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本质”的定义有很多:《辞源》的解释是:1)事物本来的形体。2)事物的根本性质。《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解释则是:名词,指事物内在的,主要的,根本的东西。与表面现象相对。本质强调根本的决定性的性质。常用于说明人(包括集体)的本性,品质。《辞海》的定义是: 1)本来的品质或质地。2)哲学上与“现象”相对,组成辩证法的一对范围。本质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它由事物的内在矛盾所规定,是事物比较深刻的一贯的和稳定的方面;现象是本质在各方面的表现,任何事物都有本质和现象。本质从整体上规定事物的性能和发展方向,复杂的现象从某一特定方面表现本质,二者是统一的。《牛津高级英汉词典》对它的解释是:“本质:使事物成为它所是的东西;事物最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属性”。在这里,我觉得:“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更切近论题。
本质主义产生于亚里士多德,他在<范畴篇>中说:“所有命题和所有问题所表示的或是某个属,或是一特性,或是一偶性;因为种差具有类的属性,应与属处于相同序列。但是,既然在事物的特性中,有的表现本质,有的并不表现本质,那么,就可以把特性区分为上述的两个部分,把表现本质的那个部分称为定义,把剩下的部分按通常所用的术语叫做特性。根据上述,因此很明显,按现在的区分,一共出现有四个要素,即特性、定义、属和偶性”。在这里他把本质和非本质做了区别:“定义”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性”只属于事物,不揭示本质,在亚氏看来本质即是本质特性,。“本质特性被设定为与其他所有事物相关且又使一事物区别于其他所有事物的东西;例如,能够获得知识的那种有死的动物就是人的本质特性。” ‘属”,是表述种的“本质范畴”。 “偶性”是指:它不是上述那些的任何一种,即既不是定义和特性,又不是属,但是也属于事物;并且,它可能属于,也可能不属于同一的某个体,例如坐的姿势就可能属于也可能不属于同一的某物。白色也是如此;因为没有什么东西能妨碍同一个事物在此时为白,在彼时为非白。”他把事物(实体)分为个体,种和属,种比属更能接近事物,揭示事物本质,如,我们说某人是人比说它是动物更能接近人的特性。后来克里普克认为:“一个对象的起源对这个对象来说是本质的。”,“制造一个对象的物质对于这个对象来说是本质的。 ”他著名的观点就是:人是由精子和卵子合成的。我们说亚氏关于四个要素的界定,对于我们辨别本质和非本质具有很大的帮助。但他和克里普克对人的定义似乎不能揭示本质,因为他们都是“特性”的东西。
黑格尔的《本质论》认为:“本质是存在的真理,是自己过去了的或内在的存在。反思作用或自身映现构成本质与直接存在的区别,是本质本身特有的规定。……我们常认为哲学的任务或目的在于认识事物的本质,这意思只是说,不应当让事物停留在它的直接性里,而须指出它是以别的事物为中介或根据的。事物的直接存在,依此说来,就好象是一个表皮或一个帷幕,在这里面或后面,还蕴藏着本质。事物中有其永久的东西,这就是事物的本质。”(《小逻辑》)。这里我很欣赏黑格尔关于本质是事物内在的存在和它的永久性质。但本质是“过去了的存在”似乎与自己的观点相悖,因为既然是永久的,就不应该把它说成是“过去了的存在”,因为这很容易使人认为,本质只有在过去了的事物中才能出现。
通过阅读那些关于本质的理论,我们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是仅从抽象的思维出发而讨论什么是本质以及本质与现象、现实等诸多与本质相关联的事物,而没有讨论事物本质具体的内容,所以显得空乏而无实用价值。因为任何理论如果不能和人的生存产生联系,那么这种理论就是空洞的,没有实在价值的。抽象的思辨只有与人的具体生存相关联,才能显示它的生命力。生存哲学所要探讨的是人的本质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自然、社会的本质,它们体现着人的人生观、社会观和世界观,决定着人的生存态度,是每个人无法回避的。然而,对事物本质的探究确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正如黑格尔所云:“本质论是逻辑学中最困难的一部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所探究的是最具抽象,最不确定,最有争议的东西,况且人、自然。社会本质的也是最难把握的,它隐藏在事物内部让人难以定义,故有了哲学上的永久追问。这种追问也许难以切中人和自然的存在之核,但每一种追问都在向它们的核心切近,让人感受到成功的希望。人们对事物本质的理解有许多种,他们的定义都能切中本质的某些侧面,然都不是可确定的。于是就有了反本质主义的出现,反本质主义对本质的一概否定,简化了人的生存理念,然而,它更能造成人的智慧的失落,甚至哲学追问的终结。人们对人世万象本质的痴迷,昭示着人的生命的无穷魅力,如果一切都是虚无,人生也就太乏味了。这里本人冒昧地对人、自然、社会的本质做以粗浅的解说,以冀引起大家对这些问题的探讨。
人的本质 关于人的本质,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人之性善也,犹水之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荀子则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此,故争夺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賊生而生信亡焉……因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然而人性的善恶不是人的最根本性质,它只是亚里士多德的“特性”,本质的东西是超乎善恶而更具抽象的本真。管子认为生命是由精和神两部分组成:“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合乃生,不合不生”。这和柏拉图的灵魂论和奥古斯丁的理性论很接近。柏拉图认为:人的实质在于“灵魂”,肉体缺乏自身的独立存在,只是被灵魂暂时利用并最终抛弃的工具。所以他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是一种理念,这种理念的人才是完美无缺的。奥古斯丁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他们对人的肉体的忽略,造成他们理论的缺失,人怎么能脱离肉体而独立存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况且这种理念的人是不存在的。我们不能否认人的精神对人的存在的巨大作用,然人的肉体存在是人之为人的基础,是不能回避的。与奥古斯丁相反,达尔文主义认为:“人是自然的生物”。这种把人等同于动物的观点显然是不能为人所接受的,因为他无视人的精神存在。马克思说:“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的本质论时说:“‘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而国家的职能等等只不过是人的社会特质的存在和活动的方式。”(《马恩选集第一卷》。这里马克思的理论也不全面。我们说:“社会关系”是指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按照马克思的说法,人的本质就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总和。这显然不能令人苟同,因为马仅从社会的角度观察人而忽视了人的个体属性,人的本质应该从人本身去寻找,而不能只关注他的社会属性。社会是人的集合它显示的是人的一般属性而不是本质属性,一般只有通过特殊才能显示其本质属性。其次,这种“总和论”比较笼统。它根本就没有体现出具体的人究竟是什么。我们说“人与之之间的关系”是:疏密、爱恨、情仇,猜忌和战争……难道他们集合起来就构成了人?关于人的本质黑格尔则是从具体人自身出发去定义的,他说“……人之所以为人,只取决于他的本质而不取决于他的行为和他的动作。这话诚然不错,如果这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的行为,不可单就其外表的直接性去评论,而必须以他的内心为中介去观察,而且必须把他的行为看成他的内心的表现:但是不可忘记,本质和内心只有表现成为现象,才可以证实其为真正的本质和内心。而那些要想从异于表现在行为上的内容去寻求人的本质的人,其所基以出发的用意,往往不过是想抬高他们单纯的主观性,并想逃避自在自为地有效的东西”。(《小逻辑》)黑格尔把本质规定为可实证的东西,显然也有其不足。因为本质是抽象的东西,一些事物的本质是无法实证的,我们只能从其表象和行为上去“透过现象看本质”但这种现象背后的东西不一定就能反应人的本质,杀人的现象背后就能显示人的本性是恶的?它依然是人的“特性”而已。同时,一个人的具体的行为和内心活动只能表现一个人即时的活动,但不能因此就概括出它是一类人永久的本质。这里马克思和黑格尔分别从人的两级去考察人而忽视了二者的统一。我们说人是一个社会人、自然人,这只是人的类的属性而不是本质属性。
人是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一个难解的命题。如果有那麽一个完整的标准人——“真人”的存在,他就可以作为一个模子,供人模仿,人们的生存就容易多了。遗憾的是儒家、道家……都给我们树立了“真人”形象,但他仍被世人病诟—(虽然那些“君子'”,仙人“……的形象能为广大受众所接受并被尊为楷模,一度成为一个民族的人格标准)因为他太超凡脱俗了。人的凡俗形象在他那里不复存在。所以不能为所有人所接受,人毕竟是一个肉体的人,他受七情六欲的支配,有一些凡俗之想也很正常,但那种”君子“,“仙人”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所以远离了现实的人。这里我也不敢贸然给人下定义,因为任何对人的定义都是不完善,都能招来异样的诘难。我们只能从人的类的属性去切近它的本质,我们认为:人是一个肉体与精神的存在。人的心物二重性决定了人在维持基本的生物生存的同时,更多的生活在由社会生活和自我灵魂追求所组成的精神生活里。因此,人更多的是一个精神存在,这种为了精神的愉悦而生存的天性,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人为了寻找身存的目的,积极主动的在社会生活和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寻求自己生命的归宿。这种神性的本质追求虽然注定了人的悲剧终结,但人始终没有放弃对他的坚定信念,人的精神追求不是一厢情愿的坐以等待,而是把它付诸于具体的行动中。人的生存活动是通过一系列行为表现出来的,它包括初始欲望、自由选择、价值判断、具体实践……人的具体实践构成了人的生命的答案:从生到死人的生命活动只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她要不断的创造财富,使自己的生命更加充盈,更有价值,这种价值使他面对死亡而毫无遗憾。由于对人的价值的不同理解,构成了不同的人生观。故有了丰富多彩的人生现象。不知死,焉知生?对死的既恐惧又坦然,使人更能深刻的领会生命的创造要义,而使之在活的过程中更加珍重生命的质量,不断的创造生命的财富,这是人之为人的高贵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