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楼主: ldjdkj
3036 15

[经济学教育] 少儿科普:是不能缓行的大事 [推广有奖]

  • 5关注
  • 32粉丝

贵宾

学术权威

27%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2
论坛币
205075 个
通用积分
11166.9842
学术水平
1433 点
热心指数
1459 点
信用等级
1351 点
经验
156741 点
帖子
5313
精华
1
在线时间
35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0-23
最后登录
2023-4-20

ldjdkj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21-6-11 17:52:34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国之大计,教育为本” 的道理大家都懂。可实际上,中国少儿科普事业及规模远不令人满意。一线城市当然条件很好:各种科技馆、博物馆、少年宫、图书馆、科技游乐园、高校等等,儿童接受科普教育的机会较多。但对于二三线城市,特别是乡村,条件就差很多了。这当然与当地经济条件有关,与教育环境也有关。但是,在4G、5G+大数据的今天,互联网技术+4K电视已经为中国科普事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世界一流的传播路径。也就是说,科普的“一带一路”在中国已经成为科学普及的快车道。

       问题在于中国目前并没有统一的,相互协调的,高质量的视频和声频科普节目。现有的只是一些网络平台发布的、转发的科普节目,其中不乏低质量的,截图式的科普资源。对孩子来说,他们并不了解这些节目是否都具有科学性,内容是否都是正确的。有少媒体数打着科普的名号散布播发一些不良的内容(至少是少儿不宜)。因此,大力促进并加规范的科普事业势在必行。

      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儿童自打生下来就开始接触到了科学技术(比如:2岁会玩手机,会用电视遥控器);3岁知道了太阳和地球都是圆形的球体,自打那起就再也不喜欢听奶奶讲“太阳公公和月亮婆婆”的故事,而是追问“太阳有几个宝宝”?于是,太阳系就成了自愿学习的乐趣。到了四岁,就会联想到宇宙的故事、风是什么,为什么会下雨,台风和龙卷风是怎么回事?当你给孩子用饮料瓶做个试验器,他很快就会“人工制造龙卷风”·······这个过程无需大人的强迫,一切都是孩子自愿的和快乐的。

       人之初,好奇是天性。人的初始本能由好奇开始,观察外部世界。这就是感性认知的开始,当孩子的感性通过积累,得到某种规律性的认知,就形成了理性的感受——明白了一个道理。这就升华为理性认知。人的聪慧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发展出来的。

       科技馆、博物馆、少年宫、图书馆、科技游乐园、少年宫、学校都是知识来源之地,这没错。但不同的地域总会有差别,而且差距还很大。从教育的公平性来讲,这是不应该的。不过既实物然资源禀赋的差异,并不能说明中国的科普事业不能快速发展和提高。因为中国是互联网和电视事业的“超级大国”——能够完全无差别的提供科普信息资源。你在西藏和在上海都能得到相同的知识信息的服务。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是源头!

       1、从国家层面上看,没有有效的科普创作、传播体系。科技部、广电部教育部和少工委都有职责但不统一。各自为政,力量分散;大事做不来,小事做不好。归根结底是资源分散。

       2、优秀的科普著作很少(与国外相比,尤其是与发达国家相比)。笔者近10年来就关注科普著作的情况,令人很遗憾的。世界上很有人气的科普书籍多以发达国家的出版社出版。比如《什么是数学》、《世界观——现代人必须要懂的科学哲学和科学史》、《100个物理知识》、《30秒科学理论》等等科普大作都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教授之笔。中国的科普书籍除了“抄本”之外,优秀作品很少。无论在书店还是在图书馆和网上,都看不到值得称道的作品。再以科普视频为例,成系列的科普视频,BBC拍摄的科普作品水平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看,优势非常明显。图书馆里能找到的好科普书也有限,且基本上都是“中译本”。

       3、不要以为科普作品就是“小儿科”。《什么是数学》和《世界观——现代人必须要懂的科学哲学和科学史》两本书都是教授们几年的功夫才写成的,而且不断有修订版出来。可见,相关的这些大学对科普著作还是非常重视的。中国大学好像就不是这样:科普作品不是论文,不代表学术水平,没有经费,不算绩效······大概就是忘了“育人为本”,“知识就是力量”的社会责任。我倒是希望大学校长们看看《什么是数学》和《世界观——现代人必须要懂的科学哲学和科学史》这两本书——宽阔的知识域未必就是每个教授都能写出来的。“高不成,低不就”,大概就是他们的写照。当然这和体制机制也有关,问题不能都怪老师们。

       4、从“科普中国”网站上看,经费和版权以及科普摄制以及剧本之间合作也有些问题。这里面情况混沌不清,这里也没有篇幅一一细说,“圈里的人”都清楚。完全市场化肯定不行——科普教育属于国家人才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市场化条件下的“集中力量办大事”模式应当是可行的。

       5、有钱有人才能办好科普大事:一是保证必要的经费;二是人社部增设“科技辅导员”职业岗位(比如发达国家的博物馆、科技馆、“公民馆”都有类似的职业岗位,中小学校也有“科技辅导员”一职)。目前我国还会长期存在区域经济性差异,所以依靠网络和电视系统将大量优秀科普作品传播到所有中小学、家庭和幼儿园,进而使中国的“智性教育”遍地开花、充分普及。这符合“少花钱多办事”,“科学从娃娃抓起”的要求。从育儿心理学来讲,知识教育循序渐进,从“知道有这么回事”开始记在脑子里有一个概念,再到后来的教育学习就减少儿童认生的麻烦,儿童的知识教育要避免过度集中到某个“节点”上。也就是要儿童愉快地接受知识(这一点我从蔡天西的父亲培养5个孩子的经历和“数学天才”韦东奕的家庭教育都得到印证)。

       6、最近看了新的小学一年级数学试卷,有道题令我深思:完全没有见过天平是何物的小学生怎样理解这道题的思路?这个问题我问过城区几所小学三年级及以下的学生,都说没见过天平啥样。而天平的衡量又是解题的前提条件。那么多数乡村小学学生见过天平的就更少见。所以蔡天西的父亲“有些知识要提前”的想法我是认同的。我的孙子一生下来就和家里的地球仪打交道,2岁半就发问:

       这是什么?

       地球仪。

       地球仪是什么?

       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你和所有小朋友的家都在真的地球上。

       地球好像和皮球一样,对吗?

       对,地球和皮球都是球形的,不过地球是星球。

       地球有家吗?

       地球的家在太阳系········


   7、家长关心“起跑线”不是没有道理;新编的教材出发点也不是没有道理。关键是要契合时代的进步和儿童的智力能力。就像现在的学科交叉一样,现代教育的内涵和外延都是很宽泛的。现在的中国,知识最多的来源就在互联网上。所以,现在科普事业的供求关系是求远大于供,现在不重视科普,将来仅靠少数“学霸”是不行的。印度经济不如中国,但在硅谷,科技领军人物中,印度裔的数量远多于华裔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少花钱多办事 知识就是力量 二三线城市 发达国家 科学哲学

hhj-1 发表于 2021-6-11 18:26:16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问题并不在于教育,问题在于如何应付考试。你考试不行,什么教育都被等于0

使用道具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21-6-11 18:44:07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关闭教育也许更好。我们先秦时代没什么教育,居然大师频出。现在教育大跃进了,反而不出大师了。

使用道具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21-6-11 19:09:51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家长关心“起跑线”,那就是没打算让孩子跑完百年长跑的全程。现在的教育就是要泯灭好奇心和扼杀直觉能力,拔苗助长的家长也是一只扼杀的黑手。

使用道具

uandi 发表于 2021-6-11 21:06:32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算了吧。中国大学生的数学成绩好,不过拿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基本上都不是中国人。
原因呢? 他们熟读公式,经常操练而已,他们没有兴趣去探本溯源,也没有探究精神。
因为中国教育不鼓励独立思考,只要服从,不能挑战权威。
开放前更是恐怖,金箍圈捆绑得连创作力都没有,都是千人一面。翻开每一本教材,大部分文字都是相同的。
不需要去理解,只管背熟了就合格过关了。
现在那些年青人的创作力相对上好多了。
相对上民国时代和西南联大抗战期间,教材缺乏,环境艰难,都能培养了不少人才。
那才是人才辈出的时代,国外固然有。
国内那些大家,有多少是民国时代过来的,有多少是49年以后的的,一比较就知道。
两弹一星,那些大家都是毕业于哪一国的大学。

使用道具

jjxjiang 发表于 2021-6-13 07:39:32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挺好的意见

使用道具

有点意思

使用道具

512661101 发表于 2021-6-13 16:34:06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ldjdkj 发表于 2021-6-11 17:52
“国之大计,教育为本” 的道理大家都懂。可实际上,中国少儿科普事业及规模远不令人满意。一线城市当然条 ...

使用道具

512661101 发表于 2021-6-13 16:34:49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ldjdkj 发表于 2021-6-11 17:52
“国之大计,教育为本” 的道理大家都懂。可实际上,中国少儿科普事业及规模远不令人满意。一线城市当然条 ...

使用道具

ldjdkj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21-7-3 00:01:0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hhj-1 发表于 2021-6-11 18:26
问题并不在于教育,问题在于如何应付考试。你考试不行,什么教育都被等于0
教育的紧箍咒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3-29 0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