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lypshine
3521 1

未来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的一点思考——从大学生就业状况视角 [推广有奖]

  • 0关注
  • 0粉丝

高中生

40%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19 个
通用积分
0
学术水平
0 点
热心指数
0 点
信用等级
0 点
经验
862 点
帖子
23
精华
0
在线时间
2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1-9
最后登录
2012-10-23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一、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近几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如下表所示:





在每年的大学生毕业群体中,有较大比例的大学生来自农村。经“麦可思-中国2009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的数据显示,若将毕业生的家庭阶层分为产业与服务业员工、管理阶层、农民与农民工、无业与退休及专业人员四种类型,从学生毕业后半年的就业状况来看,农民与农民工子女、产业与服务业员工子女中分别有35%25%的毕业生未能就业,远远高出管理阶层子女未就业15%的比例。
在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和积累模式主要采取的是农村家庭教育投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会不会使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积极性下降?本文从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行为角度出发,对未来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二、
文献综述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其主要特征是城乡二元结构明显,且农村人数在全国总人数中占多数。当前对于中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分析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的基本特征。刘文(2004)分析了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的基本特征,提出由于农村人口众多、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等原因。认为加大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建立合理的投资机制将对促进农村经济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2)中国农村人力资本收益率研究。侯风云(2004)依据“中国人力资本投资与城乡就业相关性研究”课题组在20027月至20031月对全国15省市进行的问卷调查,使用计量经济学的相关模型估计了中国农村不同形式人力资本收益率。研究外出农村劳动力与城市劳动力的就业替代关系,分析培训和正规教育对收入的影响。
3)利用统计数据描述分析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和人力资本投资状况。钱雪亚、张小蒂(2000)研究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及其收益特征。作者根据农业普查情况并结合农村住户资料分析,认为农村从业人员文化素质绝对水平低,相对水平更低。研究表明,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宏观收益不显著,表现为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小,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个人收益以迁移收益为主,教育投入的直接收益率偏低。研究还表明,1996年全国农村从业者中5.8%的高文化从业者,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低文化水平的人员所没有的特殊作用。
4)理论阐释分析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谭俊华、李寒、刘海雁(2004)认为我国农村之所以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严重不足,农业劳动力素质低下,农村人力资本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作者提出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途径有:加强基础教育改革,稳步推广九年制义务教育。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发展。大力促进农村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的发展。改善农村的营养结构和医疗卫生条件。旷爱萍(2005)也从相似的视角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进行了分析。李德孝(2007)重点从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视角分析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现状及对策。
三、
中国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行为分析

从人力资本和教育投资的理论分析,**、企业和个人(家庭)是教育投资的三大主体。因此,农村家庭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一个方面,人力资本投资的研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也适用用于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的研究。人力资本投资作为一种投资活动与个体的其他投资活动相比有相似之处,其行为一般受制于对投资预期收益、投资风险及其他相关因素的判断,同时还受制于此项投资收益率与其它项目收益率的对比。因此,本文主要使用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分析。
按照人力资本均衡理论的观点,惟一决定人力资本投资量的最重要因素,可能是投资的有利性或收益率。因此,个人(或家庭)人力资本投资决策取决于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即投资收益率的估算。由个人(或家庭)所承担的成本就是受教育者在受教育培训期间承担的全部费用,包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显性成本主要是个人(或家庭)对个人完成最终教育的全部货币支出如学费、书本费及因接受教育培训而带来的额外生活费用等。隐性成本主要是因受教育培训而不能参加工作所失去的可能收入和效用,也称为机会成本;而投资教育培训的收益是预期的,因此个人(或家庭)在估算教育培训收益时必须对教育培训的未来的收入进行贴现,然后把这种贴现值与所受教育培训需支出的成本进行比较,若贴现收入大于贴现成本,收益能够补偿预先的投资成本,则这项投资是有利的;反之则投资不会发生。
然而,个人(或家庭)教育投资行为是一项复杂的决策过程,不仅要考虑人力资本的收益率,要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与其它投资的比较,而且还受一定的民族文化传统及相应的价值判断标准影响。因此,本文将在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农村实际情况对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探讨。

[1] 来源:章建森 杨影•农村大学毕业生求职愁几许•今日早报,20100812(第三、四版)

[2]殷红霞主编•我国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研究•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届博士学位研究生毕业论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就业状况 学生就业 家庭教育 大学生 就业 大学生 农村 视角 家庭教育

爱上经济学
沙发
lypshine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1-2-27 22:23:4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一)   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的假设前提

1.为便于分析本文对农村家庭教育的投资范围进行了限制,涉及的农村家庭教育投资仅指中高等教育。为了便于分析,中高等教育仅指三年高中教育和四年大学教育,且受教育者全部完成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

2.社会制度(包括教育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仅作为外生变量。

3.农村家庭的教育供给主体——家长在短期内是理性的(此处短期设定为十年)。短期内理性假设是指其在短期内考虑教育对子女未来发展是有益的,在中长期,由于家长尚无法得到教育供给的成本与收益估计量,从而无法做出长期理性判断。

(二)   在1977~1990年接受中高等教育的大学生

1.提供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的

(1)投资的条件

①国家尚处于恢复高考时期,初步表现出对于教育的重视,国家在中高等教育体系中担负更多的教育费用,因此农村家庭相对供给较少比例的子女受教育费用。

②家庭只需要部分负担或者不负担受教育子女的生活费用。

③传统的“养儿防老”观点在农村家庭中根深蒂固,家庭中子女数量较多。仅提供一两个子女的中高等教育,其他子女可以作为家庭的劳动力提供支持,勉强可以承受。

(2)获得的效用

①大学毕业生需求大于供给。这段时间的中国中高等教育总体水平较低,大学毕业生处于需求远远小于供给的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率高。

②大学毕业生福利待遇较好。这段时间中国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期,由于高学历人才的稀缺性和企业的集体性和国有性,大学毕业生基本都能获得单位提供的住房。

③上大学是实现“农转非”的有效途径。户籍问题历来是备受人们关注的话题,尤其对于农村家庭来说子女通过上大学而顺利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里人”,是受教育者和教育供给者想要的最大收益。

④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双重满足。农家庭出身的子女通过上大学在大城市找到好工作,获得较高层次的生活水平,作为教育供给主体的家长认为这是值得骄傲的事,精神层面得到满足;同时,子女中至少有一个能够达到家长“养儿防老”的要求,物质层面也得到满足。

2.未提供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的

(1)投资的条件

①农村家庭不需要负担子女继续受教育的费用。

②农村家庭子女有能力供养自己,不需要家庭负担其生活费用。

(2)获得的效用

①作为家庭的新增劳动力获得“收入”。此时的收入不能作为纯粹意义上的收入,因为当时农村土地政策刚从社会化大生产转变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甚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有些农村地区尚未实现,新增劳动力基本通过生产队务农获得收入——口粮。

②不能获得工作经验(除了务农能力)。在同龄人接受中高等教育的七年时间里,未接受高等教育的子女没有或者很少参加除了务农以外的非农业性质的工作,也没有或者很少参加除体力劳动以外的脑力劳动,因此不能获得除务农能力以外的工作经验。

③户口保留在农村。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整体劳动力市场流动性较弱,是农村劳动力人口流动性更是低于国家平均水平。子女作为社会的新增劳动力,不能实现户籍转移。

④生活水平低于接受教育的同龄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一直在大力发展工业,而农业发展相对薄弱。整个社会的农村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与城市发展水平,使得通过接受过高等教育到城市工作的农村家庭子女获得比没接受高等教育留在农村的子女获得更高的生活水平。

(三)   在1990~2010年接受中高等教育的大学生

1.提供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的

(1)投资的条件

①农村家庭从改革开放中得到益处,整体生活水平相对有所提高;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使农村家庭中子女数量减少,抚养子女的费用大大减少,农村家庭有更多的能力为子女接受教育提供支持。

②城市整体消费水平提高,农村家庭为子女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生活支出显著增加。

③农村家庭教育投资主体经历了由于没有接受高等教育而该改变生活或者身份的机会,他们寄希望于子女。

(2)获得的效用

①大学毕业生供给大于需求。子女完成大学教育多数在2000年至2010年之间,此时由于经历了高等教育连续数年的扩招,大学毕业生明显的处于供给远远大于需求的状态,大学毕业生出现的就业难问题。

②大学毕业生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大学毕业生连续数年的供给大于需求,使得其工资待遇逐年下降,加上城市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有些大学毕业生甚至无力担负其基本生活费用。

③大学毕业生户籍问题没法解决,出现回流。大学毕业生包分配包落户的隐性制度早已消失,在城市接受高等教育的农村家庭子女无法通过接受高等教育获得城市户口。同时,近年来城市住房价格的不断上涨,更让部分大学毕业生迫不得已迁回农村。

④大学毕业生因为没有工作经验,无法得到就业机会。短期内生活困难,社会上出现“啃老族”现象。

2.未提供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的

(1)投资的条件

①农村家庭不需要负担子女继续受教育的费用。

②农村家庭子女有能力供养自己,不需要家庭负担其生活费用。

(2)获得的效用

①作为家庭的新增劳动力获得收入。随着农村劳动力市场流动性增强,非农业收入在农村人均收入中的比例大幅度提高。从初中毕业到大学毕业的七年时间,以平均每月1500元计算,共可获得收入126000元。

②获得工作经验(非务农经验)。农村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增强,农村人口获得更多外出工作的机会,对各行各业知识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学习和积累。

③有更多创业机会。农村劳动力市场流动性的逐渐增强和信息时代信息交流的优越性,使未接受高等教育的子女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子女从初中毕业到大学毕业的七年时间内,积累了更多的工作经验和创业资金,获得比接受高等教育的同龄人更多的创业机会。

④有机会获得城市户口。与接受中高等教育的同龄人不同,未接受中高等教育的子女初中毕业就进入社会获得工作经验和积累财富,部分未接受教育者甚至通过自己创业有能力在城市买房并获得城市户口。尽管随着中国户籍制度的改革,户口不像二十年前那样受重视,但拥有城市户口仍然是农村居民普遍追求的。

四、         对未来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的探讨

基于以上对农村人力资本教育投资行为的分析,笔者认为,在不考虑教育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及社会保障制度等外在变量的情况下,面对当前大学生毕业难的现状,短期理性的农村家庭主体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其教育投资行为有:

(一)农村家庭教育投资动力不足

当前农村家庭教育投资没有获得预期收益,使即将面对家庭教育投资的主体(其中有相当比例可能未接受高等教育,部分为接受高等教育)对高等教育的认同率降低,形成“读书无用”的思想,从而在其教育下一代的过程中,没有足够的动力进行新一轮的家庭教育投资。

(二)没有能力进行农村家庭教育投资

由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现状,即将面对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的主体(其中有相当比例可能未接受高等教育,部分为接受高等教育)很可能由于收入水平有限,子女外出求学生活费用过高,以及赡养父母压力过大等原因,无力支持下一代的中高等教育投资。

(三)农村受教育群体基数变小

当前处于育婴阶段的农村父母(其中有相当比例可能未接受高等教育,部分为接受高等教育)多为80后,受到外来思想影响较深,思想从传统的“养儿防老”思想中解脱出来,加上现阶段赡养父母、供给住房、子女教育等各方面造成压力过大,在未来将会选择把有限的收入和时间放在自己的短期享乐上而拒绝抚养子女,从而导致农村受教育人口基数变小。
爱上经济学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11-5 1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