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是根据收入=支出建立起来的,由于收入和支出是一回事,宏观经济学家选择逻辑不一致的方法建立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家以“买卖”的角度看待支出,把支出按企业、家庭为单位分为投资支出和消费支出。宏观经济学家以“生产、消费”的角度看待收入,先把收入看成工资、利润、地租三部分,然后以是否消费把收入分成储蓄和消费,最后得到储蓄=投资这个“均衡”等式,建立宏观经济学体系。宏观经济学体系的模型是IS-LM模型,这个模型一直在大学、研究机构讲授,影响一代又一代的职业和非职业人群。
微观经济学是以“效用价值论”为逻辑起点建立起来的,尽管微观经济学采用“均衡价格”或者“供求价格”,其逻辑基础始终是“效用价值论”。“均衡价格”里的价格是效用,供求决定的价格还是效用,在微观经济学里,效用是价值、价格、货币,由于微观经济学只谈价格,不谈价值,效用是价格。货币按效用价值的逻辑没法统一处理,效用是消费产生的,货币是交换或者买卖产生的,“价值论”和“货币论”只能用不同的方法处理,这个是经济学里的“两分法”,分析价值和分析货币用不同的方法。
效用是个人消费商品使用价值产生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随着消费使用价值的增加而递减,学名叫“边际效用递减“。边际效用递减是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这个基本分析方法有时叫“均衡分析”、有时叫“等边际分析”。
个人的消费行为用“边际效用递减”的方法分析,把“边际效用递减转换为数学语言,是一阶导数大于0,二阶导数小于0。由边际效用递减推导出“效用最大化”,在边际效用等于0时,效用最大。效用最大通过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的切点求得。无差异曲线实际是等效用曲线,一组商品效用相等的曲线。预算线实际是总效用线,由于用价格表示效用,预算线的总效用以总收入的方式表示,效用=收入=价格。微观经济学分开效用、收入、价格是使用双重标准,使脱离实际的理论能够联系实际,比如收入(总效用)=商品1乘以价格1(这个价格是消费商品使用价值产生的效用)+商品2乘以价格2+商品3乘以价格3.。。。
效用是商品的消费端。把商品的消费端转换成生产端,效用最大化就转换成利润最大化了。利润最大化的利润是效用,利润和价值理论逻辑必须一致。在效用价值论的框架里,收入、成本、利润都是效用的表现形式。
从经济主体角度看,效用价值论表现为家庭效用最大化、企业利润最大化。效用和利润建立在效用价值论上,它们都是效用。家庭通过消费商品获得效用最大化,单个家庭效用最大化是消费论或者效用论,多个家庭效用最大化是福利经济学。效用论和福利经济学遵循的都是等边际原则,一个是物的等边际效用,一个是人的等边际效用。
从生产要素角度看,效用最大化就是资源最优配置了。什么时候资源实现最优配置?资源的边际效用、边际产品、边际生产力相等时,资源就实现最优配置了。
效用最大化、利润最大化、资源最优配置是通过交换实现的,由于这些最大化都是以效用价值论为基础,它们可以用一系列“边际替代”来求解。
竞争包括竞优和竞劣,竞优是优胜劣汰的过程,竞劣是劣胜优汰。选拔人才的过程经常是竞劣、劣胜优汰的过程。
微观经济学以效用价值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微观经济学有严密的逻辑,不足之处是脱离实际。用微观经济学或者效用价值论是计算不出利润的,没有人把效用当利润、当财富储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