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楼主: 南岳耕夫
917 0

[其他探讨] 对生命活几次的不同假设的比较 [推广有奖]

  • 0关注
  • 56粉丝

院士

53%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5566 个
通用积分
95.6693
学术水平
413 点
热心指数
413 点
信用等级
327 点
经验
217662 点
帖子
1678
精华
2
在线时间
33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0-20
最后登录
2024-4-18

南岳耕夫 发表于 2022-7-27 18:28:15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对生命活几次的不同假设的比较
2022.7.26~27

关于一个人的生命到底能活几次,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答案。下面进行比较分析。
一、三种假设
假设1:一个生命只能活一次,即从生到死就一次。即使有灵魂、也不管有没有意识到灵魂的存在,肉体死了灵魂也死了。一死百了。
假设2:最多2次,一个生命肉体死一次后,灵魂不会死去且呆在某地方、等待一神的末日审判,届时义人会复活并升入天堂得永生,坏人的灵魂再死一次且彻底死去。
假设3:活N次,一个生命的本质是灵体,灵体会投胎成人后,会因作为人的作为而死后反复在天堂、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六道投胎轮回,如果罪业消净且智善达标则会跳出轮回达至永远幸福的境地。
假设2和假设3都主张守戒利他、去恶从善。
二、三种假设的积极意义
第一,假设1有利于人们珍惜生命:
毕竟生命只有一次,最苦最累也得好好活着,因此,积极延长有质量的寿命成为人的奋斗动力,这能促进人类在衣食住以及医疗卫生等相关领域的科技进步。
并以此类推,既然大家都想活得长久,人们就会想方设法消除战争以及生产毒药等等其他危害健康的各种危险和隐患。人和人只有和谐共生、聪慧有爱,每个人都才有健康长寿的真正保险。
此外,假设活一次的肉身生命里还有活一次的灵性生命~这是比较符合现实的,那么,人应当让灵性生命随着肉身生命的发育生长衰老而不断发展,在死亡来临的那一刻,让灵性生命达到最高水准~这种生命假设可以让人更加珍惜生命并使其活得更加丰富多彩!
第二,假设2有利于在现实制度健不全的情况下严厉惩戒恶人恶行~前提是人相信灵魂不会随肉身而死亡:
人很难像假设1那样理性,而且随着人类成为地球食物链顶端随着人类生产力的日益强大,你死我活、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却仍然(至少很大程度上、一定范围内)主宰了人的关系世界,这2点决定了人和人的关系需要制约需要引导以走向和谐的共生共荣,但是,人类早期还没有探索到较完善地解决丛林法则问题的现实制度,于是,先知们从远古泛灵论中杜撰了一神论,这样就从信仰入手培养人的内在自觉性~利他以利己的个体知情意自觉性,虽然如今看来显得迷信,但当时对文明(我将其定义为,人和人和谐共生的状态)的开启意义重大、况且如果大家真要以此统一了认识,人类和谐未尝不可实现。
第三,假设3有利于认知人性的复杂性、也有防治丛林法则的作用:
第一,六道轮回可以说就是人的情绪波动以及社会现状的形象描述;同时也反映人有善良智慧的一面、也有残忍愚昧的一面,后者导致三恶道~地狱、恶鬼、畜生,前者导致天堂道,善恶夹杂智愚叠混导致人道和修罗道;个体与社会(人际关系体)如此复杂,使得和谐共生极其困难,所以,也主张个体自修以自觉而解脱倒悬之苦。
第二,当人相信生命的本体是不灭的灵魂,那么,去恶从善、去昧明智的修持则可以让人走出你死我活、弱肉强食的丛林世界,从而达成众生平等、和谐共生的美好社会。
第三,从伦理学的角度看,假设3和假设2都指向通过个体内心的善达成社会善的目的。其实,文明轴心期(有人定为公元前800到公元前200年,我觉得可以放宽到早先普及铁器的时代)的东西方先哲几乎都强调自持自觉的个体善,而认识到:由权力彼此制衡、以恶制恶的制度建设达成由个体恶成就社会善~即个体的私利追求通过制度善实现了利人利己、达人达己的社会善,这已经是公元零年后很久以后或是近代以后的事情了~估计是启蒙运动最具成效、中国法家也是这种思想的雏形。不过,从历史现实看,对个体善的强调至今仍不过时、甚至更加的重要了!所以,时至今日,假设2假设3仍然都具有积极的伦理学意义!如今传统文化(我将传统文化定义为:凡借助灵体说鼓吹个体道德自觉、自我归因的一切文化)炙热,这是对曾经破旧除迷的现实反弹。当然,传统文化的盛行,也可能是一种制度善滑坡的表征。传统文化热是因必要性的反弹还是因制度善缺乏,区分弄清二者何者为主因是很有必要的,这是社会学者和伦理学者的重要研究课题。
总之,三种假设的意义都是指向人类文明的发展,只是各自不同假设下的方法系统不同而已。
三、三种假设的BUG(漏洞与不足)
人类建构社会走向文明的各种假设之方法系统(文明建构系统)的差异,决定了其各系统的BUG的不同,也决定了其一定时空内的互补性~这就是前文中“必要性反弹”的依据~即使假设2、假设3有互补性也不等于其具有永恒性。
第一,假设1的BUG。
最大的漏洞是人不可能完美理性以及自私的可能极端化。
假设1是指,个体追求健康寿命的不断延长以及精神内涵的不断丰富,从而规避一切有损生命的风险,于是,人和人彼此理性地自私地和谐共生。
但是,BUG1有限理性问题:人性的自以为是(痴)、急于求成(嗔)以及欲望上瘾(贪)等等弱点,注定人具有非理性(或曰有限理性)特征(其他的弱点还有如反应时滞、过敏反应(心理学叫“自我保护”的应激反应)、丛林习气~如鬣狗不饿也屠杀狮子幼崽等等);如果再加上欲望倍增于能力(眼高手低、志大才疏或叫资源稀缺性)的情况;人类对一次性生命的无限珍惜会演化为彼此的竞争、斗争、战争,于是,即使技术进步了,人类和谐共生的文明水准仍会止步甚至退步。基于人的有限理性,这里的悖论是激发欲望有动力、欲望激发很危险。
此外,BUG2是个体利益最大化问题:对健康寿命及其内涵的无限追求的极端化也会导致一种可能的结论,即:减少后代繁育甚至绝育、让一切厌烦的劳动机械化,活着的人既然其尊严价值至高无上,那么,就让卵子不受精、让未出生的不出生~这是另一种的代际不公平,以防止后代抢占资源。这种有违目前伦理~天伦之乐~的现象,如今为人均寿命延长与人口出生率下降相伴生的现实证明(贝克尔用时间成本~工时收入~递增说明人口负增长是表面的,实质是育龄妇女及其家人的自我享受的极致追求)。
第二,假设2的BUG。
人死后灵体接受末日审判,好人复活上天堂(完美人间)。即使人都是义人了,复活后得永生,那么,本质还是健康美好寿命的无限延长,其资源稀缺性问题也会存在,除非义人的欲望满足无须消耗物质能量~但又与复活有肉身、肉身是物质能量系统的现实矛盾~这是BUG1。
BUG2是义人的定义目前没有统一,所谓宗教战争、所谓文明的冲突,其实都是人的分别心(好人自己人、坏人外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区分)导致的。
第三,假设3的BUG。
灵体可以在六道轮回,那么,肉体生命不过是借假修真的容器,这与假设1假设2个体生命(含灵体生命)具有唯一性是不同的,于是,问题来了:肉身的生命如此无量无边的多~其灵体也应该无量无边,那么这些灵体最初从哪里来的?且不论地球进化史证明最初无有生命、然后才不断丰富,那么,灵体有足够的储备么?灵体之间可以结婚繁育后代么?地狱恶鬼修罗道乃至天堂里的灵体还有多少,他们也要投胎肉身、会有机会么?此外,肉体生命(众生)有很多不是吃纯素的,食物链的存在证明冤冤相报何时也了不了,那么,轮回之苦也了不了,众生之苦誓度尽不是一句空话么?这些逻辑上的漏洞说明指望轮回说带领人类走向完美文明也是不可能的,这是这个假设的BUG1。
BUG2是对善恶的界定难以统一、从而去恶从善借假修真的解脱生死法门也难有坚实基础,例如:对五戒十善就有互相矛盾的说辞~
佛印和尚:
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里面藏;谁能跳出圈外头,不活百岁寿也长。
苏东坡:
饮酒不醉是英豪,恋色不迷最为高;不义之财不可取,有气不生气自消。
王安石:
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无财民不奋发,无气国无生机。
也许,人们会说,取东坡先生的中庸之道。然而,如同前述的人性弱点,度的把握何其难哉!
总体来说,假设2和假设3包含了假设1的BUG1,但对BUG2有一定对治作用(因为宗教提倡的利他爱人的人应该包括未出生的人和其他众生),不过又增加了假设1不具有的BUG~当个体质疑了时、其对治假设1的BUG2的作用会打大折扣。
四、如何发挥好三个假设的作用
第一,继续保留一段时空的假设2和假设3。
毕竟自觉利他的思想很有魅力,对消除丛林习气有帮助。况且,人脑是能灌输与修炼的,反复学习是有作用的~即使有BUG。此外,修持心灵的实践可能是改善身心灵生命的很好途径,应该鼓励经验积累与知识探索。
第二,对假设1,强化生命精神内涵的重要性,即生命寿命固然重要,但其兴趣爱好、探隐好奇、人际交流以及高峰体验等等灵性生活甚至更加重要。这样超越生存与攀比恐惧的文化模式,可能是人类走向和谐共生文明的主要动力。
总之,三种假设的文化存在了两三千年,既有积极意义也有缺陷,当扬长避短、去糟取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资源稀缺性 文明的冲突 人口出生率 生命的本质 利益最大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18 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