳税人,来为美国纳税人提供最高质量的服务。在组织形式上,收入局建立了一个类似于在私营部门中广泛应用的组织,即面向顾客需求的组织。在这里,税务机构的顾客是纳税人。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收入局同时减少了管理层次和主要单位数目,以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促进对顾客的培训和服务。在绩效评估方面,美国国内收入局建立了一套平衡评价体系,对收入局内部各级组织及其员工进行评估。 新加坡国家收入局提出的目标是税务管理在国际上要居于领先地位,由受到良好培训的、专心工作的税务人员提供优质的服务。新加坡国家收入局从1992年开始改革进程,将部门式的收入管理改为独立的收入局。独立的收入局有利于提高税务管理的灵活性,并能雇用到高技术的职员。同时,新加坡国家收入局把没有完整性的以税收为基础的组织结构,改为以功能为基础的为纳税人一站式服务的组织结构。这一新结构减少了以税收为基础的原有机构中存在的功能重复问题。 韩国国家税收服务局保证以1999年9月1日作为一个新起点,开始为纳税人提供公平、透明的税务管理服务。为此采用功能导向型管理制度进行根本性机构改革,并实施高效、公平的税务管理。同时,采取从外部评价国家税收服务局的绩效等措施。 新公共管理理论给西方税务机构改革带来的变化,是西方政府管理改革的缩影,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加强税务机构内部管理提供了经验。这些经验归纳起来有三点:一是引入企业经营管理思想,注重结果、激励和绩效评估,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制,实行严明的绩效目标控制;二是把纳税人视为顾客,将政府的职责定位在根据纳税人(顾客)的需求向纳税人(顾客)提供服务,以顾客满意度作为衡量绩效的标准;三是重视税收管理活动的结果和产出,关心提供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并能够主动、灵活、低成本地对外界情况的变化做出富有成效的反应。 3 借鉴新公共管理理念、完善税务行政管理的启示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我国的经济更加深入地融入到全球经济中。近年来,我国也积极借鉴公共管理理念,作为加快行政管理改革的有益参照,并取得初步的成效。因此,作为政府公共部门的税务机构,很有必要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成果,按照调动人力,减少成本,优化服务的基本方针,逐步推进我国的税务行政管理改革。 3.1 完善组织机构,进行合理布局 税收组织结构是实现税收职能的组织保证,没有科学的组织结构,就会影响税收职能的实现。传统的税务机构体系纵向结构是按行政区划设立的层级制结构,有一级政府就有一级税务机构;横向结构则是下一级比照上一级,基本对称。税务部门信息化程度的迅速提高,为组织机构的扁平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谓组织机构扁平化,就是通过减少行政管理层次,裁减冗余人员,从而建立起一种管理层次少、管理幅度大的组织机构。实现扁平化,就要对目前的组织机构进行改造重组,建立横向的信息交流机构,便于信息的沟通。要利用依托信息化的税收管理机制,减少中间环节,压缩管理层级,按照实际需要,收缩没有必要存在的税收机构,前移各项税收业务,简化工作程序。按照流程再造理论,摸清税收信息管理的内在规律,按照信息的流向和结转的方式归集税收业务,从而对机构进行合理布局,找到效率和制约的最佳平衡点。 3.2 改进工作运行机制,保证机构高效运转 运行机制包括各种岗责体系、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等。良好的工作运行机制是做好工作的可靠保证,是整个工作的基础,是实现税收职能的关键。没有机制的保证,税收职能的实现就会受阻,甚至难以实现。因此,必须按照整个税收工作的各个环节设定岗位,因事设岗,以岗定责,将各项工作分解落实到具体工作部门、具体工作环节、具体工作岗位、具体工作人员,使每一项工作任务都有明确指标、完成时限和基本要求;根据工作实际的需要,及时调整岗责,确保每一项工作特别是新增工作有人负责,有人管理,构建专业化的岗责体系。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制度建设,理顺工作流程,对工作运行的原则、具体工作的程序、手续做出明确规定,形成从一般规则到具体规则的层级结构和依法、简约、科学、高效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强化内部管理,完善具体制度,搞好部门配合,加强部门间信息的传递和交接,避免错位、缺位,消除管理空档和真空地带,建立起部门职责明确、工作程序规范、运转顺畅、文明高效的政务管理体系。同时,牢固树立税收成本观念,将税收成本观念引入税收政策制定和实际征管工作中。尽快建立规范、系统、科学的税收成本核算制度,明确成本开支范围、成本核算方法、成本管理责任等内容,加强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定期对税收成本进行统计分析,对纳税成本进行测算,向社会公开,接收舆论监督,构建科学的衡量税收成本的指标体系。 3.3 优化税收服务,提高工作实绩 首先,创新服务理念。牢固树立服务就是管理的观念,把国家赋予的税收执法权更好地体现在为纳税人服务上,实现由传统执法意义上的执法队、审判长、检察员向体现全方位纳税服务的服务员、导航员、裁判员转变,从而通过优质的纳税服务引导纳税人的自觉纳税遵从,创建良好的征纳关系和税收环境。其次,创新服务载体。对现有服务资源和服务手段进行有效整合,逐步搭建纳税人质量认证、开业登记、注销、税种划分及税款入库的纳税服务外部平台和热线咨询、税收管理、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划转及税务稽查统一的纳税服务内部平台,实现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服务手段的新突破。再次,创新服务内容。在依法治税的前提下,以纳税人的需求为总目标,进行具体细化,达到六化的标准,即纳税服务环境最优化、服务内容的标准化、纳税人办税成本最少化、纳税人待遇的公化平、办税效能的快捷化和服务过程的全面化。 

  • 机械通气人工气道内吸痰的护理进程_研究生毕业论文

    机械通气人工气道内吸痰的护理进程_研究生毕业论文 1、吸痰 1.1 吸痰管的选择吸痰管有橡胶、硅胶、硅塑等类型,宜选用柔软、多孔、透明的硅胶管。选择粗细适宜的吸痰管。可降低气道损伤的发生。吸痰管型号选择的共识是吸痰管应尽可能细,但是又必须足够粗,能充分吸引出气道内痰液。一般推荐吸痰管的外径约为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套管内径的1/2。两管比例越小,意味着有更多的空间让空气进入气道,一方面防止负压过大引起肺不张,另一方面减少缺氧的程度。吸痰管的型号用F来标识,F是管径的计量单位,1 F=0.333 mm。选择吸痰管型号的计算公式:吸痰管型号(F): [人工气道套管内径(mm)一2]×2 ]。但因吸痰时保证人工气道内一半的气体流量即可,根据管腔内气液体流量的计算公式来采用相应的吸痰管管径,而不是人工气道管径的1/2。因此建议选择吸痰管型号的计算公式改为:吸痰管型号(F):[人工气道套管内径(mm)一12×2 ]。这样在不加重吸痰造成的缺氧的基础上,尽可能增大吸痰管的管径,保证吸痰的效果。 1.2 吸痰时机的判断频繁吸痰可导致不必要的气管黏膜损伤,加重低氧血症和急性左心功能衰竭,增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机会;吸痰不及时又可造成呼吸道不畅、通气量降低、窒息甚至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常规规定1 h~2 h吸痰1次,保证气道分泌物的清除。有研究发现,按需吸痰与常规吸痰相比较,不良反应少并且在病死率、肺部感染率、机械通气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按需吸痰与常规吸痰在血氧饱和度下降、气道压力上升、心率改变、心律失常、平均动脉压、人工气道堵塞和肺部感染发生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需要护士能够判断病人需要吸痰的时机。张会芝等指出,应根据客观指标按需吸痰,而不应仅仅遵医嘱或按时间。于爱莲等采用翻身、叩背等胸部物理治疗后,保持侧卧位8 min-10 min后再吸痰,可达到最佳吸痰效果。目前尚无最长吸痰时间间隔的报道,有的病人需吸痰1 h 1次,甚至间隔时间更短,而有的病人则需4 h 1次或更长时间 。但为减少人工气道堵塞和分泌物积聚造成的危险,应最长8 h吸痰1次。所以,现在更主张按需吸痰。综合多位学者的报导,吸痰的指证:床旁听到呼吸道痰鸣音或肺部听诊痰鸣音;体位变化前后;血氧分压或血氧饱和度(SpO。)下降;病人出现频繁咳嗽或呼吸窘迫症;气道压力变化时;清醒病人主动示意吸痰时 。 1.3 吸痰方式的选择 开放式气管内吸痰(open endotrachealsuctioning,OS)是每次吸痰过程中都需要将人工气道与呼吸机分离中断机械通气将吸痰管直接插入气道进行吸引。吸痰时气道与大气相通,吸痰管暴露在空气中,不可避免地引起缺氧和感染。密闭式气管内吸痰(closed endotracheal suctioning,CS)是指整个吸痰操作在密闭情况下完成,吸痰管与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套管连接在一起成为机械通气管路中的一部分,并通过袖套与外界环境隔绝。皮红英等研究显示,与OS比较,CS的优点是:血流动力学稳定,避免吸痰引起的肺顺应性进一步下降,有效预防吸痰引起的低氧血症,降低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另外,王晓萍 提出,密闭式吸痰还具有一些独特的优势:① 管道柔软,前端为圆形,以减少对气道黏膜的损伤;② 管道前端有4个侧孔,能确保各个方向的抽吸压力均衡,减少黏膜堵塞;如1个或多个侧孔被黏膜堵塞,抽吸压力可自动转移至其余侧孔,减少对气道黏膜的损伤;③ 吸痰后用无菌盖密闭,吸痰管可在同一病人身上重复使用,24 h;④ 吸痰过程中,整个操作在完全密闭的系统内完成,减少不必要的院内交叉感染及对医务人员的感染。 缺点:影响吸痰效果,加重气管内出血。有研究显示,开放式吸痰与密闭式吸痰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国外研究指出,密闭式吸痰系统可能干扰呼吸机触发水平,并且吸引流速可以导致呼吸机拮抗,同时存在的流速常高于吸引流速,影响吸痰效果 。密闭式吸痰管较开放式吸痰管花费更多。 1.4 吸痰压力和时间 吸痰负压应尽可能小,以减少肺不张、缺氧和对气道黏膜的损伤。但负压过小,吸痰管容易堵塞,不易吸净痰液,达不到最佳吸痰效果;压力过大易导致气道黏膜损伤。国外学者认为,实际作用在肺部的负压压力并不能够通过负压吸引装置表盘上的读数来反映,而是取决于吸痰管管径和人工气道内径的比率、吸痰持续时间、痰液的量和黏稠度。 目前我国卫生部颁布标准成人吸痰压力为20.0 kPa~ 26.7kPa,国内文献报道或推荐的吸痰负压范围波动较大,在6.7kPa 53.3 kPa。谭小燕研究认为,为痰液黏稠且量多的病人吸痰时常有痰痂吸出,吸痰管易堵塞,不易吸净痰液,建议采取提高吸痰负压至40.0 kPa~53.3 kPa。刘容等 认为,吸引负压33.3k Pa~40.0 kPa适用于气管切开并发呼吸道梗阻病人。胡小阳等对28例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的病人进行吸痰效果观察认为,吸痰负压不超过26.7 kPa时,吸痰效果较好,并发症少。管玉梅等对2O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采用不同负压吸痰,结果显示,采用20.0 kPa负压吸痰,吸痰彻底且所需时间较短,冯湘萍等认为,在减轻重症监护病房(IcU)机械通气病人吸痰不适反应时,吸痰的负压不应超过6.7 kPa。 长时间的连续吸痰,会引起黏膜的损伤和严重的低氧血症,导致病情加重。为了减轻动脉血氧饱和度的下降和呼吸道黏膜损伤,通常建议吸引的时间在15 S以内和间断吸引。痰液多时吸痰不易一次吸净,吸痰与吸氧宜交替进行,间隔3 min以上再吸引。可先吸净口咽部痰液分泌物,更换吸痰管后再吸净气管内分泌物,放松气囊后再吸净深部痰液,以免口咽部分泌物在放气管进入胸腔后,松气囊时下行进人气管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1.5 吸痰管插入深度在胸骨角平面分左右2支,分又处被称为隆突,为了清除纤毛无法清除的分泌物,插吸痰管要尽可能深,吸痰管接触到隆突时就会遇到抵抗。传统的吸痰管插入深度与气管套管长度相同,即浅吸痰法,只能吸尽人工气道内的分泌物,不能彻底吸出气管深部的痰液。近年的人工气道内吸痰操作规范中只提出将吸痰管插入适宜深度,未给出明确的深度。陈梅芝等对ICU 机械通气病人的研究显示:深吸组平均吸痰间隔时间明显延长,吸引次数减少,吸痰后肺部痰鸣音改善情况优于浅吸组;但两组在气管黏膜损伤发生率、人工气道阻塞发生率、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据报道,采用深部吸痰,将吸痰管插入至遇到阻力(即气管隆突处)后将吸痰管上提1 cm~2 cm,再打开负压吸引,吸痰效果较为理想。但由于吸痰管插入时直接触及气管分叉处隆突,易对气管黏膜造成损伤。有研究显示,浅吸痰与深吸痰在插管时间、人住ICU 时间和病死率方面并没有明显差异,而浅吸痰不良反应更小,但是对于下气道痰量多的病人来说深吸痰是必需的。 因此也不能完全排斥深吸痰。另有研究显示,吸痰管插入的深度为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长度再延长1 cm时,既可吸尽人工气道外气管深部的痰液,又可避免碰触气管分又处隆突对气管黏膜造成的损伤,并且减少了刺激性咳嗽、痰痂堵塞及肺部感染,吸痰效果好。 2、声门下吸引 人工气道的建立破坏了呼吸道正常的解剖及功能。声门与气囊之间常形成一无效腔,有较多的分泌物积聚。放气囊前应充分吸引气管内、口鼻腔内分泌物,在病人开始吸气时。用力挤压简易呼吸器,使肺充分膨胀的同时放气囊,气囊上分泌物流向气道内的同时,病人呼气,借助胸廓的弹性回缩,产生较大且快的呼气流速,将流下的分泌物冲到气囊上,此时充气囊.防止气囊上分泌物流入气道,再经口鼻腔吸出。陈桂芝等研究显示,定期清除滞留物,保持声门下气囊上区域的清洁是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主要措施。采用新型带气囊上吸引的气管插管则可以直接吸引气囊上分泌物,有效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 3、气道湿化 人工气道建立后,吸人气体绕开了具有温湿功能的额窦和上呼吸道,只能从呼吸道本身吸收水分而导致3O ~60的呼吸道黏膜干燥及抗病原微生物入侵的屏障功能降低,影响气体交换的量与质。湿化充分时,即使是没有咳嗽反射的昏迷病人也能保持呼吸道纤毛运动活跃,从而保证呼吸道分泌物引流,确保使用人工气道的病人气道通畅。如果人工气道湿化不够,将在人工气道或上呼吸道形成痰痂,对肺功能将造成一定的损害或引起气道堵塞,肺部感染率随气道湿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 气道湿化标准经人工气道吸人的气体温度应达32 C~34C,相对湿度95 ~ 100 。袁爱枝研究发现,气管内滴注生理盐水,对降低呼吸道分泌物黏稠度无帮助,还刺激了气道交感兴奋性受体,导致交感神经活性增高,外周血管收缩而血压升高,同时增加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Pedermen等州认为,吸痰前注入生理盐水并没有得到改善通气和血氧饱和度、易于排出痰液的有力证据,唯一有利的是刺激病人咳嗽,但随之带来了感染的风险和病人的不适感,因此不推荐吸痰前注入生理盐水。陈琦的研究显示,持续雾化吸入湿化气道,可预防和消除痰痂形成,保持病人呼吸道通畅。但雾化器输出的是超饱和的雾滴,有过度湿化的危险,也容易携带病原菌。吴乃君等 的研究显示,人工鼻的加温湿化功能优于各种常规湿化护理措施,可降低气道阻塞的发生,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但因人工鼻只是利用病人呼出气体来温湿吸人气体,因此对原来就存在脱水、低温和肺部疾病引起的分泌物潴留者并不是理想的湿化装置,在机械通气期间能否避免细菌污染也仍有争论。Boots等提出,人工鼻使用超过24h者,有增加气道阻力的危险。Marlins等 认为,使用加热湿化器较未使用湿化器或使用人工鼻的明显提高通气气流的相对湿度和温度。蓝惠兰等 研究显示,双加热导丝型导管湿化系统可充分改善人工气道内的湿化环境,明显减少湿化不良导致的并发症。 4、小结 人工气道内吸痰作为最常规的护理技术,已得到临床护士的广泛关注。目前对于吸痰的方式、压力、时间、深度、湿化等都已有进一步的研究。但吸痰时负压的选择范围较大,吸引负压和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关系的研究报道尚少,将成为今后的研究方向之一。

  •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研究生毕业论文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研究生毕业论文 [摘要]高校后勘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针对高校后勘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f.1题,阐述了高校后勘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提出了有效解决问题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人力资源;现状;对策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后勤系统人力资源的管理,对整个高校的正常运作起非常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中,越来越多的高校领导体会到后勤缺少的不是财、物资源,而是缺乏有丰富经验而又踏实于后勤工作的管理者。因此,针对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管理和有效运用人力资源的举措已被众多高校领导所重视。 一、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的特征 1.高校后勤人员结构复杂高校后勤的工作人员结构复杂, 一般情况下,总体分为在事业编制、企业编制、非在编人员等。细分为:事业编制人员又可分为干部编制与工人编制,企业编制人员、非在编人员里包括劳务协作人员、失地农民、小时工等。事业编制、企业编制人员一般是由老职工、学校机构调整分流人员等,非在编员工一般是教职员工家属、下岗人员、农民工等。因此高校后勤工作人员的年龄构成、知识水平、工作能力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不同,结构非常复杂。 2.高校后勤人员流动性大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资源具有流动性,这是大部分经济学家都认可的,其是衡量某个经济体质的好坏、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这种流动性对于国家的宏观经济是有好处的,但是对于具体的单位来讲,单位则必须将这种流动性所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高校后勤属于人力资源密集型的服务行业,然而从事技能性工作的大部分都是非在编人员, 由于高校后勤人员结构的复杂性,加之工作强度相对较大且回报相对较少,这就必然会造成人员流动过大。 二、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l.高校后勤系统人力资源的素质偏低目前,大多数高校后勤系统职工普遍存在着文化水平偏低、技术水平落后、年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以某高校后勤在编人员现况看,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大约有u%,具有中级工技术等级以上的大约有40%,35周岁以下人员不到1 0%.非在编人员的学历层次极低、没有技术等级、年龄结构老化。职工的价值观还普遍停留在重实际利益,少开拓、创新精神的层面;非在编人员只为能够有一定的工资并为其缴纳了社会保险。虽然近几年学校也很注重后勤队伍的素质建设,使得后勤人员结构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受后勤工作性质和职工长期以来对后勤工作偏见的影响,真正有理想、有朝气,懂管理、懂经营的年轻干部愿意到后勤工作的很少。因此, 后勤社会化改革所急需的经营管理型复合人才依然严重缺乏, 后勤系统可备用的人才资源处于枯竭状态,总量构成上还处于低效率配置状态,存在于后勤人力资源的相对过剩和高素质人才绝对贫乏的矛盾之中。 2.高校后勤缺乏绩效考核机制高校后勤普遍存在绩效考核的机制问题,一般情况下在编人员都是参照高校的工资津贴等考核办法进行,虽然有的高校也与下属部门签订了目标责任书,但其往往只是一种形式,年终考核没有按照责任书中的奖惩办法执行,致使目前高校后勤的考核目标狭窄,考核失去应有的功能,工资奖金跟着学校走,考核的指标设置失去了科学性与合理性。由于这样的绩效考核重视任务目标而轻视绩效,所以很多员工就会想尽一切办法来实现考核所定下的标准,这样的绩效考核忽视了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功能,也使这方面的评价指标异常缺乏。 3.高校后勤员工激励机制不健全高校后勤的激励机制不健全首先表现在,还没有构建起完整的对后勤发展有利的薪酬体系。在编员工的工资主要是根据事业单位的工资级别执行,在岗位工资与绩效工资稍微拉开差距, 但是,依然缺少量化标准, 设置岗位工资与绩效工资时,并没有结合后勤的实际情况。没有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 公平竞争的用人机制成为空谈,优胜劣汰也化为泡影,没能形成良好的管理氛围。非编工作人员根据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核定与在编工作人员的收入差距很大。其次是高校后勤不能科学合理地对人力资源进行配置,公平的用人机制仍然只是表象, 没有考虑到员工的精神需求,没有以公平的竞争机制使优秀员工能够脱颖而出,最后是没有对员工进行有意识的激励, 对激励方式方法的了解不深,造成无法良好地运用。 4.对员工的培训和培养不够当前, 高校后勤引进后勤管理的人才难, 留住人才更难,造成了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的状况。众所周知,近年来高校事业单位进行人事改革, 各教学、行政部门实行定编定岗,定编后多余的人员就集中到后勤来,而学校重视教学人员的引进和培养,对后勤人员都是重使用而轻培养, 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虽长期以来,高校只注重后勤人才的使用而忽略了对员工的培训。而高校后勤自身的使命是服务于高级人才和专家学者, 这就强烈要求提高员工的素质, 区分不同岗位对员工进行培训,在注重管理人员的培训的同时, 更注重技能型人才的培训。现在, 我国只有部分取得独立法人并有着良好企业文化的高校后勤集团对员工进行积极系统的培训。但是, 高校后勤作为服务于国家将来的栋梁之才与专家学者的服务部门,其有着固有的使命和任务,在高校这种特殊的环境下, 更需要的是高素质的现代化后勤服务队伍,如果员工的素质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那么后勤也就不能完成本身的固有的社会化改革的使命和任务,也就代表着改革的失败。 5.缺乏高校后勤的企业文化建设长期以来,大多数人认为高校后勤工作是一种机械的重复的体力劳动,是一种事务性的工作,缺乏对后勤实体的企业文化建设, 使员工没有归属感、没有凝聚力, 这样就不可能对高校的发展给予有力的支持。 三、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l.改变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的整体观念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要明确。第一, 就是为高校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为广大师生和同学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第二,就是在社会化背景下实现自身的经营发展。后勤人员既要遵循教育规律,又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服务高校、顺应社会,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要建立高素质的后勤队伍和科学的管理模式,就需要处理好以下方方面面的关系: 明确服务育人的宗旨:建立人一岗对应的体系:完善考核、薪酬制度和激励机制;加强员工培训和企业文化建设等。 2.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绩效机制绩效是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工作, 它是以目标为导向,把后勤实体的目标层层细分,通过人员的工作表现和工作业绩进行考核分析,并通过有效的薪酬激励机制, 改善后勤员工的工作行为,充分发挥后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和潜在性, 更好地实现高校后勤的目标程序和方法。绩效考核有量化的指标、具体的目标和实施的方法,绩效考核的结果和员工的薪酬挂钩,薪酬是员工劳动的补偿形式, 以货币和非货币的形式体现出来,分为基本工资、奖金、津贴、加班费、福利、保险等。薪酬一方面是衡量员工业绩的标准; 另一方面,可维持人力资源的再生产, 使人力资源持续可用。要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还需要在人力资源的各个环节制定激励措施。工作要丰富多彩,通过改进工作设计, 丰富工作内容;赋予员工更多尝试机会,增加工作的刺激性和挑战性, 使员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找到成就感, 提高心理期望值,增强创造欲,还可以采取让员工自己参与管理的方式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信心;根据员工的工作表现, 适当地给予奖励,这会更大地激励员工, 让员工感到心理上的满足; 另外,针对不同员工的心理和性格,也可以通过宣传教育改变员工的个人动机,形成自我激发、驱动积极性的内在动力。 3.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后勤人员的队伍素质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者而言, 要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培养出在高校后勤发展方面有潜力的管理人才;将人力资源管理者按照学历水平、专业类别、工作年限、岗位级别等划分级别, 明确其职责, 确定考核指标、标准和办法,对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认知资格提出要求,要持人力资源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上岗,否则不能从事相应工作;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引入竞争机制,选拔出具有创新意识和责任心的管理者,对低素质、低能力者进行裁减分流。对于一线技能人员,要清楚技能培训目标,及时把握培训要求, 使培训进入良性循环,提高技能,服务后勤实体, 以提高后勤效益, 更好地发- 186- 问文0辱挥后勤在高校中的作用; 同时建立一套奖励制度,确保后勤培训取得好的效果;技能培训要实行业绩考核, 更要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以提高工作效率;对技能培训进行统筹管理, 切实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总结经验, 吸取教训,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培训机制。 4.建设后勤企业文化所谓高校后勤企业文化, 指的是在高校校园中, 以高校后勤职工为主体, 以三服务,两育人为宗旨,在长期的管理、服务、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后勤特色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员工素质及与之相应的制度载体和外在形象的总和,它是后勤观念形态、物质形态和制度形态的综合体。良好的企业文化为员工、领导提供一种积极向上、团结一致的氛围,没有这种氛围, 后勤实体将会成为一盘散沙,员工们劲不往一处使,心不往一处想, 人心涣散, 工作怠慢。这对高校后勤的发展势必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 总之, 当前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加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非常必要, 只要我们针对具体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定会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特色之路。 参考文献: [1]郝文谦。高校后勘制度变迁刍议田。泉州师范学院学报I2c08圆。 [2]田润华。以教育观念的创新为先导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田。中国高教研究,2003(3)。 [3]郝志如。一种适合高校后勘特点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3p模型Ⅱ]。经济,2oos(s)。

  • 浅析我国公用事业发展的困难对公共经济管理的影响_研究生毕业论文

    公用事业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基础设施, 不仅推动社会经济繁荣、发展,而且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基础,政府对公用事业的管理也是公共经济管理的一部分。近些年来,我国对公用事业管理非常重视,大大促进了公用事业的发展,但也面临不少困难和障碍, 这就需要政府从整体的公共经济管理方式和内容上更加完善。本文通过对我国现阶段的公用事业发展状况与改革发展的困难及其对公共经济管理提出的要求,剖析原因,针对公共经济管理的改善提出一些政策性建议。 公用事业主要包括: 公共交通、供水、排水、供热、供气、污水处理、道路与桥梁、市政设施、环境卫生、垃圾处理和城市绿化等在内的公共设施。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 世纪后,我国公用事业迅速发展,势头非常好,尽管其中还有不少问题和困难。 (一)我国公用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用事业大致经历三个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前相当长时间里政府推行的是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抑制城市化方针,公用设施建设处于为工业配套的地位,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公用事业行业逐渐摆脱计划体制的束缚,进行系列改革,极大推动了公用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的三个阶段大致为:第一阶段,1978 年至1992 年,开始探索公用企业的经营方式变革,力求在投融资结构、价格体制方面逐渐改善,但政府管理模式没有根本性改变;第二阶段,1992 年至2001 年,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外资和民间资本开始大规模介入公用企业经营管理,虽然,公用企业积极探索现代经营机制, 但管理体制没有实质变化,且政企未能完全分开;第三阶段,2001 年至今, 中央政府主导和支持下,公用设施市场化改革全面实施,产权逐步规范, 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选择投资者和经营者, 特许经营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 2、我国公用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第一,公用设施业投资快速增长,公用设施数量大幅提高。第二,在公用事业的发展过程中, 初步建立了多元化的投融资格局。第三,公用事业市场上竞争格局初现, 服务质量与经济效率逐渐提高。近年来,公用事业的市场化改革打破了政府独家提供公共服务的垄断地位, 市场逐渐由自然垄断性向有效竞争性转变, 通过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 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压力,激发企业经营的积极性, 促使企业提升经营理念, 提高了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二)公用事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 1、从公用事业的经营内容来看,供排水方面,供水企业,特别是镇级水厂的供水的工艺改造、设备更新、扩建改建由于缺少资金支持,政府未落实专项资金,对小型水厂难以在经济上进行扶持;公共交通方面,缺乏产业政策指导,现有的公交企业因经济效益原因,后继乏力,政府投入和行业监管缺乏紧密联系和协调,在履行监管职能与实现提高公交分担率, 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等政府的公共经济目标有较大困难;市容环境卫生、垃圾处理方面, 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职能不健全,市区两级管理脱节,市政府职能管理部门指导、监督、检查、协调的的职能难以发挥,而且环卫职工文化水平偏低,技术力量薄弱, 基础性研究工作几乎没有,阻碍环卫公用事业的发展;基础设施老化现象普遍存在。 2、从公用事业进一步改革与发展情况来看,一方面,资金缺口仍然较大,供需不足的矛盾严重存在虽然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对市政公用事业建设投资加大了投入, 但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如在十一五期间,我国水务市场上资金缺口有1 万亿元,仅污水处理、再生利用的设施建设资金的需求就达3300 多亿元; 另一方面,公用事业改革模式和操作方法尚不规范,目前公用事业改革操作模式与规范的特许经营要求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 如部分地方在改革过程中将本应由政府财政支出的管网建设维护、垃圾收集等费用转嫁给公用事业的经营主体, 一些地方在特许经营权授予过程中存在透明度不够、程序不严格、随意性较强等方面的问题, 地方政府的承诺和保障往往超出其履约的能力,导致矛盾和纠纷。 随着我国公用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在公用事业领域中,多主体参与、市场化经营成为现阶段重要内容, 虽然企业等社会资本参与到公用事业的建设中来,但政府及其所属公用事业部门, 在公用事业产品的生产和提供过程中, 其对公用事业的监督和管理, 对公共经济的有效管理, 也直接影响了公用事业的改革和发展。面对公用事业现实发展情况,公用事业发展中面临的现实困难, 对改善公共经济管理提出了要求。 (一)需要加强公共经济管理,克服公用事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我国公用事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但进一步发展还有较大的困难,究其根源,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社会资源分配不均衡和低效率, 公用事业产品的生产和分配的有效性不高,效率较低以及公平性较差。克服公用事业发展中的困难, 需要加强政府及其所属公用事业部门对公用事业产品的生产供给, 保证公用事业产品的分配相对公平, 从而满足人民群众对公用事业产品的基本需要, 促使公用事业的发展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以及人民生活的要求。 (二)需要改进公共经济管理开创公用事业的新局面近年来, 公用事业发展呈现市场化趋势, 民间资本进入公用事业产品及服务的生产和提供领域, 公用事业产品投资主体多元化,处理好政府、企业、民众三者之间的关系, 才能够保证公用事业的顺利开展。政府,在公用事业发展中,从最初的公用事业产品的生产、提供者,逐步向引导者和服务者的角色转换,虽然现在公用事业民营化趋势加强, 但政府在推动公用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需要政府在对公共经济的管理中,不断改进管理内容、方式及其理念, 从而努力开创公用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一)我国公用事业发展领域公共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1、公用事业领域的行政性垄断仍大量存在。在一些公用事业领域,政府在对公共经济进行管理的过程中, 政府部门通过对经营者的控制,垄断部门市场,这一垄断力量的来源并非市场竞争, 而是依靠行政的手段, 导致垄断企业间竞争的低效率。在公用事业产品的生产供给中,政府既是掌舵手,又是划桨人,使政府在提供公共经济服务的过程中不可能居中平等地对待所有市场主体, 而更偏袒于政府所属公共事业部门。行政性垄断的存在, 使政府公共部门成为部分部门利益的代言人, 势必造成在其公共经济管理中有失偏颇, 造成公共经济管理的低效率。 2、公用事业领域政府的经济管理存在一定缺位现象。这主要体现在,公用事业领域,政府在对公共经济管理中,在创建有序市场秩序、界定清晰产权等方面存在缺位, 我国对产权一直没有进行清晰和有效的界定,更加缺乏有力保护,而且政府对公用事业产品的管理不善,存在管理混乱的问题, 公用事业企业的业绩与一般商品经营企业相比, 存在明显差距, 消费者对公用企业的投诉率居高不下,成为社会的热点。 3、公用事业领域政府管理的效率不高。我国公用事业一般采取纵向一体化的组织结构,没有跨越地区、跨越所有制成份的运营主体, 由于市场和地域的分割,使政府对其统一管理的难度加大,地方政府在公用事业领域对公共经济的管理过程中,拥有较大的行政自主权,而且又由于这种分割, 虽然现在公用事业发展中引入市场化机制, 但企业间仍缺乏有效竞争, 加之政府在实际的公共经济管理过程中偏向于其所属企业, 使国有公用事业部门的低效率没有受到市场化改革的较大触动, 这样就使得公用事业部门没有改善经营的动力, 服务意识淡漠, 尤其在加快公用事业市场化建设的同时,公用事业竞相涨价,成为民众投诉的焦点。 (二)当前我国公用事业领域公共经济管理不善的原因 1、政府公共经济管理职能在认识上存在一定误区。政府是公用事业领域的核心,政府在公用事业领域,需要明确其进行公共经济管理的活动范围及其主要职责, 但实际上公用事业领域政府管理不力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对政府的有效作用边界认识不清。现代政府作用边界界定的基本依据是, 按照市场化程度确定提供公共产品的范围以及依据效率的要求,在公用事业领域,政府发挥其公共经济管理职能更多的是要体现在制度框架的制订、相关法律的制订和完善等方面。然而,我国政府公共经济管理中,存在政企不分, 政府热衷于制订国有公用事业单位的倾斜政策, 政府部门长期沉溺于微观经济管理活动不能自拔, 从而导致政府公共经济管理力度缺乏, 管理效果不佳。 2、公用事业领域公共经济管理相关制度建设相对滞后。政府在很大程度上,也会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 在公用事业领域, 政府在进行公共经济管理的同时,也会体现出自身 经济人 的特性,容易受到自利动机的驱使, 所以, 在公共经济管理中, 需要加强制度化监管,防止寻租行为的出现。但实际上,我国政府在对公用事业的管理中,常出现法律不规范、监管乏力的现象, 政府公共经济管理的法制化程度低,以政代管的问题,往往导致政府在实际经济管理工作中的任意、特权及宽泛的自由裁量权的存在,因此,可以说,针对公共经济管理的相关制度建设的相对滞后,成为降低公用资源配置效率,导致社会福利损失, 

  • 共同治理机制下企业会计管理体制的完善研究 _研究生毕业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转变,企业行为日益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趋势,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管理职能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会计管理体制也有了新的定位。企业逐步作为独立的个体直接参与市场的经济运作,而不是依靠原有的政府扶持,因此,会计管理体制也要随之调整经济行为的主体概念,明确企业行为的责任归属,使经济主体在会计工作的执行过程中相互协调,为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有效的管理支撑。 【关键词】企业会计管理体制产权制度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治理结构共同治理 一、前言 就我国目前的会汁体制上来看,会计工作职能分工明确性不够,会计部门不能行使独立的资金监管职能,不能够有效地抑制财务上的混乱收支情况、围有资产流失现象得不到遏制。造成这些会计管理职能失效,很大程度上是由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信息缺失造成的,从而造成了企业资金管理上的混乱,阻碍了企业经营发展的良性趋势。因此.重新审视我国现行的会计体制。从而根据经济体制与企业活动来明确会计行为.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提高企业管理的整体水平,是会计管理发挥实效的重要手段,也是当前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影响会计管理体制的因素 2、1经济体制对会计管理体制的影响 经济体制决定着企业的行为,从而影响到会计体制的根本属性,因此.随着围家不同时期所处的经济环境改变.会计体制也应当随之进行调整.以求得到与经济发展相符的会计管理定位.从而作用于企业行为.成为国家对会计活动干预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我国的计划经济时期,经济命脉南国家一手把持,非公有制凤毛麟角,公有制的垄断局面使企业政企不分. 与此同时,会计管理也采用集中式管理模式。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实施,市场经济体制也随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尽管公有制仍然占据了主体地位,但其他各种私营企业、民营企业、合资经济的蓬勃发展,也盘活了我国的经济格局。企业从政府的管制下脱离出来,特别是在财务管理方砥,实施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采取自主经营的方式来参与市场竞争,资金组成形式多种多样。由此可见。经济体制的变革势必会引起会计体制的转变,会计管理体制是始终与经济环境同步发展的。 2、2政治环境对会计管理体制的影响 会计管理体制的运行实质是一个政治管理的实施过程。会计管理体制的建立代表了国家的经济体制形式,而经济体制究其根本是国家政治要求的体现.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根本。因此,政治因素或多或少地在影响着会计管理体制的发展动向。经济是国家政权的保障基础,因此会计制度也通过经济影响作用于政治领域,同时政治上的环境变化也将会造成经济体制的改变。尽管现行的市场经济已经有效的实现了政企分离.但政治与会计体制却始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较计划经济时期的政治主观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治导向,就可以看出我国会计管理体制的视角在不断的转变,也促使企业管理行为随之改变。 新的市场经济体制,是我阑政府发展规划的产物,诞生于政治前提下,配合我国建设有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理念,体现了政治影响经济.作用于会计管理的连锁式反映规律,因此会计管理体制的改变与执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行为的影响。 三、共同治理机制下企业会计管理体制的完善对策 3、1财务委员会的完善 我国企业规模日渐壮大,所涉及的经营行为也日益复杂。企业管理工作范围不断扩大,各部门通过各种委员会形式来集中管理.行使职能。财务委员会就是众多管理委员会的组成形式之一,主要负责企业的财务控制,对财务行为进行监督的指导。通过对财务部门职能的完善和权力的赋予.可以科学的制定财务政策与财务计划.进行合理的资本管理,对投资决策具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3、2审计委员会的完善 审计委员会是财务行为的监督机构.通过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双效结合,评估风险,建立控制体系,发挥监督审计职能,是审计委员会的主要作用。因此,审计工作是企业健康运营的保障,是企业管理是否具有成效的定性评价。审计工作有效地监督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提高会计工作效率.避免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出现,采用积极的手段影响会计活动,为企业的会计管理提供强大的支撑平台。 3、3财务总监制度的完善 现行的财务总监制度是近年来新兴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中重要的组成环节.也是企业会计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总监制度早期产生于国有企业内部,是政府职能的代名词,而后随着企业机制的转变.经济体制的转型.财务总监职能也发生了变化,更多的在股份制企业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财务总监制度的建立,使国有企业的财务监督状况得到改善,特别是国有控股公司中财务总监职能的发展更为具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管理体制的支持。 四、结语 文章总结了我国经济体制特点与政治环境因素对会计管理体制的影响,揭示了未来我国企业内部管理的发展趋势。分析了共同治理机制下企业会计管理体制的完善对策。从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状况出发,完善现有的会计管理体制,提高会计活动监督机制,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我国目前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的首要目标,也是企业可持续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参考文献: [1]杨帆,会计管理体制和社会经济环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l—l3 [2]张萍,对会计管理体制创新模式和发展规律的思考[J].审计与理财.2009,11-17 [3]张治国, 关于完善我国会计管理体制的思考[J].企业经济,2009,45-46

  • 旅游管理本科毕业论文的改革探索和实践_研究生毕业论文

    【摘要】毕业论文写作环节存在时间安排不合理、师生双方沟通不充分等问题,对此,广西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对本科毕业论文进行了相关改革,提出设置本科论文指导教师基金、加强对指导老师的监督检查等建议。 【关键词】旅游管理 毕业论文 教学改革 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学生可进一步把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相结合,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好坏也是高校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对人才培养最终效果影响重大。但是,当前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中,存在着诸如论文写作时间短、选题宽泛、调研时间不足、师生沟通少等问题,毕业论文环节的教学改革工作势在必行。本文以广西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环节的改革与实践为基础,探讨了旅游管理本科生在写作毕业论文的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本科毕业论文是一个大学本科生四年学习的重要成果,也是体现他们学习效果和个人能力的重要方面。然而,一直以来,毕业论文写作环节都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时间安排不合理。毕业论文写作一般都安排在大四的下学期,不仅时间短,而且很多学生在这段时间忙着考研或是找工作,并没有把精力完全放在论文写作上。 第二,师生双方沟通不充分。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常出现老师找不到学生,或是有些学生难得见几次导师的情况,这就导致了论文指导不充分的现象。例如,在选题方面,出现了有些学生的论文题目很宽泛,或是与专业培养目标不相符的情况,这就是师生双方沟通脱节的一个表现。 第三,写作质量难以保证。因为时间短,又面临找工作,因此,毕业论文的质量往往难如人意。如很多学生的论文都没有经过调研的环节,因此论证很空洞,缺乏论证数据。还有的学生甚至从网络或是其他途径摘抄别人的论文进行拼凑。 第四,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作用得不到体现。学生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可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总结自己在大学阶段的学习成果,对所学知识进行加工、创新,发展自己的创造思维,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毕业后能较快地适应相应岗位的实际工作或从事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但事实上,许多论文写完后,大多数都被抛之脑后,对今后的就业或是实践没有任何的借鉴之处,甚至可以说是只求通过。这是有违毕业论文这一教学环节的初衷的。 二、旅游管理本科毕业论文的改革 针对以上在毕业论文写作环节上出现的问题,广西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根据自身实际,对毕业论文写作环节进行了一些改革。例如,改变原有的毕业论文环节的教学模式,将原来学生的被动写作转变为主动学习,将原来几周的完成任务式的拼凑写作贯穿于本科的学习当中,使得毕业论文真正发挥其在教学过程的作用。这对于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环节的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体而言,此项改革主要采取了两项措施: 第一,实施导师负责制。导师负责制是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改革的核心内容,它借鉴了研究生的一些教学模式,具体的实施计划是:大三开学后组织学生进行专业方向教育以及毕业论文的说明动员大会,同时分配指导教师,这些指导教师就是今后指导毕业论文的导师。指导教师主要负责指导学生如何撰写毕业论文,并从日常的交流过程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对其选择毕业论文方面进行引导。并要求指导老师要在大三期间确定所指导学生的研究方向,并布置调研任务和推荐阅读材料。到了大四上学期,便对学生的论文写作进行具体的指导,可以通过召开论文讨论等形式增强师生之间的沟通。 第二,调整论文写作时间。论文写作的时间,一个是指具体的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调整到了大四的上学期,这样,在大四的下学期,学生就可以去进行毕业实习,也不耽误学生找工作;二则是指整个毕业论文写作的指导时间,从大三开始,因为已经有明确的指导老师,因此,论文的指导时间也增加了,这就有利于师生的沟通以及论文质量的提高。 三、旅游管理本科毕业论文改革中遇到的问题 在整个毕业论文改革的过程中,改革后的模式受到的老师和学生的认可,论文的质量也比以往有了一些提高,但在此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第一,资金不足。资金不足是进行旅游管理本科毕业论文改革中遇到的最大问题。一方面,毕业论文改革方案的实施,无形中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但教师除了原有的论文指导的费用外,没有其他的经费支持;另一方面,要推行该项改革,需要让学生外出进行调研,而这些年来,学生的实习经费却非常有限。 第二,部分教师的责任没有落到实处。 不可否认,大部分的指导教师是非常敬业和投入的,但在改革的过程中,也有小部分教师由于主客观等原因没能很好地贯彻和实现方案的计划,因此,仍然出现了论文题目不合要求,或是论文没有创新、论证缺乏自己的观点等论文质量问题。 第三,一些学生惰性强,专业基础差。学生方面,一是由于论文写作期间,不像上课有时间限制,因此,一些自觉性差的学生就出现了松懈现象,没有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撰写毕业论文上;二是学生的基础本身就参差不齐,有些学生写作能力差,有些甚至不会进行文献检索和利用,反映在论文写作质量上就显得差强人意了。 第四,缺乏奖惩机制。在整个毕业论文的改革过程中,旅游管理专业没有设置奖惩机制,如论文指导效果明显的可以得到什么奖励,而出现质量等问题又有些什么惩罚措施等,因此,就很难对改革过程进行约束。 四、建议 针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改革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设置本科论文指导教师基金。针对指导教师工作量增加的情况,可以考虑通过设置本科论文指导教师基金的形式,使得老师们的辛勤劳动有所补偿。资金来源可以由学校和学院共同来承担,根据指导老师工作量的多少分别给予相应的酬劳。 第二,加强对指导老师的监督检查。一方面,学校各级主管部门应为教师创造条件改善工作环境,同时应增强教师的师德教育,使其有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精神;另一方面,应不断充实教师自身知识结构,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使教师的知识经常更新,永不老化。另外,可做一些量化要求,如指导老师在论文指导的过程中要跟学生进行几次的面谈、论文至少要修改多少次等,以便有标准进行衡量。 第三,加强对学生的监管,全面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学校平时应开设论文写作的辅导课,提高学生论文写作的能力;同时,指导老师应尽量将毕业论文与自己的科研相联系,让自己指导的学生加入到科研项目中。这样,既激发了学生论文写作的兴趣,也可以监控学生写作的情况,并提高论文写作的质量。此外,学校也应配套相应的监管政策,加强对学生的考勤,使学生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毕业论文写作中来。

  • 初中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研究_研究生毕业论文

    初中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研究_研究生毕业论文 【导读】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存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牛特点,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一个相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思维,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第一,积极参与 在教学中提高教学和社会整合与社会生活,使生活融入教学,教学融入生活,让学生学会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同各地的教学目标,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思维的疑惑和困难的设计问题。能调动学生充分挖掘一些故事的生活,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的表演,从经验中学习的乐趣,并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和经验的形成过程的知识,然后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和促进知识内化,以便统一知识。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感到温暖,自然,真实,可靠,便于提醒学生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希望对未来的憧憬,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要求的心,和启发学生质疑关于知识的渴望,使整个充满思想的碰撞的教室,一种心灵和理解和相互接受的共混物,在现实生活中学习的学生,一个健康的和有意义的生活,生存与发展。 第二,主动体验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学生暴露在学习道德的积极方面,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的促进学生的理解,内化知识,发展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非常有效的。在教学中,我总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设计丰富现有的知识和经验,理性的活动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活动,观察,思考,探究的操纵,使学生主动参与,交流活动中,轻松快乐地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改进和发展。如教学,喜剧进课堂活动情境的表现,你可以使教学内容从纸的休息站起来,激发学生熟悉的新鲜度,大脑皮层的兴奋的牛肉心脏调动学生的优点,因此,在一个轻松的心态保持学习强热忱。在第八年级道德(上)通信谈论艺术的教训,根据教学内容我创建一个称为学生执行寻找学生活动,个人经验,礼貌的作用。此外,还根据通常的课程内容,但也对其他形式的活动,创设情境,为学生参与创造机会,做一做,想,慢慢实现,实现从真理,加深学生对道德更好地把知识。十二活动一般适当的教训,在教学重点提供的活动,很难或临界点。在活动中,学生独立思考,或积极的互动参与广泛的自治空间,教师可以及时解决学生活动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真的能让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伦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想道德建设。 第三,自主探究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具有一定的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通过自我提问的活动,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因此,从过去的学生接受自我探索机械的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问题的核心要素创造教学情境,学生提出的新的未知问题的气氛来问问题的学生中,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中的动态过程,学习新知识,识别新出现的问题,获得的教学经验的新方法。在问题情境,问题导向,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情境补充问题服务,起到提高情绪,预示着知识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问题情境是不同于简单的提问,但相反的情况,这样的问题可以情绪与学生有效组合,满足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状态,使学生愿意克服思维障碍,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继续深化思维,避免贴现象的有效途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课堂上,认真做设计的第一个问题,问问题,聪明,努力让学生思考,所以移民。第二,我们必须大力促进不迷信权威敢于创造一些鼓励学生课本,复习资料,对教学问题的想法,表达自己的意见。 总之,真正的道德课堂,应该回到生活,回到社会,学生的积极体验,充满了在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和矛盾。只有在这个教室里,会有一个火花的思想碰撞,并通过碰撞思维,学会思考人生,民生,思想的民族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不同的内容本身和其他特定条件下的教材和教师,从而创造一个适合学生和充满情感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得到真情涌动中升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 漫谈农民工的城市适应问题_研究生毕业论文

    [提要]:农民工是传统的户籍制度与自由的市场制度相结合的产物,在城市的农民工是非城镇户籍的外来者,是外业务工人员。一半以上的农民工希望能在城市发展、定居。 本文试论述被称为外来务工人员的农民工的在城市中,如何在职业转变、生活方式、社会交往、社会心理上做出调适,从而适应他们所处的城市生产生活环境,完成一个从农民到市民转化。最后就如何排除农民工在城市适应过程中的障碍进行论述。 关键词:农民工、城市、适应、障碍 一、农民工城市适应的相关涵义农民工主要是指户籍仍在农村,进城务工和在当地或异地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者。他们就业流动性强,有的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亦农;有的长期在城市居住、生活和工作,已成为产业工人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虽然尚未成为城市居民,但与农民也有很大的不同,生产生活方式、思想文化观念已受到城市现代文明的熏陶。 本文讨论的农民工,是指有农民户籍身份,进城务工的人中,长期在城市居住、生活和工作, 希望能在城市发展、定居的那部分人,包括农民出生的没有获得城市户籍并在城市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但不包括亦工亦农的两栖农民工。这些人只是户籍在农村,不想、或许也不会从事农业生产,他们是二、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目标是顺应城市化进程,移民城市。 城市生活方式的基调——城市性,与农村的主要区别是:第一,正式社会组织取代非正式组织对社会日常生活起组织作用,社会控制的正式机制(法律、法规、政策和契约等)比非正式机制(血缘、家庭、习俗等)更重要。第二,竞争成为城市生活的主旋律。城市生活中时时具有危机感和竞争意识。第三,社会交往表现出广泛性与浅表性,社会交往成为一种角色的交往,即非个人的和无情感作用的交往形式。第四,社会关系联结的主要纽带是货币而非亲缘或地缘,为人处事上有很强的功利意识和理性的思维方式。第五,生活方式体系是开放的、多元的和多价值趋向型的。 适应:法国瓦卡罗认为生命的意义就是适应,而适应能否成功,全在于是否能以不断的努力而树立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适应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有机体在一定的生存竞争的环境下获得生存条件的过程。适应程度越高,生存和机会便会越大。就人类而言,适应的方式除本身的改变之外,还需要改造环境。为了生存,人类既要与自然环境进行竞争,也要与社会环境进行竞争。适应社会最困难的过程,集中于自我与他人以及我群与他群之间的适应。为了整体的生存,必需有相互适应,不适应者就会被淘汰。本文要讨论的就是农民工这个我群与城市居民这个他群之间的适应问题。 农民工进入城市社会的最大障碍就是户籍制度问题,这也是一个根本性的障碍。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之所以被称之为农民工,其直接根源就在于长期以来的二元户籍制度。 以户籍制度为基础,就业、居住保障、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社会福利以及教育等一系列的不同户籍、不同待遇的不公平的制度,成为阻碍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制度性障碍。其原因是法律上对农民的歧视,导致城市系统从政府到市民,从思想观念到日常行为等方方面面对农民工的歧视。 二、农民工的城市适应工业化的推进,经济结构的转变,使进城农民工在职业转变中大规模地向市民转变成为必然;较高的经济收入、较丰富的的文化生活、较多的发展机会、也吸引以年轻人为主的农民工向市民转变……实现这一转变,自身需要克服安土重迁传统的影响;需要学习更多文化、法律、城市社会知识、增加社会交往,适应城市生活方式…… 上述一段论述,前半段说明了农民工向市民转变的原因。后半段说明了农民工如何适应城市的生产生活。农民工的城市适应,还应在价值观念上、在社会心理上认同并接受城市现代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 由于人多地少,农村土地的容纳能力有限,农村增收困难,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城乡在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福利上的巨大差距,是外界对农民同胞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如前所述:较高的经济收入、较丰富的的文化生活、较多的发展机会,是农民工出于自身的需要而进城就业,并希望向市民转变的主要动力。 农民工进城谋得一份职业、获得一个住所,就有了在城市立足的基础。但是,由于农村和城市的组织方式不同、文化习俗不同、思想价值观念、社会交往以及生活方式的不同,农民工进城后,很难适应城市的生存环境。如前面关于适应的涵义中所述:适应社会最困难的过程,集中于‘自我’与‘他人’以及‘我群’与‘他群’之间的适应。 而适应能否成功,全在于是否能以不断的努力而树立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因此,农民工进城后,需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他们所在的城市和这个城市的人,通过自学、成人教育或职业培训,学习就业技能,提高文化水平;通过与城市居民的交往和沟通,使得自己在生活方式上、思想观念上对城市社会逐渐认同并接受,同化为自己的,进而实现向现代城市市民的转变,成为未来公民社会的现代文明的城市公民。 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投资包括正规教育、在职培训、健康以及个人和家庭根据工作机会变化而发生的迁移。就业和生活方式是影响迁移决策的两类重要因素。前者直接与个人预期相关,后者可以看成从消费方面影响个人的因素。在发展中国家,绝大多数迁移主要以收益预期为基础,通过从劳动生产率相对低的区域和工作流动到生产率相对高的区域和工作,劳动者能够变得更有效率。迁移能够增加个人的收入和工作经历、获得相关信息和技能。因此,迁移也是一个人力资本投资的过程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的主要原因,正是因为城市有获得更多收入的机会、获得更多发展的机会。由于户籍的限制,农民工并没能享有和城市居民同等的机会;对于农民工个人来说,由于工作技能的差异,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并不是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在就业问题上,个人预期需要个人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去学习更多的技能,使自己能在就业方面的机会平等。提升就业技能的过程,也是获得更多工作经历的过程,技能的提升,在工作中应用后,可使农民工增加收入。收入增加后,为获得更多的收入,需要继续提升技能,也需要获得更多的信息,工作技能的信息,就业机会的信息。当农民工的获得就业信息的途径不再仅仅是老乡推荐介绍:据调查,88%的农民工通过自发方式外出,有组织外出的仅占12%。自发性外出主要靠亲友介绍或帮带,就业成本低且成功率高,这也与农民工获得就业信息的渠道少、对社会职业中介机构诚信的认同感低有关而是通过中介组织、招聘会、有招聘信息的报刊、杂志,招聘网站等多种途径获得就业信息。提升工作技能的方式不再仅仅是师傅传授时,而是通过正规教育、职业培训、成人教育、职业技能学校、自学等多种方式提升工作技能。当农民工获得就业信息的途径与提升工作技能的方式实现多样化,与城市居民大体相当时,在就业方面就适应了城市环境。 而经济地位、语言文化上的差异也使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缺少生活上、情感上的交往。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有更高的收入预期。因此,增加经济收入,在经济上获得与城市居民相当或更多的收入,也是农民工适应城市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农民工有了更多的工作技能,更多的就业机会之后,通过努力,就能获得更多的收入。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农民工会更多考虑定居城市。通过租住城区房屋,或者购买房屋,农民工实现了定居点从农村到城市的转变。定居点的转变、经济地位的平等,使农民工获得了与城市居民平等交往和沟通的资本。新一代的农民工进城务工,不仅是为了挣钱,他们更向往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对尊重、平等和社会承认有更多的企盼。 农民工适应城市的最表面是在行为方式上、外在形象上,如言谈举止与衣着服饰上模仿城市居民。男女青年的衣着、打扮,在外表上,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已无多大差异。女孩的工资收入,很大一部分是用在购买衣服、化妆品上,她们也学城市女孩一样,穿时装、做头发、化妆打扮。言谈举止的模仿,需要他们与市民有更多的交往和沟通。 农民工工作之余的主要休闲方式仅为看电视、睡觉等,几乎没有其他娱乐活动:调查表明,农民工业余时间的休闲方式主要有看电视、睡觉、看书看报、聊天或闲逛、棋牌及体育活动、听广播、上网、看录像、电影、打电话、自学、参加培训以及其他活动等。50%以上的农民工只有前三项是最主要的休闲方式,这说明农民工在业余时间与城市居民的交往很少甚至几乎没有交往。没有交往和沟通,就没有真正适应城市。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不仅是因为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更是因为城市较丰富的文化生活。主动融入城市社会的农民工,在休闲娱乐方面会具有更多的城市生活方式的特征:功利性的与同事或与客户间的饭局或应酬;文化性的看电影、演唱会、音乐会等;娱乐性的歌厅、舞厅、酒吧、夜总会等消费性的娱乐场所或公园游乐、市民广场娱乐、运动、与市民交往等,以及到健身房健身等体育运动。因人而异,体现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主动性。农民工进城后,短期内不能适应城市环境,不懂得怎样与城市人交往,在社会交往中,一般以亲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为纽带,交往范围局限于农民工群体内部、老乡之间,使农民工虽然身处城市之内,却不能与市民进行全面的社会交往而在城市,社会交往具有广泛性特点,社会关系联结具有功利性,而非地缘或血缘。生活方式体系是开放的、多元的和多价值趋向型的。农民工在争得经济地位平等、学习更多文化、法律、城市社会知识以后,主动以开放的心态与城市居民增加交往和沟通。其实,在就业中,农民工与同事中的城市居民有些交往,但那仅仅是业缘上的或事缘上的,范围小,程度浅。不可否认,业缘关系和事缘关系是农民工与市民进行更广范围和更深程度的交往的纽带。随着进城时间的延长,交往的深入,会与更多的市民交往。从受教育水平来看,农民工文化程度越高,适应性越强,调查结果表明,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对城市生活已经适应和比较适应的占78.40%,高中、初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工对城市生活已经适应和比较适应的分别占73.19%、66.96%和60.77%。 农民工不能适应城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农民工身份不被认同,也是农民工与市民平等交往的障碍,原因是:将城乡分而治之的二元户籍制度。 农民工完成上述的职业转换、定居点迁移、经济地位平等以及交往深入等对城市的适应后,最后一个适应是社会心理上的认同。这也是最难的适应过程。这与他们自身掌握的城市社会知识多寡,对城市社会的认识正确与否有关。表现在与城市居民的交往是否融洽和对自我是否是城市居民的认同上。而后者的障碍显然是户籍制度。主动融入城市社会,希望成为城市居民的农民工,一般会积极做出调适,正面地认识和评价城市居民和所工作居住的城市,并为自己将来成为市民而作着各种准备。 

  • 机械式变速器换挡困难原因分析及排除方法_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机械式变速器换挡困难原因分析及排除方法_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一、故障现象 换挡时变速杆操作沉重不能挂入挡位,或勉强挂上挡后又很难退回空挡,则为换挡困难。 二、故障原因 变速器换挡困难的故障主要有以下原因: 操纵机构失调,变速杆和拉杆弯曲变形,各活动连接处磨损松旷等,致使齿轮啮合不到位。 拨叉轴弯曲、锈蚀或有毛刺,锁止用弹簧过硬或互锁销被卡住,使拨叉轴无法轴向移动;拨叉固定有松动、弯曲变形或严重磨损;齿轮端面接触摩擦产生飞边,或接合套花键磨损、起毛或损坏。 同步器锥环牙齿沿轴线方向磨损,成凸形或断裂;摩擦锥面螺旋槽磨损或磨光,使齿环端面与齿轮端面间隙缩小,甚至无间隙,降低了摩擦效果,使同步器失效。 润滑油料选用不当,如粘度大而使油膜容易吸附在锥环一面,使同步器失效;或油温高使润滑油结胶而填满同步器锥环表面和螺旋槽,导致同步器损坏。 锁销式同步器锁销松动、散架,滑块式同步器的滑块、花键上的轴向槽磨损过甚,滑块弹簧圈弹力过软或折断,使滑块从槽中窜出。 同步器总成在输出轴上摆动太大,或长时期空挡熄火滑行,中间轴不工作,导致输出轴拖转干摩而产生高热,使同步器损坏,离合器分离不彻底。 三、故障诊断与排除 诊断时,可根据换挡时挡位手感及伴随的发响时机加以分析。 (1)变速杆操纵沉重或偏离挡位位置方可挂入挡位时,均由操纵机构故障所致。如是机构失调,则按规定调节拉杆长度和位置;如是机件磨损或变形,则应更换磨损或变形机件。 (2)当挡位手感正确,在挂二挡、三挡或四挡、五挡时困难或有轻微响声,则为同步器损坏,大多是锥环底面接触,摩擦锥面未接触,摩擦效果降低所致。 (3)当在运行中,空挡滑行发现变速器内有咯、咯响声,挂挡瞬间也有同样声响且挂挡困难,其原因大多是同步器散架。 (4)在四挡、五挡挂挡时困难,常有两次拨程的感觉,则是拨叉和拨叉槽磨损过度造成的,或同步器锥环变形失效。 四、使用时注意的事项 (1)新的或大修后机车,应按说明书要求正确进行磨合试运转后才能投人使用。原因在于齿轮表面经过机械加工后留有加工印痕,使表面粗糙不平且有形位不准等缺陷。引起各齿轮之间的实际接触面积减小,单位面积受力较大,润滑油膜难以形成,加速齿轮的磨损,造成齿轮早期损坏。 (2)汽车工作一段时间后,应拧下变速器上的加油螺塞,用油位尺检验油面高度。油面高度应在油位尺上下刻线之间,不足时要及时添加。加油螺塞上的通气孔,要经常保持畅通。同时要注意变速器温度,如果壳体温度高于70—80℃ ,则说明变速箱内某些零件工作不正常,应停车检查并排除。 (3)换挡时注意将离合器踏到底,操纵变速杆时动作要轻快、准确、柔和,不可用力过猛,也不要硬拉硬推,使齿轮发响变速器操纵机构受损。如果离合器分离后挂挡困难,那是由于两个即将啮合的齿轮齿顶相对,此时,应把离合器踏板稍抬一下,让齿轮转过一定角度,再把离合器分离,重新挂挡。换挡时还应注意将变速杆推到位,使齿轮全齿长啮合,以免齿端磨成锥形而引起自动脱挡。 (4)运行中换挡必须选好换挡时机。增挡前,应首先进行汽车加速,当车速升高到一定值时,及时挂入高速挡;降挡时,当车速降到一定值时,方可挂人低速挡。在确保发动机动力能够满足的情况下,应尽量使用高速挡,以减轻机件的磨损和降低油耗。行驶中,不要长时间将手放在变速杆上,否则会造成变速器换挡拨叉过早磨损。 (5)发现变速器产生换挡困难并变速箱内有声响等异常现象,应立即停车判明情况,查出原因,排除故障后再继续使用,以免造成大的损坏。

AB
CD
ABCDEFGHIJKLMNOPQISTUVW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