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课件转化而来)
1 社会偏好的测量
2 福利福利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属于规范经济学的范畴。这是因为,对社会经济福利的分析是一种规范的分析。“福利”指个人福利和社会福利;个人福利的总和即为社会福利;个人福利不仅是指从物质生活得到的快乐和幸福,也指从精神生活得到的快乐和幸福;经济福利是指可以直接或间接用货币来衡量的社会福利。
3 福利的测量社会偏好如何测量? (1)快乐是可以测量的吗? (2)经济境况可以代表一个人的全部状况? 4 社会偏好测量方法论实证方法和规范方法 实证方法力求确认某一既定的社会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实际拥有的偏好和目标。在任何社会,利益都是千差万别的,不可能完全一致,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解决确认偏好问题。例子:通过问卷测量选民态度,意见。 社会选择的规范理论力图在有关“集体利益”或“公共品”含义的某种道德或政治假设基础上,确认社会应当具有的偏好和目标。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假设(或由此推导出来的社会偏好),评价各种制度的“最佳程度”及其不足。福利经济学主要讨论社会选择标准的界定。 5 构建社会次序每一种社会状态是对社会发现自身所处的,与不只一种人类活动或自然事件有关状况的完整描述, 包括经济特征和社会特征,比如个人自由和权利。个人偏好只能直接针对社会状态来表达. 社会次序:是某一社会可能发现自身所处的各种可能状况,(社会状态或世界状态)的排列。它从社会角度出发,确认各种状态之间是无差异的,还是一种状态优于其他状况,或是一种状况不如其他状况。 通常, 一种次序关系必须具有特定的性质,包括可传递性:如(A大于B大于C那么A大于C),但这是不完全的,因为它没有列出所有的可能性,并不是每种世界状态都是可比的. 在社会次序下, 必须: (1) 在直接和间接的社会次序之间作出选择; (2) 在间接次序情况下,在加总个人偏好的方法之间作出选择。 6 直接的社会次序直接的社会次序:基于某种外部的原则,社会次序可能与社会状态直接相关。例如,接受某种公平原则,可能促使我们联系收入不公平指数值来判断不同的世界状态:当且仅当A的基尼数值或者某种其他不公平指数低于状态B的基尼数值时,社会状态A将优于状态B。反对理由:道德个人主义的倡导者认为直接次序不能接受,因为人们的偏好被某一个人(如哲学家或社会改革者,他们甚至可能不是该社会的成员)的偏好所取代,结果可能出现家长式统治或独裁专制。这种风险毫无疑问是存在的,实际上也是可以避免的,其方法是赋予政治制度地位并划分出必须受保护的社会状态的特征,(如某些权利和自由) 社会主义理论,集中制: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7 间接次序间接次序:以某种(不同)的外部标准为基础,如果社会次序的构建只与个人偏好有关,而且社会偏好只是后者的反映,那么,社会次序是间接的,这似乎与自由主义者的信条相吻合,即认为:每个人是其偏好的最好评判者。 可能的社会状态价值是由个人对这些状态的看法(以及所获得的满足)决定的。 这是评价社会状态的唯一合理的基础,个人认为不重要的任何事情,必定不会得到整个社会的评价 8 反对理由二种
人们可能反对这样的思想,即社会排序必须只考虑人们在某一时点实际享受的满足,不考虑社会状态的其他可能值得考虑的方面,诸如不同的社会成员行使权利和自由的能力以及实际或获得的物品数量。(没有考虑收入的初始状态) 9 个人与社会关系在将社会状态简化为个人满足时,后者的偏好通常是给定的,这尤其符合新古典学派的思想,该学派通常接受方法论个人主义标准,按照该标准,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认为:一切社会现象都应追索到它们的个人行为基础,都必须从个人的角度来分析阐发,个人的目的放在首位,因为,个人根据他们自己的利益采取行动,个人的有目的性乃是一切社会行为的充分的起因,他们把个人作为分析的基本单位,把社会存在看作是个人而不是集团和阶级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应当根据个人来解释社会和政治,而不是根据社会来解释个人。 在现实生活中,个人偏好和个人行为不会独立于经济和社会环境而存在,相反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其他人的习惯,行为方式和社会规范的习惯,尤其表现出对企业操纵的偏好。换言之,个人偏好(假定它会通过间接次序引导社会选择)本身实际上是由其他因素形成的,即所谓的内生偏好,因此,存在着一种风险,那就是间接次序没有反映某一社会所有人的原始的,真正的偏好(或至少是利益),但的确反映了一部分人的最终偏好!(选民的非理性)
10 加总个人偏好:加总个人偏好: 倘若我们选择构建一种间接社会次序,我们就必须解决如何加总个人偏好的问题,因为个人偏好通常是不同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其自身可能的社会状态次序。 11 例子, 看表:在不同的社会状态下两个人的禀赋
12 例子:假定三种状态: A, B, C 个人1 的偏好:B大于A大于C 个人2的偏好:C大于A大于B 个人偏好是不同的,千差万别的偏好对偏好函数的确定造成了困难。 13 个人偏好的加总个人偏好的加总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引起争议: 1 个人偏好的表述,特别在满足程度的测量上, 2 比较不同个人状况的可能性 3 加总规则 14 1 测定个人满足程度至少有两种方法来测定个人满足程度,即序数测定法和基数测定法。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已使用过序数测定法,表明了假想的社会中两个成员在ABC三种状态下的偏好。当我们利用帕累托无差异曲线时,我们已习惯了用这种方法来说明消费者的满足程序。另一种方法是以基数法面非序数法来 测定各种状态下的满足程序,例如,第一个人可能在状态A下获得效用50,在状态B下获得效用120,在状态C下获得效用49。 至于使用哪种测定方法更有可能或更为适当,意见尚不一致,某些人坚持帕累托的思想,即我们只有这些偏好的序数“信息”,这对经济学家来说就够了。而有些人如 功利主义者,选择基数法来测定个人满足程度。 15(1)不同的人有相同的“感受”能力,因此,他们的满意程度是“可以用同意标准衡量”的, 如功利主义者,庇古。 (2) 不可比:帕累托原则 。涉及到价值判断,道德和政治评价 。个人满足程度的测定问题本身并不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对可比性的假定,倘若偏好可以用序数方法测定,而且不可能进行个人间比较,我们只能构建部分社会次序关系(如帕累托原则);倘若我们暂且将有利于制度性或程序性方法的数理规则或逻辑规则放置一边,我们就可以通过投票程序来加总个人偏好。
16 3 加总规则1.福利主义的公平原则 庇古(Pigou)的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社会福利函数:连加法 贝尔努利-纳什(Bernoulli-Nash)社会福利函数:连乘法 罗尔斯(Rawls)社会福利函数 伯格森-萨缪尔森(Bergson-Samuelson)社会福利函数 2. 非福利主义的公平原则 诺兹克(Nozick)的公平理论 森(Sen)的公平理论 17 投票程序确定偏好直接,间接民主制 单数票, 多数票选举 投票悖论 18 西方民主制直接民主制和间接民主制
直接民主制: 是个人自己进行投票, 参与政治决策或集体决策的最终选择的一种选举制度 例子: 瑞士, 村民自治 选举规则: 一致同意原则和多数票规则 19 间接民主制代议民主制: 广大公民投票或投票人并不直接对候选人, 政府议案或公共政策进行投票表决, 而是选举出少数人作为代表, 由这些代表来决定所需采取的集体行动 政府政策执行中的各个角色 政党, 政治家 选民 利益集团 官僚
20 投票原则一致同意规则: 是指一项决策或议案, 须经全体投票人一致赞同或没有一个人反对, 才能获得通过的一种投票规则,地在这种集体决策方式下, 每一个人都拥有否决权. 优点: 达到帕累托最优; 缺点: 1. 决策成本太高; 2. 会鼓励策略性行为; 3. 导致威胁和敲诈 多数票规则 – 多数票规则是指一项议案或决策须经1/2以上投票人才能通过或采用的一种投票规则 特点: 1. 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专政 2. 助长了当事人忽视投票权的行为 3. 可能出现投票悖论
21 投票悖论(The Paradox of Voting)投票悖论也叫孔多塞悖论(Condorcet’s Paradox) : 多数票规则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它不能在多个备选方案中达成均衡而在各种选择之间循环 投票悖论 22 投票选举:阿罗不可能定理阿罗不可能定理(阿罗悖论): 不可能存在一种能够把个人对种备选方案的偏好次序转化为社会偏好次序,并且准确表达社会全体成员的各种各样的个人偏好的社会选择机制。 23 角色政党(政治家)和选民是政治市场上的两个行为主体,他们是政治市场上的供给者和需求者。 政党是指通过合法的方式在大选中获得政权,统治政府的人的联合体, 政治家是指它所在的那个政党的领袖或代表,政治家的动机和行为与它所代表的那个政党的动机和行为应该是一致的, 选民是指从政党的政治纲领和政府的政策实施过程中获得利益的人。
24 政党目标厂商和消费者追求的目标:自身利益最大化 政党的目标: 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DOWNS假说: 目标:政治利益的最大化, 当选执政党,选举票数的最大化 “政党是为了赢得选举而制定政策,而不是为了制定政策而赢得选举“ → 政党的纲领大同小异,毫无区别 → 政治家个人魅力在选举中所占作用越来越重要 → 政党的中心集中在再次当选上 → 任期对政党决策的影响
25 选民目标市场竞争:人们通过对它所需要的产品进行”货币投票“来表达他的偏好: 选举竞争: 人们进行”民主投票“来表示他对公共物品的偏好 ⇒动机: 个人利益的最大化(理性投票人假说) 自己亲自投票的重要性 对政党纲领所带来的预期效用 投票成本 投票的长期利益 ⇒如果投票收益>成本,就会去投票
26 利益集团定义:那些有某种共同的目标并试图对公共政策施加影响的个人的有组织的实体。 90%的美国公民都与利益集团有关。例子:工会组织,农场主协会,企业家协会,体育协会,宗教团体,种族组织(犹太人协会,西藏独立组织)等等 存在原因:有组织的集团能更好地施加压力
27 寻租寻租往往和利益集团联系在一起:个人和单个厂商通常是通过它所在的利益集团来寻租。 兴起: 寻租理论是20世纪60-70年代经济学家们在讨论垄断,关税和政府管制所照成的社会损失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定义: →TOLLISON:寻租是为了获得人为创造的收入转移支付而造成的稀缺资源的耗费 → STIGLER:个人或厂商投入精力以获得租金,或者从政府那里或得其它特殊好处的行为 → BUCHANAN:那些本当可以用于价值生产活动的资源被用于只不过为了决定分配结果的竞争 表现方式: 通过游说政府和院外活动来获得某种垄断,限制或特权
28 构建社会偏好的主观性至此,在系统阐述直接社会次序或间接次序上,我们应当对我们所面临的许多问题有了一个总体认识,同时,我们也应当清楚地看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什么是“适当的”主观判断,换言之,这要求我们作出价值判断,也就是说,对于成见,信念、道德、宗教或政治判断表达应该是什么的主观看法。 在有些情况下,比如在系统表达社会状态的直接次序时,比较明显地采用了价值判断;而在有些情况下,价值判断的采用不太明显,甚至比较隐蔽,这种情况不仅表现在旧福利经济学中,就是在新福利经济学中也是如此,在构建间接次序时,新福利经济学采纳了道德个人主义原则和方法论个人主义原则,而且在帕累托模型中,否定效用可在个人间进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