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人大经济论坛 标签 中文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中文经管大学堂:名校名师名课

相关日志

分享 《学术界》C刊征稿 审稿快 保证正刊
羊咩咩de春天 2015-10-22 16:38
中文名称:学术界 外文名称:Academics in China 语 言:中文 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创刊时间:1986 出版周期:月刊 邮发代号:26-68 出版地:安徽省合肥市; ISSN:1002-1698 CN:34-1004/C 收稿方向:学术探索 学科前沿 学术批评 学人论语、 学界观察 学者专论 学问人生等栏目对哲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学、史学 、综合性学术研究等(中英文都可以) 学术界-C刊
2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免费分享大家2015-2016CFA全套考试学习资料,包括最新教材,notes,知识点,中文精读, ...
CFA砂糖 2015-10-21 14:20
免费分享大家2015-2016CFA全套考试学习资料,包括最新教材,notes,知识点,中文精读, ...
(*^__^*) 嘻嘻,都是最新的资料~~求认识更多小伙伴~~~ 微信公众号:CFAer 微信号为:CFA-CHN 中国最大CFA学员考试交流,资料分享平台; 定期举办名师指导、课程直播、在线答疑; 最全的职业发展,职业规划。 加入让我们一起成为金融精英! 关注免费领取 2015-2016 年 CFA 考试通关资料大礼包 l CFA2016年官方教材全套 l CFA2016年notes全套 l CFA2016年官方考纲(全) l CFA 2015 年 官方教材 教材 l CFA全析宝典 l 2015 年 CFA1-3 级 NOTES l 2015 年 CFA 中文精读 l CFA 中英文词典 l 财务分析体系全攻略 l 2015 年 CFA Ethics 考点速记手册 l 2015 年 CFA 考纲 l CFA 历年 MOCK l CFA Quicksheet l 金融财务体系全攻略宝典 l 《大学生金融手册》 l 2015 年 CFA 考试必备知识点 l 其他所需资料均可微信获取
6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财会通讯》全国会计类核心期刊
佳Q3194573676 2015-7-15 16:49
《财会通讯》全国会计类核心期刊 主办:湖北省会计学会 周期:旬刊 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ISSN:1002-8072 CN:42-1103/F 邮发代号:38-216 复合影响因子:0.451 综合影响因子:0.163 期刊介绍: 财会专业刊物。探讨财会理论,交流工作经验,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介绍国内外财务会计理论研究中的新进展及相关资料。 欢迎访问财会通讯杂志社官方网站,财会通讯杂志,财会通讯杂志官网,财会通讯杂志投稿,财会通讯杂志在线投稿,全国会计类核心期刊,财会通讯编辑部在线投稿。
0 个评论
分享 Debug「固定搭配」的动词
热度 1 fin-qq 2015-5-26 09:51
接电话的「接」是 receive ?写日记的「写」是 write ?…英文里有些用语是有「固定搭配」的动词( collocation ),而这固定动词一旦与中文不同,就很容易弄错。以下五个例子,请试着更正。 Debug: 接电话的「接」是 receive ?写日记的「写」是 write ?…英文里有些用语是有「固定搭配」的动词( collocation ),而这固定动词一旦与中文不同,就很容易弄错。以下五个例子,请试着更正。 1.I ’ m busy now. Would you help me receive the phone? 我在忙,你可以帮我接电话吗? 2.The teacher asked us to write a diary every day. 老师要求我们每天写日记。 3.She won ’ t go out without applying perfume. 她没有擦香水就不会出门。 4.Allen drank a bowl of hot chicken soup. 艾伦喝了一碗热鸡汤。 5.Thank you for visiting us. Please allow me to send you out. 谢谢你来拜访我们,请容我送你出去。 Debug Answer: 1.I ’ m busy now. Would you help me answer the phone? 中文讲「接电话」,强调拿起电话筒的动作,但英文却是着重「响应」对方来电,因此记得要用 answer 而不是 receive 。 2.The teacher asked us to keep a diary every day. 「写日记」的「写」固定是用 keep ,有时也会用 write in a diary ,但 write a diary 就是受到中文干扰的错误用法。 3.She won ’ t go out without wearing perfume. 西方人把香水当成服饰一样在穿戴,因此动词固定用 wear ,而不是用有「涂、抹」意思的 apply 。 4.Allen ate a bowl of hot chicken soup. 中文说「喝」汤,英文却不能直译为 drink ,因为 drink 用在不需要汤匙、直接喝的情况,一般喝汤多会用到汤匙舀起汤里的食材,所以应该用 eat 。 5.Thank you for visiting us. Please allow me to walk you out. send 讲的是一种「传递」的动作,与「送客」的「送」含义不同,应该改用 walk 或 see ,表示「陪你走出去」或「看着你走」的意思。
37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提高SCI论文录用命中率的方法
梓色心晴0501 2015-5-11 17:58
文章摘要:普通的中文期刊已经不能满足各科研单位的需要,项目的申请、学科的建设、单位影响力的扩大以及关系到个人职称问题,都需要有高质量的 SCI 论文。所以发表 SCI 论文重要性不言而喻了。以下是谈谈提高 SCI 论文录用命中率的一些方法:    1. 要充分自信自己所做的试验,当然做一些重复性、完全没有新意的试验是没意义的;现在很多中文的文章,就内容来说很多都可以投稿 SCI 杂志,只要作者原意写。现在很多国家所办的 SCI 杂志发表的文章,特别是 IF2 的,都感觉内容一般般,就内容新颖方面和国内某些中文杂志不想山下。所以,自己写文章一定要写英文文章。    2. 文章语法应用不一定要非常的 ENGLISH 化,但文章的内容一定要表达清楚,也就是说一定要让人读懂。我的英文不太好,喜欢做笔记,一些好的语法、词汇,我都摘抄下来,平时翻翻,写作前在看看。当然,对自己的文章还是不放心的话,可选择投稿那些非英语国家,如东欧等国家办的杂志,我去年投稿的都是德国办的杂志,现在读起来觉得还需要修改,呵呵。    3. 一定要选好审稿人。现在很多出版社,都要求作者自己 提供审稿人信息,即使没有要求,你自己也可以提供。这里,我们可以选择国内与自己或自己导师熟悉的学者,毕竟熟人好说话嘛,但最多只能一个;其次,我们可以选择那些与自己学术观点相同的国外评审人,投稿之前要尽量介绍自己的研究背景或基础。    4. 自己寻找潜在的审稿人,这很重要。这个方法我前面介绍过,是我同学告诉我的,我自己也用过。与本领域相关的一些国外学者取得联系(最好不要是日本的,那些人学术思想非常严谨甚至极端),阅读它的文章(要与自己要发表的文章有关),写感受,并与作者进行交流互动(我试过,国外研究者很愿意与别人探讨他的研究成果,不管你是肯定还是否定),然后说明自己在做什么样的科研,比如要求他提供一些意见,然后再给他看看自己写的文章,按他的意见进行修改。当然,真正投稿时,推荐他作为评审人是自然的。我同学博士期间发表了 6 篇 SCI ,由于他的导师是学俄语的,不懂英文,所以他想到了这种方法。我去年发表了 2 篇文章,都是与自己有联系的国外研究者审稿的(他也发邮件告诉过我),结果编委的意见都是“ minor revision ”或“ good MS ”之类的话。    5. 投稿之前,一定要对拟投的杂志要了解,特别是发表周期。这可从最近发表或 ONLINE 的文章看出,接收日期、接受 ONLINE 日期等,如果时间拉得很长,说明稿件量很大,队伍排得很长,如果急需看出的话不宜投稿(当然文章要是非常有意义例外哦)。我一般有意识的选择的都是月刊,季刊或半月刊很少投(一般发表周期稍长)。    6. 拟发表文章类型的选择。各个学校多文章的类型可能要求不一样,我校对文章的字数有一定要求, SCI 至少 3000 字。以前投稿的是那些 FULL LENGTHEN PAPER ,都在 5 个版面以上,有的甚至达到 1 万字,写作修改都很费力气。去年我吧实验核心(自己感觉比较有创意的)部分写成 SHORT COMMUNICATION 类型,尽量做到简洁明了, 4~5 个版面(约 4000 字),这样比较容易写,修改也容易。结果两篇都中了。我的导师是洋博士,也是某个 SCI 编委,他说他也比较喜欢这类型的文章,重点突出,篇幅太长容易导致重复啰嗦,适得其反。    7. 一些交叉学科的杂志的选择。有些 SCI 的杂志,原本是一个专业杂志,报道领域比较狭窄,但为了扩大影响力,增加了一些相关或交叉的学科 , 现在增加了很多基因发掘、克隆表达、逆境胁迫、基因组学等领域栏目,如果投稿投稿这些新的栏目,效果可能比投稿那些专业杂志更好。
1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英文论文写作步骤
degulabj 2015-5-6 20:00
(一)选题 选题是写好 英文论文 综述的首要条件。选题要从实际出发,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在理论或实践上有一定意义。选题来源包括:1)与自己实际工作或科研工作有关 的、较为熟悉的问题;2)某护理问题的研究今年来发展较快,需要综合评价;3)从掌握的大量文献中选择反映本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或新动向的题目。 文献综述的题目不宜过大,越具体越容易收集资料,从某一个侧面入手,容易深入。 (二)搜集资料 英文论文资料是撰写 论文综述的物质基础,选定综述的题材后要大量的搜集和阅读有关的中文和外文文献,文献越多,就越好些,综述的质量就越高。选择文献应先看近期的(近3-5 年),后看远期的,在广泛阅读资料的基础上,在深入复习几篇有代表性的文章,必须找到原文阅读,特别是有权威性的文章应细读。在阅读文献过程中应做好读书 卡片或笔记,为撰写综述准备资料。 (三)整理资料 综述不是众多论文资料的堆积,而是作者在阅读了一定量的资料的基础上,根据资料的重要程度进行细读,抓住其主要观点和结论,对掌握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 先列出提纲,写出各级的大小标题,然后将观点相同的资料分别归入有关问题,并排好顺序。综述要如实反映原作者的观点,不能任意改动,但对引用的资料也要加 以选择,不可能把搜集和阅读过的所有资料都写进去,应有所取舍。 (四)写作 根据写作提纲,逐项将内容展开,并注意观点与内容的一致。在写作过程中,可根据需要调整结构和补充内容。论述观点时,作者可有倾向性,但不同观点也应列 出。初稿写出后,要反复修改和补充,包括内容增减、结构统一、数据核对和文字润色,综述发表前,最好请有关专家和同行审阅,力求做到主题明确、层次清楚、 数据可靠、文字精练、表达准确。
2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熊丙奇在新西兰中文《先驱报》发表评论文章没有头衔冠冕
大庆商江 2015-2-11 04:27
熊丙奇在新西兰中文《 先驱报 》发表评论文章没有头衔冠冕 【仅供教育研究参考。初稿,待充实修改完善】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披着民办非营利组织“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的外衣,在《南方都市报》发表评论文章时通常缀以“教育学者”、“教育专家”、“教育问题专家”等头衔。但是,在新西兰中文《先驱报》 发表评论文章没有头衔冠冕。这或许说明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的评论文章远未达到“教育学者”、“教育专家”、“教育问题专家”的水准吧。 举证如下:约 1.7 万字。有兴趣的可以继续搜索续补。 http://www.chnet.co.nz/ContactUs.asp 2012 年 6 月 23 日 ,《先驱报》《 如何教育下一代省吃俭用 》:一个朋友带孩子外出旅行,退房时,朋友将房间里免费提供的矿泉水,还有没有使用过的一次性拖鞋都装进了行李箱。孩子看到後很生气,对她说:“你这种行为,真的让我好无语。这些东西也要拿。”朋友对此很困惑,矿泉水、一次性拖鞋是免费提供给旅客的,为什麽拿了,让孩子觉得不舒服呢 ? 是不是孩子觉得这是“占便宜”或者“太小家子气” ? 还有一个朋友也有类似的困惑。每次吃饭,他都有个习惯,将吃剩的打包,可只要有孩子在,就会闹出尴尬,孩子总会埋怨:“打什麽包啊 ? 你看周围其他人打包吗 ? ”他尝试着告诉孩子,要养成节约的习惯,在餐馆点的菜,都是自己付了钱的,没吃完应该打包,不要“大手大脚”。但孩子对他说,这样做,没有“派头”。我觉得,这两位朋友其实在用自己的行动对孩子进行节约教育。但为什麽他们的言传身教效果并不佳呢 ? 这恐怕与孩子所受其他方面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当前社会的财富观、身份观有关。我们不少家庭,现在并不让孩子参与家务,只要求孩子一心学习,学习好几乎就是一切。在这种家庭教育中,孩子很难感受到生活的艰辛、挣钱的不易,也就很容易缺乏对家庭的责任感,消费起来也就大手大脚。所以,当他们看到父母那麽“节约”时,不会有震撼,反而觉得不可思议。而他们所身处的社会环境,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意识。一些家境富裕的未成年学生认为,有“身份”的人就应该“大方”,他们还把节约和大方对立起来。於是,当他们走上社会,开始工作,就很容易成为“月光族”。对此,他们会埋怨生活成本太高,却忘记了自己的大手大脚。最近我到郑梁梅学校参观,得知这所学校获得旅港慈善家郑兆财先生一个多亿元的捐赠。学校领导告诉我,郑先生几乎是裸捐,还曾经为兑现给家乡学校的捐赠承诺,卖掉自己在美国的房产。这样一位对家乡教育十分热心、出手大方的人士,生活上却极为“抠门”。有一次他来校,住在当地的宾馆,离开时,他把宾馆中喝剩的半瓶水也要带走,让接待的人很是诧异。其实,郑先生的这种行为,在很多慈善家的身上都可以看到,只是大家不太习惯罢了。把钱用到该用的地方,不铺张浪费,要勤俭节约,这是大家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可是这种好的作风,似乎在逐渐“失传”。对学生进行健康的财富观、消费观教育,由此显得十分迫切,这既需要家庭教育转变方式,同时也需要整个社会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氛围。 2012 年 7 月 31 日 ,《先驱报》(熊丙奇)《 大学的“洋博士”情结助推文凭造假 》:厦门大学 25 日公布了对该校教授傅瑾的调查结果:傅瑾应聘厦大,提供的是一份“完全假的”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文凭,校方认为,“这是一起十分恶劣的主观故意的造假行为”,并解除和傅瑾的工作合同,做辞退处理,同时要求傅瑾本人通过公开渠道,向厦大师生员工、校友和关心厦大的社会各界人士做出“深刻道歉”。客观而言,厦门大学在这一事件的应对上,是十分迅速的。从 20 日晚网上曝出“厦大医学院教授傅瑾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是假的”消息後到作出处理,前後只有 5 天时间。这表明,调查清博士文凭造假,其实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厦门大学也承认了自己工作的疏忽。据介绍,傅瑾在 2004 年应聘厦大讲座教授时,提供了假的博士文凭,但是,没有被鉴别出。而按照教育部的规定,海外应聘者的文凭都必须经过中国驻外使领馆的公证,但是,厦大医学院当时认为,这只是每年一个月的讲座教授,并不是全职教授,因此没有严格按照规定程序来审核。 2008 年,傅瑾应聘厦大全职教授,因傅瑾已经和厦大合作了四年,是厦大的讲座教授,学校没有对她提供的证书等再做进一步的严格审核。近年来,国内高校在招聘人才时,普遍存在“洋博士”情结,都要求应聘者有海外名校的博士学位。在一些学校,招聘到多少海外名校的“洋博士”,被认为是十分重要的人才政绩。除此之外,在申报国内课题、经费、项目时,“洋博士”以及海外大学的教授、副教授身份也是十分重要的砝码。在这种人才评价体系和政绩指标驱动之下,我国高校不时曝出人才“假引进”,以及引进“假人才”的丑闻,还有的大学主动与被引进的人才一起造假,编造假的海外身份,手法包括“无中生有”,“移花接木”、“锦上添花”等等。厦大以及其他高校是否从中引起反思,既然一个学者的表现,与其学历没有直接的关联——傅的学历为假,但按照学校的说法,工作还是称职的——那麽,大学为什麽在招聘人才时,还“学历至上”,提出非“洋博士”不招或者非 985 高校毕业生不用,这哪里是招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分明是在学历歧视,这种学历情结,是不是也是学历造假的助推因素呢 ? 2012 年 8 月 28 日 ,《先驱报》(熊丙奇)《 “文科无用”的真问题是 什 麽 ?》:前段时间,哈尔滨工业大学一教授的一条微博引发社会关注。他批朋友的女儿高考选报北大历史系的举动为:“一个文科傻妞就此诞生。”并发出哲人般的感叹:“天作孽,犹可违 ; 自作孽,不可活。” 大学教授如此对文科的“炮轰”,不引起社会的关注都难。而随後一些机构公布的报告,似乎也进一步印证了“文科无用”的事实,据《广州日报》报道,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 2012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 2011 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後就业率最高的专业是工学,最低的是法学,文科类专业普遍在就业率排名中垫後。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系中,“文科无用”是有广泛市场的,概而言之,有三方面原因。其一,基础教育围绕高考指挥棒采取“升学教育模式”。在升学教育模式中,学生无论学习文科,还是学理科,目标都只有一个,即考出好的分数,进入好的大学。因此,学文科的学生,没有人文精神,学理科的学生,也没有科学素养。所谓“升学有用,读书无用”。在我国中学,大部分学生选择文理科,都是根据的高考竞争实力,很多学生在长期的灌输教育中,已经根本不知道自己有何兴趣和爱好了。其二,高等教育在就业导向下普遍变为“职业训所”。我国现在有 2600 多所高校,本来按照高等教育的定位,其中有一部分高校应该实施通识教育,关注学生的基本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在这些学校,淡化专业界限,给学生很大的选课空间,可是,由於政府部门强调就业率,所以,几乎所有高校都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哪些学科、专业好就业,就是有用的专业,反之则是无用的专业。进而,哪些课程能给学生就业技能,就是有用的课程,而不能直接提高就业技能的课程,则成为无用的课程。其三,学校缺乏办学自主权,灌输教育让人文学科吸引力严重不足。 我国高校没有办学自主权 ,无法自主设置学科、专业,开设课程,在这种办学环境中,要开展好人文学科的教育教学,面临诸多困难,而相对而言,自然科学的教学,由於无需涉及现实社会问题、文化问题、经济问题,情况要稍好一些。有关调查显示,大学生不满意的大学课程,更多集中在人文社会学科领域。如果以上三方面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文科无用”还会继续流行。而假如受教育者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完全按照功利的想法,选择学科,那麽,这只会让我国的功利教育更功利。 2012 年 9 月 11 日 ,《先驱报》(熊丙奇)《 入学测智商是对农民工子 女 的歧视 》:孩子要想接受义务教育,除了要办齐各种手续,还要进行智商测验,开具医院相关证明——这是来自河南南阳邓州农民工魏双恒的 8 岁儿子航航在郑州市建设路三小求学时遭遇的难题。不管学校是出於何种用意,其做法都已经违反《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未成年人保护法》则规定,“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不得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开除未成年学生。”很显然,学校对学生进行智商测试,并不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涉嫌歧视。近年来,中国大多数地方已经意识到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的重要性,因此,已经明确提出,除非孩子表现极为特殊 ( 有明显的心理问题或智力问题 ) ,不能对他们进行智商测试,并以智商测试结果来决定是否允许其入校,安排进某个班级。学校以 3 个问题“ 5 加 7 等於几”、“在哪儿上的幼儿园”、“爸爸的名字叫什麽”就判断学生智商有问题,是不是太草率,太不负责了,须知,面对陌生人,没有见过世面和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孩子一时是回答不上来的。如果教育者稍微有爱心,就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痛心他们没有像城市孩子一样接受学前教育,而不是设置障碍,把他们拒之门外。另外,哪怕就是孩子有智商问题,是否将其送到育智学校也值得商榷,我国现在还有特殊教育学校,但教育专家认为,让“特殊儿童”得到更好的发展,不是专门给他们“特殊教育”,而应把他们作为正常学生对待,因此,不少发达国家已经取消了特殊教育学校,而是在普通学校中给他们个性化的教育。据报道,这起事件并非孤例,在河南郑州,随着越来越多农民工子女选择在城市就读,孩子入学时都要经过学校老师的“面试”。这很容易让人们联想,学校是采取这种方式,排斥农民工子女。在倡导教育公平的今天,学校的做法,值得深思。在笔者看来,对此事的处理,不能止於学校接受这名孩子入学,为杜绝这类事情发生,还必须严格依照相关法律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如果是教育部门授意学校采取这种方式,应追究教育部门的责任 ; 如果是学校故意设置这种测试,应追究学校负责人的责任。 2013 年 1 月 22 日 ,《先驱报》(熊丙奇)《 “死在编制 裡 ”是严重的就业病 》: “ 就算是死,我也要死在编制里。”这句出自一名没有应聘上环卫工的研究生嘴里的话,最近让一条三个多月前曾引起社会关注的事件,再次引起社会关注—— 2012 年 10 月中旬,哈尔滨城管局公布:该局 457 个工勤技能岗位招聘引来 1 万余人报名,最终缴费成功的 7186 人中,拥有本科学历的 2954 人,占 41.11%;29 人拥有统招硕士研究生学历。不少舆论觉得很震惊,不理解堂堂研究生为何会为“编制”选择做环卫工人,而且把“编制”看得这麽重,於是又是“可怜”、又是“无奈”。我为这样的“震惊”而震惊,他们似乎生活在火星,一点也不了解我国当前的就业现实。我不认为这是大学生们的不是,而是我国的人才管理体系、社会福利保障出了问题,这是严重的就业病。本来,不管一个人在哪个行业、哪个岗位,享有的社会福利保障应该是一致的,可是,我国行业之间、不同岗位之间的社会福利保障却很不同,这其中,编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有编制的人,与没有编制的人,所享有的福利待遇、社会保障是很不同的。不仅如此,在职称评审、个人发展方面,有编制者,相对没有编制者也有很大的优势。现实给大学毕业生最现实的教育——由於行业间的福利待遇差距,大家都盯住少数有编制、福利待遇稳定的行业、岗位,这也就一步加剧基础教育的应试教育,我国教育与就业形成“好小学、好初中、好高中、好大学、好工作”的链条。虽然环卫岗位不是通常意义的好工作,可是,编制的存在,让其比上不足,比下却有余。在大学生就业难的背景下,大学生争相应聘也就毫不奇怪。这很容易给舆论错觉,认为是职业本身或者劳动者的求职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更严重的问题是,这些用人单位会把心思用在如何发挥编制的作用上,而忽视职业本身的建设。如此发展下去,大学生的就业难局面将难以改观,社会也不会因高等教育大众化而提高发展水平。 2013 年 3 月 30 日 ,《先驱报》(熊丙奇)《 扩招 11 倍的研究生教育何 來 质 量 ? 》:今年考研国家线 26 日尘埃落定,但今年考研人数再次刷新记录达 180 万人,却引人担忧。考研人数 20 年来疯涨 15 倍, 10 年间翻了一番,考研人数已连续 9 年上百万。与考研人数疯长 15 倍对应的是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在过去 20 年间,也疯长了 11 倍多。这一增幅,是高等教育各个层次中最大的,从 1994 年到 2012 年,本专科招生增幅为 6.5 倍,博士生招生增幅为 6.3 倍。与当年大学扩招,有很大成份是缓解高中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将高等教育作为「就业蓄水池」一样,研究生扩招,也有将研究生教育作为大学本科生「就业蓄水池」的考量。大学也是乐於扩招的。这不但可以为本校本科生就业提供一条出路,提高就业率,而且,在很多大学看来,开展研究生教育,申报到的硕士点、博士点的数量,是一所学校上水平的重要指标,对於那些以举办研究型大学为目标的大学来说,扩大研究生规模,成为本科扩招之後的一件大事。这也可以说是顺应社会的「学历需求」。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一些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这种人才观,本来是完全错误的,宣扬学历歧视不说,还制造人才学历高消费,可是,由於人才评价制度未变,强调公平的《就业促进法》未得到有力实施,这种人才观,反而进一步牢固「学历社会」意识,整个社会对高学历的需求更加旺盛。考研人数持续走高,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想混张研究生文凭,以便今後更好就业。如此发展研究生教育,结果可想而知。作为「蓄水池」的研究生教育,没有给学生高质量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质量,只不过是延缓两到三年的就业时间,在大学本专科生就业难之後,随之而来的,就是研究生就业难。那些指望通过读研提高身价的学生,也很快发现自己的梦想破碎,调查显示,研究生的就业情况还不如本科生。至於大学,在做大研究生教育规模之後,却遭遇严重的品牌危机,近年来,针对大学把研究生作为流水线上的产品、导师把学生当成打工仔的质疑一直不断。但就是这样,考研热还是高烧不断,因为考研还是就业的「出口」,社会的学历需求虚火甚旺。我国研究生教育,应该停下扩招的脚步,回到教育的理性上来。要按照教育的规律——明确学校的办学定位、保障人才的培养质量来思考研究生的培养,而不能完全从功利角度来发展研究生教育。 2013 年 7 月 6 日 ,《先驱报》(熊丙奇)《 中国“好考生”上大学难在哪里? 》:被网民称为“中国好考生”的黄子恒,在 22 日查到的高考成绩仅为 290 分。这分数距四川省高考三本线还差 187 分。黄已被共青团四川省委授予“优秀共青团员”称号。宜宾市第一中学校党委主任叶欣介绍,黄曾想报考师范院校,学校为此向全国十多所师范学校发了推荐信,“目前还没有回音。”对於大学是否破格录取“好考生”,网友的意见并不一致。有的认为,他的助人为乐,和高考是两码事,道德上要奖励他,但不能把高考录取优惠也作为奖励,否则,助人为乐就变得太功利了 , 何况,他的行为已经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奖励。有的则认为,学校不能用单一的分数选拔学生,对於这名难得的“好考生“,有必要不拘一格降人才。这其实是网友在一边看热闹发出的感慨。按照现行的高考录取制度,高校在集中录取阶段并没有自主权,不要说黄同学低於三本线近 200 分,就是低 10 分、 20 分,恐怕都难以录取。他获得的“优秀共青团员”称号,就算能高考加分,也加分不过 10 分。关於“好考生”的大学前途之争,反映出中国高考录取制度的困境。这就是,大学并不能按照自己的培养标准录取选拔学生,只能在招生过程被动地等待地方教育考试部门按照学生的考分,结合学生的志愿投档录取。在单一录取制度中,学校就是看中某位考生,也无法做出自主录取的决定,要录取中国“好考生”,须得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出面协调,甚至惊动更上一级部门——这实质是行政招生而非学校招生,就是这名“好考生”最终被录取了,也不是学校破格录取的美谈,而是进一步折射高考录取严重行政化的现实。另外,用单一的分数来选拔学生,也早被舆论诟病,可是,由於集中录取制度不打破,就只能按分数从高到低排序录取学生,人们一边喊着破除“唯分数论”,一边强调分数对於升学、成才的重要作用。这并不利於学校选才,也导致基础教育育分不育人。“好考生”之所以受到网友的关注,是因为这种在“性命攸关”的考试面前,还想着帮助他人的学生,在当今实在太少了,这就是育分育人的结果。所以,高考除了具有选拔的作用,还应该有育人的功能,不要让学生们为了一次考试失去个人、兴趣,甚至摧毁人格、人性,这就需要打破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把招生自主权交给大学,由此建立科学、多元的评价体系,让学校、学生从分数中解放出来,成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合格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好考生”也就不鲜见了。 2013 年 10 月 31 日 ,《先驱报》(熊丙奇)《 大学里该不该有“豪华””餐厅 》:不久前,一组豪华西餐厅的照片在网路上流传开来,这组照片据称是开在中国人民大学内的一家俄式餐厅,被网友大呼“高端大气上档次”,“人大真土豪” ! 引来很多人围观。记者调查发现,这家名为“ 1958 ”的西餐厅看到食客满座,来消费的多是人民大学的学生。按照菜价,两人吃一餐的花费在 300 元左右,相当於普通学生在附近食堂半个月的生活费。有学生家长认为,这样的西餐厅开在学校是经济多元化对於学校教育的挑战,因为学生多数花的都是家长的钱,不是自己挣的,这样的高端消费对他们的成长不利。怎样看待大学校园里出现“豪华餐厅” ? 有人将这和大学的豪华校门、建五星级酒店相提并论,认为这是大学精神的迷失 ; 还有的将这和有的大学将宿舍楼分为不同档次供有钱学生选择联系起来,认为大学不重视平等教育,激化学生贫富差距问题 ; 当然,更多的则觉得这不利於培养学生节俭的消费习惯。而在学校众多的餐厅中,增设一家相对豪华的餐厅——两人吃一餐的花费在 300 元左右,这在校外根本算不得豪华,就相当於上一次饭馆,只是相对於吃食堂,一顿 10 元就豪华多了——由校外机构经营,这并不需要学校投入大笔的经费,也没有给学生贴上标签,学生愿意邀约几个朋友到这家餐厅聚餐,和到校外聚餐并没有什麽两样。而且,这家餐厅能否长期经营下去,也取决於其服务品质,如果饭菜口味不佳、价格太高,学生们来了一次,下次就不会在来了。学生们以前也有聚会,只是由於学校没地,而会选择到校外的饭店,而校外饭店的消费水准,不见得就比这餐厅低。很显然,培养学生的节俭意识,与校园里有无高档的餐厅无关,关键在於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懂得合理理财,不能盲目攀比消费、大手大脚。大学的精神,从根本上说,体现在学校的育人细节中,学校是否重视学生的权利,关注学生的需求,努力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同时创造人性化的校园生活环境,这是观察大学办学措施的出发点。在建立人性化的学习环境,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方面,中国大学还远远不够。 2013 年 12 月 24 日 ,《先驱报》(熊丙奇)《 高考英语改革是不是瞎折腾 ?》:近日,江苏、山东、上海、北京等省市相继传来酝酿高考改革的消息,在各省市透露的方案中均将英语考试作为改革的重点。一时间,关於“英语考试到底该如何改”引起广泛关注。据媒体报导,北京市拟将对高考进行重大改革。其中,最受关注的一项是,高考英语分值将有望减少。改革方案预计於本月底面向社会徵求意见。高考改革,如果不打破集中录取制度,是很难有改革的效果的。在集中录取制度不变的情况下,“改革”无非是考试科目调整 ( 诸如 3+1 , 3+2 , 3+X) 、考试分值调整 ( 诸如 750 分、 810 分、 600 分以及 A 、 B 、 C 等级 ) 。各地已经推行的高考改革,其实已经给出明确的“试验结果”,这就是,高考改革走科目改革、分值调整之路行不通,中国高考制度问题的根源在於高校没有招生自主权,只能被动接受教育考试部门按学生高考成绩、志愿投来的档案进行录取,这造成中学教学围绕考试转、大学招生以考试成绩为唯一依据,考试成了指挥棒和中心。打破“教招考”一体化,才是改革的出路。如果不打破集中录取制度,所谓的高考改革,都是换汤不换药的折腾,现在各地就在乐此不彼的折腾中,改革甚至成为一些官员的政绩。而在打破集中录取制度,实施考试、招生分离这方面,国外大学的招生,已经给我们提供了成熟的考试、录取模式,这根本不需要我国大学重起炉灶,“艰难”地摸索,只需“拿来”即可。可遗憾的是,教育主管部门的官员,总以“国情”为由,认为国外大学实行的考试招生模式,并不适合我国。如果将这归於“国情”,那真实的“国情”是,教育主管部门并不愿意把权力下放,因为如果“拿来”国外大学的申请入学制度,教育主管部门必须把办学自主权交给大学,把考试评价权交给社会专业仲介,把选择权交给学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前不久表示,国家层面的高考改革方案仍在研究制定过程中,专家组已经进行多轮的讨论,国家层面政策出台後,有关省份会根据自身情况来制定高考改革细化方案。在笔者看来,国家层面的政策,必须明确考试招生分离,只有坚持这一原则实施高考改革,各地在考试、招生分离的框架下细化方案,改革才有价值。 2014 年 2 月 13 日 ,《先驱报》(熊丙奇)《 如何看待骆家辉辞任大使 》:即将卸任的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在接受《男士健康》客座主编林丹採访时,谈到卸任的真正原因是主要考虑到大女儿的学业。他说,“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从西雅图搬到华盛顿,再从华盛顿搬到北京。这可能会对孩子们的教育產生干扰。所以这个决定主要是考虑到我们的大女儿,我们相信她在美国完成她餘下的 2 年高中学业很重要,然后准备步入美国的大学或学院。经过全家的多次讨论,我们决定我妻子和孩子在 2013 年夏天回到西雅图去,以便让女儿在美国念完高中的最后两年,儿子也在美国上高中。”骆家辉说出的这个原因,让一些网友感觉不真实,因為在他们看来,“仅仅”因為孩子的学业,就辞职不干大使,是太不把事业当一回事了。可如果瞭解骆家辉者,则会理解他的这种选择,因為他為了家庭而“放弃事业”,已不是第一次。 2003 年,為了家庭,他就选择放弃继续竞选连任州长。他告诉媒体:“这些年,我的女儿已经因為我这个州长身份,失去了太多本属于她童年的快乐,我再也没有理由、也没有权利,因自己的人生抱负而剥夺本属于她的快乐。担任州长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但对我来说,做一个好丈夫和好父亲同样重要,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而在卸任州长之后,他就在家裡买牛奶、做饭、照顾孩子,晚上摇晃著女儿入睡,孩子们都亲切地称呼他為“超级爸爸”。其实, 在美国,官员们重视家庭和事业的平衡,不因事业繁忙而忽视家庭,十分重视孩子的健康成长 ,这是极為普遍的,甚至说“当不了好家长,就当不了好州长、好总统”也一点不為过。在骆家辉眼中,一个好父亲不仅是家庭的经济和精神支柱,更是孩子成长的人生楷模。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先生更称,好好做父亲,是男人最有价值的投资,他在《好好做父亲》一书中,引用了一组数据来自美国父道组织的调查:美国 70% 的少年犯出自单亲家庭 ;60% 的强姦犯、 72% 的少年兇杀犯、 70% 的长期服役犯人来自无父家庭 ;90% 的无家可归和离家出走的孩子来自无父家庭 ; 戒毒中心有 75% 的青少年来自无父家庭 ;80% 的强姦犯的动机源自生长于无父家庭滋生的愤怒。这足可见父亲教育的重要。 2014 年 5 月 1 日 ,《先驱报》(熊丙奇)《 高考改革莫逼更多学生出国留学 》:前不久,中国教育在线发佈了《 2014 年出国留学趋势报告》。数据显示, 2013 年中国出国留学总人数达 41.39 万人。对于日益走高的留学生人数,专家呼吁家长和学生理性选择,因为与出国留学热对应的是,海归人数大幅增加, 2013 年“海归”总数为 35.35 万人,较 2012 年增长 29.53% ,海归的“光环”在消退,就业遭遇尷尬。但出国留学能否降温,取决于中国教育改革能否成功,按照目前教育改革,尤其是高考改革的走势,未来几年中国出国留学需求还可能大幅增加。中国的出国留学热,背后有多方面原因,包括中国大学在世界范围内缺乏竞争力 ; 高考一考定终身竞争残酷 ; 中学教育缺乏个性,学生没有选择空间 ; 高等教育资源越来越丰富。要让出国留学热降温,就必须深入推进教育改革,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打破高考一考定终身,消除教育歧视,实行各类教育、学校平等发展,扩大学生的选择空间。其中,高考改革尤为关键。调查显示,中国出国留学人数从 2007 年以 20% 的增幅递增,而 2008 年后,中国高考每年弃考学生达到 100 万左右,这体现出一定的相关性。换句话说,当前的高考制度助推了出国留学。从去年底开始,各地都传出高考改革的消息。教育部透露改革的具体设想,是减少统考科目、文理不分科、英语一年两次考试,在录取时各校结合高考统考成绩、中学学业等级综合评价录取。按照高考改革设想,未来的高考,将有两道门槛,一道是语数外统考科目门槛,以语数外三门总分作为投档分投档,另一道是学业水平测试等级门槛,对于语数外之外的其他科目,大学会提出等级要求,类似物理 A 化学 A 等等。按照这样的录取规则,语数外的竞争更加激烈,学生做错一道题,就可能从一本降低到二本,由于科目减少、总分减少,一分之差将有上千名学生,而其他科目以等级计分,也无法让学生轻鬆。对于这样的改革方案,家长和学生们都会分析“后果”,预测自己在这一制度下的前景。而分析的结果,极有可能是从初中起就做出国留学的打算,否则,等待大家的是,不放过语数外一分,还担心等级测试考砸。据笔者瞭解,有一些家长看到高考改革的设想,已经对未来的改革不抱希望,坚定地选择出国留学。 2014 年 5 月 8 日 ,《先驱报》(熊丙奇)《 监控之下殴打幼儿为何持续一年 》:幼儿园小班 21 名儿童,在一年时间里均被幼儿园老师不同程度的殴打、恐吓。 4 月 29 日 , 10 多名被打孩子的家长拿著孩子的伤情诊断书,聚集在位于朝阳区清苑路的幼儿园讨要说法。朝阳区教委表示,将成立专门的调查组严查此事。朝阳区警方则将涉嫌打孩子的刘姓女老师带走调查。 据报道,幼儿园总园长史燕涛表示,看了监控录像和听了家长反映之后,她作为管理者非常震惊,她说,“我们幼儿园是严禁老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孩子的,但监控录像里这个老师的所作所为,甚至超出了体罚的程度,这是没有职业道德的行为,我们肯定会严肃处理。”教师在一年时间中,连续殴打孩子,幼儿园管理方却失察,这才是真正令人震惊的。道理很简单,幼儿园既然装了监控,那么,平时校方没人察看监控吗 ? 如果没有查看监控资料,幼儿园装监控何用 ? 如果察看了监控视频,园方知道这名教师的殴打行为,但却一直纵容,园方难以推卸责任。对于幼儿园装监控,一直以来存在争议,担心监控被滥用,侵犯学生隐私,后来,鉴于幼儿园安全事件、体罚问题频发,基本达成一致意见,幼儿园公共场合可以安装监控,以保障幼儿园和幼儿活动的安全,经校方和家长委员会商议,家长可以定期调看监控录像,但监控录像不得随意发佈侵犯学生权益。既然安装监控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幼儿安全,那么,平时园方必定是开啟监控的,对于幼儿园教室里发生的老师殴打学生事件,持续一年却毫无察觉,这监控无疑成了摆设。——难道在一年时间中,学校从来没有察看监控 ? 更令人担忧的是,校方或许早就知道教师殴打学生的事情,但却一直没有处理。对于中国幼儿园教师暴力或者冷暴力对待学生事件,大多是被学校的监控记录在案的。为此,要及时发现教师的体罚行为,合理利用监控有一定的现实作用,但遗憾的是,并没有让其真正发挥作用。 2014 年 9 月 25 日 ,《先驱报》(熊丙奇)《 不要把处于危机的同学留在危机边缘 》: 9 月 22 日 零时,常德临澧县一中发生两在校中学生不堪学习压力,从 5 楼跳楼自杀事件。公安机关查明,两名学生均感到成绩与家长、自己的期望值落差较大,遂产生了厌世情绪,俩人相约自杀。这一起事件,更令人伤痛之处在于,同宿舍的多名同学在知道他们写遗书要自杀之后,却把他们留在宿舍之外,没把他们想自杀的事当真。如果周围同学懂得心理救助知识,在这个时候,想办法把他们扶进宿舍,请有经验的老师,进行危机干预,悲剧或可以避免。表面上看,其他同学的处理并无不当——劝说了同学,同学也表示只想吹吹风,可是,如果他们知道对自杀危机进行干预的基本常识,就会明白,当有同学说出自杀念头时,就应该认真考虑他的话,他可能遇到很大的麻烦,正在发出求援讯号。因此,要在这个时候给他真诚的关切,让他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如果有马上自杀的危险,无论如何不能拋下他,要与咨询机构、老师寻求支持,或报警。以上自杀危机干预知识,是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内容。如果学生接受过心理教育,是应该对此有基本的认识的,在知道同学写了遗书,且把生活用品送掉时,应明白这不是一件小事,必须谨慎对待。留几名同学稳住他,同时报告老师或报警,由老师、警察出面救助。这起事件中的同学,知道情况之后,对他们进行了劝说,可是却没有意识到这两名同学,已经出了大麻烦,他们已经准备把自杀付诸行动,于是,在简单地劝说后,就把他们留在宿舍外的走廊边。当一个人站在悬崖边准备跳下时,适当的危机干预,会把他们拯救回来,这起事件,可惜的是,对自杀干预缺乏了解的同学,把准备跳下的同学,依旧留在危机的边缘而离去。这不能怪同学没有警惕,缺乏爱心,而是折射出心理教育在学校的匱乏——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怎么识别危机,怎么处理危机。近年来,针对学生走极端现象越来越的问题,有的学校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向学生发放危机干预守册,起到了不错的效果,但有的学校虽然表示要重视心理教育,可却并不落地,这表明,意识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切实强心理教育,普及学生心理知识,教给学生基本的危机干预办法,是极为重要的,心理教育的一再缺失,会让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付出沉重代价。 2014 年 10 月 7 日 ,《先驱报》(熊丙奇)《 大学办学应摆脱排行榜思维 》:《泰晤士报高等教育》 10 月 2 日 公布了 2014-2015 年世界大学排名,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连续四年蝉联榜首,中国内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进入前五十。该世界大学排名用教学、科研、知识传递、国际视野 4 个方面的 13 项指标衡量大学综合实力,被认为是最具影响力的世界大学排名之一。 每次世界大学排行榜放榜,都会有舆论关注中国大学的排名变化,但在笔者看来,对于大学排行榜,根本不必这么关注,我国大学当前最紧迫的事,不是提升大学排行榜的名次,而是建立形成办学特色、培养创新人才的现代大学制度。不管哪一个大学排行榜,都是制作者以其对高等教育的理解,设置相应的指标、采取不同的权重进行的排行,排行只是从一个角度观察大学。我国有的大学,近年来有围绕排行指标办学的倾向,这把大学变为排行榜中的大学,排行榜看重论文数量、课题经费、师生规模,因此,学校就把办学的主要精力用在抓学术研究上,而不重视追基础的人才培养,我国部分大学,近年来由于在发表论文上有更好的表现,在世界大学排行榜的名次有上升,学校就认为在接近世界一流大学,这只是在排行榜中接近,或者说是在论文、学术研究成果数量上接近,而不是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真的有实质提升。更重要的是,排行榜并不能反映出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管理制度。我国大学在提高论文数量的同时,学校变得更加功利,甚至包括国际化,也走上功利的形式化道路,为增加国际师资搞人才假引进,把派海外交换生,作为国际化的重要指标,甚至在发展留学生时,用短期语言生充数,还出现本土留学丑闻,这和一流大学应该有的校园文化,完全背道而驰,甚至可以说,在排行榜的名次提升时,我国大学却与一流大学渐行渐远。这是因为我国大学,目前还是行政治校,而非教育家办学。学校缺乏基本的现代大学制度,办学决策就由行政领导负责,学术自治、教授治校的学校管理制度,在大学里尚不健全,因此,行政领导就按一些能展示学校办学成就的指标办学,给教师下学术研究任务,而教授们为达到学校下达的考核指标,无论是教育教学,还是学术研究,都变得急功近利,对于教育和学术,在追求功利的目标过程中,逐渐失去理想。这对建设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是十分致命的。 2014 年 10 月 9 日 ,《先驱报》(熊丙奇)《 行政监管管不出诺奖来 》:中央巡视组近期对国内一名牌大学的通报中,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成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这让高校科研腐败话题再次进入公众视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到底存在哪些漏洞 ? 对于科研经费的管理,我国有关部门出台的管理措施,不可谓不严,可是,有多少得到了执行 ? 而更重要的是,这些措施如果得到执行,也会出另外的问题,比如,明确要求必须按照预算购买设备,可项目根本不需要这些设备 ( 当初列预算,是为了通过立项 ) ,按照预算购来的设备,一直闲置,连开封都没有,科研经费没有被侵占,可却被浪费。在所谓“严格”的行政监管之下,大家所见的是,科研人员把聪明才智都用到对付监管上了。这表明,科研管理制度出了问题。其一,行政主导的立项审批、监管体系,让学术研究掺杂诸多行政和利益因素,在立项时,最终能获得项目的,并非是最有能力开展这一研究的学者,而可能是有显赫行政职务、学术头衔,或与行政关系良好者,在立项通过之后,对项目的监管,也会视与行政的关系而定,研究者只要搞定监管者,再严格的监管措施都只是一纸空文。其二,以资源为导向的科研人员考核、评价体系,让学术研究本就异化为争夺资源的游戏。我国的大学和科研机构,都把获得国家课题,作为重要的业绩,因此,把国家课题、经费作为对研究人员的考核指标,这对研究人员是什么导向 ? 我国研究人员,把大部分精力用到申请国家课题、经费上,而在申请到课题之后,就想著怎样把经费折腾出来。如果科研管理制度不变,强化行政监管,只会起到两个效果,一是进一步强化行政的权威,学术行政化的问题更严重,二是从表面上看,科研经费的使用规章明确,但潜规则暗流涌动,行政部门、学校、科研机构和学者结成利益共同体,由于有教育和学术的幌子,相比治理官场的腐败更困难。近年来,一些明显的侵占国家学术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就被视为学术问题轻描淡写处理。最近,新一年度的诺贝尔奖又要颁发,媒体报道 4 名华裔科学家有望获得诺奖,这再次反映出国人对科技类诺奖的热烈期待。值得反思的是,已经获得诺奖的华裔科学家和有望获奖的华裔科学家,他们的科研,都是在国外的学术环境中进行的,我国当前的科研管理制度不变,投入再多科研经费,也难以给学者全心投入学术研究、做自己感兴趣学术研究的环境,要取得有世界影响的原创科研成果,将十分艰难。 2015 年 1 月 20 日 ,《先驱报》(熊丙奇)《 布鞋院士和湿鞋院士 》:院士只应是最高学术荣誉,除此,当选院士者没有任何特殊利益、特殊权力。 16 日 10 时,“布鞋院士”李小文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殯仪馆举行。一千多名吊唁的人们在礼堂外排了两百多米的长队,在寒风中等著见李小文最后一面。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工程院在官网公布规定,院士如果涉及触犯法律,自被批捕之日起即停止其院士资格,自法院作出有罪判决生效之日起撤销其院士称号。按照这一规定,涉嫌贪污 2000 万元、于去年 6 月被批捕的中国农业大学的李宁已被停止院士资格。同样是院士,一个令人尊敬,感动万人 ; 而另一个却身陷囹圄,身败名裂。院士不同的人生际遇,令人嘘唏。李小文之所以受爱戴,在于其如此淡漠名利,“就让我忙到半夜吧,再给我一碗米粥就行”,在今天的院士群体中极为“稀罕”,而在转基因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李宁院士落马,令人遗憾,则在于其没有守住学术的底线,“终于”没有挡住利益的诱惑。无论是因“稀罕”而受人尊敬,还是因没有抵住诱惑而令人遗憾,其实都指向同一个问题,即:应该建立怎样的院士制度。李小文院士的稀罕,是因他头顶最高学术荣誉,且拥有最高学术权力,可却看淡名利,过著普通的生活,仍旧“随性” ; 李宁院士的遗憾,是因他把最高学术权力,用于利益变现。假如院士就是最高学术荣誉,没有任何学术特权,院士不可能用特权去谋求各种利益,那么,获得院士头衔,仍和其他普通学者一样,平等参与学术事务,就不会出现因某个院士不高高在上,和大家一样普通而令人惊喜,也不会让面对利益诱惑的院士“常在河边走”有“湿鞋”的危险。良好的制度设计,不能指望所有人选择道德自觉,而应该抑恶扬善,以制度制约权力和贪欲,对于院士制度来说,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是,院士只是最高学术荣誉,除此,当选院士者没有任何特殊利益、特殊权力,这就避免院士制度制造权力和利益诱惑,滋生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同时制造学术等级、学术特权,进而破坏自由、平等的学术秩序。近年来,中国也在对院士制度进行改革,但都没有触及院士由最高荣誉,变异为最高学术特权的问题。在现实功利的学术环境中,独善其身实在太难。只有剥离院士头衔的特权和利益,让院士回归学术荣誉,稀罕就不再稀罕,遗憾也不再一再发生在院士身上。 2015 年 1 月 23 日 ,《先驱报》(熊丙奇)《 一份乏善可陈的高校就业率排行 》:近日,一份名为「 75 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就业率排行」的榜单,被网友们转发且评论得相当火热。这是人民网教育频道根据教育部直属的 75 所高校相继发布的 2014 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整理匯总出的 75 所部属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排名。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一直令社会舆论关注,因此,这一就业率排行榜一出笼,就被「疯转」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实事求是地说,这一份排行榜,并无多大价值。首先,单从就业率统计本身看,各高校的就业率就无可比性。把统计时间不同、统计口径不同,且可能有注水成分的数据,放在一起比出高下,会闹笑话。这次各高校公布的就业率,统计截止时间各不相同,比如,北大截至 2014 年 11 月 15 日 ,复旦大学截至 2014 年 10 月 31 日 ,清华大学截至 2014 年 12 月 1 日 ,而排在第一的中国药科大学截至 2014 年 12 月 31 日 。众所周知,统计时间的不同,对就业率数据的影响很大。在每年 6 月 31 日毕业生离校时,全国的平均就业率只有 70% ,而到了年底,平均就业率则要高 20 个百分点。各高校就业率统计的口径也不同,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就业率统计是用就业人数除以毕业生总数,而就业人数则包括签约就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三支一扶、出国留学、升学人数等。不同的统计方式,会导致统计结果不同。其次,就业率无法反映一所学校的就业质量,更无法反映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对于实行通识教育的学校来说,更是如此。就业率只是就业的数据统计,就是统计真实,也只能反映有多少学生已就业,可却无法反映出就业的质量,包括薪资待遇、行业岗位、用人单位评价、职业发展空间等,而这些是就业质量报告更重要的部分。只关注就业率,而忽视就业质量,会引导学校比拚数据,而不重视质量。再就是,不同高校应该有不同的办学定位,对于教育部直属的 75 所高校来说,他们中的大多数,应该实行通识教育,以能力为导向办学,而非以就业为导向办学,用就业率指标来评价学校,会让这些学校转而关注就业,围绕就业开展教学,如此一来,这些学校与实行职业技术教育的学校有何差异 ? 2015 年 2 月 10 日 ,《先驱报》(熊丙奇)《 师生同考是行政治校的结果 》: 1 月 29 日 ,江苏邳州运河中学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高三年级组第一场模拟考试。特别之处在于, 40 岁以下的高三年级教师和学生们同场考试,意外的是校方的这一举措引起教师的反感。据知情人介绍,在第一场语文考试中,多数教师交了空白的答题卡。在第二场数学考试中,一位教师甩笔而去。事后,因为交了白卷,一位教师被停课。记者获悉,被停课教师已接到通知复课。校方一名负责人说,这只是根据学校的教学计划进行的一次业务练兵。其实,早在 2012 年,江苏就有中学要求老师和学生一同参加模拟考试,引发争议。当时虽有部分网友赞成这一做法,但是,几乎所有教师都反对这一做法,认为这是对教师的不尊重。有人对交白卷抗议的教师行为不理解,质疑他们是担心考不过学生。这根本就是不了解教师职业的表现,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教师在考试中考不过学生,实在太正常。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不同,对教师可以进行考核,但不能采取让教师和学生同考、答题的方式。师生同考有两大问题。其一,这是用行政手段考核教师,而不是由教师进行同行评价,对于师生同考,教师反应激烈,那么,学校为何不听教师的意见,却要坚持推进 ? 其二,这暴露学校狠抓学生升学成绩、升学率的功利办学本质。前一次师生同考的新闻,发生在中考模拟考中,这一次则发生在高考模拟考。学校此举的意图,是希望通过老师亲上考场,营造全校重视升学迎考准备的氛围。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一直强调,要推进教师职业化、专业化发展,但现实之中,违背教师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做法,比比皆是,教育部门和学校行政领导,总是随心所欲地对教师提出一些要求,折腾教师。要改变这种情况,首先,必须切实落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让学校有自主办学的空间,不是围绕行政指标、行政考核办学。其次,要在学校内建立现代治理结构,实行民主管理,对于教育事务,要建立教师委员会,由教师委员会进行管理、决策。如果有这样的办学机制,类似的争议现象就根本不可能在学校中出现。在长期的行政治校的环境中,我国中小学早已不是教育家办学,而是行政办学,于是在学校管理,教师评价中,几乎全是行政思维主导,如此继续发展下去,教育家精神难以在学校中出现,学校的功利办学情况会加剧。这必须引起重视。 【注:新西兰《先驱报》应当不发表熊丙奇诟病中国教育管理制度的文稿。】 读完以上文字给我的初步印象是: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 熊丙奇在新西兰中文《先驱报》发表评论文章没有头衔冠冕。其中的原因可能如下: 第一、 新西兰《先驱报》编辑对作者 头衔冠冕不感兴趣。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 熊丙奇不好意思要求 《先驱报》在文章后缀“作者系”“教育学者”、“教育专家”、“教育问题专家”之类的尾巴。 第二、新西兰《先驱报》处理版面比较字字计较。宁肯多发表几个有用的字词,也不愿意浪费版面写上“作者系”“教育学者”、“教育专家”、“教育问题专家”之类的啰嗦。 第三、新西兰《先驱报》编辑或许认为新闻评论属于一般公务文种,不需要动用“教育学者”、“教育专家”、“教育问题专家”的高级人才动笔。换句话说,“教育学者”、“教育专家”、“教育问题专家”不屑于写如此平庸浅薄的豆腐块文章的。 第四、新西兰《先驱报》编辑对作者身份比较固执死板。没有官方认证不能确认“教育学者”、“教育专家”、“教育问题专家”身份。再说,从节省稿酬角度也值得忽略头衔冠冕。 俗话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有良心的中国人不会在国外媒体发表吐槽中国教育的文章。 2010 年 12 月 7 日 ,腾讯评论《熊丙奇:复旦大学为何想着要占领媒体》: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分析智伯无德而亡时写道:“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我不禁要问:熊丙奇是什么人?圣人?愚人?君子?小人?熊丙奇可以自己选一个。你敢说你是“圣人”吗?就算“愚人”吧。 以上内容约 17000 字 收集整理:黑龙江省大庆市退休老汉 商江 E-mail:dqddsj@163.com 本人没有全日制大学文凭,没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不是著名专家学者。学识水平和艺术造诣有限,不当之处望业内专家教授海涵。 你如果想了解熊丙奇,请咨询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领导班子成员 宣传部部长、新闻中心 / 文明办主任 胡 昊 34206226 宣传部副部长(兼)、医学院宣传部部长 闵建颖 63846590*776346 宣传部副部长 谈 毅 34207614 文明办副主任 王琳媛 34206278 宣传部副部长 朱 敏 34206264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办公室迁往闵行校区宣怀大道行政 B 楼, 室号 部门 新电话号码 传真 717 党委宣传部、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34206221 34206231 34206278 34206223 708 党委宣传部 34206226 34206223 709 新闻中心(含交大新闻网、校刊编辑部) 34206274 34206264 34206254 721 网络宣传与管理办公室 34206266 34205021
个人分类: 教育研究|0 个评论
分享 BWCHINESE中文网认定熊丙奇“中国著名教育学者”缺乏真实性
大庆商江 2015-1-12 10:53
BWCHINESE 中文网认定熊丙奇“中国著名教育学者”缺乏真实性 【仅供教育研究参考。初稿,待充实修改】 《百度百科》介绍, BWCHINESE 中文网是提供最前沿的全球商业资讯和商业案例解析服务的会员制网站,拥有超过 260 万忠实会员,包括知名企业 CEO 、政治家、公司高管及商业精英人士。其中 71.2% 的会员为管理者, 85% 为本科以上学历,具有较高决策权及购买能力。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在 BWCHINESE 中文网发表文章《中国校长为何没有 了信心 ? 》,被 BWCHINESE 中文网认定熊丙奇“中国著名教育学者”。但是, BWCHINESE 中文网注解: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代表网站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目的在于传递信 息。换句话说, BWCHINESE 中文网认定熊丙奇“中国著名教育学者”缺乏真实性。因此,国内主流网站视而未见,不予转载。 请看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在 BWCHINESE 中文网发表文章《中国校长为何没有 了信心 ? 》都说了些什么。 2012 年 10 月 9 日 , BWCHINESE 中文网(作者:熊丙奇)《中国校长为何没有了信心 ? 》:中国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撰文认为:中国“办学目标”的变化,导致教育的路不是越走越宽,而是越来越窄,失败感充斥在整个教育体系。“ 80 年代,中学比上线率; 90 年代,开始比本科率;进入新世纪,本科率逐渐被一本率取代;现在,对于重点中学,在一本率之上,主要看有多少个上北大、清华。这样下去,怎么得了?”最近,笔者到一所高中给学生讲座,校长谈到现在的高中办学,十分苦恼。他说,他已在高中教学 30 多年,觉得教书越来越难,也越来越没有信心。按照校长讲的“办学目标”,其实,任何学校都会越来越难。不仅校长没信心,老师和学生也不知道出路在哪里。以前,对于重点高中来说,就是 80 年代,上线率也会达到 50% ,现在以能上几个北大、清华作为“指标”,就好比是奥运赛场比金牌,而且是不拿金牌就失败。这种“办学目标”的变化,导致教育的路不是越走越宽,而是越来越窄,失败感充斥在整个教育体系。高中的这种办学局面,也让学生和家长的教育焦虑情绪越来越严重。围绕“办学目标”,现在很多高中,都向学生和家长灌输“没考上一本就不算考上大学”、“不上名校没有出路”的观念,于是,虽然中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 26.7% ,每年的高考升学率已经达到 75% ,但全社会的高考焦虑没有任何缓减,大家都盯着那 8.5% 的一本高校,以及只有万分之六不到的北大、清华资源。“名校情结”在过去20多年间有增无减。这也使高中办学出现很多荒谬景象。比如为了抢来能考生北大、清华的生源,有的高中花巨资买生源,这也被认为是快速树立学校品牌的捷径——一种看法是,聪明的学生在哪所学校都有可能进北大、清华,因此,学校只要想办法把这样的学生招揽进来,即便师资没有变化,但只要考上一两个北大、清华,学校的名声也就鹊起,生源、师资等问题也就纳入所谓的“良性发展”轨道。还比如,有的高中为有学生上北大、清华,私下“动员”一些考上其他名校的学生,放弃报到,来年再考,虽有教育部门明令禁止公办学校不得举办复习班,但不少学校根本不理禁令——“考上北大、清华才是硬道理”,在上北大、清华甚至成为地方教育政绩之后,只要高复班,能“复出”几个北大、清华,谁还会理睬禁令?反而,这样的“高复班”还会对办学、家长和学生的选择,起到示范作用。高中办学的路越走越窄,表面上的原因是应试教育体系,但客观而言,30年来,高考的格局基本未变,按照高考格局来分析,升学率提高,是应当降低高考焦虑的,导致高中办学目标变化的根本原因,是高等教育在大众化过程中严重的等级化,以及中国社会越来越严重的就业“学历歧视”,这再与集中录取的高考制度相结合,就为大家提供一个成才等式“高分 = 名校 = 更高的社会地位与好工作”。中国从 1999 年开始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但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路径出现严重偏差,首先,是靠过去实行精英教育的公办学校来进行扩招,这迅速稀释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同时挤占职业教育、民办教育的生存空间;其次,是靠行政计划实施扩招,学校没有办学自主权,缺乏明确的办学定位,没有个性与特色;再次,在扩招同时国启动了“ 985 ”工程,并随之将北大、清华等少数高校的级别提升为“副部”。以上几方面综合起来,直接带来高校的等级更加分明、同质化情况严重。很显然,如果选择国内高校,大家势必选择级别高、获得国家投资多的高校,而其他的高校因地位低、获得国家资源少、办学质量更低而难以得到家长和考生的欢迎。也就是说,高等教育资源扩大了,但大家的选择空间却没有扩大。中国的人才政策,则进一步“煽风点火”,首先,一些地方和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明确提出应聘者毕业学校要是“ 985 ”、“ 211 ”等要求。这种明显的学历歧视,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治理、问责,反而成为展示“人才政绩”的指标,有的单位在总结人才招聘工作时,就拿新进员工的学校、学历说事;其次,“关系就业”盛行,越来越多的人相信,进北大、清华,将有着更好的“同学资源”,为今后的事业发展提供便利。据笔者的调查,很多家长在考虑为子女选择大学时,都把发展大学人脉关系作为一方面重要因素,诸如“离开本地到外地求学,如果今后会本地工作,这不会导致在人脉资源上,没有本地求学的优势?”等等。所以,解决高中办学路越走越窄——实质就是中国教育之路越走越窄的问题,就要从高考制度改革、高等教育管理改革和用人制度改革等多方面努力。改革高考制度,是让教学、招生、考试分离,给中学自主教学的考试制度环境;改革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取消学校的级别、取消各种政府计划,让学校平等竞争,赋予学校办学自主权,是让考生有多元的高等教育选择,而不是只盯着少数“等级高”的资源,这给中学实行多元、个性化教育提供大学教育环境;改革用人制度,是让社会消除学历、学校歧视,倡导公平就业,让大家从关注学历、学校这些外在身份,转而关注人才的能力与素质。这样的教育与就业环境,才能给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信心。 【作者介绍:熊丙奇, 著名教育学者 ,博士,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代表网站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目的在于传递信息。 读完以上文字,我觉得,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自封为“ 著名教育学者”。 BWCHINESE 中文网无法 对其真实性负责。 人的一生,在自吹自擂中生活,有什么意思呢? 不知道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自封为“ 著名教育学者” 内心有什么感受?难道比抽大烟扎吗啡还要刺激神经吗? 真的为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的身心健康捏一把汗。别毁掉一个博士的青春。尽管这个博士不是在国外镀过金的。别毁掉一个副总裁,尽管这个副总裁是招聘的一般员工。别毁掉一个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的副院长,尽管这个副院长是徒有其名的。别毁掉一个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的名分,尽管这个名分早已不复存在。自我安慰或许是一剂成本最低的疗伤药。特别是在治疗看不见的心理内伤方面,无可替代。 阿门。善哉。 Good luck. I bless you . 以上内容约 3000 字 收集整理:黑龙江省大庆市退休老汉 商江 E-mail:dqddsj@163.com 本人没有全日制大学文凭,没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不是著名专家学者。学识水平和艺术造诣有限,不当之处望业内专家教授海涵。 发现新闻出版单位过度吹捧熊丙奇,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举报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举报电话: 010-65212870 、 010-65212787 国务院新闻办联系方式 总机:( 8610 ) 86521199 记者联络室:( 8610 ) 65592311 总值班室电话:( 8610 ) 65592731 传真:( 8610 ) 65592364/ ( 8610 ) 65592614
个人分类: 教育研究|0 个评论
分享 想提高效率,就别再做这7件事了
insight 2014-11-18 09:40
想提高效率,就别再做这7件事了 译者: Medium中文项目 发布:2014-09-02 18:03:35 挑错 | 查看译者版本 | 收藏本文 作者 丨 CamMiPham 译者 丨 SherryMoon 当我17岁时,常常一天工作学习20小时左右。我利用课间完成作业,晚上则去管理一个公益组织。那时付出的努力给了我无数参加全国性活动的机会,可以与最好的组织合作,收获成功的事业。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有了不同的想法。我意识到,加倍努力并不总是通向成功的正确途径。 有时候少做一点,会有更好的结果。 比如说,一个企业一直工作不休息,就算如此,也无法保证它从成千上万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时间是一种有限资源。 一位企业家可以一天工作24小时,一周工作7天(任何人所能工作的最大时长)。竞争对手总能在同样的项目上投入更多的时间、资金,组建更大的团队。那么,为什么有些小型创业公司却完成了许多大企业未能做到的事呢?Facebook花费10亿美元收购图片分享应用Instagram,而这家公司只有13名员工!Snapchat,一个拥有30名员工的年轻创业公司,拒绝了科技巨头Facebook和Google的收购。当然,他们的成功一部分是依靠运气——其余则源自效率。 成功的关键不在于勤奋与否,而在灵活与否。 忙碌和高效有着天壤之别。忙碌并不代表高效率。高效更多在于你如何管理自己的精力,而非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它是一生的功课。我们要学会如何用最少的精力获取最大的效益。我很庆幸自己能在Filemobile这样优秀的团队工作。在这里,大家会向我示范高效做事的方法,也会帮助我整理事情的优先顺序。我学会将我的工作时间由每周80小时缩减为40小时,并且在此过程中能够完成更多的工作。换言之,少即是多。 我通过停止做这7件事,来提高我的效率。 1. 不再加班。 你是否曾想过每周40小时的工作时间是从哪来的呢?在1926年,美国实业家、福特汽车公司的创始人亨利·福特(HenryFord)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实验结果很有趣:当你把你的每日工作时长由10小时减少为8小时,把每周工作时间由6天缩短至5天时,你的生产力会有所提高。 来源 :利用已发布的图表(《事实还是谎言?》)来计算由于加班而损失的生产力 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来看, 工作时间越长,工作效率和效益就越低。1980年,商业圆桌会议(TheBusinessRoundtable)发布一篇名为《制定好的加班时间对建设项目的影响》(ScheduledOvertimeEffectonConstructionProjects)的报告。 如果队伍成员持续2个多月,每周工作60小时或更长时间,那么生产力会不断下降,从而无法按时完工,其需要的时间会超过由相同规模但一周工作40小时的队伍所需的时间。 在AlterNet网站的一篇文章里,编辑萨拉·罗宾逊(SaraRobinson)引用了美国军队所进行的一项研究,该研究表明: “每晚失去一小时的睡眠时间会导致认知水平下降的程度,相当于0.10的血液酒精浓度(bloodalcohollevel)所引起的认知水平下降程度” 。你或许会因醉酒上班而被解雇,但提拔一个熬夜加班的人却被认为是可以接受的。 先不说你昨晚通宵后要怎么继续你的一天,你已经不大可能仍对这个世界感到特别的愉快和欢乐。由过度疲惫所导致的低落情绪会让你比平时更消极。比消极情绪更糟糕的是,这种心态常常伴随着积极思考和行动的意愿的降低、控制冲动能力的下降、自信度降低、同情心的减少、以及情商的降低。( 来源:《睡眠的神秘世界:休息中的大脑的惊人科学事实》 ) 想保持高水平的战斗力,别当加班狂魔了,去睡个好觉吧。下次你也别纠结为什么工作效率不高了, 原因很简单,因为你就是那70%的睡眠不足人群中的一员。 你知道吗? 列奥纳多•达•芬奇白天打盹儿很多次,晚上睡得较少。 法国国王拿破仑爱打盹儿,天天都眯一会儿,还不害臊。 尽管托马斯•爱迪生为自己的小睡习惯感到尴尬,他还是每日例行他的惯例。 富兰克林•D•罗斯福总统的妻子过去常常在演讲前小睡一会,养精蓄锐。 “唱歌牛仔”吉恩•奥特里(GeneAutry)在表演前总会在他的化妆间睡一小会儿。 约翰•f•肯尼迪总统在床上吃午饭,然后小睡一会儿——每天都是! 石油实业家、慈善家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JohnD.Rockefeller)每天下午在办公室小憩。 温斯顿•丘吉尔的午后小憩是雷打不动的。他认为小憩能让他每天完成两倍的事情。 总统林顿•约翰逊每天下午三点半会小睡来将他的一天分为2段。 尽管备受指责,总统罗纳德•里根也是以小睡闻名哒。 —— 来源:《你应该每天小憩的5个原因》——迈克尔•海特(MichaelHyatt) 自从我开始每天至少睡7到8小时,我就在我的私人笔记里留意到一个变化:我变得更有有效率了,比起之前一天工作16小时的成果,我现在能完成更多的工作。谁又能料到睡眠对市场营销者来说是如此之好的工具呢? 2.不要太常说“Yes” 根据帕累托原理(ParetoPrinciple), 80%的成果来自于你20%的付出;而20%的成果会消耗80%的付出。与其更努力工作,我们不如就把注意力首先放在产生80%成果的那部分努力上,放弃剩余的部分好了 。这样我们将会有更多时间去关注更重要的事。我们不应该对那些很少产生成果或者几乎没有成果的任务说“yes”了。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uccessful people and very successful people is that very successful people say “no” to almost everything.” — Warren Buffet. “成功的人与非常成功的人的区别在于,非常成功的人几乎对所有事情都说‘不’。”——沃伦·巴菲特 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你应该对什么说“是”,又应该对什么说“不”呢?如果你无法推测某件事是否值得你去花时间,那么考虑进行一个简单的分离测试(split test)。追踪你做的每一件事,尽可能优化它。 大多数人常说“是”,因为这比说“不”要简单得多。没有人想当坏人呐! 2012年《消费者调查》(ConsumerResearch)杂志上发表的一份研究里,研究人员将120名学生分为2组。一组被训练去用“I can't”,而另一组则使用“I don't”。结果很有意思: 那些告诉自己“I can't eat X”的学生,有61%的时间会选择吃巧克力棒。而说“I don't eat X ”的学生仅36%的时间会吃巧克力糖。措辞上的小小的改变,显著地提高了人们选择健康食物的几率(下次记得少应承,多说“我不想”) 另一个避免做那些没有价值的事情的窍门是:20秒规则:在开始这些事情前,拖延20秒。 为建立良好习惯,要 减少启动拖延;同时为坏习惯设立启动障碍。我们越能降低甚至消除的激活能,就越能提高我们落实积极改变的能力。 来源:《幸福的好处:助职场成功、提高工作表现的7个积极心理学原则》 3.别事必躬亲,找人帮帮忙 在我事业的某个阶段,我管理着一家大型社团,力不从心。我试图让自己做所有的事情。我疲惫不堪,可最后社区自行运营得也很好。令人惊讶的是,成员们工作比我以往做的更加出色。我领会到集体的力量,也理解了品牌需要用户去生成内容。 消费者比市场营销人员更了解他们想要什么,如何得到。不知大家是否了解到,据 Octoly 统计,在YouTube上,用户制作的视频比品牌制作的视频点击量高10倍。当搜索一个特定品牌的信息时, 超过一半 (51%)的美国人更信任用户生成的内容,而非品牌网站(16%)、或者报道品牌的媒体(14%)。对市场营销人来说,敞开心扉向社区寻求帮助十分重要。 来源:《在YouTube上免费媒体排名》——Octoly 做一个优秀的内容营销人员不在于能否制造最好的产品 ,而在于能否组建一个能够生产高质量产品的团队。 意识到我们可以寻求帮助,这点非常重要。我们不可能独自做完所有事情。最好的办法是让更能胜任此事的人去分担你的一部分任务。这会使你拥有更多时间关注最重要的任务。与其浪费时间靠自己琢磨,不如找个专家帮帮你。 很多时候,就算你的朋友帮不了你,但有他们在身边你会更有效率。 仅仅需要有朋友在身边,就可以让你提高生产力。“注意力缺陷多动症(ADHD)的治疗里有一个概念叫‘替补’(bodydouble),”来自马萨诸塞州伍斯特大学的临床神经心理学家、哲学博士大卫·诺埃尔(DavidNowell)说,“当有其他人在旁边时,即使并没有得到他人指导或是协助,难于自控的人们仍可以完成更多东西。”如果你要完成一个无聊或是有难度的任务,比如清理衣橱或者整理纳税时需要的收据,那就找一个朋友来做你的“替补”吧! (来源:《朋友的影响:朋友造就我们的惊人方式》) 4.别再做完美主义者 “我们发现完美主义使专家在研究中效率低下。越力求完美,他就越低效,”达尔豪斯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西门·雪莉(SimonSherry)在进行了一项关于完美主义和生产力的 研究 后,这样告知《大学事务》(UniversityAffairs)杂志。博士雪莉发现完美主义程度和效率之间呈稳定的负相关。 与完美主义者相关的一些问题如下: l他们花费比实际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完成任务。 l他们拖延并等待最佳时机。但在商业中,当这个时刻到来时,就已经太晚了。 l 因为他们太专注于细节,就错过了对全局的构想。 市场营销员常常等待完美时机。这样做,他们终将错失时机。 完美时机就是现在。 5.别再做重复的工作,让它自动化。 根据 TethysSolutions的一份调查研 究,一个5人的团队,经过2个月生产力的提高之后,5个成员将他们在重复的工作上花费的3%、20%、25%、30%和70%的时间分别减少到3%、10%、15%、15%和10%。 来源 :《使用自动化软件提高商业生产力和竞争力》——TethysSolutions 一周前,我用15分钟写了一个基本的Python程序。想法是在Rubybot获取的Twitter应用界面的数据中生成出内容,然后用Hootsuite来成批整合。这曾需要我花一整天的时间来完成,现在我仅需要不到5分钟。如今,每当我需要做一些反复(多于5次)的工作时,我会问自己能否找到一个程序帮我完成它。 你无须成为一个程序员来自动化你的重复任务。有技能或者资源固然是好事,但不是必须的。如果你自己做不了,那就花钱买吧。 人们常常忘记时间就是金钱。人们自己动手做事,因为这样方便又无需调研。在Instagram上很轻易就能处理掉30张用户自定义图像。但若你要管理5个不同平台上的3000张照片和视频,你就需要一个好的数字资源管理软件了。在Filemobile上,我们帮主人们解决这个问题,生成更多的用户生成内容。就像管理富媒体一样,你可以上网买一个软件来解决几乎所有问题。 如果你仍找不到解决办法,那你可以聘请一个专家来帮你。记住,花钱是为了赚钱,时间是你最有价值的商品。 给市场营销者的贴士 :查找 GitHub 或 Google app scripte library 。往往很多时候,你会找到几乎无需任何编程知识的免费即用型开源代码。 6.别再瞎猜了,开始用数据支撑你的决策吧 如果你可以优化搜索引擎网站,你就可以优化你的生活,发现并发挥你最大的潜能。 网上存在许多研究结果,可以提供各个领域的答案。例如,你知道大多数人最容易在下午4点精力分散吗?这个随机 统计数据 来自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副教授罗伯特•马丘克(RobertMatchock)的最近一项调查研究。就算找不到你需要的数据,做一次分离测试也不会占你太多时间。 比如,上周我们做了一些测试去寻找优化 Twitter in-stream preview 的最佳方法。 不停问自己要如何衡量和优化你所做的所有事情。 7.停下工作,留时间放空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当我们对某事过于专注时,本质上是将自己禁锢在了一个盒子里。偶尔放下你的工作,拥有一点独处的时间其实很重要。《波士顿环球报》(TheBostonGlobe)上的《独处的力量》(Thepoweroflonely)一文说,独处时间对大脑和精神都有益。 一个持续的哈佛课题研究表明,如果人们相信他们在独自经历某件事,他们会形成更持久更准确的记忆。另一项研究表明,一定量的独处可以使一个人更能理解他人。尽管没有人会反驳生命早年过多的独处是不健康的,但一定量的独处确实能够帮助青少年调节情绪并在学校中获得好成绩。 (来源:《独处的力量》) 抽时间自我反省对我们很重要。我们常常会在不专注事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们不会一夜之间就拥有高效率,和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一样,是需要付出努力的。但如果你只是坐等它发生,你不会有任何改变。为了活得更好,我们需要更多地了解我们的身体,并想办法优化我们的能量。
个人分类: management|1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处理中文字符串的好帖子
xulimei1986 2014-9-19 19:28
https://bbs.pinggu.org/thread-878037-1-1.html
0 个评论
分享 《名作欣赏》半月刊 08中文核心期刊
清新蓝色星空 2014-9-6 10:57
《名作欣赏》半月刊 08中文核心期刊
期刊简介 主管单位:山西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北岳文艺出版社 出版地:山西省太原市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6-0189 国内统一刊号:CN14-1034/I 邮发代号:22-167 复合影响因子:0.116 综合影响因子:0.043 该刊被官方权威收录平台知网、万方、龙源、万方收录 创刊时间:1980年 主要栏目:名家在线、名作养心、美文悦目、时文抢鲜、古典今读、域外视野、青春派对、好书共享、妙笔生花、影音画廊等。 投稿须知: (一)作者要求至少为副教授或博士。文章篇幅最少为5500字以上。 (二)来稿格式要求规范,项目齐全,按顺序包括: 1.文题。一般不超过20字,必要时可加副标题。 2.作者姓名。要求署真名,并在篇首页地脚标注作者简介,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学历、职称,主要从事的工作及研究方向,地址。 3.作者单位。单位全称,省、市名及邮编。 4.摘要。【 中国期刊库 】编辑友情提醒:一定要概括陈述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方法、结果和主要结论,要求客观反映出论文的主要信息,力求文字明确、简练,一般不超过200字。 5.关键词。选择反映论文主要内容的术语3—5个,以分号分隔。 6.文题、作者姓名、摘要、关键词的英译内容。 (三)文责由作者自负。本刊尊重作者文意的基础上,编辑部有权对稿件进行删改和节录发表。 (四)请勿一稿多投。发现一稿多投者,一切不良后果由作者承担。 (五)来稿在本刊发表后,将及时向作者赠送当期刊物两本。
1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日观华尔街中文网,探求经济社会热点
freedom2004 2014-5-15 00:51
用时5小时阅读华尔街中文网,成为我每天的必修课,日积月累下列发现受益良多:1.了解到国内外经济社会变化的大事件;2.提供良好的学习素材;3.拓展了个人的思维空间和思考视角;4.提升写作文笔的生动性等待。
2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转]优美的中文
graylens 2014-4-3 23:02
中文是一种非常优美的语言。好的中文不单能表达出一个人的心绪,更能够表达出一个人的精神气度。而在今天,能写好中文的人实在是太少,甚至公众人物也是如此。这里,转载一下当年周慧敏和倪震的分手声明,作为好中文的示例。最后附带八卦一句:七天后,他们宣布结婚。 《周慧敏声明》 我与倪震识于微时,一起共渡过不能尽算的高低起落,早已磨合了一套我们之间的相处艺术。一个人的问题,两个人去修正;一个人的挫败,两个人去承担。我俩是一个团队的,没分高低,输赢也是一体 。某程度上,周慧敏早已是一位不同面貌的倪震。任谁一方受到伤害,另一方都愿抵御百倍的痛。一起走过将近二十个年头,绝对不是在一般人的准则下相爱,但外人却总爱把自己的一套价值观去评价、批判属于我俩之间的爱情。    今天我能够成为自爱,懂得爱人,拥有着无比勇气与承担的女人,请不要小看这个精神伴侣在我背后为我付出过的一切努力,包容,宠爱,照顾与扶持。都生活了这么久,没有倪震,成就不了今天的周慧敏。所以我敢大胆向各位说一句:“我的伴侣绝对犯得起这个错误”,而这句说话,亦只我一人有资格去定论。看到伴侣事后为我做出的承担,我马上就原谅了他,又怎会有某些媒体创作出来的痛哭,拍台,大骂,这般无稽的谎言呢 ?不到一天,我看到了很多无比荒诞,狠毒,凉薄的炒作与咀咒,妖魔鬼怪都涌进来,愈炒作愈黑暗,致人于死地。    公众人物谈恋爱要承受异于常人理解的压力,从当年决定和不按常规行事的倪震谈恋爱,就知道是一场革命了,亦没有失望过。香港这片是非地,无风三尺浪,暗箭来自四方八面,行差踏错一步就如掉进斗兽场。当中我们需要的信心,包容,付出是一般情侣无法体会的。显微镜下看世界,任谁都难合格。我告诉大家,我们不害怕,也不逃避,只是有点累了。在回复到朋友关系以后,我们要好好享受不用被批判的日子,大家为未来再次装备出发。我相信身份的改变,疏离不了我们之间微妙的关爱。    最后,我要向每位真正支持爱护我的朋友说:“我没枉费与倪震轰轰烈列地爱过,永远刻骨铭心,此生无憾。而我自己亦都会好好地勇敢活下去,一如过往。”多谢各位。    周慧敏 二零零八年十二月十一日 《倪震声明》 最近满城风雨,矛头都是我作为一个男朋友怎样失败。我多谢大家的意见和抨击,事发后也承诺过深切反省和负责。想了一星期,我再为我的错误向慧敏道歉,也多谢她再一次肯包容我的过失。但感情由两个人的事,变成了所有人的事,性质已起了改变。 雨过天青不难,但可以保证暴风雨不再来吗?我问了自己这个问题很久,意识到我这次的错误并非如一些损友说是技术上不小心,而是结构上出现了明显的中年危机。我会正视问题,完善自我,不排除寻求专业辅助。在有信心改善之前,我明白到我在大家的心目中,不再是个称职的男朋友,更不配做慧敏的男朋友。为了令公众安心,为了显示我的后悔和承担,我决定引疚分手,和慧敏结束情侣关系,做回知心的朋友。 这无疑是极大的损失,但我相信传媒界,和慧敏的fans,都会欢迎我这个痛苦的决定。我不是个称职的男朋友,但做个称职的好朋友,我很有信心。我和慧敏相识近二十年,一向互相支持和了解。今日因我的不捡点分手,也不会影响我们继续来往,处理合作的日常事务,和照顾爱猫。 我做错事,认了错,向慧敏交待了,也得到慧敏的原谅。基于问责分手,已是极刑。以前种种,我和慧敏不会再作回应。以后种种,请大家尊重我和慧敏只是朋友的关系,不要再订出情侣的标准。假如我们的关系再有变化,我们一定第一时间通知传媒,令大家可以再行监督。我已搬离跑马地寓所,再一次多谢慧敏多年来的包容,和传媒多年来的鞭挞。人头落地了,退一步海阔天空,希望事情可以告一段落。 倪震 二零零八十二月十一日 来源:和菜头 微信 bitsea 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jAzODU2MA==mid=200453605idx=1sn=9d1506653cda5b57a5e80c879ae543b3#rd
个人分类: 各种声音|0 个评论
分享 [转]“改革”的改革
graylens 2014-3-26 15:46
FT中文网财经版块主编 徐瑾 北京“两会”之后,中国高层发展论坛再度成为中外政商学界的聚会,主题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国”。正值不再“保八”的中国经济放缓迹象初现之际,各大机构纷纷降低中国2014年经济增长预测数值,改革再度成为热门话题,如何寻找改革动力?如何平衡长期增长潜力下降与短期增长下滑风险? 改革方向在何方,其实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已经给出定义,“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这份改革方案纵然评价不一,但让市场起决定作用这一点仍旧是各界认可的共识之一。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在“改革优先序与短期增长风险”演讲中强调,能否落实上述“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点,对中国未来影响“天差地别”。他认为市场是一个场所(market place),中国初级市场发育得很好,某些甚至有全球性影响,如义乌的小商品市场等,但是交易所代表的高端场所则是中国的薄弱环节,比如中国股市跟国民经济的增长之间脱节,这些高端场所的价格发现功能对全国资源配置都有辐射性极强的影响。 考察政策理念的标准,无非在于实施效果。一切魔鬼都在细节之中,《决定》各方面改革项目是300余项,孰先孰后?在本次中国高层发展论坛上,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从中国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改革经验出发,认为改革资源有限,因此以往“最小一揽子改革”的概念今天仍旧适用,具体做法就是在多项改革中,“选出那些最为重要的和关联性最强的少数改革项目,形成一个最小的一揽子改革。” 改革的次序如何选择呢?吴敬琏认为改革优先次序应该从需要来选择,“按照我们进一步的让市场经济体制能够发挥作用所必需进行的改革作为最优先的改革”。对于以“有共识的先改,没有共识的后改”的流行观点,吴敬琏认为如果存在合理制度,所必要的改革都应该放在优先地位,即使没有共识也会在工作中很快形成共识。 细究“改革”一词,其在中国处境颇为吊诡,一方面是近年举国呼唤,中共也在最高层面成立了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另一方面公众对改革则多有缺乏动力之感。中国经济经历了三十余年的发展,容易的路已经走完,如今的改革基础不再是一张白纸,利益集团阻隔横生,昔日能够让人人得益的“帕累托最优”式改革几乎已不复存在。 也正因此,有别于过去“人人有蛋糕”的增量改革,今天的改革则是“如何分蛋糕”的存量改革,有人受益有人受损,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正如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的观点,中国改革的最大的风险是不改革,现在诸多问题都是不改革的产物,“改革跟社会之间的矛盾,因为现在改革有几百条,可是中国社会的耐心已经越来越没有了,改革尤其是结构性的改革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是中国社会现在很难有耐心。” 人人都是理性人,任何决策,都是实然与应然的博弈结果,应该如何和实际如何之间往往存在无数路径,最终的路径必然是彼此竞争的结果。改革之难,在于利益集团阻碍,改革之易,也在于利益集团并非铁板一块。 以做加法的思路,改革不易,以做减法的思路,改革也不算太难,所谓“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其本质无非在于让(或说“允许”)万能的市场正常发挥其作用而已,而并非强力建构出一个市场来,因为这样做的时候往往得到的是反市场的机制。 从经典的市场理念可知,培育市场并非很难,市场往往源于自发秩序的结果,行政放权放手即可。可惜“父爱主义”泛滥的政府往往倾向于不相信市场,最终每每将自身限于“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治乱怪圈之中。折腾之后,留给改革的时间与耐心还有多少?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作者近期出版 《中国经济怎么了》 作者邮箱:xujin1900@gmail.com ,微博:http://weibo.com/xujin1900)
个人分类: 各种声音|0 个评论
分享 CSSCI期刊比中文核心能强多少?
龙溪游虾 2013-6-16 17:34
现在我们学校发中文核心期刊一文不奖,发C刊奖励2000;另外一个同学所在高校发中文核心奖励200,发C刊奖励3000.两者的差距真有那么大吗?
1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博迪投资学中文8版
bi913278 2012-11-30 12:48
博迪投资学中文8版 博迪投资学中文8版
1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博迪投资学中文8版
bi913278 2012-11-30 12:42
博迪投资学中文8版
1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博迪投资学中文8版
bi913278 2012-11-30 12:41
博迪投资学中文8版
1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博迪投资学中文8版
bi913278 2012-11-30 12:35
博迪投资学中文8版
1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博迪投资学中文8版
bi913278 2012-11-30 12:34
博迪投资学中文8版
20 次阅读|0 个评论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19 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