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各类课程要充分挖掘思想政治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物理化学》融合了物理学和化学两大基础自然学科的基本知识点,热力学定律、相平衡、电化学、表面化学等的发展无处不体现着人们对自然、对科学认识的逐步提高,已成为一门消失于无处不在的学科。在汉斯出版社《教育进展》期刊中,有学者指出《物理化学》课程中的知识点与矛盾统一、量变质变、方法论等都紧密结合,化学发展史、化学家生平等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最佳材料,被称为“化学中的哲学”。
同时,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多属于碎片化,多集中于个别知识点,老师讲授知识大多也只是基于本课程知识点进行阐释,很少能够站在一定高度探讨课程的深层含义和实际意义。因此如何使学生对物理化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特别是对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从中接受辩证唯物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物质运动的研究,只有经验和实践,是盲目的,会陷于迷茫;当正确利用数学的方法,才最终成为一门科学;但只有当上升到哲学的层面,才能确定正确的发展方向。
一切学科的研究对象都是物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而存在,又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形态包括实物和场,我们平常意义上所指的物质是有质量的实物;没有质量的物质就是场,如光、电、磁、热、力等,场是物理学的范畴。
按照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的解释,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是相对于某一参照系的。物质本身的各种不同的形式和种类只有通过运动才能认识,物质的属性只有在运动中才能显现出来。
物质的运动变化,包括聚集状态的变化和性质的变化。物质的聚集状态,包含气、液、固三态,以及等离子态、液晶状态等。物质的性质,除了温度、密度、压强、体积等和光、电、磁、热、力紧密相连的物理性质,还有氧化、还原、酸碱性等化学性质。因此,通常所研究的变化主要包括压力p、体积V、温度T等物理变化,形态、晶型、结构等相变,以及新物质生成的化学变化。
近期有人认为,化学主要是研究物质的分子转变规律的科学。根本上说,化学是以数学和物理为基础,从分子、原子尺度上研究物质变化的基本规律,研究“量变质变”、“矛盾统一”的特征,并且利用这些规律和特征去创造新物质,去揭示自然的本质。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世界是物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因此物质永远按照自身的固有规律在运动。无论宇观世界、宏观世界或者微观世界,都会遵循一些共同的变化规律,无论哪个领域,都是研究考察运动着的事物,研究自然以及社会乃至宇宙的变化规律,构思未来的发展前景。《物理化学》的诞生和研究如此,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不例外。
通过从本体论介绍《物理化学》,学生了解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理解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固有属性,把握运动的基本规律,就能够用运动的、变化的观点看问题,无论是在对《物理化学》的学习和研究中,还是生活中,无论对人还是对事,都能够高瞻远瞩,把握好方向,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