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国奇揭示的二十四个经济学原理
概要:马克思价值理论的根本问题是计量与测量不分,体现为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这个原理严重违反计数规则,这里必须是正比,反比只是价值转型(价值分配)后的一种近似结果。
从数学上看,在反比基础上不可能出现价值转型,因为此时没有富余的价值。推论之,则提高生产率的部门会被转型得倾家荡产。
理清这个问题需要一些量纲方面的知识储备,但是我国从来没有这种知识的教学,理工科也不例外。国家计量局是聋子的耳朵。
引入计量知识后,经典各种价值都是分配尺度,在不同层面起作用。基本逻辑如下:
一、价值是财富的量。
二、价格是要素分得财富的量。
三、商品交换是当今最普适的分配手段。
四、经典的各种价值都是分配尺度。
五、劳动量是人们分得工资的主要尺度。
六、货币是测量(计量)财富多少的尺度。
比如工资5000元/月,表示劳动1个月分得的社会财富有5000元这么多;比如米价格3元/斤,表示出卖1斤米分得的社会财富有3元这么多。
======================================================================
原理:共24个。
一、生产生活结构稳定性(稳定定律):生产生活结构总是具有维持既有结构,不具有毁灭既有结构的倾向。
二、生产生活连续性: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是连续的,不可间断。
三、需求向上性:任何生物都具有希望日子越过越好的本性。
四、自由流通度:商品的自由流动范围和程度。由商品及其消费者自由流动程度的并集决定。
五、劳动饱和度:劳动的饱和程度。绝对多数生产(劳动)的饱和度低于100%,是饥饿生产(劳动)。
在价值分配中要对饥饿生产(劳动)进行价值补偿,以保证他们能获取社会平均收益。
【以上6个概念和5个原理铺垫个人研究的基础】
六、头规律:凡有组织的群体必定有个头,且是少数个体当头。
七、平均分配规律:在利益可分割的前提下,群体中同类体获益均等。
八、价值第一定律(绝对价值定律):在对象和结果不变的前提下,无论生产方式怎么改变,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生产量不变。
我们称商品的这种价值为绝对价值,是商品本身固有的价值。商品的绝对价值就是其能象征的真实财富量。商品的价格与其绝对价值没有必然联系,但是所有商品的绝对价值的总量等于所有商品分得价值的总量。商品的价格是由其分得的价值(转型的价值)决定的。
九、价值第二定律(价值测量定律):价值是生产力在时间上的延续,等于生产力乘以生产时间,即 。
将翻译到马克思价值理论中,则价值等于劳动力乘劳动时间,即。遗憾的是,在《资本论》中只有劳动时间对价值有贡献,而劳动力居然对价值没有贡献,资本家购买了一个废物。
十、价值第三定律(价值分配定律):在利益可分割的前提下,个体获益量等于群体用于该项分配的总量与个体拥有的分配尺度的乘积成正比,与群体分配尺度的总量成反比,即: 。
q——个体分得的利益量,
Q——群体用于分配的利益总量,
B——分配尺度。
十一、价格第一规律(价格互动规律):一商品生产率提高后期价格要降低,但是与此同时,群体中其它所有商品的价格要因此而上涨,且上涨总量与下降总量相等。工资因此而增长。
该规律决定四种价格现象:
1、价格时间关系:凡长期发展较慢的商品(以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为主体的文化知识的更新速度为依据)其价格不断上涨;凡长期发展较快的商品其价格不断降低。比如手工业、农业、建筑业、印刷业的商品价格不断上涨,而手机、电脑、汽车、化工的商品价格不断降低。
2、价格空间关系:在生产方式相同的前提下,同一商品的价格在先进的国家和地区高,在落后国家和地区低。比如大米、火箭、手机的价格在美国高,在中国低。
3、工资时间关系:工资随群体经济的发展不断上涨,随群体经济倒退不降低。
4、工资空间关系:同样劳务所挣的工资,在发达地区和国家高,在落后地区和国家低。
十二、价格第二规律(价格上涨规律):由于自然不断劣质,由于商品的品质不断提高,物价水平不断上涨。工资因此而上涨。
十三、价格第三规律(价格差规律):由于文化知识在不同群体、不同个体间分布不均匀,由于资源、权力和机遇等在不同群体、不同个体间分布不均匀,由于先进企业的密集程度在同群体间分布不均匀,从而不同群体间、不同个体间形成工资、利润率和税率的差别。
十四、价值优先分配原则:离财富发源地近的群体和个体具有优先分得财富的权力。
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这个原则是形成价格差规律的首要因素。
十五、供求关系的四维度
(一)供求竞争关系:指供求双方各自内部的竞争激烈程度的对比关系和定价实力的对比关系。我们当依此定义垄断的能级。
(二)供求数量关系:经典理论考察的都是这种关系,即所谓的供求关系。
(三)供求时间关系:指供求双方进入市场的同步关系。
(四)供求反应关系:指供求双方对市场变化的反应速度的对比关系。
十六、货币第一定律(货币发行掠夺定律):在货币发行过程中至少有一人充当掠夺者,以低于货币面值象征的价值量获得这些货币。
十九、货币第二定律(发行货币不可回收定律):铸币厂或者央行不可能将其发行的货币收回去。【注:这个定律是在第一个新冠疫情年时期才完成相关论证,来不及收录进当年出版的专著中。】
二十、货币第三定律(增贬值对等定律):在封闭系统中,货币增值和贬值总是同时发生,且只发生在储藏货币和储藏物品上,二者性质相反,总量相等。
二十一、货币第四定律(增贬值不均匀定律):在货币投入和收回商业银行以外的经济系统时,货币出口和入口不可能在系统中均匀分布,从而导致货币增值和贬值不均匀。
二十二、价格钳位定律:无论旧商品的购置价如何,当它再返回流通领域时,其价格钳位在正在流通的同名商品上。
二十三、对等原则:依据少量实例得出的原理适用于同一类所有事物,或者,非同一类事物不能用同一原理描述,或者,同一类事物的权属相等。
经济学中特别不注意这种规范,从而导致大量的无谓争论。较著名的就是将剩余价值(利润)与工资当做同一类事物处理,而实际是:剩余价值(利润)是再生产所需,用完后必须再收回来,下一次再用;工资是终端消费所需,用完就没了,不可能再收回。所以剩余价值是没有罪过的,罪过仅仅在于剩余价值的支配权归谁所有。这是政治制度的设计问题,不是剥削问题。不少工人和教授与个人交流时认为,共产党政府也在剥削劳动人民创造的剩余价值。这令人担忧!
头规律结合对等原则,能有效化解这种潜在的危机,因为实际财富分配更多是有头来主持。人人具有同等分配权力是与头规律对抗,是不可能事件。
二十四、节约法则:自然总是倾向于用最小的时间和空间消耗获取最大的运动程度。
这个法则是决定经济活动为何如此这般的一种最原始动力,是经济活动中酷爱效率的最初始原因。
这个法则在自然界和生物界都适用,决定球形圆形是最普适的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