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经济发展“模式”的概况(三)
——发展中国家应该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社会化主义(18)
三,新的战略。在经过比较停滞的七年(1961-1967)之后的最近五年(1968-1972),巴西工业生产获得高速发增长,这一增长是通过一项旨在吸引跨国公司并促进已在巴西建立的跨国公司分公司得到扩展这一非常成功的ZF政策而获得的。ZF通过各种手段一直在引导收入分配,以便对跨国公司提供最具吸引力的需求状况。因此,力图模仿富国消费格局的一套消费品在绝对量和相对量方面都有了迅速发展。
国家也一直在起着重要的辅助性作用,对具体的基础结构、对人力资本(企图扩大专业干部和专业人员的供应)以及对资本周转慢的工业部门进行投资。生产诸如钢铁、有色金属和工业体系其他标准投入等类产品的工业,并不依靠革新产品来进行竞争或提供市场力量,而是依靠革新生产过程。由于固定资本周转慢,因此革新技术的流入往往更要慢得多。而且,这些工业对于通过隐蔽津贴所实行的一套低价政策也可以用对于促进工业化进程具有重要作用为理由来作辩解。因此,由国家全部或部分地握有这批工业,可能是跨国公司迅速得益的上策,而且可以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和扩展。
由当地资本家控制的企业在这一制度中也起作用。生产为人民大众所需要的工业部门面临需求呆滞不振的局面,因为非熟练工人的实际工资率正在下降或处于停滞状态。但是,这类工业的市场在横向发展,因为人口增加而且人们从自给部门转入由社会立法保障支付基本工资部门。由于这套消费品不包括采用的新产品,掌握技术进步作为市场力量的来源并不是很重要。因此,这一部门的跨国公司同当地资本家竞争时没有同样的有利条件。把工业体系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我们认为跨国公司控制的是主要依靠技术进步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新产品涌现的更多),即耐用消费品和一般设备的生产。国家在生产中间性产品的供应部门占重要的比重,当地资本家则在生产非耐用消费品的工业部门中十分强大。此外,当地企业按照合同作为跨国公司和国营企业的生产辅助线进行经营,这就增加了这个制度的灵活性。无疑,跨国公司在某些部门正在经历着垂直合并的过程,兼并地方企业,而且还扩展到一些重要的非耐用消费品部门。食品工业在跨国公司的控制之下,正在投合高收入集团的需要,引进许许多多充斥富国超级市场的产品。不过这一体系的基本线路正如上述。我们可以说这三个小部门起着不同的作用,从某些方面说,它们是互为补充的。但是必须强调这一制度的力量在于大力传播跨国公司所设想的进步技术。换言之,对跨国公司分公司来说,当技术进步的机会成本实际上等于零时,该工业体系的增长率往往就达到最大限度。
巴西经济是由一个规模较小而高度多样化的市场和另一个规模较大而多样化程度低下的市场所组成。由于巴西经济的这一特点,耐用消费品工业化比现有消费品工业从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效果中获益要大得多。因此,收入分配越集中,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产生的积极作用也越大。因此,同样一笔款项,由富人消费比由穷人消费能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较快。我们假定,消费品小汽车的需求正在迅速增长,那么十分可能的是,基础结构的建设就赶不上小汽车库存的增长,因此,车辆的使用效率也势必下降。这就意味着,由于交通拥挤等原因,每英里消耗的燃料和所需的维修会增长。这一切也必将促使国内生产总值更快地增长。我们可以对此做进一步引申。收入的集中产生了价格区别的可能性。事实上,某些小汽车加上一些修饰,就可以加价。这样产生的生产者资金也会使国内生产总值增大。简言之,少数富人挥霍资金于不必要的消费,就会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膨胀,同时也可能使人民增加对ZF的信赖。另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是外资流入的速度。如果需求状况符合跨国公司的条件,那么从海外筹集资金的可能性显然将增大。实际上,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因为国际收入的前景取决于同预期出口能力相联系的其它因素。然而,在其他情况相同的条件下,如果跨国公司预期的利润率高些,那么至少在短期内,外资的流入将会增长。这将有利于本国的储蓄,并给经济带来灵活性。
总而言之,同收入分配的日益集中以及同富裕的少数人消费水平和人民群众消费水平之间日益扩大的差距相适应的某一需求状况,要求有一种可以通过跨国公司最大限度地转让技术进步和增加外部资金流入的投资构成。因此,旨在产生那种需求状况的政策,也往往会使国内生产总值最大限度地增长。在这一总的格局内,巴西ZF一直在遵循四项基本目标:(1)根据和富国相似的消费模式来促进和引导收入集中化的进程(这是一般不发达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中所固有的进程),使之有利于使用耐用消费品的人们,即人民中的少数。(2)设想从自给部门转移到有最低工资保证的部门的人数达到最低必要水平。(3)控制自给部门有保证的最低工资和实际收入水平之间的差距。在六年时间内,ZF削减了有保证的工资并成功地将一些人从自给部门转移出来,把这一切同加强收入集中化进程协调起来。(4)对制成品出口给予津贴,以便减少对生产非耐用消费品的部门的压力(由于收入集中而产生需求的呆滞),并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2)和(3)项提到的目标是一些社会变项,有助于解决因收入集中化,特别是实际工资下降而引起的社会紧张。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是减轻在业人员负担的一个办法;由于每户家庭的家属人数多,每户家庭中挣工资的人数就会增加,这就使得降低工资较易接受。此外,这一政策会使跨国公司的劳动力成本减低而不致缩小它们的市场。这一政策最复杂的部分涉及到如何促进和引导收入的集中化。为达到理想的结果,巴西ZF一直在使用各种手段,特别是信贷政策,收入政策与金融政策。
最初对耐用消费品需求的激增,起因于有利于上层中产阶级的消费信贷的迅猛增长。由此产生的通货膨胀使人民群众的实际收入减少。这样就把资金解放出来而实行一项公共投资的政策,同时帮助私人企业减少生产成本。生产耐用消费品的企业利润率增长迅猛,从而为私人投资的扩展创造了条件。如果我们考虑到生产耐用消费品的企业过去一直是在设备利用率很低的情况下进行生产的,考虑到这些企业在扩展时期从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效果中获益很多,那么我们就可以很容易了解出现的繁荣景象。
极高的利润率和投资的激增(特别是在为少数富人生产的工业部门),为执行有利于高薪阶层的收入分配政策打开大门,因为专业干部的供应弹性不足,这一局面加上基本工资的下降,产生了并非因财产而引起的收入极端集中化的现象。在公共部门内部,也可以看到类似的倾向。但是ZF正通过金融政策来迫使新结构永世长存这一更加野心勃勃的目标。许多“财政刺激措施”已付诸实施了,其目的是在中产阶级内产生一大批食利者。事实上,每个要付所得税的人(约占家庭户数的5%)都被吸进去进行投资来取代应缴纳的一部分税款。穷人由于沉重的间接税负担而享受不到这些特权。ZF奉行这一政策的明显目标,是将上层中产阶级的购买力同大力增加收入和利润联系起来。在这个独特而重要的方面,巴西正在产生一种新型的资本主义,它大大依靠调整和利用利润来产生某些消费支出。只有国家通过决定性行动来迫使企业公开他们的资本(对跨国公司特别困难)并采取分配红利的适当政策,才可能做到这一点。另一个办法,就是把越来越多的公债积累在上层中产阶级手中。他们源源不断的利息必须来自公司利润税的收益。从来没有一个资本主义经济社会是如此依靠国家来使需求适应于供应的。
巴西“模式”最重要的特色,是它的结构倾向使人民群众得不到积累和技术进步的好处。因此,这一制度能否持久,大大有赖于统治集团是否有能力镇压由这个制度的反社会性质产生的一切反对派。
劳动者2012年8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