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255
- 威望
- 3 级
- 论坛币
- 592808 个
- 通用积分
- 912.7750
- 学术水平
- 7119 点
- 热心指数
- 6195 点
- 信用等级
- 5683 点
- 经验
- 425951 点
- 帖子
- 28357
- 精华
- 21
- 在线时间
- 4901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4-8-11
- 最后登录
- 2025-7-14
|
大道至简,《资本论》时代性地王者归来,这是经济学"文化自信"的使命性所在.然则,《资本论》必须作为"批判的知识理论"看待,《资本论》研究为此需要走出直面现象的"碎片化文义",回归事物关系的整体;同时,它的传播亦需要在不断提升文化品位中实现对"批判规定"理解域的回归.在这一情势下,有必要重提文化版《资本论》,梳理新进展,给出它的性质,地位,根据和意义以及研究特色,功能,路径等方面的新评估与考量.通过研究比较可以发现,马克思发动相对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而言的"学科革命",着力点在于将"文化"作为实体的要素植入对事物的关系的理解中,以形成具象的范畴和语言,文化乃至作为了"实践态的辩证法"的工作构件.据之看来,为了达成理解的澄明化,鲜活化,文化版本的工作模式必然是合乎中国人阅读与运用要求的《资本论》形态;概言之,这是对《资本论》研究的"蔽而新成",亦是对《资本论》文本内涵的深层发掘.表明:《资本论》在思维与语言层面始终存有一种"动态的整体生产"观,使得我们能够依据时代变化的条件进行"重新生产"与"重新发现".总之,文化是学科工作规定,它拓宽了逻辑和经验的狭隘基础,极大增强了知识的理解弹性与批判性的生长向度;于是对中国而言,以此为契机,实现经济思维与语言的"回家,回历史与回中国"就成为中国经济学建设事业中的一项持久性的日常工作.其说明了中国人是在怎样的意……
文化版《资本论》研究刍议——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