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预期学派的主要观点中有两个重要的假说:中性假说和非中性假说.中性假说,或称货币中性假说,是指经济的总产量和就业的实际水平和自然水平间的不同的时间类型(这种时间类型形成商业周期的主要成分)同包括系统地对商业周期发展做出反应的货币和财政活动无关.在这里,系统的货币活动仅仅影响名义变量,例如价格水平和通货膨胀率.非中性假说则恰好相反,认为商业周期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依赖于货币和财政活动.但需要指出,首先,中性假说并不意味着ZF的系统的行为一般不能影响总产量和就业.该假说强调,ZF的系统的行为首先改变微观的经济结构和总量的自然水平,在这个意义上,它影响经济总量.其次,中性假说和非中性假说是不矛盾的.特殊地说,中性假说并不是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历史上在消除实际宏观经济波动上是不重要的因素,也许是最重要的因素.勿宁说,中性假说仅仅意味着,系统的货币活动在这方面所起的作用并不是连续的.就是说,它有时起到正的方向的作用,有时起到负的方向的作用,有时又不起任何作用.最后,中性假说和非中性假说还同信息的假设有关.关于信息的假设主要是:1.私人经济活动当事者,若实际观察和预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话,将充分了解经济结构,以正确地预测这些政策的平均的影响;2.私人经济活动当事者已经按照其设想和预期调整自己的行为;3.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包括系统地对商业周期的反映,即使ZF不宣布其行为类型,私人经济活动当事者也将把这种类型推断出来.就是说,ZF的系统的货币活动和财政活动是可以预测的;4.许多货币活动和财政活动既不易于预测也不易于设想.因为这些活动是基于具有不完全的信息的私人行为和对通货膨胀的不正确的预期.5.有既定的不可预测或不可预料的货币和财政活动所造成的经济状态的不确定性的程度逆向地依赖于这种活动的数量和频率.换言之,货币和财政行为的变化越大,既定影响越小.在这5个关于信息的假设中,前三个意味着中性假说,因为在ZF的货币和财政活动可以预期的情况下,它们便不能对产量和就业产生影响.第四个假设则意味着非中性假说,因为在ZF的货币和财政活动不可以预期的情况下,它们便可能对产量和就业产生影响.第四个假说,则超越了中性假说和非中性假说,名之为"变化假说".变化假说代表一种对非中性假说的精确化.和"变化假说"并行不悖的是"错误配置假说",以为着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变化越大,更为可能的是,私人经济活动当事者错误的解释其他的经济扰动,并失与对资源配置的调整,而这些其他的经济扰动却要求对资源配置进行调整.
|